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通用版

合集下载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正式样本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4535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示范文本)编制: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正式样本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正式样本使用注意:该操作规程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氯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氯气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化工生产和自来水生产企业,应用十分广泛。

A.危害:氯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高浓度吸入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吸入可引起呼吸道粘膜症、肺水肿、眼和皮肤灼伤。

B.逃生:(1)沿侧风向逃离泄漏源。

--氯气比空气重,氯气泄漏后沿地面扩散和逃生时可登高逃离氯气危害。

(2)逃离时最好戴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

C.急救:(1)氯气遇水呈酸性,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后,应使用0.2%~0.1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不少于3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自来水冲洗。

(2)呼吸道吸入引起急性中毒后,应及时使用“消泡净”防止肺水肿,必要时施行心肺复苏术、吸氧。

(3)吸入氯气量较大者应卧床休息,给以“舒喘灵”气雾剂,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2、氨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氨气(液氨)可作为制冷剂使用。

A.危害:氨属IV级毒物,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窒息死亡,吸入、接触并可引起灼伤、冷灼伤。

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通用版)

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通用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通用版)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2007-05-2008:33进行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性识别与分析时,危险物品分为以下9类:(1)易燃、易爆物质:引燃、引爆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物质由于具有迅速地释放能量的能力产生危害,或者是因其爆炸或燃烧而产生的物质造成危害(如有机溶剂)。

(2)有害物质:人体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咽下后,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刺激性物质:对皮肤及呼吸道有不良影响(如丙烯酸酯)的物质。

有些人对刺激性物质反应强烈,且可引起过敏反应。

(4)腐蚀性物质:用化学的方式伤害人身及材料的物质(如强酸、碱)。

腐蚀性物质的危险有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化学灼伤。

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皮肤、眼睛或进入呼吸系统、食道而引起表皮组织破坏,甚至死亡;二是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物质表面如设备、管道、容器等而造成腐蚀、损坏。

腐蚀性物质可分为无机酸、有机酸、无机碱、有机碱、其他有机和无机腐蚀物质等五类。

腐蚀的种类则包括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两大类。

腐蚀的危险与有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腐蚀造成管道、容器、设备、连接部件等损坏,轻则造成跑、冒、滴、漏,易燃易爆及毒性物质缓慢泄漏,重则由于设备强度降低发生裂破,造成易燃易爆及毒性物质大量泄漏,导致火灾爆炸或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

②腐蚀使电气仪表受损,动作失灵,使绝缘损坏,造成短路,产生电火花导致事故发生。

6 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治

6 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治

职业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 消化系统
– 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的毒物可直接刺激、腐蚀胃黏膜产 生绞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毒物作用 特点不同,表现也不同。 • 汞盐、三氧化二砷等经口急性中毒引起急性胃肠炎; • 铅及铊中毒引起腹绞痛; • 一些毒物可引起牙龈炎、牙龈色素沉着、牙酸蚀症、 氟斑牙。 • 许多亲肝性毒物,如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等,可引 起急性或慢性肝病。
4.1毒物及化学毒物的危险度
4.1.1毒物
毒性+剂量=毒物
《辞海》中是这样定 义的,能对机体产生化 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因 其功能障碍、疾病甚至 死亡的物质
毒物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给以较小剂 量后,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 能性或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4.1.2化学毒物的基本特征
正已烷中毒她的手指到现 在还不能完全伸展开来 东莞市清溪镇的台资企业安 加鞋厂涂胶工序女工中毒打 工妹在医院里接受治疗
在工厂干的活是给 鞋面涂胶水,年龄 最大的不过28岁, 最小的才18岁,正 已烷中毒
20
苹果有毒
• 137名苹果中国供应 商苏州建联科技员 工因暴露在正己烷 环境,健康遭受不 利影响。 • 苹果公司发布2010 年的供应链管理报 告,首次公开承认 中国供应商员工因 工作环境致病。
I级: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剧毒化学品,共9项:
塔崩、芥子气、梭曼、沙林、路易氏气、氮芥气、 酮、七氯化茚、五氯酚、毒杀酚。 苯氯乙
II级: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共5项:
氟乙酸钠、艾氏气、狄氏气、毒鼠强、鼠甘氟。
III级:在蔬菜、果树、茶叶和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的农 药共19种。
引起食物性中毒的化学毒物
大鼠实验经口LD50 <50mg/kg 经皮LD50 <200mg/kg 吸入LC50 <500cm3/m3(气体) 2.0mg/kg(蒸气) 0.5mg/L(尘、雾)

