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是儿童成长中最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时常会遇到学生因情绪失控、无法自我控制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情况。
此时,教师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应对,确保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
案例说明:一名3岁的男孩小明在幼儿园中因为被1岁半的女孩推搡而失去了耐心,开始大声吼叫并捡起地上的玩具狠狠地扔向女孩。
解决思路:1. 制止行为教师首先要及时制止小明的攻击行为,避免事态升级。
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1)发出强硬的口头警告,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允许的;(2)劝导、安抚、宽慰,尽量使他冷静下来。
2. 深入了解原因教师在控制住小明的情绪之后,可以借助聆听和观察两种方式,深入了解小明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况,确定应对策略。
例如:(1)聆听:教师可以与小明进行对话,倾听他所表达的情绪和需求,帮助他了解、认知自己的情绪,并给予对应支持。
(2)观察:教师可以观察小明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帮助分析小明的需求和心理情况。
3. 应对方式教师需要针对小明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1)提供安慰:如果小明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教师可以给予安抚和安慰。
(2)规范行为:教师可以告诉小明他的攻击行为是不被允许的,给他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3)培养自我强化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帮助小明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和提供积极的声誉强化,以增强其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降低攻击性行为。
4. 持续关注教师不只需要在一时制止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还需要持续关注其后续的情况,确保其情绪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得以提升。
教师可以借助家长的协助,通过定期交流、家访等方式,对小明的情况进行关注和帮助。
总结:针对幼儿园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应当制止行为、深入了解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和持续关注。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在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问题。
尽管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为正常的发展阶段,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可能会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分析,然后是相应的处理策略。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3岁)在幼儿园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他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无法有效表达自己、模仿他人或者受到情绪的影响。
此外,小明可能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案例二:小红(4岁)在家中经常咬、推和踢家人。
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她感到被限制了,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此外,她可能也是在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或者受到了其他的榜样影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策略1.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要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干预。
可以和幼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
2.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为幼儿提供适当、安全和刺激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发展各种技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好奇心。
例如,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让幼儿能够以积极的方式释放能量。
3.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绘画等方式,教导幼儿如何正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鼓励积极的行为和正向互动:及时赞扬和鼓励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分享、帮助他人和友好交往。
同时,也要提醒和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和解决冲突,培养合作和友善的价值观。
5.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规则:设立适当的规则和限制,并与幼儿一起制定。
通过清晰明确的规则和约定,教导幼儿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6.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紧密配合和沟通至关重要。
通过互相交流,共同制定适合幼儿的处理策略,并确保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保持一致。
总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但只要能够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策略,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积极发展。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1. 背景介绍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打架、推搡、咬人等形式,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环境的维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分析我在上个月参观了宝宝之家幼儿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在一次幼儿园的游戏时间中,小明和小强因为一把玩具争夺不下,发生了推搡和互相打人的行为。
教师及时赶来制止了这一行为,但之后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这一事件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幼儿园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3. 对攻击性行为的深入分析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幼儿在情绪受挫或者无法表达自己需求时的一种表现。
在分析这种行为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幼儿的芳龄、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处理还需要考虑到对幼儿自尊心和认知能力的保护,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
4. 教师的处理策略在对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处理中,教师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并进行必要的安抚。
教师需要和相关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和需求,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反思与展望从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更有耐心和智慧地进行处理,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处罚。
家长对于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在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业培训和资源支持,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处理攻击性行为,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教师需要在专业知识和情商方面都有较好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
面对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需要以爱心、耐心和智慧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教师手记(三)“我是奥特曼”
地点:活动室
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XX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XX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XX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XX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XX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XX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XX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XX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XX的边上。XX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XX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XX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XX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XX嘴巴一咧,大哭起来……XX的妈妈生气地拉起XX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环境的变化,一些幼儿园孩子出现了攻击性行为,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困扰。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并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案例一,小明在幼儿园时经常打架,不听老师的话,经常用玩具攻击其他同学。
