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名著解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名著解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名著解读文学名著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学名著的解读,学生们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本文将从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和培养能力三个方面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名著解读。

一、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文学名著的解读,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式,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涵和思想。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分析,例如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意象运用等进行逐层解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构造。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解读过程中。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文学欣赏的任务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文学名著的探索欲望。

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文学名著的解读内容。

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对作品的直观认知。

二、学习效果通过对文学名著的解读,学生能够获得与课外阅读相比更为系统和深入的学习效果。

首先,通过解读文学名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文学名著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

其次,通过解读文学名著,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名著往往使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学生在解读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这些技巧,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解读文学名著,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情操。

文学名著往往融汇了作者的智慧和情感,通过解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学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三、培养能力文学名著的解读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通过解读文学名著,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技巧总结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技巧总结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技巧总结高中时期的语文课程中,阅读名著作为必修内容,是我们每个学生必经的一个环节。

然而,面对林林总总的名著,如何快速有效地阅读和理解这些文学经典,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关。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总结一些高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技巧,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心态调整高中阅读名著,可能有不少同学感到枯燥乏味,觉得这些古老的作品跟自己的生活和现实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缺乏对名著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心态上对自己进行调整,认识到名著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名著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名著也是我们接触文艺的重要渠道,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和启迪身心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阅读和理解名著,把阅读名著当作一种幸福和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

二、尊重作者的用心名著是大师们用心创作的杰作,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格调和情感。

因此,我们在阅读名著时,应该尊重作者的用心,运用自己的才智去揣摩作者的用意。

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格调,能够感受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背景,从作者的生命历程中找到作品的原点和源头,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压力,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其次,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能够拆解和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语言风格,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还有,我们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情感共鸣和自我体验,把作品中的情感和精神内核与自身的生命经验和内心世界相联系,找到自己与作品的共同点,产生共鸣和感受。

三、善于提问和思考高中语文名著阅读不是简单地“读过”就可以的,我们更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善于提问和思考。

这需要我们不仅要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结构,更要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作品中传达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是什么?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背后隐藏着什么思想和情感?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有哪些特点和技巧?以及其他疑惑与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1)

《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

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一、什么是美?1.你觉得什么是美?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

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

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

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

导教结合,品味名著——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导教结合,品味名著——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我 们 在 平 时 的教 学 中 ,应 采 用 比较 阅读 或 联 系 拓 展 的 方 法 ,丰富课堂的内容 , 拓宽学生的视野 ,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 在此基础上 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 , 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3 .借 助媒 体 资 源 充分利用 “ 百家讲坛 ”等 电视 、电影及网络媒体资源。 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于丹 《 论语 )心得 》 ( 、四大名著电 视剧等 ,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 ,都是学生非常感 兴趣的 。我们结合媒体热点 ,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 限度地激趣 ,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 和体验 。
4 .把 握 导 读 时 机
什么往往让 学生感觉没时间读 、没兴趣读 、读而难入 、读而无 果。实践
免 ,因 而从 时 间 上还 是 不 能 有 机分 配 ,学 生 不会 把 时 间放 在
中我们发现 , 国庆节前 、“ 在 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问 导读 ,时机最 好 ,如能恰逢课 文的 自然进度导 入 ,或各种媒 体相关 内容 的热播 ,那将是最佳 时机 。在上述 时间段 ,学生 有足够 的时间预览名著 , 制定阅读计划。对 于较短小 的名著 ,

便 实用 的办法是开学生推介会 , 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认识 了解 向 其他同学推介名著 , 在相互推介 的基础上师生共 同确定所要阅 读 的名著。这样做 ,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 、激活思维情感 ,而 且最能保证学生的介绍权、 推荐权、 选择权, 更吻合学生实际。
2 教 师 自然 导入 .
学 园 I C D MY AE A
21 0 1年 7月
导教 结合 ,品味 名 著
高 中语文 “ 名著 导读"教 学浅谈
程 时香 陕 西省 岚皋 县城 关 第二 小 学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提出了多种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价值引言高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被视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现状和有效策略,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价值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从而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学体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美丽意境,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

