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中幼儿社会性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分析
与策略跟进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社会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更为幼儿获得良好情感体验和社会认知提供了积极的平台。

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自主选择、自主表达、自主建构,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表现,他们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是反映幼儿心灵的窗户,是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

所以,不仅幼儿需要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就更需要理解幼儿的游戏,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

然而,幼儿因为环境、能力、经验等不同,各年龄段的孩子其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存在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也各不相同。

1、对自主的需求
主体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个体自我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为自主态度和自主行为。

幼儿进入大班其主体性发展有了显著提高,在区域活动中也是如此。

他们更喜欢玩自己的主题,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游戏,乐意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区域游戏中尝试。

若是剥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权,就会极大地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2、对合作的需要
研究表明学前晚期幼儿出现了有组织的合作游戏。

游戏水平的提高反映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通过观察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同伴交往,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而更好的跟进措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亲社会的需要
大班幼儿正处于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关注度在活动中表现显著,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同伴与成人的肯定,也会因此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不断提高,摆脱自我中心倾向。

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解决冲突、合作及其他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

基于以上,我们将着眼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点,拟定研究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探究。

二、遵循原则
(一)基于需要的目标性原则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应是有目的观察,为更好地对幼儿的行为分析及策略跟进提供依据。

实践中,我们应在指南引领下,深入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明确其核心目标,并在目
标细化转变成可操作性区域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社会性发展的达成目标。

(二)基于生活的经验性原则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分析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有效的区域活动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需要出发,让其在社会性情景的自然刺激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体验,从而得到自主建构、主动成长。

(三)基于榜样的强化性原则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基于幼儿在社会性区域共同体中榜样的作用。

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在共同体中进行,共同体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实践中,我们要立足幼儿存在的集体,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共同体中促进幼儿发展。

(四)基于幼儿的生成性原则
区域活动呈现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小社会,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基于其在连续变化的社会情景中需要的激发。

幼儿为满足需要而不断的实践,而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需要生成,活动因幼儿实际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这种生成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需要,把握幼儿的实践状态,并根据现实而生成活动,教师需在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中实施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指出兴趣与需要是儿童发展的动力。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各自特殊的兴趣和需要,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探索,发现问题。

在活动区,通过多种多样的材料、开放的区域、适合不同兴趣的活动,吸引儿童的兴趣并容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二)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完整地转移到儿童的头脑中,主张儿童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提倡合作学习及情景性教学。

在区域实践中,我们要在教育观念上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给儿童学习的主动权。

在区域内容上要重视社会性与实践性,为儿童提供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景,使幼儿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具有真实性。

四、预期目标
1、提高教师观察分析大班幼儿社会性行为及策略跟进的能力。

2、形成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社会性行为的典型表现。

3、探寻一系列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五、研究内容
(一)幼儿行为的观察
在游戏中幼儿的一切行为常是外显的,情感是外露的,因而极易被观察、被感知。

对区
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观察、记录,能使观察者通过幼儿的外部表现而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对幼儿此方面发展的真实了解,为教师指导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1、大班区域观察目标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观察目标的确立,应基于指南引领及对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的分析。

有利于实践中教师正确把握观察方向及实施有针对性的观察。

2、观察内容
根据区域系统管理的需要,我们将观察定位在区域创建的全过程:区域主题选择——区域活动推进——区域评价,全面架构对大班幼儿的观察。

在区域主题择选中的观察
基于大班幼儿的特点,我们在大班区域主题择选中更多放手幼儿自主,那么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点就是观察捕捉相关信息,以此了解幼儿的现状追随幼儿建构主题内容。

首先,拓展观察范围,扑捉价值信息
我们将观察的空间不仅停留在活动现场的生成点,更要拓展到幼儿日常活动中、主题中,观察他们近期的兴趣点,及时了解幼儿需求,从中删选产生区域主题。

其次,明确观察要点
区域主题的锁定,应服从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在此基础上权衡适宜性。

那么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观察应该锁定:
看兴趣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源泉,决定着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出发,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时刻寻找、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看发展
不是所有来自幼儿的兴趣取向都可以将其纳入区域主题选择的范围,而是要用“发展”来对兴趣取向进行再次衡量。

在区域行进中观察
观察是本次研究的前提,实践中明确观察内容有助于教师更有正对性的进行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观察。

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的要点:
首先、观察什么?
其次、观察方式
①观察形式,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关键。

但幼儿区域活动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观察是否科学、合理、客观直接关系到观察的真实性,关系到教师通过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

本研究根据实际采用现场观察的形式,提倡追踪观察与随机观察的双汇,从不同纬度观察了解幼儿的行为。

②观察方法,为保障观察记录的真实性,我们采用轶事观察的方法,可以采用现场行为描述,现场微格呈现及现场实况录入等形式对幼儿游戏过程进行观察呈现,为后续的有效解读提供依据。

③观察分工,区域活动中主配班教师的观察应职责分明,分工协作。

在实践中我们将进
一步研究。

在评价中的观察
区域评价是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顺利开展的一种必要支持。

教师应重视评价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促进价值,通过运用价值判断策略,从大班幼儿的发展需求、游戏水平、生活经验出发去确定有价值的评价内容:
1、判断评价内容能否提升人际交往
社会性区域最直接目标就是促进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而社会性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首先从人际交往来考虑评价的内容。

