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庄自然观
老庄自然观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体现

56美学2021/01道家理论的创立者是老子,庄子是老子学说的最重要的继承人和发展者,《道德经》和《庄子》则是道家理论的代表[1]。
道家的宗旨就是:“崇尚自然、讲求无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道家的“自然”是一种天然的状态,不带任何假的东西,没有任何做作,是本来的、自然的流露[2]。
道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而且中国绘画艺术也深深地打上了道家思想的印记。
何谓“自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自,自己;非他因而自有。
然:这样。
(1)“所谓狭义的自然是指除去人类及人类文明以外的自然界;所谓广义的自然,就是包括人类、人类社会乃至人的思维领域的整个自然界。
”[3](2)“自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名词,自然界;形容词,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涉,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副词,表示理所当然[4]。
(3)《庄子·内篇·德充符》中说:“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王弼《老子注·五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这里的“自然”都是指人或事物自由自在的发展变化,顺任自然而然而不随意增添什么,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涉。
(4)指道。
三国魏何晏《无名论》:“自然者,道也。
”(5)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与名教相对。
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
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
”“自然”所传达的是一种状态、自然的本性以及内在的精神,亦即宇宙万物本然状态所体现的基本精神。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朴素无华、自然而然等都是本文研究重点。
道家思想崇尚虚无、重意向、重自然,与儒家重现实、重理性、重人工截然不同,以此也就有了对后代艺术形式的区分,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宫廷绘画与文人绘画等等。
一、老子的自然观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创立者,他在动乱的时代探索自由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政治观、认识论等哲学思想,主张对待万物的思考要回归于自然纯朴状态,引导人们去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以及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论老庄自然观

论老庄自然观论老庄自然观10工试2班周忆莲1001400231 “自然”是早期道家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而老庄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其自然观自是奠定了道家“自然观”的基础,荟萃了道家“自然观”的精华。
然而,老庄的自然观研究长期以来以这样一种理解为主:老庄之“自然”就是事物本然之性,天然之性,是对自然界存在状态的描述,是人们要去效法,遵循的原则或规律,甚至被认为是一个独立性的实体自然界。
其实这种解读只看到了“物之自然”,却遗忘了“人之自然”,只强调人去因顺物之自然,却忽视了顺物之自然遗迹遵循自然法则或规律过程中人自身之自然。
但是,强调个体的自觉精神与独立精神,放抗制度化的奴役与驯化,反省文明的过程,抵制人的异化,积极追寻自由,向往源自本性的自然生活状态,这才是老庄自然观念中最重要的精神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中的“自”的先行词是“万物”,即“然”乃万物自身的状态。
“自”强调万物的这种“然”是根源于万物自身的,是万物的本性。
因此,“自然”在这里体现了对万物根源性即本性的认同和尊重。
然而,这种认同与尊重并非是对“人”的否定。
“自宾”、“自均”、“自化”、“自正”这些词的先行词在句中都能找到,“万物”、“民”、“天下”等正是“自”的先行词。
由此可知,自然的主词包括了“天下”、“道”、“德”、“民”、“百姓”、“圣人”、“万物”等等。
总而言之,“自然”乃一切存在者之自然。
从“自觉性自然”的角度来看,真正拥有“自己”的只有人,因而人才能真正地“自己而然”、“自觉而然”。
与此相应,在《老子》文本中也应该只有圣人、百姓(民)才是真正有意识的存在者,能反思与追问自身,真正做到自觉行动,是为“人之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
在这一命题中,“自然”作为一个名词,指代的是一种行为者自身主导的状态或过程,“道”所法的这个过程或状态正式“道”自身发展,变化带来的。
因此,在这一命题中的“自”的先行词是“道”,“自然”乃“道”之“自己而然”。
《庄子》自然哲学观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庄子》自然哲学观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启示摘要:在我国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中,庄子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而且庄子也是非常杰出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庄子》的自然哲学观,不仅体现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智慧,而且表达了“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道法自然”的生态发展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
本文对《庄子》自然哲学观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对环境保护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庄子》;自然哲学观;?h境保护一、《庄子》自然哲学观分析1.与天为一的生态整体观。
在庄子的哲学范畴中,“道”是非常核心的内容。
通过对庄子这个“道”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其不但具有“道路”、“言说”的含义,而且有存在的本源、根据、法则等意义。
通过对庄子讲道的角度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层面是形而上学层面。
庄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中,道乃其本源,道即万物存在的根据。
庄子认为,由于万物是同源同根的,因此万物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从哲学意义的角度上来讲,道就是天道与人道之间的统一。
在我国哲学史上,以天与人相对待,这是庄子首次提出的,并且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庄子认为,天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表示自然界,另一种表示天然。
2.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
事实上,宇宙万物的形态的差异是较大的,并且万物的功能存在差异。
庄子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物无贵贱,万物之间的差异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庄子》中的“通天下一气耳”即是说:圣人通达天下(自然界和人类)即是“气”这种实体所构成.“道”是超越界,“道”显然是在“气”之上的。
庄子认为,人跟其他物类从本质上来讲,皆为道之产物,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人们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角度差异所致的。
因此,物与物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延伸开来,也就是说,人类与大自然是平等的关系,我们人类应当以包容的情怀去看待万事万物。
3.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观。
在《庄子》中,庄子提出“顺物自然”、“无为为常”的观念,这跟现代社会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致的。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庄子》中所体现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首先,庄子的自然观强调“道法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和流动,而这种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行干预和改变。
他以自然界中的万物为例,指出它们自有其本性和规律,不受外界干扰,这是自然界的本真之道。
因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问题。
其次,庄子的生命观强调“自由自在”。
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追求自由和自在,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
他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例,指出它们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不受外界的约束和束缚,这是生命的本真之态。
他认为人应该放弃对名利地位的追求,不被物质世界所困扰,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
此外,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以自然界中的景物为例,指出它们各自依据自身的本性和规律生长,相互之间不存在竞争和压迫,这是自然界的和谐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摒弃功利和竞争的心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和谐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社会。
他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通过对自然界中的万物和生命的观察,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自由自在”、“逍遥游”、“大同世界”等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与自然和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自然和生命的本质,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庄子的自然观研究

