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整数的认识- 整数是正整数、负整数和0的统称。
- 正整数是大于0的整数,用正号表示,如1、2、3等。
- 负整数是小于0的整数,用负号表示,如-1、-2、-3等。
- 0既不是正整数也不是负整数,它是整数的起点。
知识点二: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比较- 正整数和负整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般可以通过它们的绝对值来判断。
绝对值大的数,它的值就大。
- 绝对值相同的正整数和负整数,正整数的值大于负整数的值。
知识点三:整数的加减运算- 正整数与正整数相加,结果仍然是正整数,两个数的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数的绝对值之和。
- 负整数与负整数相加,结果仍然是负整数,两个数的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数绝对值之和再加一个负号。
- 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加,结果可能是正整数、负整数或0,取决于绝对值的大小关系。
知识点四:整数加法的运算性质- 加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 加法的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加法的零元素:a + 0 = 0 + a = a知识点五:整数的减法运算- 整数的减法可以看作是加法的逆运算。
- a - b = a + (-b)知识点六:整数减法的特殊情况- 一个整数减去它自己等于0。
- 0减去一个整数等于这个整数的相反数。
知识点七:整数的运算顺序- 整数的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 如果有括号,则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
以上是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字词部分1. 难读字与难写字难读字:如“扳(bān)”、“拳(quán)”、“捶(chuí)”等,学生需要准确掌握这些字的读音。
难写字:如 “捶”字,右部是 “垂”,注意最后两横的长短;“练”字,右部不是 “东”,注意第三笔的笔画是横折钩。
2. 多音字露:lòu(露马脚)、lù(露珠)角:jué(角色)、jiǎo(号角)哄:hōng(哄传、哄堂大笑)、hǒng(哄骗)、hòng(起哄)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下的正确读音。
3. 近义词与反义词近义词:顽皮——调皮、故意——有意、神气——精神、惊呼——高呼等。
反义词:安全——危险、结实——瘦弱、消失——出现、机灵——迟钝等。
二、句子与段落1. 比喻句与拟人句课文中常出现比喻句和拟人句,如把 “大鹅”比作 “酒瓶子”,形象地写出了大鹅在金奎叔眼中的渺小;又如 “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鹅的神态。
2. 佳句积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段落,如 “两只旋转的陀螺奋勇搏斗,旋风般撞向对手,刚一接触,又各自闪向一边,然后重整旗鼓再战——直到其中一方被撞翻才告一段落。
”三、课文理解1. 《牛和鹅》主要讲的是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最后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不再惧怕鹅的故事。
道理:看待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文章按照演出前的期待、演出过程中的紧张和演出后的困惑写的,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3. 《陀螺》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玩陀螺的故事。
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四、文学常识与表达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学习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手法,如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背诵要求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可能需要背诵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精彩句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一、词语解释1. 诗歌:诗歌是以音乐性的语言来唱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可以通过对自然、生活、人情的描写来表达情感,也可以通过对历史、理想的追求来表达思想。
2. 诗句:诗歌中的一行行或多行组成的句子,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作者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基本单位。
3. 韵律:诗歌中的音节、音调、音韵的排列组合,形成的有规律的声韵。
4. 对仗:诗歌中相邻的诗句在音、韵或意义上相呼应,形成对称的结构,称为对仗。
二、阅读诗歌1. 朗读:朗读诗歌是指按照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以清晰、准确、感情饱满的语调读出诗句,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2. 感悟:通过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启迪和滋润。
三、名句赏析1. 赏析古诗:通过赏析古诗,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2. 感悟诗意:通过名句赏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诗歌创作1. 古诗改编:通过改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自由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建议1. 培养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诗歌朗读比赛、名句朗读、古诗改编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多元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自朗读诗歌、欣赏名句、参与诗歌创作等方式,多方位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3. 发挥想象: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创作诗歌,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以音乐性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组成部分为诗句,而诗歌中的音节、音调、音韵的排列组合构成了韵律。
诗歌中的诗句往往会通过对仗的形式呈现出对称的结构。
对于诗歌的学习,首先需要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其中包括朗读、赏析和创作。
在诗歌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日积月累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日积月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一、词语解释。
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解释:尺比寸长,但和比尺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和比寸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了。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 例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互相学习。
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解释:指时机难得,必须抓紧,不可错过。
- 例句:这个比赛的机会非常难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一定要好好准备去参加。
