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2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能力提升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能力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50d37fe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4.png)
第二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能力提升1.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你知道它们的本质区别是()A.行为双方是否同种 B.行为双方是否主动C.行为过程是否激烈 D.行为结果有无伤亡2.许多动物在遇到敌害时会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假死,这一行为属于()A.觅食行为 B.攻击行为C.防御行为 D.领域行为3.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敌害“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A.先天性、攻击行为B.先天性、防御行为C.后天性、防御行为D.后天性、攻击行为4.下列行为中,属于领域行为的是()A.一群狼围捕一只羊B.老虎在领地周围撒尿留下气味C.椿象在受到攻击时释放臭气D.竹节虫外形极像竹枝5.下列哪项不是攻击行为()A.两只狗为一块骨头而撕咬B.两只猫在繁殖季节的吼叫和格斗C.两只公鸡为争夺一种母鸡而打架D.一只猫向一只老鼠发起攻击6.乌贼遇敌害会释放墨汁,将周围海水染黑,借机逃跑。
下列有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乌贼释放墨汁属于防御行为B.乌贼释放墨汁属于非条件C.释放墨汁的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D.乌贼靠腕足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迅速逃跑7.楚汉相争末期,汉王刘邦派谋士在项王必经之地“召集”蚂蚁排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项王因此被攻破心理防线。
在这一事件中,汉王的谋士主要利用了蚂蚁的()A.学习行为 B.社群行为C.取食行为 D.领域行为8.乌鸦会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当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享受美味.这种行为属于()A.学习行为 B.领域行为C.社会行为 D.先天性行为9. 两只雄狮为争夺一只雌狮,进行激烈打斗.这种行为属于()A.防御行为 B.觅食行为C.攻击行为 D.繁殖行为10.马蜂遭受到袭击时,群蜂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分别属于()A.攻击行为和社群行为 B.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C.觅食行为和防御行为 D.防御行为和争斗行为11.下列昆虫中,有社群行为的是()A.蜻蜓、蝴蝶 B.蝗虫、蟋蟀C.蜜蜂、白蚁 D.苍蝇、蚊子12.下列哪项不是攻击行为()A.两只狗为一块骨而撕咬 B.两只雄鹿在繁殖季节的吼叫和打斗C.一条雌鱼吞食自己的受精卵 D.一只公猫正向一只老鼠发起攻击1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其特征有()A.一定的组织 B.明确的分工C.有的还形成等级 D.以上都是14.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下列哪一成语体现不出动物行为的特征()A.黔驴技穷 B.狡兔三窟 C.井底之蛙 D.老马识途15.当鹿发现有敌情时,为首的鹿尾巴向后呈水平方向伸展开来,肛门后面白色部分显露出来,告知同伴,这种行为是()A.防御行为 B.社会行为C.攻击行为 D.繁殖行为16.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甲:两只公鸡在争斗乙:小狗在走过的路上撒尿丙:大猩猩弹钢琴丁:老虎钻火圈(1)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图中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2c3fa72e52d380eb62946d97.png)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1课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一、取食行为1.意义:保证动物的生存。
2.方式: 诱捕猎物、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对捕获的食物进行初步加工、贮存食物等。
二、攻击行为1.概念: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三、领域行为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警告周围的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四、防御行为1.概念: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2.类型:警戒色、气味、拟态、保护色等。
3.特殊方式:遇到敌害时,乌贼喷出墨汁;金龟子假死;蜥蜴断尾;黄鼬释放臭气等。
探究点:动物行为的不同类型探究案例:某动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组镜头:一群狼追捕一群鹿。
开始鹿群在吃草,当狼群接近时,有一只鹿突然尾巴停止摆动,然后向水平方向伸出,最后竖起尾巴,露出肛门周围的白色后盾,拔腿就跑,其余的鹿看到白色的肛门后盾,立即竖起尾巴跟着为首的鹿逃跑。
在逃跑的途中,一只跛脚的鹿终于掉队了,狼群嚎叫着抢食猎物,你争我夺,相互厮杀。
合作交流:(1)狼群追捕鹿群是一种什么行为?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
有利于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
