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博士幼儿园教师手记:幼儿攻击性行为(哭闹、恐吓、扇耳光……)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cfec811a76c66137ee061931.png)
案例分析
攻击性行为
执教者:我班的洋洋小朋友在班级里,十分顽皮,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奇闻趣事。
事件一:语言课孩子们都认真地听着我在讲故事,洋洋坐不住了,屁股离开椅子,边走边用眼瞄我,见我没发现,胆子就更大了,给这个小朋友拉一下头发,给那个小朋友踢一脚,再补打一拳。
小朋友直嚷嚷“老师,洋洋打我。
”我连忙制止,请他好好听课,可过不了多会,他又开始了。
虽然嘴巴能承诺“老师,我不打了。
”可他总关不住自己,无奈我只得让他坐在我旁边。
分析:
1、家庭环境:孩子生活在特殊的家庭中,妈妈离开了他的家,父亲在年龄为及格的状况下有了这个孩子,平时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带的、教育的,凡事都顺着他的性子,由他胡闹,任性地为之。
2、嫉妒的心理,当别的孩子说起自己的妈妈时,他会说:“我妈妈死掉了”这样的话,还会显露出厌恶的、烦躁的情绪。
有时他对同伴动手,可能想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吧!
措施:
1、创造机会,在游戏中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数学区的小猫钓鱼游戏,训练其耐心和受挫度。
还有学做解放军的游戏等。
2、教给孩子一些新的有效的,能够为别人所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同伴帮助了他,引导他感受同伴对他的友好,提醒他下次也要和同伴友好相处。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551a56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7.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在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问题。
尽管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为正常的发展阶段,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可能会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分析,然后是相应的处理策略。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3岁)在幼儿园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他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无法有效表达自己、模仿他人或者受到情绪的影响。
此外,小明可能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案例二:小红(4岁)在家中经常咬、推和踢家人。
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她感到被限制了,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此外,她可能也是在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或者受到了其他的榜样影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策略1.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要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干预。
可以和幼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
2.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为幼儿提供适当、安全和刺激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发展各种技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好奇心。
例如,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让幼儿能够以积极的方式释放能量。
3.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绘画等方式,教导幼儿如何正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鼓励积极的行为和正向互动:及时赞扬和鼓励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分享、帮助他人和友好交往。
同时,也要提醒和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和解决冲突,培养合作和友善的价值观。
5.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规则:设立适当的规则和限制,并与幼儿一起制定。
通过清晰明确的规则和约定,教导幼儿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6.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紧密配合和沟通至关重要。
通过互相交流,共同制定适合幼儿的处理策略,并确保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保持一致。
总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但只要能够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策略,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积极发展。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c93f5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0.png)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1. 背景介绍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打架、推搡、咬人等形式,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环境的维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分析我在上个月参观了宝宝之家幼儿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在一次幼儿园的游戏时间中,小明和小强因为一把玩具争夺不下,发生了推搡和互相打人的行为。
教师及时赶来制止了这一行为,但之后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这一事件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幼儿园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3. 对攻击性行为的深入分析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幼儿在情绪受挫或者无法表达自己需求时的一种表现。
在分析这种行为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幼儿的芳龄、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处理还需要考虑到对幼儿自尊心和认知能力的保护,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
4. 教师的处理策略在对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处理中,教师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并进行必要的安抚。
教师需要和相关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和需求,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反思与展望从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更有耐心和智慧地进行处理,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处罚。
家长对于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在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业培训和资源支持,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处理攻击性行为,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教师需要在专业知识和情商方面都有较好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
面对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需要以爱心、耐心和智慧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的暴力现象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
![幼儿园的暴力现象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e1ff88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9.png)
幼儿园的暴力现象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幼儿园的暴力现象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孩子送往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园的暴力现象仍然存在。
本文将就此展开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案例分析:在某幼儿园里,两个孩子在玩球时发生了争执,最终演变成了打架事件。
其中一个孩子用手打了另一个孩子的脸,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惊恐和紧张。
但是,老师并没有及时制止,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
这个事件一度引起家长的强烈不满。
他们质疑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伤害。
分析:该事件说明了幼儿园的暴力现象包含孩子之间的冲突和老师的管理不到位两方面。
在幼儿园中,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心理发育和行为习惯不成熟,产生冲突也很容易,但是孩子也同样需要学会冲突的解决办法。
而教师的实施方法对于冲突解决也非常至关重要,要及时跟进,详细记录情况并予以公正的协商处理。
防范措施:为了减少幼儿园的暴力现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1. 安全教育:幼儿园教师应该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鼓励他们学习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
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孩子进行防范措施的培训,学习应对不适当行为的方法。