3.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解释: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例句:做数学题时一定要仔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小数点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结果错误。
4.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解释:疾病常因饮食不慎而发生,祸患常因说话不慎而造成。
- 例句:在公共场合说话要谨慎,要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5.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 例句:你答应了的事情就要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6.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解释: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
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
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 例句:他总是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缺乏上进心。
二、记忆方法。
1. 理解记忆。
- 对于每个词语,先理解其含义,再根据含义联想生活中的场景或事例。
例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以想到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生病,或者因为说错话惹上麻烦的事情,这样就能更好地记住这个词语。
2. 分类记忆。
- 可以按照词语表达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
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关于事物相对性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关于把握时机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关于做事准确性的等。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自然景观”,主要介绍了中国的自然景观和自然保护区。
这个单元包括《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景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以下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详细内容:
1. 《长城》:这篇课文介绍了长城的历史、建筑特点和价值,让学生了解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2. 《颐和园》:这篇课文介绍了颐和园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景观特色,让学生领略皇家园林的美丽和宏伟,了解古代皇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3.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介绍了秦兵马俑的历史、规模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魅力。
此外,这个单元还包括“口语交际:小小讲解员”、“习作:写导游词”等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同时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自然景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5篇通过制定教案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增强他们的教学适应能力,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上册六单元
四年级上册六单元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课本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本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童话寓言”,通过阅读和欣赏童话和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 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稻草人》、《格林童话》和《寓言两则》等。
这些课文都是经典的童话和寓言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3. 语文百花园: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包括“语林漫步”、“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等栏目。
“语林漫步”栏目主要是对一些常见的词语进行辨析和运用,“能说会道”栏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笔下生辉”栏目则要求学生写一篇童话或寓言故事。
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应该重点掌握以下知识点:
1.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词语,理解其在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
2. 了解童话和寓言的基本特点,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3. 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应用。
4. 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归纳、概括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5. 学习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写出生动有趣的童话或寓言故事。
综上所述,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单元,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培养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优秀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希望这份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篇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三)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
(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8篇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8篇范文)胜似亲人(一)村里有位王奶奶,她是苗族人,今年七十多岁了,唯一的儿子长年在外工作,家家务就全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了。
同村还有个乖巧的小女孩凤儿,经常来帮她做家务。
今天是星期天,凤儿一大早又悄悄地来到王奶奶家。
她发现王奶奶还没有起床,走进堂屋里,看到地上有好多脏衣服。
凤儿心想:“今天就帮王奶奶洗衣服吧!”说干就干,她找来一条围裙系在腰间,拿出木盆,坐在凳子上洗起来。
“嚓嚓……”,这有节奏的声音惊醒了王奶奶。
她戴上头巾,拄着拐杖来到堂屋,映入眼帘的这一切让她的眼睛顿时湿润了,嘴角抽动着,半天没说出话来。
凤儿洗得正起劲,竟然没有发现王奶奶。
过了一会儿,衣服洗好了,她在起身晾衣服的时候才发现了王奶奶站在她身后。
王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凤儿揽入怀中,用她满是皱纹的脸贴在凤儿的脸上,粗糙的手不停地抚摸着凤儿那苹果似的脸,心疼地说:“多好的孩子,谢谢你……”凤儿有点不好意思了,低下头,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红着脸说:“王奶奶,看您说的……”胜似亲人(二)我家住在一个小村庄,我的邻居是个苗族老奶奶,他的家里并不宽裕,而腿上又有残疾,家里人没钱给这位可怜的老奶奶治病,所以就背井离乡,到别处去了。
