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1、答谢中书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3.理清课文结构
一、总写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二、具体描绘山水景物之美。 书 书
写景技巧的角度分析) 提示: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有人评价它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翻译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枳水空明,水中藻、有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情感体验的深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内化这些修辞技巧,例如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学习。
-在古文句式的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教师可以提供更多例句和现代汉语翻译,以便学生对比理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仿写课文中的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答谢中书书》中所体现的文学鉴赏和表达技巧。这篇文章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的书信,表达了他对山川之美的热爱。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美景,以及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
第11课《答谢中书书》 (共25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品读●语言情感
“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具体的描写景物的 句子和词语入手,赏析这奇丽之景。
“我从
(句或词)发现奇丽之景,它奇在写出了
。”
可从以下角度来赏析:
动静 声色
视听 时空
远近 俯仰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时间为5分钟。
入:耸入 。 见: 看见。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极写山之高。“见”极写水之净。用笔洗练, 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高山、白云、 流水三种景物,境界清新。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 文学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而不出 ,便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2、创作背景。
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 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一些文人墨客主张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洒脱。
替:用现代汉 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 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 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 实在意义的词。
选:结合文言 语境选择适合的意 项。
译读●文言翻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四季。
消散。
交相辉映。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译读●文言翻译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谈论、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 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起彼 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欣赏、领悟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第11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多以四六字为一句,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好用典故。
如果骈文里出现了其他字数的句子就叫散句。
二、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袜陵(今江苏南京)人。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
人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4.“山中宰相”的来历萧衍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
萧衍很感激陶弘景,曾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直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
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深深陶醉于道家仙风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梁武帝不肯罢休,经常派驿卒带着手书,到茅山邀陶进京。
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pptx
“
_领__悟__”__的__意__思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
重点虚词
(1) 山川<zd>之</zd>美
_结__构__助__词__,__的____
之
实是欲界<zd>之仙都 _结__构__助__词__,__的____
(2) 自康乐<以zd> <>来/zd
连词,表时间,就是从过去
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 (3 未复有能<zd>与其奇者</zd> ①) 与:_动__词__,__参__与__。__这__里__有__“__欣__赏__”__“__领__悟__”__的__意__思_
答谢中书书
思考探究
朗读文章,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1. 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2.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 的无动于衷; 3.“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书
朝夕之景
动静结合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积累拓展
下面是陶弘景所作的一首诗歌。与本文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诏①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注释:①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陶弘景才华出众,梁武帝早年即与 其相识,称帝之后他屡次希望隐居 华阳洞的陶弘景能够出仕,但陶不 为所动。梁武帝萧衍曾下诏问他: “‘山中有何物’,以至于不愿出 山为官。”他就创作此诗回答梁武 帝,同时表明自己的志向。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词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 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3
谢谢欣赏
24
5
文题解读
“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 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 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故称。第二个“书”,即书信。文题意 为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共谈:共同谈论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8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9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 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 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说说文中景物的美主 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总括 前文。
13
整体感知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14
整体感知
3.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拟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 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 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 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 “竞”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 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 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 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 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 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结合注释 解释划线词句的含义
鱼
争着
坠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 参与,这里 指欣赏
消散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们共 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再读课文
”自最康能乐体来现,作未者复思有想能感与情其的奇语者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 看 图 试 诵 青[山林水翠相竹映,之四美时俱色备彩,配蓝合天之作美背景] ,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河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都存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坠落时,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重点注释1. 答谢中书书,答:回复。
第一个书:中书,官名;第二个书:即书信。
2. 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季节,3. 晓雾将歇,歇:消散。
晓:早晨4. 猿鸟乱.鸣,乱:此起彼伏。
不是杂乱。
5. 夕日欲颓,颓,坠落。
6. 沉鳞.竞跃,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鳞:鱼,借代手法7.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 自康乐.以来,康乐:指诗人谢灵运。
