XX移动通信第六章

合集下载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办法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办法

中国移动XX公司网络代维管理办法(2016年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XXXX网络部2016年6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代维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2第三章代维工作X围及内容4第四章对代维公司的管理64.1资质管理64.2合同管理74.3考核管理84.4代维公司退出管理8第五章双方职责分工9第六章代维基础管理10第七章代维质量管理12第八章代维服务管理13第九章代维安全生产管理13第十章代维信息XX管理14第十一章代维管理信息化手段建设14第十二章代维工作标杆管理15附件1 代维管理规章架构16附件2 代维项目相关定义17附件3 代维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19附件3.1 代维公司退出流程20附件4 代维工作流程-总体流程21附件4.1 故障处理流程22附件4.2 按需工作流程23附件4.3 巡检工作流程24附件4.4 随工工作流程25附件4.5 整改工作流程26附件4.6 异常情况上报处理流程27附件5 网络代维管理标杆分组表28附件6 代维公司退出办法及应急预案28附件7中国移动通信集团XXXX网络维修物料管理办法31附件8中国移动通信集团XXXX网络代维资料管理办法31附件9中国移动通信集团XXXX网络代维费用管理办3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XX移动网络代维管理工作发展需要,规X网络代维管理,确保中国移动卓越网络品质,依据《中国移动网络代维管理办法》,特制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XXXX网络代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第二条XX移动网络代维的总体原则是指必须在满足公司对核心运维能力自主掌控,确保高质量、高效率网络运维工作的前提下,遵从“两不三可”原则,即管理不代维、监控不代维,技术含量低的、末端的、需现场维护的工作可代维。

第三条网络代维是指在确保公司对核心运维能力掌握和控制的前提下,为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的目的,将部分非核心网络维护工作交由社会上专业公司进行维护。

网络代维管理(以下简称代维管理)是指对网络代维工作的管理。

第六章-多址接入技术ppt课件

第六章-多址接入技术ppt课件
在TDMA系统中, 时间被分割成周期性的帧, 每一帧再分割成若 干个时隙(地址)。 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然后, 根据一定 的时隙分配原则, 使各个移动台在每帧内只能按指定的时隙向基站 发送信号, 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 基站可以分别在各时隙中接 收到各移动台的信号而互不混扰。同时, 基站发向多个移动台的信 号都按顺序安排, 在预定的时隙中传输。各移动台只要在指定的时 隙内接收, 就能在合路的信号中把发给它的信号区分出来。
移动通信教学中心
.
多址接入技术
实现多址技术的主要方式
多址方式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即频分多址 (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 址(CDMA及它们的混合应用。
移动通信教学中心
.
频分多址(FDMA)—以频率区分信道
频分多址技术按照频率来分割信道, 即给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 载波频率以共享同一信道。 频分多址技术是模拟载波通信、 微波通 信、卫星通信的基本技术, 也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移动通信教学中心2021时间频率cdmacdma以不同的码序列来实现多址通信移动通信教学中心202112基站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的工作示意图移动通信教学中心2021cdma与fdmatdma划分的形式不同fdma与tdma属于一维频域或时域划分cdma属于二维时频域划cdma的地址划分是基于特征cdma中所有用户可同时占用同一时隙同一频段只要它们具有可分离的各自特征
➢ 增加信号的频带宽度, 可在较低的信噪比的条件下以 任意小的差错概率来传输信息;
➢ 再次说明信噪比和带宽是可以互换的。
➢ 同样说明了通过增移加动带通宽信教可学换中取心信噪比的好处。 .
数字信号扩频原理 数字信号的波形与频谱
➢ 幅度为+1,持续时间为Tb的数字矩形脉冲R(t) 经Fourier变换后的频谱为是sinx/x类型的函数

