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动物的攻击与防御机制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动物的攻击机制
动物的防御机制
攻击与防御机制的协同演化
攻击与防御机制的生态学意义
攻击与防御机制的生物学研究价值
动物的攻击机制
攻击方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化学攻击:如毒蛇的毒液、蜜蜂的毒刺等
物理攻击:如猛兽的撕咬、鸟类的啄击等
生物攻击:如寄生生物、病毒等
防御行为的演化
防御行为的起源:为了生存和繁衍,动物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伤害
防御行为的种类:包括物理防御(如甲壳、刺等)、化学防御(如毒液、臭气等)、行为防御(如逃跑、装死等)
防御行为的适应性:防御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演化,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防御行为的社会性:许多动物会通过群体合作来提高防御效果,如蜂群、蚁群等
心理攻击:如恐吓、威慑等
攻击目的
繁殖后代:攻击其他动物以保护自己的幼崽或配偶
获取食物:捕食其他动物以获取食物
争夺领地:保护自己的领地,防止被其他动物入侵
保护自己:防止被其他动物攻击或捕食
攻击行为的演化
攻击行为的起源:为了生存和繁殖的需要
攻击行为的种类:物理攻击、化学攻击、行为攻击等
攻击行为的演化过程:从简单的反射行为到复杂的学习行为
攻击与防御的相互制约:攻击性太强可能导致防御能力下降,反之亦然
攻击与防御的相互平衡:动物在攻击与防御之间寻求平衡,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压力
协同演化的实例
攻击与防御机制的生态学意义
对物种生存的意义
攻击与防御机制有助于物种在自然竞争中生存和繁衍
攻击与防御机制可以影响物种的分布和迁徙模式
6动物的防御和斗争行为
• 同性间
争夺配偶 交配权
2020/6/8
八、掠夺性的争斗
掠夺性地争斗,也可称它为捕食行为, 一般不看作攻击行为。
2020/6/8
掠 夺 性 的 争 斗
2020/6/8
观看《南极动物》视频……
2020/6/8
Observation Listen Feeling Recording
2020/6/
穴居或者洞居 如蚯蚓和鼹鼠
初级防御
隐蔽 如变色龙 警戒色 有毒的或不可食的动物 如胡蜂和黄蜂
拟态 有些苍蝇模拟蜜蜂的条纹和嗡嗡声
2020/6/8
次级防御
1. 回缩 2. 逃遁 3. 恐吓 4. 假死 5. 转移攻击者的攻击部位 6. 报警 7. 臀斑和尾斑信号 8. 激努反应 9. 反击
• 当动物受到饥饿、疲劳或 疾病等刺激时,就可以发 展到应激性的斗争。
• 同类弱肉强食,母兽食仔 。
2020/6/8
六、亲本性的争斗
• 这种争斗直接与保护其仔畜相联系。雌性动物 为保护其仔畜而攻击的凶猛程度不亚于任何雄 性动物为性而进行的斗争。
2020/6/8
七、性的争斗
• 异性间 在交配过程中,雌性动物经常被雄性动
2020/6/8
动物在群居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争斗,有多种作用:
领地 获得食物 接近异性配偶 在群居生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2020/6/8
争斗的类型 :
一、交往争斗 (地位斗争)
• 群居的动物通过争斗来确立地位
如,狒狒、犬
• 动物在群体中的地位明显地表现在采食、寻 求配偶的顺序上。
• 意义:优胜劣汰为什么试管婴儿、克隆动 物不能长寿?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1课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一、取食行为1.意义:保证动物的生存。
2.方式: 诱捕猎物、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对捕获的食物进行初步加工、贮存食物等。
二、攻击行为1.概念: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三、领域行为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警告周围的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四、防御行为1.概念: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2.类型:警戒色、气味、拟态、保护色等。
3.特殊方式:遇到敌害时,乌贼喷出墨汁;金龟子假死;蜥蜴断尾;黄鼬释放臭气等。
探究点:动物行为的不同类型探究案例:某动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组镜头:一群狼追捕一群鹿。
开始鹿群在吃草,当狼群接近时,有一只鹿突然尾巴停止摆动,然后向水平方向伸出,最后竖起尾巴,露出肛门周围的白色后盾,拔腿就跑,其余的鹿看到白色的肛门后盾,立即竖起尾巴跟着为首的鹿逃跑。
在逃跑的途中,一只跛脚的鹿终于掉队了,狼群嚎叫着抢食猎物,你争我夺,相互厮杀。
合作交流:(1)狼群追捕鹿群是一种什么行为?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
有利于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
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答案:是,因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的相互攻击或争斗,该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攻击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争斗一方表示屈服,另一方则停止攻击。
(1)取食行为包括获取食物和处理食物的活动,发生在不同种动物之间。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这两种行为对于动物维持个 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必不可少。
雄狮拒绝与雌狮分享猎物
海鸥为争夺领地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
