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书法作品欣赏
惠风和畅书法作品欣赏精选30幅

惠风和畅书法作品欣赏精选30幅惠风和畅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流畅舒展而著称。
今天,我们将欣赏并赏析他的30幅作品。
1. 《行书临字》:这是一幅非常传统的行书作品,用墨画简放自然的笔法,展现了作者对书法的精湛技艺。
2. 《楷书临字》:这幅楷书作品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展示了作者对楷书的理解。
字体规范,布局合理,给人以简洁大气之感。
3. 《草书临字》:这幅草书作品以潇洒自然的笔法表现了作者对草书的独特理解。
字迹深深浅浅,虽然草书本就是以潇洒自由为特点,但作者在细节处理上依然恪守规范,使整幅作品更加和谐。
4. 《隶书临字》:这幅隶书作品以方正、稳重的笔法表现了作者对隶书的熟练掌握。
字体方正,布局舒展,让人感受到文字的肃穆之美。
5. 《篆书临字》:这幅篆书作品以端庄、古拙的笔法表现了作者对篆书的理解。
字体粗犷,笔画简练,传递着千年文字的沧桑感。
简约的线条流畅展示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
7. 《楷草行书联》:这幅联体作品结合了楷书、草书和行书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字体和线条展示了作者对书法技法的多样处理。
8. 《行草书法联》:这幅联体作品结合了行书和草书的特点,以潇洒自然的笔法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自由与规范的独特见解。
9. 《大篆书法联》:这幅联体作品以粗犷大气的笔法表现了作者对大篆的独特理解。
字体硕大,笔画浑厚,给人以力量感和肃穆感。
10. 《小楷书法联》:这幅联体作品以细腻精致的笔法展示了作者对小楷的精湛技艺。
字体工整,笔画细腻,给人以平和温婉之感。
11. 《行隶书法联》:这幅联体作品结合了行书和隶书的特点,以流畅的线条和方正的字体展示了作者对书法严谨与自由的和谐结合。
12. 《草隶行书法联》:这幅联体作品结合了草书、隶书和行书的特点,以潇洒自然、方正稳重的笔法展示了作者对书法多样性的处理。
以简洁流畅、潇洒自然的笔法展示了作者对书法艺术个性与规范的和谐追求。
14. 《行楷隶书法联》:这幅联体作品结合了行书、楷书和隶书的特点,通过不同字体的组合展示了作者对书法多样性的探索。
五十年书道如梦如真——著名书法家周慧珺的养生经

45字,以此打发时间,暂时忘却病魔带来的痛苦。
上世纪80年代,她的病日趋严重,服药已收效甚微,稍微站立一会就汗如雨下,用多种方式治疗,均治标不治本。
1987年底,她终于下定决心对右髋关节进行人工置换,2004年又做了左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方有好转。
如今,她的手指关节凸起,手臂活动亦受到限制。
然而,也就是这双手,书写出了方圆并举、四面灵动、八面出锋、自成一格的书法,达到了她“我一直在努力,想把字写好,写出我的性情和风格”的自我追求。
周先生曾在《书道苦旅》一文中说:“五十年前,在父亲不经意的指点下启程,我无忧无虑地出发了,五十年后却忧虑交加:何处是目的地?尽管这是一段充满坎坷的旅程,可是命里注定我必须继续在这条路上苦旅下去。
五十年书道如梦如真……”“当书协主席不是为了获取资本”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周先生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
1997年初夏,上海市书协主席、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先生过世,上海书坛失去了一位大师级人物。
谁能挑起市书协主席这个重担?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评委周志高、《上海盟讯·书画报》执行副总编徐铁君和篆刻家胡昌秋等人联名给上海文联写信,推荐周先生来担任此职。
这封信还征得了上海书协15位知名书法家的签字或钤印同意,其中近一半是上海市书协中颇具影响力的常务理事。
然周先生却认为自己难当此任。
有关领导曾几次三番“游说”周先生出任,都被她以身体不好为由推辞。
一次,周先生在送客时,刚想从沙发上站起来,却又滑了下去,就自我打趣说:“瞧,像我这样一个坐下去难、站起来也难的人,怎么能担纲主席这样重要的职务呢?所以,你们还是考虑别人吧。
”1998年,在上海市文联领导的反复劝说之下,时年59岁的周先生终于出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对于一位书法家来说,59岁或正当壮年,但考虑到疾病所带来的行动不便,周先生能出任书协主席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我把书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能为书法做点事情,我很高兴。
当书协主席不是为了获取资本,为协会、为全市众多的书法同道和爱好者做好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当代10大女书法家

