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
2024学年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详细介绍地壳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物质循环原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和过程。
过程:
讲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包括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石、风化侵蚀等环节。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虚拟仿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和理解地壳内部的物质运动。
5.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地质考察,观察岩石标本、地质现象等,增强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的直观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软件,进行地质图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意识。
高中地理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学案(1)(湘教版必修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④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3.情态目标: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新课标重难点】重点: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难点: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预习】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三、外力作用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方法点拨】 1、知识结构化2、对知识进行归纳对比(1)内力作用及其地貌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及三大类岩石间的转换关系是难点内容。
要突破这个问题要通过图来解决;如右图可看出三类岩石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被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完成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地壳物质的循环。
【思维导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的海陆分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世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多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
(4)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扩大,印度半岛将消失。
这可信吗?为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紧密结合图。
试题提供的是“六大板块示意图”,这就必须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来回答问题,特别是第(3)(4)两题,更必须从图上的我国地理位置和板块运动的方向来进行具体分析,回答的文字要简明扼要。
高中地理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
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
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2)教学重点●地壳的物质循环(3)教学目标●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
并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能说出岩石的概念,并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同时能分析说明沉积岩的两个特征。
●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高中地理第一节 地壳物质的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物质的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A.单质B.矿物C.矿产D.岩石2.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与大理岩相同的是()A.花岗岩B.砂岩C.页岩D.石灰岩3.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岩石是()A.砾岩、大理岩B.页岩、石灰岩C.砾岩、玄武岩D.石灰岩、花岗岩4.赤铁矿和磁铁矿属于()A.黑色金属矿B.有色金属矿C.贵金属矿D.稀有金属矿5.能见到气孔的岩石是()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板岩6.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A.砾岩B.板岩C.玄武岩D.石灰岩7.花岗岩属于()A.喷出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变质岩8.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矿物是()A.萤石B.石英C.刚玉D.金刚石9.本身就是重要矿产的岩石是()A.喷出岩B.花岗岩C.石英D.方解石10.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岩石是()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片麻岩二、非选择题11.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小题。
(1)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_______是我们最熟悉的气态矿物,石油和________是常见的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_________。
(2)在非金属矿产中,以________类矿物和_______类矿物最为重要。
(3)沉积岩的两大突出特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化石形成的主要条件是:生物的遗体、_______、________等在未腐烂时被______物所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的_________或被其他物质______、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12.图2-1-1中A 、B 、C 、D 、E 表示成因不一定相同的岩石,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 (2) (3)图中E 岩石原先是页岩,由于变质作用,现在变成了___岩;(4)按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A 、C 、D 三种岩石中,最早形成的岩石是___(字母),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6、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7、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8、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4分钟
5分钟
4分钟
10分钟
12分钟Βιβλιοθήκη 2分钟2分钟1分钟
板书设计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分类成因
↖↗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
特点转化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1、教师播放《火山喷发》视频。
2、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30页内容,回答与矿物和矿产相关的问题。
3、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31页内容找到岩石的定义和分类。
4、教师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阅读教材内容,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5、教师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阅读教材33页和34页分析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6、课堂小结: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内容都学习了什么。
7、课堂练习
8、课后作业
1、教师让学生思考火山喷发之后会形成哪类岩石,进而导入新课。
2、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相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相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相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目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相互转化关系。
