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结构梳理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农业的特点:7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
④农业生产只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农业的地位:4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②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4产品贡献(食品,原料)。
市场贡献。
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土地)。
外汇贡献。
农业的重要功能:3社会稳定功能。
生态环境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微观组织:是构成一个社会农业经济的基础经济组织。
产权:是指财产主体对财产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4产权主体多元化。
产权关系明晰化。
收益权实现多样化。
产权交易市场化。
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活动。
农业家庭进行大量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3①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地区密切结合。
②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形式。
③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4以市场为导向。
以专业化生产为主。
与社会生产相联系。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农业经济学概述1.1 农业经济学定义解释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强调农业经济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1.2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阐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1.3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回顾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里程碑介绍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2.1 土地资源分析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及对策2.2 劳动力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就业问题2.3 资本和资金探讨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来源研究农业投资和融资的问题及对策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3.1 农产品市场概述介绍农产品市场的功能和组织形式分析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3.2 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变动探讨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动因素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和应对措施3.3 农产品市场政策与调控分析农产品市场政策的作用和效果探讨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手段和策略第四章:农业企业与经营4.1 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特点介绍农业企业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农业企业在经营中的优势和挑战4.2 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研究农业生产组织的形式和运作机制探讨农业生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4.3 农业企业经营策略与创新分析农业企业经营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探讨农业企业经营的创新方向和发展趋势第五章: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价5.1 农业政策概述解释农业政策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农业政策的目标和内容5.2 农业政策分析方法介绍农业政策分析的定性和定量方法阐述农业政策分析的步骤和要点5.3 农业政策评价与建议探讨农业政策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提出农业政策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措施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6.1 农业资源利用概述分析农业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现状探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策略和方法6.2 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研究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问题提出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6.3 农业可持续发展阐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实践第七章:农业科技与创新7.1 农业科技概述介绍农业科技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7.2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和机制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的方法和效果7.3 农业科技政策与支持分析农业科技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提出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措施和建议第八章: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8.1 农业产业链概述解释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和组成分析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和作用8.2 农业价值链分析探讨农业价值链的构成和价值创造过程研究农业价值链的提升策略和机会8.3 农业产业链整合与优化分析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意义和目标提出农业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农业项目管理与管理创新9.1 农业项目管理概述介绍农业项目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农业项目管理的过程和要素9.2 农业项目管理方法与工具探讨农业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阐述项目管理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实践9.3 农业管理创新与发展分析农业管理创新的动因和意义提出农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发展方向第十章: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10.1 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阐述农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评价10.2 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农村发展的政策选择和措施10.3 农业与农村政策展望分析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发展趋势探讨农业与农村政策的改进和完善第十一章:国际农业经济与贸易11.1 国际农业经济关系分析国际农业经济合作的意义和现状探讨国际农业经济合作的主要组织和机制11.2 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介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趋势11.3 农业贸易政策与国际谈判阐述农业贸易政策的目标和内容探讨农业贸易政策的国际谈判和协议第十二章:农业金融与保险12.1 农业金融概述解释农业金融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农业金融的现状和问题12.2 农业金融服务与创新探讨农业金融服务的模式和创新研究农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和措施12.3 农业保险与发展分析农业保险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出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第十三章: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13.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介绍农业知识产权的类型和保护意义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13.2 农村法律制度概述阐述农村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分析农村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3.3 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的完善探讨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建议第十四章: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14.1 农业大数据概述解释农业大数据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农业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和前景14.2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探讨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和目标研究农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和应用14.3 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政策分析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提出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政策的支持措施和建议第十五章: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15.1 农业伦理概述阐述农业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农业伦理的主要内容和原则15.2 农村社会学概述介绍农村社会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分析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15.3 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的应用探讨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和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农业生产要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业企业与经营、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价、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农业科技与创新、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农业项目管理与管理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国际农业经济与贸易、农业金融与保险、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以及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第一章:引言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活动的规律和问题的科学。
它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主要介绍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同时,还探讨了农业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
它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方面。
本章主要围绕农业生产要素的含义、分类及配置问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和决定要素需求的因素。
第三章: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指农业经济中农户如何组织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组织形式。
本章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和主要形式,如个体农户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合作社等。
此外,还分析了不同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第四章:农业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业产品市场是指农民将农产品上市交易、购销农产品的场所和形式,农业产品价格则是在市场上形成的农产品的价格。