中国当代10大女书法家在收藏书画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看着是出于哪一书法家的手来进行选择收藏的,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当代10大女书法家,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当代10大女书法家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1962年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
林岫,1945年生,著名诗人,书法家,国画大师范曾先生的第一任妻子。
字频中、如意,号紫竹居士、颐阳书屋主人。
浙江绍兴人。
汉族,著名诗人、书法家。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
张改琴,女,甘肃省庆阳县人,194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科教文体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2009年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书法教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南京书画院副院长,沧浪书社社员。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胡秋萍,女,1962年8月出生于河南开封,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国家画院研究员、专业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届的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中青年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得全国中青年第三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在马来西亚、悉尼及中国郑州、长沙、镇江、开封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对周慧珺书法艺术的评论

对周慧珺书法艺术的评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周慧珺,是一位具有深厚书法功底的当代书法艺术家。
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颇受欢迎。
她擅长运用传统的笔墨和技法,吸收现代艺术的创新理念,将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周慧珺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她的字体端庄刚劲,笔法简洁利落,字形工整规整,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深思熟虑,令人感受到她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作品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魅力,又展现出现代感,使观者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周慧珺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精湛,更在内涵上令人动容。
她常常以古典诗词或哲理佳句为素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使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展示,更是思想与感情的表达。
她的作品洋溢着智慧和情感,让人在品味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周慧珺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一种内在的美和品位。
她对传统书法的传承和创新,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和思辨,都体现出她对艺术的坚守与追求。
她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表达,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
周慧珺的书法艺术作品展现了她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作品不仅在技法上精湛,更在内涵上丰富,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她的作品无疑将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当代艺术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期待她未来的更多精彩作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示例:周慧珺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书法艺术家,她用独特的笔法和独到的创意,在书法艺术领域引领了一股全新的风潮。
周慧珺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好评,也受到国际书法界的认可和关注。
周慧珺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著称。
她擅长结合传统的书法技法和现代的艺术元素,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在她的作品中,传统的书法笔法与现代的艺术元素完美融合,展现出她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厚修养。
当代名气最大的3位女书法家,看看谁的实力更强

当代名气最大的3位女书法家,看看谁的实力更强?当代名气最大的3位女书家,看看谁的实力更强?仰观宇宙百家号01-2021:01周慧珺,浙江镇海人,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
她擅楷书,尤精行草。
宗法米南宫,又广临北魏碑版,继而上溯晋唐,下及明清,博采众长。
她的行草书用笔明快,气势开张,点画刚健,章法奇妙,书风豪放,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倔强之气。
正是这股倔强气,表现了她的个性,展示了她的心态,同时也成就了她的书艺。
孙晓云出身于书法世家,受家学渊源影响,3岁时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书画,至今已有40多年,每日不缀。
曾经于农村插队五年、部队服役八年。
1985年,她从部队转业到南京书画院工作,开始了自己的专业生涯。
孙晓云行草作品文气充盈,恣肆挥洒,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风格。
具体来看,结字灵动,笔法清刚,笔势甚得迅疾之致,章法有浓郁的书卷气,天真烂漫,典雅精到。
其书风深得“沉着痛快”之风,笔法跳跃,书写感很强。
林岫,字苹中、如意,号紫竹居士、颐阳书屋主人。
著名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同样,林岫也擅长行草书,其书法用笔秀逸潇洒,取势跌宕多姿,形成了自己个性分明的风格。
看完三位女书家的字,大家认为谁的功夫更深?与当代男性书家比实力如何?欢迎评论留言!当代书法水平最高的十二位著名女书法家及其作品欣赏寒枫文化2017-11-21 12:43:37在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当中,有12位女书法家,代表着当前女性书法的最高水平。
她们的书法作品,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一、孙晓云孙晓云,195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书法教授。
二、方放方放,1968年出生,北京人。
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
论周慧珺书法的特点

