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下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化,感受数学大生活

新课改下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化,感受数学大生活

新课改下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化,感受数学大生活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实际,并且在教学时时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

”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又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

”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数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数学课堂产生了厌倦和恐惧感。

数学并不应该被局限在枯燥的公式和算术之中,它实际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满“生活味”,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食物、交通、购物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比例时,可以通过模拟烹饪过程来让学生计算原料的比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数学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际运用的知识。

在引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活动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拼图比赛、数学算术比赛、数学趣味运算等活动,通过竞赛、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可以在参与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渊源和应用,加深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定理的发现历程以及数学应用案例,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和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种枯燥的知识,而是一门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学科。

通过讲解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从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从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的乐趣社会的不断进步给初中生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初中生由于学得早,看得多等各种原因变得越来越“活”了,他们已经不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能够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他们对新生事物有自己的主见,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他们,他们所向往的学习方式是能够像平时的生活一样。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一、组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就初中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游戏虽然可以推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

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

二、引导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数学记得有一次,我多学生们说:“这节课我们到学校操场上去上,同学们带上你们认为有用的测量工具,去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到操场以后,同学们都三五成群的测量起来,由于事前我没有给任何提示,全班五十多位同学,除有四位同学不知所措外,其他同学都找了不同的“参照物”──有以自己身高为标准量影子;有以米刻度尺为标准量影长;有以小树为标准量影厂。

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3篇)

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向生活化教学。

本文以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引言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数学生活化教学应运而生。

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还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时,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数学。

三、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分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生日蛋糕来理解分数的概念;在教学面积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房间面积,感受面积的实际意义。

2. 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例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例关系,预测不同商品的价格;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图形设计房间布局。

3.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用生活感知数学,在数学中体会生活

用生活感知数学,在数学中体会生活

用生活感知数学,在数学中体会生活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并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和认知生活问题,这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孩子们教师教会孩子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和认识生活常识,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不断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利用自己生活实践以及社会经验,按照小孩子们心理、生理特点,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紧密,让孩子们体会在数学课堂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大都可以找到它的生活原型,提供可以提炼为课本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材料,唤起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消除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活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孩子们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加一个接近于整百、整千的数的简便算法时,我是这样做的:举例小明通过辛勤劳动,这个月获得奖金199 元后,让孩子们到讲台上来表演发奖,先给小明 2 张 100 元的钞票( 200 元),小明需找还 1 元;小红买一双运动鞋要付198 元,她给营业员 2 张 100 元的钞票,营业员找还给她 2 元等等。

这个过程很简单,孩子们看起来很直观。

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的加减速算法,也是这节课所需学习知识的数学原型。

由于这个原型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亲身经历,所以孩子们很快便掌握了新知识。

二、深入生活捕捉孩子们兴趣点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能力形成的前提,是推动孩子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孩子们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教师要注意激发和保持孩子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创设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消孩子们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我表现欲,让孩子们全身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我给孩子们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故事,一个小数点的计算错误导致 1967年8月23 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发生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三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三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三篇)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 1小学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创新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一、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教师只有改变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利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__者、指导者、帮助者,不能把意识强加于学生。

因为学生是教学里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探讨、研究等生活化的放松式教学。

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角色,进行模拟购物。

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校园花坛、水池等设施的面积。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

二、营造数学生活化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__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__、平等、__、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如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__“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这样一下引起学生的__,有的说:“我买5包面包,一包1元,共花5元。