第一。通信系统概述

第一。通信系统概述
6
(4)数字图象通信 图象通信,信息量大,传输信道宽。 近年来已发展成熟的数字图象压缩技术解决了上述问 题,减小了传输信道的带宽。正是数字图象通信推进 了多媒体技术。 (5)移动卫星通信 通常是指:利用卫星中继站实现地 面、空中、海上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 的相互通信。 (6)程控交换 系指由程序控制的信息交换,这是一项 交换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信息交换新技术。 。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
9
1.3 通信的发展趋势
(1)综合网络 电信网与计算机网和电视网融合成的 新通信网技术是一种发展趋势。 (2)通信网络是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发展 (3)大容量干线网 卫星通信、陆地微波接力通信和 光纤通信的发展与融合。 (4)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结合 组成个人通信网 (PCN),PCN将向全球化、综合化、智能化和多 媒体方向发展。 (5)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是从数字化带来广播制式 的多元化。HDTV(高清晰度电视)在数字传输方 面已获成功;DAB(数字电声广播)当前已确认为 下一代的广播,大有发展前途。
10
(6)互联网络(internet) 高速发展,容入 语音(IP电话) (7)标准化 随着通信网的演变,不断制定或 修订网络标准的,通信网是一个复杂的大系 统,对一个国家和全球来说都应是全程全网 的,因而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11
2
通信的种类(1)
(1)按业务内容可分为: 电报、 电话、 数据通信(计算机数据) 传真,图象等。 (2)按所传送的信号形式可分为: 模拟通信——普通的电话、传真、电视电话。 数字通信——电报、数据通信信——电信号在导线、电缆、波导上传输的 通信,应分别称为:明线通信、电缆通信、波导通 信。 无线通信——电波在空间传播的通信。现有两种分 类法: 按传输方式又可分为: 移动通信 散射通信、 卫星通信 微波中继通信

《5G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第06章 5G支撑技术6.1-6.2

《5G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第06章 5G支撑技术6.1-6.2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计算运行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 行机理将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 所需的应用上,根据需求来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1-4
6.1.1 云计算的概念
制定云计算标准的标准化组织:
1、ISO/IEC 2、IEEE 3、ITU-T云计算焦点组 4、分布式管理任务组 5、云安全联盟 6、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 7、开放网格论坛(OGF) 8、网络存储工业协会(SNIA)
业务灵活性。
1-6
6.1.3 移动云的网络架构
移动云计算研究两方面内容:
➢ 解决如何调整当前的无线接入网络体系架构使之能 够适应移动云应用及其支持平台的具体特点。 如何提高无线网络的信息承载能力来高效地支持云 应用实现是一大挑战。
➢ 无线接入网络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来提升自 身性能。
1-7
6.1.3 移动云的网络架构
移动云资源包括: 1. 用户资源 2. 软件资源 3. 硬件资源 4. 网络资源
1-11
6.1.4 移动云的资源
1. 用户资源
由个人用户控制的一台或多台设备,实现对全 部设备统一的操作参数配置
利用组级别实现多用户或所有者/运营商协作 包含对云环境中可用资源的普遍控制的通用资源
1-12
四、移动云的资源
云计算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融合的挑战:
➢ 资源受限:移动云计算系统中,移动终端通过无 线网络接入云端资源,无线信道质量和数据速率 会大大降低用户的体验质量。
➢ 功率受限:由于系统频谱资源和终端功率资源受 限,无法利用当前的同构无线接入网络来保证移 动云计算用户的体验质量。
1-8
6.1.3 移动云的网络架构

《营业厅安全管理规定》

《营业厅安全管理规定》

《营业厅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江苏移动通信营业厅的安全管理,维护正常的治安秩序,进一步规范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保障人身和资金、票卡等财产的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颁发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结合江苏移动营业厅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江苏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营业厅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移动营业厅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人防、物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任务是“防抢劫、防盗窃、防爆炸、防火灾、防突发事件、保障资金和人身安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江苏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分公司的自办营业厅。

第二章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第四条各分公司总经理,为本公司安全防范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之中,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督促各部门履行安全管理责任。

第五条各级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市场经营部门和财务等相关部门,根据不同工作职责对营业厅负有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

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对所属分公司营业厅负有部署、指导、检查、监督的安全工作责任。

财务部门对所属分公司营业厅营收资金稽核管理流程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

市场经营部对所属分公司的营业厅负有日常管理责任。

各相关部门都必须为营业厅安全提供必要的安全条件,协助营业厅责任人组织落实本规定。

第六条各营业厅的店长是现场安全防范的责任者,全面负责本营业厅现场和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

必须把安全防范工作纳入员工岗位责任制,并明确一名兼职安全员协助对营业厅安全工作的落实。

第七条营业厅店长安全职责:(一)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安全技能和新进员工的安全培训。