• 概念;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 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 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这种行为叫攻 击行为。
• 特点:争斗的动物双方很少受到伤害。
防御行为
• 概念: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 不同动物的防御行为
保护色(蜥蜴、叶尾壁虎、美洲豹、稚鸡) 拟态(刚果地衣螳螂、猫头鹰、尺蠖、舟蛾) 警戒色(夜蛾幼虫、章鱼、蛾)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材分析:《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动物的行为》的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认识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本课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教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按自己思维发展的特点去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探索动物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攻击和防御行为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攻击和防御行为可能影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而影响种群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潜力。
添加标题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攻击和防御行为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种群数量的波动。
攻击和防御行为有助于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攻击和防御行为对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攻击和防御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表现
攻击和防御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攻击和防御行为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Part Four
攻击和防御行为的生态影响
对物种生存的影响
攻击和防御行为有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添加标题
攻击和防御行为可以减少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添加标题
攻击和防御行为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潜力
自我保护:当动物感到受到威胁或受到攻击时,会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
繁殖行为:在繁殖季节,动物为了争夺配偶或领地,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
争夺资源: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水源、配偶等资源,可能会发生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进化意义
争夺资源:攻击行为有助于动物争夺食物、领地和配偶等资源,提高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机会。
防御行为的触发机制
感知威胁:动物通过感知器官察觉到威胁,如天敌的出现。
判断威胁:动物根据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判断是否需要采取防御行为。
准备防御:动物在判断需要采取防御行为后,会进入准备状态,如摆出特定的姿势或发出警告信号。
实施防御:动物采取具体的防御行为,如逃跑、伪装、攻击等。
防御行为的进化意义
防御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有助于生存和繁衍。
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必背知识点汇总
10、动物的运动方式千差万别:水螅固着在水草上,很少移动身体; 蜗牛靠肉质足缓慢爬行;蚯蚓只有肌肉没有骨骼,只能缓慢蠕动;蝗虫 有肌肉和外骨骼,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能跳跃和飞行;家鸽与飞行 的肌肉发达,有轻而坚固的骨骼,飞行速度快,飞行距离远。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动物的行为是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 动。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2、动物行为的多种多样:①按功能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 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② 按行为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领头羊”“首领 雄狒狒”
3、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 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可以 诱捕相应的农业害虫。
三、社会行为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蚂蚁、蜜蜂、猴、狒狒、鹿、象、白蚁等。 2、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 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白蚁分为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蚁后是专职的产卵机器;蚁王负责与 蚁后交配;工蚁承担觅食、筑巢、照料、饲喂等工作;兵蚁是保卫蚁巢。