3、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4、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5、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岩石,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的学习,认识到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是本章的开篇,对后面章节的学习具有指导性意义。本节内容和上一章“地球的结构”中地壳和上地幔的知识联系密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本节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一个地理意义就是塑造地表的形态,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起基础作用。本节课矿物和岩石的知识对第三章《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中土壤圈(土壤的形成)、生物圈(陆地自然带)的理解也起重要作用。对整个高中地理学习来看,本节知识具有基础性地位。本节内容主要讲的是岩石圈的基本知识,它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知识构成了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的敲门石。本节内容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两大部分,教材对地质循环只做了简要说明,把重心放在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与循环上,并配有示意图加以直观说明。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科素养落实情况)
预期效果
导入
环节一
课标解读
环节二
自主学习
环节三
合作探究
环节四
问题提升
环节五
变式训练
环节六
知识总结
结合上节内容编制简单顺口溜,导入新课
幻灯播放课标
通过观察岩石,思考地壳的物质组成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物质的组成和物质循环1. 了解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 .了解矿产的形成.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了解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理解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1•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地学研究的方法和地理实践活动能力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地壳物质的循环2•难点:对图《岩石》、《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图》《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 践中的运用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提问法、观察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板书:一•岩石圈的组成和作用㈠•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㈡•岩石的重要性:1. 岩石是形成陆地环境(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基础2.3.聚集 组成 ► 岩石I 含r 有J 产三.岩石的成因类型和相互转化1~~I 沉积岩I ~~1 变质作用 J I 外力作用变质岩I 高温熔 1 11—4岩浆教学过程:导入: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组成的,陆地虽然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 29%可是人类的一切活 动大多在陆地上进行,陆地与人类最为密切,所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一下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环境”提问:陆地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保障?举例说明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2 5 能力目标: 2 品德目标: 2 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的组成地质条件 化学元素 ---------N 矿物 ■►地壳 岩浆岩]冷却凝固回答: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生长场所,解决人的吃穿;土地解决了人类居住地;河流、地上水为人类提供了生命之水;地下矿藏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财富承转: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地壳(岩石、地貌)、气候、水、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第一节:陆地环境的组成一岩石提问:岩石在陆地环境的构成中起到什么作用?二.岩石圈的组成和作用㈠•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读图:绪论“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提问:岩石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回答: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一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㈡•岩石的重要性: 4.5.6.二.岩石及其成因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去过许多地方,你见过哪些岩石?是否注意过各种岩石有什么区别?这些岩石又 是怎么形成的?一.岩石的组成: 承转:先弄清几个概念“什么是岩石?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什么是矿石?” 思考: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矿石、岩石、地壳之间的关系1.化学元素: 阅读:第二自然段 讲解: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的有90多种① 含量差别大读图:地壳中主要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问:此图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由什么特点? 回答: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差别很大,含量居前两位的是氧② 分布不均: 讲解:即使同一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也是不平均的,有的地方多, 岩石是形成陆地环境(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基础 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已经发现 48.60%、硅26.3%,有的元素的含量非常少有的地方少,一些稀有的元素如金、 铂等,尽管在地壳中含量甚少,但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也可能在一定的地段富集起来被人类开采 利用2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⑴•定义: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⑵.种类: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①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读图:几种常见矿物和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讲解:种类很多,但常见的只有几十种, 其中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不过二三十种,长石、方解石,在岩石中的含量是大量的石英:六方柱锥状晶体,无颜色或各种颜色,玻璃光泽,是做玻璃的原料长石:柱状厚板状晶体,白色或肉红色,玻璃光泽云母:片状,白色或黑色,玻璃光泽 方解石:菱面状晶体,白色,玻璃光泽② •一般矿物: 石墨:黑色的,做铅笔芯 如石英、云母、铁矿是:炼铁用的⑶.矿产:① .定义: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能够被开采利用的品位(含量)② •举例:如铜矿石品位达到0.5%,铁矿石达到30% ③ .作用:是人类生产资料⑷矿产:矿物有规律聚集形成岩石,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含矿产的岩石是矿石 ⑸•岩石的定义及组成:⑴.定义: ⑵•组成:2. 类型:花岗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而成。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
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总结要点,分析规律。
学生交流归纳总结,形成能力。
学会倾听,分析总结,发挥小组学习的高效能力。
升华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知识体系化
训练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解决自己问题,增强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科兴趣。
3、能利用人地关系思想例举实际生活中出矿物或岩石的用途及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岩石的转化及用途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举一反三、问题导学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构建体系
教具准备
学案、多媒体计算机、黑板、岩石标本、小刀、玻璃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看图片、视频,分析发生的原因?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授课教师
教 龄
十年
职 称
中教一级
学 科
地理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矿物或岩石的基本特征鉴别常见的矿物或岩石标本,提高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2、能根据地质剖面图、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分析矿物可能存在的岩石类型,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表达自己观点、利用所学说明练案,自主检测,达标测验,学以致用
