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中幼儿社会性行为分析
幼儿园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案

幼儿园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案
1.社交技能:评价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能力,例如分享、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与同伴互动的方式以及与其他成人交流的情况来评估。
2.情感表达:评价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表达能力,包括表达喜怒哀乐、理解他人情感和共情等方面。
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绘画、手工制作、故事讲述等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情况来评估。
3.自我管理:评价幼儿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例如自我调节、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等方面。
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的表现,以及对失败的反应来评估。
4.尊重和接纳:评价幼儿对他人的不同观点、文化背景和个人差异的尊重和接纳能力。
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方式、与他人的互动情况以及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来评估。
5.社会责任感:评价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例如保护环境、关心弱势群体和参与公益活动等方面。
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参与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的情况来评估。
具体的评价方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评价过程应该注重观察和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现状及强化策略访问提纲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现状及强化策略访问提纲
一、介绍
1. 介绍访问的目的和主题
2. 介绍嘉宾和主持人
3. 简要介绍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现状
1.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影响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3.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4. 案例分享与分析
三、强化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1.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必要性
2. 培养大班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创设有利于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4. 教育方法和技巧的探讨与实践
5. 案例分享与分析
四、实践与反思
1.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实践经验分享
2. 反思与实践:如何更好地促进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 展望未来:构建更加完善的培养体系和实践模式
五、总结与结束语
1. 总结访问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2. 对嘉宾和参与者的感谢与祝福
3.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期望与展望。
幼儿园大班社会性区域活动方案5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幼儿园大班社会性区域活动方案5篇活动目标:1、了解养鱼是我们黄桥本地的特色。
2、知道本地鱼塘养鱼的种类、捕鱼工具及作用。
3、感受家乡渔文化的丰富,产生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1、ppt制作、音乐2、经验准备:请家长(爷爷奶奶)向幼儿介绍养鱼的有关知识。
3、幼儿有游戏《渔夫捕鱼》的经验。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个别幼儿说说你的爷爷奶奶以前是干什么的?(养鱼)鱼养在哪里的?(鱼塘)2、出示图片,介绍黄桥本地有很多鱼塘,人们以养鱼为生,被称为”鱼米之乡”。
二、了解鱼的成长过程1、提问:谁知道鱼是怎么养大的?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了解鱼的成长过程。
A、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意思?B、小结:每年的春天渔民们将鱼苗放入鱼塘,在夏天和秋天的时候渔民就要给鱼喂食,鱼儿慢慢地长大,那在什么季节可以收获了呢?3、请个别幼儿看着画面讲一讲鱼的成长过程。
三、认识本地鱼塘养鱼的种类1、看到收获了这么多鱼,渔民的脸上个个都露出了笑脸。
还让我们渔民们感到骄傲的是他们一种鱼很有名,知道是什么鱼吗?2、出示青鱼图片,观察青鱼外形特征。
A、看青鱼长得怎样,身体什么颜色?B、为什么我们养的青鱼最有名气呢?观察图片,了解青鱼的大;观察图片,知道青鱼味美。
3、为什么青鱼会长这么大,而且有好吃呢,它是吃什么长大的?出示螺蛳与蚬子图片,了解青鱼是肉食性鱼类。
4、小结:由于我们黄桥的渔民不怕辛苦,去河里打捞螺蛳与蚬子给青鱼吃,所以青鱼才会养得这么大、这么美味。
5、除了青鱼我们的鱼塘里还养些什么鱼呢?幼儿自由回答后教师出示ppt,”我们黄桥鱼塘里还养了这些鱼,认识吗?”根据幼儿回答认识各种鱼。
(1)鲤鱼:引导幼儿观察鲤鱼外形、颜色。
小结:鲤鱼比其他鱼类都要聪明机灵,一有动静便立即逃窜。
(2)鲫鱼:见过鲫鱼吗?有多大?引导幼儿用身边事物进行比较。
说一说你吃过那种烧法的鲫鱼,觉得那种吃。
(3)鲢鱼:引导幼儿观察两种鱼的区别,有什么不同。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社会活动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及反思一、教案概述1.1 教学内容: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1.2 教学目标:通过社会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发展。
1.3 教学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2小时。
1.4 教学环境:幼儿园室内或室外场地。
1.5 参与者:幼儿园大班学生、教师及部分家长。
二、教学过程2.1 活动准备通过布置环境、准备道具、组织参与者等方式,为社会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2.2 活动启动引导幼儿集体动作,唤起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
2.3 活动主体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幼儿在社会活动中体验、感知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2.4 活动总结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引导幼儿对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三、教学评估3.1 目标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听取家长和其他教师的意见等方式,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估。
3.2 过程评估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幼儿的进步。
3.3 效果评估通过活动后的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幼儿在社会活动后的变化和成长。
