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读后感(章节阅读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课堂》读后感

苏鸿主编的《高效课堂》是一本对教师的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有指导性意义的好书。该书从备课、上课、说课、听课和评课五个环节展开系统性分析,详细介绍了教学各环节的目的意义和需要把握的重点及细节,书中对教学活动开展所进行的讲解剖析对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会有实质帮助。

第一部分是备课。书中明确指出了现实中备课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备课不仅仅是准备教材资料和为教而备搞形式主义,不能以教科书和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目标,更不能只是把教学内容讲完了事,而要重视学情,使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受到足够重视。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和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提高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备好课,在备课时就需要留好一定的空间给学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反映及时对后续内容作出调整,在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前提下所进行的备课才可能是真正有效的。在教材处理上,书中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不可改变的“法本”,指出教材是为教学任务目标服务的,而不是教学任务只为了把教材解释完,不能本末倒置,这一点本人非常赞同。教学内容不能囿于教材和参考资料,从我们学校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目标来说,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任何一本教材都是作者从自身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出发而写,所用的范例是作者认为合适的案例,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况且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也较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并增减及至自己制作一部分的教学素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教材已经不局限于一书一册,合适的网络资源也可以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甚至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网络上的案例反而更能体现专业课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是统一发给学生的教材,教师也需要在对教材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绝不能照本宣科。

教学设计上,书中指出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和活动化,讲求教学策略,以生为本,倡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建议教师发挥个性化教育智慧,主张“教无定法”,不机械模仿,而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主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二部分是上课。上课是教师达成教学任务目标要求中最重要的环节,上好课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充足的教学资料,还受到各种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正如书中所说,“教学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复杂的活动,确定教学效率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错综复杂的”。作者主张高效上课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面对具体的学生、具体内容、具体环境和不同的教师个体,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的方法与模式,这与备课环节的“教无定法”思想是一贯的。个人对所谓的教学模式一直不以为然,从本校实际角度说,同一门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甚至来自于不同地区的学生,学生们都或多或少有差别,没有一种模式能适合所有学生。正如章节末尾所说,教学手段的实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按需选用才是教学手段使用的最高原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想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听课学习,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观察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适时调整教学与实训的内容和方式,并经常对目标达成度进行反思。作者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课堂生态和谐平衡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变“牵着学生走”为“跟着学生走”的教学理念很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思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们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书中还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师生关系问题提供了很多类型案例,为我们更好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参考。

第三部分是说课。作者对说课的定义和内涵作了详细解释,特别指出,说课本身也是一个教学智慧生成的过程,在说课活动中教师可能会对某些教育教学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感悟和理解,因此说课并不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是针对某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讲解分析,而

是对同类教学活动的提炼和总结,不是简议粗论,而是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不仅要说“教什么”和“如何教”,更要重点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教”。在这个教程中,“说”和“课”合在一起,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与“学”进行总结反思,找出教与学中的问题,能很好地诠释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说课又有近似讲课的形式,说课过程能很好地展示教师的表达能力和个性风范,因此,说课是比公开课更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教研活动。相比于学期末汇总成文字的教案材料和课程总结,说课应该更能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更有利于帮助教师理顺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学的连贯性。书中详尽说明了说课的内容、目的、形式和意义,并对多个案例进行评析,有助于我们学习提高说课的教研能力,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更加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部分是听课。作者认为,听课是教学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方法,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研究中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同时指出,作为以评价为导向的听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容易形式化,因此听课后的研讨交流常常流于形式,这也是我们在教研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由此联想到我们学校一直延续的三类听课活动,谈谈个人看法。一种是公开课,通过树样板立标杆的方式,号召全体教师参考学习用于自身教学过程。必须承认出发点是好的,对于不清楚教学方式的新教师来说有不可或缺的指导帮助效果,对老教师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过于讲求形式,评价条款面面俱到,评价方式趋于固化,使得“教无定法”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讲课的教师绝大多数在课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备课时间往往是正常备课的十几倍或几十倍,以至脱离了真实教学的实际,使大多数听课的人觉得无法达到效果而只能作为欣赏,缺乏参考学习价值。打下的分数很高,实际得到的收获很低。第二种是教师相互听课,既有相互学习,也有相互评价,对于结对为师徒的教师们来说,这种听课无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对于其他教师而言,常常因碍于同事情面,形式重于教研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