庄子的自然观研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自然的观察和理解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庄子的自然观,分析其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启示。
一、庄子对自然的理解庄子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在他的著作《庄子》中,无为成为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
庄子以自然界中的昆虫、植物等为例,来说明自然的无为而治。
他以自然界的万物互相依存、互相制衡为例,论证了自然的自发性和自律性。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按照其本性运行,不加干预也能够平衡自如。
这种观点与当时儒家思想强调的人为主导的治理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庄子主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不要过度干涉自然的运行。
他指出,人类过度干涉自然的结果往往是破坏性的,与自然的和谐背道而驰。
他引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寓言来说明这一观点,如蝴蝶化茧、骥之过隙等。
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庄子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
他指出,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而不是将自然视为人类的资源。
庄子的自然观认为人类应该以自然的方式生活,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他主张人类应该尽量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和本性,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运行方式。
庄子的自然观也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问题提出了启示。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而不是过度追求物质的满足。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和内心的宁静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在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中,人类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三、庄子的自然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的自然观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对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庄子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醒现代人类不要过度干涉和破坏自然。
在当今社会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已经导致了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庄子的自然观中汲取教训,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庄子鼓励人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提醒现代社会中忙碌奔波的人们回归内心,寻求心灵的栖息之地。
老庄哲学中的生态文化蕴涵及其现代性价值