2. 严格管理:幼儿园教师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认真观察,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如打架、推搡等,教师必须及时制止并进行记录。
同时,教师应当加强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防范某些暴力事件。
3. 课程改进:幼儿园应该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冲突管理和解决的课程。
这样,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维持和谐与团结。
结论:幼儿园的暴力现象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防范和管理,才能有效减少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教育方面应当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他们遇到问题要勇于解决。
教师方面应对孩子的行为保持警惕,及时制止一切影响课堂秩序和校园安全的不良行为。
幼儿园的防范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才能切实解决幼儿园的暴力问题。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38aaea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9.png)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与成长的地方,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的案例。
这些行为可能会给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带来威胁,也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困扰。
下面我将就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
在某幼儿园,有一名3岁的男孩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打人、咬人、抢夺玩具等。
这些行为给其他孩子带来了恐惧和伤害,也让老师们很头疼。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情况,以及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同时,也需要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表现,了解他们在园内的交往和活动情况。
其次,针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这包括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同时,也需要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和教育,让他们明白攻击性行为的后果和不良影响。
此外,老师们也需要引导孩子们进行合作与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幼儿园管理制度,加强对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处理。
这包括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园攻击性行为案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乐园。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e0e6263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2.png)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则幼儿园案例,该案例发生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主要描述了一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其他幼儿的行为,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案例描述:在该幼儿园的大班中,有一个男孩小明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行为。
他经常主动去打其他幼儿,并且每天都有多起这样的事件发生。
小明不仅会用手打人,还会用脚踹、咬人,有时还会将其他幼儿推倒在地。
这一系列的攻击行为给其他幼儿造成了伤害,也引起了其他家长的不满和担忧。
幼儿园的老师对此深感困扰,决定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背后可能有多个因素导致。
首先,小明可能缺乏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可能是由于他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自己。
其次,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小明可能对其他幼儿具有其中一种竞争心理,或者是因为其中一种自卑感而表现出攻击行为,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地位或优越感。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观察和记录:幼儿园的老师需要仔细观察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记录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所在。
2.家庭访问:老师可以与小明的家人进行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情况和受教育状况。
通过与家人的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明的特点和背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绪管理培训:为了帮助小明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在幼儿园里开设情绪管理培训课程,教授一些适应性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
4.社交技能培养:小明可以参加一些小组活动,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学习分享、倾听和合作的能力。
逐渐培养他与他人良好友谊和沟通的能力。
5.行为规范:制定一套适合小明的行为规范,并明确告知他家人,让他们参与督促和引导小明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遵守这些规范。
6.动态反馈:对于小明的进展,给予及时的积极反馈,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改善攻击性行为的动机。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147e69b90d6c85ec3ac65b.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基本情况】1、幼儿的一般情况明明(化名),男,6岁,独生子女。
他个子在班里最高(1.28米),身材最壮,力量最大。
他喜欢看书,识字量大,认识一般图书上的字甚至报纸上的字,见识较多,但言语不多。
计算能力强,喜欢“算帐”,喜建构,爱画画,设计、布局总是与众不同。
在班上爱惹是生非,常与同伴发生争执,甚至粗暴地伤害他人,但本人却未能正确认识到危害性和严重性。
同伴们远离或拒绝与其交往,家长们也厌恶。
他不仅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本人也因受到排斥、孤立而心理不平衡,情绪异常。
2、幼儿的家长情况父母均为高学历知识分子,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室内设计工程师,兴趣爱好广泛,工作繁忙,但尽可能陪他,常带他外出旅游,并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讲给他听,还特别注意提供给他足够的营养。
妈妈对他要求很严,对其过分行为有体罚举动。
家庭和睦,条件优越,无老人同住。
【问题情境】明明霸气十足,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
在建构角,他拿着自己随便拼搭的一个东西或者一块大积木就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他甚至明目张胆地将别人的作品拆掉。
别人与他理论,他看着你生气的样子,脸上挂着笑,不做声响。
小朋友气得推开他,他身子一挺,把你顶个趔趄,话音“推我干什么?”还未落,拳、脚已经落到对方身上。
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
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他就一把抢过来,说“给我看看。
”别人不给,他就扭住别人的胳膊,硬抢过来。
在美工角,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面,还不让别人过来。
他还时不时地故意用画笔在别人的纸上涂一下,说是“在帮他画画”。
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
吃饭时,他有时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着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
他还把吃剩的饭菜放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
上课时,他还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处理指南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处理指南 幼儿园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2250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a.png)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处理指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的素质和行为举止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针对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报道却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师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指南,以期为幼儿园教师的规范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一、案例分析1.1 案例一:某市某幼儿园教师言语攻击学生事件某市某幼儿园的李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对一名学生进行言语攻击,比如用恶语伤害学生自尊心,还发生过推搡行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创伤。
经调查发现,该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常采取过激手段,导致与学生间的关系紧张。
教师的攻击性言语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1.2 案例二:某县某幼儿园教师体罚学生事件某县某幼儿园的张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时常采取体罚学生的方式,比如用手打学生的手,拉耳朵等。
这种行为给学生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造成了学生的不适和心理障碍。