3 7・
折, 行笔 则强调断然 后起 , 收峰会外 拓 , 显 示 出一种 方 刚
融汇贯 通 , 但 二者 紧 密协 调 , 使得 他 的 书作婉 转 中见豪
气。
雄 俊之美 ; 而 圆笔则讲 究行笔 的连 续不 断 , 收峰 强调 内, 表 现 出宛转 幽美之趣 。似乎 说明隶 书楷 书适 合 用方 笔 , 而行 书 、 草书则适合 用方笔 , 其实 不然 。康有 为就在 《 广 艺双舟楫》 中有精辟 之语 说 道 : “ 方笔 便 于作 正 书 , 圆笔
以有机 地将帖 中以中锋为主 的 圆笔 , 与碑 中的方笔 柔合
周慧琚 的书法有“ 帖形碑质” 的特点 , 尤其是从 八 十 年代 开始 , 受到翁闽运先 生的影 响 , 临摹 大量碑 字 , 将碑 法 风格 , 融通于 以前 的帖法之 中 , 将碑 帖 结合 , 并且 加 入 自己的人 生体 验 和情感 表 达 。虽然周 慧 瑁 在米 字 上 下
第 6卷 第 4期
Vo 1 . 6, No . 4
长
安
学
刊
2 0 1 5年 9月
S p e ., 2 0 1 5
Ch a n g a n Xu e K a r l
论周 慧琚 书法 的特点
刘梅梅
( 西北大 学文学 院 陕西西安 7 1 0 1 2 7 )
摘
要: 中 国书 法艺术是 世界艺术 中的一 朵奇 葩, 然 而 由于 中国封建 社会男 尊女卑 的时无雄 强之 神 , 则 又 交相 为用 ” 。 这才
在一 种更 高的层次 上把 握 了 圆笔 与方 笔 的对 立 统 一 的
辩证 关系 , 所 以要做 到碑 帖融通其 实并不容 易。
字如其人 抒写翰墨天地

字如其人 抒写翰墨天地沪上著名书法家季恒泉作品欣赏Array今年5月15日横沙岛新永村党支部于书记邀请书画家一行15人去观光游,其中有位姓季的书家,从不相识到相知,真是弥足珍贵相遇,然而我们之间无话不谈无所不说,这是有缘分。
我的这位朋友叫季恒泉,1950年出生,他原籍江苏泰兴人。
越谈越投机了,我们本来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二眼泪汪汪,随后送我一本“季恒泉书法作品集”,我拜读了他的这部作品集,十分感动,读来兴趣盎然,使我对他刮目相看。
他自幼就酷爱笔墨,他以充沛的精力和创意、矢志不渝及勤奋刻苦,在书法圈内是有口皆碑、足为楷模的。
诚如东坡居士所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1972年,季恒泉在沪东工人文化宫书法班学习。
1974年,偶然看到了周慧珺的《行草字帖——鲁迅诗歌选》,从那时起,周慧珺与周字书法便如一颗种子,深深地播在他的心田里。
心谒四十余年,不动也不摇,心摹手追周体字。
2004年开始,他频繁地参加国内一系列的书法展事,常以上千字、六尺整张纸参赛。
书体楷和行,内容以古今贤者,中外名篇为主。
例:歌德的长诗,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徐志摩的散文诗等,旨在加强历练。
季恒泉怀着虔诚的敬畏心,他的书法不为名,不为利,书法大师桑仲元为季恒泉周体书法作品集写的序言:“耻沽身外誉,羞作口头交。
”他告诫自己:不为名声而变字,不为银子而作假,不为面子而装傻。
这是一个书法家艺术审美的认知和笔墨践行的佐证。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人生的命题,同样也适用于书法。
为此,汉代的杨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了书黉的这个终极奥秘:“书为心画。
”自认识后,我多次观看季老师写字。
他的书法以行,楷为主,尤擅楷书。
他的行草书侧重于线条与章法,注重运笔的力度、弹性和节奏,充分利用长锋羊毫的特性,用笔扎实凝重,笔势劲健老辣,将字形的长短粗细、枯湿浓淡,大小参差,在行列上正斜互动,映带起伏,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犹如钢管舞者上下翻腾,左右跳跃,摇曳多姿,尽显力量,美不胜收,达到了心手两忘的境界。
书法常识之当代大家4

