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标准[详]

合集下载

2012年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年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行清洁, 再进 行消毒灭菌。
➢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原体污染的诊 疗 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双层密 闭 封装焚烧、清洗按常规高水平消毒和灭菌,且灭菌的严格 程 度逐步递增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 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 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 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 和注意事项。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
◆增加了以下内容 管理要求 清洗与清洁方法 高度危险物品的灭菌 中度危险物品的消毒 低度危险物品的消毒 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 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方法。
新“规范”修改后的特点
◆增加了以下内容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邻苯二甲醛 碘酊 煮沸消毒 流动蒸汽消毒 过滤除菌 微波消毒
➢ GB/T1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 GB19258 紫外线杀菌灯 ➢ GB/T1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 GB50333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 WS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1部份:管理规范 ➢ WS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份: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 WS31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份: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 YY/T 0698.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5部分:透气材料 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 要求和试验方法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引言医院作为重要的医疗机构,隔离措施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疾病传播的控制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档旨在规范医院隔离技术,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2. 定义2.1 隔离隔离是指将感染者、潜在感染者或传染源分开以防止传染病传播的一系列行动。

2.2 隔离技术隔离技术是指通过物理隔离、空气隔离、液体隔离、人员隔离等措施,有效防止传染疾病的传播。

3. 隔离区域设计和布局3.1 区域划分医院隔离区域应根据不同的隔离级别、病种和患者数量进行合理划分。

常见的隔离区域包括负压隔离区、正压隔离区和中性隔离区。

3.2 布局设计隔离区域的布局应尽量简单、合理,便于医护人员的操作和监控。

应确保患者间的分隔和流程的合理性,避免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应考虑病房内部的通风、照明和消毒等设施的安装位置。

4. 隔离措施4.1 物理隔离措施物理隔离措施包括使用门、墙、窗等物理障碍物,将隔离区域与非隔离区域分开。

隔离区域的门应使用自动关闭门,以确保空气流通性和密封性。

4.2 空气隔离措施空气隔离措施是指通过空气过滤、换气和排风系统,控制隔离区域内的气流,降低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隔离区域应设有负压通风系统,并定期检测和维护系统的运行情况。

4.3 液体隔离措施液体隔离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设置洗手池、洗涤设备和废液处理系统,以防止病原体通过液体传播。

4.4 人员隔离措施人员隔离措施包括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使用、职业暴露防护和入离区域的限制。

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隔离区域的操作规程,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出入,以防止交叉感染。

5. 职责和培训5.1 职责分工医院应明确各个部门在隔离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包括隔离区域的管理、设备和设施的维护、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等。

5.2 培训和演练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隔离相关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和疾病传播的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隔离区域的操作规程和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等。

(院感)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标准[详]

(院感)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标准[详]

感谢您的观看!
防水围裙的使用
• 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 它污染物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 时,应穿防水围裙。 • 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 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 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 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隔离的定义、目的和原则
• 隔离的定义: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或技术,防止 感染因子从病人和携带者传播给其他人的一种措 施,减少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源造成医院感染的传 播。传染源隔离通常是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 可疑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病人分开或将 传染源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称为隔离。 • 隔离的目的:a.避免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b.保 护职工减少职业暴露。c.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d.. 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扩散。 • 隔离的原则:a.传染病人与健康人严格分开。b. 确诊病人与未确诊病人分别收治。c.清洁物品与 污染物品要严格区分。
(二)隔离要求
• 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 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的污染。 • 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 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 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 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 污染。 • 应按照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 卫生设施。
隔离的管理要求
• 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 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 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 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 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 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 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应符合手卫生标准。 • 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隔离

2012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2012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职业防护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 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 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 暴露。 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 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职业防护

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 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 菌器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 b)紫外线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必要时 戴防护镜和穿防护服进行保护。 c)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预防有毒有害消毒气体对 人体的危害,使用环境应通风良好。对环氧乙烷灭菌 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环氧乙烷、甲醛气体灭菌和 臭氧消毒的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空气中的浓度,并 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d)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防止过敏及对皮肤、黏 膜的损伤。

术语和定义
3.15 低度危险性物品non-critical items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 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 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 (杯)和便器等。