案例分析,小明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变化,或者在幼儿园受到了不良影响,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小明自己的成长,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伤害,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解决方法,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老师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寻求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同时,老师需要对小明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正确处理情绪,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
另外,幼儿园也可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增强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案例二,小花在幼儿园时经常用言语攻击其他同学,言辞激烈,导致其他同学情绪低落。
案例分析,小花可能是因为个人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或者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言语攻击行为的出现。
这种行为虽然不如肢体攻击那样直接造成伤害,但却会对其他同学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解决方法,针对小花的情况,幼儿园老师需要与家长共同合作,帮助小花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老师也需要对其他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应对言语攻击的情况。
结语,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既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和引导,也需要幼儿园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让孩子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能够帮助更多的幼儿园孩子健康成长,远离攻击性行为的困扰。
幼儿园攻击行为防治: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方案
幼儿园攻击行为防治: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方案幼儿园攻击行为防治: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方案1. 前言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学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但也十分严重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防治幼儿园攻击行为,是每一个幼儿园管理员和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
2. 案例分析在日常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情况。
小明在幼儿园发生了推搡、咬人等攻击行为,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带来了困扰和伤害。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中并不罕见,但却需要引起重视。
在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学生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小明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或者是受到过其他暴力冲突的影响,导致了攻击行为的出现。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教学管理等方面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剧了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 防治方案针对学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园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幼儿园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家校合作机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
幼儿园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能力,学会引导和调解学生之间的冲突。
针对可能出现的攻击行为,幼儿园需要建立起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4. 个人观点从我的个人观点来看,幼儿园攻击行为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外,家长和社会也需要加入其中,共同为孩子们创造健康和和谐的成长环境。
我认为,学校在教育幼儿园学生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自控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总结回顾在幼儿园攻击行为防治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案例分析,全面评估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从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小班教育案例分析《纠正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小班教育案例分析《纠正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这是我整理的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小班教育案例分析《纠正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主要内容包含,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帮助疏导他的异常情绪,欢迎幼师们参考完整范文!提高上课技巧最快的方法是参考别人的示范课,我长期收录获奖优质课,微课,公开课课件,优秀教案资源!研究对象描述:李苛,2021年12月生,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
李苛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
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
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
因此,我将李苛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典型事例描述:幼儿园的第一天,李苛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来,别的孩子在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闹时,他尤其活跃,一会跑到玩具角玩玩玩具,一会左冲右撞、跑来跑去,他特别的高兴和兴奋。
正当老师为他的出色表现和他那高兴劲而表扬他时,情况不妙了,李苛手舞足蹈的高兴忘了形,将坐在旁边的小朋友撞翻在地,被撞翻在地的幼儿号啕大哭,老师拉着叫他给小朋友道歉,他挣脱了老师的手,跑到一边玩玩具去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才短短的半天工夫,前后就有6名孩子告他的状,都是反映李苛打到他了或是推到他了。
此后,李苛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搞破坏,对于老师的制止,他一点反应也没有。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小班教育案例分析《纠正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 (一)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小班教育案例分析《纠正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情绪控制能力有限,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给幼儿园的师生带来了困扰。
为了引导幼儿纠正情绪攻击性行为,小班教育需要制定相应措施,下面通过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
一、案例背景该幼儿园小班级中有一位女孩,名叫小雨,年龄4岁,性格活泼开朗。
但是,小雨容易发怒,当她感到不满、不舒服或不被关注时,就会用手或脚踢同学、老师或者故意断言大声喊叫。
由于她的攻击性行为较为突出,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
二、问题分析1.认识偏差由于小雨年龄较小,难以理解自己的情绪,也不了解什么是正确的表达方式。
老师需要引导她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掌握可以采用的同理、交往和求助的策略。
2.注意力分散小班教育中,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需要用游戏、童谣、动画、绘本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专注于活动,培养他们慢慢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理解。
3.不懂理解别人小班教育理念要以“爱、宽容、尊重”为核心,关爱学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需求。
要引导小雨学会关爱和理解别人,并培养她的压抑欲望的能力,避免情绪爆发。
三、措施建议对于幼儿园的小班教育,针对小雨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情绪管理教育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通过模仿表达出来、帮助幼儿出口气、留意他们可视为愉快的行为等形式,让幼儿在情绪爆发时能够顺畅地表达出来,以避免愤怒的行为和注意力分散。
2.社交技能培训小班教育可以将幼儿分为小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别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运用各类工具让幼儿参与游戏、互动交流等活动,以培养幼儿的互动关注和乐趣体验。
3.情感关怀老师要多关注小雨的情绪体验,关注她的异样举动和表现,在与她交往时,多给予肯定和赞扬。
此外,通过与小雨的交往,发现她的需求,并给予分别欢迎和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的情感联接。
