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汉字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是汉字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艺术发展同汉字的演进相联系。中国汉字最古老的系统是甲骨文和金文。书法肇始于汉字的萌芽,结体于汉字的成熟。至今,先后经历了篆、隶、行、草、楷五体演变,成为多形态的汉字系统。中国书法始于商代,成熟于东周,秦变大篆为小篆,两汉通行隶书,魏晋出现楷书、草书和行书,唐代臻于高峰,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书艺皆有发展。
陕西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摇篮。周秦汉唐时代,书艺灿烂。青铜文化的重器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铸有的铭文堪称陕西书法瑰宝。以《石门颂》《石门铭》为代表的汉魏摩崖刻石,哺育了包括于右任、康有为在内的无数书法家。《九成宫》《玄秘塔》《郭家庙碑》《勤礼碑》等唐代碑刻,更成为中国学书者的范本。
清末甲骨文的出土和1954年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证实从大约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汉字,随之孕育了书法艺术。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113个陶器刻画符号,具有明显的文字符号特征,学者们称其为原始刻画符号。20世纪50年代从宝鸡北首岭史前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绘画符号被考古学家郭沫若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萌芽,此后,临潼姜寨、零口,铜川李家沟,长安五楼,合阳等处均有类似发现,其中以临潼姜寨最为集中。从1972年到1974年,共发现129个,这些符号弥补了从史书记载的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之间的历史空白。
周原是西周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1975年出土于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的西周早期带字甲骨290多片,卜骨290多片。其字体结构与殷墟
甲骨文差异不大。锲刻刀法与殷墟甲骨文不同,刀法凝重,字体较为整饬俊秀。形体较大,起笔重而收笔轻,用刀如笔,轻松流畅,骨文细若黍米,小至毫米,在指甲大小的甲骨上刻有30多个字,笔画如发丝,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微雕艺术。两相比较,足见商周文化的承继关系。
周原还出土了众多青铜器以及铸造在上面的铭文,这不仅是周文化的载体,也是西周书法艺术的表征。史载,西汉时代扶风有“尸臣鼎”出土;东汉章帝时,岐山发现了酒樽;北宋时出土的“师奂父盨”上有铭文“师奂父作旅盨”六个字。清末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有铭文497字,是商周两代7000多件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件,也是中国现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这件2800多年前的宗庙礼器,铭文内容大意为周宣王整治朝政,国力富强,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内外大事,毛公族人为禁卫军,护卫王室和国都,最后颁厚赐,毛公因之铸鼎记其事,传之子孙。毛公鼎对研究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尤其是研究西周文字和书法艺术的重要史料,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建国后,在周原地区的岐山、扶风等处不断有西周青铜铭文出土。据文献资料统计,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铭文的约三四千件之多,其中绝大部分出自周原。这些青铜器既是精美的工艺品,也再现出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中华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青铜器铭文因铸造于金属器物之上,故称金文。金文内容仍以记事为主,体现文字的表意功能。字形结构、整篇布局已比甲骨文演进了一步,其形式赏心悦目,结构更趋严谨。金文是大篆书体的代表。当时
在青铜器上制作铭文的工匠已具备了相当的文字造型水平,可以说,他们就是中国最早的书法家。唐代初年在岐阳(今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其书体被誉为“篆之祖”,是中国最早的石刻书法艺术。它是西周末期或先秦时期的遗物,其笔画坚劲如铁,结构天成,神韵超逸,上接大篆,下启小篆,为中国书法瑰宝。
西汉初多用篆书,遗物以瓦当为多,有茂陵出土的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刻字和咸阳出土的木砖墨迹,当时陕西书法家代表有张敞、杜邺、谷永、张世安、陈遵等。东汉隶书称作汉隶,在陕西遗存的典型刻石作品有《石门颂》《华山碑》《郙阁颂》和《曹全碑》。东汉时长安人杜度创“章草”。东汉陕西书法家还有史学家班固、曹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光前裕后,繁花似锦,各种书体创制齐备。陕西书法家代表有章诞、杜畿、杜预等。西安碑林藏有当时书法名家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隋代陕西书法家代表有隋炀帝杨广及华阴人杨素。唐代是中国书法的辉煌时代,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并在国学中立书学,以书取士。当时陕西书家众多,有颜师古、薛涛(女)、杜牧、韩滉、韩偓、致光、杜如晦、李泌、杨钜、李靖等。陕西遗存书法名碑,有欧阳询《皇甫诞碑》《九成宫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楷书、行书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圣教序碑》,李阳冰篆书《三坟记》,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序帖》,徐浩《不空和尚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白居易《惠王墓志》等数百种。五代时期陕西华阴杨凝式的《韭花帖》、李建中的《土母帖》影响深远。宋代延安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子韩彦质以及长安薛绍彭、王持、宋湜、
李元直,合阳雷简夫,彬县张舜民均善书。金时大荔人党怀善的书法名震一时。元代书法在陕西也有不少遗迹,如赵孟頫的《游天冠山诗》《乐志论》等。明代陕西书家有临潼华爱,长安米万钟、孙一元,旬邑文翔凤,三原来复,华阴郭宗昌、李唐僖、乐肇商,泾阳张恂,华阴许宗鲁,蒲城王进德等,皆有书法遗作。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的书写均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清代是书法的中兴时期,就全国而言代表人物有朱耷、郑板桥、金农、何绍基等。当时陕西华阴王弘嘉与其弟王弘撰,蒲城张士范、王鼎,韩城王杰,均为一代书法家名流。辛亥革命元老,三原人于右任,不仅是诗人,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草书既有“二王”的秀劲娟美,又具魏体的苍老古拙。他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第三位创造家。他的书法熔篆、隶、北魏、章草、今草多种笔法于一炉,创造了一种字型简括、笔画凝练、法度谨严而又跌宕有致的艺术风格。与之同期的书家还有寇遐、茹欲之、岳松侪、党晴梵等。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西安市副市长张锋伯支持下成立了陕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筹备小组。在康师尧主持下,先后举办过多次书法展览,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舒同常有作品参展。1972年5月23日,省博物馆举办全省书法展览。1973年,省群众艺术馆举办全省书法展览。1976年全省遴选20多名书家作品参加了中国对日本的三个书法展览;同年8月26日,陕西书法研究室成立,专干薛铸。1977年5月23日,西安西城门楼上举办群众书法展览;5月,省博物馆举办陕西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