四、教学反思4.1 教学亮点社会活动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4.2 教学不足可能出现部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消极、不积极参与的情况,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关注。
4.3 教学改进在活动设计上,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进行调整,使活动更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通过对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及反思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促进其身心发展。
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为其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班区域活中幼儿社会性行为分析

大班区域活中幼儿社会性行为分析幼儿社会性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特征,包括合作、分享、关心、帮助、互动等。
在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针对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分析。
首先,合作是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
在团队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互相协作、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等。
通过合作,幼儿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合作也使幼儿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分享是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幼儿园的各类游戏和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孩子共享玩具、食物、游戏时间等资源。
分享可以培养幼儿的慷慨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让他们懂得与他人分享快乐和幸福。
同时,分享也能帮助幼儿理解与他人共处时的规则和原则,培养他们的公平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此外,关心和帮助是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另外两个方面。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吃饭、上厕所、穿衣服等,幼儿需要相互关心和帮助。
幼儿的关心和帮助行为体现了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也表明了他们在认知和情感上的成熟。
通过关心和帮助他人,幼儿培养了与他人相处的信任和友善心理,增强了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
最后,互动是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在参与各类活动时,需要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
通过互动,幼儿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适应性。
同时,互动也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友善态度。
综上所述,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分析包括合作、分享、关心、帮助和互动等方面。
这些社会性行为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念。
大班区域观察记录与分析

大班区域观察记录与分析一、引言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观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观察可以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依据。
本文将对大班幼儿园区域进行观察,并进行相关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观察记录1. 软弹班区•观察日期:2021年9月10日•观察内容:软弹班区共有5个幼儿在自由玩耍,其中两个幼儿正在玩橡皮泥,其他三个幼儿在搭积木。
搭积木的幼儿们表现出较高的合作性,互相交流配合,共同完成了一座高耸的城堡。
而玩橡皮泥的幼儿们则在尝试捏出各种不同形状的东西,展现出较强的想象力。
2. 欢乐角•观察日期:2021年9月11日•观察内容:欢乐角有8个幼儿在玩沙池,他们快乐地玩耍着,互相泼水、堆沙子。
其中两个幼儿在角落里玩起了扮家家酒,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互动,展现出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
其他幼儿则在积极地参与合作游戏,展现出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以上观察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分析:1.在软弹班区观察中,充分发现幼儿们的自由玩耍行为。
搭积木和玩橡皮泥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但都凸显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性。
搭积木活动培养了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玩橡皮泥则锻炼了幼儿的手部动作技能和想象力。
2.在欢乐角观察中,沙池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活动区域之一。
通过玩沙池活动,幼儿们可以锻炼手部细胞运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
此外,扮家家酒活动则为幼儿提供了模仿社会生活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认知和情感交往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区域观察记录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大班幼儿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和需求。
软弹班区和欢乐角是幼儿园活动区域中最受欢迎的两个地方,幼儿们在这里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发展特点和能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建议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软弹班区和欢乐角的设计和引导,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合作性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在自由游戏中获得成长和乐趣。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概述 (7)(一)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分析 (7)(二)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环境设置 (8)(三)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10)三、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理论基础 (11)(一)合作行为定义及分类 (12)(二)合作行为理论模型介绍 (13)(三)合作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4)四、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调查 (16)(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7)(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8)五、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9)(一)存在的问题 (21)(二)原因分析 (22)六、提升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策略与建议 (22)(一)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23)(二)加强合作技能训练 (25)(三)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26)(四)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27)(五)优化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 (29)七、结论与展望 (30)(一)研究结论总结 (31)(二)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32)(三)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3)一、内容描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本研究特别关注当前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特征、方式以及影响合作行为的各种因素。