这句话 的解释也有 分别 。一 种是 把 “ 刍狗 ” 成并 列 的“ 解 刍
草狗畜” 如河上公 注 日: 天地 生万物 , , “ 人最为 贵 ; 天地视之
收稿 日期 :0 0 1 — 1 2 1— 1 O
体 也 。 意 思 是 要 普 遍 地 爱 万 物 , ” 因为 天 地 与人 本来 就 是 个整体 。 子说 “ 德之厚 , 于赤 子 。 虫不 螫 , 兽不 老 含 比 毒 猛
人 们 重 新 理 解 人 人
为他种生物消费 , 完全是 自然秩序 。人 不必 自诩为 “ 万物 之
灵 ” 人 不 过 是 自然 界 中 万物 万类 之一 罢 了 , 物 并 非 为 人 而 , 万 被 创 造 出 来 的 。这 里 , 已经 显 露 出食 物链 思 想 的 萌 芽 。另 一
一
、
老 庄 的 自然观— — 因任 自然
之谓本根 , 以观 于天矣 。 庄子说 : 汝身非 汝有也 ……孰 可 ” “
有之哉?日 : 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 , 天在之委 和也 ; 是 是
老子 说 : 圣 人处 无为 之事 , 不 言之教 。万物 作 而弗 “ 行
始 , 而 弗 有 , 而 弗 恃 , 成 而 弗 居 。 《 子 》 : 天 地 不 生 为 功 ”老 说 “ 仁 , 万 物 而 为 刍狗 。 ① 由于 对 “ 狗 ’ 理 解 不 同 , 老 子 以 ” 刍 ’ 的 对
如 刍 草 狗 畜 , 贵 望 其 报 也 。 王 弼 注 释 日 : 天 地 不 为 兽 生 不 ” “
刍, 而兽食刍 , 不为人生狗 , 而人 食狗。无 为于万物而万物各 适其用 , 则莫不赡 矣。 就是说 , 兽吃草 , 吃狗 , ” 野 人 一种 生物
浅谈老庄哲学思想

题目:浅谈老庄的哲学思想学生姓名李艳玲学号2011101063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年级2011级浅谈老庄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庄哲学可算是一枝奇葩,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道家思想也成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道家。
道家的“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以“自然无为”为精华的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包含了对社会的有益启示,是当今社会的人们应学习的重要精神思想。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的内涵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其代表作《老子》,也即《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他认为“道”是哲学体系最高的范畴,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便给“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道”有两层含义。
首先,“道”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其次,“道”表示了世界的本源,解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继而形成世界。
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精神却在于“自然”二字,是一种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主张“道法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来说,要求人类顺应“自然之道”,返朴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
这一思想主张,对后来的“黄老之学”以及魏晋文人的“隐世”思想等诸多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其思想影响很大。
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老庄思想_从老庄到郭象:自然观的转变

老庄思想_从老庄到郭象:自然观的转变[内容提要] 老子之“自然”无论其为“价值原则”还是“终极实在”,显然具有形而上的绝对性和独断性; 庄子则常以“天”言“自然”,而“天”具有与“人”相对的不可通约性;郭象吸收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基本原则,并把这一原则推到了极致,把一切还原为万事万物自然独化的现象过程,消除了《庄子》中保留的“彼岸”感的痕迹,把人生的超越完全安放在“此岸”。
[关键词] :自然庄子独化此岸彼岸[作者] 程剑平,1963年出生,文艺学硕士。
;(一)天道自然的彼岸感凡道家无不谈“自然”。
在《老子》中,“自然”一词出现5次,在《庄子》中“自然”一词共出现4次,在王弼《老子注》中,“自然”一词共出现27次,而在郭象《庄子注》中,“自然”无疑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仅在《庄子·内篇》注中,涉及“自然”一词共有46条,其中《逍遥游》注9条,《齐物论》注12条,《养生主》注1条,《人间世》注4条,《德充符》注8条,《大宗师》注12条。
出现频率之高,恐怕没有哪本书可与之相比。
难怪有人据此称郭象为“彻头彻尾执守道家自然之义”[1]但老庄所谓“自然”多是指与人、人为相对的“天之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解释说:“法,谓法则也。
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
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
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无极之辞也。
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计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
道法自然,天故资焉。
天法于道,地故则焉。
地法于天,人故象焉。
”[2]“自然”无论其为“价值原则”还是“终极实在”,显然具有形而上的绝对性和独断性。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于自然观和生态伦理的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然被看作是一个和谐、自足、无为的整体,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然观庄子的自然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而这种规律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不需要人类的干预。
他用“大道”来形容这种自然的规律,认为大道是无为而治的,不受人为的干扰和控制。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它。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来阐述这一观点,如“胡蝶梦”和“鱼游于沼泽”等。
庄子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的无私和自足。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追求自己的本性,不会为了他人而改变自己。
他用“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形容自然界的平衡状态,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序的,没有多余和不足。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学会满足于自己的本性,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
二、庄子的生态伦理庄子的生态伦理可以概括为“无为而生”。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消亡的,不需要人类的干预。
他用“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自然界的运行状态,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发的,没有人为的目的和意义。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庄子的生态伦理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来形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庄子主张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界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而不是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界的需要。
庄子的生态伦理还强调了人类的谦逊和自省。
他认为,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不要自以为是地干预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
他用“知天命而不为者,乃真人也”来形容那些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的人,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人类。
老庄自然论思想及其对后世文论的