本章主要探讨了农业产品市场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农业产品价格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同时,还介绍了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结构和运行机制。
第五章: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效益农业投入产出是指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农业效益则是指农业生产中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经济效果。
本章主要讨论了农业投入产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农业效益评价的标准和指标。
此外,还分析了影响投入产出与农业效益的因素。
第六章: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是农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关注的是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本章主要围绕农村发展的定义、特点和路径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农业经济对农村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结语农业经济学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而提高我们对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农业经济学导论1.1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解释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强调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农业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农业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3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强调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重要性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2.1 土地资源解释土地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2.2 劳动力资源解释劳动力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性探讨劳动力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2.3 资本资源解释资本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性探讨资本资源投资和利用的问题第三章:农业生产技术3.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介绍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和发展探讨技术创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2 农业生产技术选择和应用解释农业生产技术选择和应用的原理探讨技术选择和应用的决策过程3.3 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强调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策略和方法第四章:农业市场与价格4.1 农业市场的特性解释农业市场的特点和功能探讨农业市场的主体和行为4.2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解释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和影响4.3 农业市场政策与调控介绍农业市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探讨农业市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第五章: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估5.1 农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解释农业政策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农业政策的种类和目标5.2 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农业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5.3 农业政策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农业政策的实施和效果探讨农业政策的改进和优化方向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6.1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解释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探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6.2 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介绍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实践6.3 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解释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意义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方法和技术第七章:农业企业与管理7.1 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特点解释农业企业的定义和分类探讨农业企业的特点和经营风险7.2 农业企业经营策略与管理介绍农业企业经营策略和管理的要点强调农业企业营销和创新的重要性7.3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解释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第八章:农业项目评估与风险管理8.1 农业项目的类型与评估解释农业项目的定义和分类探讨农业项目评估的方法和步骤8.2 农业项目投资与融资介绍农业项目投资和融资的方式和渠道强调农业项目投资和融资的风险管理8.3 农业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解释农业风险的概念和类型探讨农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第九章:农业政策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9.1 农业政策模拟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农业政策模拟的方法和工具强调农业政策模拟在决策支持中的作用9.2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解释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探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和效果9.3 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的案例研究分析具体农业政策决策的案例探讨农业政策决策的改进和优化方向第十章:农业经济学研究前沿与展望10.1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探讨当前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强调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挑战和机遇10.2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介绍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探讨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0.3 农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农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强调农业经济学在农业发展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农业生产要素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如土地退化、土地产权不明晰等。
农业经济学
4、农业的作用
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 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 值所产生的作用。(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 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 市场(买方);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卖方)。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 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5、农业劳动力需求
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
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
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
6、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
1、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 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 但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 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2、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季
7、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 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6亿 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东
农业经济学_基础概论
农业经济学_基础概论第一篇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第一章概论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农业中的产权关系、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及扩大再生产等问题,为选择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内容、性质、特点;分析现代农业生产力内部结构及其功能;阐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寻求科学组织与合理利用生产要素的方法和途径。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产生1.起源:古希腊和罗马(1)古希腊色诺芬(Xenophen, 约430~354BC )的《经济论》;(2)古罗马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玛鲁麦拉的《论农业》;(3)西欧中世纪(5-17世纪),庄园经济兴盛,使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得以流传。
2.萌芽: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逐渐萌芽。
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出版了《农业经济论》,被视为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发展18世纪德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尤斯蒂、贝克曼等。
1.泰尔,1809-1821年出版《合理农业原理》(四卷),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德国农业经济学创始人和欧洲大陆农业学界的泰斗。
2.屠能发展了他的思想,出版了《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第二章供给与需求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长,弹性小。
不能及时调整产量。
生产周期短,弹性大。
可及时调整产量。
(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容易改变,弹性大。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农业与农业经济学
二、“三农”问题成因
3、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二)促进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主要制度安排
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1、户籍管理制度: ➢ 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 颁 布 时 间:1958年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1、政策背景
2、政策内涵 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
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 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 实施时期: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后期 ➢ 制度弊端: 忽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 忽视农产品供求调节的市场作用 促进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谢谢!