在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主要表现为共同完成任务、互助学习、交流分享等形式。
幼儿通过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目标。
他们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协商和分享,这些行为体现了大班幼儿的合作特征。
研究将重点关注不同的区域活动对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角色扮演区、积木搭建区、艺术创作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活动,幼儿在这些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可能有所不同。
研究将分析这些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
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方式多样,包括分工合作、互助合作、协同合作等。
大班幼儿社会性区域游戏的指导策略

“ 甜 心 烘 培 ” 区 域 中 , 李 老 师 戏 材 料 , 陆 续 回 到 自己 的 教 室 。游 戏 评价 环 节 中 ,教 师请 幼 儿介 绍 自己
张地 分 钱 ,期 间还 因为 分 配不 均 而 正 在 手把 手 地教 “ 点心 师 ”做 蛋糕 ,
产 生 了冲 突 ,最 终 ,他 们 在 教师 的 介 李 老 师说 : “ 不 可 以这 样 ,老 师 来 教 玩 了什 么 。在烧 烤 店游 戏 的幼 儿 开 始
性 区域进 行 讨论 、筛选 ,避 免 区域 内
容 重复 。各班 的区域 不再 只局 限于 门
口的一 小块 地方 ,而 是针对 社会 性 区 域 长廊进 行 整体 规划 ,打破 班级 “自 留地 ”意识 。 2 . 教 师 将 区域 分 为 两 大 主 题 : 美 食 小吃一 条街 和生 活服 务一 条街 , 并根据 主题 分 ̄ U C ' J 设 不 同的 区域 游戏 内容 。两条 街上 的 区域 既各 自独立 又
路上 、幼 儿 园里 ……我 趁热 打铁 ,让 幼儿将 他 们 的想象 画在 画纸 上 。这 次
大班幼儿社会性区域游戏的
指导策略
江 苏省 无 锡市 石塘湾 中心 幼儿 园 沈 国亚
活动 的效 果很 好 ,我 并没有 提过 多 的
要求 ,只 是用 生动 的跳 绳做 导 入 ,幼 儿们 的 画作却 精彩 纷呈 。 3 . 教 师指 导要 得 当 幼 儿 的 美 术 活 动 离 不 开 教 师 的 指导,但是,只有适 时、适度 的指导才 能更好地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与热情 。
技 能与 方法 ,然 后让 幼儿 自由发挥 ,
给 幼儿 留下 了很 大 的想象 空 间 ,幼 儿 创 作 出了充 满想 象力 的作 品 。
大班 区域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一、引言在幼儿园教学中,区域活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本文通过对大班区域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并结合教师访谈和幼儿反馈,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和特点,同时探讨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观察记录1. 游戏区域•日期: 2022年9月10日•观察对象:大班1班•观察内容:在游戏区域,幼儿们主要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如扮演老师、医生等角色。
他们能够自发地组织游戏活动,分工合作,表现出较强的沟通和社交能力。
2. 科学探索区域•日期: 2022年9月15日•观察对象:大班2班•观察内容:幼儿们在科学探索区域进行了盆栽种植活动。
他们通过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了观察力和耐心,同时学到了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3. 创意美术区域•日期: 2022年9月20日•观察对象:大班3班•观察内容:幼儿们在创意美术区域进行了涂鸦和剪纸活动。
他们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品富有个性和独特性,表现出艺术天赋。
三、观察分析1. 社交能力的培养通过区域活动,幼儿有机会与同伴互动、合作,在游戏中学会分享、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积极的社交互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情商发展,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 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幼儿需要运用各种认知能力,如观察、分类、比较等,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造力的发展创意美术区域和科学探索区域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挥想象力和表达情感的机会,促进了他们艺术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大班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我们发现区域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继续关注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不断优化活动设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推动其全面发展。
幼儿园大班——“课间十分钟”系列社会活动方案设计以分析

幼儿园大班——“课间十分钟”系列社会活动方案设计分析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社会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设计“课间十分钟”系列社会活动方案,以促进幼儿园大班幼儿的综合发展。
二、活动目的本活动旨在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社交能力、情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设计与实施1. 活动一:团队合作游戏•活动内容:将大班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参与各种团队合作游戏,如拔河、传球等。
•活动目的:通过游戏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 活动二:情感表达艺术•活动内容:提供画笔、颜料等材料,让幼儿自由发挥,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目的:通过艺术创作,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3. 活动三:小小志愿者•活动内容:组织幼儿参与环保、爱心公益等志愿活动,让他们体验做好事的快乐。
•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4. 活动四:角色扮演剧场•活动内容:安排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小剧场表演或角色扮演游戏。