张继
字续之,号四融斋主,1963年出生 于河南长葛。大学期间主修美术书 法,获书法艺术硕士学位。现为中 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 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军 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 美术馆书法专家委员会委员、东方 印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
张继的隶书显然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法的重复古人,也不是 闭门造车、盲目创新的自由涂抹,其中既有隶书传统的规范法 则,又有作者的提炼发挥。其隶书点画很有个性特征,其凝重 厚实的形态或许使人联想到汉代碑刻摩崖的意趣,然而笔锋起 落之间的爽洁畅达,又流露出汉代简牍墨迹所特有的洒脱韵致。 尤其是通过墨色浓枯转换所形成的干笔飞白效果,更是运用得 自然生动,恰到好处。 张继的隶书点画可以说得上是浑厚古拙,但却并无过分顿挫乃 至有意颤抖之类的习气,其浑厚古拙是通过运笔的坚实沉稳来 达到的,保持了书写性这一书法艺术的根本要素。其中的关钮 在于他领悟并把握了隶书用笔的核心规律,从而找到了具有个 性色彩的点画样式,这是作者超群悟性的突出体现。除结体外, 墨色的变化对比效果也是张继隶书实践中的一个显着特点。在 他的作品中往往墨色浓枯对比强烈,或墨汁洇涨晕化一团,或 枯笔劲扫若隐若现,浓涨处不失字形,干枯处犹见笔迹,在线 的结构中增加了块面的效果。 张继虽然以隶书享誉书坛,但在楷书和草书方面同样造诣不凡。 特别是他的草书,取径于章草而注重体势的醇古,不故作波磔 挑脚之姿,朴实而有奇崛之趣,与其隶书异曲同工,相得益彰。 书法之余,他还兼擅铁笔,所刻白文印纯宗汉法,端严之中尤 重轻重虚实之趣;朱文印则洒脱奔放,不拘一格。 张继在形式上更多的是选择了融合、协调的处理方式,力求通 过统一规律下的多种表现手法,来达到一种既不违背传统审美 标准,同时又富有时代、个性气息的风格面貌。这种努力主要 体现在他对字形结构的塑造处理之中。 张继作品中种种的形式感效果,大多并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 是他在传统书法资源中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大胆发挥的结果。 前人作品中的一个偶然效果,古代碑刻中的剥蚀残损,其他艺 术种类中的特有手法,经过他的改造和借用,便成为一种新的 表现方式甚至是规律性技巧
刘炳森、周慧珺、启功等名家写“紫气东来”,其书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你更喜欢哪一副?

刘炳森、周慧珺、启功等名家写“紫气东来”,其书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你更喜欢哪一副?
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欣赏1
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欣赏2
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欣赏3
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Leabharlann 赏4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欣赏5
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欣赏6
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欣赏7
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欣赏8
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欣赏9
紫气东来四字书法作品欣赏10
“高级”和“高度”不必仰仗“高高在上”的姿态

“高级”和“高度”不必仰仗“高高在上”的姿态林岫(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看周慧珺的展览,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我们能够更走近和读懂周慧珺。
周慧珺一路走过来,这个60年很清楚,它宣示了艺术创作的常态规律,也展现了一个女书家如何在60年当中顽强执着地守卫这一片书法艺术阵地,所以最后开花结果春花秋实,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周慧珺的成功可以分析出很多意义,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必须要提到的,就是气场——海派的气场至今依然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气场,这个气场通过周慧珺,还有通过她的那些老师,传达出来。
她在战胜了自己生理上一些疾病的同时,这么顽强地酷爱书法,她的爱是非常深沉的,那是用心血浇灌的。
另外我觉得她的成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就像自然而然结出来的桃子可能不那么酷美,不那么肥硕,但是那个味道是很好的。
艺术家应该像周慧珺这样,自然而然地成长,成为一个不上化肥没有催熟、完全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自然成熟的大寿桃。
张改琴(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我记得1980年代还不是很明白书法是什么的时候,就碰上了周慧珺先生的行书,是鲁迅格言的小册子,我一次就买了两本,特别喜欢,然后就照着学书法。
当时就对周慧珺先生非常崇拜敬仰。
第二次比较有一些深刻认识的,是在1985年河南办的国际书法展上,第一次看见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写得很纯的楷书,我们那个时候就盯着作品看,开始启蒙。
当时周慧珺的这种引领,对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三次见周慧珺先生的时候,是第四届书代会,当时第一次直面周慧珺先生,那一种敬仰的心情,回想起来还是热乎乎的。
我自己感觉,说周慧珺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一个时代的风尚,是上海乃至全国妇女界的一个标杆、一个旗帜,都不过分。
我们以她的精神、以她对艺术的追求、以她的人生品格为榜样继续学习,同时祝海派书法有更大的发展。
西中文(原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我想的是,为什么周先生这样的一个书家会出在上海,这里面就体现了一种时代特征。
书法有没有时代特征,我认为是有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格,就好像唐代的书法已经到极致的情况下,你要想一想宋代书法该怎么走,好像没路可走了,到了宋代又开辟出一种新的路子,这里面方方面面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4章艺术景观旅游文化2书法PPT课件