8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一)“三农”问题的生成逻辑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 基本症结:在于中国建国初期工业化采取的向重工业 倾斜战略,以及由此构建的阻止城乡、工农要素流动的 一系列制度。 • 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 想进入城市,但政府仍未改变分割城乡、限制要素流动 的政策取向。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一章同学们,咱们这就开始走进农业经济学的奇妙世界啦!这第一章,咱们先来好好聊聊农业在咱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你们想想啊,每天早上咱们吃的面包、喝的牛奶,中午吃的大米饭、蔬菜,晚上说不定还有水果加餐,这可都离不开农业呀!就说我前几天去菜市场买菜,那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让我都挑花了眼。
我看到一个卖西红柿的摊位,那西红柿红彤彤的,个个饱满多汁。
摊主是个朴实的大叔,他一边热情地招呼着顾客,一边熟练地称重、算账。
我就问他:“大叔,您这西红柿种得可真好,是不是有啥秘诀呀?”大叔笑着说:“哪有啥秘诀,就是用心伺候着,从播种到施肥,从浇水到除虫,一步都不敢马虎。
”我一听,这可不就是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嘛!农业,那可是咱们人类生存的基础。
要是没有农业,咱们就得饿肚子,啥也干不了。
而且农业可不只是种点庄稼、养点家畜那么简单。
它涉及到好多方面呢,比如说土地的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农业技术的发展等等。
就拿土地利用来说吧,一块地种什么、怎么种,这可都有讲究。
是种小麦还是水稻?是种果树还是蔬菜?这都得根据土地的肥力、气候条件、市场需求来决定。
我曾经去过一个农村,那里的农民特别聪明,他们把山坡地种上了果树,因为山坡地不容易存水,种庄稼收成不好,但是种果树却能长得很好。
而平地上呢,就种上了水稻和蔬菜,充分发挥了不同土地的优势。
再说说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以前,农民们种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是简单地拿到集市上卖,赚不了多少钱。
现在可不一样啦,有了各种加工厂,把农产品加工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像水果罐头、果汁、果脯等等,附加值一下子就提高了。
而且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能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
农业技术的发展更是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种地全靠人力,弯腰插秧、挥汗收割,那叫一个辛苦。
现在呢,有了播种机、收割机,效率高了好多倍。
还有那些高科技的温室大棚,可以精准控制温度、湿度,种出来的蔬菜品质更好。
总之,农业对咱们来说太重要啦!它不仅关系到咱们能不能吃饱肚子,还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国家的稳定。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农业经济学概述1.1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2.1 土地资源2.2 劳动力资源2.3 资本与资金2.4 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3.1 农产品市场的类型与组织3.2 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变动规律3.3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支持与调控第四章: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4.1 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与特点4.2 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与方法4.3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企业第五章: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分析5.1 农业政策的类型与作用5.2 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3 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与评价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6.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6.2 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优化配置6.3 农业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6.4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技术第七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7.1 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特点7.2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任务与方法7.3 农业企业成本核算与收益分析7.4 农业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第八章:农业信贷与农村金融8.1 农业信贷的作用与政策8.2 农村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8.3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8.4 农村金融风险与管理第九章: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市场9.1 农产品贸易的特点与影响因素9.2 农产品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规则9.3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与挑战9.4 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第十章: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10.1 农业发展战略的类型与选择10.2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政策10.3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10.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政策选择第十一章: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分析11.1 农业产业链的概念与构成11.2 农业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与优化11.3 农业价值链分析与提升策略11.4 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第十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测体系12.3 农产品认证制度与市场准入1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第十三章:农业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13.1 农业知识产权的类型与保护13.2 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13.3 农业技术转移的机制与渠道13.4 农业知识产权政策与技术转移策略第十四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政策14.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影响因素14.2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与问题14.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政策的选择14.4 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第十五章:农业经济学研究前沿与展望15.1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5.2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5.3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创新15.4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应用与实践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农业经济学重点上课讲义
农业经济学资料第一章绪论(农业的基础地位)1、理解的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价值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
2、农业的基本特性?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融合与交织。
3、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地位如何变化?变化的内在因素是什么?P3①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
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消费市场。
②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后,农业自身特性使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工业反哺农业和政策性扶持。
内在因素:农业由于自身的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4、农业贡献有哪些?(P4)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5、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P8)①生态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文化功能6、举例说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16)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供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3、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不同的时期,农业也有不同的地位。