总结:体验、经历、理解、吸收、消化后、进而转化为能力,在训练中感悟,在真题中加强。
设定情景,激趣导入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树立学科学习带头人的榜样作用,尤其对帮助学困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示范作用。
6、拓展训练:巩固所学,完成知识的梳理和能力的提升。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掌握主要元素和矿物;(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模拟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分布;(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壳中元素分布的规律性;(2)地壳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科书《地球科学》;(2)多媒体课件;(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岩石标本等)。
2. 教学设施:(1)教室内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2)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作用;(2)学生分享对地壳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分布规律;(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掌握地壳物质组成的基本知识。
4. 实践环节:(1)学生在实验室观察岩石标本,认识矿物;(2)教师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实验操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过渡:在勾挂岭如果你留心观察,会看到公路旁倾斜、弯曲、断裂的岩层。
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从地形上看,该地属于: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背斜和向斜
一般地,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被锓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断层
地垒和地堑
地垒成山,地堑成谷。
第二课时
(三)地震和火山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教学反思】。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壳的物质循环”,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2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的科学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
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了地壳的物质组成,对三类岩石的形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节课的学习起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但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很少接触地理概念,空间想象的能力也比较欠缺,因此在学习三类岩石转化的知识点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针对新课标和本节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学生能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2、学生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是地壳物质循环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导入新课——传个和情景,激发兴趣——小组讨论,突破重点——设问释疑,解决问题1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回顾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高中地理 2.1 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教案 湘教版必修1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自然地理的知识都是教师在上课时通过“讲授”交给学生的。本节课,教师打破了向学生直接呈现知识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地理视野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和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锻炼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高中地理2.1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考虑到学生尚未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采用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实物观察、归纳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
通过课堂的分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1、概念
2、矿产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必修1)[学优高考网750gkcom]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设计者学科高中地理年级高一上册章节名称高一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课时2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问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2.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推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2.形成正确环境观教学设计思路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知识,引出“地核、地幔、地壳”,展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壳的风景照片(平原、海湾、山谷、雪山)提问:地壳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一方面巩固地球圈层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图片吸引学生进入课堂,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物质组成(一)、矿物1、定义: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其中“富集”且“为人利用的”称为矿产展出单质组成的矿物——金刚石图片,以及但只组成的矿物——石灰石,并让学生们自己举例掌握化学元素与矿物、矿产的关系,并且能够与生活联系起来2、存在形式(1)气态:天然气(2)液态:石油、Hg(3)固态:石英结合图片,形象直观3、分类(1)金属矿:一般拥有金属光泽(2)非金属矿:生活中的建材运用很多结合图片,形象直观4、识别让同学们根据所给图片来在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条痕来区别矿物以图片代替没有实物的缺陷,让同学们学会区分矿物5、思考应用(1)区分赤铁矿与磁铁矿(2)区分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学以致用(二)岩石1.含义“一些矿物的富集是矿产,不同造岩矿物的组合是岩石”展示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大理石:方解石强调岩石由矿物组成2.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岩浆岩运用图示讲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1)岩浆(2)侵入性岩浆岩与喷出型岩浆岩,对比二者的形态并思考其形成原因让学生们独立思考根据玄武岩的气孔与花岗岩的结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4沉积岩(1)风化作用(2)运用图解演示沉积岩形成过程(3)沉积岩的两大特点:层理结果、含有化石(形成化石的条件及其价值)根据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与图片总结沉积岩的特点:层理结构(上老下新)、化石5变质岩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举例变质岩的形成过程讲清楚变质岩的过程,为后面三大岩石的转化做准备6知识小结将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之间的关系列成图表,梳理知识二、物质转化1、地质循环放射能-热能-机械能2、岩石的转化首先是图示讲解,然后以抽象的表格总结(三)思考题加深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优质课公开课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优质课公开课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1.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教学软件(二)学生准备: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
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
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
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人一组),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
