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

合集下载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握三个核心内容: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工作。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为学生打下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数据挖掘与分析、企业资源规划与管理等,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3)拓展课程:包括人机交互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践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2.培养模式(1)课堂授课:突出理论学习,全面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

(2)实践操作:注重动手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3)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践,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

(4)实习实训: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获得实践经验和工作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四、培养特色1.教师团队建立一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包括博士、硕士和行业专家,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2.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实验课程和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强化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技项目、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成为了当今高校中备受青睐的热门专业之一。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在这一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设计一份基于能力提升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培养目标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专业,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是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培养目标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信管专业的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原理、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还需要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的综合能力,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管理、项目实施等方面的技能。

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发挥领导和协作的作用。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设置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计算机原理- 数据结构与算法- 编程语言与设计- 网络原理与技术-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 信息管理与系统开发课程- 信息管理概论-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数据库管理与应用- 企业资源规划- 信息系统开发实践3. 专业实践课程-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 企业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 实习与毕业设计4. 综合能力培养课程- 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培养- 信息技术行业动态- 信息伦理与安全通过以上课程设置,我们旨在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在信息管理与系统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需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2.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中独立进行研究与开发工作;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使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

二、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1.信息管理基础课程:包括信息学、信息经济学、信息管理学等,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为后期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2.信息系统基础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挖掘与分析、网络技术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3.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等,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信息技术与创新课程:包括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5.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等,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6.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三、培养模式和方法1.培养模式: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借鉴真实案例、模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训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课程设计和实习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实践操作能力;4.导师制度: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定期进行学术指导和生活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5.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提供良好的实验和研究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与质量保障1.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更新教材和课程内容,保持与时俱进;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4.加强学生评价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学生考核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5.加强与同行高校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共享资源等活动,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2024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要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包括:(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

(2)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

(3)具备一定的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工具,开展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相关工作。

(5)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学科交叉应用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1)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2)物理(包括大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等)(3)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4)管理学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等)2.专业核心课程(1)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2)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3)计算机网络与通信(4)数据库管理与应用(5)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3.选修课程(1)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2)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3)在线营销与社交媒体(4)企业资源计划(5)基于云计算的信息管理三、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实训安排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包括企业实习、实验室实训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我国信息产业的制造、服务类企业、以及与社会信息化有关的领域的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金融基础理论,熟悉金融业务,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银行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能力,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数据管理能力,熟悉企事业财务软件应用,能进行基本应用软件的开发,能进行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与简单维修,并具有一定的跨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学制基准学制为三年。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修业年限2—5年。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一)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具有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人才规格从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岗位划分来看,从事信息管理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高级信息管理人才、中级信息管理人才和初级信息管理人才。

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层次定位应该以初级信息管理人才为主,兼顾中级信息管理人才培养。

1.知识要求(1)具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数学、外语和文化其它科技文化知识。

(2)了解电子信息类人才必备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

(3)掌握小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基本知识与技术,包括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设备和软硬件的维护与更新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四年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四年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四年制)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从事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思维、系统分析及技术工具的基本训练,掌握获取知识、应用及创新等基本能力。

(一)知识要求1。

具有良好的人文、数理基础,掌握管理学和必要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2。

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技术与工具;3.掌握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网站开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4.熟悉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5。

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和应用前沿,以及信息化发展、创新创业的现状与趋势。

(二)能力要求1。

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企事业等单位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2。

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能力,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能力;3。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具有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精神与敏锐的观察力;6。

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1。

政治素质(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牢固的法制观念和意识;(2)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及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具有明确的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具有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也愈加重要。

本文将基于能力建设的角度,设计并分析一份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能力1.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宽广的信息管理领域知识基础,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具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2. 培养能力(1)基础理论能力: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2)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力:学生应具备全面的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4)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1. 课程设置(1)专业课程: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数据库管理等核心课程。

(2)实践课程:包括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数据分析实践、信息管理实践等实践课程,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

(2)团队合作:通过分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课程和实习环节,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加强能力的实际运用。

三、评估和改进机制1. 评估机制(1)课堂表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作业和实践报告: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报告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

(3)考试和综合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和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

2. 改进机制(1)定期教学评估:定期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并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实习和就业跟踪:与企业合作,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并跟踪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发展情况。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本文旨在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旨在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体系,提高其在信息化领域的技能和能力。

一、培养目标该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能够在企业组织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各类管理工作。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信息化技术理论和应用基础知识,了解行业前沿动态;2. 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工作;3. 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环境中工作;4.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该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主要教授信息化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践课程则是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等。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1. 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2. 专业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管理、社会网络分析、商务流程重组、数据挖掘;3. 实践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实践。