9.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欣赏的意思。
复:再,奇:奇丽的景色。
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重点理解1.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鄙弃名利之情。
2.全文的主旨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山川,描写了:山川之美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美”字4.文中的论点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中的结论(议论句)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多用骈句,但也有对偶、散句(后两句)。
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
6. 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7.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8.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26张)
2、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方法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四
季 晓雾将歇xiē
陶弘hóng景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走进作者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 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 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 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 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hóng景
读
晓雾将歇xiē
准 字 音
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竞跃yuè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俯视:清流见底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平视:两岸石壁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2)时间上:早晚结合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动静结合(形体、光色、声响方面 )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2、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 奇者。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原文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原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是《短文两篇》,其中包括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
下面是这两篇短文的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山川之美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仙境般的世外桃源。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壮丽景色,从空中到地面,从白天到夜晚,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时,文章也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隐逸山林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寻找到朋友张怀民一同欣赏月色。
通过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幽静之美,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文章中有许多笔墨传神的地方,如对月色的描写、对竹柏影的比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两篇短文都是写景佳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世界。
同时,它们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在难点问题上存在疑惑。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对于词汇、句式的活学活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语境的应用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的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答谢中书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欣赏过自然美景,感受到它的宁静与美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弘景是如何通过文言文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活学活用,学生在阅读中容易死记硬背,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文言文阅读中。
举例解释:
-骈文的对仗工整和节奏韵律是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现代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将骈文与现代白话文进行对照阅读。
-意境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深入体验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写作特色。对于难点部分,如骈文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文章中的自然景色描绘、作者情感表达等。
第11课《答谢中书书》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陶弘景
新课导入
“山中宰相,听松仙人”
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
他最爱深山,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
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 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南京)人。仕 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 有“山中宰相”之称。
答谢中书书
文学常识
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 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可议论抒 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 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 式。
听读感知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精读思考
①谢灵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作者对谢灵运的 钦慕; ②自谢灵运以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 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③作者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 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精读思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结构上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内容上 这里的相共谈的人指的是有高雅情趣的人,作者将谢 中书当作能谈山论水的朋友的同时,也希望与古往今 来的高雅志士相比肩。
指谢灵运
再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精读思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写山川景色时,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 写景手法?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精读思考
高峰 秀 清流 美 的 山 石壁 川 景 翠竹 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 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著有《水调歌 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念 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1037-1101)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朝的 韩愈、柳宗元。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二读:读顺文章
要求:全班齐读课 文,读准字音、节 奏,读出感情,初 步感受月夜美景。
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 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 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 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 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5. 两文虽然都展示了美好景色,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颇有不同。请结 合下面的句子简要分析。(4分) 【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乙】:山形三尖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 【甲】:运用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晨昏之间,山林江河的美景, 显示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炉山的形 状比喻成倒置的鼎,写出了香炉山三座尖峰相接的状态。(每点2分,意思 对即可)
【段层精解】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有高雅情趣 的人皆爱山川的美景,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写,以感慨发端。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 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 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耸入(进入)。
《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山__川__之__美__,__古__来_,共谈 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无 动于衷,从而曲折地表达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 :__自__康__乐__以__来____未,_复__有__能__与__其__奇__者____。
