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的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以下是中国质量管理政策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53年至1958年:质量管理的起步阶段。

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质量管理机构——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开始组织和推动质量检验工作,并制定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2. 1959年至1978年:质量管理的深化阶段。

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3. 1979年至1992年:质量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质量管理开始向市场导向转变。

中国成立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现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监管和推动质量管理工作。

4. 1993年至2000年:质量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5. 2001年至今: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中国在这一时期继续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注重质量标准的提高和质量监管的加强。

中国也成立了国家质量奖,鼓励和表彰优秀的质量管理企业和组织。

总的来说,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深化阶段,
再到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对于促进中国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长城、明城墙城砖上仍然 可以清晰地看出烧制窑主的名字。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统一 六国,车同轨,书同文。
质量统一的思想停留在政府层面上。 质量思想:做好质量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TJ INNOVA_SQMC
2
TJ INNOVA
一、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1875年 前) 质量?技术?
工业革命以前质量管理经过了漫长的“蒙昧时期”。
这个阶段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作坊,质量控制依靠工匠或艺人自己 来控制。
从手工作坊到工业革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 质量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
埃里·惠特尼答应为美国政府生产毛瑟枪时,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 式来制造。新方法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实现互换性……最终导致 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的里程碑式案例。
TJ INNOVA_SQMC
3
TJ INNOVA
二、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
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目录
1.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 2.质量检验时期 3.统计质量控制时期 4.全面质量管理时期 5.供应链管理时期
TJ INNOVA_SQMC
TJ INNOVA
1
TJ INNOVA
一、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 1875年 前) 质量?技术?
车同轨,书同文,质 量才能做好!
回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 发现,质量一直是人们给予巨大 关注的大事。

质量管理发展史PPT课件

质量管理发展史PPT课件
5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续)
三项质量控制标准的特点:
把质量管理的重点由生产线的“终端”移至生产过程的 “工序”;
把全数检验改为随机抽样检验; 用抽样数据的统计分析制作“控制图”; 再用控制图对工序进行加工质量监控,从而杜绝过程中
大量不合格的产生。
6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出版了 《全面质量管理》一书,指出:
7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续)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是:“四全、一科学”。
“四全”:
➢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 全指标的质量管理; ➢ 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科学”:
➢ 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中心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8
四、标准质量管理阶段
ISO9000诞生的背景:
不同的客户对供应商有不同的质量管理要求,无统一标准; 接单时供应商往往要接受不同顾客多次的质量体系审核,耗
三项原则:计划、标准化和统一管理 二个分工:计划与执行分工、检验与生产分工 终端专职全数检验。
但这都属于“事后检验”,即使全数检验也 不能确保质量。因为本质上来说质量是生产 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4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需物资出现了大量的质量问题, 而“终端检验制”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颁布了三 项战时质量控制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 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 服务,把企业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 为整个的有效体系。”
市场研究
设计开发
生产加工
售后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始于市场又终于市场。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制造商开始注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早期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20世纪初,质量管理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工具,如统计过程
控制、抽样检验和六西格玛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制造商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减少变异和浪费。

在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领域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其中
最著名的是爱德华·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环”,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

这个模型强调持续改进和流程优化,为后来的
全面质量管理(TQM)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

TQM强调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推广质量管理理念
和方法,包括所有员工、过程和产品。

TQM的目的是实现持续改进、提高质量和生产力,同时满足客户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供应链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流程再造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复杂的生产过程,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

从早期的质量控制方法到现代的TQM和数字化质量管理,这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质量管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一、质量管理四阶段演进历程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为天然产品和天然材料的制成品)。

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判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

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

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人类跨入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龚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QM 质量管理1970 Quality Management QA 质量保证1950Quality Assurance QC 质量控制1930 Quality control QI 质量检验1900 Quality Inspect仪表。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是由世界八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结合 汽车行业特点,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共同发起制定的一 套完整的质量体系文件。它使美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汽 车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要求相一致,以达到一个欧洲和美国乃至 世界汽车工业承认的统一文件和认证流程。
ISO系列标准
IS0
OHSAS18000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环境管理体系)
该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 可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
ISO系列标准
OHSMS18000标准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2013年11月 程海波 于宁夏
前言
•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 有管理职责的全部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以后)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 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 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 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 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 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40年代~50年代)
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二次 世界大战。由于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 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 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 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 的质量管理标准。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从产生到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将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从18世纪中叶欧洲革命开始,直到19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当时,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把关,对已完成了的全部产品进行事后的、百分之百的检验。