•活动目的:帮助幼儿模拟现实生活情境,提升他们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
四、活动效果评估针对每个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听取老师和家长的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以确定活动对幼儿的影响和效果。
五、结语通过“课间十分钟”系列社会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其社会性情感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能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大班幼儿不愿意打招呼社会性发展案例分析

大班幼儿不愿意打招呼社会性发展案例分析行为解密:
如果需要打招呼的不只是一两个人,宝宝有可能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或者认为挨个问好很累,而这个行为是为父母做的,不是自己情愿的,索性就全免了。
这说明宝宝还没掌握同时和多个人打招呼的技巧,也不懂得见了人要打招呼是礼貌行为。
2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开始萌芽,3岁时一些孩子就显示出自己的主见,因此在被父母要求着向他人问候时,自尊心强的孩子会感到很没面子、产生逆反情绪,以沉默表示抗议。
妈妈拆招:
招数1:说明打招呼的理由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与人交往。
所以,妈妈可以借助讲故事、看图画书和在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孩子:熟人间打招呼是一种礼仪,表示一个人懂礼貌、有修养,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它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而且,打招呼之后,问候的和被问候的人都能感到愉快。
招数2:了解宝宝的想法
教子的前提是“知子”。
妈妈不妨先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告诉他具体怎么做,比如让孩子说说在见到的人中喜欢谁,引导其在下一次见面时主动问候这位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
如果孩子能迈出这可喜的
第一步,接下来拓展到一次向两个人问好、逐渐适应问候更多的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真诚地做个表率,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
如果出现孩子不愿招呼人的局面,以转移话题的方式代替指令性的语言,引导宝宝开口说些他感兴趣的事,才是妈妈明智的做法,因为反复的提醒和批评可能使大家都面临更为严重的尴尬境地,还容易强化孩子的这个行为。
大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反思与总结

大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反思与总结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教研活动是幼儿园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本次大班教研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为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幼儿行为培养的重要性,探讨有效的行为培养策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对幼儿行为培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现将反思与总结如下。
一、活动回顾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由资深教师分享他们在幼儿行为培养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其次,教师们分小组讨论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最后,每个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全体教师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分享经验和案例的环节,教师们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例如,如何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纠正幼儿的坏习惯等。
通过这些分享,我们意识到幼儿行为培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收获了众多实用的教育方法。
在分组讨论环节,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就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每个小组都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如设立明确的行为规范、进行正向激励、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协同等。
这些讨论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在总结和反思环节,我们认识到幼儿行为培养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教师需要具备耐心、细心和爱心,同时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反思与总结1. 幼儿行为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幼儿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行为培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未来学习生活。
良好行为培养的缺失可能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如自律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等。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的行为培养,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多元教育主体的协同作用幼儿行为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习惯对幼儿产生深远影响。
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观察与分析某一天的区域活动,在益智区,小朋友利用那里的玩具开了一个餐厅,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通过幼儿园平常的职业教育课和生活实际,孩子们主动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职务。
人员各司其职,有大厨、有服务生、有店员。
大厨做好饭后,小A发现没有来吃饭的客人,于是她拉来了老师们。
我在“饭店”坐下来,其中一名幼儿就端来“一碗面”并说“你的面好了。
”我观察到“碗”(木盒子)里只有粗细不一的棒子,于是我说“谢谢,可以再给我加个荷包蛋吗?”B听到了我的要求,对我说“好的。
”对一旁的C说:“师傅,她要加一个荷包蛋。
”过了好一会儿,我的“荷包蛋”迟迟没上,就提醒B道:“我的荷包蛋呢?还没好吗?”B对着C说:“她的荷包蛋好了吗?”但是C依然没有理会B,于是B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又问了一遍,C表现出一副茫然的样子,我猜测在刚才他就没有听到B让他加个“荷包蛋”的要求。
于是B就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块积木说:“给,你的荷包蛋。
”我表示有点点不满意后,店主小A亲自下厨,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近似椭圆的圆圈并均匀的涂上颜色,意思为荷包蛋然后递给了我。
之后小朋友们发现老师去其他区域后餐厅开展不下去,他们就联系了生活实际,选择开辟外卖业务,拿一个很好看的盒子装作外卖盒装饭,给各位姐姐老师送过去。
之后为了给老师“过生日”,她利用区域中的各类玩具,进行抓握和摆弄,还贴心的插上用柱形物体代替的蜡烛。