老庄自然论思想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汉语言文学145班 14014309黄沁华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道家思想的最基本的精神在于“自然”二字。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地、天以道为准则,而道则是顺其自然、自然无为的。
人要顺其自然,地要顺其自然,天要顺其自然,道也要顺其自然。
因此,老学是一种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主张“道法自然”,要求人类顺应“自然之道”,返朴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
老子提倡“道法自然”的自然论思想,以“自然”、“无为”来解释“道”本体,并把“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而“素”、“朴”是“道”的本性,也就成为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见素抱朴”的价值取向对后世文艺领域里反对浮华矫饰、以真朴自然为美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巧若拙”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意境。
例如:东汉王充反对文学作品的形式浮华虚饰,提出了“没华虚之文,存教庞之朴”(《论衡·自纪》)的言论。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的自然论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庄子眼中的“素朴”已经不完全是纯天然未经雕琢的浅层次之美,而是经过精深雕琢又重新回到“素朴”的高级形态之美。
庄子提倡“大美”的自然观,强调美既要体现物和人的自由本性,又要浑然天成,自然而然,不露人工雕饰的痕迹。
他的哲学思想较老子思想更富美学意蕴,他的美学精神具有旷达、明丽、潇洒与神采飞扬的特征。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第十二章)老子认为凭借人力雕琢而成的东西,只会破坏人们的审美趣味,使人忘记朴素自然之美。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他反对人为的艺术,正是为了维护自然之美。
《齐物论》中曾讲到了天籁、地籁、人籁。
“地籁则众窍而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人籁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大地上各种孔穴发出的声音。
老庄思想异同

老庄思想异同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由庄子和老子两位先哲创立。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老庄思想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老庄思想的相似之处老庄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核心观点,使之成为一种独特而完整的哲学体系。
以下是老庄思想的相似之处:1. 道的观念:老庄思想非常强调“道”的存在与重要性。
道被视为宇宙的生成之源,是无处不在且无法言说的。
在庄子和老子的理论中,道是生命和自然运行的根本法则,具有超越世俗的智慧与力量。
2. 自然观:老庄思想将自然界视为一个统一而和谐的整体,注重自然界的自发、无为、无欲的特性。
庄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宇宙同步。
3. 无为而治:老庄思想主张通过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态度面对事物,尽量不加干涉,以达到和谐与安宁。
这种观点与后来的佛教禅宗理论有着相似之处。
二、老庄思想的不同之处尽管老庄思想有相似之处,但在某些重要理论观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老庄思想的不同之处:1. 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庄子更加重视个体的发展和自由,主张个人通过“自我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而老子则更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主张个体应该与社会相互融合,追求内外的统一。
2. 理性与感性的态度:庄子的思想偏向于理性和智慧的追求,他强调通过思考和思辨来寻找真理。
而老子则更加强调感性和直觉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无心”的状态来领悟道的真谛。
3. 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庄子对社会问题持较为悲观的态度,认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们对功利的追求导致了种种问题。
而老子则对社会问题持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主张不要过于干涉和改变社会现象,而是应当顺其自然。
虽然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思想都主张通过个体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平和来达到境界超越和真理的体验。
他们的思想无疑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化人提供了许多启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世界哲学史的演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