4、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 收缩。②双手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③双手提起重物时,肱二头肌和 肱三头肌都收缩。
5、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 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
6、动物运动的意义: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 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动物行为学中的攻击和防卫行为
动物行为学中的攻击和防卫行为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攻击和防卫行为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攻击和防卫行为是常见的现象,常常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争夺食物、配偶等资源。
下面将从行为表现形式、诱发因素和进化意义等方面探讨攻击和防卫行为。
一、攻击行为1. 行为表现形式攻击行为有很多种形式,如威吓、追逐、攻击等。
威吓行为是指对敌对动物进行目视威能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解决争斗中的分胜负。
追逐行为是指攻击者在追赶逃跑的猎物,可以让攻击者进一步接近它们。
攻击行为是指猛攻、猛咬和撞击等攻击性的行为,在强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可对被攻击者造成生命威胁。
2. 诱发因素动物的攻击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领地争夺、资源竞争和性别角色差异等因素。
此外,也受到种类、身体状况和性情等因素的影响。
3. 进化意义攻击行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攻击行为可以保护领地、资源和族群的安全,同时也可以排出弱小的族群成员,从而增强族群的生存能力。
在雄性动物的种群中,攻击行为也是用来展示实力和博取异性欢心的重要竞争手段。
二、防卫行为1. 行为表现形式动物的防卫行为主要表现为回避、躲藏、威吓和攻击等。
其中,回避和躲藏是最基本的防卫行为,可以帮助其逃离危险。
威吓行为可以让敌对者收手,避免争斗加剧。
攻击行为也是防卫手段之一,可以向敌对者宣示自己的威力,从而保护自己或族群。
2. 诱发因素动物的防卫行为的诱发因素与攻击行为类似,可以是领地争夺、资源竞争和性别角色差异等因素。
3. 进化意义防卫行为可以向敌对者宣示个体或族群的实力,从而减少或避免被攻击的风险。
在某些族群中,防卫行为也可以用来表现和加强族群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结论攻击和防卫行为是动物行为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它们具有复杂的表现方式和多样的诱发因素,不仅与动物的生存行为密切相关,也能为我们深入了解其行为背后的进化意义提供启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2.黄鼬遇到敌害时,就会从臭腺放出臭气,它的这种行为 是( ) A.正常生理代谢 B.机体収生病变 C.一种防御行为 D.一种攻击行为
3.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能够自动断落,断落的部分还能做 卷曲运动。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动物的( )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节律行为 D.社群行为
1.A 2.C 3.B
回撤
刺猬 回撤是穴居动物最有效的次级防御手段, 野兔一遇到危险就立即逃回洞内;管居沙 蚕遇到危险则立即缩回到自己的管内。 在同样情况下,有壳动物会缩入壳内, 有刺动物则会滚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 保护其软体部位。
逃遁
很多动物当捕食者接近时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飞翔迅速逃 离,有时采取直线运动,有时采取不规则运动。。非洲猎豹 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 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 可能被猎豹抓住。瞪羚虽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过 程中有急转弯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
警戒色
穴居
箭毒蛙
隐蔽
雪兔(冬)
雪兔(夏)
蛇蜥
拟态
一种动物如果因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 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获得好 处,这种防御方式就叫拟态。 一种无毒的物种模仿一种有 毒的物种叫贝茨拟态,如食 蚜蝇模仿蜜蜂。 两种有毒的物种互相模拟叫 缪勒拟态,这种模拟对双方 都有好处。
次级防御
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动物出现乊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 和捕食动物相遇后的逃脱机会。次级防御有六种类型, 即:回撤、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部位和反击。
