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3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3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这些诗句大都有“明”或“清”等字眼。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 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认 为这些诗句说明了诗人怀念明朝、不满清朝,要“反清复明”,便把 他们下大狱。 文字狱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步。
P106--2、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 民谣。说一说:这一民谣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状 况?
养鸟的旗人
和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权臣总共贪污了11亿两的白 银,相当于大清国15年的财政收入,要知道八国联军 的赔款总额是9.8亿两,这和珅贪污也太狠了。
• 和珅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 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成为后人所称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的“贪官之王”、“贪污 之王”。和珅亦同时是18世纪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时期的 梅耶·罗斯柴尔德。
P106 1.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 灾。下面摘录一些被清朝 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诗句: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 想一想:为什么写了这样诗句的人就要被下大狱呢?文字狱对思想 和文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对于八旗子弟来说斗蛐蛐、养花、养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玩 鹰、捧角儿这种高消费的活动才能满足他们他们的虚荣心。
想把一只鹰养好是很困难的,就拿鹰的日常饮食 来说,那均是以鲜肉为主,普通百姓可能一年都 吃不到一次的肉,这些鹰一顿就要吃掉半斤。为 了保留鹰的野性,还要在空旷的场地上放进兔子、 鸡等活物供鹰来捕食。和养鹰比起来养花遛鸟确 实显得朴实无华的多了。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 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C.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思路解析]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是指专
制的空前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
重点难点突破
3.君主专制强化,容易助长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虽然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从而巩固国家统一;但过度的 集权于中央也有其危害性,因为它容易损害地方的自主性、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积极性、独立性。
13~14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阁臣有 票拟权。 (2)监察:地方设按察司。 2.清朝
重点难点突破
繁荣,关键在于科举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在一起,扩大了 统治基础,即向庶民开放政权。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答案]
B
4.(2010年江苏南通高三三模)《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
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
[思路解析]
明代内阁负责对大臣奏章提出处理
建议,供皇帝参考,内阁的“票拟”只有经过皇帝“批红”之 后才有效力,因此明代内阁相当于皇帝机要秘书机构,并非法 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更不具有统领六部的法 定权力。清代的军机处则仅是在内廷“跪受笔录”,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重点难点突破

教学课题04 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副本

教学课题04  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副本

朝代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中央
郡县制
地方
郡国并行、王国问题、推恩令
选官
军功爵制度 察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
汉朝 中朝、外朝
隋唐 三省六部 宋朝 二府三司
设节度使、藩镇割据
取消节度使,设知州、通判 行省制度
元朝 中书省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 军机处
—— ——
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收归中央;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
明 清 专 制 皇 权 的 加 强
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明朝 专制皇权的加强 废除宰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 (明太祖) (明成祖)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设置军机处(雍正帝)
清朝 专制皇权的加强
明清 皇权强化的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 妨碍了社会发展
丞相制度废除与内阁制度出现
史 实 明朝 废丞相
设内阁


明太祖


宰相制度妨碍皇权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
明太祖、明成祖、票拟、批红
清朝 设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皇权 雍正帝、跪受笔录、专制顶峰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妨碍了社会发展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 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 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的制度。其制源于努尔哈赤晚期设立的五大臣议政王佐理国事制 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 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 度。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 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 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要处理411件事。 。 ——《明史纪事本末》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背景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立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

在明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强化君主专制是明朝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强化君主专制的意义强化君主专制可以有效地加强皇权,增强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政治改革和促进社会进步。

三、具体措施1. 建立六部制度明朝在建立六部制度时,明确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并对官员进行了分类管理。

这样可以有效地限制官员的权力,并加强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2. 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明朝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士子能够为国家提供优秀人才。

同时,科举考试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士子们对于政府和社会事务产生过多干预。

3. 设立东厂东厂是明朝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机构,主要负责监视和打击政治上的异己。

通过东厂的存在,皇帝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社会和政治局势。

4.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明朝在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设立巡抚、提督等官职,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以保障法律的公正实施。

5. 推行“一统江山”思想明朝在推行“一统江山”思想时,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最重要的。

这种思想可以有效地增强皇帝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控制力,并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6. 加强对军队和武将的控制明朝在加强对军队和武将的控制时,采取了许多措施。

