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产业转移的问题。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其生产基地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这种转移通常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源等原因。
然而,产业转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思考。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提供补贴、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来吸引企业来投资。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产业转移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的现象。
第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提升自身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这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等方式来实现。
地方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创新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三,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优化基础设施和服务。
投资者在选择新的生产基地时,通常会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的质量。
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并提供便捷的金融、法律和人力资源等支持服务。
第四,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
当新的产业进驻时,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工人来支持生产。
地方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第五,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积极拓展市场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通过跨国合作、进口和贸易等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
最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未来代际的能力来满足其需求。
地方政府可以限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效益的产业进入,并鼓励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
总之,承接产业转移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强劳动力培训和教育、拓展市场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方式来应对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度与承接模式研究

年 第 三 产 业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额 年 增 长 率 超 过 l 0 % , 当前 ,第 三 产 业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额 与 第 二 产 业 的 已基 本 相 当 。从 转 移 投 资 结 构看 ,第 三 产 业 在 三 次 产 业 中 所 占 的转 移 投 资 结 构 比重
国际 产业 转移 对 中 国产 业结 构 升级
的影 响 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出国和转入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均具 i l有重要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通过产业关联、资本补缺和技术进步等效应促进转出国 和转入 l l国产业结构的双向调整与优化。本文在深入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世界和我国产业结构演进 I l的历程与新动向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模型分析法和投入产出 分析法,测算国际产业转移对推 l l动我国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际效果, 并据此提出 有助提升我国区 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三 种国际产 | j业转移承接模式。 f } 【 关键词l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优化 模型分析法 投入产出 分析法 l l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 l 【 中图 分类号】F 0 6 2 . 9 【 文献标识码l A 【 文章编号l 2 0 9 5 — 5 0 7 3( 2 0 1 3 ) 0 6 — 0 0 5 6 — 0 8
保 持 了持 续 上 升 , 从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的2 7 % ,提
升 到 当前 的4 0 % 。就第三产业 内各细分行业 而
言 ,房 地 产 业 的外 商直 接 投 资 比重最 高 ,2 0 1 2 年 已经达 到4 5 % 左 右 ,而 当前 信 息传 输 、计 算机 服 务和 软 件 业 、 租赁 和 商 务 服 务 业 等 新 兴服 务
金融危机_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内蒙古财经学院王玉莲[摘要]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战”后的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本文通过比较与前三次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不同国际背景,分析了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进而阐明中国承接本次国际产业转移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最终得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承接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以加快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转移问题一、经济危机、科技进步与世界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开拓市场,而选择将其生产加工环节(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已攫取更多的利润。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处于高产业梯度的国家,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而选择将那些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国外转出;处于低产业梯度的国家通过正好通过以较低成本引进这些从发达国家转出的先进产业,调整本国经济结构,缩短本国产业升级时间,加速其工业化进程。
世界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是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战”后的几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其中,第一次产业转移造就了日本经济的强大和繁荣;第二次世界产业转移促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奇迹;而第三次产业转移则带来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
承接产业转移是后发地区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
二、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特点与前三次世界产业转移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型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外国直接投资(FDI)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在内的新的产业动态,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一、国际产业转移概述国际产业转移一般是指跨国公司将其某些工厂和部分生产线从原地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这种转移的最初主要目的是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或更友好的税收政策。