” “我要买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案例片断分析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案例片断分析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案例片断分析同=='=:J(她)们.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那不是一种和谐吗?有时想想,作为思想政治老师真是不简单,上课所涉及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有时说话的语气,态度,语速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前不久,我代另一位老师,上了一段时间的课,感慨颇多.政治课代表,总应该是我的"贴心人"了吧,可他上课很随便,好像与每门课的老师都过不去.(其他任课老师也反映,班上学习态度不好的同学比较多)批评了几句,要么反驳一句,要么干脆一言不发,变得很难沟通.我想,也许是心理偏执在作怪吧,也许是要顾面子,故意在同学面前表现出一种无所顾忌的样子.几个星期来,我尽量用商量的口气跟他说话,甚至有时故意去讨好他,经常暗示,提醒他要注意听课的效果,让他感受到老师真的在为学生着想.课代表是应该在纪律方面,对知识点的领悟方面,比其他同学要表现得更好,心动才能变为行动,让学生真正接受自己,亲近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三,学生在前台.教师在后台.促进师生互动教学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去查资料,在课堂上展示,我只作一些简单点评,评出几则好材料(与教材联系密切的)就会打破原来设计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设计问题.导出教材中的知识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放手让学生做的我绝不插手,学生能回答的,我更不会越俎代疱.譬如在上我国水资源状况这堂课前,学生就找到了很多材料.1,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但人均量仅为2220立方米,是g2007年1月,第5卷,第2期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到全球第88位,属"缺水国家".f来自浙江日报12,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利用三峡巨型水库,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通过丹江水库,向华北平原供水.【来自考试指导报13,9月到l1月的秋旱:席卷华北,江淮,华南地区, 就连以"充满温情和水"的无锡,也饱受水危机之苦,水乡农民不得不学城里人,喝起了矿泉水.【来自百度网站]4,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没有珍爱她:乱砍滥伐,让她满目疮痍,过度开采,让她干涸枯萎.【来自中学生时事杂志第1期】学生自己找材料就会有成就感.设计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老师给予一些及时的帮助,导人教材知识,设问,解答,总结各个环节都很顺畅,师生积极投入其中,配合默契,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量外界信息涌人中学生的大脑.催生了一大批学生的"早熟",他(她)们的渴望被老师了解,渴望了解老师,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才能增进师生的情感,让师生走得更近,为完成新课材的教学任务服务.【参与文献】f11教育发展研究f2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教师博览,2006,2[4】资料卡片杂志,2006,1,2【5】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案例片断分析郑声华福建省平潭县实验小学(福建平潭350400)中图分类号:C,42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812—5867(2007)02.o126-03 一,背景分析"生活"是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同时.数学课要上出数学的味道来.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考作者简介:郑声华,女,37岁,副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说过:"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教学不应该说一味追求现代数学中形成交换的花样,而去掉数学的实际应用,应该教给学生充满联系的数学",他还提出:"必须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来组织并表达数学的现实内容及内在联系".近两年,我在研究构建"自主——创新型小学数学课堂中国教育与教学ChinaEducation教学模式"这个课题,其中一个研究主题就是如何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恰逢2005年l2月,在福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指导的陈向唏教师上了一节"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获一等奖.当时,我们指导组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基于此,做了本案例分析.二,教学故事写真片断一:唉,怎么又输了!课一开始.老师播放一段课前拍摄的录像:"同学们,在街边玩转盘游戏",参加游戏的学生很多,可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嘴里还不信地嘟嚷着:"怎么又输了,我已经花了好几元钱了."(录像播放结束),画面定格在那个转盘上.师: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会去玩吗?生l:会去.这很好玩.生2:不会去,那会输的.师:Nd,看这个转盘游戏.里面蕴含着许多丰富而有趣的数学知识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此一定有个明确有的答案.评析:教师采用录像导人新课,展示生活中的一个游戏,一种现象,并说明这样的游戏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这个生活游戏中,提出数学问题"你们会去玩吗?为什么?"这样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留给学生一些遐想和期盼.片段二:"庐山真面目"师: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这个盒子中有两种球,白球和黄球.白球代表班上的男生,黄球代表班上的女生,游戏结束时,哪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多,就代表哪方获胜,到时老师要送出礼品.在游戏开始之前,先了解一下游戏的要求. (课件展示游戏要求,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并记录)……师:从记录的结果来看,这次游戏女生获胜,那老师要发送奖品给女生(男生表现出不服的神态),男生好像有什么意见或想法?生:我们觉的不公平.……师:你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师揭开"庐山真面目",让大家看一看.(揭开盒罩,学生一片哗然)师:看来刚才这次游戏不公平(板书:不公平)评析:这一环节设计在课堂中亲身经历.生活游戏——摸球游戏,产生认知冲突,充分感受这样的摸球游戏是不公平的,从而引发求知欲望,怎样调整盒子中的球,才能使游戏公平.同=;';=●同题从生活游戏中来.那么怎样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生活问题.是同学们迫不及待的需求,从而抛出实际问题也就是现实原型.