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第二课时
荀子《劝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2)
荀子《劝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未2009-03-08 14585d56b7b40100c7rc《劝学》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背诵.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3、指导学生串解并分析课文。
A.字词解释(1)通假字(结合“研讨与练习”三)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点拨)(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复习检测,讨论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四、研读课文。
1、让学生诵读课文第二语段自由诵读,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然后齐读。
2、后解释词语“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9 劝学 《荀子》课件(2)
要点滴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要持之以恒: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要专心致志:
蚓--用心一也 蟹--用心躁也
精品PPT
正反 对比 反复 设喻
小 结: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学习的重要性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学 不
比喻论证
可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道理明白
以 已
具体生动
深入浅出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精品PPT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 体
2.设喻方式多
正面设喻 正反设喻 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道理隐于比喻 先设喻,后引出道理 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设喻
精品PPT
1、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 性,比喻要恰当
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 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学习 空想
见借
助
闻学
习
水
弥 补
不
陆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精品PPT
要靠后天学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焉:于此\句末语气词 而:因而 跬:半步 无以:没有用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精品PPT
用作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呢“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你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2作剧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劝学》荀子原文、注释、翻译、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劝学》荀子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
《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蹂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思索,(结果)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高处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荀子劝学第二段原文
荀子劝学第二段原文《劝学》大家学过吗?第二段内容大家知道怎么翻译吗?同学们,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荀子劝学第二段原文,一起来阅读学习吧!一、荀子劝学第二段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荀子劝学第二段接译文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三、劝学赏析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劝学(第二课时)》课件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劝学》
是什么 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第1段)
分论点一: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2段) 为什么
分论点二: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第3段)
怎么做 分论点三: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是积累、坚持、专心 (第4段)
连词,表修饰
结构助词,表偏正关系
跂:提起脚后跟 须臾:片刻 博见:看得广阔
文意梳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
结构助词,表偏正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连词,表修饰
结构助词,表偏正关系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 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文意梳理
君子 博学、参省 知明而行无过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改变自己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文意梳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
结构助词,表偏正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第二课时)》
文意梳理
《劝 学》
劝:鼓励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介词,把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文意梳理
《劝 学》
劝:鼓励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介词,把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
“凡人之性也,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 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
《劝学》荀子-《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劝学》荀子|《劝学》高中课文原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以下是我整理的《劝学》高中(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
翻译:有道德品德的人说:学习是不行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聚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由于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锐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慧机灵,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成天地思索,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远眺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宽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观察;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加,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全文课件(34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①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② 而:第一、三个表修饰;第二、四个表转折。 ③ 加:增加 ④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⑤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洪亮、
⑥ 闻:听
⑦ 彰:清楚
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增加长度,但 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增 大,但听的人听得清楚。
>③鞣:róu, 通 “ 燥 ” , 使 动 , ( 用 火 烤 ) 使…弯曲
>④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 >⑤其:代词,代前文的“木”,它 >⑥曲:qū,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度,弧度
>⑦规:圆规(画出的线)
译文: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 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度符合圆规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却能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 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也。
① 六跪:跪,蟹脚;蟹实际上是八条腿。 一说, 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 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 ② 而:表并列,和 ③ 螯:áo, 蟹钳。