四、总结针对小班教育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情况,幼儿园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教育幼儿正确处理情绪,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得以在道德、品质、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日益凸显,成为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教研活动将围绕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1)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紧张、冷漠、缺乏关爱容易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3)父母行为:父母在幼儿面前的不良行为,如争吵、打骂等,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因素(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紧张、排斥容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2)媒体影响:暴力、色情等不良媒体内容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潜在的诱导作用。
3. 个体因素(1)生理因素:幼儿的生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幼儿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不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1. 行为特点(1)突发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
(2)冲动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冲动性的,缺乏深思熟虑。
(3)反复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反复出现。
2. 情感特点(1)愤怒: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发生时,往往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2)恐惧: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后,可能会产生恐惧感。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庭干预(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尊重、关爱的方式教育幼儿。
(2)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
(3)父母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争吵、打骂等不良行为。
2. 学校干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认识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引言: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家庭和教育者普遍面临的挑战。
这些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沉默、焦虑、情绪失控等,对儿童的个人和社交发展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深度分析儿童行为问题案例,我们能够了解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并寻找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案例一:攻击性行为1.1 儿童背景介绍小明,5岁,来自寻常家庭。
在幼儿园,他表现出频繁的攻击行为,会推搡、咬人。
1.2 问题分析(1)可能原因: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需求感满足度不高、对言语表达的困难。
(2)解决方案:提供情绪管理的教育培训、建立积极的社交技能、提供感受安全的学习环境。
二、案例二:沉默2.1 儿童背景介绍小芳,4岁,来自单亲家庭。
在幼儿园,她通常保持沉默,不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2 问题分析(1)可能原因:社交不安全感、语言发展滞后、情感问题。
(2)解决方案:建立安全、支持性的环境、提供社交技巧培训、定期进行情感沟通。
三、案例三:焦虑3.1 儿童背景介绍小华,6岁,有一个快要生下来的兄弟。
他在幼儿园出现焦虑症状,例如失眠、胃痛等。
3.2 问题分析(1)可能原因:家庭变化、缺乏适应性应对能力、关注度不足。
(2)解决方案:提供家庭支持、鼓励积极的应对机制、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儿童行为问题的多种多样性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为家庭成员和教育者,我们需要关注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与儿童一起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情绪管理教育、社交技能培训、建立安全支持性的环境等都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给予儿童关注与支持,理解他们的需求,也是帮助他们克服问题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方法,我们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与社交能力。
观点与理解:在处理儿童行为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行为背后的原因,避免仅仅对表面行为进行斥责。
儿童行为问题是一种信号,反映了他们的需求、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发展状况。
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及矫正方案
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及矫正方案一、咬手指行为案例:小明是一位5岁的男孩,经常咬自己的手指甲。
有时候甚至咬到手指出血,这使得他的父母非常担忧。
矫正方案: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咬手指行为可能是由于焦虑、无聊或者模仿他人所致。
为了纠正这一行为,可以尝试以下策略:1.建立奖励机制:例如,如果小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咬手指,父母可以给予一些小的奖励或者称赞,帮助他树立起自我满足感和自信心。
2.提供替代品:咬手指的行为可以用其他行为来替代,例如捏橡皮泥、咬水果等。
3.关注心理需求:父母和老师应该关注小明的情绪状态,了解他是否感到焦虑或者无聊,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二、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红是一个3岁的女孩,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等。
矫正方案:对于攻击性行为,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这种行为可能是由于情绪不稳定、模仿他人或者为了获得注意而导致的。
以下是矫正方案:1.树立榜样:父母和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友善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加强沟通:父母和老师应该与幼儿多沟通,了解她内心的需求和情绪状态,避免使用惩罚手段。
3.建立冲突解决技巧:例如,教幼儿如何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者寻找成年人寻求帮助。
三、胆小害羞案例:小丽是一个5岁的孩子,胆小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
矫正方案:胆小害羞可能是由于缺乏自信或者陌生环境所致。
以下是一些矫正方案:1.增加自信:给小丽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表演、演讲等,以增强她的自信心。
2.接受挑战:鼓励小丽接受一些适当的挑战,如参加夏令营、参加体育活动等,帮助她逐渐克服害羞心理。
3.社交技能培训:教小丽如何与人交往,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与人聊天等。
四、偏食行为案例:小刚是一个7岁的男孩,有严重的偏食行为,只吃少数几种食物。
矫正方案:偏食行为可能是由于缺乏营养知识、不良饮食习惯或者心理因素所致。
以下是一些矫正方案:1.培养兴趣:父母可以尝试将食物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或者讲述关于这些食物的故事,以增加小刚对食物的兴趣。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
这种行为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原因和处理方法。
小明是一名3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比如,当其他小朋友拿走他的玩具时,他会用手推搡对方;当老师不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会大声哭闹并试图咬老师。
这些行为给幼儿园的师生带来了困扰,也让小明的家长感到焦虑不安。
首先,我们来分析小明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身体和言语上。
他会用手推搡、咬人,还会大声哭闹。
这些行为给周围的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秩序。
其次,我们来探讨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足。
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他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只能通过攻击他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另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可能是家庭中长辈的冲突、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处理小明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首先,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加强对小明的情绪引导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理的冲突解决。
其次,家长需要关注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积极调整家庭氛围,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
同时,幼儿园老师也需要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幼儿正确处理情绪和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他们还小不懂事,而是需要从根本上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促进幼儿园的和谐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引言: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采取言语或行动对他人进行攻击,包括推搡、咬人、打人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控制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个案背景:个案为女孩小红,4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红攻击性行为严重,经常推搡、打人,并存在咬人的行为。