片断三:课堂中的"激情飞扬"师:刚才这个游戏大家都认为是不公平的,那怎样的游戏才是公平,合理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揭示课题并板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师:说到公平,很多同学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觉得现在该怎样改变盒中的球,使游戏变得公平?生l:白球和黄球各4个.生2:白球和黄球一样多.……师:实践出真理,大家就动手摸一摸.(学生进行摸球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学生汇报)师:老师把同学们记录的结果汇成总表.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生l:我发现了球的个数一样,摸到的次数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生2:黄,白球摸到的可能性相等.师:能不能把刚才这些同学的观点进行整理.用一句较为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试试看.生1:黄球和白球的个数都是6个.黄球摸到的可能性和白球相等.生2: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它们摸出的次数差不多.摸到的可能性就相等.师:大家刚才都是往盒中放人球,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生:从盒中拿出一部分球.师:对于拿出球的活动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看看结果是怎样的?经过调整后,你觉得现在游戏公平吗?生:公平.(板书:公平)师:能说说它公平的理由吗?生:因为两种球的个数都相等,所以摸到的可能性也相等.……师:经过调整以后,我们把一个不公平的游戏变成公平的游戏.其实在个数相同的情况下,它们摸到的可能性相等. 只能表示双方赢的机会是均等的,而在实际活动中仍存在着输赢的现象.所以同学们在玩游戏时要先判断游戏是否公平,在此前提下再进行各种游戏.评析: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知道怎样调整盒子中球的个数,使游戏公平,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为什么要这样调整.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说上面两个环节的设计是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在生活游戏中提炼出数学问题,那么这个环节就是从现实原型中近似,概括,抽象出数学模型,这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片断四:学以致用师:那你觉得生活中的哪些事情需要公平处理?同==;生:比如比赛之前要决定哪方先开始.……师:看来在生活中需要公平处理的事情很多.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转盘游戏"(播放录像)生1:我不会去玩这个游戏.因为直尺的区域比较大,圆珠笔的区域比较小.指针转到直尺的可能性比任何一种文具都大.……师:如果你发现身边有同学去玩这个游戏,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告诉他.圆珠笔的区域比较小而且是这里面价钱最高的,也不过两元钱,不管你怎么转都不会赚钱反而有可能会亏本.……师:最后老师送4个字给大家"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实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解答数学模型,检验并回到原始的实际数学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并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同时,这一过程又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数学化过程的一种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通过反思,证实先前直觉判断"要不要玩转盘游戏"的猜想.三,教学反思"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可能性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总的设计理念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这一节课中,教师有意识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课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比如,在每一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录像片断"唉,怎么又输了!"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个小游戏.说明这个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生活化.g2007年1月,第5卷,第2期(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在本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索,体验公平"中,教师先让男女学生各选几名代表进行摸球比赛,通过实践操作,初步体验游戏规则的不公平,学生探索发现通过调整球的个数,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教师让学生实践, 自己动手摸球,记录,验证猜想是正确的,进一步体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游戏是公平的,这一得到体现从现实原型中概括,抽象出数学模型,这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用数学知识——可能性大小问题,来解释为什么先前的比赛是不公平的.调整后的比赛是公平的.(三)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数学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的不少发现来自于直觉,而分析直觉,作出表达与解释,作出判断并验证其推理过程,则是通向数学化的道路,必须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经历的活动包括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有意识地了解生活问题后面的数学实质.只有以反思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深入到数学化的过程中,也才能真正抓住数学的内在实质.本节课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情需要公平处理?""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转盘游戏","如果是你,会不会去玩这个转盘游戏",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反思的过程.问题聚焦:1,怎样的生活问题才值得探讨?2,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3,数学教学"数学化",这个过程较难把握.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数学化"?4,如何把数学课上得更有"数学味"?。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理解与感悟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理解与感悟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理解与感悟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深深认识到教学要以孩子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点和生活常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