他们学会欣赏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以及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1]。

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等要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掌握其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方式。

这种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思考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此外,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发展终身的审美习惯。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并且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一直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能够接触到经典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思维能力。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面对繁复的名著文本,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往往成为一大困扰。

本文将为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提供一些指导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背景知识在开始阅读一部名著之前,了解其背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这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方面。

例如,阅读《红楼梦》之前,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曹雪芹的生平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二、挖掘主题思想名著通常都有深厚的主题思想,通过对主题的挖掘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核心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作品中的隐喻、象征和主题线索等,结合文本细读和分析,进一步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三、把握人物角色人物是名著中的灵魂,要深刻理解一部名著,必须要把握好人物角色。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方面,来描绘人物的形象轮廓。

同时,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深入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四、品味语言风格每个名著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通过品味语言风格,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的美。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留意作者的修辞手法、描写能力和叙事方式等,感受其独特魅力。

五、注重阅读感悟名著阅读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名著,我们可以汲取智慧和人生经验。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作品的思考和感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和价值。

六、多种形式激发兴趣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名著阅读。

组织读书分享会、开设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等,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更深入理解。

总之,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通过了解背景知识、挖掘主题思想、把握人物角色、品味语言风格、注重阅读感悟以及多种形式激发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名著的世界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识别并理解文中典型的诗词歌赋及成语典故。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主要人物,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包括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及环境描写等方面,激发阅读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基本情节框架。

•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三、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克服阅读障碍。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作品,形成初步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红楼梦》原著或节选文本•《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片段•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图等)•《红楼梦》研究论文或评论文章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作者生平。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主要人物的第一印象和初步理解。

•情境教学法:利用影视作品片段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文化导入:通过讲述“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出《红楼梦》作为压轴之作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悬念设置: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或人物命运,留下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原著。

2. 新课教学•作者与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强调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分析《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环境。

•基本情节框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红楼梦》的主要情节线索,如“木石前盟”、“宝黛初会”、“大观园试才”等,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感知。

文学名著研读:高中语文经典教学案例

文学名著研读:高中语文经典教学案例

文学名著研读:高中语文经典教学案例1. 引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的研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经典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这项任务。

2. 教学案例1:《红楼梦》2.1 简介《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一批丰满形象和各具特色的人物为核心,揭示了封建社会废除贵族制度、追求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进步所必然导向。

2.2 教学目标•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雪芹。

•熟悉小说中重要人物及其角色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主题。

•探讨小说对社会和人性的启示。

2.3 教学活动•阅读经典章节,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分组演绎关键场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组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心理描写,展开思辨与解读。

3. 教学案例2:《西游记》3.1 简介《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四大名著之一。

该小说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通过大量想象性描写及幽默谐趣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封建时代社会矛盾与道德追求。

3.2 教学目标•熟悉《西游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理解主要人物角色及其形象特点。

•解读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探讨小说中涉及的民众生活与社会现象。

3.3 教学活动•演绎西天取经过程中的关键场景,展现角色的形象特点。

•分析小说中的幽默手法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哲理问题。

•探究小说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启示,开展讨论与写作。

4. 教学案例3:《唐诗三百首》4.1 简介《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这部诗集收录了唐代众多优秀诗人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感悟与思考。

4.2 教学目标•掌握几首经典唐诗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学习几种基本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

•感受文化内涵,体验语言之美。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与批评教学法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与批评教学法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与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名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外国文学名著的导读与批评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重要性外国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些名著,学生能够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同时,名著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人性等重要问题。