三、教学方法本项目的教学方法是以案例教学为主,辅以实验教学、课堂互动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初步把握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方法;课堂互动是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问题解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环节本项目的实践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习:专业课结束后,学生需要到企业或科研院校实习,此环节旨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2. 毕业论文:在毕业阶段,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信息化管理的研究课题进行论文写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荐5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荐5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荐5篇)第一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年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了解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医药卫生行业、医药软件研发企业、国家各级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医药卫生管理事业。

2.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较强的法律意识。

3.具有积极创新、勇于批判的科学精神。

4.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勤奋工作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5.具有正确的职业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二)知识目标1.掌握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相应知识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2.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医院信息管理知识;4.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5.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6.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三)技能目标1.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追求卓越。

3.达到国家《大学英语》教学规定的“较高要求”,具有阅读本专业英文科技文献资料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

4.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试标准。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学制 4 年。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累计修业时间不低于 3年、不超过 6 年。

四、专业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医学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组织与检索、医院信息系统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成为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专业特色:本专业研究信息的构成分布与特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信息的获取、加工、检索、控制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得到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三、毕业要求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至少获得16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109学分,选修课程36学分,见习2学分,实习6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独立实践其余学分6学分,且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

四、授予学位要求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重庆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要求,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分配表六、课程设置表(一)通识课程( 39学分)1.通识必修课程( 36 学分)2.通识选修课程( 3学分)(二)学科基础课程(必修:27学分,选修3学分)(三)专业主干课程(必修:46 学分)(四)专业方向课程(选修:30 学分)(五)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必修:20学分;选修学分)七、关于本培养方案的其他说明1、本专业方案要求限招理科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和英语水平。

2、选择学习本专业方案的学生原则上应拥有自己的电脑设备,否则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

3、通识课《计算机文化基础II》本专业不修,以学科基础课《C程序设计》代替,要求学生参加重庆市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二级考试(C语言),其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的成绩。

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基于能力建设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分析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旨在基于能力建设下,探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与分析。

一、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能力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提高组织及其成员的能力水平,以适应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其理论基础包括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变革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1.理论基础:学生应了解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技能培养:学生应具备信息系统开发、信息安全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完成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运维工作。

3.团队协作:学生应了解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协同团队完成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工作。

4.创新能力:学生应通过项目实训等途径,培养信息系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在信息化应用、信息系统创新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

三、培养方案的设计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我们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应包括:1. 课堂教学:重点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掌握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知识。

2. 实验教学:重点是技能的培养,通过提供真实的环境和场景,进行信息系统开发、信息安全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实践性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3. 案例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讲解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队伍活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园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比赛形式,进行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培养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2.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强化队伍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

流程优化
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通 过信息化手段优化流程,提高项目管理 效率。
02
03
流程监控
对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实时监控,确 保项目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及时发 现和解决流程执行中的问题。
项目进度监控信息化
进度实时监控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项目进度进行实时监 控,确保项目按照计划进行,及时发现和
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 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 好的教育服务。
探索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 可借鉴的经验。
项目范围
该项目涉及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师资队伍 等。
解决项目延期等问题。
资源分配优化
通过对项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 的合理分配和动态调配,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
进度风险管理
对项目进度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 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确保项
目顺利进行。
项目风险控制信息化
01
风险识别与评估
02
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项目中存在的风 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 影响程度。
职业素质培养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组织职业培训和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3
信息化管理专业建设
专业定位与特色
行业背景
信息化管理专业紧密结合信息技 术与现代管理理论,培养具备扎 实信息技术基础和较强管理能力 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理论、 信息技术及应用等基本知识,具 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 据处理能力和系统规划设计能力 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背景及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针对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而设立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各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该专业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以及管理能力的人才。

该专业培养目标为:1.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

2.具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能够开展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开发等工作。

3.具备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维、网络安全等能力,能够负责企业级信息系统的运维和安全工作。

4.具备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业务流程优化与创新的能力,能够参与企业信息化改造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工作。

5.具备信息管理与项目管理的能力,能够组织和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项目。

二、主要课程和教学方法1.主要课程包括信息管理原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机交互技术、网络安全与风险管理等。

2.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如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实践、网络安全实验等。

3.采用案例教学和团队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合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1.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和提高专业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比赛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亲身参与实际工作,了解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情况。

四、实践教育和科研创新1.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践教育活动,例如参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了解实际运作情况。

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设立科研实验室,提供科研条件和平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五、就业与发展该专业的毕业生广泛适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可以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信息安全、数据分析、业务流程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工程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建立工程信息化管理专业代码540504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就业方向建立工程信息化管理专业就业面向职业领域及主要岗位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 建立工程信息化管理专业相关就业岗位注:开展岗位包括考取国家注册师的职业前景。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熟悉计算机管理和建筑信息管理的根本知识、熟练掌握建筑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维护及二次开发技能,具备建筑工程工程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1〕思想政治素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根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老实、正直、谦虚、慎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2〕文化科素质具有专业必需的文化根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能用得体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社交能力和礼仪知识;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身体和心理素质拥有安康的体魄,能适应岗位对体质的要求;具有安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发奋进取;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处理突发问题。