(二)进行日常安全防范工作的布置、检查、整改、总结、考核等落实。

(三)加强对保安人员或护卫队员的执勤工作的日常安全管理。

第八条营业厅兼职安全员职责:(一)负责定期落实安全防范工作计划、检查、整改、总结、登记上报及台帐的建立工作。

移动通信技术ch移动通信组网原理

移动通信技术ch移动通信组网原理

(dS /dI)-n
基站A
基站K
J
*
当移动台处于覆盖区边缘点时,受到的同频干扰最严重 二频组(A与C同频): 三频组(A与D同频): n频组(A与n+1同频): 重叠区宽度a可根据C/I设计要求,由上式计算出来 在C/I符合要求,即大于同频干扰防卫度的前提下,为了 使频率利用最经济,希望同频复用距离D越小越好。
*
二、小区制的特点 可以提高频率利用率,增加用户容量:因为同一组信道频率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小区制中因为采用了频率复用技术,因此带来同频道干扰问题 网路构成复杂:需要越区切换、漫游、位置登记、更新等
*
2.2.2 条(带)状服务区 一、定义 条状服务区是指用户的分布呈条状,例如铁路、公路、狭长城市、沿海水域、内河等
*
2.3.1 固定信道分配 概念:将频道固定分配给某个小区使用,蜂窝系统采用此法 1、分区分组法遵循的准则 所需波道尽量占用最小的频段,即尽量提高频段利用率 为避免同道干扰,在单位无线区群内不能使用相同波道 为避免三阶互调干扰,在每个无线小区内应采用无三阶互调波道组。
*
判别是否存在三阶互调干扰? 设信道频率和信道序号之间的关系为: 当n个信道序号按照上升顺序排成信号序列时,任意两个 信道间的差值为: 结论:判别某个预选的信道组之间是否存在三阶互调干 扰,只要确定信道序号差值序列中有无相等的差 值即可。
*
2.4.3 移动台的功率控制 2.4.4 蜂窝系统容量的改善 2.4.3 面状服务区 2.5 多信道共用技术 2.5.1 话务量、呼损率和系统用户数 2.5.2 信道的自动选择方式 2.6 越区切换 2.6.1 切换门限值、切换过程和信道分配 2.6.2 实际切换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石器时代到现代时代,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通信技术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

本文将从移动通信技术的起源开始,详细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移动通信技术的起源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移动通信技术最初是通过无线电技术实现的。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远距离的通信,奠定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通信和航空通信领域。

第二章: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移动通信技术。

1G技术基于模拟信号传输,通信质量较差,容量有限,但这个时期也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起点。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志着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信的时代的到来。

第三章: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到0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移动通信技术。

2G技术采用数字信号传输,通信质量明显提高,容量也有所增加。

2G技术的推出使得移动通信进一步普及,人们可以进行短信、彩信和基本的互联网上网功能。

第四章: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是指21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移动通信技术。

3G技术采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多的应用功能。

3G技术不仅支持语音通信和基本的数据传输,还支持高速互联网接入、视频通话和移动电视等新的应用。

第五章: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是指21世纪中期开始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

4G技术采用全IP网络,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

4G技术的推出使得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高速互联网接入和丰富多样的移动应用。

第六章: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指21世纪末开始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

5G技术采用更高频率的毫米波和更多的天线技术,提供更快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

现代移动通信 课后习题及答案chapter_6

现代移动通信 课后习题及答案chapter_6

现代移动通信课后习题及答案chapter_6在现代移动通信的学习中,第六章往往涵盖了一些关键且具有挑战性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章节的课后习题及相应答案。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道习题。

题目是:简述在移动通信中,多径传播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答案是这样的:多径传播会导致信号的衰落。

由于不同路径的信号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和相位不同,会产生叠加和相互干扰。

这可能导致信号的幅度发生快速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快衰落。

同时,多径传播还会引起频率选择性衰落,即不同频率的信号受到不同程度的衰减。

这会使得信号的频谱发生畸变,影响通信质量。

接下来的习题是:解释码间干扰产生的原因及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码间干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输信道的带宽有限,以及信号传输的多径效应。

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信号的高频分量会被衰减,导致信号在时间上的扩展。

而多径传播使得不同路径的信号延迟不同,到达接收端时可能会相互重叠,从而产生码间干扰。

这种干扰会严重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降低误码率,使得接收端难以准确地恢复出原始发送的信号。

再看这道题:比较 TDMA(时分多址)和 CDMA(码分多址)系统的优缺点。

TDMA 系统的优点在于时隙划分明确,便于实现同步和资源分配,系统的控制相对简单。

但其缺点是需要精确的同步,且频谱利用率相对较低。

CDMA 系统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容纳更多的用户。

然而,CDMA 系统的实现较为复杂,对功率控制的要求很高,否则会产生“远近效应”。

然后是:说明移动通信中切换的概念和作用。

切换是指移动台在通信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时,为了保持通信的连续性,将与原基站的连接切换到新基站的过程。