而由谁来执行检验这一职能则有一个变化过程。

初期的检验由工人自己进行,工人依靠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故有人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其后,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了工长,有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由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这一职能又有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有人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选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这确实可以保证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随着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样做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而且缺乏系统的观念,责任不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卸责任。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在战后才得以传播和广泛应用。

其主要特点是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抽样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以预防不良质量产品的出现,即进行事前的、预防性的生产过程控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事后质量检验的弱点,尝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发明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

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

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管理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史的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出现原始的质量管理方法开始,与原始的商品生产与交换同步,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规模化工厂生产取代分散的、家庭和手工业作坊为止。

2.质量检验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初一直到40年代初。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岗位职能的细化分解,为了保证正确生产、销售前检出不合格产品,独立的、专职的质量部门出现了并承担了质量控制职能。

3.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

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最主要特点是:抓质量不仅仅是抓生产制造的质量,更是从源头抓起,贯穿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动员全体员工、全体人员来参与这项活动,要以顾客为关注的中心来开展活动。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质量管理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标准化四个阶段。

检验质量管理(Insp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以前,从手工业产生开始就有了质量管理,有产品生产,就有对质量的要求。

这个时期,产品质量是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

20世纪初期,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这一时期是事后检验质量管理。

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事后检验,对控制不合格产品出厂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有效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发生,出了产品质量问题,有关责任也难以区分。

因此,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其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不能有效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从而有效控制不良损失,通过对产品进行全检,缺乏效率,不能系统地解决质量问题。

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休哈特领导的过程控制组,他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并首创控制图工具,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这从理论上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另一个小组,由道奇负责,他与罗明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理论与抽检表。

SPC理论的提出把事后把关的质量检验发展到工序控制,强调了事前预防的管理。

但这一理论在提出之后并没有马上得到广泛的运用,直到二战,美国军方为了控制军品的质量在军工企业强制推广统计质量控制标准,并取得巨大效益之后,才开始在各民用企业广泛运用起来。

20世纪50年代,质量大师戴明系统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三 “用户满意”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
满足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的产品并不一定是用户满意的产品。日本人提出“用户是帝王”就是强调企业必须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不满意的顾客将会给企业带来麻烦。英国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不满意的顾客中只有4%的人会抱怨,96%的顾客不提意见,但其中有91%的人不会再 光 顾 你 的公司;一位不满意的顾客平均会向9个人诉说其不满意;13%不满意的顾客会向20个人诉说不满意;寻找一个新顾客要比保留一个老顾客多开支5倍的费用,才能使新顾客确信产品(服务)是符合其期望的。美国企业家赖利·弗瑞尔(Larrg.C.Farrell)在其新著“重寻企业精神”中讲,企业的使命是“制造使人们愉悦的产品”。
P成员——参加成员(参与技术工作)O成员——观察成员(不参与技术工作但可了解作情况和获取有关信息资料)
2 ISO9000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为了满足商业和工业的使用要求以及国防工业 的需求,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分别在质 量体系领域制定了国家标准或多国标准。这些 标准尽管在传统上有某些历史性的共同点,但 在细节上存在许多差异。在名词术语方面也存 在不一致甚至混乱的现象,不能广泛的应用于 国际贸易。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不得不付出巨 大的努力去满足合同中形形色色的质量体系要 求。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各国的 迫切要求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1994版ISO9000系列标准2000版ISO9000系列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管理学派很多。但最有影 响的学派是“决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他把高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把创造思想和逻辑思想应用了决策方式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某些产品,特别是大型和复杂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在产品的质量概念中出现了“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在管理中出现了“无缺陷运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保证”、“产品责任”等新内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菲根鲍姆博士于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TQC的思想,使质量管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把技术、行政管理和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工作系统。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休哈特完成《质量控制中的统计方 法》。休哈特的PDCA(策划-实施-检 查-处置)循环观点被戴明和其他人广 泛应用。
闪光智慧:控制图
至理名言: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越来 越将对精确性和精密性的要求推向极 致。但是,应用科学,尤其是应用于 可交换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科 学,在涉及特定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 问题上,其确切性比纯科学有过之而 无不及。
代表作品:老QC七大手法。 戴明14法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要学会控制,控制的
好质量就好。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当人们欣喜于质量工具的应用时,过多的强调了科学和工 具,让一般的人感到质量遥不可及,质量深不可测,质量 也变得越来越昂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也是各式各样,同时产品 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来更有 效的控制质量。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 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检验才是硬道理,质 量就是检验出来的!
汽车业工业生产案例:福特T型车(1908年)
一、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1960年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揭开了全面质量管理 的序幕。
我早就说过,质 量就是每个人第 一次把事情做对!
每个人呀!
你拉倒吧!全 面质量管理是 以我的作品为 转折点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 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一、早期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1. 早期质量发展的三个阶段2. 早期质量发展三个阶段比较对比项目质量检验(1930年代以前)统计质量控制(1930~195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代以后)职能检验控制管理对象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工序质量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工作质量特点事后把关,管结果从把关向预防发展防、检结合,预防为主依据符合质量要求按既定质量标准控制以用户为中心、重在产品适用性经济性忽视质量经济性重视质量的经济性追求质量的经济性性质把关、分类以把关为主、预防结合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全面管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范围生产现场生产现场、设计过程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方法运用技术检验方法技术检验方法、数理统计方法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以保证产品质量标准化重视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发展为质量控制标准技术标准、控制标准和管理标准并重参与检验人员技术和检验人员企业全体员工二、国际标准的产生和发展质量管理国际标准产生前,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本国的质量标准,列举如下:●1959年,MIL-Q-9858质量大纲要求,美国国防部颁布●1969年,AQAP北约联合质量保证协会颁布●1971年,ANSI N45.2美国国家标准协会颁布●1975年,CSA Z 299加拿大标准协会颁布●1979年,BS5750英国标准协会颁布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第176技术委员会(ISO/TC 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ISO/TC 176 的目标是“要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标准,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使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有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地销到世界各地。