例如,读《简·爱》,学生可以感受到简·爱追求平等、独立和真爱的勇气;读《巴黎圣母院》,能够体会到美与丑的鲜明对比以及人性的复杂。

这些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学的意义批评教学法在外国文学名著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批评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所呈现的内容,而是主动地思考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他们可以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例如,在阅读《老人与海》时,学生可以思考老人桑提亚哥的形象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探讨作品中所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作者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与批评教学的方法1、激发兴趣,引导阅读在开始阅读一部外国文学名著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述作品的故事梗概,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等。

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好奇心和期待感,从而主动地去阅读。

2、指导阅读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如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精读部分可以选择作品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情节,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心理;泛读则让学生快速了解作品的整体框架和大致内容。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
(一 )名 著 的 选 篇 不 全 面 合 理 虽然当前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板块选用的都是经典名著, 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写 作 构 思 有 很 大 的 帮 助,能够使学生受到 名 家 的 思 想 主 张 和 写 作 风 格 的 熏 陶,但 是,选用的经典名著都是古代中外名 著,学 生 对 其 进 行 阅 读、 开展鉴赏的 时 候 会 遇 到 困 难,如 果 选 用 一 些 现 代 名 家 的 作 品,或 许 学 生 的 阅 读 理 解 能 力 会 更 好,因 此,名 著 选 篇 在 全 面 、合 理 性 方 面 存 在 一 定 的 偏 差 . (二 )教 师 的 指 导 不 科 学 有 效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通 常 把 主 要 精 力 放 在表达交流与阅读鉴赏方面,而在名著导 读 方 面 下 的 功 夫 不 够.主要表现是:一,不对名著导读内 容 进 行 指 导,任 由 学 生 自己学习,也就是用阅读课的方式让 学 生 自 己 阅 读;二,用 讲 课的方式代替指导 的 作 用,很 多 教 师 在 开 展 导 读 课 的 时 候, 通常是自己先把名著读完,用先入为主的 概 念 把 自 己 的 阅 读 心得分享给学生,影响学生的阅读思 维 拓 展. 很 多 教 师 没 有 明确了解名著阅读与阅读鉴赏的区别,把 文 学 常 识 以 练 习 或 讲义的 方 式 对 学 生 开 展 教 学,基 本 不 符 合 新 课 标 教 改 的 初衷. (三 )学 生 的 阅 读 时 间 不 充 分 新 课 改 之 后,学 生 的 学 习 任 务 变 得 更 重 了,学 习 时 间 变 得更紧张了,比如:课 改 要 求 在 高 一 学 年 全 部 学 完 语 文 必 修 课 的 第 一 册 到 第 五 册 ,包 括 名 著 导 读 10 篇 ,专 题 梳 理 研 究 12 个,表达交流主体 15 个,阅 读 鉴 赏 课 65 个.因 此,从 学 习 板 块来看,虽然能够充 分 发 展 学 生 的 全 面 性,极 大 学 生 的 探 究 性和主动性,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 成 如 此 多 课 程 的 学 习, 学生的时间还是非常紧张的.就会有一些学生在名著阅读 的学习上,粗略地看 一 遍,根 本 没 有 时 间 和 精 力 去 思 考 作 者 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 、高 中 语 文 名 著 导 读 的 教 学 策 略 (一 )教 师 要 科 学 有 效 的 “导 ” 在名著导 读 教 学 过 程 中,教 师 科 学 有 效 的 指 导 非 常 重 要.第一,教师要指 导 学 生 的 阅 读 态 度,指 导 学 生 培 养 适 合 的阅读心境,即静 心 阅 读、恒 心 坚 持;第 二,教 师 要 指 导 学 生 的阅读方法,即精读 和 泛 读 相 结 合 的 方 式,精 读 可 以 帮 助 学 生真正地去欣赏和 思 考 名 著,泛 读 可 以 帮 助 学 生 节 省 时 间,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悦”读者——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悦”读者——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不再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而是以“学习任务群”为主要内容。

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阅读活动,并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悦”读者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课例。

陈思和教授曾和学生一起研读茅盾的名著《子夜》,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说吴荪甫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学生无法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这个概念也并未在小说中直接出现过。