切换的作用在于确保移动用户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通信质量,避免通信中断。

下面这道题是: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分集技术的原理和类型。

分集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利用多个独立的衰落信号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5G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第06章 5G支撑技术6.6

《5G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第06章 5G支撑技术6.6
1)MEC平台基础设施层
基于通用服务器,采用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方式,为MEC应用平台层提供 底层硬件的计算、存储等物理资源。
2)MEC应用平台层
由MEC的虚拟化管理和应用平台功能组件组成。其中,MEC虚拟化管理 采用以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的思想,为应用层提供一个灵活高效、 多个应用独立运行的平台环境。
面向各种上层应用及业务开放实时的无线及网络信息,实现对 无线网络条件及位置等上下文信息的实时感知
作用:
➢ 提供各种与情境相关的服务,使业务对网络条件的改变做出 及时响应
➢ 高效应对业务流量增加等情况,更好地优化网络和业务运营 ➢ 提高用户业务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网络资源利用率。 业务方面:边缘计算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用户偏好 定制具体的业务应用,让业务类型多样化、个性化,丰富移动 宽带业务的用户体验。
➢ 为了解决移动终端有限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以及功耗问题, 需要将高复杂度、高能耗计算任务迁移至云计算数据中心 的服务器端完成,从而降低低成本终端的能耗,延长其待 机时长。
➢ 计算任务迁移至云端的方式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传输, 增加了网络负荷,而且引入大量的数据传输时延,给时延 敏感的业务应用带来一定影响。
1-7
6.7.2 移动边缘计算系统平台架构
边缘计算系统(MEC)平台的基本架构,如图所示。
移动边缘计算系统 平台设计主要涉及2 个部分: ➢ 移动边缘系统层 ➢ 移动边缘服务器

1-8
6.7.2 移动边缘计算系统平台架构
移动边缘系统层
位置:运营商网络或子网络中 功能:运行各类移动边缘应用所需的移动边缘主机和移动边缘 管理实体的集合。 系统层包含: ➢ 运营商的运营支持系统(OSS) ➢ 移动边缘编排器(Mobile Edge Orchestrator)

【课件】移动通信__第六章__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课件】移动通信__第六章__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2020年9月
第六章 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3
第六章内容
6.1 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6.2 GSM系统的结构 6.3 GSM系统的信道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6.6 GSM系统的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020年9月
第六章 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4
6.1 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n GSM系统的业务
n 电信业务
n 为用户通信提供的包括终端设 备功能在内的完整能力的通信
业务:电话、短信、图文接入、
传真、语音信箱等。
n 承载业务
n 提供用户接入点间信号传输的 能力
n 附加业务
GSM系统业务分类
n 对基本业务的补充。不能单独向用户提供,必须与基本业 务一起提供,有来电显示、呼叫转移、呼叫限制、计费通
n VLR是存储位置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它包含了当 前处在本区(MSC区)的全部MS(包括漫游到该 VLR所管辖的移动用户)的有关资料。
n 当某一个MS用户漫游到新的MSC区,与该MSC连 接的VLR就向这个MS用户所属地HLR请求该MS 的有关数据并存储,同时并将此VLR号送至漫游 用户的HLR。
n 一旦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重新在另一个 VLR登记,原VLR删除临时记录的该移动用户的 信息。
操作子系统
移动台
基站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
7
6.2.1 移动台
n 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
n 用户端的设备总称
n 手持机、车载பைடு நூலகம்、便携式台
n 组成:
n 移动设备

n 话音编解码、信道编译码、加解密、调制解调、 信息的发射和接收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概述

