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中国古代汉语完整笔记
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重点全记录
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第9章短语和句子9.1 复习笔记一、短语(一)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1)内涵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
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
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例如: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材
汉字
笔记
名校
构形
复习
分析
真题
古代汉语
真题 复习
古代汉语
王宁
笔记
词义
典型
演变
真题
形体
内容摘要
王宁所著的《古代汉语》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古代汉语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 参考书目为王宁《古代汉语》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主要内容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 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宁《古 代汉语》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古代汉语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 选历年真题,补充典型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及相关 习题并提供答案或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有利于考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应试 能力。
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中国古代汉语完整笔记
1-10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二、汉字的结构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考研_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_复习重点_练习题及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考研古代汉语必记知识点
几本重要著作1、尔雅《尔雅》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说法,书名之意是以雅正之言解释方言词语和古词语,使之近于规范。
它是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
全书按意义分类,共19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一般词语的,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名物的。
《尔雅》汇集并保存了大量的上古汉语的词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是阅读先秦古籍的工具书;《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和释词方法,对后世的辞书和类书的编纂有很大影响。
当然,《尔雅》也有不少缺点,分类不够科学,所收词语义项不够完整,释义过于简略,意义不够明确等。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现存最早的注本,宋代邢昺著有《尔雅疏》。
清代著名的有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正义》引证多种古籍,并广泛采集古注来补充郭注的疏漏,材料丰富,解释简明扼要。
《尔雅义疏》是所有注本中最为详尽和通行的一种,这部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实际观察来描述草木虫鱼鸟兽,详细确切,胜过以往各家注解,并纠正了历代相传的一些错误说法。
他在注解中还很重视以声音通训诂,但由于对古音学比较生疏,错误较多,古音通假也用得过于泛滥,后来王念孙做《尔雅郝疏刊误》有所补正。
)2、方言《方言》,全称《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輶轩是指周秦之际帝王使臣乘坐的一种轻便车,輶轩使者指的是周秦时代往各地采集诗歌民谣异语方言的使者,绝代语是指历代传承下来的词语,即当时的通用词,别国方言是指一些在先秦时时诸侯国地区的方言。
),作者扬雄。
《方言》共15卷,今存13卷,12和13卷只有细目没有方言。
全书的编排体例仿《尔雅》,这十一卷的释词方法基本一致,一般是先列一些不同的方言中的同义词,然后用一个通行地区广泛的词加以解释,以下还大都说明某词属于哪一地区方言。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全国性实际方言情况的方言词典,书中收集并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汉代口语词汇,为我们了解汉代通用词语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研究古今语义语音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03年翻译《汉书-师丹传》04年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
(碑刻)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
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
问题一:隶定并标点。
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
每题2分,共10分。
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
)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
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
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
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
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
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
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
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
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
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四、请回答。
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古代汉语笔记
【题解】
齐桓公为称霸而讨伐楚国,楚使者面对管仲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讨伐理由,随机应变,楚使者屈完更是在齐侯带有威胁的语气面前,不亢不卑,以理相对,齐终未达到目的。本文屈完与齐侯的对答表现了《左传》精彩的外交辞令。
【补充注释】
以诸侯之师侵蔡:以,介词,带领。注意“伐”“袭”“侵”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亲以宠偪:至亲仅因为地位尊宠而感到有威胁。以:介词,因为。
丰絜:丰盛洁净。絜:通“洁”(本义为用绳子度量物体周围的长度)。《庄子人间世》:“见有社树……絜之百围。”
神必据我:据,依据,这里指保佑。下“惟德是依”的“依”同。
鬼神非人实亲:鬼神并非人人都亲近(并非亲近所有的人),宾语前置。
能补过也:判断句,(这是说)能弥补过错啊。
骤谏:《说文》:“骤,马疾步也。从马聚声。”引申为泛指的急速(如“暴风骤雨”),再引申为经常,多次,副词。
贼之:《说文》:“贼,败也,从戈则声。”按本义为杀,故从戈,句中用本义。《史记·晋世家》作“使鉏麑刺赵盾”。
盛服将朝: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正准备上朝。按一大早即起,且穿戴整齐,此乃对朝廷恭敬的表现。
始祖……大王→王季→文王→武王
大伯 虢仲
虞仲 虢叔
按从表可看出,虢是国君文王的亲兄弟,而虞是文王的叔父,虢与文王是血统关系,虞与文王是非血统关系,虢于周比虞要亲。
将国是灭:宾语前置。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再说晋爱虞能比桓庄两族更亲吗?其,指晋;之,指虞。
不唯偪乎:不只是因为他们使晋感到有点威胁吗?偪:同“偪”(异体字而非通假字)。
本文主要刻画了晋灵公和赵盾两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但晋灵公的荒暴残忍和赵盾的忠心为国、犯颜直谏,刻画得生动形象。
全国通用考研古代汉语最全笔记
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写到书面上,也就是一个汉字。
例如:走、则、道、股、远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先秦——魏晋段,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仿古作品中也是),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
连绵词:是由一个词素组成的词。
又叫“连绵字”、“连语”等。
连绵词的特点:(了解)1、两个不同的音节密不可分,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即两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2、写在书面上,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字,但这两个字不是代表两个词素,而是代表两个音节。
3、连绵词的意义与用来代表音节的那两个字的意义一般是没有关系的。
连绵词中的两个字拆分开来,有的有意义,有的没有意义。
虽然有的字可以拆开使用,但单独使用时与连绵词的整体意义无关。
参差——长短不齐貌参(shēn)——古代指星名连绵词的词性连绵词的类别连绵词——因声求义(一)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释:1、望视太阳2、望着海洋3、仰视貌4、远视貌类推:格式“望×兴叹”望书兴叹望题兴叹望车兴叹望船兴叹望海兴叹望山兴叹叠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迷惘直视的样子(二)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
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注意(三)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
——《汉书·董仲舒传》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
——颜师古注2、“贪狼”是“贪狠”的错误写法。
——晨风、刘永平编《韩诗外转选译》“贪狼”一词在汉代典籍中常见:1、《盐铁论·世务》:“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
”2、《汉书·贾山传》:“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郭锡良[古代汉语]考研笔完整复习知识点(可打印)