老庄思想简论一道法自然观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庄子自然观解析

庄子自然观解析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自然观的理论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而自足的整体。
本文将对庄子的自然观进行解析。
一、自然与人的关系庄子认为,自然是包容万物的大课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他提倡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只有通过顺应自然,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二、自然的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妄图改变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由人为干预所能改变的。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像自然一样从容自在,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三、自然的流变观庄子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
他通过“蝴蝶梦”等寓言故事表达了人生万象的变幻无常。
庄子的自然观中,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像大海一样容纳一切。
四、自然的生命观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提出了“以生命为天地”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和珍惜一切生命。
他通过“胡蝶之梦”表达了人与自然、生与死的关联,强调人应该抱着敬畏之心去面对生命的奥秘。
五、自然的无边界观庄子的自然观中,自然是无边界的,他提出了“无役无辞”、“无我无物”等概念。
他认为事物之间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人们应该摒弃界限的束缚,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认识和理解自然。
六、自然的自足观庄子的自然观中强调自然的自足性,他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等说法。
庄子认为自然已经是完备和完美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发现自身的本性,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开放。
七、自然的无忧观庄子提出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揭示了自然的平和与宁静,以此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观注重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宽容变化、追求自由等方面,以此指导人们过一种和谐而自由的生活。
老庄“自然”、“无为”论

在处理人与地,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同时,老子也认为,人是与道、 天、地并重的,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人既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 然,又利用自然,对自然产生影响,但人 对自然的利用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 下进行,不能以人的无限需求为主导,向 自然无度的索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 对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人应该 爱护自然,促使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这 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又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认为只有凭 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 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 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 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 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 境界。庄子认为,只有到达这一境界,才 是绝对的无待、无累,才是绝对的自由。 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 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二者都是对老子无 为思想的极端发展。
应该说,“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 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有 为”与“无为”这一矛盾是辩证矛盾,不 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而要正确地把握其 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
谢 谢!
道家主张无为。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德无 为而无以为”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都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态度。但老子的无为 论不是彻底的。老子也承认“有为”,他认 为“无为”就是“有为”,或者是通过“无 为”达到“有为”。但总的来说,在“有为” 与“无为”的选择上,老子更倾向、偏重于 “无为”。 庄子是一个彻底的“无为”论者,在庄子看 来,“无为”是真正的目的。他主张“安时而 处顺” 、“以无为为常” ,主张舍弃一切 “有为” 。
严复进化论与老庄天道自然观

景。严复不仅从老庄思想那 里获得的是 一种 自然现 的观念背景和物种 变化 的经验事 实, 而且他还段取 了可 以对生物进化的“ 物竞无择” 根本机制 的最终根拆作出哲学解释的潭刘 思想, 为他 大力 宣传进化论提供 了理 论依据。 厨时, 严复也对老 庄“ 天道 自然” 思想进行 了提炼 、 发挥和改造。 [ 关键词] 天道 ; 自然; 进化论 观在近代 中国为严复宣传进化论 提供了一种广闰的窖摄 中西文化 的背景。
: 力 已臻 此 境 , 可谓 至 难能 而 可 竟是 。 《 庄 子 甚骑 亦 (
“ 王演 理论 . 在逻辑 上必然要导致对神创论 、 目的论 的否 定 即自拣界不存在创造者。
一
歪 基 于 庄子 这 种 无 目的 、 主 宰 的 “ 固 自生 ” 无 物 的
自然意义上 . 严复甚至认 为庄子也是 “ 天演家 他在评点 ,
维普资讯
20 0 2年第 5期
江 西社 会科学
Ja g i o il ce c s in x ca in e S S
严复进化 论与老庄天 道 自然 观
口 陈 天 林
{ 复旦 大学哲学系, 上海 20 3 ) 0 4 3
【 摘
要 l 庄的 “ 老 天道 自然” , 观 在近代 中国为严复宣传进 化论提供 了一种广 阔的客摄 中西文 化的背
机, 皆人 于机 。” ( (庄子 - 至乐》 严复认为庄子不仅生动 ) 地叙述了植物——动物——人的变化次序 ,还精辟地归
[ 作者简介l 球天林{9 2 )男 。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 。 l7 一 ,
・
2 ・ 9
维普资讯
螭 出万物都是在进化中产生 、 发展和灭亡的。 池在对此段 驾 评 述时说 : 此章所言 . “ 可岛之与醍近政重生 擘 冀明者 互证 , 特其名词不 易解 . 释文 》 《 所解析者 , 亦来心 是。然有一言可以断定者 . 庄子于生物功用变化 实已窥 太略 , 至其细琐情形 , 虽不 尽然 但生当二干余岁之前 .
老庄“自然”观的实证分析