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答案:是,因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的相互攻击或争斗,该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攻击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争斗一方表示屈服,另一方则停止攻击。
(1)取食行为包括获取食物和处理食物的活动,发生在不同种动物之间。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56157769b90d6c85ec3ac658.png)
这些情况说明:雌性动物没有竞争的必要;相反,它有足够的雄性资 源供其选择。
④ 通常,等级高的雄性动物总是优先 与雌性交配。 如大西洋的一种象海豹,根据斗争的 胜负把它们编成1~10的顺序。经过统 计它们的交配次数,No.1交配次数最 多,以下依次递减。
案例:猕猴和狒狒
猴群内的争吵惹恼了有权势的雄猴时,先是长长地狠狠地盯着闹事的猴 子,若不足以平息风波时,便绷紧头皮,缩紧双耳,瞪大眼睛,这种姿 态是战斗前的准备——实际上是一种威胁的表情。
表情上的威胁仍无济于事,身 居领导地位的猴子便站起来, 全身绷紧,脖子上的毛也竖立 起来,若是狒狒,它会发出咕 咕浓浓的声音,并向前走几步, 用手掌在地上威胁地拍打几下, 然后再向前走几步。最后,若 对方还未屈服,就会追过去, 抓住闹事者,只是把它按倒在 地,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
△ 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夜鹰,到繁殖季节,雄鸟两翅膀各长出一根长 60厘米的羽干,斜竖在身体后方,交尾后立即折断……。(夜鹭的饰 羽等)。
★ 通过听觉,“求偶鸣叫” △ 昆虫的鸣叫 :蟋蟀等。 △ 鸟类的鸣叫:布谷鸟等。 △ 雄蚊对雌蚊飞行发出的低频声波特别敏感。 △ 两栖类鸣叫:青蛙等。
⑵占据领域 雄性动物在没有取得领地时很难得到雌性的青睐。
速出现逃避反应; 某些鱼类,当鱼群中某一个体受伤后也能产生警戒的化学物质。
3、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动物在进行生殖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包括异性识别、
占据领域、求偶、交配、孵卵、育雏等。 补充: ① 性行为:一切有关实现交配生殖行为都是性行为。
② 性选择和自然选择: 达尔文指出:性选择是个体之间,主要是雄性个体间为取得和异性交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7d66612eddccda38376baf96.png)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材分析:《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动物的行为》的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认识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本课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教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按自己思维发展的特点去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动物 行为 方法
![动物 行为 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35652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4.png)
动物行为方法
动物的行为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捕食行为:动物通过狩猎、觅食、搜寻等方法获取食物。
不同动物的捕食技巧和策略各不相同,有些动物靠速度和力量抓捕猎物,有些动物则采用伏击或夹击的方法。
2. 繁殖行为:动物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繁殖,包括交配、产卵等。
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也各不相同,有些动物会进行繁杂的求偶舞蹈和展示以吸引异性,有些动物则通过化学信号来吸引伴侣。
3. 防御行为:动物会采取各种方法保护自己免受损害,例如利用咬、爪、毒液等攻击性武器进行自卫。
另外,一些动物会采用伪装、逃跑、藏匿等方法避开潜在的威胁。
4. 社交行为:动物通常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因此社交行为对于它们的生存和繁殖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动物会建立复杂的社会等级结构,并展示各种行为来维持群体的秩序和稳定。
5. 学习与记忆:部分动物具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可以通过经验和后续的行为调整来适应环境变化。
这些行为包括模仿、观察、试错等。
总之,动物的行为方法是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素,它们通过不同的行为来获取食物、繁殖后代、保护自己和维持群体稳定。
这些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并在其中生存繁衍的重要途径。
新北师大生物八上课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新北师大生物八上课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af15082df18583d04964595a.png)
二、攻击行为
1.概念: 同种 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 食物 、 配偶 、领域
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 致命 伤害。
三、领域行为 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 领域 。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 气味 、 鸣叫 等方式警告周围的
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 行为有什么意义? 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有利于 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 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成“百年潮,中国梦”几个字,妈不相信。小明就用糖汁在地上写下这
