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楷书作品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楷书作品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 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以下 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楷书作品欣赏,欢迎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楷书作品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 四十五岁写成, 四十五岁之前李白的人生之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读书 和漫游时期(四十二岁以前)。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同时“十五游 神仙”、“十五好剑术”。二十岁以后,他便漫游蜀中,登峨眉、赴青城。这些 经历, 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开元十四年, 李白二十八岁, 便“仗剑出国, 辞亲远游”, 开始新的漫游和求仕的时期。 足迹所及, 几半中国。 并先后与元丹丘、孔巢父和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郯中。(二)长安三年 (四十二至四十五岁)天宝元年,终因吴筠推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 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贺知章见其,叹为“谪 仙人”,名动朝野。 李白这一段人生旅程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一对应的语句。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表达的是作者对当时读书人依靠科举制度走上仕途的道路的 不屑, 而“越人语天姥, 云霞名灭火可睹”表达的是作者对当时的依靠终南捷径 走上仕途的道路却无比向往, 所以他一生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天台一万八千 丈, 对此欲到东南倾”, 就是作者把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演化为作者对天姥山的向 往。而“仗剑出国,辞亲远游”便演化为“我欲因之梦吴越”。“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 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是作者游历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名 川大山,然而在李白的长期漫游过程中,他的理想并没有轻而易举地实现,所以 他便有了“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瞑”的感觉。 而且在长期的漫游旅程 中还遇到不少困难,“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 澹兮生烟。” 但是天宝元年由于吴筠的引荐, 唐玄宗下旨召他进京, 所以李白就有“裂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感。李白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京 城。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昏暗恍 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 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 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 个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 们眼前了。 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 而这一切不正是京城的宫廷生活的写 照吗?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个梦游过程其实是作者的追求功名 事业的过程,作者满怀喜悦来到京城,希望从此能“济苍生”“安社稷”,这就 是李白长安三年的缩影。 但是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 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这也就是“忽魂悸以魄东,恍惊起 而长叹”。于是李白又开始了新的漫游生活,所以他觉得“惟觉时之枕席,失向 来之烟霞”。 而且长安三年, 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 这使他原 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 于是他对自己 的前半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此时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 发出“古来万事 东流水”的感慨,它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反思。 李白虽然对自己的人生旅程作了反思和总结, 但是他追求功名事业的理想始 终没有放弃,所以才有他后来追随李琰而被流放夜郎的故事 。 关于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因字体端正规范,堪称楷模,故得此名。提起它, 人门很自然地会想到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的《玄秘塔》 和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以为这些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楷书。其实不然。那么, 楷书最初产生于何时呢? 一些人认为可以上推至汉初, 甚至有人提出秦始皇时代。 例如宋代着名的书 法理论着作《宣和书谱》在《正书叙论》篇中叙:“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 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汉初建初(汉章帝年号,公元 76—83 年)有王次仲 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而或 者乃谓秦羽人(羽人一说为职官名,掌征集羽翮作旌旗车饰之用;又一说是道士 的别称——笔者注)。王次仲作此书献始皇以赴急疾之用。”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楷书始于东汉, 也有的说是三国时代的魏时。 清人刘 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正、行二体始见于钟书。”钟,指三国时魏人钟 繇。而今人钟明善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从汉字书法发展 上来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书法从小篆转向隶书,这是第一次重大的决定性变革,从此汉字由圆变方, 一直至今都沿袭了这种方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 着真书。 真书、 行书、 草书这三种汉字书法的重要书体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魏甘露元年《譬喻经》墨迹、西晋元康六年写的《诸佛要集经》墨迹等,左弯的 笔画为楷书的撇代替,斜钩代替了(隶书的)磔。此时真行草三体具备”。当时 “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 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钟繇在这种崭 新书体(楷体)的完善、推广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这种说法,楷书经钟繇 的完善并推广得到了大发展,那么其先声当然还得在此以前了。 近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汉未波、磔(左撇 为波,右捺曰磔)纵肆极矣。久而厌之,又稍参篆分之圆,变为真书。”康氏又 说: “汉隶中有极近今真楷者, 如 《高君阙》 ‘故益州举廉丞贯’等字, ‘阴’‘都’ 字之‘邑’旁,直是今真书,尤似颜真卿。考《高颐碑》为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 年),此阙虽无年月,当同时也。 《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 《杨 震碑》似褚遂良笔,盖中平三年(公元 186 年)。 《子斿残石》、 《正直残石》、 《孔彪碑》亦与真书近者。至吴《葛府君碑》则纯为真书矣。“ 赞成三国时期说法的还不乏名家, 例如 《中国书法简史》 的撰者包备五说过, “汉隶的形体美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字画上又有了‘侧 (点)’‘掠(长撇)’‘趯(直钩)’‘啄(短撇)’结体上更趋于遒丽、严 整, 这就形成了真书。 ”有关真书, 清代书学家钱泳曾有一个颇给人启迪的说明, 按其《书学。隶学》上讲:“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故两汉 金石器物俱用秦隶,至东汉建安以后,渐有戈法波磔,各立面目,陈遵、蔡邕, 自成一体,又谓之汉隶。其中有减篆者,有添篆者,有篆隶同之者,有全违篆体 者,鲁鱼之惑,泾渭难分,真书祖源实基于此。” 循着今存的一些历代碑碣墓志上的书法窥察,我们可以在隋朝《龙藏寺碑》 中看见唐代《九成宫》的先声。而隋则是融合北(朝)碑南(朝)帖的时代。北 碑中的《张玄墓志》、《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都是采用规范的楷体 书写的。而北朝的书法,又可以在汉碑中发现其痕迹。如《经石峪大字》、《郑 文公碑》、《刁惠公志》,则出于汉《乙瑛碑》;《贾使君碑》、《魏灵藏》、 《杨大眼造像》各碑,则出于汉《孔羡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