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

合集下载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汉族及其他华夏族群使用的传统文字,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汉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其次,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特点。

通过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相互关系,人们可以推测出很多汉字的意义和发音。

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综合了意义、音韵和形态的艺术形式。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书法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汉字美学的体现。

通过墨的运用、笔画的变化和线条的神韵,书法家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除了书法之外,汉字还广泛应用于中国的绘画、篆刻、陶瓷以及建筑等领域。

在绘画中,字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内涵;在篆刻中,字的雕刻可以使作品更加精美;在陶瓷制作中,字的刻画可以增加器物的文化意义;在建筑中,大型字体可以使建筑更加文化和有特色。

在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更方便的输入法和字母文字,但汉字依然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文字。

中国的法律文件、政府公告、商业标识等都使用汉字进行标识和表达。

同时,汉字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商业标识、道路指示还是产品说明,都少不了汉字的参与。

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统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书法绘画,还是现代的法律文件,汉字都在为中国赋予独特的文化特色。

【字数:360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文明悠久。

历史上的各种文字,在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汉字是屹立在中华文化中的支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和艺术等的丰富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历史上的向往,同时又包括着当今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字,也是文明的象征。

汉字不仅是一种阳性的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文字,汉字的书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书写此文字的人也是能给予更多的能量,汉字的日常使用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自我的审美,增强对文化的体会能力。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华,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独特的精髓和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风采,汉字承载着历史的精神,传承着文化的思想,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宝藏。

汉字的价值和意义,不只是文字本身,而是它把历史和文化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刻的体现。

汉字的演变历史更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演变的充分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经历的每一个时代的史诗般的见证。

- 1 -。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隶书推荐碑帖: 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 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 碑》、《礼器碑》、《西狭颂》。 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 清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授、何绍 基等大家作品均可借鉴。

草书
• 草书,是为书写便 捷而产生的一种书 体。 • 《说文解字》中说; "汉兴有草书"。 • 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 概,损隶之规矩, 纵任奔逸,赴速急 就,因草创之意, 谓之草书。

。 平 竖 直 没 有 蚕 头 雁 尾
个 字 形 有 规 有 矩 , 横
直 的 笔 划 , 严 谨 的 法 度 , 整
的 , 楷 书 有 着 方 正 的 形 体 平
书 。 楷 书 是 由 隶 书 演 变 而 来
楷什 模么 的叫 意楷 思书 ,, 又楷 名即 真规 书范 、端 正正
楷 书 的 简 介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 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 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 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 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 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 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 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 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古 老 的 汉 字
已 有 四 五 千 年
一 、 汉 字 的 起 源 与 历 史 发

汉字的象征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的象征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的象征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从汉字的演变和使用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首先,汉字的象征意义体现在其形状和结构上。

汉字的形状多取自自然界的事物,如人、山、水、木等,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使得汉字具有了生动的视觉效果。

比如,“人”字的形状像一个直立的人体,象征着人类的形象;“山”字的形状像一座山峰,象征着高大、稳固和坚定。

此外,汉字的结构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例如,“心”字由两个“忄”组成,表达了情感和内心的世界;“家”字由“宀”和“豕”组成,寓意着家庭的温暖和和睦。

这些形状和结构的象征意义使得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视觉艺术和文化符号。

其次,汉字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其字义和用法上。

汉字的字义往往富有象征意味,可以通过字义来揭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比如,“道”字的字义是指一条路,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还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又如,“仁”字的字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还代表了一种道德观念,即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此外,汉字的用法也有着象征意义。

例如,“福”字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常用于春节期间的对联和装饰品,寓意着幸福和吉祥。

这些字义和用法的象征意义,使得汉字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

最后,汉字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上。

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母语,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还是文化传统,都离不开汉字的运用。

汉字的象征意义在这些文化传承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比如,在古代的诗词中,汉字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字词的组合和运用,传递着深邃的意境和哲理。

在传统的书法艺术中,汉字的形状和结构被赋予了更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汉字文化》课件

《中国汉字文化》课件
、留学生等途径。
汉字在海外的传播过程中,对当 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对 东亚地区的文化、教育、政治等
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对其他文字的影响
汉字对其他文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汉字的构词法、语法结构 等方面。例如,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等语言中存在大量汉字 词汇和构词法,这些语言在书写和表达方式上也受到了汉字 的影响。
传统手工艺
汉字在传统手工艺品中也有广泛应 用,如剪纸、刺绣、木雕等,体现 了汉字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汉字与现代文化
现代传媒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汉字在电 影、电视、网络等领域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
重要工具。
文化产业
汉字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出版、广告、设计等领域都 离不开汉字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发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独体 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 的意义,如“明”、“
休”。
形声字
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 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 组合而成,如“河”、
“钢”。
汉字的特点
01
02
03
04
表意性
汉字主要通过图形和符号来表 达意义,而不是直接表示语音