几个字,奇迹出现了,蚂蚁真的排列成了“百年潮,中国梦”。小明是利用
了蚂蚁的( B )
A.攻击行为
B.取食行为
C.防御行为
D.领域行为
2.(2018贵港)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判断,“乌贼喷墨汁”属于( C )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典例】 下列例子中,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椿象(俗称“打屁虫”)被捉时,会突然喷出有恶臭的液体 B.猫吃垃圾桶里的鱼骨 C.雄山鸡赶走进入自己巢区内的其他雄山鸡 D.食蛋蛇遇敌时盘成塔形,头部作出攻击状
思路分析:椿象被捉时,会突然喷出有恶臭的液体,是动物的防御行为;猫吃 鱼骨属于动物的取食行为;食蛋蛇遇敌时盘成塔形,头部作出攻击状是动物 的防御行为;雄山鸡赶走进入自己巢区内的其他雄山鸡是发生在同种动物之 间的攻击行为。 答案:C
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 取食 、 繁殖 和抚育后代。
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cd794d77168884868762d66a.png)
1、先天性行为。 2、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行为: 由动物的遗传因 素所决定的。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部的一个小 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 孩。这两个女孩,大的有七、八岁,起名为卡玛 娜,她后来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救下 后不到一年就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娜喜欢用四 肢爬行,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 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 特征都和狼很相像:嗅觉灵敏,牙齿尖利,喜欢 吃生肉,耳朵还能抖动。她十五岁时的智力水平 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 学习行为: 上,通过环境因素 的作用,由生活经 验和学习获得的。
蜘 蛛 结 网
鸟类迁徙
鱼类觅食
一只失去雏鸟的 美国红雀,总是给养 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 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 的昆虫,就像喂自己 的雏鸟一样,一连喂 了好几个星期。 红雀的这种行为是属于先天性行 为还是后天性行为?
大山雀的这种行为是属于先 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社群行为 有 何 意 义 ?
白蚁的群 体生活
狒狒的群体生活
1.“首领”雄狒狒 2.“下级”雄狒狒 3.雌狒狒 4.幼狒狒
群体内部具有明显的组织,成员 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哺乳动物存
在明显的等级。
群体中进行信息交流,它们利用 声音、形体的姿态、动作及气味
1、狼孩的这种行为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 为?2、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c2ad60d227916888586d70d.png)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一、取食行为(觅食行为)1.例子:蚂蚁吃糖汁2.这些也属于取食行为:(1)诱捕(2)使用工具(3)加工处理(4)捕食方式(5)贮存食物二、攻击行为1.注意:发生于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双方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2.例子:为争骨头狗咬狗三、防御行为1.意义与概念:发生于不同种动物之间,防避敌害,有利于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2.常见防御行为(1)警戒色(2)拟态(3)保护色(4)假死(5)其他方式:蜥蜴自动断尾;乌鸦聚众鸣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鼬遇敌释放“臭气”击退敌人3.防御行为的相对性:防御性为并不能彻底防止被捕食,有时还会弄巧成拙四、节律行为1.意义:是动物对自然生活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应周围生活环境,避开不良生活条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概念:随着地球太阳月球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有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
3.例子:候鸟南飞五、社群行为(社会行为)1.概念:一起生活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有一系列的社群行为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明显的组织,有些高等动物的群体还有明显的等级。
3.例子:狒狒,蚂蚁,蜜蜂,狼不属于社群行为:一群生活在一起的蝙蝠;花盆下的一群鼠妇;森林里筑巢的鸟类;池塘里的一群青蛙;岩洞里数百只蝙蝠,悬挂在洞顶岩壁上,有各自固定的位置;固在海底的珊瑚群,繁殖季节在潮汐到达高潮时统一行动,同时排卵六、繁殖行为1.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杜鹃靠大山雀孵卵)、求偶(孔雀开屏)、交配(蛙的抱对)、产卵(蜻蜓点水)、孵卵、对后代的抚育七、领域行为1.动物各自的领域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当食物缺乏时,动物占有的领域必须扩大。
2.例子:狗排尿做标记。
动物行为简述
![动物行为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a5f4e15fe45c3b3567ec8bb5.png)