其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而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二,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重任,非农业完全弄够依赖自身的积累得到更快的发展。
而农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其一,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现在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安定和促进相关产业、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其三,市场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X。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
农业经济学要记(共13页)
第一章农业经济学(Xue)的对象农(Nong)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其本质是人类操纵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Zhong)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物,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出产经济活动。
在现代:狭义(Yi)农业指动植物的产中部分,广义农业包罗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财富系统。
农业的(De)特点:1、农业出产中经济的再出产过程同自然的再出产过程密切交织。
2、地盘是农业中特殊的出产资料。
3、农产物是人们的生活资料。
4、农业是农民经营的财富。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客体是农业,研究对象是农业出产方式活动的规律。
包罗农业出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出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运动规律。
心得体会:大白了科学的农业含义以及农业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疑惑难点:无第二章农业出产方式农业出产方式:人们出产本身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方式。
由出产力和出产关系组成。
出产力是出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出产关系是出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出产关系的根底是出产资料所有制,出产资料所有制是出产关系的底子特征。
五种出产方式: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成本主义、社会主义出产方式。
农业出产方式的特点:1、当农业是该社会的主要出产部分时,社会出产方式由农业出产方式决定。
2、社会开展不服衡的现象,在农业中尤为突出。
3、农业出产方式深受农业特点影响。
农业出产方式运动的底子规律出产力必然要适合出产关系。
出产力决定出产关系,出产关系反作用于出产力。
阐发农业出产方式的两条线索:1、从农业本身不雅察,农业中的出产关系,首先的,也是主要的由农业出产状况决定。
2、从整个社会不雅察,农业出产力是要受到整个社会出产力的制约的,农业出产关系也要受到整个社会出产关系的制约。
农业出产关系开展的历史阶段成本主义农业出产关系:〔一〕农业的成本主义化成本主义农业出产关系:①英国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用暴(Bao)力剥夺农民地盘,开(Kai)展成本主义农(Nong)业的道路。
②美国式:通(Tong)过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而自发产出的成本主义道路。
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世界
四、为什么学习农业经济学
图1-1 世界农业生产的流程与食物供给
中国耕地1.23亿
耕
农
地 14
用亿
地 hm2
48 草
亿地 hm2 34
亿
hm2
薯类及其他
谷物20亿吨 饲料8亿吨
牧草野草
食用12亿吨
猪鸡等
肉
奶
牛羊等
蛋
35 食 %物
50 能 %量
供 15 给
%
五、相应的农业经济问题
(一) 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和引发的农业经济问题 - 要素合理配置/资源保护/……
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世 界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世界
2000年,大约60亿人中,55%住在农村,农业 劳动者约占45%,世界上近一半的人住在农村, 或者生活在农业的世界中。
国民经济中农业的比重(表1-1) 各大洲人均农用地面积及Fra bibliotek畜头数(表1-2)
日本草津市 农场一瞥
我们都是孩子******
政府按照客观需要和国际比较优势,在农业与非农产 业间配置全局资源,在各地区之间配置农业资源,以最 低总成本实现农产品的全局充裕供应,并协调各产业、 各地区、各阶层、各代人的利益关系,以实现政府追求
的增长、稳定、就业、公平和持续等宏观经济目标。
(二)主要内容
• 从人口与食物供给、农民收入、土地产权、农业财政 金融、农业科技教育和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 支持、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农村发展、发展中国家的 特殊农业问题等。
•边际革命 •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从一般经济学分离出来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770年英国阿瑟·扬《农业经济论》 •18世纪农业经济思想在德国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重
农业经济学1第一章
(资源同质性和充分流动的基本假设,土地差异和农户内部资源的 异质性,农户生产决策模型时要注意;农业生产的外部性,农户很难 成为真正独立的决策者——集体决策)
农产品的特殊性
(生产季节性产生的收获一次性与终年均衡消费的矛盾;不同阶段 进入加工阶段,进入最终消费;重要的战略物资)
农业生产者的特殊性
三、农业的经济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的基础
”食物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与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 的基础
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 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制约其他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得以流传和发展。
西欧中世纪(5—17世纪),庄园经济兴盛,农业在社 会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1770年英国阿瑟· 扬《农业经济论》 •18世纪农业经济思想在德国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重 要的农业经济学家,如尤斯蒂、贝克曼等。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泰尔于1809一1821年《合理的农业原理》 (四卷),确定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 •屠能《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农业经济学上 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 •美国泰勒《农业经济学概论》和博伊尔《农业经济学》 •德国艾瑞保和布林克曼发展了屠能的理论
基础性的普遍性与长期性
三、农业的经济地位
(二)农业基础地位的具体表现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 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 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土地 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农业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农业的生态功能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
实验研究
实验方法和数据应用,如何针对 某个特定问题进行研究。
案例研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农业经济学领域研究中具有极 高的工具性。
农业经济学的政策分析
国家政策 市场政策 农民支持政策
通过政策治理、支持、鼓励等方式促进农业的发 展。 制定与农业市场有关的行政、技术和贸易政策。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各种问题。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前景
农业与公共卫生学
食品安全问题,种植业对健康的 影响等,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 供给与需求
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农产品成本的变化等。
2 价值尺度
衡量农产品和农业体系的价值,分析花费和回报等。
3 投入产出
分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投入产出比等。
农业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统计研究
一种对农业生产进行测度分析的 方式。
种粮于我,饮水思源。作为我国占GDP近10%的重要产业,农业经济学的研 究可以在发掘农业领域经济价值的时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社会 稳定,同时极大地刺激农业领域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农业与环境科学
如何在农业发展的同时解决环境 问题。
农业经济学与经济学
研究经济方法,为了更好地解决 农业问题,把经济学的方法应用 在农业领域。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
农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农业生产、供求、流通、消费等 方面的经济问题。他既有着浓厚的实践意义,又具有广泛深远的理论价值。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
发展
2
农村改革、现代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调整,新技术和新产业挑战。