复杂性
汉字结构复杂,数量庞大,学 习和书写难度较高。
文化传承性
挥。
国际影响
汉字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越 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和了解 汉字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和相互理解。
04
汉字的传播与影响
汉字在海外的传播
汉字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最 早可追溯至汉代。随着丝绸之路 的开通,汉字逐渐传播到中亚、
东南亚等地区。
汉字在海外的传播形式多样,包 括官方派遣使节、佛教文化交流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 过程,其中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 、经济等多种因素。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

”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

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紧要物类,都被先民们给与人格,尊为神而加以崇敬、祭祀。

二、重视伦理汉字中含有中国古人的伦理信念,即关于善恶是非以及人的行为的道德判定和评价标准。

如“信”为人言,即是以信用为人言之道德标准,尊崇诚信。

“孝”字从“老”,从“子”,则是以子女敬老为孝、为美德。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这个部首古时的写法与中国祭祖时写有历代先人姓名的神主牌位形状相同,也与后来中国传统纪念碑的形状同构,所以汉字中表示神或表示祝福的字总是包含一个“示”部。

而汉字如“福”字中包含“示”部就由于或说明古人认为,若想能够幸福,就离不开神的保佑,特别是历代先人的保佑。

“口”字与“田”字,这说明古人认为幸福的构成成分除了历代先人和神的保佑以外,还应包含人口和土地。

可见,汉字中保管了古人关于如何对待历代先人的伦理观,以及对幸福的理解。

三和谐对称之美有天就有地,有乾就有坤,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左手就有右手。

汉字在造字的时候就有很多是成对显现和互为补释的。

另外,最初的图画简化后,左右不平衡的时候就会添加或削减部件来使之对称。

“启”字的原型只有一个“户”字,意为打开窗户之意,后来由于“户”字头重脚轻,便加添了“口”字以作平衡,这样就显得协调美观了。

四、中庸思想《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

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

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

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

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

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货贝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

《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

”“百朋”即五百枚贝。

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

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

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

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

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

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

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

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

甲骨文“鬼”字,像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

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可畏。

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

甲骨文“妻”字,像以手抓妇女长发形,此为上古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形,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

甲骨文“娶”字,从女从取,以表取妇。

甲骨文“安”字,从宀从女,像女子居于室内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抢婚,故平安无事则又有安静义。

5.汉字与数字文化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和大写的壹、贰、叁等,随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灿烂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中,用数字造词或构成各种俗语不少。

这些有的表示实在的数目,有的则转化为别的意义,给人新鲜的感觉,增强人们的印象。

例如有些词语全用数字构成。

“三七”是止血的中草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零五九”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二百五”是指缺心眼的或莽撞的人,至于“一五一十”则比喻清楚、无遗留。

用数字和其他词构成的词语就更多了。

“一言堂”原来是指商业买卖不还价的意思,后来逐步演变成比喻缺少民主作风,不能听进群众的意见。

口语中称鲁莽的人叫“二愣子”,称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流子”,用“二五眼”指能力差的人。

人们听了这些词语,并不去考虑“一”“二”“五”的数字,只是比喻某些事物和人觉得十分形象生动。

“三不管”地区说明没人管,这些地区往往是政治、社会混乱,经济、文化落后。

“四不像”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运用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

“八面光”是大滑头。

这里的“三”“四”“八”全转化为虚词用法,相当于“任何”。

不少地区往往把“四”作为死的谐音字表示不吉利,“十三点”作为骂人的话,表示这一个人拎不清的意思。

还有些地区往往会把“八”作为发的谐音字表示吉利。

数字还可以把许多事物概括在一个词语中,起到语言精练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几种谷物和几种家畜概括为“五谷”“六畜”两个词,一直运用到今天。

目前我们仍然采用这种办法造词。

在成语或谚语中包括数字的现象是相当多的。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警告,这里的“三”“五”表示多。

“三令五申”的成语在今天用得十分广泛。

对于两个相近的性状,要想去强调它,往往用“一”和“二”镶嵌其间:例如“一干二净”强调一点也不剩;“一穷二白”是强调基础差,落后,穷;“一清二楚”说明很清楚,很明白。