动物行为简述一般来说,动物跟人一样,有许多不同的行为。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动物行为做一简述。
一.按行为的不同表现1.觅食行为(foraging behavior)。
动物的觅食行为是动物对食物的搜寻、捕捉和加工处理的过程,也是动物生存和繁殖必要的基础保证。
但是动物的觅食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食物资源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会随着食物的变动而变化,也会随性环境条件的变化、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和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贮食行为,各种动物都有贮食行为。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种动物都形成了各自的“习惯”。
不同食性的动物觅食的特点:(1)植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比较容易获得食物,同时面临着被捕食的风险;收到食物季节性生长变化影响很明显;有时候需要长距离迁移。
就比如东非野生旱季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野生食草野生动物的大迁徙,从非洲坦桑尼亚向肯尼亚进发,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3000公里的长征,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子埋伏的草原,还要跨越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
这趟迁徙有大量的植食性动物被捕食,也有大量的小生命在途中诞生。
(2)肉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不容易获得食物,需要一些特别的技能,经常要占领一定范围的领地。
比如说狮子都是群居的,成员在8到30只之间,猎物充足的地方,狮群的领地可少到20平方千米,稀少的话,会有400到1500平方千米的领地。
(3)腐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比较容易获得,常常需要特化的感觉搜索食物。
拿秃鹫来作为例子,它就会掌握规律,在空中观察一定时间,小心翼翼地确定猎物真正死亡后,才开始进食。
秃鹫也是我们人类实行天葬的手段。
秃鹫的胃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令它们进食被细菌感染的尸体也不易生病。
(4)杂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容易获得食物的同时,又面临着被捕的食的风险。
哺乳类动物很多都属于杂食性动物,人类也是杂食性动物,与人类密切关联的猫、狗、鸡、老鼠、鱼都是杂食性动物。
(5)寄生性动物的觅食特点:难以找到适合的寄生主体。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d9651af284ac850ad02425a.png)
分 类
(2)潮汐节律(蟹类在退潮时爬出洞穴在 海滩觅食) (3)季节节律(许多鸟类的迁徙、换羽、 两栖类与爬行类的冬眠、鱼类的洄游行 为等)
动物的社会行为
—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营群体生活的白蚁
群体生活的蜜蜂
举例:蜜蜂、蚂蚁、狮子、狒狒 7. 社 会 行 为 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
生殖 5、在繁殖季节里,亲鸟将食物带回巢喂养雏鸟,这属于 ____ 行为。
二、判断题
对) 1.响尾蛇的红外感受器受破坏,其觅食行为就会受到影响。(
2、孔的心脏在不停的跳动是动物的行为。 ( 错)
鸭孵卵
企鹅哺育后代
海龟产卵
5.迁徙行为
——某些鸟类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行为。
动物的迁徙行为
——洄游——某些鱼类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行为。
大马哈鱼洄游
概念: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
期性现象。
6. 节 律 行 为
特点:动物的行为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1)昼夜节律(昼行性如蜂、蝶、鸣禽, 夜行性如鼠、蝙蝠、猫头鹰)
2、 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______________ 的适应表现。 3、冬季来临,大雁带着幼鸟飞向南方,这属于动物的 ______________ 迁徙(节律) 行为。 4. 变色龙能随周围颜色的变化,而变换身体的颜色和图案,这 防御 种行为对变色龙具有______________ 意义。
蛇抬起前身,伸缩舌头,还发出 嘶嘶之声
另一类防御行为是在捕食动物出现之后才起作用, 以增加脱逃的机会。
壁虎遇到敌人时,会自断其尾
老鼠装死
意 义: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
衍是十分重要的。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af2f980f14791711cc791753.png)
2.黄鼬遇到敌害时,就会从臭腺放出臭气,它的这种行为 是( ) A.正常生理代谢 B.机体収生病变 C.一种防御行为 D.一种攻击行为
3.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能够自动断落,断落的部分还能做 卷曲运动。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动物的( )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节律行为 D.社群行为
1.A 2.C 3.B
回撤
刺猬 回撤是穴居动物最有效的次级防御手段, 野兔一遇到危险就立即逃回洞内;管居沙 蚕遇到危险则立即缩回到自己的管内。 在同样情况下,有壳动物会缩入壳内, 有刺动物则会滚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 保护其软体部位。
逃遁
很多动物当捕食者接近时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飞翔迅速逃 离,有时采取直线运动,有时采取不规则运动。。非洲猎豹 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 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 可能被猎豹抓住。瞪羚虽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过 程中有急转弯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