二、案例分析(一)幼儿角度游戏主题(进展):这次的游戏主题是餐厅,完全是自发性组织起来的游戏,孩子们主动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职务,借助益智区的一些材料,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游戏的扮演和走向全由孩子自行掌控。
材料使用(象征物):游戏一开始时,小朋友们并没有完全利用区域里的教玩具,他们使用的材料不太丰富,只有粗细不同两种的棍子若干、几个木盒子、几块积木、纸盒等。
开始在材料的使用上有一些随意。
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更好地利用区域里的材料进行游戏。
大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记录反思

大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记录反思一、教研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幼儿时期是性格、习惯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如自私、任性、娇生惯养等。
为了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我们大班教研组展开了一次深入的研讨活动。
二、教研过程1. 案例分享:教师们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行为问题,分享了各自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案例。
大家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进行了热烈讨论。
2. 经验交流: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谈论了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如:注重家庭教育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制定合理的行为规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3. 主题讲座:我们邀请了一位专业讲师,针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讲座。
讲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策略。
4. 小组讨论:教师们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讲座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如何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落实良好行为的培养。
5. 总结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了讨论成果,大家对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三、教研反思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下是我们的反思: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幼儿性格、习惯和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
家长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 教育环境的创设:幼儿园应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合理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应制定合理的行为规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班区域活中幼儿社会性行为分析

儿更容易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03
生理特征
幼儿的生理特征如年龄、性别等也会对其社会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需
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引导方式。
05
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策 略
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
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供不同种类、不同难度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
目的和背景
了解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状况
01
通过分析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社会性行为,可以了解他们
在这个阶段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和特点。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02
通过分析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
的教育建议,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03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其他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培养责任感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需要承担一定的 角色和任务,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有助 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增强自信心
通过积极的社会性行为,幼儿能够获 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从而增强自信 心和自尊心。
03
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表现
合作行为
01
02
03
协同游戏
幼儿能主动与其他幼儿一 起游戏,共同制定游戏规 则,并遵守这些规则。
社会性行为的定义
01
社会性行为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 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对事、对 物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反应。
02
在幼儿阶段,社会性行为主要表 现为与同伴、成人和环境的互动 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
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特点
互动频繁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幼儿与同 伴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他们愿 意分享玩具、合作完成任务等。
大班幼儿区域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

2019摘要:区域游戏是幼儿园常态化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因循幼儿认知方式实施的一种有效教育活动。
本文主要对大班幼儿区域游戏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对幼儿区域游戏活动行为的观察来更好地解读幼儿的行为。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行为观察解读区域游戏是幼儿园常态化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因循幼儿认知方式实施的一种有效教育活动。