5、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是( A、行为过程是否激烈 B、行为结果有无伤亡 C、行为双方是否同种 D、行为双方是否主动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时,节约2时,再动用机动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2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案示例教学重点: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过程:(1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2.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讲述新课:引言:上节课布置了观察动物行为的作业,哪位同学观察到了有趣的动物行为,举一例向大家说说。
只要求两三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观察,时间约用三四分钟。
同学们观察的现象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多种,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一、攻击行为两只同种的动物在一起,或是一群同种动物在一起,一般情况都能和睦相处。
但有的也会争斗起来,而且争得难解难分,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你们见过同种动物发生争斗的事吗?学生可能见过的同种动物争斗有狗打架、斗蟋蟀、斗鸡、羊相抵、牛相顶和猴子互相追打。
教师:这里有两只百灵鸟,都是雄性,它们在繁殖季节就有互相争斗的行为。
平时,一个笼子只能养一只雄百灵鸟,现在把它们放在一起(两笼靠近或放入一个笼子),你们注意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是动物的什么行为?学生:两只雄百灵鸟互相攻击。
教师:同种动物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攻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动物攻击行为。
我们容易看到的大多是饲养动物的争斗,最激烈的当然是野生动物的争斗。
请看挂图(示两只羚羊的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学生:两只公羚羊在争斗,表现的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羚羊是草食动物,长犄角不是为了获取食物,一旦受到猛兽追捕时,自卫的方式也只是奔跑。
羚羊的长角原来是在繁殖期雄性个体之间用来争夺雌性个体的。
请再看挂图(示象海豹在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学生:两只雄象海豹在战斗,表现的也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象海豹是生活在北极的一种大型海生哺乳动物,繁殖期爬到陆地上来,雄象海豹先在海滩上占据一块“领地”,只允许雌象海豹进入,而且来者不拒,通常可以聚集20只或者更多。
但是不允许另外的雄象海豹侵入,一旦两只雄象海豹相遇,就会发生争斗。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PPT课件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一、攻击行为 1、概念: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面 发生的相互攻击和战斗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 3、举例:狗为争夺食物打架;公鸡为争夺母鸡而争斗;雄象海豹 为争夺“领域“而争斗…… 二、防御行为 1、概念:动物具有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2、举例:动物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乌鸦的聚众鸣叫;黄鼬释 放臭气…… 三、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的意义 对于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延续后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4
5
尺 蠖 的 拟 态
6
蛾 的 拟 态 ( 鸟 粪 )
7
枯 叶 蝶 的 拟 态
8
兰 花 螳 螂 的 成 功 拟 态
9
沙 漠 竹 节 虫 的 拟 态
10
象 树 叶 的 螳 螂 ( 拟 态 ) 11
叶 蝉 的 保 护 色
12
叶虫的成功拟态
13
稚鸡的保护色
14
舟蛾的拟态
15
Q&A
人人思考,大声说出
16
结束语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 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
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请写在上边
17
最后、感谢您的到来
· 讲师: XXXX
· 时间:202X.XX.XX
18
第二节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_高中生物教案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_高中生物教案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动物攻击的防御与自我保护
动物攻击的防御与自我保护在大自然中,动物之间经常出现猎食和防御的行为,有时人类也会不经意间成为它们攻击的对象。
因此,学会如何防御并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学会避免与野生动物的接触。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当我们外出旅行时,应该尽量避免到野外探险或接近野生动物的地方。
如果是在室外活动,例如在森林、草原和野外露营等环境中,应该提高警惕,慢慢行进,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或发出过于刺激的声音,否则会惊扰到野生动物。
其次,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是必要的。
对于那些奇特的、神秘的动物,了解它们会帮助我们预测它们可能的行动。
