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第二课时
编写:李歆刘珍荣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知识线索〕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知识建构〕
青、冰提高修养
学习木……輮……改变才智意义(正面设喻)
博学、参省修身养性
劝学借助学习思不如学善学作用学不可以已
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善假(反复设喻)
“积”与“不积”对比积
不可以已“不舍”与“舍”对比持态度(正反对比)
“一”与“躁”对比专
〔课文研读〕
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提示:荀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

(1)、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
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3、本文是如何劝勉人们勤奋求学的?
提示:全文紧扣“学”字,议论纵横开阖,不离论学;立足于“劝”,多方取譬设喻,致力诱导。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即全文的中心论点。

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身。

接着又用直木“輮以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以上论述学习的重要性,阐述了学与行的关系。

荀子认为只有博学深思,才能智通神明而行无过,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对行动的指导作用。

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作者先用“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

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也就是要善于利用前人通过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和客观的有利条件。

最后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同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最后,作者论证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归结到“积累”和“专一”这两点。

作者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达到所谓“神明自得”的地步。

作者用蚯蚓的“用心专一”和蟹的“用心浮躁”设喻,正反对照,进而说明在学习上尽管主、客条件不同,但要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4、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设喻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1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比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更明白。

○3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四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1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2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3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文本探究〕
你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何深入思考?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思想。

不少于300字。

﹙参考示例﹚
知人善任是用人之本
《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说明借助外力之于成功的重要性。

对于领导者而言,就是
知人善任。

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

在汉朝建立时,刘邦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而其对手项羽,则是刚愎自用,不听韩信、范增的苦苦忠告。

结果韩信投靠了刘邦,范增告老还乡,他自己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结局,且至死不悟,以为是“天之亡我”。

刀光剑影、烽火战鼓褪去了历史的浮影,但唯一不变的便是那知人善任是用人之本的道理。

〔随堂检测〕
1、反复朗读全文,课堂集体背诵。

2、听写下列名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注意相关成语
○1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如:愈变愈妙,可谓青出于蓝矣。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
○2锲而不舍:锲,刻:舍,停止。

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如: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

(章炳麟《菌说》)
○3冰寒于水: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如:蘧(蘧道愍)始师章(章继伯),冰寒于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七·南齐》)
〔达标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跬步:古代的一步。

B.风雨兴.焉兴:起。

C.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镂:雕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
B.青,取之于蓝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群臣侍殿上者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1、A(要正确解题,首先要对文段中的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加以辨析。

A项中的“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2、D(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焉”字有哪些意义和用法,然后比较。

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在这里”的意思。

D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


3、D(AC两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介宾结构后置;D项与所给例句都是定语后置。


4、C(“朽木不折”说的是“舍”,“金石可镂”说的是“不舍”,C项说反了。


5、见《非常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