2024年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3篇)

2024年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3篇)

2024年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一、引言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工作中接触到化学品的机会越来越多。

虽然这些化学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危害。

化学类毒物的职业危害对于工作者的健康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在2024年,健全的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将成为工作环境中的重要议题。

二、职业危害的分类化学类毒物的危害可以分为急性危害和慢性危害两种类型。

急性危害指的是暴露短时间内即可引发的危害,例如化学品的腐蚀性或刺激性导致皮肤灼伤和呼吸道刺激等。

慢性危害则是在长时间暴露后才显现的危害,例如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或粉尘中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等。

三、防护措施在2024年,对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教育培训对于从事化学类毒物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要进行充分的职业危害教育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应包括化学品的种类、危害性及其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和事故防范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要定期进行培训的更新和复习,以提高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2. 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化学类毒物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工作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监测可以通过现场监测、采样分析或者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等方式进行。

监测结果要及时公布,并针对高危区域或高危岗位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隔离措施、通风设备的安装等。

3. 防护装备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是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防护的重要一环。

不同的化学类毒物有不同的危害性质和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例如呼吸防护器、防护手套、防护镜等。

同时,要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护装备,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有效性。

4. 工程措施在工作场所中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来减少和控制化学类毒物的泄漏和扩散。

例如,设置有效的通风系统、隔离装置和有效的排污设施等。

此外,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及时修复。

5. 应急处置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机制,对于突发事故能够快速有效地做出应对和处置。

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范文(二篇)

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范文(二篇)

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范文在工业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化学品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化学品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为了保护个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个体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展开讨论,重点介绍个体防护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个体在接触化学品时应注意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

个人防护装备主要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靴等。

防护眼镜应具备防化学品喷溅的功能,能够保护眼睛免受化学品的刺激和伤害。

防护手套应选用防化学品的特殊材料制作,能够有效隔绝化学品对皮肤的直接接触。

防护服应选用化学纤维材料制作,具有防护化学品的特性和性能,能够有效保护个体的身体免受化学品的侵害。

防护靴应选用化学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制作,能够有效防止化学品对脚部的损害。

其次,个体在操作化学品时应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

化学品的操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严禁超出规定范围和条件的操作。

对于有毒有害的化学品,个体在操作时应按照安全操作程序进行,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操作时应避免产生化学品喷溅、飞溅、挥发等情况,及时清理溅出的化学品,并做好相关消防工作。

另外,个体在接触化学品时应注意个人卫生的保持。

个体应将化学品所污染的工作衣、工作鞋等个人用品和工具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化学品对人体的二次侵害。

接触化学品后,个体应立即洗手,避免将化学品残留在皮肤上。

同时,个体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化学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此外,个体在面临化学品危害时应注意应急处理和事故防范。

个体应了解和掌握各类化学品事故的危害特性和应急处理方法,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正确、迅速地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对个体的伤害。

个体应经常参加化学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应对化学品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个体防护是防止化学品危害的重要环节。

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的遵循、个人卫生的保持以及应急处理和事故防范的措施都是保护个体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三篇)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三篇)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化学毒物是指那些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畸和致癌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毒物及防护要点。

1. 有机溶剂:有机溶剂是指在常温下能溶解有机或无机物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醇类、醚类等。

它们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使用,但长期接触或大量吸入这些溶剂可能导致皮肤刺激、呼吸系统疾病和肝脏损伤等。

主要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安全眼镜和呼吸防护设备;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操作;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溶剂中。

2. 酸碱物质:强酸和强碱是常见的化学品,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它们可能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眼睛损伤和呼吸系统刺激。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酸碱防护手套、面罩或呼吸器;穿戴防护眼镜;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事故发生时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并寻求医疗救助。

3. 重金属:重金属是一类具有高密度和毒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常见的重金属中毒症候包括铅中毒、汞中毒和镉中毒等。

这些毒物容易通过食物、空气和水进入人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和癌症等疾病。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和面罩;定期测量工作环境中重金属浓度;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