家长希望通过心理辅导解决这一问题。
个案分析:1.家庭环境分析:小红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和关爱。
据了解,小红的父母很少与她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她的情感需求缺乏重视。
这种家庭环境缺乏稳定性和爱的渗透,可能对小红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幼儿园环境分析:小红所在的幼儿园环境相对混乱,师生比例较大,老师在管理幼儿时较为严厉,课堂活动设置不够丰富多样。
同时,对于小红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通常使用惩罚性的方法,忽视了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和引导,可能导致了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加剧。
3.个案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其内心的不满和焦虑。
在幼儿园这种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小红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通过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攻击性行为成为她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
同时,小红也可能学习到了攻击的行为模式,她可能发现通过攻击可以获得她所需的关注和回应。
心理辅导策略:1.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是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让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与小红进行日常交流,询问她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倾听她的故事和烦恼,以此增强她对你的信任感。
2.增强情绪表达能力:针对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帮助她学习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如语言表达、绘画和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她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和需求,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理解她的需要并提供支持:关注小红在幼儿园中的需要和焦虑,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例如,安排友善的伙伴,鼓励她与其他幼儿进行友好互动,增强她的归属感。
幼儿园儿童行为管理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
幼儿园是孩子们初次接触社会的地方,也是他们形成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的重要阶段。
然而,幼儿园儿童的行为管理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比如孩子可能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情绪失控或不愿合作等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探讨幼儿园儿童行为管理的应对策略。
案例一:攻击性行为1.孩子在与同伴接触中,出现了脾气暴躁、推搡打闹的情况。
攻击性行为往往来源于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或无力感,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无法有效表达情感和需求。
幼儿园老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2.情感引导: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3.建立规矩: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向孩子们传递合作和尊重他人的理念。
4.合作解决问题:带领孩子们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情绪失控1.孩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大哭大闹,难以平复情绪。
情绪失控可能是因为孩子暂时无法应对外界变化或困难,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情绪管理的技能。
幼儿园老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2.情绪引导:通过安抚和理解,帮助孩子慢慢平复情绪。
3.情感教育:利用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教导孩子如何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4.情绪管理:指导孩子们学会通过自我调节、寻求帮助等方式来管理情绪。
案例三:不愿合作1.孩子在团体活动中,表现出不愿意跟其他孩子合作的态度。
不愿合作可能是因为孩子缺乏团队意识或自信心,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合作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
幼儿园老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2.团队意识培养:通过团体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乐趣。
3.鼓励与赞扬:及时赞扬孩子们的合作行为,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4.身份角色塑造: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合作中每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和应对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儿童行为管理的关键是情感引导、合作教育和情绪管理。
幼儿园老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情绪态度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包括打、踢、推、咬、抓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给幼儿自身带来危害,也给他人造成伤害。
下面通过具体案例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案例一,小明在幼儿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
小明是一个3岁的男孩,最近在幼儿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触犯了他,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打人。
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原因分析,小明可能是因为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而选择用打人的方式来发泄。
也有可能是因为在家庭环境中受到了暴力或者过度溺爱,导致他对于解决问题只知道用暴力手段。
应对方法,首先,家长和老师需要耐心倾听小明的心声,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其次,可以通过教育引导,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及时制止他的攻击行为,让他明白打人是不对的,并给予适当的惩罚。
案例二,小芳经常咬其他小朋友。
小芳是一个2岁的女孩,最近在幼儿园经常咬其他小朋友,不论是在玩耍时还是在争抢玩具时,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咬人。
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担心,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
原因分析,小芳可能是因为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导致她在幼儿园中用咬人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也有可能是因为她缺乏社交能力,无法有效地与其他小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
应对方法,首先,家长需要加强对小芳的关爱和呵护,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其次,可以通过与小芳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她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同时,也要教育她尊重他人,不要用咬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
总结,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需要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他们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教育引导和关爱呵护,帮助他们克服攻击性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同时,也要及时制止他们的攻击行为,让他们明白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不对的,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环境,但在这个看似和谐的地方,也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在情绪失控或者受到挫折时,采取的一种不当的行为方式,可能包括打人、咬人、踢人等。
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会对整个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案例,以及针对这些案例的解决方法。
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园学生,他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在一次争抢玩具的事件中,小明因为与小红发生了冲突,竟然用力推倒了小红,导致小红受伤。
另外,小明还经常在幼儿园里打其他小朋友、踢老师和保育员。
这种攻击性行为给幼儿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让小明的家长和老师们感到焦虑和无助。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首先,幼儿园可以加强对小明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开展一些针对攻击性行为的专门活动,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幼儿园可以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制定针对小明的行为管理计划,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小明克服攻击性行为。