•21
❖ 此外,南宋的赵佶(宋徽 宗创瘦金体)、陆游、范 成大、朱熹等书家也较有 影响。
宋 徽 宗 瘦 金 体
•22
4.2.2.4 元、明、清书法艺术——元代尚古, 明代尚态,清代尚质,但创新发展不足
❖ 自宋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由盛转衰。元、 明、清三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什么大的创造与发展,基本上 是晋代(自然清丽、和平含蓄)、唐代(刚健雄强、大气磅 礴)、宋代(自由豪放、隽永奇秀)三种风格的延续。
赵孟頫楷书 •24
赵孟頫行书
文征明书法
郑板桥书法
•25
❖近现代书法艺术空前繁荣,书法家 灿若群星,有影响的有毛泽东、林散 之、沈尹默、郭沫若、启功、舒同、 刘秉森、欧阳中石、沈鹏、周慧珺、 高惠敏等。
❖硬笔书法家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 举,较有影响的田英章、杨再春、庞 中华等。目前,许多年轻的书法家很 注重开拓创新,但过分否定传统、远 离传统,书法功底欠扎实,致使书法 界一些“狂、怪、野、俗”之作应运 而生,这已成为妨碍和危及中国书法 艺术健康发展的最大问题。
怀
旭
素
狂
狂
草
草
•12
4.2.1.5 行书
❖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或楷书的流 动写法,它吸收了楷书与草书二者的长处,既易于 辨认,又书写简洁,所以实用价值很高。行书有行 楷和行草之分:在结构、笔势上偏重于楷书的称为 行楷,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偏重于草书的称为 行草,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是行书鼎盛 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是历史上享有盛 誉的行书大家(“宋四家”)。元代赵孟頫,清代 郑燮等亦成就卓著。
❖ 书法给人的美感,首先来自线条的美。中国书法的线条极 其丰富,不同的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美。如平行的线条可 以表现一种平静之感,垂直的线条具有一种庄严、高贵与 向往之感,扭曲的线条可以表示激动和愤怒之情,弯曲的 线条被认为具有柔和、优美的特质,粗线具有丰满、风韵 之气,细线则有苗条、潇洒之姿,渴笔线条可以表现刚劲、 骨气,湿笔线条则可以表现秀丽、痛快等等。这种笔画的 力量感、韵味感、苍劲感、俊秀感、柔和感……正是书法 线条的美学特征。书法的线条美主要表现在圆厚的立体感, 笔力的力量感,起伏的节奏感等方面。这都需要我们在欣 赏时仔细把握。
周慧珺行书书法字帖

周慧珺行书书法字帖学书经年的人都知道,上海有一位名满大江南北的奇女子,她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书协名誉主席周慧珺。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周慧珺行书书法字帖,希望你们喜欢。
周慧珺行书书法字帖欣赏周慧珺的书法人生学书经年的人都知道,上海有一位名满大江南北的奇女子,她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书协名誉主席周慧珺。
上世纪70年代初,老书法家被迫搁下了笔,上海东方红书画社(朵云轩)却活跃着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工农兵通讯员”队伍,周慧珺便是其中的一位。
和当时所有的学书人一样,初始完全是非功利性的,只是在酷爱书法的父亲庭训之下,写一些必须完成的日课。
在碑帖稀少、书法理论尚处在讨论技法的年代,“创新”、“流行”等词语对周慧珺来说闻所未闻,但她以后却成了“创新”与“流行”的代言人。
周慧珺幼年初学赵孟頫,断断续续写了几年,说不上对书法有多少爱好,写字不过是为了交父亲的差事而已。
高中毕业,周慧珺考上了上海科技大学药物学系,仅上了几个月的学,便因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发作,不得不退学回家。
在病魔缠身的日子里,周慧珺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写字,以此来消磨时间和求得暂时忘却由病魔带来的痛苦。
有一天,周慧珺无意间在家中的书柜里发现了一本帖。
这本米芾的《蜀素帖》深深地震撼了周慧珺的心灵,她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
从此她心摹手追,浸润其中,春夏秋冬临池不辍。
她临摹《蜀素帖》,对点画的使转运行、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犹如分析和解剖机械制图那样,要求完全吻合。
直到现在她依然认为临帖,特别是第一本帖必须要临得像,力求形神兼备。
第一本帖基础打扎实了,再临其他就会容易得多了。
次年,她再度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物理专修科。
在大学除了完成功课以外,周慧珺几乎将课余时间都用在了临写米字上。
1962年秋天,上海举办市级书法展览,周慧珺以所临米芾的《蜀素帖》入选,也因为这一偶然的机会,使她叩开了书法的大门。
理科出身的周慧珺敏行讷言,但她的内心却潜藏着一股艺术激情。
李静的书法:青翠修竹自挺拔