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的国际产业转移也不断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
如今,国际产业转移早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线转移,而是涉及到更多的产业要素转移,包括技术、设计、管理等。
跨国公司在考虑国际产业转移时,必须综合考虑它们的目标市场、目标供应商和目标消费者,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并保持其生产和销售地点之间的协调和一致性。
二、FDI对中国产业的影响中国可以说是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受益者之一。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在中国,跨国公司在各行各业都投资建厂、投资并购、进行技术和管理转移,这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产业升级外国投资优先选择与其在自己国家的产业相关的产业进行投资,并通过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增强中国产业的竞争力。
以汽车行业为例,随着国际汽车巨头的入华,中国汽车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其创新能力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与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中高端相接轨,实现产业升级。
2. 技术进步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为中国带来新的科技和商业模式、更高效的管理模式等前沿技术。
国际产业转移可将外国先进的技术和技能带到中国,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
这种技术转移不仅能促进中国的企业创新,还能提高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外资的涌入对中国经济格局的调整和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加快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的主要挑战

维普资讯
赖于进 口。我 7 %的数控机床 、8 % 以上 的集成 电路 国 O O
芯片制造装 备依赖 于进 口; 占固定 资产投 资 4 左右 的 O
设备投资 中,有六成以上要靠进, 口来满足 。在这种垂直分 工的格局下 ,发达 国家外移的产业 以劳动 密集型产业和低
康 、可持续发展。 ’ 、
为达 到扩 大开 放 、承接 国 际产 业转 移 的 目的,地 方政
府按 照国家政策规定降低 、放宽条件 ,努力优化投资 门槛 , 环境 ,是合理 的。但有些地方为 了争引外资项 目 相互拼 优 惠政策,土地 “ 零地价”甚 至是 ‘ ‘ 负地价”转让 对税 收进行减免甚至全 额返还 ,突破 了国家税 收法规及相关政 策 的底线 ,产 生 了较为严重的 内耗 有 的地方政府 明确表 示,不但地方税费不收 ,连 中央地方共享税 的地方分成部
附加价值 的产业环 节为主,发达 国家企业在产 业外移后侧 重于做 “ 品牌” ,把资源更 多地 配置在产 品。 、市场开 研发
拓 与 品牌 塑造和进 一步融入 国际产
业分 工 ,我 国承 接 的 国 际产 业 转移 已经逐 渐从 以劳动 密集
型产 业和产 业环节为 主, 向 “ 中间价值 型 、资本 密集型 ’
种政绩观 的弓导下,个别地方 的招 商弓资 出现 了 “ 民运 I I 全
动” ,市里搞招商 弓 资 ,区里搞招 商引资 ,甚 至 乡镇 、村 }
也搞招 商引资 。一些部门和个人 为 了完成招 商引资 “ 硬指 标” ,不管投 资项 的发 展前景 ,也不 管投资项 目是不是
符合环保 标 准 ,全 部 积极 引进 ,这 不利 于地 区经济 的健
我 国各省市 、各地方在 引进 外资 承接 国际产 业转移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

近几年,许多跨国公司将亚太地区总部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城市移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其中很多为全球500强企业。到2005年底,外商在北京市设立的外资独立法人研究机构已经达到239家,投资性公司146家,由商务部和北京市认定的地区总部45家。2005年5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03家(经过认定的达到54家),投资性公司达到115家。跨国公司服务业务向中国的转移,为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进而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格局
服务业是全球跨国投资数额很大,比重较高的行业。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服务业以前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多,项目数和引资额都大大低于制造业,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02年,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2880.14亿美元,仅占合同总金额的34.78%。
总体来看,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见表)
(四)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企业为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做贴牌生产,积极开展加工贸易。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港商,并以中小企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大量台商到大陆投资,这些企业大都是为跨国公司代工的制造性企业。90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直接到中国进行投资,大量制造业务使用了外包方式。据估计,对外开放以来,直接或间接与加工贸易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占我国制造业引进外资总额的80%左右。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国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我国早期的加工贸易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1年,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882.7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0%,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74.3%。自从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增长,使我国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加工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增加就业、保持外汇平衡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工贸易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也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了4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4.66%。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多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分别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分析,而对于产业承接方的研究较少。
国内在沿袭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之上,开始从产业承接方的角度对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产业承接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产业承接力1.引言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是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重新调整产业分工、重新分配价值链的过程,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