如何充分发挥区域游戏在发展幼儿素养中的作用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命题,要完美地解答这一命题,需要对幼儿区域游戏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解读,从而根据大班幼儿主体发展诉求,不断优化区域游戏活动,引发幼儿积极的、自主的建构行为,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成长的有效平台。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大班幼儿区域游戏行为的方法大班幼儿经过小班、中班成长,已经具备一定的区域活动经验,个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幼儿已不再是一张白纸。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掌握大班幼儿区域游戏行为观察方法,才能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1.观察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实施观察的方向标,因此在实施大班幼儿区域游戏行为观察时,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观察的目标是什么。
目前,不少大班幼儿园教师在实施观察时,目标确定过于广泛,试图借助一次观察就能够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这就需要我们放低目标定位,根据区域游戏活动实际,选择较小的观察目标,循序渐进地推进区域游戏幼儿行为观察。
例如在生活区域中,观察幼儿能否在投放的游戏材料里尝试手眼协调完成抓、倒、舀、串、扣等较粗放的动作,或学习生活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专注力和秩序感,或能否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等。
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观察,我们要聚焦游戏过程中的幼儿行为,根据关键经验或关联经验进行“靶向”观察,如幼儿在活动中的专注程度,手部小肌肉的动作发展程度,遵守规则情况等都应该成为观察的元素。
由于观察目标明确,目标观察选点较小,并贴近区域游戏实际,观察效率较高。
2.观察维度要全面。
观察属于幼儿园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教师实施区域游戏引导的前提和基础。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现状分析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现状分析在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中,幼儿正处于社会认知的重要发展阶段。
他们开始从狭窄的家庭环境走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和事物建立互动关系。
因此,社会领域的教育在幼儿园大班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的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园大班是幼儿最早接触社会的阶段,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整个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注重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合作、互助等社会交往技能。
例如,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形成合作小组,提倡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其次,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在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育中,教师通过讲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幼儿传播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并教会他们遵守社会规范。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享玩具、尊重他人权益、礼貌待人等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三,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和独立能力。
幼儿园大班时期,孩子开始逐渐学会独立生活,并有能力参与到自己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穿脱衣服、盛放食物等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参与家庭和班级的日常事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最后,教师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开始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与不同性格、兴趣和文化背景的同伴相处。
教师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如集体游戏、集体活动等,帮助幼儿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然而,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幼儿社会认知水平的不同,不同幼儿对社会领域的学习需求也有所不同。
教师需要面对不同群体的幼儿,为个别幼儿量身定制社会教育计划,以满足他们的个体差异。
另一方面,在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时间不足、资源不足等问题。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甜蜜时刻学情分析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甜蜜时刻学情分析一、幼儿基本情况分析我是大班时候才接手这个班级的,我班共有36名幼儿,男生少,女生多。
通过之前两年的培养及教育,本班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为之前的班级老师在美育上特别擅长,而我也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比较拿手,所以承上启下,本班幼儿特别是在语言、美术、音乐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从身体发展情况看,我班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较高,走、跑、跳、平衡能力发展迅速,喜欢玩拼插玩具,但合作能力培养不够。
我班幼儿聪明、活泼,接受新知识快,但情绪过于外向所以有些浮躁,常规习惯学习习惯要特别加强培养,会用筷子进餐,衣服保洁干净,但动作时间概念要加强。
幼儿上课时能遵守纪律,常规培养有待提高,但坐姿还需严格要求,保持正直状态。
从语言发展看,幼儿语言发展较好,词汇量积累够多,语言表达较完整,大部分幼儿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倾听能力要加强培养,上课时候总有一两个孩子会不举手就随意插嘴。
从科学发展看,对自然现象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能主动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事物的特征观察有一定的顺序。
从数学发展看,逻辑思维培养发展一般,有一定的数概念,但数的分解、组成理解要重视培养。
幼儿认知范围不全面、不均衡且不够深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几个女生发展不够全面。
从艺术发展看,舞蹈节奏感比较好需坚持,班级共有四名女生被选入学校舞蹈队里演出;绘画方面特别好,作品很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我带了一年,共发表了三幅幼儿作品在专业期刊上。
本学期还开展了手工自制粘土模型和扩展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幼儿感受、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和表现力。
从社会性发展看,大部分幼儿活泼、开朗,主动进行有效的交往、合作、分享,能主动积极地参加班级活动,但公共卫生习惯培养有待进一步的培养。
幼儿上课遵守纪律等方面还要严格要求,做事还需持久化。
二、教育方面我班幼儿聪明、活泼,好表现自我,吸收知识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分析与策略跟进的实践研究一、研究背景社会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更为幼儿获得良好情感体验和社会认知提供了积极的平台。