警戒色
穴居
箭毒蛙
隐蔽
雪兔(冬)
雪兔(夏)
蛇蜥
拟态
一种动物如果因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 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获得好 处,这种防御方式就叫拟态。 一种无毒的物种模仿一种有 毒的物种叫贝茨拟态,如食 蚜蝇模仿蜜蜂。 两种有毒的物种互相模拟叫 缪勒拟态,这种模拟对双方 都有好处。
次级防御
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动物出现乊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 和捕食动物相遇后的逃脱机会。次级防御有六种类型, 即:回撤、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部位和反击。
5、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是( A、行为过程是否激烈 B、行为结果有无伤亡 C、行为双方是否同种 D、行为双方是否主动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PPT课件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04b7af90c69ec3d4bb7566.png)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一、攻击行为 1、概念: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面 发生的相互攻击和战斗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 3、举例:狗为争夺食物打架;公鸡为争夺母鸡而争斗;雄象海豹 为争夺“领域“而争斗…… 二、防御行为 1、概念:动物具有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2、举例:动物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乌鸦的聚众鸣叫;黄鼬释 放臭气…… 三、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的意义 对于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延续后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4
5
尺 蠖 的 拟 态
6
蛾 的 拟 态 ( 鸟 粪 )
7
枯 叶 蝶 的 拟 态
8
兰 花 螳 螂 的 成 功 拟 态
9
沙 漠 竹 节 虫 的 拟 态
10
象 树 叶 的 螳 螂 ( 拟 态 ) 11
叶 蝉 的 保 护 色
12
叶虫的成功拟态
13
稚鸡的保护色
14
舟蛾的拟态
15
Q&A
人人思考,大声说出
16
结束语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 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
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请写在上边
17
最后、感谢您的到来
· 讲师: XXXX
· 时间:202X.XX.XX
18
北师八生上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1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和防御行为
![北师八生上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1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和防御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e5b4351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8.png)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5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取食行为:指动物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__食食物物__维持生存的行为。
动物的食性不同,捕食方式也__多种多样__。
2.攻击行为:__同__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 发生相互__攻击或争斗__的行为,双方身体__很少__受到致命伤害。 3.领域行为: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__空空间间__,即动物生存的领域。占有
( C)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 21 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6.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敌害
“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
(B)
A.先天性、攻击行为
B.先天性、防御行为
C.后天性、防御行为
D.后天性、攻击行为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 22 页
( C)
A.攻击行为、取食行为
B.取食行为、取食行为
C.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D.攻击行为、防御行为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 17 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2.以下关于攻击行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攻击行为是同种生物之间的争斗 B.攻击行为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 C.攻击行为常使双方的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 D.两条狗为争夺食物而发生争斗是攻击行为