陈教授建议先不讨论“两重性”的问题,而是给各个学习小组布置了以下学习任务:(1)如果你是吴荪甫的亲人、友人或者合作伙伴,请你在他的葬礼上发言,你将如何致辞?(2)像吴荪甫这样的人,我们身边有没有?我们该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这样的海归或者企业家?于是,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甚至自觉联系其他同题材的作品,不断地探寻、思考,而后畅所欲言。

陈教授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

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而不是从教科书的理论、教条出发去细读文本,学生对文本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你是欣赏他还是讨厌他?为什么?这个人的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或污点?有的学生说他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有的学生说他是一名失败的民族英雄;有的学生说他是一名有品位、有内涵的中年男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不同的观点,他们不断地调整,进而对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笔者认为,这个课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因为它正展现了“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和作用。

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各种学习任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先生说:“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名著导读《红楼梦》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名著导读《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名著导读授课目的:1.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大体认识《红楼梦》的主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自主阅读《红楼梦》打基础。

2.认识宝黛钗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三人的性格特色,认识宝黛二人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反封建意义。

3.感觉《红楼梦》中曲词的美,大体认识个别曲词的隐喻意义。

授课重点:研究《红楼梦》的主线及宝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授课过程:一、走近作者曹雪芹:(1715? ── 1764?)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

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

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

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

四十岁后,他进入了悲凉的晚年。

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生活的境地。

大体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夜,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分伤痛,而走开了人间。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

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

嗜酒,才干横溢,善辞吐。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一世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少年时贵族生活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同时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又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拥有反叛的特色,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供应了优异的基础。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立意奇异,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

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

但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巅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平时”的产物。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想实现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和发展,就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而且,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材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核心化发展需求。

基于此,下面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策略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并针对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还需要注重阅读方法的科学运用,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先对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然后再根据不同文本特点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保证阅读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概述(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我国教育部门也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长期学习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品质与关键能力,它不仅包括文化知识技能等方面内容,还涉及思想道德情操以及个人品德修养等多个层面。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作为研究重点来加以探究,从而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成效。

具体来讲,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才能够让自身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感悟力,进而实现有效的提升。

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在实际开展阅读活动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人文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来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设计。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就必须将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

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可见凡阅读皆能成就人。

但仅仅是阅读课内的教材选文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今日选一篇冰心的小说,明日来一篇柳宗元所著的游记,再过一日又来一篇《史记》列传,教师走马观花式般讲授,学生边打着呵欠边敷衍,……”夏丏尊先生告诉青年学生“要以选文为主,多方学习,……如学习《桃花源记》可以进一步去读《陶集》……”这些见解正好准确地表达了语文学习和阅读,应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从教材选文扩大到整本书阅读。

所以,早在1941年,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对“读整本的书”有明确的要求:“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1949年,他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

可见叶老对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但这一思想在当时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实践与检验。

2001年7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作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整本书阅读仍然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这句话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仍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读好书,读整本书,……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这次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有了更详细量化的要求。

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设计了15项学习任务群,其中学习任务群1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此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名著诵读活动方案:高中生版

名著诵读活动方案:高中生版

名著诵读活动方案:高中生版活动背景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对于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激发高中生对名著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我们计划举办一场名著诵读活动。

活动目标1. 培养高中生对名著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2. 提升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3. 培养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活动内容1. 名著选读:从著名的文学名著中选取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章节,如《红楼梦》、《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

2. 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名著诵读比赛,鼓励他们通过朗读展现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3.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根据所读名著进行创作,可以是书评、读后感、小说改编等形式,分享给其他同学。

4. 名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给学生讲解名著的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名著。

5. 名著展览:组织学生制作名著展板,展示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化价值,以及与名著相关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

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在学期末进行,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2. 活动地点:学校图书馆或多功能厅。

3. 活动参与:全体高中生参与,可以组织分年级或分班级进行。

4. 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评价1. 诵读比赛的评分标准包括:发音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语速适宜、情感表达等。

