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42兰亭集序课件苏教必修5
兰亭诗(其二) 王羲之 悠悠大象运, 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 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 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 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 逍遥良辰会。
[赏析]“悠悠”四句是议论,也是为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而慨叹。“宗统竟安在”之句正反映 了漫长历史时期内人们的哲理思索,当然也 包含着诗人自身的困惑和感喟。变化是永恒 的,而“得”“失”则是暂时的,都与一定的时间 相联系:当某一时刻来临时有所得者,必然顺 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 当以“无心”的态度泰然处之。如果“有心”,那 就会为利害得失纠缠怨苦,不得安宁。诗人的 结论是:对此暮春烟景,还是不要伤时叹逝吧, 应该逍遥自得,呼朋唤侣,一起来欣赏这大好 春光。这也就是他与友人接
基础梳理
6.记特殊 ●省略句 ①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②或因(之)寄所托 ③放浪(于)形骸之外 ④列坐(于)其次 ●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于所遇”后置) ②暂得于己(介词结构“于己”后置) ③不能喻之于怀(介词结构“于怀”后置) ④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于斯文”后置) 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文体介绍:“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写在 书籍或诗歌前边的说明性文字,说明写作过程、著作宗旨、编写体 例、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 读或理解。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 “跋”。从内容上来看,其作用是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从作 序的人来看,有自序(作者或编者自己写的),有他序(请别人写的)。 语言以说明、议论为主,语言较为严谨。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课时安排为一节课,约为40分钟。
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 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意思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古文的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兰亭集序》的作者和背景介绍;2. 《兰亭集序》的内容梗概和意义解析;3. 《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分析;4. 文学鉴赏: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兰亭集序》的诗意和美感。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兰亭集序》是哪一篇作品,作者是谁,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文的看法和感受。
Step 2:作者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文化名人,以及《兰亭集序》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适当展示图片和素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Step 3:内容梗概和意义解析(10分钟)教师解读《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梗概和意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适当分段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诗句的含义和深层次意义。
Step 4:艺术特点分析(10分钟)教师重点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包括文采飞扬、诗意深远和意象丰富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其独特之处。
Step 5:文学鉴赏(5分钟)教师播放音频或朗读《兰亭集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境描绘、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Step 6: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针对某些诗句或情节进行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兰亭集序》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辅助:1. 图片和素材展示,可使用PPT或手绘板等工具;2. 音频资源,用于朗读《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
集
精选课件
兰亭是怎么来的吗?道 知 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kuaì稽jī郡 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 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 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 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 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精选课件
《兰亭集序》又怎么来的?
前人的情况。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作 由序
缘
一死生 知
齐彭殇
虚诞
悲 妄作
将后 斯有之
故 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文感览 于者
精选课件
作者思想情感
思想观点: 死生亦大矣。
情感 乐 痛 悲
精选课件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他 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 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 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 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 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 是难以苛求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
精选课件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精选课件
讨论明确文章大意
1 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2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精选课件
时间 地点 事由
况集 会 盛 环境
人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
崇山峻岭,茂林风和畅
动词,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明白,懂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本来;动词,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动词,等同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精选课件
原因 “犹”,如同,好 像对;这
苏教版-语文-高二-江苏省扬州一中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教案
癸()丑会稽()修楔()激湍()觞()
4、解释下列加线词。
山阴()崇()山峻岭映带()列坐其次()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晤言()放浪()形骸()
向()之所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
5.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6.第三段作者还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五、设计讨论环节。
(一)讨论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问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单一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蕴于文中的复杂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课件(69张)
二、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每看到前人发生感慨兴叹的原因,发现都像 符契那样相同相合,我总是对前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但 往往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通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悟 晤 会面
二、一词多义
1.临 (1)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______________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_____________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
第四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临.文嗟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喻.之于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____________ 4.列叙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录其.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致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其楷、 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 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 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也是 书法名手,世人合称为“二王”。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课文原文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课文原文《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
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
高二语文 《兰亭集序》知识精讲 苏教版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精讲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兰亭集序》学习要点: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1. 背景知识(1)王羲之(303—361)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句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 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课件5 新人教版必修2
(1)岁在癸(
)丑 (2)会稽(
)山
(3)清流激湍(
) (4)放浪形骸(
)
(5)临文嗟(
)悼 (6)游目骋(
)怀
(7)修禊(
)事也 (8)流觞(
)曲水
(9)趣(
)舍万殊 (10)晤(
)言一室之内
4.下列句子中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一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顶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能够可以
学习第一段
• 疏通字词:
句 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省略句)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翻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 疏通字词:
是 :这 惠风 大 :广阔 盛
:和风 :繁盛
所以 :用来信 :的确
句式: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 )
翻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 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
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朱熹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明 .文嘉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 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
•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兴雅
朗读课文第2段:
1、参注释翻译文段, 勾划特殊词句。
2、明确:
本段是如何从盛会 过渡到人生感怀的?作 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 慨,思路是怎么发展的?
学习第二段
• 疏通字词
相与:相互交往 或: 有的人 悟: 通“晤”,面对面
高中语文课件-新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4专题《兰亭集序》课件1 最新
文言知识积累
• 【词类活用】 •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
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 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 3、名词作动词 酒)
• 4、数词作动词 样。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
• 第三部分:以陈述语气朗读。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 么?各部分的感情基调又是怎样的? • 2.作者为什么说“信可乐”? • 3.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为“痛”的? • 4.作者的生死观是怎样的?与老庄的生死观 是否相同?
兰亭集序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 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 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 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 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 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教学目标
•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 方法。 •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 恋和热爱之情。
苏教版语文必修5《兰亭集序》课件55张
作 序
一死生 知
齐彭殇
虚诞 妄作
缘
由 故 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后
感之
于览 斯者
悲
文将
有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 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 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 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 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 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 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关于序的体裁知识
•
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
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记》中的书、
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
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态
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到战国的转变,通过
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义观和对战国至秦之间君臣兴
诈伪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
作者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 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 交待,而是在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 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 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 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 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 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 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 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 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 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关于《兰亭集序》
•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 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谢万之遁、许询 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 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 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 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 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 共324字。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具体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苏教版高二必修《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文档
苏教版高二必修《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
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美景)二、随着音乐,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投影内容)四、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
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
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
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a)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 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
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
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
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
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庄子•德充符》)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⑴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⑵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①(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②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多媒体显示: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
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多媒体显示: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
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
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
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多媒体显示: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
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
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刘伶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阮籍传》)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
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
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
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
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③《兰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识: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
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
“仰观,俯察”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
第二段: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