郭锡良[古代汉语] 考研笔完整复习知识点(可打印)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 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 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 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 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 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 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 2. 复习办法:A. 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 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张玉书,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按部首排列,共214 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叶音法:认为为了押韵可以暂时改变读音。
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讲义第1讲前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翻译、齐桓公伐楚前言一、书的体例1文选一、二册先秦《左传》、《战国策》三、四册汉魏南北朝唐宋元散文、骈文、诗歌2常用词一、二册中出现十次以上以类相从、每单元60~80词以上单音词,本义、引申义古今差别较大的字辨析3.古汉语通论语法、修辞、结构二、常见真题题型解释加点字——常用词加标点————文选选择翻译三、课程安排以文选和常用词为主,穿插重要的通论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关於《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历来有过许多争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左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
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传(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
到了晋代,杜预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於公元前722年,但讫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公元前453年。
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
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是善於写战争),也善於用极少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左传》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
生庄公及共叔段[3]。
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汉语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2、古汉语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3、古代汉语书面系统⑴书面语:①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世仿古作品的语言。
特点:稳固性、保守性。
②古白话:唐宋以来产生的为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
《伍子胥变文》(唐五代)。
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
法师曾知两回死处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⑵口语:已消失二、为什么学习古汉语㈠、总说1、古汉语是桥梁2、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3、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4、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5、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㈡、详解1、古汉语是桥梁①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③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④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2、语言具有传承性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考研郭锡良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笔记精华版)
古代漢語绪论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1.为了更好地领略、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堪称举世无双、博大精深。
这是现代中国人极为宝贵的遗产。
五千年文明史积累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到什么程度,用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仅十八世纪末叶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一部书入选的书籍就达到3503种,79337卷。
目前大多数还没有标点整理出来,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和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整理、去发掘。
如果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任务,那么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大学生来说就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现在一般讲到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
而要传承传统文化,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唐诗中有这么一首诗: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的是贫女自伤迟暮——老女盼嫁。
实质上寄托着士子怀才不遇的感慨。
全诗主旨用一个“伤”字点明。
为什么自伤呢?一,贫家没有好的穿戴;二,没人赏识自己高雅的风姿品格;三,大家都喜爱流行的俭梳妆;四,可惜自己有才、有德,而不得其用。
全诗比较通俗易懂。
问题主要出在第二联上,“俭”字一般是俭朴、节省的意思,这样理解,与诗句就有矛盾。
所以许多注释本都觉得不好解释。
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认为这一联是说有谁来爱这贫女的风格,共同赏识她俭朴的打扮呢?(这样解使“谁”管到两句,很勉强。
)第二种解释是谁能赏识我不同庸俗的高尚风格?我却跟大家一起体会时世艰难,总是打扮得很朴素。
(这样添字太多。
分别可以用“岂”和“自”。
)第三种解释是谁去追求那些奢侈的高格调,时世艰难只能维持俭朴的梳妆。
(这样描绘出来的贫女,有点安于贫困,鄙弃高贵,那又何必自伤呢?)总之,三种解释都“于文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只书I 字典辞书的编排:I )按部首和笔画拝列。
2)按汚序排列。
3)按 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I )直音:即川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四个汉字拼注 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共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何相同, 卜•字与被切字的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出母h 和“报”的韵母ao 声调(、湘拼,是“号”或3爱好,的,好七3)注音字母 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I )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 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杂人鼓之以甘歌。
3)义界: 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讐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 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I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吾.是我 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H 分汉字为54。
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 字典编簪法,收字以小篆为主.二、汉字的结构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 尊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価領芦.即许慎所谓“侦成其物. 施体诘训。
如日,IJ.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 夕、犬、女等.3) 指爭: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 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跋)、本. 末、未、寸、刃、甘等。
4) 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而意思是会合成意•即 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 成、朝、取牧A f 1 A f % A f —M5) 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滞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彬 符(成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址表咅,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筒省.必须补 全W 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由,从南,田省12) 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 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
周金文。
战国西方周秦的“摘文”属大箓文字.朱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
秦小篆、秦東•(2>今文字:汉軌 章草、行书。
魏晋只书(槍书)•14) 東变:汉字由篆普到来书的变化叫求如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十.“心嗦为F 气<2>简省 或讹变。
如“存二从冷从日,屯声,(上削讹变)-“更二从支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 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JJ, “蛉”从肉而不从16) 本义:汉字在追字之初所代表的同义称为文字的本义.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股崗文字形体,也不能脱困文 献用例。