后来,苗族老奶奶就独自一人在这个小房子里住着。
我了解了这位老奶奶的情况后,我很同情她。
一天,我放学后回到家,赶紧写完作业,跑到了隔壁苗族老奶奶家,我来到老奶奶家时老奶奶正好不在家,门也没锁,我就进去了,总想帮她做些什么。
正当我左顾右盼时,突然看到水桶里装着一堆没洗的衣服和床单,就赶快提着水桶洗衣粉和搓板跑到河边去了。
到了河边,我先把洗衣粉放进水桶里并装上了水,把衣服在水桶里泡了一会儿。
然后,就把沉重的被罩和衣服拿起来用手在搓板上一点一点的搓。
经过三次换水总算洗好了,我就拿起洗好的被罩和衣服提回了老奶奶的家并搭到了院子里。
刚搭完被罩和衣服,老奶奶走了出来,看到我所做的一切,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就上前搂住我说:“好孩子,谢谢你,你真是比我的亲人还亲那,我的儿女们都不知道帮我洗衣服,你们这些好心人们却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地经常帮助我。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运算律1. 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 b) + c = a + (b + c)。
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如:(a + b) + c = b + (a + c)。
2. 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 - b - c = a - (b + c)。
在连减算式里,可以任意交换减数之间的位置,如:a -b -c = a - c - b。
3.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b = b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b) ×c = a ×(b ×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a + b) ×c = a ×c + b ×c。
此外,对于差与数相乘也有类似规律:(a - b) ×c = a ×c - b ×c。
4. 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为:a ÷b ÷c = a ÷(b ×c)。
二、小数的四则运算1. 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从末位算起: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
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结果是小数的要依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总结一、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1. 点:在平面上没有长度、宽度、高度只有位置,用字母表示。
2. 线段: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所有点构成。
3. 直线:没有端点,无限延伸。
4. 射线:一个端点一直延伸的部分。
二、认识平行线和相交线1.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 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叫相交线。
三、认识直角、钝角、锐角1. 直角:两条线段相交成90°时,这两条线段相互垂直,叫做直角。
2. 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3. 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四、认识多边形1. 三角形:一个有三条边的多边形。
2. 四边形:一个有四条边的多边形。
3. 五边形:一个有五条边的多边形。
4. 六边形:一个有六条边的多边形。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1. 定义:一个四边形的对边平等且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 性质:对角线相等、对边相等、相邻角相互补。
六、认识梯形和等边梯形1. 梯形:至少有一对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2. 等边梯形:两对对边都相等的梯形叫等边梯形。
七、认识菱形和正方形1. 菱形:所有边都相等的梯形。
2. 正方形:所有边都相等且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以上便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的知识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牢牢掌握这些基础的几何图形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图形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都贯穿着数学学习的始终。
在四年级数学上册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平行线和相交线、直角、钝角、锐角、多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等边梯形、菱形和正方形等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我们对图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了解了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包括点、线段、直线和射线。
这些基本要素在构成各种图形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绘制一个三角形时,我们就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而这三条线段的端点就是由点构成的。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5篇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5篇优秀的作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优秀的作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思维,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篇1小红家的邻居是一位姓王的老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出出进进就她一个人。
毕竟上了年纪,走路拄着拐棍,两腿还是颤萎萎的。
做起事来总是显得是那么的力不从心。
小红看在眼里,心想:“老师常说,我们要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王奶奶不正需要我的帮助吗?”从此以后,小红每天放学回来做完功课,就去王奶奶家,帮忙擦擦桌子洗洗碗,并且还陪王奶奶聊天解闷,讲笑话逗王奶奶开心。
星期天,一大早,小红又来到了王奶奶的家里,寻磨着干点什么?左顾右盼着,看见王奶奶刚换下来的被单没有洗,就不顾劝阻地抓起被单,冲进了卫生间。
被单搭在晾衣杆上,王奶奶看到小红红润的小脸上冒出的颗颗汗珠,颤颤巍巍的手轻轻抚摸着小红的头,布满皱纹的脸紧贴在小红的脸上,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不知怎么感谢你,虽然你不是我的亲人,却胜似我的亲人呀!”有了小红的陪伴,王奶奶再也不那么孤单无助了,幸福的笑容时常挂在嘴角上。
她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篇2在一个苗族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她的儿女经常不在家。
她的邻居是个热心肠的小姑娘,经常来帮助她。
这一天,风和日丽。
小红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老奶奶家门口有一大堆没有洗的衣服,心想:老奶奶腿脚不方便,我就帮她洗衣服吧。
小红脚步轻轻地走进屋里,看见老奶奶正在睡觉,便没有打扰她。
小红静悄悄地放下书包,找来了围裙,卷起了袖子,坐在椅子上认认真真地洗了起来。
桶里的床单洗完后,她把衣服和被子都晾起来了。
这时老奶奶听见“哗哗”的水声,她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进房间,当她看见眼前这一幕时,老奶奶眼角湿润了。