”ISO/TC 1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从1987第一版到目前进行了四次换版,共五个版本,如下图: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换版进程(1)1987 年第一版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版经过TC 176技术委员会7年时间多次修改,称为“历史性综合”,于1986 年ISO/TC 176发布了:ISO 8402:198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1987 年发布了:● ISO 9000: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选择和使用指南》;● ISO 9001:1987《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2:1987《质量体系——生产、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3:1987《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 ISO 9004: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和改进,以确保其符合特定要求和标准的管理活动。

随着人们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将简述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

1. 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和测试来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进行修复或剔除不合格产品。

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2. 质量保证阶段随着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保证阶段应运而生。

质量保证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这一阶段引入了预防性的管理方法,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整个组织的全员参与,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体系、流程、人员培训等。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关键是不断改进和持续提高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4. 六西格玛阶段六西格玛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寻找并消除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六西格玛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减少过程的变异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六西格玛方法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 敏捷质量管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捷质量管理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方向。

敏捷质量管理强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敏捷质量管理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结起来,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和敏捷质量管理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强调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1996年,我国政府部门如:电子部、石油部、建设部等逐步将通过ISO9000认证作为 政府采购的条件之一,从而推动了我国ISO9000认证事业迅速发展。 2000年国际标准 化组织ISO修改发布ISO9000系列-2000系列标准,更适应新时期各行业质量管理的需 求。目前最新版本是2008版。
•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
证出厂产品质量。 • 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 个专职的检查部门 ,称为“检验员的 质量管理”。
专职检验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
制定标准;有人负责制造;有人专职检验产品质 量。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产品中挑废品、划等级。 这样做虽然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面有一定的成 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其一,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委,缺乏 系统的观念; 其二,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 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为事 实,无法补救; 其三,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 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有时在经济上 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 用太高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 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四十年代~五 十年代)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 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预防产生不合格 品并检验产品的质量。在方式上,责任者 也由专职的检验员转移到由专业的质量控 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者事后检验 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 加以预防的观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六十年代~至 今)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 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有 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 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 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1)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的 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 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 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 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 态。 (3)基本要求: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范围是产品质量产 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所采用 的管理方法应是多种多样。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有关部门同心协 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 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 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 户满意的产品。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简史全面质量管理的的起源可以追溯二战结束以后。

二十世纪四十年月,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巨大的突破,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意识开头崛起,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表现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渐渐开头意识到,光靠统计质量掌握,不足以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掌握。

质量的实现,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生产过程的合理性等等。

在这样背景下,全面质量管理开头兴起。

1951年,朱兰博士将当时关于质量管理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论文汇编成《质量掌握手册》,后来这本书风靡全球。

同一时期,美国的贝尔试验室开展了"全面质量保证计划"(overall quality assurance plan)活动,宣传和强调从建立质量标准到产品最终处理为止的各种活动的重要性。