产业承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承接力是实施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产业承接的成败关键在于产业承接能力。
2.国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2.1 产业转移基本理论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进行的。
产业转移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一般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奠定了理论支持。
2.1.1 基于产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首次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次发达国家某一行业的生产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进口阶段、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阶段和出口阶段。
其理论模型与飞行中的雁阵非常相似,因此称为“雁行形态理论”[1]。
2.1.2 基于企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邓宁(1988)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将跨国公司对位直接投资的基础与动力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o.l.i)。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指跨国公司将其生产设施和生产要素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过程。
这种转移往往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市场份额或更好地利用资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了全球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积极吸引外资、提供良好投资环境以及积极推动自主创新等举措,成功地实现了大量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设立生产基地并实现本土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随着跨国公司不断将生产基地迁至中国,大量外资流入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外资企业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带动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
中国通过引进外资,不仅提高了自身产业水平和技术水平,还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外资企业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国本土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其次,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
这些产业对劳动力需求较高,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同时,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发展机会,并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
另外,在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跨国公司也积极利用中国庞大市场来扩大自身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
通过将生产基地迁至中国,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全球化运作,并通过本土化经营模式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这种本土化发展的趋势不仅提高了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也加速了中国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步伐。
然而,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和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成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地。
在FDI(外商直接投资)路径下,中国成功地承接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产能,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
本文将探讨FDI 路径下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1.1 扩大出口市场随着FDI路径下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大量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这不仅提高了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合作与交流机会,也为出口创造了更多机会。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市场渠道等资源优势,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扩大出口市场份额。
1.2 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产业转移不仅带来了资金和市场,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成为了中国企业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的重要平台。
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国企业能够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1.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契机。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吸引外资,并发展出大规模制造业。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困境。
通过吸引国际产业转移,中国能够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制造、高技术服务等领域转型,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二、FDI路径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带来挑战2.1 资源环境压力增加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了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加大了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
外资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对中国的能源、水资源以及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
同时,外资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推高了价格,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越 式发 展 的 结论 。
【 键 词J 融 危机 产业 转 移 问题 关 金
国 的 环境 压 力 . 能 耗 、 保 、 收 等 方 面 对 高 耗 能 项 目进 行 限 制 。 从 环 税 因
显 。
其 中 , 一 次产 业 转 移 造 就 了 日本 经 济 的 强 大 和 繁 荣 ; 二 次 世 界产 第 第
业 转 移 促成 了 “ 洲 四 小龙 ” 济 发 展 的奇 迹 : 第 三 次 产 业 转 移 则 带 亚 经 而 来 了我 国 东南 沿 海 地 区 经 济 的 崛起 。 承接 产 业 转 移 是后 发 地 区 实 现加 快 经 济 发 展 的最 佳 路 径 。
重已超过制造业 。 随着新~轮全球产业结构 调整 。 金融 、 电信等行业跨
国 并 购 正 成 为 跨 国投 资 的 主 要 领 域 , 车 、 汽 电子 、 医药 、 工 等传 统 制 化