2. 创作分享的评价标准包括:创意性、文笔流畅、思想深度、对名著的理解等。

3. 名著讲座的评价标准包括:讲解内容的准确性、深度和趣味性,以及对学生提问的回答能力。

4. 名著展览的评价标准包括:展板内容的完整性、美观度和创意性。

预期效果通过名著诵读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培养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名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综合素质。

资源需求1. 名著图书:需要购买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名著图书。

接触精神高端 享受高峰体验——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接触精神高端 享受高峰体验——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4“ ” 时机 把 握 。什 么 时 候 捕 捉 思 维 火 花 。 馈 表 要 细 化 , 著 阅 读 的 起 始 阶 段 ,阅 读 进 度 要 .导 的 反 包
“ ” 这 个 时 机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括 每 天 的 计 划 是 否 完 成 或 提 前 , 慢 ,阅 读 内容 要 少 ,重 在 养 成 习 导 ? 把
为 从 容 地 观其 大 略 。只有 建 立 在 大 价 主 要 是 过 程 性 评 价 ,指 在 上 述 的 启 发 和 思 考 , 从 而 营 造 良好 的
体 了解 、把 握 的 基 础 上 的 阅 读 , 两 点 的 基 础 上 所 作 的 阅 读 进 展 情 阅 读 氛 围 , 成 多 元 解 读 、 维 碰 才 形 思 能 ’ 入 理解 , : 验 。 深
能 最 大 限 度 地 激 趣 ,促 进 学 生 对 读 多 少 页 , 录 多 少 内 容 , 随 时 深 入 独 立 地 思 考 。 二 是 阅 读 快 与 摘 要
名 著 的理 解 和 体 验 。
多 深 写 下 感 受 、 会 等 , 别 是 要 注 意 慢 、 与 少 、 与 浅 的 关 系 。 在 名 体 特
的 基 础 上 师 生 共 同确 定 所 要 阅 读 笔 记 的 方 法 、导 阅 读 过 程 的 自我 精 选 名 著 中 的 经 典 片 段 ,设 计 好
的 名 著 。 样 做 , 仅 能 激 发 阅 读 管 理 法 、 导 名 著 的 背 景 等 是 主 要 问 题 , 其 引 入 试 卷 , 发 学 生 阅 这 不 将 激 兴 趣 、 活 思 维 情 感 , 且 最 能 保 内 容 。 材 中每 部 书 前 的 “ 读 ” 读 名 著 的 积 极 性 。 激 而 教 导 , 证 学 生 的 介 绍 权 、推 荐 权 、选 择 教 师 宜 作 适 当 补 充 。关 于 阅 读 方 权 , 吻合学 生实 际 。 更 4开 展 多 种 语 文 实 践 活 动 , . 推

高中语文名著教学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高中语文名著教学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结题报告一、该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学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电视、手机、网络等充斥着学生的眼耳,且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青睐。

因为这些符合当代中学生独特、好奇而又个性的心理。

但对于经典名著,学生表现较为陌生。

为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甚感担忧。

(1)缺乏阅读名著的动力。

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而教学质量的显性体现在学生的成绩。

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和老师、学生家长、学生大多认为阅读名著费时费力,对语文成绩影响甚微,对个人素养提升作用不大。

因此,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多花时间讲名著;学生也懒得去动那些“没用”的名著了。

学生不会向图书馆借名著,更不会自己买名著。

借了或买了的也会束之高阁。

(2)缺乏名著阅读的指导。

部分学生是喜欢阅读的,也喜欢阅读一些名著,可是随意性较大。

或选取自己喜欢的情节细读,或只为消遣(与老师上课玩捉迷藏),或学生喜欢阅读名著但家长反对,或不知道怎么阅读名著……名著导读课名存实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各个民族文化智慧。