重点字
木直中(zhòng)绳
鞣(róu) 以为轮
虽有(yòu) 槁(gǎo) 暴(pù)
金就砺(lì) 则利
参(cān) 省(xǐng) 知 (zhì)明
跂(qǐ)
彰(zhāng)
须(xū) 臾(yú)
舆(yú)马
生(xìng)非异 驽(nú)马
跬(kuǐ)步
骐(qí)骥(jì)
朽木不折(zhé) 锲(qiè)而不舍
要坚持 要专一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
《劝学》荀子一、本篇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文章结构:便于快速把握文章纲要,辅助理解,便于记忆《荀子·劝学篇》├──学习的重要性│├──学无止境│└──超越原有局限│├──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教育与自我修养│├──改变本性│└──符合社会规范│└──木受绳则直├──学习的效果│├──学习胜于思考│└──扩大视野与影响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于利用外物│├──君子善假于物│└──提升自我│└──假舆马与假舟楫├──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圣心备焉├──坚持和专注│├──持之以恒│├──骐骥与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心专一├──蚯蚓与蟹的对比└──用心一也三、文章解析:《荀子·劝学篇》是荀子哲学思想中关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篇章。
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中文解析:1. 学习永无止境:- 荀子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
他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学习可以使人达到甚至超越老师或原有知识的境界。
公开课教案:《劝学》
公开课教案:《劝学》公开课教案:《劝学》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
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__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__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__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__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__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
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劝学》原文及注音
《劝学》原文及注音导语:《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劝学》原文及注音的相关内容,文章仅供大家参考!quàn xué劝学jūn zǐ yuē :xué bù kě yǐ yǐ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qīng ,qǔ zhī yú lán ,ér qīng yú lán ; bīng ,shuǐ wéi zhī ,ér hán yú shuǐ 。
mù zhí zhōng shéng ,róu yǐ wéi lún ,qí qū zhōng guī 。
suī yǒu gǎo bào p ù ,bù fù tǐng zhě ,róu shǐ zhī rán yě 。
gù mù shòu shéng zé zhí ,jīn jiù lì zé lì ,jūn zǐ bó xué ér rì cān xǐng hū jǐ ,zé zhī míngér xíng wú guò yǐ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gù bù dēng gāo shān ,bù zhī tiān zhī gāo yě ; bù lín shēn xī ,bù zhī dì zhī hòu yě ; bù wén xiān wáng zhī yí yán ,bù zhī xué wèn zhī dà yě 。
《荀子-劝学》原文、注释、译文
《荀子-劝学》原文、注释、译文【原文】《劝学》《荀子》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青③,取之于蓝④,而青于⑤蓝;冰,水为⑥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⑦,輮⑧以为轮,其曲中规⑨。
虽⑩有(11)槁暴(12),不复挺(13)者,輮使之(14)然(15)也。
故木受绳(16)则直,金(17)就(18)砺(19)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则知(21)明(22)而行无过矣。
吾尝(23)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24)之所学(25)也;吾尝跂(26)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27)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29)也,而闻者彰(30)。
假(31)舆(32)马者,非利足(33)也,而致(34)千里; 假舟楫(35)者,非能水(36)也,而绝(37)江河。
君子生(38)非异也,善假于物(39)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40)焉(41);积水成渊(42),蛟(43)龙生焉;积善(44)成德,而神明(45)自得(46),圣心(47)备焉。
故(48)不积跬(49)步,无以(50)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51)一跃,不能十步;驽(52)马十驾(53),功在不舍(54)。
锲(55)而舍(56)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8),上食埃土(59),下饮黄泉(60),用(61)心一(62)也。
蟹六跪(63)而二螯(6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65)也。
【注释】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动词,停止。
③青:靛(diàn)青,一种染料。
④蓝:草名,也叫蓼(liǎo)蓝,叶子可制成染料。
⑤于:前者表处所,意为“从”;后者表比较,意为“比”。
⑥为:动词,形成,凝结。
⑦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⑧輮(róu):通“煣”,使……弯曲。
⑨规:测圆之器。
⑩虽:即使。
(11)有:通“又”。
《劝学》原文+译文
《劝学》原文+译文
摘要:
1.《劝学》原文概述
2.《劝学》译文解读
3.《劝学》的启示与价值
正文:
【《劝学》原文概述】
《劝学》是古代儒家经典《荀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人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才能,从而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文章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劝学》译文解读】
《劝学》原文开篇即写道:“学不可以已”,意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表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呼应了文章的主题。
接下来,荀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典型的事例来论证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荀子提出:“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话意味着整日空想不如短时间内的学习更有收获。
同时,他还强调学习应当持之以恒,不应半途而废。
在明确学习目的方面,荀子认为人应当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国家社会服务。
他写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在学习方法方面,荀子提倡广泛涉猎,积累知识,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反思。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对于巩固知识的重要性。
【《劝学》的启示与价值】
《劝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此外,学习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方法,善于总结与反思。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念。
《荀子》关于劝学的原文和译文研究
《荀子》关于劝学的原文和译文研究
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在《荀子·劝学篇》中对劝
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以下是原文和译文的研究:
原文:
人之生也,固有一死,而固勉之耳,不疑不怠,如有亡其身者,皆不屑也。
夫亡身者,亡其所以存身也。
今夫学,学其所以存身也,亡身者,几不屑乎!夫学者,所以定心也;定心者,所以游其道也。
游其道者,所以察其得失也。
察其得失者,所以无过也。
凡无过者,得天命焉。
译文:
人生虽然注定最终会死亡,但应坚持研究,不容怀疑,不容懈怠。
如果有人放弃研究,那他们就不值得珍惜。
因为放弃研究,就
等于放弃了保持自身的方式。
而现在,研究正是为了保持自身的方式,怎么会不值得珍惜呢!研究者,通过研究来使自己的心境稳定;心境稳定者,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自由行走。
自由行走者,才能观察
自己的得失;观察自己的得失者,才能避免犯错。
凡是能避免犯错
的人,就能顺应天命。
以上是对《荀子·劝学篇》中劝学的原文和译文进行的研究。
荀子通过这篇文章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认为研究可以使人心境稳定,避免犯错,并顺应天命。
《荀子》关于劝学的原文和译文研究
《荀子》关于劝学的原文和译文研究荀子关于劝学的原文和译文研究
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在《劝学篇》中阐述了
劝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以下是该篇原文及其译文的研究。
原文: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研究并不断地温,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对你不了解而你不生气,难道不是
君子所为吗?