造 业 的 转移 在 更 大 程 度 上依 赖于 服 务 。 同时 , 新 技 术 产 业 也 出现 转 高 移趋 势 . 达 国家 不仅 将 高新 技 术 产 业 加 工 组 装 环 节 转 移 到 发展 中 国 发 家, 而且 将 配 套 零 部件 生产 、 流 、 销 、 发 外 移 , 至 有 些 高技 术 产 物 营 研 甚 品生 产 线 刚 研 发 出来 就 转 移 至 发 展 中 国 家 生 产 。 达 国 家则 主要 控 制 发 核心 技 术 和 品 牌 . 因而 使 第 四次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中 服务 化 特征 也 日趋 明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我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 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在每一阶段 里,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同,投资产 业的分布也相应存在差异。
(一) 从改革开放初到 20 世 纪 80 年代中后期
这一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大 背景是:20 世纪 70 年代末,石油 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跌,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和与
研究与探讨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郁德强 左世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融 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成为重 要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 国际 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 技术进步, 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升级, 对于优化我国的 资源配置, 改善我国产业发展的 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共经历了三个阶 段 ,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 的 国 际 产业转移呈现了新的特点, 准确 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这些特点和 趋势, 分析其对我国产业安全的 负面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 议对于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具有 重要的意义。
(三)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 始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经济 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 以计 算机和信息技术开发、 运用为核 心的知识经济在美国开始成为现 实的经济形态, 新一轮的国际产 业转移不可避免。在这种背景下,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比 重趋于下降, 服务业比重不断上 升, 一般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 上升, 产业竞争力下降促使国际 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 洲“四小龙”等也加入了国际产业 转移的行列。 我国通过积极引进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抓住这 次产业转移的机会,电子、电气设 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 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 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开始在东 南沿海较发达地区进行, 我国出 口产品结构也逐步优化, 由此呈 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 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问题与策略

产业转移对我 国经济 增长的作用是双
面的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 国经济 发展和产 业安全产生 了一些负面影响。 1 . 跨国公司产业转 移加剧 了我 国产 业 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差和外部依赖 ,国际产 业转 移多 以高能耗 、高污染产业 为主 ,加
剧 了我 国产业 结构 调整的难 度。 2国际产 业转移技术和 资本 输 出方往
( 一 )国际产业 转移对 我 国经济发展
的 正 面影 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 国提 出了对外 开放 招 商引资的经济发展政策 ,国际产业转移 的大幕 由此拉开。 由于我们生产力 整体水
动 了资源要素 、资本要 素、技 术要素的空 前转移 和融 合 ,国际产业 转移 是全 球化经
济发展 的必 然产物 ,并对 国家经济 发展 发
业 转 移 对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并 梳 理 了我 国承接 国际产 业转移 中存在 的
问题 ,提 出 了合 理 承 接 国 际产 业 转 移
大 的冲 击 ,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形成
了一定程度 的行业垄断 ,抑制 了国内产业
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的提高 。
的有效措 施 。 关 键 词 :产 业
国 ,也 对我 国国 内产 业产 生 了 巨大 的冲
大 、污染严 重、技术含量低 、产 品附加值
不 高 ,对 生态环境破坏力大的产业和技术
类生产 生活需要的物质产 品和精神产 品的 集合体 ,包括第一产业 ( 农业 ) 、 第 二产 业
平不 高 ,技 术水平有限 ,现代企业管理思
想 落后 ,造 成在国际产业转移 中,注重招
纵观 国际产业 转移发展历程 ,其对促 进各 国经济 发展和融 合发 挥 了积 极影 响。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产业承接建议——以河南省为例

转移到日本等 国家。 2 0 世纪8 0 年代, 日本经济的工业化程度不
断提高,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在 日本 逐 步 丧 失 比较 优 势 , 日本便 开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国际产业 转 移 由制 造 业 转移 向产业 价值 链 各 环 节转 移 。 国
始通过直接投资, 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台湾、 韩国等次发
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等解释产业转移 的相关理论都 不能解
国际产 业转 移 中产业 集聚 现 象明显 。 所 谓 聚集 效应 是 指 由
释发达国家间的水平转移, 以及产业内转移。 2 0 世 纪9 0 年代以 于某些产业部门, 某些企业 向某个特定地域 集中, 所产生的使 来, 跨 国公司为提高其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 开始把生产制造环 生产 成 本 降低 的效 果 , 主 要 是通 过 企 业 间的 分工协 作 、 扩 大 生
达地 区和国家。 2 0 世 纪后期, 欧美 日等发达 国家从 后工业时代 际产品内工序环节的转移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 式。 工序 进入了知识经济 时代 , 第二产业在GD P 中比例不 断下降, 服务 理 论 认 为 , 价 值链 增 值 环 节包 括 生 产 环 节 、 营销 环 节 、 技 术 环
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
到发展中国家, 以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 术抢 占竞争的制高点。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一方面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国际产业 转 移 是 产业 结构 升 级 的必 然产物 。 世 界 经 济发 展 提 供 了高 效 、 便 捷 的服 务 , 另一 方面 也 在 改 变 跨 国公 司经 营 活
过程中, 国际产业转移常常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紧密联系在 动方式, 网络信息技术为创新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提供了强有力
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产业承接

