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神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神阙探密
一、神阙的解剖结构
神阙,俗名肚脐或称脐孔,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生理标志。脐的最深处称脐底,一部份人的脐底中心有一处小的突起称为脐蕊,脐蕊周围与脐壁之间的凹陷部份称为脐沟;脐的周围部份称为脐壁,脐壁上有许多深浅不等的皱襞,称为脐襞;脐与腹部平面的交界处称为脐缘。脐的大小深浅个体差异甚大,一般来说脐孔大的人体质较好,但也有例外的。
脐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在前腹壁形成的一个环状的凹陷瘢痕,由致密的瘢痕组织构成,上皮的深层即与脐筋膜和腹膜相连,称为脐环。由于脐部没有皮下组织,也没有腹膜外脂肪组织,因此,脐和脐环是前腹壁上的薄弱点,同时也为药物的渗入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胚胎时期通过脐环的结构有:卵黄柄、尿囊、脐尿管以及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随着胚胎的发育,卵黄柄、尿囊和脐尿管逐渐萎缩成纤维束,脐环逐渐缩成一个小口。出生后,结扎剪断脐带,形成小脐痂,迅速愈合上皮形成,从而使脐环处形成内陷的疤痕。在疤痕形成过程中脐动脉和脐尿管残余及其周围纤维化程度高,充填以致密的纤维性组织;而脐静脉纤维化较差,有时甚至没有闭锁,因此脐环上缘组织融合较差。
脐为圆形之凹陷,但很少有正圆形,大多为椭圆形或偏圆形,尤其是成年人,由于身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神阙的外形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脐孔变小、变浅,皱襞增多,有的因腹部脂肪的增加而使脐孔下陷,到中老年后,由于精气的衰退,脐孔逐渐闭锁,这在女性更为明显。
二、神阙的古典理论
脐孔,别名气合穴、气舍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等,是人体生来俱有的先天性标记。脐孔何谓叫神阙?神即神气、元神,尊长、父母或先天之意;阙原指君王居城之阙门,神阙意即为元神通行之门户。气合:气,气态也,合,会合也,气合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行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气舍:气,气态也,舍,来源也,气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后深聚,但本经气血并非全部在此缩合聚集,而是仍有小部分气血循任脉上行,这小部分上行之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穴。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其意指神阙为胎儿未出生时与母体相连的生命纽带。
神阙不仅是人体唯一目能所见手可所及的最大穴位,同时还包括中枢脉、膻中、丹田等在内的一个微观系统即“神阙系统”。在了解神阙时我们要从有形的局部认识升华到无形的系统层次认识,那样才能对神阙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找到太极六合针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神阙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传统哲学和传统修炼学(禅修、丹道)的研究实践的总结。她虽然没有披戴神秘的外衣,却在医学上有着神奇的效用。
神阙为神之中舍,上为天部,下为地部,神阙居中为人部;神阙之周围上有水分下脘、中脘,下有阴交、气海、中极,两旁为盲俞、天枢、大横,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广大无边。父母相交始成胎时,先天脐带如荷茎,系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气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人自出生以后,心灵之神与生命之神分离,心灵之神上升于脑中,生命之神仍留于脐内。因此,神阙不仅是一个先天生命系统,同时也是后天生命系统,对整个生命体起着宏观调控作用。
鉴于神阙在人体中的特殊作用,早在上古时期,古人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即用原始的针灸、热熨、敷贴、按摩等手段进行脐疗。春秋战国时期,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计
收方283张,其中包括肚脐填药、敷药及角灸脐法。《黄帝内经》将脐疗上升到了理论上的探索。如《灵枢·营卫六腑”》曰:“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黄帝内经》之后的《难经》对脐周部位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脐下肾间动气者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这是对脐疗理论的一大贡献。晋代的针灸名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载述:“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
神阙位于任脉,而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通,脐又为冲任循行之所,且任、督、冲为“一源三岐”,故三脉经气相通。由于奇经八脉纵横交错,贯穿于十二经脉之中,联系全身经脉,都与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灵枢·海论》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医学始源》“人之始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说明脐为十二经之发源地。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指出:“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达泥丸,下至涌泉……”。
脐不仅与经脉相通,还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会元针灸学》:“神阙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灵枢·经别》:“脐通过带脉与肾相通;脐为心肾相交之门户”。《幼科大全》:“脐之窍通大肠”。《医学秘旨》:“脐带与母之真气相连……母之真气何如?胞宫是也”。脐不仅内通脏俯,还与脑相通,任脉与督脉同起于胞中,任脉过脐,督脉行脊背,贯脊入脑,故脐络于脑。现代医学还提出人除了大脑外,在腹部还有一个大脑--肠脑。肠脑是指肠神经系统,位于食管、胃、小肠与结肠之中,是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祖国医学认为,脐为五脏六腑之根,神元归藏之本,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总汇。
三、神阙是全身经络枢纽中心
神阙属任脉穴,与诸经百脉相通,首先是任脉之别络会阴与督脉、冲脉相交会;接着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交会于曲骨;足三阴之脉交会于中极、关元。足少阴、冲脉又交会于阴交。足太阴之脉交会于下脘。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脉又交会于中脘、上脘。阴维脉交会于天突、廉泉。足阳明之脉还交会于承浆。任、督、冲、“一源三歧”。督脉的分支与任脉并行,冲脉与阳明、少阴之脉并行,督脉“总督诸阳”,任脉“总任诸阴”,三脉经气相通,更由于手足三阴三阳和奇经八脉均与任脉相交会和联系,使神阙能联通全身之经脉。通过经气循行,交接于五脏六腑、四肢八骸,故有神阙通八脉之称,亦为全身经络的枢纽中心。
四、神阙是全身最大能量储存库
人体有大大小小的无数个穴位,就如无数个能量聚集点。从外界摄入的水谷精微,通过脏腑的运转化成营卫气血储存于体内。营卫气血既是人体维系生命的能量,也是人体抵御外邪的防卫力量。这些能量都分布于全身,也分布于全身的穴位,所以我们可以将穴位看作是能量聚集点。穴位本无大小之分,但其所储存的能量却相差甚大,就如我们储存粮食的仓库一样,一些小仓库只储存了少数的粮食,而一些大仓库却储藏了很多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如人体上的神阙、百会、大椎、长强、命门、中脘、气海、关元等,这些都是人体较大的能量聚集点,而所有这些穴位中,神阙所聚集的能量为最多,因此神阙是全身最大的能量储存库。
穴位既是能量的聚集点,同时亦为能量的激发点,人体一旦发生疾病后,根据罹患病灶的脏腑经络,针刺相关穴位后激发其能量的释放,被激发出来的能量迅速转换成治疗信息向病灶部位输送,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神阙是全身最大的能量库,因此也就是全身最大的能量激发点,针刺神阙后所起的治疗作用也就最大。
五、神阙是全身最大全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