若撤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廢以 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崗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 能的。
如高。
三. 古书中的用字I 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诃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 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2、設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 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収某些同音字来id 录它,这是本无共字的假 借.有两种结果:A 某些诃既然本无其字,于楚它的假借字也就一宜归它 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仃的假借了门从被它借用以后.它乂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 义.如“莫'.本义是咨&后假倍为否定性无定代伺,口从它波借用后.为本义乂造了一个“暮”字.•,炉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 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个读音梢网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 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质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 个字的意义有引中关系。
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I )左形右声.如:松、理、越,⑵右形左声.如雕,期、鴻、M <3)上形下声.如茅、空、队 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四神功能,如“汝”本 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偃借义另造浙字•如“辟。
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 起本字为“避<2)本有其字:某些诃原先己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⑷下形上声.如基.黑姿,(5)外形内声。
如园,闾、街, (6)本有其字的假借.内形外声。
如辩、闻、9) 形符冲声符位宜有反常的情况:如“视―队锦、钦、冯、和.蚀” 是右形左声,,・钊、到哭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淄 阁•' 是外形内点,8孟:"是上形下声,“菖、筑、竺"是下形上声.10)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偽丁…隅:修.倏、 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 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实、碰、辩、辨、哀。
(4)声符 或于形符中何:裏.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市:随,游、 A 、在某种意义上倩字与本字通用。
&本字是规范字,如“早杀"、“我 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四字通用,在常 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 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木字. 如“彼匪”.B 、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噴” 借为“樗。
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 字反而不用或学用了,如•'亡''輩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 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8亡七也用*8先瑩古 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匚3、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占今 字,在前的叫占•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4、 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T 今字.如“其T 箕f 収T 娶i 昏 T 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
如说T 悦,、灘T 赈、没T 段•、,张 T 胀气(3)古字略加变形T 今字。
如“大T 太…闲T 间一陈-阵七(4)也有些由通假造诚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
如“亡ft*伯 5、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D 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 T 坠…或T 域七 (2)古字用于表示引中义,乂为它的木义造今字。
如“贵-債〜益- 溢*景-影二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
如“解一懈'、•家T 嫁'、•支等。
有三种情况:T 肢•、‘道T 导七⑴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 腰,、,与一欤二 6、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美系:二者冇交又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 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匕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 本义是否有关。
7、 异体字:<1)狭义的汁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 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狄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 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8、 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結构类型的不同。
如“汨“ f 野-i 看“七(2)同是会 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z 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 位置不同。
如“烟、歌“ ’J 村一 岭” 鞍一气(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一 *享一3⑸ 为了书写3便而形成的俗字。
如“册’、•別一。
⑹ 还仃 糜 是古体字.如“礼“’、'无“板 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破。
.如,•乌”和“於” 原先是同-•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 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 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 ”是通假关系,而 不是异体关系。
10、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I 〉简化字: 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頒布的简化字.不一 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槽书 字体。
11、 必须注意的几个冋题:(I )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 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咅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 相同纯同于巧合.如“腊-r术-”,适一。
<2)同音替代字:简化 字中伟-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咅近)字,如“后後z 药 -E 仆-'、•几f 谷一"•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別它代 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况T 虹和“ ••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四、古今伺义的异同1词义异同的情况: 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
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 占用今废词.占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如侦”等。
3) 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占义与今义却 珂然不同。
如,满”本来是动机 指占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渚心洁身.以 示虔诚”魏群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4) 大多数同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0: I )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 亡.如,•喽蜉•的“喽。
是古代楚地祭祀次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 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 随着社会茨念的改变而消逝。
如"役。
3) 被別的词语所辞代.也就是说IH 词所反映的事物、戏念等仍是后 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仇后代改变了说法< 如响优”现在用“艺人、 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I )意义的务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中义,一个词的占今意义 的纟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IH 义消亡了 •有的新义产生了 .如“池” 在古代意义是a 护城河b 池塘.现代意义是a 池塘b 旁边高中间洼下 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增絲另外还汀:国、防、家、 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吿C 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西次是第二次.今义侧更于行为的 重复.是“又七3) 词义的轻亜阳感悄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砲发生了 变化'如*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想” 的古义亜.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 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