4. 气体毒剂:气体毒剂是指那些以气体形式存在且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氨气、氯气、硫化氢等。

这种毒剂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吸入或接触后可能导致眼睛、呼吸系统受损甚至窒息。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器;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当气体泄漏时尽量迅速撤离,并寻求医疗救助。

5.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如铀、钚、放射性核素等。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辐射性疾病,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眼镜、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遵循正确的防护措施,如远离放射源、加强通风等;接触放射性物质后要及时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

总之,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在接触这些物质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4章化学毒物危害与防治

第4章化学毒物危害与防治

第4章:化学毒物危害与防治(一)化学毒物及其分类●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较低剂量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基本概念:中毒:机体受毒物作用后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甚至死亡现象称为中毒。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的XX种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Industrial Toxicant/Toxic Substance);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生产性毒物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2.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3.按对损害的器或系统分类:(1)神经系统(2)呼吸系统(3)血液系统(4)循环系统(5)肝脏(6)肾脏●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或气溶胶。

识记:化学毒物定义及基本概念理解:生产性毒物的分类应用: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二)职业中毒●分类:(1)急性职业中毒(2)慢性职业中毒(3)亚急性中毒(4)迟发性中毒●进入的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进入,其次为皮肤,也可由消化道进入识记:职业中毒分类理解:生产性毒物进入的途径第4章:化学毒物危害与防治(三)常见化学毒物及其危害●分类及其危害:1。

金属与类金属:急性金属中毒多由食入含金属化合物或吸入高浓度金属烟雾或金属气化物所致.在现代操作中,这种类型的接触比较少见,常常是由于意外的化学反应、事故或在密闭空间燃烧或焊接造成;金属还有致癌作用。

2。

刺激性气体:刺激性气体通常以局部损害为主,其损害作用的是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病理反应而产生刺激作用,当刺激作用强烈时可引起全身性反应。

3.窒息性气体:吸入后,使氧气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而造成机体组织细胞缺氧的气体.4。

有机溶剂:①皮肤:有机溶剂所致的职业性皮炎,约占皮炎总例数的20%;②中枢神经系统:几乎全部易挥发的脂溶性有机溶剂都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多属非特异性的抑制或全身;③周围神经和脑神经:有机溶剂可引起周围神经损害;④呼吸系统: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大量接触溶解度低、刺激性较弱的溶剂,常在呼吸道深部溶解,可引起急性肺水肿。

危化品泄漏的危害及预防

危化品泄漏的危害及预防

危化品泄漏的危害及预防危化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化品一旦发生泄漏,或引发严重的事故危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危化品泄漏事故危害有哪些?一、突发性强,毒物泄漏量大泄漏事故一般瞬间突然发生,常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突发,这种突然性与危化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特殊性有关。

此外,毒物泄漏量一般很大,会迅速造成严重危害。

二、危害范围广,伤害途径多事故发生后,毒物会以多种形式向空气、水源、地表和物体扩散而造成大面积的污染,伤害途径多,有毒物质形成云团向四周尤其是下风方向扩散,造成大范围的污染,伤害效应增强。

三、侦检不易,救援难度大危险品种类多,要准确侦检是何种物质引发难度较大,同时,泄漏和爆炸可能形成“高温、高压、缺氧、有毒”的小环境给救援带来很大的难度,对个人防护装备和器材的要求较高。

四、污染环境、洗消困难事故发生后的有毒有害的物质可污染空气和物体表面,甚至有毒液体可渗透到地表造成深度污染,一旦形成污染,要想彻底对污染区域进行洗消非常困难。

五、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为控制和消除重特大危险品事故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救援行动势必将围绕切断(控制)事故源、警戒、疏散等环节展开。

这些行动势必造成局部地区或居民的生活失衡及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在国际上产生负面影响。

预防措施有哪些?1.发现被遗弃的化学品,不要捡拾,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说清具体位置、包装标志、大致数量以及是否有气味等情况。

2.立即在事发地点周围设置警告标志,不要在周围逗留。

严禁吸烟,以防发生火灾或爆炸。

3.遇到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发生事故,应尽快离开事故现场,撤离到上风口位置,不围观,并立即拨打报警电话。