(1)角色职责认知是否增强
对大班幼儿在活动中角色身份的职责没有明确并出现一些情况的行为进行讨论,寻求解决方法,促进大班幼儿对社会角色职责的深度认知。

(2)提高合作协商能力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特点,选择指向“如何更好地合作与协商”这一点,引导幼儿发现中这一能力的不足,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以提高合作协商能力。

2、判断评价内容能否促进社会适应
(1)乐于解决问题
选择多种问题情境中提供的解决问题的诸多机会,促进幼儿提高解决游戏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2)愿意遵守规则
注意游戏中隐含的规则遵守的评价。

引发幼儿重点评议游戏中潜在的社会规则。

(3)提升生活经验
新经验的获得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社会适应性,因此,有价值的评价内容应能帮助幼儿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大班幼儿学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讨,充分体现游戏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使生活经验得到丰富。

(二)幼儿行为分析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形式,他们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

幼儿游戏中的行为真实的折射着幼儿发展现状,同时也透射着幼儿发展的方向。

维果斯基指出幼儿所做的游戏常常高于他们实际的发展水平,游戏可能充当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梯子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帮助他们获得更高水平的能力。

所以,不仅幼儿需要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更需要通过游戏,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发展的现状及判断幼儿发展的空间。


推动幼儿发展奠定科学依据。

1、了解大班幼儿的游戏水平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社会性的不断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呈现的游戏类型与中小班是不同的。

大班游戏水平及表现
年龄段游戏水平典型表现(仅供参考。

实践中不断完善)
大班合作游戏1、能融入所扮演的角色,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分丰富角色行为。

2、开始主动邀请他人或配合他人游戏。

3、喜欢承担任务,并对承担的人物表现出最初的责任感。

4、在合作游戏中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能评价自己和他人
的行为。

5、能和同伴共同协商规则,并遵循。

2、行为分析要点
对活动中观察到的幼儿显像信息进行要点分析,从而探知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现状,幼儿游戏中角色认知情况、游戏中合作性、问题解决、亲社会性行为的表现等。

从中剖析存在的缺失或判断发展的可能,这是推动本次实践研究的
关键所在。

行为关联:
从案例呈现的幼儿各个行为表现中,筛选、锁定、链
接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相关联的社会性行为,使案例
指向更明确。

剖析需要
需要是幼儿行为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其行为发展的
内在动力。

我们要根据幼儿行为呈现的信息,在科学理论的基点上,剖析幼儿行为背后的需要,准确把握幼儿。

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观察分析表
观察对象观察
时间
所在
区域
案例
描述
真实客观的记录幼儿的游戏
行为关联从案例呈现的幼儿各个行为表现中,筛选、锁定、链接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相关联的社会性行为,使案例指向更明确。

剖析从幼儿的游戏社会性行为判断幼儿需要及发展可能。

对幼儿行为的研读及行为背后需要的分析应立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本着客观、科学的原则进行。

(三)跟进策略
我们的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幼儿,是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而实践的。

因此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促进与拓展是本研究的重点。

具体策略
策略一、处方跟进式
每个幼儿因个体差异其对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也各不相同,教师因根据幼儿不同行为类型进行一对一的处方式指导与跟进。

比如小班合作性需要的幼儿,我们可以通过玩具分享活动,让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引起幼儿的交流。

又如中班的合作需要性幼儿,我们可以创设朋友预约的方式进行区域活动等。

在大班同样是合作需要的幼儿,我们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利用游戏规则化的运用,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策略二、问题推进式
杜威教育理论指出,幼儿是在社会情境中不断产生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成长的。

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推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策略三、生活链接式策略
幼儿知识的建构基于原有生活经验及再生。

区域活动实践中,我们应创设与幼儿生活相类似的环境,让幼儿去发现和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并通过不断的探索探索架接起区域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链接,从而生成新的经验。

六、研究时间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间:2014年1月——2015年8月
2.研究对象:舟山新城中心幼儿园大班段、南海实验幼儿园及岱山机关幼儿园各一个班。

3.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其他研究法为辅。

七、研究步骤与成果形式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4.1——2014.6
1.收集、学习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4.8——2015.4
1.实施研究方案。

2.边实践边反思跟进,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实践策略。

3.收集整理实践材料。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5.5——2015.8
1.整理分析撰写结题报告。

2.区域实践成果分享
(四)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案例集
八、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为舟山市顾力群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教育专业素质过硬,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多名成员有主持省、市各级立项课题的经验。

2、其中课题负责为舟山市幼教学科带头人,成员李雁具有多次主持市级课题的经验,并负责实实验园的教学业务管理更利于实践研究的事实。

3、承担课题实施的幼儿园为我市幼教教研基地幼儿园,具有主区域活动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最伟大的教育家》(爱尔兰)费兰克.M.费拉纳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幼儿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黄锐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李季湄冯晓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社交和认知类型发展的研究》杨丽珠、皱晓燕、朱玉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