紧接着,她又欣慰地笑了,脸上的皱纹展开了,像一朵绽开的花。
老奶奶走了过去,望着满头大汗的小红,老奶奶喊了她一声,小红一下子愣住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精选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精选5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
学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查阅资料,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孔子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前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名言揭题。
1.出示孔子的名言,读一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交流自己搜集的孔子的资料。
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者,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读了课文,你对孔子增加了哪些了解?三、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画记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讨论交流:(1)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哪些?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2)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
举目无亲:抬头看不到一个亲人。
形容人地生疏。
举目:抬起眼睛,指抬头。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
伶仃:孤独。
羞惭:羞愧。
(3)这个自然段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小结。
4.齐读。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生字词。
2.检查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惭”为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各部件写紧凑。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单元1. 字词:本单元共涉及68个汉字,其中要求会写的汉字有58个,需要会认读的汉字有10个。
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汉字的发音和书写:- “曾”字作为姓氏时,读作“zēng”,而不是“céng”。
- “戴”字的结构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
- “丛”字中的“一”是横撇,不是横。
- “蜂”字的部首是“虫”,不是“马”。
- “临”字的意思是靠近,不是来临。
- “晋”字的意思是晋级,不是晋朝。
- “籍”字的意思是书籍,不是国籍。
- “瞧”字的部首是“目”,不是“日”。
- “赠”字的意思是赠送,不是增减。
- “副”字的意思是副手,不是副职。
2. 句子:本单元共涉及12个句子,包括陈述句、疑问句和反问句。
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句子的结构:- “我们沿着山路爬上了山顶。
”(主语+谓语+宾语)- “那个小女孩儿呢?”(疑问句)- “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吗?”(反问句)3. 阅读理解:本单元共涉及4篇课文,包括《爬山》、《古诗两首》、《搭石》和《爬山虎的脚》。
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阅读理解技巧:- 抓住重点段落,理解文章主旨。
例如,《爬山》一文中的第3段和第4段是重点段落,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文章的主旨是讲述如何通过爬山锻炼身体。
-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例如,《古诗两首》中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欲”是想要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整个诗句的含义。
- 注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例如,《爬山虎的脚》中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非常细致,通过这些描写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4. 写作技巧:本单元共涉及4篇课文,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写作技巧可供学习:- 《爬山》一文采用顺叙法记叙了爬山的经过和感受,结构清晰,易于学习模仿。
- 《古诗两首》中的《夜宿山寺》和《登鹳雀楼》都是借景抒情的诗歌,可以学习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
- 《搭石》一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通过多个小故事说明搭石的重要性,可以学习如何通过多个小故事来表达一个主题。
四年级上册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童年生活”,包含《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课文和《语文园地》。
以下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一、字词盘点1. 字(1)会写的字:谓、拳、捶、膊、瓶、怖、凭、欺、掐、甚、昏、握、摔、惹、拖、败、挖、仍、帅、否、旋、况、兵、败、尤、恨、帅、预、溃、品、丑、豪(2)会认的字:谓、拳、捶、膊、瓶、怖、凭、欺、掐、甚、昏、握、摔、惹、拖、败、挖、仍、帅、否、旋、况、兵、败、尤、恨、帅、预、溃2. 词(1)近义词:顽皮——调皮故意——有意结实——健壮恐怖——可怕窝囊——无能殷切——急切盼望——希望(2)反义词:欺负——保护顽皮——乖巧结实——虚弱恐怖——安宁窝囊——勇敢殷切——冷淡盼望——绝望(3)词语归类①ABAC 式词语: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拘无束无亲无故②ABCC 式词语:怒气冲冲气喘吁吁气势汹汹千里迢迢③AABC 式词语:哈哈大笑欣欣向荣高高在上格格不入二、佳句积累1. 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2. 我立刻停止了哭泣,显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3.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三、课文主题1. 《牛和鹅》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
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一次班级演出中扮演老虎的故事,因扮演老虎时不会豁虎跳而遭到同学嘲笑,自己却一直不明白原因。
3. 《陀螺》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用一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并从中悟到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四、单元知识点1. 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2.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节词语解释1.1 赞美赞美是用言辞或行为表达对人或事物的赞许和肯定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以诗歌、歌颂等形式表现。
1.2 投入投入是指全身心地投身到某种事物中去,全神贯注地进行某项活动。
1.3 摇曳摇曳是指花草树木或人物等因受到风吹或其他力量的作用,而使身体或枝叶来回摆动。
1.4 穿梭穿梭指物体来回移动,穿越空间或地方。
1.5 攀爬攀爬是指用手和脚来爬越高大或陡峭的物体。
第二节文学常识2.1 赞美的作用与形式在文学作品中,赞美常常以诗歌、歌颂的形式表现。