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摘要: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如何克服现存的制度障碍,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对发达地区先进产业的承接,以及实现培育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是当下西部地区获得进步一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形成扩散效应永远大于回流效应的制度安排,一定要形成树立培育新兴产业的制度安排,一定要形成西部地区高效的人才管理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要素;制度障碍;制度安排产业转移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也就是产业从转出产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转入产业的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一种经济现象。
这种转移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贸易和资本流动。
所谓的国际产业转移的发生就是由在国际贸易和资本国际流动的驱动下实现的。
产业转出地的要素成本不断的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需求是促使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而产业承接地的要素成本优势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
一、产业转移的制度障碍1.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的缺陷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第一次颁布实施的中长期国土开发总体规划,立足于构筑我国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蓝图。
它涉及国家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提升、人口和产业未来的集聚、生态和粮食安全格局的保障。
从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这样的规划对当地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分的四类区域给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1)西部地区大部分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
由于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西部本来的优势就在于他自身丰富的资源,但是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就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2)如果进行产业转移,一旦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将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由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业大多是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浅析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机, 努力 创 建 廉 洁 、 政 、 实 、 勤 务 高效 的政 府 , 为投 资者 提 供 快捷 、 便 利 的办 事 环 境 和 服 务 完 善 、 理 规 范 的 经 营 环 境 ; 造 一 个 讲 求 商 管 营 业 道 德 、 实 守 信 、 平 竞 争 的 社会 氛 围 , 大 对 侵权 、 冒伪 劣 等 诚 公 加 假 违 法 乱 纪 行 为 的 惩 罚 力 度 ; 构 人 才 比较 优 势 , 吸 纳 高 技 术 产 业 重 为
移 可 以在 本 国 培养 参 与 国 际 竞 争 的产 业 增 长 点 , 会 促 使 国 内 资 也 源 的 重新 配置 ; 输 出 国来 说 , 际产 业 转 移 可 以 实 现 产业 结 构 的 对 国 合 理 化 和 社 会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把 本 国有 限 的资 源致 力 发 展 并 比较 优势 的产 业 , 提高 资源 配 置 的 宏 观 效 应 。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产业转移背景的分析,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进一步分析了几个代表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随后介绍了产业转移中技术进步问题;最后给出了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价值链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及其实践(一)产业转移相关理论产业转移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前者往往借鉴了后者的相关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自然禀赋学说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极大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产业的垂直国际转移。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和价值链分析、宏基电子施振荣的微笑曲线,为垂直产业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历史上的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美国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从欧洲大陆承接了大量的制造业,奠定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
第二次: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了大约20年的时间,承接了欧美国家的一些制造业的转移,成就了日本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
第三次: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承接了日本的一些制造业的转移。
第四次:上世纪80年代后重新开放的中国,承接了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如纺织、家电制造业等等。
(三)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与前几轮相比较,发生了以下一些重要变化。
首先,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相当高,各国资本、市场、技术甚至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众多巨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其次,贸易条件和贸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时,面临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样高度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多边贸易体制,我国加入WTO所做的承诺较其它国家要苛刻得多。
最后,环境成为重要驱动因素。
发达国家受本国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逐渐将高消耗和高排放的产业或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均衡,与其他的亚洲国家相比,特点明显。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因素——以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为例

年 # 和 印度尼
2 5
、 ,
接投 资和产业 转移就越 有利 更容 易建 立 起 垄断地位
由于不 同国家之 间存 在生产技 术水 平 管理水平 的差异 因此 不 同国家具有 不同的生产 函 数 发达 国家 生产技术和管
理经验先进
, 。 、 ,
西亚
5
、 、
年 # 相 比 也 分别 只 占
。
所 以应 尽量把
,
劳动生产率 是反映生产技 术水平 和
。 、
术 吸收 问题 越 有效果
,
技术差 距越小
产业 转 移 同时产 业
” ,
管理 水平 的一 个重要指标 与美国 日本
, 。
、
所 以技术 差距 小的企 业 或 产
, ’
德 国和韩 国等国家相比 我国许多产业 的 劳动 生 产率存在着很大差距 表 #
00 / ) 5 00 4
出版社
+ 【, .
, , ,
其 中大
多数是资本 技术密集度较 高和规模 经 济 要求较高的行业
与发展 白皮书
因为他们将 市场 开拓 放在首
)/!#来自/00!年
)
月
日 国务院第
2
二
、
劳动力价格的差异
,
我们 共 同的未 来
,