〔4〕专业素质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自觉学习的态度和立业创业的意识,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学生素质教育也是专业改革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根据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构造分析,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方案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培养内容的培养体系。

第一年主要以培养学生根本素质为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为此我们要在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第二年以专业素质教育为主,为学生开办各种专业知识讲座、结合专业学习介绍建筑企业状况、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代码540504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就业方向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就业面向职业领域及主要岗位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相关就业岗位注:发展岗位包括考取国家注册师的职业前景。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熟悉计算机管理和建筑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建筑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维护及二次开发技能,具备建筑工程项目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1.基本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2)文化科素质具有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能用得体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社交能力和礼仪知识;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身体和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岗位对体质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处理突发问题。

(4)专业素质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自觉学习的态度和立业创业的意识,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学生素质教育也是专业改革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根据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计划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培养内容的培养体系。

第一年主要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为此我们要在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第二年以专业素质教育为主,为学生开办各种专业知识讲座、结合专业学习介绍建筑企业状况、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第三年以职业素质为培养重点,主要是结合学生实习,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的学生素质培养体系。

2.知识要求(1)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信息技术、项目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2)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3)具有管理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

3.能力要求(1)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2)具有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3)运用信息化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4)具有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技术资料管理能力;(6)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4.职业态度(1)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诚实守信,严谨务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2)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3)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4)具有团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态度。

(5)具有终生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职业证书表2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相关资格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一、课程体系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对现存及潜在的职业岗位进行论证。

依据该专业的资料员、信息员、BIM建模员的岗位,构建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与行业联合,进行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能力分析,推行“双证书”制,实现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融合。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职业基础课: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等素质培养。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拓展能力,包括基础课程和技术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集中授课、边讲边练等教学方法,做到基本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进行岗位技术应用培训和岗位基本技能训练。

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建筑资料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文档编辑》、《建设系统软件应用》、《质量验收与资料管理》6门课;在教学过程中聘请兼职教师担任职业技能实践性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集中授课、项目导向、教学方式和互动式教学法。

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强化,结合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内容要求,进行预就业岗位实训。

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资料、信息管理能力,训练职业岗位综合技能,强化岗位技能的综合性、针对性,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1.理论教学安排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进度安排如表3所示:表3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安排2.表中所列学时为参考学时,大部分课程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3.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课程类型(A理论课/B理论+实践课/C实践课);4.课程属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实践教学安排如表4所示:表4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安排注:每周按 30 学时计算。

三、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本专业核心课程简介见表5——表6。

表 5 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简介表6 建设项目工程管理课程简介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一、专业教学团队1.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1~2名,应具有高级职称,并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在本行业企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能够主持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专业建设工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主持市地级及以上教学或应用技术科研项目或担任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负责人。

专业带头人必须是“双师型”教师。

2.师资数量专业生师比不大于18:1,主要专任专业教师不少于5人。

3.师资水平及结构基础课专任教师任职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业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且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兼职教师应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具有高级职称。

专任教师团队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35%以上,高级职称不少于30%,获职业资格证书或教师系列以外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每学期的兼职教师任课比例不少于35%。

二、教学设施1.校内实训条件本专业校内实训条件要求见表7。

表中实训设备及场地按一个教学班(30-40人)同时训练计算。

表7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条件要求2.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开展多方位建设,建立完善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并加强指导,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使学生充分分散到多个地域的多家企业进行实习,实现真正的顶岗,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3.信息网络教学条件信息网络教学条件包括网络教学软件条件和网络教学硬件条件。

软件条件指各种工程相关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筑业软件等),网络教学硬件条件指校园网络建设,覆盖面和网络教学设备等满足教学需要。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1.教材所有使用教材均应是国家或行业规划教材或校本教材。

重视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等职业系列规划教材编写和适合本专业具有特色的校内教材的编写工作。

所有实验、课程综合练习、实习与实训项目都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指导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在无统编教材或统编教材不合适的情况下,采取自编教材(或补充讲义)。

增加教科研经费,教研、科研再上一个新台阶,并增强产学研的结合,校企双方技术人员开展互兼互聘的技术合作等。

2.图书及数字化资料生均纸质图书藏量30册以上,其中专业图书不少于60%,同时适用本专业的相关书籍不应少于2000册;本专业的相关报刊总类不少于20种,其中专业期刊不少于10种;应有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等。

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素材资源为补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共享性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建设内容涵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开发专业教学软件包,包括:试题库、案例库、课件库、专业教学素材库、教学录像库等。

通过专业教学网站登载,构建共享型专业学习软件包,为网络学习、函授学习、终身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1.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

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

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

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自觉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 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

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在“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的支持下热情地求知,这时,真诚热情的态度就化作了理智的力量。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