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教学软件(二)学生准备: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
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
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
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人一组),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
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启发学生思考回答〗(答略)〖教师〗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板书〗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展示课件〗图片:①建筑工人在盖高楼②农民在田地里收割水稻③杨利伟在太空中遨游④劈波斩浪的油轮〖教师〗上面这些图片所展示的人类活动哪些是在陆地进行的?说明陆地环导入本章内容导入陆地环境与地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回答〗(答略)〖教师〗陆地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和主要活动场所,人类自起源以来就居住、生活在陆地环境中,与陆地环境之间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即使现在,人类在迎接海洋时代、太空时代的到来,但陆地仍然是人类的唯一依托,人类对陆地环境施加的影响也是最明显、最强烈。
地壳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那么,地壳到底由什么组成的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板书)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师生互动〗师:在初三的化学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什么组成的?生:(化学元素)师:我们的地壳也不例外,它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共有90多种。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矿物。
(一)矿物(板书)师:我们通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已经知道,同种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我们称其为什么?生:(单质)师: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的物质我们称其为什么?生:(化合物)。
地球上的矿物中也有元素的两种结合情况,即单质和化合物。
这说明了无论是什么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
师:玻璃和盐的化学成分分别是什么?生:(玻璃由二氧化硅,盐由钠和氯组成)师:不同的化学成份形成了不同的矿物,相同的化学成份能否形成不同的矿物?生:(石墨和金刚石同是“C”-碳,形成了不同的矿物)师: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矿物标本,思考:你通过什么方法区别这些矿物?请各组派代表阐述本组的看法。
生:(形态、光泽、硬度、密度等)师:(总结学生回答)我们区别矿物主要从结晶形状(如块状、六棱柱、片状等)、透明度、颜色、光泽(金属、玻璃、油脂等)、密度、态度和条痕等进行。
请同学们对矿物标本进行识别后,每组完成下表中任选三种矿物的属性:(解释各种物理属性的特点)〖学生活动〗壳使学生从关键词上理解和掌握矿物的概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实践操作和分工协作能力方解石〖师生互动〗师:(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上面我们区别矿物的各种指标,都是根据矿物的什么属性进行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理)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矿物的情况,请同学们将其归纳其概念。
生:矿物是具有确定的化学成份、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师:目前地球上确认的天然矿物已经超过了3000多种,是不是每种矿物都能开采利用呢?同学们看看桌面上的岩石标本中都含有矿物,它们是不是都具有开采价值?生:(有的具备、有的不具备)。
师:矿物在自然界中富集起来,具有开采价值的我们称其为矿产(板书)。
[注意“产”指的是生产,也就是矿物富集达到生产的最低要求]。
往往用品位表示矿产的富集程度。
不同的矿产品位要求的是不同的,如铁矿在30%以下一般不开采,而铜矿在15%以上就相当好了。
师: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具有气、液和固态,矿物也不例外。
象煤、铁、铜、铝等属于固态,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矿物属于固态,其中数量大、分布广的是石英。
请举出属于液态和气态的矿物。
生:(石油、水银――液态,天然气――气态)。
师:这是从物态上进行划分的,但通常我们用的是另外的分类方法。
请同学们阅读P30页“阅读”,回答下列矿物属于什么类型:赤铁矿、方铅矿、石英、长石。
生:(金属矿、非金属矿)师:金属矿中又可分为哪些类型?非金属矿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生: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
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
师:地球上的矿物有些是单独存在的,但大部分都是有几种矿物集合在一起,这种集合体我们称其为什么呢?生:岩石。
(二)岩石(板书)〖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岩石,并说明在石材店里的名称,你的家里是否有岩石,它主要用在什么方面?你了解的岩石有哪些用途?〖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明确矿产概念简单介绍矿物的分类导入岩石内容将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岩石成因的内容比较抽象,用直观的方法演示,也可做成动画课件演师:同学们已经感觉到了岩石的多种用途,但并不是所有的岩石都具备这些功能,这与岩石的属性有关,而岩石的属性与其成因又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板书)。
它们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岩石的成因》看完后每小组完成下面的表格。
〖播放录相带〗(在播放视频时,教师给每小组发一张问题表)1.请同学们将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地壳之间的关系填在下面的关联图中2.将下列矿物与岩石的对应关系与直线连接起来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石灰岩花岗岩3.将下面的岩石与变质后形成的变质岩用直线连接起来石灰岩页岩〖布置活动〗家庭装修选择岩石的技巧或如何区别各种石材?参考网站:(石材网)第二课时〖学生活动〗请学生讲述家庭装修时如何选择石材示。
另是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
按组发放表是希望学生在讨论中完成。
三、岩石的转化地质循环(板书)〖点击课件〗三、岩石的转化地质循环(设计思路: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地理事物的发展观念:三类岩石间相互转化)教师讲述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其与岩浆的关系,并用图表表示出来(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师〗从前面所学的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不难看出,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而岩浆岩经过变质也可以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随地壳的隆起,突出地表,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岩浆岩沉积岩上变变风化升熔质质侵蚀冷融作作搬运凝熔融用用沉积岩浆变质岩熔融作用〖教师〗同学们阅读这张图,我们会发现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形成一个循环,不断循环下去,这就是常说的地质循环。
〖提问〗同学们阅读课文33页的第四段,思考地质循环发生在哪里?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在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识别和分析,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
同学们要重视岩石的成因、特征。
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
而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这一节的重点。
我国天然装饰石材的命名方法我国目前已探明自然界的石材品种有1000多种,它们被广泛用于建筑、装饰装修、雕刻、工艺品领域。
其中已成规模的品种有大理石400多种,花岗石200多种,板石30多种。
像大理石有红、黑、绿、黄、白、蓝、紫、杂色、彩色等多种颜色。
大理石中的颜色是由于岩石中含有微量金属、非金属的缘故。
如含三氧化二铁的大理石呈红色,含褐铁矿的呈黄色,含锰呈棕色,含铜、铬呈绿色,含碳则呈黑色或灰色,同时含有几种金属或非金属,大理石就会呈现五颜六色,含较纯的方解石多就成了雪白色。
花岗石也有色彩斑斓颜色,这和花岗石中含矿物有关,含钾长石呈红色,含斜长石呈白色,含云母多了呈黑色,含石英多了则呈浅灰色⋯⋯同样,如果几种矿物混合存在一种矿体,就会出现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均匀混合在一起的色泽,石材的色彩很是好看。
在这绚丽多彩的石材世界里,究竟怎样对它们命名呢?长期以来,我国和世界石材界形成了几种约定俗成的命名方法。
(1)地名加颜色即石材产地加颜色。
如印度红、卡拉拉白(意大利)、莱阳绿、天山蓝、石棉红。
(2)形象命名即以石材颜色、花纹的特征比喻出自然界里的实物形象。
如金碧辉煌、雪花、碧波、螺丝转、木纹、浪花、虎皮。
(3)形象加颜色命名以石材花纹具有的实物形象加上颜色命名,如艾叶青、琥珀红、松香红、黄金玉、绿金玉、玛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