2013-7-12
17
第二章 几种移动通信制式概述
客户服务部
时分多址
2013-7-12 18
第二章 几种移动通信制式概述
客户服务部
• CDMA系统特性 话音激活持续期的利用 用扇形天线来提高容量 柔性容量 无需频率管理或分配 软越区切换 在CDMA中没有保护时间 更适合于衰落信道 不需要均衡器 与窄带用户共享频带 适合于微小区和建筑物内部的通信 设备简单
客户服务部
• 大区、省市信令网的转接点结构
HSTP
HSTP
一级信号转换点 (大区)
LSTP
LSTP
二级信号转换点 (省、市)
四级电话网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大区、省市信令网的转接点结构
2013-7-12
36
第三章 数字网络结构
客户服务部
三、蜂窝网络结构 • 蜂窝结构的拟合
2013-7-12
客户服务部
移动通信概述
葛梦君 2001年2月14日
2013-7-12
1
目录
客户服务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附录一
移动通信的发展简史 几种移动通信制式概述 数字网络结构 无线传播特性的分析 天线系统概述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几种常用的天线
2013-7-12
2
第一章 移动通信的发展简史 客户服务部
基站(BTS)
2013-7-12
26
第三章 数字网络结构
客户服务部
• 典型的GSM频率复用模式
4×3复用模式
6 2 1 2 5 1 9 4 12 2 5 1 9 4 8 12 10 3 7 11 6 6 10 8 7 11 1 9 4 5 5 9 4 3 10 8 12 2 3 7 11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返回
第六章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2) 移动台漫游号码(MSRN)
MSRN是指当移动台漫游后,为使GSM移动通信 网能再进行路由选择,把来话呼叫转移到移动台 当前所登记的MSC,而由VLR临时分配给移动台 的一个号码。
返回
(3) 信道切换号码
第六章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此号码用于两个移动交换区(MSC区)间进行切换 时,为建立SMC间通话链路而临时使用的号码, 它类似于MSRN的组成。
在A接口,信令协议的参考模型如图6.8所示。
BSSAP BSS应用部分 SCCP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DTAP 直接转移应用部分 MTP 消息传递部分 BSSMAP BSS移动应用部分
图6-8 A接口信令协议参考模型
返回
第六章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3)NSS内部及GSM系统与PSTN之间的协议
返回
(3) Um接口
第六章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Um接口定义为移动台与基站收发信台(BTS)之间 的通信接口,用于移动台与GSM系统固定部分之间 的互通。
物理链路是无线链路, 此接口传递的信息主要包 括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接续管理等。
返回
第六章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2.网络子系统(NSS)的内部接口
图6.6 网络子系统内部接口
返回
(1)B接口
第六章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B接口定义为访问位置寄存器(VLR)与移动业务交 换中心(MSC)之间的内部接口。
用于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向 VLR询问有关移动 台(MS)当前位置信息或通知访问用户寄存器(VLR) 有关移动台(MS)的位置更新信息等。
返回
1.移动台
第六章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六章 移动通信技术

第六章  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主讲 胡继志
1
2.3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2.3.2 市区传播损耗中值
基本衰耗中值: 基本衰耗中值:Am(f,d)
取决于传播距离d、 取决于传播距离 、 工作频率f 工作频率 Am(f,d)曲线以 曲线以 hb=200m,hm=3m , 由空间传播损耗为 基准( 基准(0dB) )
2
2.3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Lb为实际路径衰耗中值; 为实际路径衰耗中值; L0为街心的路径衰耗中值; 为街心的路径衰耗中值; Lp为建筑物的穿透损耗
Lp随楼层增高而近似下降 随楼层增高而近似下降
23
2.3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树木和植被损耗
由树木、 由树木、植被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引起 植被衰耗取决于树木的高度、种类、形状、 植被衰耗取决于树木的高度、种类、形状、分布 密度、空气湿度、季节变化、工作频率、天线极 密度、空气湿度、季节变化、工作频率、 化、通过树林的路径长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大片森林对电波传播产生的附加衰耗 垂直极化波比水平极化波的衰耗要稍大些 在城市中对电波传播引起的衰耗与大片森林不同
21
2.3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街道走向修正因子K 街道走向修正因子 af/Kac
22
2.3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建筑物的穿透衰耗: 建筑物的穿透衰耗:Lp
各个频段的电波穿透建筑物的能力不同 不同材料、结构和楼房层数, 不同材料、结构和楼房层数,其吸收衰耗不同 室内传播衰耗:Lb=L0+Lp 室内传播衰耗:
11
2.3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孤立山岳的 修正因子K 修正因子 js
12
2.3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孤立山岳的修正因子K 孤立山岳的修正因子 js