14.非洲有一种极为奇特的青蛙,在遭遇危险时,可以将脚趾变成利爪
以阻止掠食者进一步的靠近。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 A)
A.防御行为
B.取食行为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8.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案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8.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6f1705195f312b3069a542.png)
18.1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使学生了解动物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鸟的占区炫耀”(自绘);“动物的拟态”挂图;雄百灵鸟两只;甲虫若干只。
教学建议电化教学手段完备的学校,可在课前录辑教材中需要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象带。
但未经选择、编排的一般野生动物内容的录象带不宜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以免冲击本节课的正规教学内容。
没有电化教学设备时,除尽量利用教材中的彩图、插图、现有的挂图、模型、标本外、可尽量利用校园内外的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百灵鸟是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的野生留鸟,在其他地区是常见的笼养鸟。
可准备两只雄百灵鸟,分别养在两个笼子里。
雄百灵鸟在发情期有互相攻击的行为,在春季,两只雄百灵鸟隔着笼子便会发生攻击行为,课堂演示效果较好。
本节教学进度如果在6月下旬,百灵鸟的攻击行为稍差,若两笼靠近没有发生攻击行为,可以把两只雄鸟放进一个笼子,攻击行为仍然可以发生。
昆虫的假死现象是动物防御行为的一种方式,是直观教学简单易行的方法,可相继把甲虫从高处摔到玻璃水槽中,效果很明显。
使用谈话法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容易走题,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谈话的内容始终围绕课堂教学。
学生不熟悉或答不出的内容由教师讲述。
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在生物学上有着积极意义,教材中没有涉及,老师可以简要地讲述一些。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2.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讲述新课:引言:上节课布置了观察动物行为的作业,哪位同学观察到了有趣的动物行为,举一例向大家说说。
只要求两三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观察,时间约用三四分钟。
同学们观察的现象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多种,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过程:(1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2.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讲述新课:
引言:上节课布置了观察动物行为的作业,哪位同学观察到了有趣的动物行为,举一例向大家说说。
只要求两三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观察,时间约用三四分钟。
同学们观察的现象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多种,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一、攻击行为
两只同种的动物在一起,或是一群同种动物在一起,一般情况都能和睦相处。
但有的也会争斗起来,而且争得难解难分,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你们见过同种动物发生争斗的事吗?
学生可能见过的同种动物争斗有狗打架、斗蟋蟀、斗鸡、羊相抵、牛相顶和猴子互相追打。
教师:这里有两只百灵鸟,都是雄性,它们在繁殖季节就有互相争斗的行为。
平时,一个笼子只能养一只雄百灵鸟,现在把它们放在一起(两笼靠近或放入一个笼子),你们注意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是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雄百灵鸟互相攻击。
教师:同种动物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攻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动物攻击行为。
我们容易看到的大多是饲养动物的争斗,最激烈的当然是野生动物的争斗。
请看挂图(示两只羚羊的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公羚羊在争斗,表现的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羚羊是草食动物,长犄角不是为了获取食物,一旦受到猛兽追捕时,自卫的方式也只是奔跑。
羚羊的长角原来是在繁殖期雄性个体之间用来争夺雌性个体的。
请再看挂图(示象海豹在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雄象海豹在战斗,表现的也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象海豹是生活在北极的一种大型海生哺乳动物,繁殖期爬到陆地上来,雄象海豹先在海滩上占据一块“领地”,只允许雌象海豹进入,而且来者不拒,通常可以聚集20只或者更多。
但是不允许另外的雄象海豹侵入,一旦两只雄象海豹相遇,就会发生争斗。
包括大声吼叫和撕咬,直到一方退去为止,战胜者与全部雌象海豹组成一雄多雌的家庭。
狗一般不会为了争夺异性而争斗,狗为什么要打架呢?
学生:为了争夺食物。
教师:两只雄蟋蟀放在一个罐里往往会发生争斗,罐里既没有食物,又没有异性,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大概是为了争夺地盘吧。
(教师补充、肯定。
)
教师:前面提到的都是动物的攻击行为,动物的攻击行为发生在什么动物之间?
