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成因分析与对策

合集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与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与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与矫正策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与矫正策略引言:幼儿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并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和社交技能。

然而,一些幼儿出现了攻击性行为,给幼儿自身和周围的人带来了许多困扰和问题。

本文将剖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提供一些矫正策略。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1.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成因之一。

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在不断发育,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还不成熟。

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在幼儿期,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他们常常以攻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或不安。

此外,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完全成熟,在面对挑战和不公正时可能表现出攻击的行为。

3. 社交因素社交因素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成因之一。

幼儿正处于学习社交技能的阶段,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有效地解决冲突或与他人合作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同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来自家庭、学校或其他社交环境的不良影响,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二、矫正策略1.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应该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这包括提供稳定和有爱的亲子关系,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以及鼓励幼儿参与积极的社交活动。

2. 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幼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长和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以通过教授一些放松和冷静的方法,如深呼吸和数数等,帮助幼儿在遇到挑战和不适时保持冷静。

3. 提供适当的行为范例幼儿往往会模仿他们周围的成人和同伴的行为。

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他们的良好行为的典范。

他们应该展示出尊重他人、友善和合作的行为,以激励幼儿学会适当地处理冲突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4. 提供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幼儿常常因为无法适当地解决冲突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XXX是一个3岁的男孩,他在班级中是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孩子。

然而,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包括拍打肚子、拧耳朵、模仿武打片中的动作并打伤其他小朋友的眼睛和鼻子。

这种行为被称为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表现不同。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和大众传媒。

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放任,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此外,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针对这种行为,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师可以告诉幼儿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并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这种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幼儿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羞愧,促进幼儿自觉地减少攻击行为。

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干预策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通常会让体型较大、力气较强的幼儿扮演强势角色,如“大灰狼”,而让文弱的幼儿扮演弱势群体,如“小羊”。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扮演弱小者,让他们体验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同时让弱小的幼儿扮演“大灰狼”,让他们感受到力量的魅力。

这种角色换位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攻击性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爱怜之心,以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同时,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辱”的心态,不要以牙还牙,而是通过夸大后果的方式讲明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并表达对这种行为的反对态度。

XXX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一种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家长应该尽量减少孩子接触暴力电视的机会,消除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观看有意义的影碟、录像、电影等,以培养他们的可爱、善良、勇敢向上、助人为乐等正面品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在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问题。

尽管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为正常的发展阶段,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可能会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分析,然后是相应的处理策略。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3岁)在幼儿园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他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无法有效表达自己、模仿他人或者受到情绪的影响。

此外,小明可能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案例二:小红(4岁)在家中经常咬、推和踢家人。

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她感到被限制了,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此外,她可能也是在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或者受到了其他的榜样影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策略1.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要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干预。

可以和幼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

2.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为幼儿提供适当、安全和刺激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发展各种技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好奇心。

例如,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让幼儿能够以积极的方式释放能量。

3.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绘画等方式,教导幼儿如何正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鼓励积极的行为和正向互动:及时赞扬和鼓励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分享、帮助他人和友好交往。

同时,也要提醒和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和解决冲突,培养合作和友善的价值观。

5.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规则:设立适当的规则和限制,并与幼儿一起制定。

通过清晰明确的规则和约定,教导幼儿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6.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紧密配合和沟通至关重要。

通过互相交流,共同制定适合幼儿的处理策略,并确保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保持一致。

总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但只要能够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策略,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积极发展。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1. 背景介绍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打架、推搡、咬人等形式,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环境的维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分析我在上个月参观了宝宝之家幼儿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在一次幼儿园的游戏时间中,小明和小强因为一把玩具争夺不下,发生了推搡和互相打人的行为。

教师及时赶来制止了这一行为,但之后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这一事件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幼儿园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3. 对攻击性行为的深入分析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幼儿在情绪受挫或者无法表达自己需求时的一种表现。

在分析这种行为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幼儿的芳龄、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处理还需要考虑到对幼儿自尊心和认知能力的保护,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

4. 教师的处理策略在对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处理中,教师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并进行必要的安抚。

教师需要和相关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和需求,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反思与展望从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更有耐心和智慧地进行处理,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处罚。

家长对于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在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业培训和资源支持,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处理攻击性行为,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教师需要在专业知识和情商方面都有较好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

面对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需要以爱心、耐心和智慧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环境的变化,一些幼儿园孩子出现了攻击性行为,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困扰。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并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案例一,小明在幼儿园时经常打架,不听老师的话,经常用玩具攻击其他同学。