例如,规定所有武将必须服从皇帝命令,并且不能私自招兵买马。

同时还规定武将必须接受科举考试才能晋升官阶。

7. 加强对民间组织和宗教团体的管控明朝在加强对民间组织和宗教团体的管控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规定所有民间组织必须向政府申请注册,并接受政府的监督。

同时还规定所有宗教团体必须接受国家的认可,并且不能干涉政治和社会事务。

四、总结明朝在强化君主专制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加强皇权,增强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首先,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是通过君主不断增加自身的权力来实现的。

君主可以通过法律、宪法等手段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例如颁布专制法典、加强行政体制等。

同时,君主还会将自己的家族成员置于重要的位置上,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还有一种即是通过加强军队的实力来巩固君主专制制度,这样一来即使有人进行反抗也能够通过武力和武力威慑来维持君主专制的统治。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来实现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制度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变革,从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例如,在秦朝时,始皇帝实行了集权制度,使君主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随后的汉朝实行了依法治国,君主权力相对减弱,但仍然保持了君主专制的特点。

而到了唐朝,君主的权力再次得到扩大,封建官僚制进一步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力度达到了顶峰。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在欧洲历史上,绝对君主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形式。

绝对君主制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地位,在法律、军队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来加强君主的权力。

这种制度多出现在中世纪到近现代的旧欧洲国家中,包括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沙皇彼得大帝等。

这些绝对君主通过加强国家行政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总体来说,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是基于统治者经营国家权力,维护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君主通过权力的强化和调整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历史和现实政治制度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概括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概括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概括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

在清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君主专制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巩固。

以下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1. 实行“一口银”制度。

清朝实行的“一口银”制度,即所有税收都由中央政府统一收取,这样就使得皇帝掌握了财政大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2. 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清朝的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皇帝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权力,可以任意调整考试内容和标准,从而控制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3. 实行“三藩之乱”后的削藩政策。

清朝中期,藩王割据,独立自主,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很弱。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清朝实行了“三藩之乱”后的削藩政策,削弱了藩王的权力,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4.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和贸易,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君主专制更加稳固。

5. 实行“康熙大典”。

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康熙大典》,对全国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编纂,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知识和文化的
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主要包括实行“一口银”制度、科举制度、削藩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和康熙大典等措施,这些措施都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君主专制更加稳固。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一、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一)政治上: 设军机处
背景
1、清朝初年的中央权力机构
(2)南书房的设立:
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 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 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一、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一)政治上: 1.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君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一)政治上: 设军机处
背景
1、清朝初年的中央权力机构
(1)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 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 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 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上控制思想的重要事件
朝代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事件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一、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思想文化上: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2.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
,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
外贸易。






只能住指定会馆,不能在广东过冬, 不能向中国商人借款,不能打听商业行情。
——《防夷五事》
二、“闭关锁国”政策
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会带来哪些影响?
“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 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 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马克思
敲不了开半门天, 不咋给办开?
军机处外景
一、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串点成面·握全局】
重点诠释
一、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的发展特点 1.中央制度的发展特点 (1)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①秦朝:皇帝独揽全国的一切政治、军事、司法等大 权,丞相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 ②两汉: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创立“中朝”制度,削 弱丞相的权力。 ③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 ④北宋: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 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如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朝又创立了中外朝制度。
(3)结果(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4)实质: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小试牛刀】
1.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 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 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 是 ( B)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汉武帝设立中朝 C.唐朝实行三省制 D.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
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进 1.演进历程
时期 选官方式 选拔标准
夏商周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至清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出身
品德 门第 才学
2.演进趋势 (1)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 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为选
随堂练习:(2012·江苏单科,21,节选) • 材料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 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 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 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 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 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 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 借鉴价值。(3分)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课件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课件

3.军机处的特点: 简: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精: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密: 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 闭 性的特征更为明显; 速: 办事效率高。
北京隆宗门内军2机0 处
4.军机处的评价:
①军机处的建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 的行政效率;
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军政大权 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中央与地方 三大表现: 官僚机制(中央、地方)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40
16
1.设立的时间、原因:
材料一 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 以内阁在太和 门外, 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 始设军需房于 隆宗门内,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 军机处, 地近宫廷, 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 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①政治上: 君主专制强化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
到压抑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
黑暗,腐败;②经济上: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
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文化: 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
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
展。
清除了设军机处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强 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密折制与文字狱
23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解决: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秦代: 郡县制 汉代: 州—郡—县 唐代: 道—州—县 宋代: 路—州—县
元代: 行中书省制度
24
25
行省的设立
• 评价: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巩 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君主专制制度演进和强化