术语和定义
3.16 灭菌水平 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 保证水平。达到灭菌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 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 及采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 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件下, 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 的方法。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 消毒或灭菌方法: 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 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 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 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 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04-05发布 2012-08-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67-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湖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六亿、张流波、姚楚水、陈顺兰、班海群、胡国庆、张宇、丁炎明、陆群、钱黎明、刘坤、邢淑霞、任伍爱、黄靖雄、贾会学、要慧、黄辉萍。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管理要求. 45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56 清洗与清洁. 67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78 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 79 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910 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911 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 1012皮肤与黏膜消毒. 1313 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414 清洁用品的消毒. 15附录A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15附录B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22附录C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25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消毒的管理要求: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同意;清洗与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隔离病房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

隔离病房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

隔离病房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隔离病房是医疗机构中为了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病房,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在隔离病房中进行护理操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隔离病房护理操作的流程,并解释相关的评分标准,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隔离病房护理操作流程1.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进入隔离病房之前,护理人员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等。

这些装备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护理操作的性质来确定。

2. 洗手和消毒:在进入隔离病房之前,护理人员必须进行手部的洗涤和消毒,以确保手部清洁。

洗手液或含酒精成分的消毒剂都可以使用。

洗手的时间应持续20至30秒,确保彻底清洁。

3. 进入病房并进行评估:护理人员进入病房后,应先进行病情评估和观察。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变化和相关医嘱,为后续的护理操作提供参考。

4. 定期监测和记录:在隔离病房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监测和记录,包括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等。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

5. 护理操作和护理技术:在隔离病房中,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和技术,包括给药、更换敷料、导尿、护理患者的导管等。

在进行这些操作时,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 使用细菌灯进行消毒:在完成护理操作之后,护理人员应使用细菌灯对病房进行适当的消毒,以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细菌灯的使用应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消毒的彻底性。

7. 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离开隔离病房之前,护理人员应按照正确的方法脱下个人防护装备,并将其正确地处理和存放。

这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要求。

8. 洗手和消毒:离开隔离病房之后,护理人员必须再次进行手部的洗涤和消毒,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卫生。

二、隔离病房护理操作评分标准为了评估护理人员在隔离病房中的工作质量,通常会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根据疾病传染性的大小和传播途 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方法
和措施。
对于特殊感染患者,应采取更加 严格的隔离措施,如多重耐药菌
感染患者。
分区隔离原则
按照病原体传播途径的不同, 将病区划分为污染区、潜在污 染区和清洁区。
不同区域之间应有明显的标识 和隔离设施,如缓冲间、消毒 间等。
医务人员和患者应遵循相应的 防护等级和操作规程,如穿脱 防护用品等。
患者接收
医护人员穿着防护用品,与患者进行沟通,核实 身份和病情,完成患者入院登记和健康信息采集 。
隔离措施实施
根据患者的隔离需求,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 床边隔离、单间隔离等,确保患者与其他患者和 医护人员之间的安全距离。
患者转科操作规范
转科申请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开具转科医嘱,向转入科室提出转 科申请。
清洁消毒制度
清洁频次
01
应定期对隔离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一般每日至少进行一次常
规清洁和消毒。
清洁方法
02
清洁和消毒时应遵循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使用符合规定的清
洁和消毒剂,以确保有效杀灭病菌。
废弃物处理
03
隔离区域的废弃物应分类处理,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并
及时清理,以避免交叉污染。
监测与报告制度
持续改进措施
01
02
03
04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存在问题 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到具体
部门和人员。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 员对隔离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规
范操作意识。
定期对隔离设施和物品进行检 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 合作,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共同提高隔离技术水平。

隔离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

隔离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

隔离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隔离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或者其他方式将设备或系统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以确保设备或系统的安全运行。

隔离技术操作规程是为了保障工作人员在进行隔离作业时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操作,以减少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本文将介绍隔离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并对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应急措施等进行详细描述。

一、操作流程1. 检查前准备在进行隔离技术操作之前,必须对设备和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处于关闭状态,并切断与外部电源的连接。

同时,需要确保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完好,并对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检查。