其他机动车驾驶员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地通过事故现场。

4.居民小区施工过程中挖掘出有异味的土壤时,应立即拨打当地区(县)政府值班电话说明情况,同时在其周围拉上警戒线或竖立警示标志。

第六章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技术

第六章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技术
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 但在一定条件下亦有机会接触 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 矿井下废巷、化粪池、腌菜池等)作业时,接触硫化氢而致急性中毒的 事件常有发生。
三、毒物危害的影响因素 毒物的毒性大小或作用特点常因其本身的理化特性、毒物间的联合作用、 环境条件及个体的差异等许多因素而不同。 1. 物质的化学结构对毒性影响 各种毒物的毒性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基于其分子化学结构的不同。 如在碳氢化合物中,存在以下规律:
毒物侵人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 下破坏人体 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 的病变,这种病变被称为中毒。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即 为职业中毒。因此判断是否为职业中毒首先应看3个要素是否同时具备, 即生产过程中、工业毒物和中毒,上述三要素是必要条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挥发性。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进入人体 的量越大,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毒作用越大。如苯、乙醚、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等都是挥发 性大的物质,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也严重。而乙二醇的 毒性虽高但挥发性小,只为乙酬的1/2 625,故严重中毒的事故很少发生。有 些物质的毒性本不大,但因为挥发性大。也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应该指出,毒物的含义是相对的。首先,物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作用 于人体才具有毒性;其次,物质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出现毒 害作用。如职业中毒的发生,不仅与毒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还毒物侵入 体的途径及数量、接触时间及身体状况、防护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因 此,在研究毒物的毒性影响时,必须考虑这些相关因素。
具体讲某种物质是否有毒,则与它的数量及作用条件有直接关系。例 如,在人体内,含有一定数量的铅、汞等物质,但不能说由于这些物质 的存在就判定发生了中毒。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能称 之为毒物。如氯化钠日常可食用,但人一 “次服用200~250g就可能会致 死。另外,毒物的作用条件也很重要,当条件改变时,甚至一般非毒性 的物质也会具有毒性。如氯化钠溅到鼻黏膜上会引起溃疡,甚至使鼻中 隔穿孔;氮在9. 1 MPa 下有显著的麻醉作用。

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危害

皮肤--保护身体不受环境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可以受到直接影响;毒物可以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发红、干燥、瘙痒发红、烫伤、水疱严重的痤疮(氯痤疮)皮癌溶剂、塑料、环氧化物、金属紫外线和红外线辐射、酸聚氯联苯、二氧(杂)芑矿物油、紫外线辐射、X光、砷呼吸系统(鼻、喉、肺)--将氧气输入血液;肺、鼻、喉可以被直接灼伤和造成疤痕,毒物也可通过肺进入血液循环喷嚏、咳嗽、咽喉疼、喘息、充血灼伤、水肿(肺水肿)慢性肺病(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石棉粉尘、煤灰尘气体、氨、溶剂、甲醛、棉花和矿物粉尘、铍、金属氧化物、氨、氧化氮、硫酸二氧化碳、氯、煤油、矿物油、铬、石棉、香烟心血管系统(心脏和血和管)--泵出并向全身输送血液;缺氧时造成损伤心律失常动脉硬化冠心病一氧化碳、钡、有机磷、胶溶剂、冷热刺激、二硫化碳、香烟胃肠道系统(胃、肠)--消化系统,吸收毒物后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或把毒物吸入血液循环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农药、氯仿、氰化物、氟化物、溶媒、铅肝和肾--有毒物通过消化系统传入血液,然后传入肝和肾,造成肝肾功能衰竭,也可能通过身体传染别人;可以引起感染、疤痕、甚至慢性肾病使人在这一过程中中毒黄疸肝炎(肝的感染)急性肾病四氯化碳、氯乙烯、四氯乙烷、氯气处理的碳氢化合物、麻醉剂、铅、水银、一氧化碳、砷、高压电二硫化碳、酒精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神经)--毒物可使大脑缺氧,造成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协调障碍,引起失调行为障碍、精神混乱、嗜眠症、抑郁、焦虑、压力(紧张)、头痛、易怒、学习能力丧失或低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噪音、脑中毒(铅、水银)、缺氧、大脑受损、神经功能失调聚氯酮、二硫化碳、农药、醋酸盐、溴化物和氯化物、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有机磷酸盐农药、水银、铅、砷、锰免疫系统--对有毒物质最少的接触即会消耗和抑制身体抵抗疾病或毒物的能力,有人认为免疫系统机能障碍会导致癌症。