最后,幼儿园还可以采取一些行为约束措施,比如对小明进行适当的惩罚,让他意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除了小明,还有一些其他幼儿园学生也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比如小芳经常在幼儿园里咬其他小朋友,小杰总是踢人打人,小红则经常用玩具攻击其他小朋友。
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给幼儿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让老师们感到无奈。
针对这些案例,幼儿园可以采取类似的解决方法。
首先,幼儿园需要加强对这些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幼儿园需要与这些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制定行为管理计划,家校合作,共同帮助这些孩子克服攻击性行为。
最后,幼儿园还可以采取一些行为约束措施,对于频繁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让他们意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总的来说,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出现,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管理,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行为,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中,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包括肢体攻击、言语攻击和过度干扰他人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会对园中其他幼儿和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并且可能会影响班级的秩序和正常的教学活动。
由于幼儿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往往缺乏自我控制和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所以名称战斗性行为善于积木,在这个阶段幼儿园阶段学会控制情绪是十分重要的。
在下面的案例中,我将分析幼儿园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阿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最近的一段时间,他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一方面,他喜欢握紧拳头朝他人挥舞,特别是在争抢玩具的时候;另一方面,当他想要一件东西,但其他幼儿不给他时,他会开始推搡或咬对方。
这种攻击性行为已经引起了其他幼儿的不满和惧怕,也对他们产生了影响。
案例分析:阿明通过攻击行为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尽管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但我们需要关注他背后的原因。
首先,阿明可能处于发展的儿童自我中心阶段,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其次,阿明可能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导致他通过攻击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他可能也缺乏适当的冲突解决和分享的技巧。
解决方案:1.教育:教育阿明什么是适当的行为和言语,并告诉他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通过与他交流,帮助他理解攻击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并鼓励他寻找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2.模仿:幼儿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展示冲突解决和分享的正确方式。
示范和引导阿明如何与他人和平相处,并与他合作游戏和玩具分享的经验。
3.情绪管理:提供情绪管理的培训和指导,帮助阿明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通过教授一些冷静下来的方法,如深呼吸、数数或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等,来帮助他平静下来。
4.沟通技巧:教授阿明适当的沟通技巧,如用词恰当、使用言语表达感受、分享想法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帮助他练习这些技巧。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及处理策略
文章标题: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及处理策略1. 概述近年来,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案例屡见不鲜,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幼儿园教师作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他们的行为对幼儿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和处理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2.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2.1 案例一:教师体罚幼儿在某幼儿园,一名教师因幼儿过于调皮,采取了体罚的方式进行惩罚。
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幼儿的权益,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愤怒和不满。
也对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理念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2.2 案例二:教师言语暴力在另一所幼儿园,一名教师因幼儿行为不端,采取了言语暴力的方式进行斥责和训斥。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和心灵,也严重地破坏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信任和情感通联。
3.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3.1 工作压力幼儿园教师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各种要求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无力。
在一些情况下,教师可能因为情绪失控而采取攻击性行为。
3.2 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欠缺一些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面对幼儿的顽皮行为,他们缺乏耐心和包容心,容易采取激烈的惩罚方式。
4.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处理策略4.1 制定相关规定和制度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包括体罚、言语侮辱等。
4.2 加强教师培训和心理疏导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处理幼儿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5. 总结回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以及处理策略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保障幼儿的权益和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建立起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师的行为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面对学生攻击性行为。
本文将深入分析学生攻击性行为,并提出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的具体方法。
一、案例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小明展现出了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每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小明总是先动手打人。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活动,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大困扰。
小明的家长也因此频繁地被老师召集到学校,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孩子改正这种不良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情绪管理不当:小明可能没有健全的情绪管理能力,遇到挫折或愤怒时无法正确表达和释放情绪,只能通过攻击行为来获得发泄。
2. 缺乏社交技能:小明可能不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导致在与同学交往中产生摩擦,进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 家庭环境影响: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可能存在家庭纷争、家庭暴力等负面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学前教师如何应对攻击性行为1. 深入了解孩子:学前教师首先应当深入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情感状态、日常生活等,找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
2. 建立正面关系:学前教师应当与小明建立起积极的、信任的关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从而增强他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3. 引导情绪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艺术创作等方式,引导小明主动表达内心的情感,教会他正确处理情绪,使其学会用言语来替代暴力行为。
4. 整合资源进行干预:学前教师可以整合学校的心理老师、家长以及社会资源,共同帮助小明改善攻击性行为,例如进行心理辅导、家庭关系疏导等。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在面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时,我深切理解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攻击性行为的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并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取得成效。
我认为学前教师在应对攻击性行为时,应当既重视干预措施的及时性,又注重长期性,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学生攻击性行为是难免的,但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行为,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向良好的发展道路。