王 之 佳 等译 吉
,
次常务会议 讨论通过 # 出版社
,
北京 中国 环 境 科 学
,
和 ) 4
25
在 制造 业 内部
我 国与
最 先进 的技 术转 移到 国外 的分支 机构 由于 各个产业 的技术密 集度不 同
, ,
美 日 德三 个发达 国家 和韩 国 其 制造
产业转移与承接产讲解课件

产业转移的模式
整体迁移模式
合作共建模式
企业将整个生产系统从一个地区整体 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包括设备、人员 和生产技术等。
企业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同投 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实现产业转移 和升级。
分离迁移模式
企业将部分生产线或生产环节从一个 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以降低成本 或获取资源优势。
产业转移的趋势
成本因素
劳动力成本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会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产 业转移。
土地成本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土地价格不断上涨,企业 为降低生产成本,会选择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
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拓展市场份额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会选择市场需求更大的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中国产业转移概述
中国产业转移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 不平衡和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布 局调整和优化。
中国产业转移的历程
中国产业转移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调整,其中以东部沿海 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为典型案例。
中国产业转移的影响
中国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 优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
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转移,其中以20世纪80年代的东亚“四小龙”承接西 方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典型案例。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经济格局、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开始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人工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
这种产业转移的趋势,既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以下就是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才和技术转移。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确保能够顺利地将原有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移到新的生产基地。
这不仅包括技术设备的迁移,还包括员工的培训和技术知识的传承。
在新的生产基地,企业需要建立起高效的技术转移机制,确保生产能力不会因为技术和人才流失而受到影响。
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供应链和物流。
产业转移会导致供应链的重新布局和物流体系的调整。
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原有的供应商和物流合作伙伴,以确保能够在新的生产基地得到良好的支持。
企业需要重新设计物流体系,确保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效率和成本控制。
这需要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资源,以确保供应链和物流的顺利转移和调整。
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法律和政策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会对企业的产业转移产生重大影响。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着严格的劳工法和环保法规,对企业的生产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之前对目标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政策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自己的生产活动能够合法合规地进行。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企业还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文化差异、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在新的生产基地开展业务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对这些因素充分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非常多,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目标地区的环境和条件,做好全面的规划和准备工作,才能够确保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销售
消费
开发
售后服务
设计
循环利用
自由布局型产业迅速在全球转移
产品供应链的微笑曲线
(2)产业转移的效应
要素转移效应 人力资源的累积效应。 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外溢效应。 结构成长效应 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 制度效应
2.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与方式
2.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与方式
最近对于投 资时的 重要性% 74.3
51.4 43.8 14.3 9.5
将来对于投 资时的 重要性% 80
49.5 43.8 19.0 9.5
最近进行转 移时的 重要性%
27.6 26.7 21.0 20.0 19.0 13.3 8.6 36.2
将来进行转 移时的 重要性%
31.4 25.7 24.8 18.1 24.8 11.4 14.3 38.1
主要内容
一、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案例与解读 二、国际产业转移基本原理 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战略与策略 四、案例讨论与交流
1、产业转移,苏州怎么就做的那么的好? 2、产业转移,我们怎么就能做的那么好?
一、案例与解读
苏州工业园区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典范
二、国际产业转移基本原理
(一)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 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 转移活动。 产业转移是广义上的,包括价值链的全部过程: 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消费、 售后服务以及最终循环利用等。 国际产业转移正是全球价值链各种增值活动在 国家或(地区)间发生变动的过程。
全球产业链图景
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承接地战略布局与规划
现代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模式 第一,增长极开发模式 第二,线——沿轴开发模式 第三,网络开发模式 产业转移园区可以分为三类: 混合型区:没有特别要求,只有环保要求。 专业型区:以某一类型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的发展 园区。 单一型区:以单一或几个企业主导的产业区。
《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FDI