3
起源
欧洲中世纪
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
第一章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一、农业的概念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科学,以农业为研究的客体。
什么是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农业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但一般来说,农业是指那些从事与动植物生命活动有关的生产活动,包括植物栽培(种植业和林业)和动物饲养(畜牧业和渔业)。
由于种植业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部门,因此,通常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
而如此相对应的广义农业则包括农、林、牧、渔四个部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同与之相关的工商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便于管理,有的国家把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前部门"以及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活动的"农业后部门"也划归农业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农业就形成了一个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组成的产业系统。
二、农业的特点农业的特点可从两个层次上看,一是本质特点,二是具体特点。
农业的本质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所谓自然再生产,就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含有碳水化合物质、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植物产品。
动物利用植物产品进行自身的生命活动,并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肥料等条件,再加上微生物的活动,就形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万物繁衍过程。
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体依靠自身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但农业生产还必须有人类劳动的加入,这就决定了它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
所谓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生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的农业
21 世纪的晨钟早已敲响, 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努力 实现为一个现代化强国。 农业以及农村怎么办?中 国农业如何持续发展?已 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突出问题。
当前农业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 源均衡配置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 发展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 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 的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 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 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 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48
作为最古老的生产部门,农业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
35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特性、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6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特性、地位与作用
37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 代国民经济中称为第一产业。农业的本 质是人类利用生物体的生命力,把外界 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 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44
农业生产
生物有机体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生产劳动
农业生 产过程
自经 然济 再再 生生 产产
自然再生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
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 换和转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
式下,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 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 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人、 劳动)。
50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传统的五大贡献: 产品贡献 要素贡献 市场贡献 外汇贡献 增长贡献
51
(1)产品贡献
①为国民提供了食品。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农业。充足、稳定的农产品 供给是人们生活稳定、国家安全的保证。中国
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我们依靠自己的 力量,仅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并要合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承受的压力和 需要做出的贡献是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比较的。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 · 舒尔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讲演” )
5
舒尔茨: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 问题——即农业发展的滞后、贫穷与工业的高 生产率、高收入水平之间的反差,主张将农业 经济作为经济体的一部分去研究,并将研究延 伸至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主要著作有《世界粮食》、《不稳定经济 中的农业》、《农业生产和福利》、《农业经 济组织》、《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 价值》、《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增长和农 业》等。
3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 体应用 供求均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均衡 与非均衡理论等在农业部门中的应用
• 课程地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 课和必修课程
4
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 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 正重要的经济学。世界上大多数穷人 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 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
25
小金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 系本科毕业生,后来在美国农业经 济专业排名第一的加州伯克利分校 攻读农业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毕业 后,她已经应聘在华盛顿的世界银 行总行承担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协 助完成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 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项目评估工 作„„
26
老余曾为中国参加WTO农业谈判的 首长准备背景材料。他和他领导的小组 已经持续研究了好几年,同时从国内资 源成本系数(DRCC)、社会净收益 (NSP)和有效保护率(ERP)等指标, 一一分析研究了从小麦到蚕丝的各项农 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而计 量综合支持总量( AMS )、生产者补 贴等值(PSE),客观显现了中国农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中的机遇和挑 战„„
39
现代农业观:农业是一个产业系统 传统的认识把农业仅限于农业直接生产部门(狭义 生产),而现代农业则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前、产 中、产后部门也归为农业。
横向:谷物业、植棉业、水果业、养猪业…… (越
分越细)
农业
产前部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资料供应
生产
纵向
产中部门:农业生产及生产中的技术服务
9
经典著作
[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 业》,商务印书馆,1999 [日]速水佑茨朗, [美]弗农.拉坦: 《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0 [美]约翰.梅勒:《农业经济发展学》,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10
推荐参考网站
农经类: 三农在线; 中国三农信息网; 中国农村研究网; 学术性: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人大经济论坛; 商业性:新浪财经; /top网易高端阅读; 南方周末。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以下这些问题或现象?