作者: 冯春田
作者机构: 山东社科院语言文学所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98-103页
主题词: 老庄思想;“自然”范畴;物“自然”观念
摘要: “自然”观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但其地位不仅未被正确认识,而且往往为人所误解。
“自然”这一老子提出的关于事物生化本因论的范畴,其涵义即“非他使然”的“自己而然”,它是道家之“道”的特定内涵,是诸如“有为”、“无为”等重要哲学命题的基据。
从实质上说,老庄的“自然”观是一种物“自然”观念;以物“自然”为法而匡范人类,则是其哲学目的,这也正是其理论缺陷之所在,同时又是老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逃不脱“见弃于当途”这种命运的根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庄自然观
10工试2班周忆莲
1001400231 “自然”是早期道家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而老庄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其自然观自是奠定了道家“自然观”的基础,荟萃了道家“自然观”的精华。
然而,老庄的自然观研究长期以来以这样一种理解为主:老庄之“自然”就是事物本然之性,天然之性,是对自然界存在状态的描述,是人们要去效法,遵循的原则或规律,甚至被认为是一个独立性的实体自然界。
其实这种解读只看到了“物之自然”,却遗忘了“人之自然”,只强调人去因顺物之自然,却忽视了顺物之自然遗迹遵循自然法则或规律过程中人自身之自然。
但是,强调个体的自觉精神与独立精神,放抗制度化的奴役与驯化,反省文明的过程,抵制人的异化,积极追寻自由,向往源自本性的自然生活状态,这才是老庄自然观念中最重要的精神
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中的“自”的先行词是“万物”,即“然”乃万物自身的状态。
“自”强调万物的这种“然”是根源于万物自身的,是万物的本性。
因此,“自然”在这里体现了对万物根源性即本性的认同和尊重。
然而,这种认同与尊重并非是对“人”的否定。
“自宾”、“自均”、“自化”、“自正”这些词的先行词在句中都能找到,“万物”、“民”、“天下”等正是“自”的先行词。
由此可知,自然的主词包括了“天下”、“道”、“德”、“民”、“百姓”、“圣人”、“万物”等等。
总而言之,“自然”乃一切存在者之自然。
从“自觉性自然”的角度来看,真正拥有“自己”的只有人,因而人才能真正地“自己而然”、“自觉而然”。
与此相应,在《老子》文本中也应该只有圣人、百姓(民)才是真正有意识的存在者,能反思与追问自身,真正做到自觉行动,是为“人之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
在这一命题中,“自然”作为一个名词,指代的是一种行为者自身主导的状态或过程,“道”所法的这个过程或状态正式“道”自身发展,变化带来的。
因此,在这一命题中的“自”的先行词是“道”,“自然”乃“道”之“自己而然”。
“道法自然”的命题表明,“道”本身还有要去效法的对象,但这个对象并非超越“道”之上,而是“道”自身的一个动态过程和状态,这个状态就是“自然”。
“自然”就是道作为一种生命之源在万物之中的流转于眼底。
天地万物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方式承负着道、体现着德,天地万物之本性的呈现正式它们的正常存在状态,亦即“道”之自然的过程。
“自然”作为一种价值或原则是从“道法自然”中提取的,其内涵就是生命本根之“道”在天地万物之中的不断呈现与运作过程。
换言之,自然就是道不断展现的过程。
“自然”根源于“道”,抛弃道就无所谓自然。
从根源性自然地角度来看一切生存个体值本性源于“道”,因此,万物之自然因道而可能。
但万物之本性不是由一个外在的主宰者或实体赋予的,因为“道”就内在于当下生存个体之中,万物之本性根源于一切生命自身。
然而这种本性毕竟还只是一个基础,自然能否真正的以实现关键还在于拥有自觉之知的人。
人之本性同样源自本根之道,作为当下拥有自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才是“道”的真正现时担当者与守护者。
因为在一切生命体中,只有人清晰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意识到一切生存个体本源于道同时又再不断地传承与延续着道。
因此,人自觉地与天地万物等一切生存个体之原初本性(物之自然)得以存留与显见。
如果说“道”是物之自然地根源的话,那么人之自然便是维系这个根源并且使得这个根源真正得以彰显的关键。
“自然”作为一种价值也正是体现在人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追求与天地万物等一切生存个体实现真正自然状态的诸种活动中。