195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A.V.费根堡姆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Total Quality Control》,首次提出了TQC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961年,费根堡姆出版了书籍——《Total Quality Control》。

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和考虑到充分满意顾客要求的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整合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质量管理由制造过程中的统计质量掌握发展到了对满意顾客要求所必需关注的各方面的掌握和管理。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传播,服务业也开头普遍实行质量管理。

20世纪50年月后期美国一些银行、航空公司为了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逐步开头运用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质量管理开头渗透到各个行业,各国也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运动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日本。

日本从二战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并能对当时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产生严重威逼,以及最近几十年里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这一切都应主要归功于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质量管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面就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古代的质量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工艺生产中。

在古代,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形式。

由于生产和质量控制都由手工操作完成,控制和保证质量的主要方法是由人工完成,并且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监控和管理机制,因此质量管理较为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业生产,使得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质量问题也开始显现。

这时,质量管理开始注重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控,注重技术制度和验收标准的建立。

同时,由于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企业开始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

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开始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产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此时,统计学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来判断产品质量的统计特征,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质量管理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评估等环节。

二战后,企业面临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全面质量管理(TQM)概念的提出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TQM主张从生产到服务全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应注重质量,质量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事项。

TQM强调从源头上避免缺陷的产生,注重过程控制和错误预防。

此外,TQM还注重持续改进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总结,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日本的质量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尤其是丰田生产方式的提出,将质量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精益生产和及时生产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企业能更直接地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信息,能够更加精确地调整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更好地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

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

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

“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

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

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

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

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

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

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

1929年道奇(H.F.Dodge)和罗米克(H.G.Romig)发表了《挑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因此他建议将军装按十种规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数量。

美国国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制成的军装基本符合士兵体裁的要求。

后来他又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

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

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

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经济控制》。

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

他们都是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的,为质量管理科学做出了贡献。

然而,休哈特等人的创见,除了他们所在的贝尔系统以外,只有少数美国企业开始采用。

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受到了二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能够广泛推广。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统计质量管理才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是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军工生产急剧发展,尽管大量增加的检验人员,产品积压待检的情况日趋严重,有时又不得不进行无科学根据的检查,结果不仅废品损失惊人,而且在战场上经常发生武器弹药的质量事故,比如炮弹炸膛事件等等,对士气产生极坏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政部门随即组织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41~1942年间先后制订并公布了Z1.1《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Z1.3《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控制图法》,强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厂商推行,并收到了显著效果。

从此,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才得到很多厂商的应用,统计质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除原来生产军火的工厂继续推行质量管理的条件方法以外,许多民用工业也纷纷采用这一方法,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墨西哥、日本也都陆续推行了统计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

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它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统计专家的事”。

使多数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

同时,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只局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忽视了其它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

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把质量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五十年代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出现了很多新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五十年代以来,火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大型、精密、复杂的产品出现,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问题就更为突出。

要求人们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

六十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科学论”,主张改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突出“重视人的因素”,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可靠。

由于上述情况的出现,显然仅仅领带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促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步形成。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阿曼德·费根堡姆。

1961年,他发表了一本著作《全面质量管理》。

该书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六十年代以来,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在运用时各有所长,在日本叫全公司的质量管理(CWQC)。

我国自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以来,在实践上、理论上都有所发展,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总结、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的理论逐趋完善,更趋科学性,更趋实用性。

各国在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时,都各有所长。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品的生产销售已打破国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质量的观点也不一样,这往往会形成国际贸易的障碍或鸿沟。

需要在质量上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准则。

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的国际化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的流动日趋国际化,相伴而产生的是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

1973年在海牙国际司法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产品责任适用法律公约》,之后,欧洲理事会在丹麦斯特拉斯堡缔结了《半于造成人身伤害与死亡的产品责任欧洲公约》,同时,旨在消除非关税壁垒,经缔约国谈判通过的《技术标准守则》对商品质量检测合格评定、技术法规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

由于许多国家和地方性组织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制订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需要。

为此,经理事会成员国多年酝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单独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负责制订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

1987年3月正式发布ISO9000~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该标准总结了各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将之归纳、规范。

发布后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予以贯彻,适应了国际贸易发展需要,满足了质量方面对国际标准化的需求。

目前行业内流行的质量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六西格玛(6σ)QC七大手法检查表排列图散布图数据分层法休哈特控制图鱼骨图直方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