研究:
荀子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和乐趣。
他认为研究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通过不断地温所学的知识,人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运用。
这种积极的研究态度不仅可以带来快乐,还可以培养人的品格。
除了研究,荀子还强调了和朋友的交往。
他认为朋友间的交流和相互启发可以带来乐趣和欢乐。
朋友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增加社交圈子,还可以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来共同成长。
最后,荀子提到了一种内心的宽容和理解。
他认为如果别人不了解你,不明白你的想法和行为,而你却不生气,这显示了一个人具有君子的品质。
这种宽容和理解不仅可以维护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个人成长和修养。
总的来说,荀子在《劝学篇》中鼓励人们要积极主动地研究,并将研究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
他还强调了朋友间的交往和理解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第二课时编写:李歆刘珍荣〔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知识线索〕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知识建构〕青、冰提高修养学习木……輮……改变才智意义(正面设喻)博学、参省修身养性劝学借助学习思不如学善学作用学不可以已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善假(反复设喻)“积”与“不积”对比积不可以已“不舍”与“舍”对比持态度(正反对比)“一”与“躁”对比专〔课文研读〕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提示:荀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
(1)、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3、本文是如何劝勉人们勤奋求学的?提示:全文紧扣“学”字,议论纵横开阖,不离论学;立足于“劝”,多方取譬设喻,致力诱导。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即全文的中心论点。
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身。
接着又用直木“輮以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以上论述学习的重要性,阐述了学与行的关系。
荀子认为只有博学深思,才能智通神明而行无过,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对行动的指导作用。
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作者先用“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
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也就是要善于利用前人通过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和客观的有利条件。
最后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同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最后,作者论证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归结到“积累”和“专一”这两点。
作者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达到所谓“神明自得”的地步。
作者用蚯蚓的“用心专一”和蟹的“用心浮躁”设喻,正反对照,进而说明在学习上尽管主、客条件不同,但要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4、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设喻的特点是什么?提示:(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1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比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更明白。
○3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四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1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2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3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文本探究〕你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何深入思考?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思想。
不少于300字。
﹙参考示例﹚知人善任是用人之本《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说明借助外力之于成功的重要性。
对于领导者而言,就是知人善任。
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
在汉朝建立时,刘邦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而其对手项羽,则是刚愎自用,不听韩信、范增的苦苦忠告。
结果韩信投靠了刘邦,范增告老还乡,他自己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结局,且至死不悟,以为是“天之亡我”。
刀光剑影、烽火战鼓褪去了历史的浮影,但唯一不变的便是那知人善任是用人之本的道理。
〔随堂检测〕1、反复朗读全文,课堂集体背诵。
2、听写下列名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注意相关成语○1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如:愈变愈妙,可谓青出于蓝矣。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2锲而不舍:锲,刻:舍,停止。
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如: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
(章炳麟《菌说》)○3冰寒于水: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如:蘧(蘧道愍)始师章(章继伯),冰寒于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七·南齐》)〔达标导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古代的一步。
B.风雨兴.焉兴:起。
C.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镂:雕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何厌之有B.青,取之于蓝C.微斯人,吾谁与归D.群臣侍殿上者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A(要正确解题,首先要对文段中的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加以辨析。
A项中的“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2、D(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焉”字有哪些意义和用法,然后比较。
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在这里”的意思。
D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
)3、D(AC两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介宾结构后置;D项与所给例句都是定语后置。
)4、C(“朽木不折”说的是“舍”,“金石可镂”说的是“不舍”,C项说反了。
)5、见《非常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