“七”和“八”在成语中出现往往是表示多而杂,例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乱七八糟”都表示这个意思。

一般说来,“三、九、十、百、千、万”总是表示多的,“半、一、二”总是表示少的意思。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数字往往不代表数目,而是代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内涵。

例如,对很多的历史事件通过数字命名进行记载既简单又明了。

“五四运动”表明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四五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人民反抗“四人帮”的斗争的开始。

汉字文化渊源流长,数字在汉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数字在汉字文化宝库中是一朵美丽的奇葩。

6.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

中国书法文化寓清新刚健的人生意识和个性自由于现代性阳刚之美中,将现代人独特的审美风范和审美趣味融注在自由充沛的自我中。

书法将汉字美化雅化,使得汉字从那种简单传达意思、记载语言的工具变成一门玄妙的艺术。

这是东方艺术中的一个奇观。

楷书用笔灵活多变,讲究藏露悬垂,结构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追求一种豪放奇崛的美。

宋曹《书法约言》说:“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其,筋不外露。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

”草书产生于汉初。

广义的草书包括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

狭义的草书指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体系的草写书法,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

草书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反映事物的多样的动态美,也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情感。

狂草是草书中最为纵情狂放的一种,为唐代书法家张旭所创,至怀素推向高峰。

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

笔势连绵回绕,酣畅淋漓;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笔致出神入化,而法度具备。

他们在草书中追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险绝美,充分显示出唐代书法的鲜明特色。

行书始于汉末,盛行于晋代。

行书切合实用,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具备楷书的工整,清晰可认,又存有草书的飞动,活泼可现。

行书伸缩性大,体变多,萦回玲珑,生动流美,且平易近人,为书法家提供了笔歌墨舞的广阔天地。

正因为墨法与笔法的完美结合,人品与书品的交相辉映,使汉字的美化──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徒手线艺术”与道相通,从而显现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奥妙,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将汉字审美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成为东方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气息的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中国人审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因为一幅有意味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的文字内容和形质(筋骨血肉)以外,还有动态美和表情美(人格、气势),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体现出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有形的字幅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

中国书法是人生境界和生命活力的迹化,是最具东方哲学意味的艺术。

在现代文化转型时期,中国书法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在所有书体中,草书(尤其是狂草)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

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

草书之难,不难在表,而难在神。

这种纯线条对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经营取舍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化了的音乐。

欣赏草书的意境,是直观心灵的运行和线条的“时间的空间化”。

观书如览胜,需从其表层深入下去,才能品味书法精神内涵和奇伟瑰丽之境。

观书是心谈,是对话,是人生境界和审美趣味的测量。

俗者见妍,雅者见韵。

观草书如观阵,需具慧心明眼,方能观章见阵,心有所得。

好的书法总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召唤结构”,等待着欣赏者对其点画之规、谋篇布白、线条萦带、墨色层次加以审美判断。

以“悦目”者为下,“应心”者为上,“畅神”者为上上。

由筋见骨,由形觑神,由墨知笔,由线悟气。

心与字涉,神与物游,于草书动静简泊之中,获杳冥幽远之理。

7.汉字与隐语隐语指的是在民间一些团体中流行的一种特殊的秘密语言,它集语言、文化、文学、民俗于一体。

隐语往往给人以神秘莫测、捉摸不透的感觉。

例如旧时江南,行话隐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独特的内容。

有了行话,就可以分清行内行外,防止冒充的“二混子”抢生意,还可以保住一些机密。

行话大都通过口头,有时用手势或动作表示,现以工匠、商家为例。

木匠的行话是以手指锛,“盘道”探询。

鞋匠的行话为手势语,搭话者以右手指端触摸额头,相互确认后,才进一步攀谈。

石匠的对话风趣生动,如“哪山而来?”“高山而来。

”“来了几个?”“哥儿四个。

”“四个是啥?”“脐大,方圆,留青儿。

”这里脐大指磨脐,方指磨扇上几块垄台,略呈方形,圆指上下磨扇,留青儿指磨扇上的条条垄沟,运用行话问答就知道对方是搞磨的。

如来者有意在此干活,可问:“打了食儿给吃不给吃?”对方若答“同样”,来者可以放下行李拿起工具一起干活。

若答话走样或支吾含混,对方会认为是没师傅的冒牌货,就要没收锤子、凿子,再把人赶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