●我们为什么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农民为什么只能在小规模的耕地上经营?为 什么不能将土地进行集中以获得规模经济? ●一些西方国家为什么限制生产而不将农产品 送给非洲的饥饿人群? ●农场主为什么将农产品扔进太平洋而不愿送 给穷人?
12
13
日本草津市 农场一瞥
23
奶业集团公司的张总经理是一 位工商管理硕士,他一直为保持奶 制品原料的高质量低成本而操心, 他发现,公司雇用职工饲养奶牛成 本过高,而自由收购农民分散生产 的牛奶,质量又不易保证„„
24
高级农业经济师老梁是“文革” 结束以后新疆“八一”农业大学农业 经济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后一 直在地方的农业经营管理站工作。作 为中国—欧盟农业合作项目的参与者, 他在丹麦和英国实地考察了农民的合 作社,并因此思考中国的名为合作性 实为营利性的合作社将向什么方向发 展„„
31
当然,直接应用于农业经济学的, 还有老余这样的各级政府综合部门、农 业及农业关联部门的职能人员和研究人 员,他们正在为从事各级行政、事业、 企业单位的决策者提供研究分析资料, 在一些场合,他们直接是微观、宏观和 国际农业问题的决策者。
32
农业经济学的学习和再学习, 有助于人们作出更符合客观实际和 客观规律、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 性的决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 成正确的决策方法,避免“情况不 明决心大、胸中无数办法多”的状 况,使农业政策具有试错机制和纠 错机制,使农业和农村发展尽可能 少走弯路。
27
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尽管 农业的份额越来越小,但是,农业 经济问题却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 不仅务农的、学农的、管理农业的, 而且加工、销售农产品的,吃用农 产品的,以及所有关注社会问题的 人,都需要了解农业、了解经济、 了解农业经济。
28
王丕芹需要知道,如何根据市场 需要和本村资源条件,确定种什么、 养什么,如何种、如何养,卖到哪里、 如何卖个好价钱,如何在村民中分配 收益; 张总报名参加了四川农业大学的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他希望能够对鲜 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公司+农户” 形式有所了解,希望能够找出既保证 质量又降低成本的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和任何社会其他
部门得以独立并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
思指出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 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49,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 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 的需要
其次,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 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 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 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 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 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产前: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学科和领域
农业
产中: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
产后:食品制造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进出口贸易等
42
现代农业
二、农业的特征
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融合与交织。
一般特征: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农业经济学
1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 当前农业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
2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 课程性质:既是部门经济学又是应用
经济学 部门经济学:又称具体经济学或专业经 济学,是运用理论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研究 •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这一具体国 民经济部门如何选择稀缺的生产资源来 生产各种商品,并将生产资源在不同的 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
狭义:农作物栽培业,包括粮食作物生 产、经济作物生产和饲料作物生产 广义:农 林 牧 渔四业
38
农业是人类培育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既是一个 生产过程,又是一个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等 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植物生产过程 动物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
微生物生产过程
农业这一物质生产部门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人 们为什么关心农业)
14
15
16
我们都是孩子
17
18
19
20
21
为什么学农业经济学?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