通过赞美,作家可以传递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的认同与欣赏,也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2.2 赞美的范围赞美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包括对自然景物、人物、伟大事迹等的赞美。
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赞美的对象也是千差万别的。
2.3 赞美与批评赞美与批评并不矛盾,有时候文学作品中的赞美也可以夹杂批评的意味,这样更能使作品显得真实、生动。
2.4 赞美的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赞美可以通过丰富的比喻、修辞、描写等手法来表达,以此增强赞美的效果和感染力。
2.5 赞美与人生价值赞美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不仅仅是对某个具体对象的颂扬,更重要的是通过赞美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节阅读篇章《花》——杨牧课文《花》以对花朵的赞美为主题,通过对花朵的外形、颜色、香味等方面进行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孩子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花朵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花海之中。
通过这样的赞美,能够激发儿童对美的感知和热爱,使他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感受自然之美。
在课文中,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去赞美花朵,体现了儿童纯真、热爱生活的态度,也启发了读者去用一颗赞美的心,去感知、体验平凡生活中的美好。
第四节学习问答4.1 什么是赞美?赞美是用言辞或行为表达对人或事物的赞许和肯定的情感。
4.2 赞美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赞美可以传递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的认同与欣赏,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课文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展开,让学生体会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课文内容。
-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诗的内容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描写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情景。
“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送别的地点和人物,“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出了一幅绚丽的暮春景色,也暗示了此行的美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望着友人的船帆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向天边奔流的不舍之情。
- 作者为唐代诗人王维。
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描写了渭城清晨细雨蒙蒙,旅舍周围柳树清新的景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千古名句,诗人在此处劝友人再饮一杯酒,因为友人一旦西行出了阳关就很难再遇到故旧亲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深切的惜别之情。
- 课文主要描写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
文中通过“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等语句,体现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还有“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写出了人们走搭石时的和谐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互助美和和谐美。
- 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故事。
文中“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形象地写出了小钱病情的严重。
而台湾青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坚定地躺在病床上为小钱捐献骨髓,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材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数室
一、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3.商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能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编排特点
1.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层次编排。
为了解决笔算除法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教材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两段编排:
(1)商一位数,这是笔算的重点内容,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
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
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2)商两位数,分三段编排:用整十数除;除数接近整十数;除数不接近整十数。
让学生将商一位数的除的过程、试商方法等迁移至此。
2.注意引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
计算教学,如果仅仅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是不符合课改理念的,但忽视了方法的概括总结,既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此,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笔算的计算方法,而且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结合具体问题概括总结计算的方法。
并在学生对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组织
学生讨论交流,概括总结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用文本框的形式呈现不完整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在补充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3.增加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的内容。
应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除法计算简便,这不仅是规律的具体应用,还是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意识的需要。
教材在学生探究了商不变的规律后,安排了两个例题,引导学生具体研究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具体内容
(一)口算除法
例1、例2:口算除法。
例1是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例2是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因为“四舍五入”法都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所以这里安排了这两个口算例题来为后面的笔算除法的试商作准备。
例1是借助小棒图,从包含除的角度来理解算理,例2则脱离了小棒直观图,但也是从包含除的角度来理解算理,抽象程度更高。
两个例题之后的想一想,各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意在巩固口算方法,同时为后续学习试商做好铺垫。