案例分析,小明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变化,或者在幼儿园受到了不良影响,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小明自己的成长,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伤害,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解决方法,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老师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寻求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同时,老师需要对小明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正确处理情绪,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

另外,幼儿园也可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增强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案例二,小花在幼儿园时经常用言语攻击其他同学,言辞激烈,导致其他同学情绪低落。

案例分析,小花可能是因为个人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或者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言语攻击行为的出现。

这种行为虽然不如肢体攻击那样直接造成伤害,但却会对其他同学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解决方法,针对小花的情况,幼儿园老师需要与家长共同合作,帮助小花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老师也需要对其他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应对言语攻击的情况。

结语,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既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和引导,也需要幼儿园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让孩子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能够帮助更多的幼儿园孩子健康成长,远离攻击性行为的困扰。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则幼儿园案例,该案例发生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主要描述了一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其他幼儿的行为,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案例描述:在该幼儿园的大班中,有一个男孩小明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行为。

他经常主动去打其他幼儿,并且每天都有多起这样的事件发生。

小明不仅会用手打人,还会用脚踹、咬人,有时还会将其他幼儿推倒在地。

这一系列的攻击行为给其他幼儿造成了伤害,也引起了其他家长的不满和担忧。

幼儿园的老师对此深感困扰,决定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背后可能有多个因素导致。

首先,小明可能缺乏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可能是由于他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自己。

其次,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小明可能对其他幼儿具有其中一种竞争心理,或者是因为其中一种自卑感而表现出攻击行为,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地位或优越感。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观察和记录:幼儿园的老师需要仔细观察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记录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所在。

2.家庭访问:老师可以与小明的家人进行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情况和受教育状况。

通过与家人的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明的特点和背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绪管理培训:为了帮助小明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在幼儿园里开设情绪管理培训课程,教授一些适应性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

4.社交技能培养:小明可以参加一些小组活动,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学习分享、倾听和合作的能力。

逐渐培养他与他人良好友谊和沟通的能力。

5.行为规范:制定一套适合小明的行为规范,并明确告知他家人,让他们参与督促和引导小明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遵守这些规范。

6.动态反馈:对于小明的进展,给予及时的积极反馈,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改善攻击性行为的动机。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一名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案例背景小宇(化名),男,6岁,大班学生。

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环境和谐,父母关系融洽。

小宇自小聪明好动,但在幼儿园内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打人、咬人等,给其他幼儿及老师带来了困扰。

二、攻击性行为表现1.语言攻击:小宇在与同学交流时,喜欢使用侮辱性语言,如“你真笨”、“我不喜欢你”等。

2.身体攻击:在游戏中,小宇常常因为争夺玩具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情绪失控:当小宇遇到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哭闹不止,甚至咬人。

三、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宇的父母工作繁忙,较少陪伴小宇,可能导致小宇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个性因素:小宇性格好动,好奇心强,但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3.教育因素:幼儿园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宇在受到批评时产生逆反心理。

4.社会因素:小宇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暴力现象,如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使小宇模仿并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四、干预措施1.家庭干预:(1)家长要多陪伴小宇,关注他的情感需求,给予充分的关爱。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积极引导小宇,帮助他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幼儿园干预:(1)老师要关注小宇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问题。

(2)老师要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避免刺激小宇的情绪。

(3)老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小宇积极参与,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3.社会干预:(1)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2)严格控制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通过对小宇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家庭、个性、教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日益凸显,成为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教研活动将围绕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1)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紧张、冷漠、缺乏关爱容易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3)父母行为:父母在幼儿面前的不良行为,如争吵、打骂等,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因素(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紧张、排斥容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2)媒体影响:暴力、色情等不良媒体内容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潜在的诱导作用。

3. 个体因素(1)生理因素:幼儿的生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幼儿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不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1. 行为特点(1)突发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

(2)冲动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冲动性的,缺乏深思熟虑。

(3)反复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反复出现。

2. 情感特点(1)愤怒: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发生时,往往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2)恐惧: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后,可能会产生恐惧感。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庭干预(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尊重、关爱的方式教育幼儿。

(2)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

(3)父母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争吵、打骂等不良行为。

2. 学校干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认识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成因分析与对策
实验幼儿园大五班
牛牛对班里的小朋友频频发起攻击:打人脸,捶人肚子,踩人脚,嘴里还不停地嘀咕:“大坏蛋,打他,大坏蛋……”有一天,他发起了十多次攻击性行为,涉及七八名幼儿。