此事曝光后,引起了公众的极大愤慨,并对教育制度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质疑。
二、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分析2.1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幼儿园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里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而攻击性行为往往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创伤。
2.2 负面影响社会稳定幼儿园教师的攻击性行为一旦暴露在公众面前,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公愤和恶劣影响,不仅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指南3.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针对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06667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f.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第一篇: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研究对象:汪简班级:大四班个案情况简述: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
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
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
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
汪简坐在最后一排。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
让幼儿自由讨论。
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
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
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
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
”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
”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
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
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
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汪简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
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8c4e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e.png)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实验报告组员:学号:班级: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名称: FM波频谱分析指导教师:FM波频谱分析摘要:频谱是指一个时域的信号在频域下的表示方式,可以针对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而得,所得的结果会是以分别以幅度及相位为纵轴,频率为横轴的两张图,简单来说,频谱可以表示一个信号是由哪些频率的弦波所组成,也可以看出各频率弦波的大小及相位等信息。
信号若随着时间变化,且可以用幅度来表示,都有其对应的频谱。
本文通过MULTISIM进行FM调频波的调频以及频谱分析,进而阐明关于频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调频解调频谱分析Abstract:The spectrum refers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signal in time domainin frequency domain, which can be obta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 The result is two graphs with amplitude and phase as the longitudinal axis and frequency as the transverse axis respectively. If the signal changes with time and can be expressed in amplitude, it has its corresponding spectrum. In this paper, FM frequency modulation and spectrum analysis of FM frequency modulation wave are carried out by MULTISIM.Keywords: FM Demodulation Spectrum analysis1引言频谱分析是一种将复噪声号分解为较简单信号的技术。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的反思与改进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的反思与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067ab8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b.png)
1. 引言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面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挑战,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探讨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并对教师的反思与改进提出建议。
2. 案例描述在某幼儿园,教师小李在班级中遇到了一个学生小明的攻击性行为。
小明经常对其他同学进行推搡、咬人等行为,给班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教师小李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应对,但效果不佳,这让她感到困惑和无助。
3. 问题分析面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首先应该对行为进行深度分析,了解背后的原因。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家庭环境、情绪问题、自我调节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综合多方因素来进行分析和应对。
4. 反思与改进教师小李在应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时,发现自己在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上存在欠缺。
她在面对小明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失控和焦虑,导致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做法,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5. 建议与思考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如何应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教师应该保持冷静,不激化矛盾,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情绪变化有所敏感。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注重情感的沟通,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6. 结语在幼儿园教师日常的工作中,遇到学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改进自己的做法,寻求更有效的应对方式。
通过本文的讨论与分析,希望能对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7. 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具体方法教师在面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耐心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
这可以通过和学生一对一的谈话,或者在班级中进行小组讨论来实现。
通过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导致攻击性行为的根本原因。
教师需要在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时及时地进行干预和引导。
当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不应该采取过于激烈的惩罚措施,而应该冷静地制止行为,并引导学生通过言语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许博士幼儿园教师手记:幼儿攻击性行为(哭闹、恐吓、扇耳光……)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许博士幼儿园教师手记:幼儿攻击性行为(哭闹、恐吓、扇耳光……)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70a91f98e9951e79a89270d.png)
许博士幼儿园教师手记:幼儿攻击性行为(哭闹、恐吓、扇耳光……)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许博士幼儿园教师手记:幼儿攻击性行为(哭闹、恐吓、扇耳光……)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
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
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
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
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42a9a4a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1.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行为。
这种行
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以
下是一个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小结:
案例描述:幼儿小明(岁)在幼儿园发生了多次攻击性行为,包括打人、咬人、推人等。
他经常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并且经常使用侮辱性的言语。
分析:
1. 家庭环境:小明的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如父母的家庭暴力、家庭成