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1万亿美元 2008年外国直接投资从下降16%之后, 2009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降幅高达37%, 降至约1.1万亿美元;流出量下降幅度更大,达到了 近43%,也降至约1.1万亿美元。 2010年上半年出现了适度复苏。 预期:期待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达到和超过 1.2万亿美元,2011年会进一步增加到1.3万亿到1.5 万亿美元,2012年则增至1.6万亿到2万亿美元。
3.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1)各种理论解释 R.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J. H. Dunning 投资 -发展周期模式 R. E. Caves企业拥有核心资产的垄断优势 K . Kojima边际产业转移 江小涓服务外包 Richard J. Newman工作岗位转移
政策导向的新挑战
首先,各国一方面继续推动外国投资的自由化和促进 外国投资,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政策目标来巩固其投 资监管框架,政策导向存在二元性。 其次,政府设法重新调整国家与投资者之间权利和义 务的平衡。 第三,从国际投资协定的层面来看,各国继续签署新 的协定(大约每周签订四项);因此国际投资协定网 络不断扩大。 最后,投资者—国家纠纷调解(ISDS)体系,使得 国际投资协定体制有望变得更有效、更协调、更平衡, 而最重要的是,更加有利于发展。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
(1)资源条件 生产要素;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状况。 (2)市场条件 产业配套能力;市场化程度; (3)环境条件 投资软环境;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借鉴
贸易主导型产业转移(1950-1985年间),承 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方面最为成功的例证就是 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 各经济体产业承接过程的具体特点: FDI作为产业转移承接途径的地位 政府行动。
4.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策略
要素与市场策略; 产业政策; 培育产业集群; 降低物流成本; 创新产业承接方式。
四、案例讨论(提问交流)
1.讨论与发言 2.老师点评 3.进一步讨论 4.总结
(1)FDI路径下的产业转移 移出产业往往有三个特征: 一是成本竞争力缺乏; 二是该产业的存在垄断利润; 三是有技术垄断或营销网络垄断。
(2)合约路径下的产业转移
合约路径下的产业转移主要有 产业互换(industrial exchange) 许可经营(licensing) 特许经营(franchising) 技术协议(technical agreements) 合同生产(contract manufacturing) 贴牌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OEM) 外包(outsourcing)
OEM与富士康
全球代工王 : 全球有工厂,中国大陆有13个生产基地 作为中国“世界工厂”中最典型最辉煌的 OEM厂商的代表,2007年突破450亿美元。 大陆用工70万 近年跳楼受关注 去年以来转移受关注
(3)方式多样化
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已突破了过去把整个产业移向 国外的方式,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多个国家共同生产 也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模式。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生产全球化的推广,研发中心、 零部件生产、组装生产分散同步进行的模式成为国际 产业转移的另一种选择。 同时,国际产业转移也突破了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和 单一股权安排,逐步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 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的格 局。
(2)企业的动机
追求利润型转移; 市场寻求型转移; 战略驱动型转移; 政策导向型转移。
追求利润型转移
企业转移生产的动因
厂商提及的产业转移的理由
目的 克服关税障 碍 获得规模经 济 利用政府奖 励 追随客户 政府压力 工资成本低 占领出口市 场 其他
动因
增加利润
促进企业 成长 增加市场 份额 降低生产 成本 地理上的 分散化
《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
今后几年,FDI在以采矿业、农业和服务业为 主的初级产业部分的前景持续看好,而制造业 的前景则不那么乐观。 从区域划分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和东南 亚国家作为FDI目的地,比发达国家更具有吸 引力。 未来FDI的热点目的地将是有着“金砖四国” 之称的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
政策导向型转移
转移地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实行标准越来越严 格的限制,造成了对这些产业的撵出效应,迫 使其向外转移。 优惠政策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 西方发达国家的优惠政策:财政与金融
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1.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与联合国贸易 与发展会议(UNCTAD) 于2010年7月22日下午在罗马发布 本期报告的主题为:投资低碳经济。 本期报告内容: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的 趋势与前景、投资政策的发展变化、投资低碳 经济和投资促发展。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借鉴
投资主导型产业承接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承接措施都与吸引和利用FDI相联系,措施包 括: 一般引资措施 出口加工设区 促进当地关联 产业集群引资 国际经济合作
3.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
(1)承接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国家战略定位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区位特征和人 文环境、经济基础以及发展的差异性。 每一区域找到一个最适合自身条件、发展基础 的发展方向,就可称为区域经济定位。
美国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最大的国家, FDI流入量达到约1,299亿美元。 中国2009年FDI流入量达到约950亿美元,世 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FDI流出量达到约 48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 截止2009年底,中国内向FDI存量估计约为 4,700亿美元,外向FDI存量约为3,000亿美元。
市场寻求型转移
第一种是市场规模导向的产业转移,即由于东 道国或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而引致的产业 转移。 第二种转移是贸易壁垒导向的产业转移,即为 绕开目标市场所调协的贸易壁垒而向目标市场 进行的产业转移。
战略驱动型转移
在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相互促动 的过程中, 跨国公司需要在发展中动态地不断 发现、寻找能够补充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 资源 , 获得战略性资产 , 维护自己的先行优势 和垄断优势。 本土化战略 有用的战略性资产 更多的人才、技术创新、知识创造的能力
促进低碳经济投资
发展中国家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两大挑战: 融资与相关技术。 跨国公司是低碳问题的解决之道。 2009年仅流入三个主要低碳行业(可再生能源领 域、循环再利用领域以及与环保技术有关的产品 制造领域)的低碳FDI就达到了900亿美元。 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跨国低碳投资潜 力不可限量。
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问题
张富春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2010-08-07
目的与方法
学习产业转移相关知识 了解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原理 了解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懂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战略与策略 思考本职工作,为三个发展做贡献
案例+报告式讲授 讲授+提问式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