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教四则运算时,我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孩子感受到运算的实用性,并且带领他们实际操作,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算方法。

在教“分数”时,我会用“一分为二”的例子解释分数的概念,然后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分数的应用,例如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等。

借助数学游戏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使用卡片让孩子们互相比较大小,玩数学趣味游戏、数字接龙等,既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又能增强孩子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菜市场的计价,公交车站的乘车时间等等,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通过生活化教学,孩子们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更愿意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数学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同时,我也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菜市场的价格如何计算等。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趣的、积极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素养,为孩子们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一、加工改造教材,激发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加工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出现的“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

我认为,对课本例(习)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不失为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以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工程问题”为例,在例题的教学并进行了适量的巩固练习后,我设计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李敏同学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钢笔,可以买5支,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2支,现在她先买了2支钢笔,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通过对该题的解答,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论文——走进多彩生活 感受生活数学

论文——走进多彩生活  感受生活数学

走进多彩生活感受生活数学王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产实践,它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联系”,这就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实例出发。

作为认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走进多彩生活,感受生活数学”。

一、结合生活,组织教材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枯燥的“组合图形面积”时,我组织同学做儿时的折纸游戏,请他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小物件:船、小燕子、小房子……进而说出它们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组合图形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生活实践,思考数学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效果。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数学是一门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学科,它不仅存在于数学课堂上,更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那么,该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呢?第一,注重数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应该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用途。

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测量跑道的长度,让他们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在学习面积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教室的面积,让他们了解到面积的概念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减少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第二,利用游戏和实践活动来教学。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通过玩数学板游戏、数学竞赛和数学趣味活动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活动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数学测量,比如用尺子测量教室的桌子、书柜等的长度,用称重秤称量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数学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应用题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题目,解决这些题目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分析。

通过做数学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计算购物时的找零问题,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谈如何让数学真正融入生活 让生活激活数学

谈如何让数学真正融入生活 让生活激活数学

谈如何让数学真正融入生活让生活激活数学诸城市石桥子中心校赵文田传统数学教学中只为了教而教,把数学知识生硬地教给了学生。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学习数学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

渐渐地,学生也就会因此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它本应该具有的“现实意义”,失去了让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而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怎样克服数学与生活脱节,在教学过程中,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达到数学生活化,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呢?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感悟,针对上述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教师与学生共同理解数学本身的生活化1、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关键所在与价值体现。

在我们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

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我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数学得以创新、发展;而数学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又“优化”了我们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3、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10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6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百分之十。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5、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有这样一题:“155-93=155-100+7”,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7难以理解,我就安排两个学生表演到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妈妈要买一件93元的大衣,给了售货员100元,营业员找回7元钱。学生高兴地看完了表演后,老师因势引出:“如果妈妈身上共有155元钱,付了93元买大衣,还剩多少钱?”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列出算式155-93=155-100+7=62(元)。有了表演这个生活情景的安排,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算法。
总之,数学教学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真实,从而切身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
4、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的家庭人口,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

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系 ,而教 师的任务 又大 都停 留在忠 实地 教“ 数学 ( 教科书 ) ” , 这 就最 终 导致 数 学 严重脱 离实际 , 脱离学 生生活。建构 主义 数 学观 认 为 , 数 学是 一个 活 的 、 动 态 的、 且应用于现 实。 数学学 习的最终 目的是运 简单 的实际 问题 。所 以 , 我们应及 时提供
并 学生充分认 识到源 于生 活的数学 是解决 学 看成一 套已完成 的严 密的数 学结论 体 数学来源于现 实 ,也必须扎根于现实 , 用所学 知识 去解 决实际问题 , 尤其是一些 光 去审视 实际 问题 , 去构 想社会 现实 , 深
把课 堂上所学 知识 应用 到实践 中去 的机 力 量 。

利 用多媒体 的直观 性 ,能突破 视觉 得轻松 愉快 , 接受 的信息 量大 , 获得 的知 的限制 , 多角度地观察 对 象 , 有助于 概念 识 多,并且能 迅速地构 建 自己的知 识结
的理 解和方 法 的掌握 ,提高 学生观 察的 效率 。 例如, 在教学小 学数学 “ 角的概念 ”
体性得到充分、 有效 的发挥。因此 , 学生学
交 互性
三、 利用 多媒体 的直 观性 。 提高 学生
随着现代教育理 念的深化 , 多媒体教 观 察的效 率 学已经深入课堂。 使用多媒体 , 利 用其 图、 文、 声并 茂甚至 有活动 影像 的特 点 , 使 抽 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 充分提高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摘要 : 多媒体 的使用 , 能充分提 高学
生的学 习兴 趣 , 可 以使教 学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利 用趣 味性 , 调 动学生的情绪和
兴趣; 利 用可控 性 , 使学 生的 观察 目的明 确: 利用直观性 , 提高学生观察 的效 率 : 利 用交互性 , 形 成学生 新的认 知结构 ; 利用 效率。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课生活化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课生活化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课生活化“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这是新课标为教师提出的新教学观念。

基于这一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到生活中验证,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一年级数学作为数学启蒙阶段的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学习,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教师需将生活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一课时,我把教学过程融入数学游戏中。