员的攻击性行为等。
这些不良因素可能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2. 社会化经验:小明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合适的指导和引导,导致他无法有
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他可能没有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情绪管理能力: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表达自
己的感受和需求,从而选择使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干预措施:
1. 家庭支持: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的情况,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教育,帮助家庭创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
2. 社会技能培养:通过社会技能培养,如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训练,帮助小明学
会与他人良好地相处。
3. 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技巧的培养,帮助小明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 观察和监测:对小明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幼儿园的
安全和和谐环境。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b56c8f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a.png)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中,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包括肢体攻击、言语攻击和过度干扰他人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会对园中其他幼儿和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并且可能会影响班级的秩序和正常的教学活动。
由于幼儿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往往缺乏自我控制和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所以名称战斗性行为善于积木,在这个阶段幼儿园阶段学会控制情绪是十分重要的。
在下面的案例中,我将分析幼儿园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阿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最近的一段时间,他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一方面,他喜欢握紧拳头朝他人挥舞,特别是在争抢玩具的时候;另一方面,当他想要一件东西,但其他幼儿不给他时,他会开始推搡或咬对方。
这种攻击性行为已经引起了其他幼儿的不满和惧怕,也对他们产生了影响。
案例分析:阿明通过攻击行为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尽管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但我们需要关注他背后的原因。
首先,阿明可能处于发展的儿童自我中心阶段,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其次,阿明可能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导致他通过攻击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他可能也缺乏适当的冲突解决和分享的技巧。
解决方案:1.教育:教育阿明什么是适当的行为和言语,并告诉他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通过与他交流,帮助他理解攻击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并鼓励他寻找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2.模仿:幼儿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展示冲突解决和分享的正确方式。
示范和引导阿明如何与他人和平相处,并与他合作游戏和玩具分享的经验。
3.情绪管理:提供情绪管理的培训和指导,帮助阿明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通过教授一些冷静下来的方法,如深呼吸、数数或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等,来帮助他平静下来。
4.沟通技巧:教授阿明适当的沟通技巧,如用词恰当、使用言语表达感受、分享想法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帮助他练习这些技巧。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及处理策略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及处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a64b3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9.png)
文章标题: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及处理策略1. 概述近年来,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案例屡见不鲜,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幼儿园教师作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他们的行为对幼儿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和处理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2.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2.1 案例一:教师体罚幼儿在某幼儿园,一名教师因幼儿过于调皮,采取了体罚的方式进行惩罚。
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幼儿的权益,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愤怒和不满。
也对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理念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2.2 案例二:教师言语暴力在另一所幼儿园,一名教师因幼儿行为不端,采取了言语暴力的方式进行斥责和训斥。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和心灵,也严重地破坏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信任和情感通联。
3.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3.1 工作压力幼儿园教师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各种要求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无力。
在一些情况下,教师可能因为情绪失控而采取攻击性行为。
3.2 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欠缺一些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面对幼儿的顽皮行为,他们缺乏耐心和包容心,容易采取激烈的惩罚方式。
4. 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处理策略4.1 制定相关规定和制度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包括体罚、言语侮辱等。
4.2 加强教师培训和心理疏导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处理幼儿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5. 总结回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以及处理策略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保障幼儿的权益和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建立起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师的行为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记录案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记录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798b55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1.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记录案例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情况。
这些行为不仅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带来困扰,也可能对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因此,及时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有效地帮助幼儿克服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案例一,小明(化名),3岁,男。
观察日期,2022年10月1日。
观察地点,幼儿园活动室。
观察者,XX老师。
观察内容:1. 小明在自由活动时间内,频繁出现推搡、打骂其他幼儿的行为,尤其是在争抢玩具或游戏道具时表现更为明显。
2. 当其他幼儿试图与他沟通或者制止他的行为时,小明会情绪失控,大声哭闹,并继续进行攻击性行为。
3.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并非针对特定的幼儿,而是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出现,表现出一定的冲动性和情绪失控。
分析和建议:从观察内容中可以看出,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主要集中在争抢玩具或游戏道具时,这可能与他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玩具和游戏道具的数量和种类,减少幼儿之间争抢的可能性,从根本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 加强对小明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帮助他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3. 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及时进行幼儿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引导他正确处理情绪,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再次发生。