灼伤、恶心、头痛、精神病、过敏反应环氧树脂和塑料、六氯酚、镍化物、水银化合物、甲醛循环系统(血液)--贫血通过消化系统、肺或皮肤吸收有毒物质并输送其他器官白血病铅、苯、电离子辐射生殖系统--有毒物质可以损害生殖器官本身,使卵子、精子或正在发育的胎儿直接受损,引起卵子和精子变异,新生儿先天缺陷,从而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化学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1)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如环己醇、环己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中毒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兴奋等。

(2)损坏呼吸系统,如液氨、浓氨水等引起鼻炎、气管炎等。

(3)损坏血液系统,如一氧化碳、苯中毒能使血液的转氧功能发生障碍,出现窒息性状态。

(4)皮肤溃烂。

如强酸、强碱等化学药品可导致皮肤溃烂。

(5)化学毒物产生的气体:
①有毒气体是通过人的呼吸器官在人体内部对人体内部其它组织器官造成危害的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

由于这些气体在人体内部一般起的作用是抑制人体内部组织或细胞的换氧能力,引起肌体组织缺氧而发生窒息性中毒,因此也叫窒息性气体。

②腐蚀性气体一般是消毒气体如氯气、臭氧气体、二氧化氯气体等发生泄露时,对人体的呼吸系统起腐蚀作用产生毒害。

③而易燃易爆气体则通过与空气混合产生一定比例时遇明火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而造成生命危害,如甲烷、氢气等。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化工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预防

化工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预防

概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特别是化工,石油化工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潜在的危险因素随之增加,尤其是化工生产由于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特点,危险性较之其他行业要大,发生事故的后果也往往比较严重。

本文从火灾,爆炸,静电,电磁辐射,职业中毒等方面论述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一火灾爆炸及其预防措施(一)火灾1 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质(气体,液体,固体)与氧或氧化剂发生并伴有放热和发光的一种激烈的化学反应。

2 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可燃物质存在,(2)有助燃物质存在(3)有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点火源。

3 燃烧的过程:可燃物的燃烧都有一个过程,这种过程随着可燃物的状态不同而不同。

气体最容易燃烧,只要达到本身氧化分解所需要的能量,便能迅速燃烧;液体则必须有一个蒸发过程,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固体的燃烧与其组成有关,如果是化合物或复杂物质,受热时先分解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物质燃烧或液态物质蒸发再燃烧;如果是单体物质如硫,磷等受热时首先熔化,然后蒸发再燃烧。

4 燃烧的类型(1)闪燃:各种可燃液体的表面空间由于温度的影响,都有一定的蒸气存在,这些蒸气与空气混合后,一旦遇到点火源就会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

从消防角度来看,闪燃往往是要起火的先兆。

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越易起火,火灾危险性越大。

(2)自燃:可燃物质被加热或由于缓慢氧化分解等自行发热至一定温度时,即使不遇到明火也能自行燃烧。

在化工生产中,可燃物接触到高温表面,加热,烘烤,冲击,摩擦或自行氧化分解,聚合物发酵等都会导致自然。

(3)着火:足够的可燃物质在有足够的助燃物质存在下,遇到明火而引起持续的燃烧。

(二)爆炸1爆炸:爆炸是物系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对外做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2爆炸的特点:(1)爆炸过程进行的很快;(2)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3)发出声响;(4)周围建筑物或装置发生震动或遭到破坏。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范文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范文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范文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生产性毒物的危害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毒物一旦进入人体,会对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和生命威胁。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相关的预防措施,以期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不可小觑。

这些毒物包括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它们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其对人体的直接毒性和潜在致癌性。

化学毒物进入人体后,会对各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呼吸系统受损、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免疫系统受损等。

而放射性物质则可能导致DNA损伤和突变,增加患癌风险。

这些危害都是无法逆转的,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为了预防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和工厂应该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尽量减少毒物的产生和排放。

通过改良工艺、采用环保设备等方式,可以降低毒物的生成量,进而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此外,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人对于毒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培养其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个人也应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首先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保持清洁且健康的生活环境。

