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合集下载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作家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过程与方法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并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1.指名朗读下面的材料(有感情的朗读)苏东坡:享受人生如果要在古人中找一个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那么应该是北宋文豪苏东坡。

懂得享受人生的人,应该是一个热忱、悠闲、无恐惧的人,而苏东坡正是这样一个人。

苏东坡对人赤诚热心,心无芥蒂,从不防人,曾经对他弟弟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艰苦的生活并不能打压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总能把生活过得悠闲如诗。

贬官黄州期间,为了一家人的口粮,苏东坡亲自开荒种地,挖鱼塘,筑水坝,栽橘树,托人从四川老家捎来菜籽种下。

但是他没有一点不高兴的意思,自认为远离纷争,安于世界一隅,每天睡到自然醒,逢上雨天就赖赖床……不亦快哉!吃野菜的时候,他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面对自然界的美景,他自豪:“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他是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都是他发明的做法。

他在惠州时,吃着美味的荔枝,笑眯眯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有时也会戴上自己亲手缝制的高高的东坡帽招摇过市……苏东坡自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人,但是从不畏惧退缩,他为老百姓祈雨,捕蝗,兴修水利,对朝廷党争不愿“站队”,敢于直言。

对于人世的挫折打击,在他的眼里,如同路途中遇雨,他潇洒地吟咏:“一蓑烟雨任平生。

”临终前他坦然说道:“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2.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听后感。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

《新城道中》备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缘景明情,置身诗境3、学做旁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习词人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说东坡 5分钟1、说说你所知道的苏东坡2、教师总结二、学习目标 1分钟1、缘景明情,置身诗境2、学做旁批三、明诗意 10分钟1、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全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2、小组展示3、教师总结明确﹙1﹚意象:东风:善解人意岭上:眉清目秀晴云:缭绕树木:清新干净初日:形象可闻野桃;笑脸迎人溪柳:自由自在、翩翩起舞、摇曳多姿水:清澈见底竹篱:嫩绿新鲜人家:煮芹烧笋﹙2﹚画面;春意盎然、嬉闹春耕、万物欣荣、百姓欢愉﹙3﹚感情欢愉,赞美、热爱、讴歌四、做批注 15分钟1、批注式读书就是给文章做批语注释,用三言两语,用三言两语,生动传神的写出心中所感。

2、批注对象关键词、运用了修辞的句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心里的疑惑、可以联想、想象、补写、也可以画一幅画。

3、学生做批注4、小组讨论推荐优秀批注5、小组展示6、学生评价同学们的内心可谓丰富,感情可谓饱满,文笔可谓优美。

下面让我们温习苏轼的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五、拓展延伸1、新城道中(其二)[宋]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8新城道中其一教案4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8新城道中其一教案4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诗歌,疏通大意;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一、导入(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句话对很多写景的古诗适用,因其诗长于景物描写,使读者如置身图画中。

那如果老师给出相应的图画,你能猜出是哪句诗吗?)根据呈现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学习《新城道中(其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的《新城道中》,去品味他诗中的画。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自读,读准字音。

(齐读、听读)2、句读停顿、读通读畅(单个读)3、轻声重音,读出关键(单个读)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4、赏读讨论,熟读成诵(将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朗读)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思考:你从诗中找到了哪些意象?它们构成怎样的画面?作者的心情怎样?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潘志敏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作者及创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意象,缘景明情,解读诗歌。

2、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深层意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缘景明情”、“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

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苏门弟子陈师道用这样的诗句概括苏轼的人生。

的确,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东坡一生中遭受了无数毁谤和打击。

但是,即使身处困境,苏东坡也不戚戚于个人忧患,而是尽心职守,每到一处都注意体察民情。

今天要讲的《新城道中》就是他任杭州通判时自富阳至新城巡视后所写。

(二)阅读诗歌(三)解读诗歌1、圈点诗中的主要意象2、假象见意——描绘意象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心情。

3、沿波讨源——找出意象之间的关联和写景角度的变换,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4、仿照《天净沙·秋思》,根据本诗中的意象填写:枯藤老树昏鸦桃树初日小桥流水人家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岭上断肠人在天涯人在道中5、阅读下列资料,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诗歌意旨。

苏轼21岁,进京应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获第二名,一时声名大噪,名动京师。

但突然母亲病故,回乡守丧三年。

1061年,苏轼25岁,又进京,中举。

1065年,苏轼29岁,父亲苏洵病逝,妻子王弗病逝,回乡守丧三年。

1069年,苏轼33岁,回京,但赏识他的欧阳修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1073年,苏轼37岁,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作《新城道中》。

1079年,苏轼43岁,“乌台诗案”,入狱。

1082年,苏轼47岁,被贬黄州,作《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四)诵读诗歌指导学生借助意象背诵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五)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新城道中》(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新城道中》(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新城道中》(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15)新城道中(其一)组题康建英时间 3月21日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学习过程导读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2.写作背景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导学、导思鉴赏诗歌1、诗歌内容此诗描写首联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

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

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颔联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

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颈联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

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

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尾联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