君主专制制度演进和强化

君主专制制度演进和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帝王制度。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首领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王国或者帝国。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具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决策战争、管理国家事务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专制制度逐渐演进和强化。

在古代,君主的权威往往建立在神权的基础上。

君主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他的权力是来自于神的赋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种观念使得君主在民众心中具有绝对的威信和权威,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巩固和强化。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往往同时是领主,他拥有土地和财产,控制着农民的生产和劳动力,从而使自己的权力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可以通过掌握经济资源来控制社会和人民,从而达到巩固自己的权力的目的。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还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关。

君主通过建立法律制度,将自己的权力合法化和正当化,从而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君主制定的法律和规则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让君主具有绝对的决策权和裁决权。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例如,由于君主的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滥权的问题。

君主往往能够任意决策和行使权力,容易使得君主陷入一种权力滥用的困境中。

此外,君主制度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机制,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因此,君主专制制度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和抵制。

总的来说,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和强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自己的权力地位,以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和具有合法性。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适应和解决。

这种制度的继续存在与否,取决于社会对它的接受和认同。

唐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唐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唐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君主专制。

为了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全面详细地介绍唐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政治方面1.设立三省六部制度唐朝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即设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三个中央机构和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和兵部等六个行政机构。

这种制度使得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国家大权,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2.推行科举考试唐朝推行科举考试,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客观。

同时,皇帝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自己信任的官员,并对他们进行任免。

3.加强地方官员的监督唐朝设立了巡按御史和观察使等职位,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这些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可以随时调查和惩罚不称职的官员,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三、军事方面1.设立节度使制度唐朝设立了节度使制度,将军队分成若干个区域,由节度使负责管理。

这种制度使得皇帝可以更加直接地控制军队,并且可以随时调动和指挥。

2.实行兵役制度唐朝实行兵役制度,每户人家都要提供一名壮丁入伍。

这种制度保证了军队的数量和士气,并且让皇帝更加容易动员人力。

3.设立禁卫军唐朝设立了禁卫军,由皇帝直接统领。

这支军队是最为精锐的部队,专门用来维护皇权和镇压叛乱。

四、文化方面1.推行儒家思想唐朝推行儒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忠诚守信等价值观念。

这种思想让人们认为君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从而增强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2.修建宫殿和陵墓唐朝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陵墓,这些建筑物体现了皇帝的权威和地位,让人们更加敬畏皇权。

3.限制民间活动唐朝限制民间活动,禁止私人拥有武器、举行集会等。

这种措施可以防止人民组织起来反抗皇权,从而巩固了君主专制。

五、结论总之,唐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多方面的。

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制度、推行科举考试、加强地方官员的监督等;军事上设立节度使制度、实行兵役制度、设立禁卫军等;文化上推行儒家思想、修建宫殿和陵墓、限制民间活动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各异。

经过长期的争论,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

而宋元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

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

在我国,历代实行的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考选获致的,因而官宦门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

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

而且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

由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

宋代以后,随着租佃制的普遍推行,这种不稳定性变得尤其明显。

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不仅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而且有了转佃权与永佃权,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削弱,行政管理权、诉讼裁决权和军事指挥权与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分离,即所谓“食土而不临民”的状况更加突显。

但是,没有超经济强制,也就没有封建剥削。

超经济强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

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强制,把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以保证他们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

明清封建专制的高度发展,正是适应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

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Nhomakorabea四、闭关锁国政策 2、深远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 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 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 (3)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 发展进程。
“闭关锁国”的启示
唐朝 开明开放 国力强盛 清朝 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
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 (1)在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皇帝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务)
(2)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给六部。
吏 户