例如,蜜獾喜欢探寻人类垃圾堆、弃置食物和露营营地的垃圾箱,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清理垃圾,并将食物存放在密封的袋子中;对于熊、狮子或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如果我们意识到它们正在靠近,剩下的时间要用来奔跑或就地寻找遮蔽物,不要停留在原地等待攻击。
其次,要保持冷静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如果你不幸成为野生动物攻击的对象,不要惊慌失措。
一些动物会配合你的肢体语言,如果你表现得安静并试图慢慢向后撤离,它们就有可能转移注意力离开你。
但也有一些动物,例如猛犸象或袋鼠,当它们感到自己受到了攻击时,会采取更加激烈的攻击行为。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找到能够遮蔽身体的物品,例如挂在大树上的吊床,或者是一些坚实的岩石或树干。
如果遭遇攻击,我们要使用身体来保护头部和身体的有要害部位,用手保护面部,同时保持沉着冷静,并大声叫喊或制造噪声来吓唬野生动物。
最后,我们还可以考虑携带一些自我保护工具。
例如,催泪瓦斯或喷雾剂,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化学气雾,阻止动物攻击。
手电筒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避难处或能有更好的视野。
而铁纽扣、弹弓或者打火机等工具都可以作为可靠的武器使用。
总之,生存于大自然之中需要我们对环境和动物有所了解,并学会如何预测和规避野生动物的攻击行为。
同时,冷静自持并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和工具也非常有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
整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
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
课前,教师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
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分钟。
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
处,记下所想到的问题。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27和29,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同样仔细看P.115三幅插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④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②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②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节标题略)
一、攻击行为
举例:狗打架,公鸡争斗,公羚羊争斗,雄象海豹战斗(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二、防御行为
举例:尺蠖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乌鸦群鸣叫,母鸡鸣叫,黄鼬释放臭气(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三、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意义:
小资料
1.领地行为(territoriality)
很多动物有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不准其他动物入侵并将入侵者驱赶出去的行为,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即领地行为。
若与之争斗的是其同种动物,即属于本课介绍的防御行为。
领地的类型有多种。
最常见的是生活-生殖-育幼领地。
如:麻雀、莺、多种小鱼等,在其领地中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领地的大小各有不同。
杨树蚜虫的领地只有一片树叶大;麻雀的领地约为XX~4000平方米。
领地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
领地是雄性动物求偶的资本,没有领地的雄性动物往往找不到配偶。
澳洲喜鹊如找不到领地,甚至生理上受影响,不能性成熟。
动物在领地内抵御入侵者、求偶、抚育子女等。
领地主人用姿势、气味、鸣叫来警告周围动物,不准其它动物入侵,否则将发生攻击性战斗。
蟋蟀就常因领地之争而产生攻击行为,也称为领地行为。
有些雌性动物也有领地行为。
如,杨树上的一种蚜虫,一个雌虫落到树叶上刺吸叶汁,长出虫瘿。
若有另一个雌虫落到这片树叶上,则会发生一场恶战。
两虫战斗可达两天之久,最后的结果多为一虫生,生者独霸树叶;另一虫死。
领地行为可使动物群疏散,不致因密度太大而造成食物不足,从而保证其生殖力。
2.昆虫防御行为数例
①蛾对蝙蝠的防御。
蛾的后胸两侧各有一鼓膜,与神经元相连,对XX0Hz以上的超声波很敏感。
蛾可以因左右鼓膜所受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判断蝙蝠的位置,根据蝙蝠在自己身体的左右或上下,调整自己的方位,使两个鼓膜接受同等的超声波刺激,使自己与蝙蝠的飞行方向一致。
由于蝙蝠很少直飞,在其未发现蛾之前,已改变飞行方向,蛾即可安然脱身。
如果蛾与蝙蝠在空中接近,蛾不与蝙蝠在空中“赛跑”。
蛾在“赛跑”中不是蝙蝠的对手,难逃被捕捉的厄运。
蛾或做大转圈飞行,或飞快俯冲,直落树丛或草地,扰乱蝙蝠的声纳系统,使蝙蝠无法确定蛾的位置,从而逃脱蝙蝠的追捕。
②灭迹和转移。
阿氏天蛾(Sphecodinaallottii)的幼虫在夜间咀嚼树叶,天亮时则将残叶从叶柄基部咬断,通过灭迹使食虫鸟类不能跟踪它们。
另一种夜蛾(catocalacorogame)的幼虫在夜间嚼食树叶后,不咬断残叶,而是在天亮前转移到树丛深处,使天敌难于找到它们。
③昆虫的化学战。
臭蝽能散发臭气,使敌害动物不能接近,从而保护自己;亚洲蜜蜂在其蜜巢入口处涂抹粘性物质,使蚂蚁不能靠近;黄蜂在蜂巢的柄上涂抹抗蚁剂;一种苍蝇在草杆上产卵,在卵块下面附上粘的卵样小粒,防止蚂蚁爬上,用以保护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