“无为”是道家思想研究中的另一个重点,谈及老子思想时,人们常说“自然无为”,那么“自然”与“无为”究竟有何关联呢?老子之“自然”包括物之自然与人之自然。
万物本性即物之自然,本性之呈现方式即无为。
由此可见,物之自然与无为的生产方式是统一的。
无为不仅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呈现方式,更是拥有理性的人的一种自觉生存方式。
天地万物等一切生命存在的过程正是“道”的当下呈现,即道之自然。
“自然”从“道”那里获得一种价值根源,作为“自然”之规范的“无为”也是如此。
“道”生成天地万物,但“道”本身是以无为的方式存在着。
在《老子》中,“无为”与“自然”这两个重要的观念并非只是表达人类才应有的生活原则或价值,而是天地万物所共有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原则。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源,天地万物与“道”同体,宇宙的一切都以一共同的价值观念生存这是一种本真的存在论关怀。
宇宙万物都应遵守这个终极根源之道,这个遵守的方式就是“无为”。
圣人与百姓共在一个天地之间两者都不过是宇宙万物之一,故都以无为的方式存在,于是天地万物皆自然。
作为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自然”表达了对一切存在者生存镜域的关注,强调了人的自觉精神,表白了一种普遍的价值关怀,这是老子自然观念的核心意义。
崇尚自然实际上是将“自然”视为一切生存个体的理想生存状况,这是老子自然观念的人文关怀所在。
老子的自然观念影响深远,先秦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观念,在极力弘扬个体自我的独立精神的同时,给自然观念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通常我们都只将庄子对物之本性,本然的关注看作他的自然观念,但是,“物之自然”仅是作为庄子自然观念中的一部分,“人之自然”与之并驾齐驱。
自然作为人之本性,根源于“道”,体现为“德”、“真”、“性”。
但这种本性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纯粹生物“自然体”,而是生存个体自觉保持与形成的本性。
如果没有人的自觉意识,则本性就如同万物本能一样,“人”也就成为纯粹的“物”,而“物化”也就成为纯粹的是我的变化,这恰是庄子积极批判的。
庄子十分强调人的独立意识与自觉精神,主张人应该持本体之道,“全德”、“贵真”以及自成其性,超越物我对待,从而达到精神自我的解放,这是人之自然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人与物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寻求生命安顿的思想家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庄子显然洞察到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逐名利,“丧己于物”的现象。
作为拥有自觉精神的人,庄子主张应尊重一切物的本性。
具体而言,一方面,庄子反对人为的损害物之本性,因此,他反对人对物的各种作为方式。
另一方面,他极力呼吁个体自我的觉醒,只有个体自我真正觉醒,精神真正独立,才谈得上“自然”,也才能真正保持根植与道德本性。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向世人阐述了自然之境界。
庄子之“天”究竟包含何种意蕴?只有当主体“我”开始关注自身命运、思考当下的生存并意识到此种存在本源与道同时又在不断地传承与延续着道时,“物”、“我”才在相即相融之域。
“天”的存在状态不在是与人相对立,天地万物自身本身之性向“人”敞开。
“物”、“我”共同涵泳与道之中,这就是庄子之“天”,亦即“自然”。
自然就是自觉精神超越物我对待、天人对立从而契合于道的境界,亦即“天”的自由境界。
庄子以“天”代“道”之“天”实际上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自然”不仅仅是人类生存个体之自然,而是一切生命存在者之自然。
自然成为一个反映人与物共处状态的观念,是人之自然与物质自然的交融,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体现了道家队一切生命存在的普遍关怀,这是老庄自然观念中的重要人文精神。
然而人只有真正具备了自觉精神,开始反思自我,进而探求精神独立,才可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亦即真正的自然。
在现代文明社会,物欲横流,认得异化日益严重,人的主体性正面临着丧失的危险,而自觉意识与独立精神也经受着不断地挑战,老庄自然观中的自觉精神无疑为迷惘中的人们指出了一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