刑 工
(3)分大都督府五军都督府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君权 到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权 南书房 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________, 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今天…雄立于世界大国之列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南书房 强君 化主 专 制 的 2、军机处的设立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影 响
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从而禁锢了思想。
3、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 进 步。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2、目的:
为加强君主专制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甚。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 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 是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削弱宰相权利 枢 中 参 度 盐 户 皇帝总揽大权 密 书 知 支 铁 部
院 政 门 (三司) 事 下 (二府)
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四、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秦代: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刺史(地方) 汉代:
唐代:
御史台 加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宋代: 提点刑狱司
乡试
举人(通过) 乙榜(中举) 第 一 名 : 解 元 第 二 名 : 亚 元 第 三 四 五 名 : 经 魁
贡士(通过) 会元(第一名)
会试
殿试 甲榜
一甲 赐进士及第 二甲 赐进士出身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评价科举制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
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清朝的边疆政策:
1、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理藩院:
①职能: ②地位: ③作用: 3、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①原因: 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集权;
②含义:
明代永乐年间(开始); ③过程: 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
④意义: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的统治; B、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 纷争的状态;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 E、它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 的一项重大改革。
1、设立的时间、原因: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 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 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 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元代:
御史台
清代:
都察院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①最高统治者制度的演变: 王-------→皇帝
②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 制-→元朝:中书省-→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官制--→西汉:察举制--→魏 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朝开始: 科举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线索: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顶峰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
①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② 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 交流.防止分裂割据;③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 社会经济; ④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评价:宰相制的废除:
皇权取得了对相权的彻底胜利, 积极方面:
从根本上解决了秦以来的君权和 相权的矛盾。达到了高度集权的 目的。(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 统治。)
消极方面:
①强化了君主的独裁专制, 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 身上。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阁制度的形成: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
三、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品德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 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趋向严 密、科学
财政
行政
军事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朱元璋废丞相:
⑴原因: ⑵内容:
⑶评价:
明太祖“罢相”的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丞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目的)。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 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 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 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简、精、速、密。
3、军机处的特点:
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精: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 闭 性的特征更为明显; 速:办事效率高。
•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地位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不 职权 同
对皇权作 用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 1、设立的时间、原因: 2、职能(演变) : 3、军机处的特点: 4、军机处的评价(作用):
选 官 制 度 的 变 化
选官制 度
察举制
秦汉魏 晋南北 朝 以官举 士来源 基层 以官举 士权操 于上
九品中正 制
科举制 隋唐北宋 明清 考试选官 仕途开放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实行时 间
特点
魏晋 南北朝 中正评定 授官依据 成为世族 把持政权 工具
局限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
儒童 血缘政治(先秦)到 官僚政治(秦到清) ▲ 封建政治制度制度 一个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对关系: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三大表现:官僚机制(中央、地方)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北京隆宗门内军机处
4、军机处的评价: ①军机处的建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 的行政效率; 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军政大权 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我国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③弊端:地方政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越 来越受到压抑。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军机处设置后,皇帝可通过军机处对地方大臣 直接发号施令,各地大臣也可以向皇帝直接递 送奏折,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大大缩 小,从而加强了专制皇权。 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遵旨办事。
君主专制
皇帝
集 中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中央
中央权力
集 中
地方
地方权力
本质:皇帝独裁,君
主专制
主要矛盾:中央与 地方、皇权与相权
一、中央行政制度:
皇 帝
百官之首 处 理全国政务 副丞相 军务 太 尉 (虚有其位)
秦朝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
监察百官
三公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太 仆
⑴原因: ⑵目的: ⑶评价:
⑴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⑵目的: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⑶评价:内阁是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建立
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 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 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 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为 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明 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结果 导致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 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的重要原因。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 到压抑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 黑暗,腐败;②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 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 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 展。
(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直接)。 (2)为强化皇权。 (根本)
2、设立的职能:
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职能的演变: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务逐 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 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军机处的特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 间……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中央严格 控制地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特 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皇 权 不 断 加 强 , 相 权 不 断 削 弱 以 至 消 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线索
皇帝制度 中 秦朝: 央 三公九卿制 权 郡县制 力 两汉: 中央:内、外朝制;察举制 加 郡县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中央: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强 隋唐: , 地方: 道、州、县制 中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三司、枢密院地 宋: 方 地方:路、州、县 权 力 元: 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御史台 地方:行省制 缩 小 明: 中央: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地方:行省制 清: 中央: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 地方: 行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 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