其次,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面罩、手套、防护服等,以防止毒物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此外,如果从事高风险职业,还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此外,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生产性毒物的排放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

监管机构应及时查处违规行为,并加强对于企业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符合环保和安全标准。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于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普及防护知识,提高公众对于生产性毒物危害的认识度。

总体而言,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无处不在,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预防这些危害,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预防措施的实施和管理。

5.1工业毒物、粉尘的危害及预防

5.1工业毒物、粉尘的危害及预防

三、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侵入人体。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这一途径是不经过肝脏解毒的,因而具有 较大的危险性,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发生的职业中毒,大多数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而导致中毒 的;其次是经皮肤侵入人体,这一途径也不经肝脏转化,直接进入血液系统而散布全身,危险 性也较大;毒物由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机会银少,多由不良卫生习惯造成误食或由呼吸道侵入 人体,一部分黏附在鼻咽部混于其分泌物中,无意中吞入。
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病变称为职业中毒。 通常,职业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职业中毒事故在职业病中的统计情况如图5一2所示。
四、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
1.急性中毒及其原因 在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毒物所引起的中毒为急性中毒。一般发病很急,病情比较 严重,病情变化也很快。如急性一氧化碳,氯气、氨中毒等.
四、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
[事故案例】 2000年5月,某农药厂酯化岗位操作工周某等4人将配制定量的亚硝酸钠的水溶液 以及甲醇通过泵输送到酯化釜内,在向酯釜内滴加盐酸的过程中,因操作失误造成 甲酯气泄漏,,致使3人死亡的中毒事故。
四、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
[事故案例】 2000年5月,某农药厂酯化岗位操作工周某等4人将配制定量的亚硝酸钠的水溶液 以及甲醇通过泵输送到酯化釜内,在向酯釜内滴加盐酸的过程中,因操作失误造成 甲酯气泄漏,致使3人死亡的中毒事故。
二、毒物的毒性和分级
2.毒物毒性分级 其中半数致死量常用来反映各种毒物毒性的大小。按照毒物的半数致死量大小,可将 有毒品的急性毒性分成五级(见表5-1)。
二、毒物的毒性和分级
3.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85依据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 、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将职业性接触毒物分为极度危害(I级)、高度危 害(Ⅱ级)、中度危害(III级)、轻度危害(IV级)等四个级别。最近,国家卫生部已经发布 了新修订的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GBZ 230—2010),新标准于2010年 11月1日起施行.

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危害与控制王如刚-精品

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危害与控制王如刚-精品

有毒与无毒并无绝对界限,如有的剧毒物质在 微量时,可有治疗作用,而治疗药物超过限量, 则可使机体中毒,一些似乎无毒的物质,如进 入体内达一定剂量后,便能引起毒性反应。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
环境中的毒物。
16
2.毒物毒性分级:
毒性通常是指化学毒物固有的能引起机体损伤 的能力,一般来说它与进入体内的量呈正比; 而危险度则表示某种化学毒物对单个机体或群 体所致有害作用出现的预期频率。
主要分布在冶金、煤炭、建设和建材行业。 66.74%的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发生在小型企业。
11
2009年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 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排在前3位的分别
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分别为 1082例(占56.59%)、208例(占10.88%)和 165例(占8.63%); 主要分布在冶金、有色金属和机械行业。
33
10.眼部损害:接触气态、液态、或固态刺 激性,腐蚀性化学毒物造成的眼部组织的 腐蚀性损害。主要化学毒物:硫酸等酸类、 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有机磷等。
11.化学灼伤:主要的化学毒物:硫酸、石 灰、沥青、硝酸、氨、氢氟酸、酚等。
12.其他:某些毒物对人体产生远期影响, 具有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
(十) (十)
40
表5 化学因素对女性生殖机能的影响
------------------------------------------------------------------------
名称
月经障碍 不孕 流产 早产 死产 妊高症 低体重儿 胎儿畸形
-------------------------------------------------------------------------------------------------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二篇)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二篇)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氯气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化工生产和自来水生产企业,应用十分广泛。

A.危害:氯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高浓度吸入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吸入可引起呼吸道粘膜症、肺水肿、眼和皮肤灼伤。