尤其是他认准了同组的一个女孩,一上午打了她五次,不是捶她的肚子,就是踢她的腿,嘴里还反复念叨:“大坏蛋,……”我们只好时时处处对他采取保护措施。

一、成因分析
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

牛牛的奶奶、妈妈一味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在家访中我们发现,他把电池等硬物当着老师的面砸他奶奶身上,不停地爬到窗上跳下来等,而他奶奶也不生气,连睡午觉都一定要睡在他奶奶的肚子上。

2.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

牛牛在家里只怕他爸爸,他爸爸经常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

当牛牛犯了错时,他爸爸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

而他的妈妈则包庇袒护,牛牛犯了错误也不批评、纠正,其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

当牛牛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

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被攻击者若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则该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的儿童。

也就是说,同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牛牛的攻击性行为。

二、对策
1.引导幼儿正确与人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牛牛太具有攻击性,所以班上的幼儿都不愿与他接近,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避让三分,了解他的家长们也纷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牛牛玩,让他们远离“灾难”。

针对此种状况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通过交谈我让家长了解到“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力”,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就剥夺他应有的权力;其次,通过介绍让家长了解到牛牛也有好的一面,如他的正义感很强,喜欢打抱不平(只是方式有些不当),我们应该肯定他好的地方;最后,我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无瑕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关键是如何战胜困难。

经过我的多次努力,家长们终于开始尝试着接受牛牛了。

从牛牛平日的一言一行中不难看出,他极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和小朋友拍拍打打,你撩我、我撩你就是一种交往,针对此种情况,我在玩“娃娃家”时,选择了几名口语表达能力很强又通情达理的小朋友,鼓励他们主动与牛牛交朋友,并两两相邀到“牛牛”家去做客,以自身的言行帮助他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以改善他与小朋友的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牛牛交到了几名好朋友了,但要想让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接受他仍需长时间的努力。

2.坚持正面教育,慎用惩罚手段。

孩子在生活中时常会受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在成人看来不算什么,却会大大影响孩子的情绪。

由于幼儿表达情感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发泄心中不快的唯一手段就是攻击与侵犯。

记得有一次,牛牛总抢别人的玩具,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把他叫到了身边让他单独玩玩具,结果他像发疯一样大喊大叫。

后来,我吸取了这次的经验教训,对牛牛的攻击性行为不再武断地予以制止,而是平静地分析他打人的缘由,看看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攻击别人的,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他会不会有这种攻击行为。

细心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就可防患于未然,有效阻止牛牛的攻击行为了。

如果他在一天中打人次数有所减少,或能偶尔用其它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就立即给予肯定、鼓励,逐步引导其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情感。

与此同时,我设法引起牛牛对各种活动的兴趣,并通过游戏和交谈满足他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牛牛的攻击性行为已略有收敛,有时他还会主动告诉我:“老师,我今天没有打人。

”我感到非常欣慰,当即就对他的进步给予肯定。

这一切说明牛牛正在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

3.避免家庭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

家长的情绪、言行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

为此,我和牛牛的家长联系,告诉家长恐吓、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会使父子之间产生隔阂。

父子关系紧张导致孩子故意不听家长的话,借此表示对家长的反抗,而家长则常常以打骂胁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牛牛如果长期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言行必定会有其父母的影子,动辄张口骂人、动手打人,最终形成暴戾的性格。

我还与家长达成共识:改变牛牛的攻击性行为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可救药”、“无法挽回”等悲观想法是不可取的。

此外,我还建议家长教会牛牛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攻击他人的原因。

在摸清孩子情感状况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游戏,多与孩子交谈,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培养被攻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采取的方式往往各不相同,有的幼儿不加选择地攻击任何一个小伙伴,有的幼儿则专门向弱小的孩子挑衅,这可能是他们认识到攻击强壮的小伙伴会遭到反击的缘故。

根据帕特森的“消极反应会强化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点,我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

如:当牛牛盯着你看,想打你时,你可以提醒他不许打人,或者直接把他的手推开。

如果没有察觉牛牛的攻击迹象,而冷不防遭受攻击时,可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予以适度的反击。

我想,这既是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是让牛牛遭受适度的“挫折”。

同时,我故意冷淡牛牛,重点关心被攻击者,用行动暗示牛牛这些使人不快的行为将使自己受到冷落。

通过以上的教育,牛牛的攻击性行为已有了很大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