68 ┸ 艺星李静的书法:青翠修竹自挺拔文/阿 欣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书法是灵魂的物化,可以把原本看不见的东西像心电图一般地展示于人。
而书法家的书法特征和个人性格特点关系密切。
李静性格单纯直爽,沉稳随和,不喜艳丽高调而自有气场,性情奔放浪漫,充满智慧和想象力。
曾有戏言她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不能率意地品评她。
同时,李静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又是极具耐心和毅力的,任何事情都想做到最好,追求极致。
周慧珺老师说:“用心搞艺术的人必然会把自己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其作品里,形成特殊的风李静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
自幼学书,师承周慧珺。
作品历年来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近年来参加“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全国千人千作名家书法邀请展”“全国首届书法手卷展”“中国书协30周年优秀会员展”“全国名家百家书法作品展”“第三届全国名家扇面书法作品展”“全国名家书法精品展”等。
格。
”李静正是周老师说的这类人,她的书法之路也是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闯过来的。
李静的童年是在祖籍浙江绍兴度过的。
祖宅和鲁迅故居前后相望,人文气息非常浓厚。
李静从小耳濡目染又有些许天分,三四岁起就识字看书,往往一坐就是半天。
女孩子玩的游戏她一概不喜欢,整日跟随读中学的小叔学画画。
因为李静特别喜欢涂涂抹抹,所以经常替怕写毛笔字的小姑姑完成老师布置的毛笔字作业。
进小学后李静很好学,成绩好还喜爱写写画画,五年级时得到一位代课女老师的青睐,经常会出题让李静画画并鼓励她。
这位老师本以为会画画的李静毛笔字也一定不错,在李静的班主任批改大楷字时,她特意看了李静写的字,没想到竟然是出乎意料的蹩脚,不由露出惊讶神色,并皱了皱眉。
这一幕正被李静撞上,她特别在乎这位很看重自己的老师,老师那种失望的表情顿时令她感到无地自容,于是放学后就直奔朵云轩买了字帖,从此刻苦练习,直到画着许多红圈圈、她的字经常被贴在学校的橱窗里成为一景。
周 慧 珺 楷 书 白 居 易 《 长 恨 歌 》

䘉Җ⌅ˈ㖾ᗇа㋺⎲ʽ
KWWSPSZHL[LQTTFRPV"BBEL] 0M017,0781$
PLG LG[ VQ IHDGHDHEEGEGEHD VFHQH VUFLG K2T
䘉Җ⌅ˈ㖾ᗇа㋺⎲ʽ
KWWSPSZHL[LQTTFRPV"BBEL] 0M017,0781$
PLG LG[ VQ IHDGHDHEEGEGEHD VFHQH VUFLG K2T
䘉Җ⌅ˈ㖾ᗇа㋺⎲ʽ
KWWSPSZHL[LQTTFRPV"BBEL] 0M017,0781$
PLG LG[ VQ IHDGHDHEEGEGEHD VFHQH VUFLG K2T
䘉Җ⌅ˈ㖾ᗇа㋺⎲ʽ
KWWSPSZHL[LQTTFRPV"BBEL] 0M017,0781$
PLG LG[ VQ IHDGHDHEEGEGEHD VFHQH VUFLG K2T
䘉Җ⌅ˈ㖾ᗇа㋺⎲ʽ
KWWSPSZHL[LQTTFRPV"BBEL] 0M017,0781$
PLG LG[ VQ IHDGHDHEEGEGEHD VFHQH VUFLG K2T
䘉Җ⌅ˈ㖾ᗇа㋺⎲ʽ
KWWSPSZHL[LQTTFRPV"BBEL] 0M017,0781$
PLG LG[ VQ IHDGHDHEEGEGEHD VFHQH VUFLG K2T
䘉Җ⌅ˈ㖾ᗇа㋺⎲ʽ
KWWSPSZHL[LQTTFRPV"BBEL] 0M017,0781$
PLG LG[ VQ IHDGHDHEEGEGEHD VFHQH VUFLG K2T
周慧珺行书书法范文

周慧珺行书书法范文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周慧珺二十一幅木刻版行书匾额欣赏

周慧珺二十一幅木刻版行书匾额欣赏
周慧珺(1939年12月6日[6]-2021年12月27日),女,浙江镇海人,当代著名书法家,往届中书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62年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
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
楷书学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诸家,又上及北碑;行草书从宋四家入手并上溯“二王”。
以节临米芾《蜀素帖》,行书入选由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
其书风劲健纵横,流畅明快,自具风貌。
磊轩
翰墨因缘
大德堂
海棠厅
惠风和畅
家和万事兴
紫花苑
博雅斋
藏艺斋
宠辱不惊
紫气东来
自强不息
百合厅
敏事慎言
天下为公
响竹轩
怡情斋
静能生悟
玫瑰厅
梅簃
见贤思齐。
张森先生其人其书