B.逃生:(1)沿侧风向逃离泄漏源。

--氯气比空气重,氯气泄漏后沿地面扩散和逃生时可登高逃离氯气危害。

(2)逃离时最好戴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

C.急救:(1)氯气遇水呈酸性,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后,应使用0.2%~0.1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不少于3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自来水冲洗。

(2)呼吸道吸入引起急性中毒后,应及时使用“消泡净”防止肺水肿,必要时施行心肺复苏术、吸氧。

(3)吸入氯气量较大者应卧床休息,给以“舒喘灵”气雾剂,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2、氨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氨气(液氨)可作为制冷剂使用。

A.危害:氨属IV级毒物,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窒息死亡,吸入、接触并可引起灼伤、冷灼伤。

B.逃生:(1)氨气发生泄漏应及时戴好防毒面具。

(2)氨气较空气轻,逃生时先看准风向,沿侧风向逃生。

(3)将毛巾用醋浸湿捂住口鼻逃生。

C.急救:(1)接触氨气应用大量流动清水处理。

(2)中毒时应使用“清沧1号”对咽部进行喷雾,严重者应实施心肺复苏术并送医院抢救。

3、一氧化碳危害及防护要点家庭使用的人工煤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A.危害:一氧化碳属II级中度危害毒物,它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缺氧窒息,急性中毒会引起头晕、无力、药迷甚至死亡。

B.防护:(1)厨房间及浴室加强通风。

(2)使用煤气时,人不离开灶台。

(3)停止使用,要及时关闭开关。

(4)发生泄漏,不能点火,动用任何可能产生火花电器、手机、电话等,要立即关闭燃气阀门,并开门窗通风。

C.急救:(1)立即离开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2)必要时应进行高压氧仓治疗。

4、苯系列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家庭装修中使用的油漆和稀释剂中含有苯系列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895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
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
2、中间产物(过程物)
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
4、夹杂物(杂质)
(二)形态与接触机会
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
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
2、按作用性质分类
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
(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
1、毒性的指标
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
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
2、毒性的分级
按毒性大小为5级
(1)剧毒(4)低毒
(2)高毒(5)微毒
(3)中等毒
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按生产与使用中危害性大小为4级
Ⅰ级(极度危害)
Ⅱ级(高度危害)
Ⅲ级(中度危害)
Ⅳ级(轻度危害)
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吸入
2、经皮肤吸收
3、经消化道食入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

(三)损害作用中毒、局部刺激、腐蚀、致敏、致癌、致畸、致突变
(四)中毒
1、急性中毒:短时、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发病急、变化快
2、慢性中毒:长时、少量毒物进入人体,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五)症状
1、呼吸系统
2、消化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神经系统
5、泌尿系统
6、生殖系统
7、皮肤
8、其他
(六)中毒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1、中毒发生的条件:接触剂量超过人的耐受力
2、外因
(1)接触机会
(2)接触状况:接触的方式、时间、浓度和劳动强度。

(3)毒物固有特性: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联合作用。

3、内因——人的耐受能力
(1)性别(2)年龄(3)营养状况
(4)健康状况(5)遗传缺陷
4、职业禁忌症
5、职业卫生标准GBZ2002-2
三、预防中毒的措施
(一)预防中毒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二)技术措施
1、工艺措施:采用无毒、低毒的工艺、物料。

2、合理布局:生产与生活分开,有毒与无毒分开、高毒隔离。

3、生产过程密闭:生产连续化、设备密闭化、输送管道化、操作机械化、控制自动化。

4、隔离操作:通过隔离室将人与排放毒物的设备隔离。

5、通风净化:通过风通系统将毒物排走并净化处理。

(三)个人防护措施
1、呼吸防护
2、皮肤防护
(四)卫生保健措施
1、健康检查
2、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3、倡导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4、配备现场医疗救护
(五)组织管理措施
1、设立机构、配备专业人员。

2、落实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增加防范能力。

4、加强生产现场检查。

5、定期监测和评价。

6、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

7、制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装备、人员。

四、高毒作业管理
1、作业场所要求
2、特殊管理措施
3、作业人员管理
五、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
1、确保救护人员安全。

2、使中毒者尽快脱离接触,促使毒物排出。

3、呼吸、心跳停止的立即并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4、检查有否外伤、注意保暖。

5、迅速通知医疗救护部门。

该位置可输入公司/组织对应的名字地址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Can Be Entered In This Lo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