首先创设情境,扮演熊妈妈,请三位学生扮演熊宝宝,熊妈妈从森林里采回又长又大的玉米烤熟。

熊妈妈要求宝宝开动脑筋,谁能算出正确答案,谁就能第一个吃到玉米。

我和三名学生先进行示范:先将几张有算式的卡片排列于黑板上。

我扮演熊妈妈,其余三名学生每人每次任选一张,算好后将结果告诉老师,如正确,我则发给一张画有玉米的卡片,然后再让学生分组游戏。

通过有趣的游戏,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不仅检验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拉得更近了,使整堂课的气氛变得更加和谐与轻松了。

二、创设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把数学知识结构通过一定的中介内化成学生认识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

教具、学具、图片、模型的选择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并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生活的再现。

例如,在人民币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场景———自选小商场。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将“数学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疏忽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像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受过学前教育的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然而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程度却是不尽相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教师应先指明学生观察主题图片的方向,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多少个女孩在跳绳,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有多少个同学在踢足球等等。

让儿童学会慢慢的的融入学校生活,了解与同学如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这些都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们在校园内,包括教室,办公室,操场等地。

在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数一数相关事物。

然后对学生说:“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使学生与数学逐渐拉近了距离,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数一数等教学活动的过程,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也更也更能体现数学的魅力所在。

一、创设生活情境,亲近生活数学数学知识虽然抽象,但都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在课堂中能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课堂气氛热烈,而且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元角分”这节课时,我利用玩具纸币,设计了两个文具专卖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商品交易。

在交易活动中,学生不仅轻易理解1元=10角的关系,而且基本理解了一些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单位间的互化关系,如“每本图书1元6角,小红买2本图书。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淘气带来两个苹果,想和笑笑分享苹果的情景,平均每人分得几个?让学生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要给智慧老人留一个,他们两人分吃一个苹果,现在每人分得多少?这时,许多学生说笑笑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淘气也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涵着新知识,也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并不陌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植又根于生活。

新课标特别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经验出发,让学生能亲历数学的过程。

”实践活动是可以让儿童发展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把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中,从而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课堂形式。

例如:小学数学“相交与垂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实际情境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学生沉浸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片断一描述:
师:我们用两根一样长的小棒表示两条直线,请你们动手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哪些图形来?搭好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搭的图形是
什么?
生1:我搭的是“十”。

生2:我的是一个字母“v”。

生3:我搭的就像是一组“双杠”。

生4:我的是字母“t”。

生5:我搭的是这样的“×”。

……
师:为了更加有效地了解图形的特点,我把同学们所搭的图形进行了分类和筛选,最后得到这样八种基本图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图形。

师:认真找一找有没有你认识的位置关系?
生齐答: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图4和图8是我们刚刚才学的平行。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生:用平移的方法就可以知道了。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是个爱动脑的孩子。

师:那么剩下的图形为什么不是互相平行的关系呢?
生:因为这些图形有的相交了,有的虽然现在没有相交,但是只要将它们延长,也是会相交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给它们的位置关系取个名字吗?
生齐答:相交
(评析:在这一片断中,老师设计让学生搭图形的活动,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现的数学理念。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互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的活动成果,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又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将学生的视线引入“平行”与“相交”的辨析之中,“相交|”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观察、比较、命名的过程中自主构建。


目前我国教育界倡导的主要学习模式是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应用这种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是运用知识于活动中,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没有统一的做法,其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都是开放的,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抛弃传授、讲解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必须设计开放的问题,安排开放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自主地探究,自由地选择,获得自己的成果。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教师可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自主的、有选择的选用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比比谁的图案最美丽”的系列活动,教师不提具体要求,只提一般性要求,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并感受到自我成就的喜悦,且勇于探索图形间的无穷奥秘;同时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学生就会拼出各种不同图画,让他们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新教材更能体现这一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而且有必要的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

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
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方法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死记硬背、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教学原则,通过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应用,让学生学习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增长才,提高素质。

首先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的时候,充分利用就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不断进取。

例如:教学积的近似值时,题目要求算出该付多少菜钱,学生列式计算时,算出的数有三位小数。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付款时只要算到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就精确到百分位。

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想到了取近似值,但究竟要保留一位小数还是两位小数,他们出现了意见分歧。

这时,教师加以点拨,说明付款必须精确到百分位,即保留两位小数,是计算的需要,而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保留一位小数,是为了方便付款。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求积的近似值要看实际情况。

其次,要从数学规律形成的教学中,使学生重视实践,学会观察、分析、概括。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通过比较0.5米、0.50米、0.500米的长短,以及观察这些小数的变化情况,找出规律,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最后,要通过对数学规律的运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长才干。

练习设计时,可适当根据具体教学能容,安排发展性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分析问
题,同时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研究。

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