3. 【乙】文中,作者写涧底之水,山下深涧之中“___涸__无__滴__水_____” 为实景描摹,流水倾泻时“___喷__珠__泄__黛_____”为想象之景。(用原文语 句回答)(2分) 4. 【甲】文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一封书信,【乙】文是作者的随行日记, 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甲】文向朋友分享自己对山川之美的热爱之情和隐逸情怀,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端,明净的溪流。山的倒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 力,二者相映成趣,情趣盎然。
《答谢中书书》注释、翻译、作者、主题思想【部编版八上第11课】
《答谢中书书》注释、翻译、作者、主题思想【部编版八上第11课】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主题思想】【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下注释】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主题思想】《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眷恋,对名利的淡泊,对自然山水的流连之情, 及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__高__峰__入__云____, __清__流__见__底____
。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3.青写林景翠物竹色彩配合四之时美俱的备语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4.夕写日晨欲昏颓景物变化之美沉的鳞语竞句跃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 五色交辉/言和而色夷 B. 山川之美/已而之细柳军 C. 夕日欲颓/颓然乎其间者 D. 高峰入云/草色入帘青 2. 【解析】A. 颜色/脸色;B. 的/到;C. 坠落/形容喝醉酒 的样子;D进入。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句子翻译 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两__岸__的__石__壁__色__彩__斑__斓__,__交__相__辉__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019玉林) _青__葱__的__林__木__,__翠__绿__的__竹__丛__,__四__季__都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清__晨__的__薄__雾__将__要__消__散__的__时__候__,__传__来__猿__、__鸟__此__起__彼__伏__的__鸣__叫__声__。_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3. 说说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写 作特点) _陶__弘__景__是__南__北__朝__时__期__人__,__作__品__带__有__骈__文__的__特__点__,__多__用__四__字__句__构_ _成__对__偶__,__句__式__整__齐__,__节__奏__感__较__强__;__间__用__散__句__,__参__差__错__落__,__于__整_ _齐__中__有__变__化__。__多__用__寻__常__词__汇__,__浅__显__易__懂__,__但__为__了__形__式__的__整__齐__,_ _选__词__用__字__颇__多__斟__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内容理解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短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内容理解) 《__答__谢__中__书__书__》__中__描__写__的__景__物__非__常__秀__美__,___山__高__水__净__,__绚__烂__多__彩_, 充__满__无__穷__生__机__。__结__尾__一__句__,__含__有__三__层__言__外___之__意__:__其__一__,__康__乐__是_ “__能__与__其__奇__者__”__,__表__现__出__作__者__对__谢__灵__运__的___钦__慕__;__其__二__,__自__谢__灵_ 运__之__后__,__不__再__有__人__能__“__与__其__奇__”__,__惋__惜__于___世__人__对__秀__美__山__水__的__无_ 动__于__衷__;__其__三__,__“__我__”__是__继__谢__灵__运__之__后__又___一__“__与__其__奇__者__”__,__为_ 自__己__的__审__美__情__趣__而__自__许__,__期__与__谢__公__比__肩__之___意__溢__于__言__表__。_______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2.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简 要分析。(内容理解) _这__篇__短__文__表__达__了__作__者__沉__醉__山__水__的__愉__悦__之__情__和__与__古__今__知__音__共__赏__美_ _景__的__闲__适__自__得__之__情__。__文__章__开__头__写__道__“__山__川__之__美__,__古__来__共__谈__”__,_ _这__个__“__美__”__字__,__是__山__川__美__景__的__客__观__形__态__,__也__是__作__者__对__山__川__美__景_ _的__审__美__感__受__—__—__愉__悦__;__“__实__是__欲__界__之__仙__都__”__,__则__将__在__山__水__之__中_ _飘__飘__欲__仙__的__自__得__之__态__表__露__无__遗__。__“__自__康__乐__以__来__,__未__复__有__能__与__其_ _奇__者__”__,__而__作__者__却__能__够__从__中__发__现__无__尽__的__乐__趣__,__带__有__自__豪__之__感__。_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续表
(2)语言凝练。这篇短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先言 “高峰”给人一个“高”的总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 的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写作特色 “交”“乱”“竞”三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 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非常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自康乐以来,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未 复 有能与⑫ 其 奇 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字词解释】 ⑫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基础知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
(1)与 赏”“领悟”的意思)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和)
(2)书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字词积累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古今异义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字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四时俱备__四__季___;__全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晓雾将歇____消__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夕日欲颓____坠__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沉鳞竞跃____争__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实__在__;__人__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参__与__,__这__里__有__“__欣__赏__”__“__领__悟__”__的__意__思_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 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 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 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续表
(1)结构缜密。本文虽是短文,可是作者构思精巧。将全文 分为三个部分。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 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 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写作特色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加鲜明突出。文 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 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起笔,囊括山水,纵览古今。 可以看出作者与友人品赏山水之乐,也期望与古今的林泉高士 比肩。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远眺所见, 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显示出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综合分析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书, 文学常识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视、俯瞰两种视角来写。 重点精析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静景描 写,作者从高处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 现出一片绚烂辉煌的景象。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沉鳞竞跃/负势竞上 B. 晓雾将歇/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C. 夕日欲颓/欲有求于我也 D. 四时俱备/时时而间进 1. 【解析】A. 争相,争着;B. 将要/将军;C. 将要/想要; D. 季节/时常,常常。
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11 1、答谢中书书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全文精析
14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 川之美,
古 来 共 谈①。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字词解释】 ①共谈:共同谈论、赞叹。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高 峰 入云, 清 流 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字词解释】 ⑥晓雾:清晨的薄雾。 ⑦歇:消散。 ⑧乱:此起彼伏。
返返回回目目录录
夕日欲颓⑨,沉 鳞⑩ 竞 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