我第一次见到张森的作品是在1976年,那时我还是一个初中生。
有一天我走到上海福州路的杨振华笔庄,看见左右橱窗里都悬挂着书法作品,一边是周慧珺的一幅行书,写得潇洒俊秀,儒雅风流;另一边则是张森的一幅隶书,则写得凝练奇妙,神采动人,我驻足观看久久不愿离去。
夫要想把招牌写好也是不容易的。
在上海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张森写的招牌,其实在全国各地你都能看见他题写的碑文、牌招、题字等。
比如在云南普洱机场上方硕大无比的“普洱”两个字,还有“杨尚昆旧居”题石和为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题写的“古蜀之光”,以及为人民海军军舰首次出国访问掠影题写的“难忘的航程”等,都是一些可以让人反复品味细细欣赏的上等佳作。
可以说,张森题写的牌匾、题石、碑文、店招等等,每艺星62一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同时也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
在诸多书体中,隶书是张森书写最为出色的书体,他的隶书作品尤为活泼灵动,每一个字就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个点画都可以令人感受到内部积聚着力量,线条一波三折同时又携带着书写的流畅,张森的隶书点画上功力洞达,在结构上时有犯险之心,故能在不稳中求稳。
而他在书写之时一如洪水下泄,笔墨奔涌而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写的速度非常快,让人目不暇接。
他曾说自己读帖多写字少,这正暗合了曾农髯评沈曾植说过的那句话:“叟读碑多,写字少,故能古;写字少,故能生。
古与生合,妙绝时流。
”晚清以来,以碑为尚,大多书法家强调碑帖融合,清代隶书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从金冬心的刚健果断、奇崛厚实的“漆书”,开始了利用对工具的改造来提升隶书新的形式感。
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视角,这一方法是上接明末书法改革浪潮的,就是新、理、异、态的变化带给观赏者心理上的冲击,那种趣味和那种强烈的美术感是前代从来没有过的。
当然,这一方法还延续到伊秉绶那里,横平竖直,扩展至四边,强烈的扩展感和形式意味远远超越于那个时代对隶书的理解。
还有就是用草书笔法来书写隶书的郑簠,让隶书充满了奔放感和无穷的活力,草情草意草趣渗透到了隶书的血液里,显现出那种超逸灵动、神采飞扬的特性。
周慧珺《古诗字帖》楷书魏碑笔法