(二)笔算除法
笔算除法安排了7个例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商一位数的,包含例1到例5,第二部分是商两位数的,包含例6和例7。
其中,商一位数的重点是讲试商的方法。
1.例1、例2。
例1教学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重点是借助小棒图的直观支持理解“商为什么写在个位”的问题。
首先通过分连环画的情景引出除法算式,然后借助口算解决问题,同时为试商做准备,接下来小棒图直观体现分的过程,为理解笔算算理提供直观支撑。
例2,教学整十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
重点是理解“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道理。
借助例1的思维模式,抽象程度更高,并给出结论式总结。
2.例3:“四舍法”试商。
例3 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经历试商的过程,初步体验试商的方法。
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试商,所以教材呈现了试商过程。
由小精灵直接引出“把21看作20来试商”的方法,并把试商的思考过程放在虚线方框里,同时给出完整的除法竖式。
第1小题不用调商,第2小题则需要调商。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在试商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调商,怎样调商等问题,教材在虚线框里给出了试商、调商的过程。
3.例4:“五入法”试商。
例4教学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在试商的过程中需要调商。
教材在虚线框里把调商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商和调商的方法。
最后,通过“你做得对吗?请验算一下。
”自然引出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
4.例5:灵活试商。
例5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
当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又不接近整十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往往需要多次调商,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灵活试商。
教材呈现了三种方法,分别通过虚线框展现试商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5.例6: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例6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重点是弄清楚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
教材用虚线框呈现除的过程,重点突出两个问题的探究:第一次除得的商写在哪一位上?第一次除后的余数表示什么?进而理解并掌握商的书写位置。
6.例7: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7教学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即当余数不够除时商0。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个位写0的道理。
最后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验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完7个例题后,教材呈现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概括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展示了4位小朋友讨论交流的场景,通过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讨论,展现了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引领和提示作用。
最后还以文字形式提供了不完整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7.例8:商的变化规律。
例8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渗透初步函数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安排了3个层次来引导学生探索商的变化规律。
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第二层次: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第三层次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呈现了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的结论,并通过小精灵的引导,进一步理解商不变的性质。
与实验教材相比,商的变化规律的编排层次更清晰,结论更明确。
8.例9、例10: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例9和例10是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是新增的内容。
例10特别关注了简便运算中余数的处理问题。
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讨论余数是4还是40,并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在简便运算中对余数问题的处理方法。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口算教学。
口算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口算除法的熟练程度,将对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探索口算方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二是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注意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
例如,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可以组织“对口令”“摘苹果”“拔萝卜”“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试商的方法是笔算除法的重点内容,教学中不能把现成的方法结论让学生去记忆,也不能忽视对计算方法的概括总结,要通过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经历算理算法概括总结的过程。
教材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用虚线框的形式完整呈现试商过程,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以记录讨论结果的方式呈现不完整的试商方法,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试商的过程,既可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试商方法,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笔算除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而当被除数和除数具备一定的特点时,可以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如教材在例题中就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此外,在练习中教材多次安排了“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与除数的特点,发现灵活试商的“小窍门”。
如第79页第10题、第80页第18题、第82页第4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去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数字特点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