LTE技术 第6章 典型信令流程

LTE技术 第6章  典型信令流程

6.1.1 开机附着流程
当UE刚开机时,会先进行物理下行的同步,然后搜索测量选择小 区,选择到一个适合的小区或者可接受的小区后,进行驻留。当 UE在完成小区驻留之后,便会根据系统消息的配置,发起初始附 着流程。
6.1.1 开机附着流程
具体附着流程如图所示
图6-1 开机附着流程
6.1.2 附着流程过程
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 ete
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
图6-5 UE触发的服务请求过程
6.2.2 网络触发的服务请求过程
UE和网络都能发起服务请求过程。 通过上节内容我们已经学习了UE触发的服务请求过程,当MME需要给 在空闲状态的UE发消息,则MME会发起网络触发的服务请求过程。 如图6-6、6-7所示。
UE
eNB
MSG1
MSG2-Random Access Response
MME
RRCConnectionRequest
RRCConnectionSetup 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
(Service request)
INITIAL UE MESSAGE (Service request)
连接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主要通过小区切换来实现,由eNodeB来 控制。
在LTE系统中,PLMN的选择可以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形式。 自动形式是指UE根据事先设好的优先级准则,自主完成PLMN的搜索 和选择。 手动形式是指UE将满足条件的PLMN列表呈现给用户,由用户来做出 选择。
PLMN选择流程如图6-8所示
图6-6 网络触发的服务请求(1)
图6-7 网络触发的服务请求(2)

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线系统技术培训教材下册

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线系统技术培训教材下册

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线系统技术培训教材下册第一章天馈线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在移动通信中,天馈线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就像是信息传递的“桥梁”,将基站发出的信号有效地辐射出去,并接收来自移动终端的信号。

天馈线系统主要由天线、馈线以及相关的连接器件组成。

天线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将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行波变换成在无界媒介(通常是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或者进行相反的变换。

通俗地说,天线就是实现信号发射和接收的“触角”。

馈线则负责将基站设备产生的信号传输到天线,或者将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传输回基站设备。

常见的馈线类型包括同轴电缆和波导等。

在工作原理方面,当基站发送信号时,信号经过射频处理后,通过馈线传输到天线。

天线将这些电信号转化为电磁波,并以特定的方向和模式辐射出去。

接收过程则相反,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被转化为电信号,通过馈线传输回基站进行处理。

为了实现良好的信号覆盖和传输质量,天馈线系统的设计和安装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如工作频段、增益、方向性、极化方式等。

第二章天线的类型与特性天线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

全向天线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均匀地辐射和接收信号,适用于需要覆盖较大范围的场景,比如在开阔区域的基站覆盖。

定向天线则具有较强的方向性,能够将信号集中在特定的方向上辐射和接收,适用于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重点覆盖或者避免对其他方向造成干扰的情况。

天线的特性主要包括增益、方向性、极化方式、带宽等。

增益表示天线集中辐射能量的能力,增益越高,信号传播的距离越远,但覆盖的角度可能会变小。

方向性描述了天线辐射或接收信号的方向性特点,通过方向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天线的方向性。

极化方式则指电磁波电场矢量的方向,常见的极化方式有垂直极化、水平极化和圆极化等。

带宽决定了天线能够有效工作的频率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通信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类型和特性的天线,以达到最佳的通信效果。

第三章馈线的种类与性能馈线作为连接基站设备和天线的“桥梁”,其性能直接影响着信号的传输质量。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青岛科技大学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青岛科技大学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青岛科技大学第一章测试1.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一样,都是大约_3*10°m/s 。

()参考答案:对2.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无线通信网络是()。

参考答案:星状网3.半双工系统由于使用同一信道进行双向通信,因此节省了带宽。

()。

参考答案:对4.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不存在能量损耗,但是会因波的扩展而产生衰减。

()参考答案:对5.单工通信只有从发射嚣到接收嚣一个方向,即消息只能单方向传输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我国附地公用峰窝数字移动通信网GSM,采用()MHz频段。

参考答案:9002.下列()是5G定义的新场景。

参考答案:海量机器类通信业务场景;高可靠低延时连接业务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业务场景3.下列()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

参考答案:IMT-20004.下列()组织负责管理和协调国际无线电频资源的分配。

参考答案:ITU-R5.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LDPC具有()特性参考答案:很好的随机性;复杂度低;容易实现2.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信道编码技术是为降低()。

参考答案:信道突发和随机差错3.通信是指消息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有效传输,为了提高数字通信抗干扰能力的编码统称为信源编码。

()参考答案:错4.5G信道编码技术主要采用哪些?()。

参考答案:LDPC;Polar5.信道编码的特点包括发现和纠正差错,以提高信息码元传输的可靠性参考答案:对第四章测试1.下列()不是多载波调制技术。

参考答案:CDMA2.5G新波形的选择方面出现了各种新的波形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基于滤波器的正交频分复用(F-OFDM)调制方案、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FilterBank MultiCarrier,FBMC)调制方案、通用滤波器组多载波(UniversalFiltered MultiCarrier,UFMC)调制方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