总结:通过对小明攻击性行为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同时,也提醒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fca2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2.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使用身体或语言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攻击或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阶段是相对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出现或者伤害程度较大,则需要进行观察与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本次观察的个案是一个3岁男孩,名叫小明。
小明通常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或者玩具分享过程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例如推、打、咬等。
观察期为两周,每天记录小明的攻击行为次数、对象、触发因素以及干预方法。
观察结果显示小明的攻击行为主要集中在抢夺玩具或者争夺食物时,他通常会对抢夺对象进行打击或者咬人。
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高达每天超过5次,对象主要为同年龄的男孩,特别是那些与他争夺玩具或食物的对象。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他可能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无法正确理解和应对他人的需求或者权益;二是他可能有积聚的情绪无法适当地表达;三是可能缺乏良好的行为控制能力。
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一是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了解并认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权益,培养他的合作和分享意识;二是引导他适当地表达情绪,可以通过绘画、说故事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他表达情感;三是提供适当的行为控制训练,例如进行一些专门的游戏和活动,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密切观察和记录小明的攻击行为,并及时进行干预。
当发生攻击行为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小明进行短暂的远离,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二是与小明进行正面沟通,告诉他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帮助他找到其他更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三是鼓励和表扬他积极的行为和合作,以增强他的积极性。
除了幼儿园老师的干预外,家长也需要参与到小明的行为管理中来。
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和幼儿园中的行为表现,并共同制定干预计划。
家长还可以在家中为小明提供积极引导,例如鼓励他与兄弟姐妹或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教育他要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add13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2.png)
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面对学生攻击性行为。
本文将深入分析学生攻击性行为,并提出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的具体方法。
一、案例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小明展现出了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每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小明总是先动手打人。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活动,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大困扰。
小明的家长也因此频繁地被老师召集到学校,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孩子改正这种不良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情绪管理不当:小明可能没有健全的情绪管理能力,遇到挫折或愤怒时无法正确表达和释放情绪,只能通过攻击行为来获得发泄。
2. 缺乏社交技能:小明可能不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导致在与同学交往中产生摩擦,进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 家庭环境影响: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可能存在家庭纷争、家庭暴力等负面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学前教师如何应对攻击性行为1. 深入了解孩子:学前教师首先应当深入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情感状态、日常生活等,找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
2. 建立正面关系:学前教师应当与小明建立起积极的、信任的关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从而增强他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3. 引导情绪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艺术创作等方式,引导小明主动表达内心的情感,教会他正确处理情绪,使其学会用言语来替代暴力行为。
4. 整合资源进行干预:学前教师可以整合学校的心理老师、家长以及社会资源,共同帮助小明改善攻击性行为,例如进行心理辅导、家庭关系疏导等。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在面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时,我深切理解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攻击性行为的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并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取得成效。
我认为学前教师在应对攻击性行为时,应当既重视干预措施的及时性,又注重长期性,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学生攻击性行为是难免的,但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行为,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向良好的发展道路。
幼儿园教师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37c47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3.png)
幼儿园教师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1. 引言学生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面临的挑战之一。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打人、踢人、咬人、推人等。
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应对这种行为的技巧和策略,以确保所有学生的安全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幼儿园教师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和有效策略。
2. 案例描述在一个幼儿园的小组活动中,小明(化名)突然袭击了其他同学,包括推倒、咬人和扔物品。
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危及其他同学的安全,也给小明自己的教育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该案例需要幼儿园教师采取措施来处理和解决。
3. 分析与评估在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之前,幼儿园教师需要对该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便有效地制定应对策略。
以下是对该案例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评估和分析:- 行为触发原因:了解攻击性行为的触发原因对于幼儿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案例中,可能的触发原因包括情绪失控、不满或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模仿等。
- 预警信号:幼儿通常会展示出行为前的一些预警信号,例如紧张、焦虑、情绪波动等。
教师应该学会识别这些信号,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 儿童发展水平:幼儿芳龄段是一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他们的识别能力、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这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动机。
4. 应对策略了解了上述分析结果后,幼儿园教师可以制定下列应对策略:- 提供安全环境:教师应确保幼儿在园内感到安全,并在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及时采取行动,以避免伤害其他同学。
这可以通过增加监控、设置规则和限制儿童之间的接触来实现。
- 提供替代行为:为了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其他适当的行为方式,以代替攻击行为。
教导幼儿用言语表达需求、分享情感或寻求帮助。
- 建立情绪调节技巧:通过教授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倾诉情感等,幼儿可以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遇到挑战或压力时更好地控制自己,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幼儿园教师语言暴力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语言暴力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5c3cab8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7.png)
语言暴力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使用侮辱、威胁、挑衅等言语攻击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对教师职业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幼儿园教师语言暴力案例,并探讨解决之道。