2. 确定隔离区域根据操作要求和设备特点,确定隔离区域。

隔离区域应明确划定,并在进入区域的入口处设置明显的隔离标识,以提醒他人注意安全。

3. 制定操作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

操作计划应包括每个操作步骤的具体要求、使用的工具和设备、操作人员的分工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4. 实施隔离操作按照操作计划,由专业人员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并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结束隔离操作隔离操作完成后,需对设备和系统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同时,还应对隔离区域进行清理和恢复,消除潜在的风险和隐患。

二、注意事项1. 个人防护在进行隔离技术操作时,工作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确保个人安全。

2. 工具选择在进行隔离操作时,必须选择适当的工具和设备,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使用过的工具和设备应妥善保管,以防丢失或者损坏。

3. 操作规范隔离技术操作必须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不得擅自更改和调整操作步骤。

对于不熟悉的操作,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指导后方可进行。

4. 环境检查在进行隔离操作之前,必须对环境进行全面检查。

特别是对隔离区域周围的环境要进行检查,确保不存在可燃物、易爆物、有毒物等,以免发生意外。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标准范本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标准范本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标准范本消毒隔离是医院防控感染病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医院消毒隔离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消毒隔离制度至关重要。

一、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目的和原则1. 目的:保护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 原则:从预防为主,改善环境、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消毒质量、加强隔离管理,确保医院内部环境的清洁卫生,保障医疗服务质量。

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内容1. 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

2. 消毒设备和用品:医院应配备齐全的消毒设备和用品,保证消毒工作的有效进行。

3. 消毒人员:医院应有专门的消毒人员负责消毒工作,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4. 消毒工作流程:明确消毒工作的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5. 消毒方法:医院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药剂和方法,确保消毒效果。

6. 消毒频率:不同区域和设备的消毒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进行记录。

7. 消毒记录:医院应建立消毒记录档案,详细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地点、方法和效果。

8. 隔离标准: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性,确定相应的隔离标准和措施。

9. 隔离管理:医院应建立严格的隔离管理制度,保障隔离病人的个人隐私和安全。

10. 隔离措施: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方式,确定相应的隔离措施,确保传染病的有效控制。

11. 隔离培训:医院应对隔离人员进行隔离培训,提高其隔离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 隔离检查:建立隔离检查制度,定期检查隔离区域的环境和设备,确保隔离工作的有效进行。

13. 感染控制:对于已感染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感染的及时治疗和控制。

三、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和监督1. 执行: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规范消毒隔离工作的执行。

医院消毒隔离 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年版

医院消毒隔离 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年版

种类 含氯消毒液
戊二醛
使用时间
备注
≤24h
现配现用, 标明配置时间、失效时间
最长不超过14天 标明配置时间、失效时间
如何配制500mg/L含氯消毒液? 1000ml清水中加10ml“84”消毒液
隔离种类
空气传播隔离
接触传播隔离
飞沫传播隔离
空气传播的隔离
疾病
隔离措施
结核、 水痘、 麻疹等
1.单间安置或负压病房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注意防护
4.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
飞沫传播的隔离
疾病
隔离措施
SARS 、百 人与人之间相隔空间在1 米以上
日咳、病毒
性腮腺炎等 自然通风
单人隔离病房
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预见可能喷溅时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病情 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接触传播的隔离
检室、人流室、注射
室、治疗室、换药室、
≤10
输血科、供应室、血
透室、急诊室、化验
室、普通病室、感染
性疾病科
卫 生 手 :1.灭菌用
≤10 消毒液:
无菌生长
外科手:
≤5
2.皮肤黏膜
消毒液: ≤10cfu/ml
3. 其 他 消 毒 液: ≤ 100cfu/ ml
医疗器材消毒卫生标准
项目
标准
备注
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
1 使用中均应关闭门窗 2 进出风口严禁覆盖或遮挡 3 机器内严禁进水 4 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5 过滤器每3-6个月检查清洗一次
常见环境卫生学监测标准
科室

病房隔离制度

病房隔离制度

病房隔离制度标题:病房隔离制度引言概述:病房隔离制度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防止传染病的扩散,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建立科学合理的病房隔离制度对于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一、隔离病房设置标准1.1 病房位置:隔离病房应设置在医院的相对独立区域,与普通病房相隔远离,确保隔离效果。