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自主选择、自主表达、自主建构,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表现,他们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是反映幼儿心灵的窗户,是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
所以,不仅幼儿需要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就更需要理解幼儿的游戏,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
然而,幼儿因为环境、能力、经验等不同,各年龄段的孩子其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存在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也各不相同。
1、对自主的需求主体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个体自我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为自主态度和自主行为。
幼儿进入大班其主体性发展有了显著提高,在区域活动中也是如此。
他们更喜欢玩自己的主题,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游戏,乐意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区域游戏中尝试。
若是剥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权,就会极大地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2、对合作的需要研究表明学前晚期幼儿出现了有组织的合作游戏。
游戏水平的提高反映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通过观察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同伴交往,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而更好的跟进措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亲社会的需要大班幼儿正处于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关注度在活动中表现显著,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同伴与成人的肯定,也会因此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不断提高,摆脱自我中心倾向。
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解决冲突、合作及其他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
基于以上,我们将着眼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点,拟定研究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探究。
二、遵循原则(一)基于需要的目标性原则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应是有目的观察,为更好地对幼儿的行为分析及策略跟进提供依据。
实践中,我们应在指南引领下,深入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明确其核心目标,并在目标细化转变成可操作性区域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社会性发展的达成目标。
(二)基于生活的经验性原则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分析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有效的区域活动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需要出发,让其在社会性情景的自然刺激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体验,从而得到自主建构、主动成长。
(三)基于榜样的强化性原则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基于幼儿在社会性区域共同体中榜样的作用。
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在共同体中进行,共同体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实践中,我们要立足幼儿存在的集体,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共同体中促进幼儿发展。
(四)基于幼儿的生成性原则区域活动呈现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小社会,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基于其在连续变化的社会情景中需要的激发。
幼儿为满足需要而不断的实践,而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需要生成,活动因幼儿实际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这种生成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需要,把握幼儿的实践状态,并根据现实而生成活动,教师需在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中实施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理论依据(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指出兴趣与需要是儿童发展的动力。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各自特殊的兴趣和需要,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探索,发现问题。
在活动区,通过多种多样的材料、开放的区域、适合不同兴趣的活动,吸引儿童的兴趣并容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二)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完整地转移到儿童的头脑中,主张儿童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提倡合作学习及情景性教学。
在区域实践中,我们要在教育观念上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给儿童学习的主动权。
在区域内容上要重视社会性与实践性,为儿童提供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景,使幼儿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具有真实性。
四、预期目标1、提高教师观察分析大班幼儿社会性行为及策略跟进的能力。
2、形成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社会性行为的典型表现。
3、探寻一系列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五、研究内容(一)幼儿行为的观察在游戏中幼儿的一切行为常是外显的,情感是外露的,因而极易被观察、被感知。
对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观察、记录,能使观察者通过幼儿的外部表现而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对幼儿此方面发展的真实了解,为教师指导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1、大班区域观察目标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观察目标的确立,应基于指南引领及对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的分析。
有利于实践中教师正确把握观察方向及实施有针对性的观察。
2、观察内容根据区域系统管理的需要,我们将观察定位在区域创建的全过程:区域主题选择——区域活动推进——区域评价,全面架构对大班幼儿的观察。
在区域主题择选中的观察基于大班幼儿的特点,我们在大班区域主题择选中更多放手幼儿自主,那么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点就是观察捕捉相关信息,以此了解幼儿的现状追随幼儿建构主题内容。