一、幼儿园教师语言暴力案例分析1. 案例一:教师使用侮辱性语言在某幼儿园,一名教师因为幼儿在教室里有些淘气,用侮辱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责骂,甚至引起了幼儿的抵触情绪。
这一案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 案例二:教师使用威胁性语言另外一个案例中,一名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使用了威胁性的语言,比如"如果你再不乖,我就把你踢出去"等,这种言语暴力不仅伤害了幼儿的心灵,也给家长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3. 案例三:教师使用挑衅性语言还有一些案例中,教师在处理幼儿问题时使用挑衅性语言,比如"你这么笨,怎么能成为一个好孩子"等,这种负面的语言不仅会伤害幼儿自尊心,也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二、幼儿园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1. 教师的情绪管理不当一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问题时往往情绪无法控制,一旦受到幼儿的刺激就会产生过激行为,包括使用语言暴力。
这些教师往往缺乏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2. 教师的教育素养不足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教育素养,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言语表达的特点不够了解,容易在教育过程中产生错误的言语行为。
3. 教师的压力过大一些教师面临着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和社会压力过大,使得他们在处理幼儿问题时无法冷静客观,容易做出语言暴力行为。
三、幼儿园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分析1. 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伤害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待言语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相对较低,一旦受到教师的语言暴力攻击,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2. 对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一旦发生幼儿园教师语言暴力的案件,不仅会引起家长的恐慌和愤怒,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的舆论影响,甚至引发社会事件,对幼儿园和教育行业的形象造成极大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博士幼儿园教师手记:幼儿攻击性行为(哭闹、恐吓、扇耳光……)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
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
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
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
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X X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
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XX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
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X X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
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
X X大喊:“是我先拿到的。
”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
”X X仍大叫:“我要玩。
”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
”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 X X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X X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
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
X X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分析: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
案例中XX 的表现应属于这类。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
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
XX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
”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教师手记(二)“他先打我的”地点:盥洗室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
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X X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
伟伟转过头对XX说:“XX,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XX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
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XX,XX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XX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
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
我问XX:“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XX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
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
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
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
此案例中XX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教师手记(三)“我是奥特曼”地点:活动室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
X X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
我摸摸XX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XX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
”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XX大喊:“我要玩。
”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
”“不,我还要玩一会儿。
”……我见状立即对XX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XX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示意让XX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XX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XX的边上。
XX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
”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
“宝剑”断了,于是XX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XX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XX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XX嘴巴一咧,大哭起来……XX的妈妈生气地拉起XX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
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
在此案例中,XX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XX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
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
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XX这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
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从上午8点半到11点半3个小时里共发生30起打架事件,平均每6分钟发生一次。
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
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
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
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
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
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
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
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
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
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
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
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
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
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
2、判断。
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