1.2 病房空间:隔离病房应具备足够的空间,保证患者之间的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1.3 病房设施:隔离病房应具备完善的通风系统、洗手间和废物处理设施,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二、隔离标准及分类2.1 根据传染性质:将患者按照传染性质分为空气传播病原体感染、飞沫传播病原体感染和接触传播病原体感染,分别采取相应的隔离标准。

2.2 隔离级别:根据患者的传染风险和病情严重程度,将隔离分为普通隔离、严格隔离和特殊隔离等级。

2.3 隔离措施:对于不同类型的隔离患者,医护人员需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

三、隔离病房管理3.1 人员管理:明确隔离病房的管理人员和责任人,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隔离病房的正常运转。

3.2 消毒管理:加强隔离病房的消毒工作,定期对病房及设施进行消毒,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卫生。

3.3 医疗废物处理:对隔离病房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专门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四、隔离病房监测评估4.1 定期检查:定期对隔离病房的设施、设备和消毒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4.2 隔离效果评估:对隔离病房的隔离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4.3 隔离措施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隔离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隔离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五、隔离病房应急处置5.1 突发事件处理:对于突发事件如传染病暴发等,应制定应急预案,迅速启动隔离措施,保障医院和患者安全。

5.2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置演练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3 资源准备:确保隔离病房的应急资源充足,包括医疗器械、药品和防护用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附录C 、附录D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 、附录F 和附录G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301 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六亿、邵丽丽、刘玉村、巩玉秀、王力红、吴安华、胡必杰、魏华、李卫光、贾会学、张桂花、曹红谊。

S/T 31 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6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7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8 感染链infection chain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 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9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3.9.1 纱布口罩mask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用品。

3.9.2 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的口罩。

3.9.3 医用防护口.. respirator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 感染因子或近距离< 1m)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

3.9.4 护目镜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用品。

3.9.5 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面部的用品。

3.9.6 手套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

3.9.7 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

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

3.9.8 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

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

3. 10 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3. 11 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

3.12 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3.13 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3.14 两通道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

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人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3.15 缓冲间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

3.16 负压病区(房)通过特殊通风装置. 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 使病区(病房) 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

负压病区(房) 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 确保对环境无害。

3.17 床单位消毒对患者住院期间、出院、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

3. 18 终末消毒tenninal disinfection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 如传染病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窒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4 隔离的管理要求4.1 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

4.2 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

4.3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

4.4 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4.5 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6 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4.7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

4.8 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 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1 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5.1.1 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

5.1.1.1 低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5.1.1.2 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5.1.1.3 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5.1.1.4 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5.1.2 隔离要求5.1.2.1 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

5.1.2.2 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5.1.2.3 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5.1.2.4 应按照WS/T313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5.2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2.1 用于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患者的隔离。

5.2.2 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

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

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 Pa。

5.2.3 隔离要求5.2.3.1 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

各区之间界线清楚. 标识明显.5.2.3.2 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5. 2.3.3 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5.2.3.4 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

5.2. 3. 5 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

5. 2. 3. 6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 lm。

5. 3 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3. 1 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5. 3. 2 建筑布局应设病室及缓冲间.通过缓冲间与病区走廊相连。

病室采用负压通风.上送风、下排风;病室内送风口应远离排风口.排风口应置于病床床头附近. 排风口下缘靠近地面但应高于地面10cm 。

门窗应保持关闭。

5. 3. 2. 1 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的定风量阀.使病室的送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

5.3. 2.2 负压病室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

配备室内对讲设备。

5.3.3 隔离要求5.3.3.1 送风应经过初、中效过滤.排风应经过高效过滤处理. 每h 换气6 次以上。

5.3.3.2 应设置压差传感器. 用来检测负压值.或用来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

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 .缓冲间的气压宜为一15Pa 。

5.3.3.3 应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做好设备日常保养。

5.3.3.4 一间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到本病室外活动。

5.3.3.5 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

5.4 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4.1 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5.4.2 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

设单独入、出口和人、出院处理室。

5.4.3 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

5.4.4 隔离要求5.4.4.1 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5.4.4.2 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 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 lm。

5.4.4.3 病房应通风良好. 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

5.4.4.4 应配备适量非于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

5.5 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5.1 建筑布局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5.5.2 隔离要求5.5.2.1 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5.5.2.2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 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