幼儿园教师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1. 引言学生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面临的挑战之一。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打人、踢人、咬人、推人等。
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应对这种行为的技巧和策略,以确保所有学生的安全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幼儿园教师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和有效策略。
2. 案例描述在一个幼儿园的小组活动中,小明(化名)突然袭击了其他同学,包括推倒、咬人和扔物品。
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危及其他同学的安全,也给小明自己的教育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该案例需要幼儿园教师采取措施来处理和解决。
3. 分析与评估在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之前,幼儿园教师需要对该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便有效地制定应对策略。
以下是对该案例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评估和分析:- 行为触发原因:了解攻击性行为的触发原因对于幼儿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案例中,可能的触发原因包括情绪失控、不满或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模仿等。
- 预警信号:幼儿通常会展示出行为前的一些预警信号,例如紧张、焦虑、情绪波动等。
教师应该学会识别这些信号,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 儿童发展水平:幼儿芳龄段是一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他们的识别能力、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这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动机。
4. 应对策略了解了上述分析结果后,幼儿园教师可以制定下列应对策略:- 提供安全环境:教师应确保幼儿在园内感到安全,并在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及时采取行动,以避免伤害其他同学。
这可以通过增加监控、设置规则和限制儿童之间的接触来实现。
- 提供替代行为:为了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其他适当的行为方式,以代替攻击行为。
教导幼儿用言语表达需求、分享情感或寻求帮助。
- 建立情绪调节技巧:通过教授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倾诉情感等,幼儿可以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遇到挑战或压力时更好地控制自己,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
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
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
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
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X X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
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XX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
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X X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
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
X X大喊:“是我先拿到的。
”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
”X X仍大叫:“我要玩。
”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
”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 X X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X X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
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
X X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分析: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
案例中XX 的表现应属于这类。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
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
XX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
”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教师手记(二)“他先打我的”地点:盥洗室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
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X X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
伟伟转过头对XX说:“XX,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XX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
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XX,XX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XX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
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
我问XX:“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XX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
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
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
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
此案例中XX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教师手记(三)“我是奥特曼”地点:活动室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
X X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
我摸摸XX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XX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
”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XX大喊:“我要玩。
”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
”“不,我还要玩一会儿。
”……我见状立即对XX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XX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示意让XX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XX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XX的边上。
XX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
”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
“宝剑”断了,于是XX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XX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XX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XX嘴巴一咧,大哭起来……XX的妈妈生气地拉起XX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
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
在此案例中,XX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XX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
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
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XX这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
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从上午8点半到11点半3个小时里共发生30起打架事件,平均每6分钟发生一次。
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
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
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
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
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
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
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
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
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
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
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
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
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
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
2、判断。
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