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课型:诗歌鉴赏新授课考纲要求:1.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1.置身诗境,理解诗意,缘景明情。

(重点)2.掌握分析意境型题答题思路。

(难点)3.感受苏轼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引导点拨、质疑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轼: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具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师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新城道中(其一)》。

二、学习目标置身诗境,理解诗意,缘景明情。

(重点)掌握分析意境型题答题思路。

(难点)三、诵读诗歌,理解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把握节奏。

3.三读——品味情感。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方法指导,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缘景明情。

景:绘图景境:点气氛情:析感情3.方法小结,融会贯通。

五、当堂检测,升华情感1.使用方法,合作探究。

2.缘景明情,感悟情怀。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空涧中。

使用意境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对诗中三四句实行赏析。

六、课堂总结七、教师寄语八、布置作业请以“我有一言寄苏子”为话题,写一写你对苏轼的景仰之情,1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景山行美景境明净闲适情愉悦快乐十、课后反思。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锦集1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锦集1

测验或考试成绩
通过定期的测验或考试, 评估学生对《新城道中(其 一)》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和 记忆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的方式 ,收集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反馈意 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
、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教师自评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 评估,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 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氛围是否良 好等方面。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道德 伦理、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 式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 的传承方式和途径。
中小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 建议和措施,如开展经典诵读、学习传统礼 仪、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等。
同行评议
邀请其他教师旁听或观看教学录像 ,对本次教学进行评议,提出改进 意见和建议。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内容反思
对本次教学的知识点、重点、难 点进行梳理和反思,分析学生掌 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方法总结
总结本次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分析其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 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东 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中 的“东风”、“积雨声”等,体会诗 人的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探讨
指导学生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 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课堂互动与讨论
问题设置与讨论
教师设置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如“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的?”、“你从这首诗 中读到了哪些人生哲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示范法
定义: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观察、模仿、练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 的教学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直观展示和操作演示的学科和技能领域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优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意事项:教师需要熟练掌握示范技能注意示范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 反馈和指导。
互动法
定义:通过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 等方式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课堂提 高学习效果的教
学方法。
实施步骤:. 提 出问题引发学生 思考;b. 小组 讨论互相交流; c. 课堂展示全班 互动;d. 教师 点评总结提升。
优点: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表达能力 提高课堂参与度。
应用范围:适用 于各种学科的课 堂教学特别适合 于需要探究、讨 论和互动的课题。
教学方法
第四章
讲解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诗歌鉴赏、 文学理论等知识性较强的内 容
教学方法:讲解法
优点: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 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注意事项:讲解要生动有趣 避免枯燥乏味
讨论法
添加标题
讨论法的定义:讨论法是一种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 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思考和解决问题。
艺术手法: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 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 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语言特点:语言优美、清新富有节 奏感和音乐美
诗歌的艺术手法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景物特点 拟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对比: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使诗歌更加鲜明生动 象征: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确山二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共案时间:星期:主备人:李俊使用人:【教学主题】《新城道中》【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知识梳理】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4、《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教学准备:文字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指名朗读以读促讲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板书:《世说新语》二则管宁割席聪明的王宁5、《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城道中(其一)》的作者与背景;2.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小说的结构与主题;3.懂得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深入理解小说;4.能够运用学习成果,进行讨论、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主要情节;2.结构与主题;3.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主题的把握;2.深度阅读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2.讲授法;3.讨论法;4.实践法。

五、教学内容及实施步骤1.导入放映电影《新城道中(其一)》的剧照,开始介绍小说的内容和作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首先介绍小说的背景,阐明故事发生的时代和背景。

然后讲授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结构,强调主题:农民工的生活和困境。

3.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语言和文化细节,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深度。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他们的思想和阅读心得。

4.实践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写作任务,比如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或者设计一些展示活动,通过音乐、画画、舞蹈等形式展示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测试或者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可以从小组交流、讨论、写作和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七、总结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和方法,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同时,通过实践与交流,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教授一篇小说并不止于简单地讲授内容和背景,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采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在高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进行的。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问题导引]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诗文导读]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新人教版选修新城道中其一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新城道中其一教案2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Ⅰ、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制造背景。

二、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存名句。

(二)、进程与方式一、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二、整体感知诗歌情感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融合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二、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酷爱。

Ⅱ、教学重点:一、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二、体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Ⅲ、教学难点:一、赏析诗歌情景融合的方式。

二、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

Ⅳ、教学进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景,见到了忙碌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绩卓越的大伙儿,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方法,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此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阻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一辈子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好汉。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硕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擅长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刻画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擅长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一辈子意趣,令人线人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点。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
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2学情分析
文科生,学生学习诗歌有一定的进步
3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篇:新城道中(其一)/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预习检查1、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朗读感知学生自读,初步感知,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zhēng竹篱(lí 西崦(yān)饷(xiǎng絮(xù)帽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3、有感情的品读。

四、师生合作探究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备课研修
2013-01-06 09:50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五、师生合作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
日”。

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意思相近即可)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

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

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
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知识拓展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

“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

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六、作业背诵本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