周慧珺《古诗字帖》楷书魏碑笔法聊起周慧珺老师的《古诗字帖》,那可是书法界的一股清流,楷书魏碑的笔法,被她写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简直是“字如其人”,透着一股子温婉中带着刚劲的劲儿。
你要是看过她的字帖,保证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哎呦喂,这字写得,简直是活灵活现,比那画上的还动人!”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古诗字帖》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忐忑,生怕里面的字儿太高深,咱这小白看不懂。
可没想到,一入眼,嘿,那字就像是老朋友似的,亲切得很。
楷书的端庄,魏碑的洒脱,在她的笔下,就像是被施了魔法,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就像是咱们平时吃的家常菜,虽然简单,但那个味儿,就是让人忘不了。
周慧珺老师的字,每一个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但又没有丝毫的匠气。
就像是山间的小溪,自然流畅,又不失那份灵动。
你看那“山”字,一横一竖,简简单单,却像是把整座山的巍峨都给写了出来。
再看那“水”字,几个笔画,就把水的柔情蜜意,给勾勒得淋漓尽致。
就像是咱们平时说的,“字如其人”,周慧珺老师的字,就像是她本人一样,温婉中带着一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儿。
而且啊,她的字帖里,不仅仅有字,还有情。
每一首诗,每一个字,都像是她用心在跟我们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
就像是咱们平时听的评书,那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你读着读着,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那故事里的一员。
我记得有一次,我心情特别低落,就像是被乌云压顶似的,怎么也提不起精神。
无意间,我翻开了周慧珺老师的《古诗字帖》,看到那一行行工工整整的字,心里莫名地就平静了下来。
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烦恼,都悄悄地告诉了那些字。
说来也怪,那些字就像是有了魔力似的,竟然把我的烦恼都给带走了。
从那以后,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会翻开字帖,看看那些字,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
说实在的,周慧珺老师的《古诗字帖》,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教科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海画院专业书法家。楷书学欧、颜诸家,行草由苏、黄、 米、蔡入手,上溯“二王”,兼得沈尹默、拱德邻等沪上 名家亲授。善行书,兼能诸体。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二、 四届书法篆刻展和中日书艺交流展,并多次选送日本展出。 1974年出版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1980年编辑出版 的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百幅优秀作品集》封面题字, 亦出自其手笔。
充 分 了 解 下 一步工 作是在 什么基 础上进 行的, 是依据 什么来 制定这 个计划 的。 2.20xx年 度 的 工 作 目 标、 工作任 务和要 求。规 划出一 定时期 内应完 成的任 务和应
达 到 的 工 作 指标, 要求以 季度为 单位进 行规划 ,有明 确的衡 量标准 ,有一 定的可 操 作 性 。 3.工 作 方 法 、步骤 和措施 。在明 确了工 作任务 后,根 据主观 条件, 确 定 工 作 方 法和步 骤,采 取必要 的措施 ,以保 证任务 的完成 。 4.团 队 建 设 和
培 育 教 导 。 下一年 度的团 队建设 规划, 能够开 展什么 样的培 训及想 得到什 么样的 培 训 ? 5.费 用 预 算 及费 用控制 以季度 为单位 进行费 用预算 ,并明 确费用控制措
施 。 延 伸 阅 读 : 医 院 人 事 科工 作总结 一 年 来 , 全科人 员在院 领导及 科 主 任 的 领 导下, 紧紧围 绕医院 总体发 展战略 与科室 目标任 务,以 科学发 展观为
统 领 , 结 合 “三好 一满意 ”活动 ,强化 学习, 团结协 作
作者: 周慧珺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10-1 上架日期:2008-6-4
ISBN:978780512333
作 品
• 1995年 当选第六届全国文代会代表。
• 1996年 赴美参加旧金山东西方画廊举办的书 画展览。
• 2004年 续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任中国 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医 院 人 事 科年 度工作 计划及 安排 各 位 优 秀的 领导好 : xxxx年 新 的 一
年 马 上 已 将 到来, 为了在 新年度 内能更 好的开 展各项 工作, 实现企 业的总 体战略 目 标 , 请 各 部门领 导于20xx年 1月 11日前 提交xxxx年 度 工作总 结及20xx年度工作计 划 。 具体要 求如下 : 1.工作 背景, 也就是 情况分 析,了 解部门 工作现 状,
艺术年表:
• 1962年 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 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以节临米芾《蜀素贴》行书入选由上海中国书 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
• 1965年 由书刻会选送作品参加“中国现代书法展览”。 • 1972年 行书杜牧《山行》刊登于《人民中国》。 • 1974年 出版《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 • 1975年 进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书法创作。 • 1980年 应日本北陆书道院邀请赴日访问及交流。 • 1981年 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大会,当选为
中国书协理事。 • 1986年 获上海文联首届文学艺术奖。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长
恨歌》楷书字帖。
• 1988年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周慧珺古代 爱国诗词行书字帖》。
• 1989年 任第四届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 1991年 赴深圳与张成之联合举办书法展览。
• 1994年 为庆祝上海——大阪建立友好城市20 周年,参加上海书法家代表团赴大阪访问及 书法交流。
• 她的突出成就不仅在楷法,而且流溢在她的行草书上。她 学行草始终徘徊于魏晋唐宋之间。年轻时学《兰亭》,一 临就是数十通,草书则醉心于黄山谷、智永、孙过庭、高 闲、旭素、二王,行书则独钟情米芾。她临摹时力求于形 似中笔法,每临一帖,几可乱真,但更可贵的是她并不以 形似而自诩,而能遗貌取神,化裁增损,并由博返约,融 会贯通,而自成一格,如蜂之采花,酿成其蜜,这正是她 的聪明之处。她作行草时,解衣盘礴,如郢匠运斤,有一 种磅礴万物、挥斥八极的气势和力量,其趣如水之兴澜, 其体如珠之走盘,汩乎其来,沛然而不可止遏,既沉着又 痛快,笔笔从腕力中析出,毫不凝滞,观其作品,使人于 不可言传的意境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在章法布局上,她 追求整体的精神团聚和局部的奇正错落、浓淡枯润、疏密 虚实的完美统一,她的行草若流电激空,挟风雨雷霆之势, 似惊飙唳天,具神工鬼斧之奇,很难使人相信出于一个弱 女子之手,可想其功力之深,蓄积之厚,决非常人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