首先,拓展观察范围,扑捉价值信息我们将观察的空间不仅停留在活动现场的生成点,更要拓展到幼儿日常活动中、主题中,观察他们近期的兴趣点,及时了解幼儿需求,从中删选产生区域主题。
其次,明确观察要点区域主题的锁定,应服从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在此基础上权衡适宜性。
那么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观察应该锁定:看兴趣兴趣是幼儿活动的源泉,决定着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出发,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时刻寻找、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看发展不是所有来自幼儿的兴趣取向都可以将其纳入区域主题选择的范围,而是要用“发展”来对兴趣取向进行再次衡量。
在区域行进中观察观察是本次研究的前提,实践中明确观察内容有助于教师更有正对性的进行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观察。
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的要点:首先、观察什么?其次、观察方式①观察形式,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关键。
但幼儿区域活动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观察是否科学、合理、客观直接关系到观察的真实性,关系到教师通过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
本研究根据实际采用现场观察的形式,提倡追踪观察与随机观察的双汇,从不同纬度观察了解幼儿的行为。
②观察方法,为保障观察记录的真实性,我们采用轶事观察的方法,可以采用现场行为描述,现场微格呈现及现场实况录入等形式对幼儿游戏过程进行观察呈现,为后续的有效解读提供依据。
③观察分工,区域活动中主配班教师的观察应职责分明,分工协作。
在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在评价中的观察区域评价是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顺利开展的一种必要支持。
教师应重视评价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促进价值,通过运用价值判断策略,从大班幼儿的发展需求、游戏水平、生活经验出发去确定有价值的评价内容:1、判断评价内容能否提升人际交往社会性区域最直接目标就是促进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而社会性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首先从人际交往来考虑评价的内容。
(1)角色职责认知是否增强对大班幼儿在活动中角色身份的职责没有明确并出现一些情况的行为进行讨论,寻求解决方法,促进大班幼儿对社会角色职责的深度认知。
(2)提高合作协商能力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特点,选择指向“如何更好地合作与协商”这一点,引导幼儿发现中这一能力的不足,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以提高合作协商能力。
2、判断评价内容能否促进社会适应(1)乐于解决问题选择多种问题情境中提供的解决问题的诸多机会,促进幼儿提高解决游戏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2)愿意遵守规则注意游戏中隐含的规则遵守的评价。
引发幼儿重点评议游戏中潜在的社会规则。
(3)提升生活经验新经验的获得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社会适应性,因此,有价值的评价内容应能帮助幼儿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大班幼儿学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讨,充分体现游戏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使生活经验得到丰富。
(二)幼儿行为分析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形式,他们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
幼儿游戏中的行为真实的折射着幼儿发展现状,同时也透射着幼儿发展的方向。
维果斯基指出幼儿所做的游戏常常高于他们实际的发展水平,游戏可能充当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梯子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帮助他们获得更高水平的能力。
所以,不仅幼儿需要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更需要通过游戏,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发展的现状及判断幼儿发展的空间。
为推动幼儿发展奠定科学依据。
1、了解大班幼儿的游戏水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社会性的不断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呈现的游戏类型与中小班是不同的。
大班游戏水平及表现年龄段游戏水平典型表现(仅供参考。
实践中不断完善)大班合作游戏1、能融入所扮演的角色,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分丰富角色行为。
2、开始主动邀请他人或配合他人游戏。
3、喜欢承担任务,并对承担的人物表现出最初的责任感。
4、在合作游戏中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能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5、能和同伴共同协商规则,并遵循。
2、行为分析要点对活动中观察到的幼儿显像信息进行要点分析,从而探知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现状,幼儿游戏中角色认知情况、游戏中合作性、问题解决、亲社会性行为的表现等。
从中剖析存在的缺失或判断发展的可能,这是推动本次实践研究的关键所在。
行为关联:从案例呈现的幼儿各个行为表现中,筛选、锁定、链接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相关联的社会性行为,使案例指向更明确。
剖析需要需要是幼儿行为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其行为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们要根据幼儿行为呈现的信息,在科学理论的基点上,剖析幼儿行为背后的需要,准确把握幼儿。
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观察分析表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所在区域案例描述真实客观的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关联从案例呈现的幼儿各个行为表现中,筛选、锁定、链接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相关联的社会性行为,使案例指向更明确。
剖析从幼儿的游戏社会性行为判断幼儿需要及发展可能。
对幼儿行为的研读及行为背后需要的分析应立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本着客观、科学的原则进行。
(三)跟进策略我们的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幼儿,是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而实践的。
因此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促进与拓展是本研究的重点。
具体策略策略一、处方跟进式每个幼儿因个体差异其对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也各不相同,教师因根据幼儿不同行为类型进行一对一的处方式指导与跟进。
比如小班合作性需要的幼儿,我们可以通过玩具分享活动,让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引起幼儿的交流。
又如中班的合作需要性幼儿,我们可以创设朋友预约的方式进行区域活动等。
在大班同样是合作需要的幼儿,我们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利用游戏规则化的运用,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