学生:发生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
教师: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
学生: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或生存的领地。
教师: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
学生会提出诸如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及蛇追人等动物的攻击行为。
学生如不提出,教师可引出话题加以解释: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不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则属于捕食行为、防御行为或其他类型的行为。
教师:同种动物个体互相残杀,对那种动物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学生齐答:有害。
教师:不完全对。
同种动物争斗的结果,对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失败的个体总是体弱的、年老的或病残的,战胜的个体一定是体强的、健壮的。
这样可以提高种群的整体素质,对种群有利。
动物的攻击行为还可以举几个实例:
一群蜜蜂中为什么一般只有一个蜂王,怎么做到的呢?最先孵化出来的蜂王用螫针把其他封闭的王台刺破,工蜂发觉后便把里面正在发育的蜂王咬死,扔出蜂箱;青蛙的蝌蚪能从肠道排出一种有毒的物质,在蝌蚪密集的池塘里,有毒的物质积累多了,会抑制其他蝌蚪的生长发育,增加死亡率。
教师:动物的攻击行为,有的是直接攻击对方的肉体;有的不是直接攻击肉体,而是装腔作势.向对方表示出恐吓、驱逐等动作或声音,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
学生可以举出:两只猫呲牙咧嘴,弓起身子,并不扑向对方。
狗在吃独食时,如果这时再走来一只狗,它会发出一种恐吓声音,不允许后来的狗靠近。
教师:许多种猛兽都会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或发出特别的叫声,同种的雄性个体闻到或听到便避开这个区域。
鸟类筑巢、占区行为也属于这方面的实例。
演示挂图:鸟的占区炫耀。
许多单独生活的雄鸟都有筑巢、占区行为,站在高枝上叫个不停,或在几棵树之间盘旋飞翔,占领地盘。
其他雄鸟不得侵入,雌鸟可前来交尾和产蛋。
请问以上这些实例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这些动物都不是直接攻击对方肉体。
教师: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还有一个特点,尽管争斗得十分激烈,双方的身体一般很少受到创伤。
如两只雄羚羊或雄鹿争斗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一方表示出屈服的样子,不敢靠近战胜的一方或者走开。
但有的种类也有打得头破血流的,如鸡、狗、猴、象海豹等。
二、防御行为
动物除表现出主动的攻击行为外,同时还具有保护自身、防御敌害的行为。
请举几个实例。
学生可举出的实例:雁群休息时,有一两只担任守卫;蜂箱有工蜂守卫;蚁窝有兵蚁守卫;昆虫的假死;母狗护卫小狗等。
教师:动物的防御行为经常发生,容易观察到,请看另外一些实例。
演示挂图:动物的拟态。
这幅图里画着3只昆虫,有幼虫、有成虫,你们看得出来吗?
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来辨认昆虫。
教师:尺蠖的形态、体色很像一段树枝;竹节虫的形态、体色很像竹枝;枯叶蝶的形态体色更逼真了,不但外形、颜色像一片枯叶,翅上还有叶脉和枯叶上残破的孔。
这是动物对植物的模拟;也有的动物模拟动物和植物模拟动物或某种生物模拟其他物体。
更多的生物体色和环境相一致。
拟态和保护色使动物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
我们学习过乌贼的生活习性,请说一说乌贼的防御行为。
学生:乌贼身体里有墨囊,墨囊里有墨汁,遇到敌害时放出墨汁,周围的海水染黑了,自己可以逃脱。
教师:乌贼的行为像是过去战场上放的烟幕弹。
黄鼬的防御行为是什么呢?
学生:黄鼬可放出臭气。
教师:我这里有几只甲虫,看看它们有什么防御行为?
一只一只出示甲虫,从高处摔下,出现假死。
学生:昆虫会装死,是防御行为。
教师:请看鹰与乌鸦图。
图中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鹰准备捕食乌鸦,这是捕食行为。
乌鸦群高声鸣叫,把鹰吓退,这是防御行为。
教师:许多种鸟都有通过鸣叫达到防御作用的自卫行为。
母鸡对刚孵出的小鸡关怀备至,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发出“咯、咯、咯”的警觉叫声,提醒小鸡注意隐蔽。
小结:
1.两只蟋蟀在争斗,其中一只被对方咬断了一条腿,这是动物的什么行为,为什么?
2.当一只野兔发现天空中有鹰在盘旋,立即奔向洞穴,这又是什么行为,为什么?
教师:每一种动物都有求生和延续种族的本能。
没有攻击行为动物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食物和占据空间,就不能保证种族健康、强盛地繁衍。
没有防御行为就不能保证个体的生存。
所以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任何一种动物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一、攻击行为
举例:狗打架,公鸡争斗,公羚羊争斗,雄象海豹战斗(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二、防御行为
举例:尺蠖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乌鸦群鸣叫,母鸡鸣叫,黄鼬释放臭气(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三、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