”而各种文学文化名著既是语文的重要容来源而且也是先进文明的载体,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宝库。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同时要放眼世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跨世纪新人。

叶圣先生也曾经指出:“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情在读中品,理自悟中明

情在读中品,理自悟中明

情在读中品,理自悟中明作者:杨华锋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2年第04期名著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新课程理念的深入,需要语文教师重新定位和思考名著阅读教学规划和发展方向。

但是现阶段,名著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目标不明确、设计不合理等,让学生缺少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所以,教师应利用好部编版教材,从当下困境分析名著阅读教学的“统一性”,并围绕名著阅读相关内容和实践策略深入思考,更好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统一性”(一)加强理性和感性统一目前,高中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很多教师依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重视对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和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多数以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为主,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解读思路认识和学习名著阅读内容。

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搜集大量的“红学”研究资料,目的是丰富课堂容量,有助于学生“知人论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思想性和理论性,但是这种方式有利更有弊,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更多是站在学术研究视角考量,没有体现出课堂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而且会过于重视理性认知,学生缺少感性的体验,这对于高中生提升文学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文学素养有局限。

如果学生阅读体验有限,必然会出现学生阅读思考方向的分化现象。

比如说有的学生会质疑同样是处于“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为什么林黛玉会多愁善感,而史湘云却性格爽直?然后也有的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主题,体会大观园女子的命运悲剧。

不同思考维度,虽然这两种思考方式都是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的解读,但前者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后者是一种感性的品读。

理性认知可以从阅读中追寻其足迹,但是感性体验却难觅其踪,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感性阅读体验,将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结合起来统一教学。

(二)加强知识积累与个性思辨的统一部分学校语文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侧重让学生多积累文学知识、语文常识,这一点还是站在应试角度来思考的,所以,才会出现轻视个性思辨、缺少对学生个性思辨能力培养的现象,这一问题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尤为严重。

名著单元阅读教学策略

名著单元阅读教学策略

名著单元阅读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导读策略:在开始名著单元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名著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文学地位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名著的整体认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导读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名著。

2. 分组阅读策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部名著,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深度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名著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价值。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4. 跨学科整合策略:将名著阅读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历史、艺术、哲学等。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名著,同时也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5. 评价与反馈策略:在阅读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反馈则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名著单元阅读教学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
导读、分组阅读、深度阅读、跨学科整合以及评价与反馈等。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名著,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结题报告一、该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学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电视、手机、网络等充斥着学生的眼耳,且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青睐。

因为这些符合当代中学生独特、好奇而又个性的心理。

但对于经典名著,学生表现较为陌生。

为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甚感担忧。

(1)缺乏阅读名著的动力。

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而教学质量的显性体现在学生的成绩。

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和老师、学生家长、学生大多认为阅读名著费时费力,对语文成绩影响甚微,对个人素养提升作用不大。

因此,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多花时间讲名著;学生也懒得去动那些“没用”的名著了。

学生不会向图书馆借名著,更不会自己买名著。

借了或买了的也会束之高阁。

(2)缺乏名著阅读的指导。

部分学生是喜欢阅读的,也喜欢阅读一些名著,可是随意性较大。

或选取自己喜欢的情节细读,或只为消遣(与老师上课玩捉迷藏),或学生喜欢阅读名著但家长反对,或不知道怎么阅读名著,, 名著导读课名存实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各个民族文化智慧。

”而各种文学文化名著既是语文的重要内容来源而且也是先进文明的载体,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宝库。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同时要放眼世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跨世纪新人。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开展课外阅读,特别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

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

”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阅读,读什么,怎么读。

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

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

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

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 。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世界的,才是最好的” 。

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 世纪,我们既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通过阅读研究思考其他民族的经典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走进人类文明殿堂,初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世界情怀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1、学生缺乏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出自某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的是那个作家的思想观念。

由于受时代的间隔、阅历的限制,学生会对名著缺乏认识和了解。

他们不喜欢太沉重、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名著。

许多名著由于包含的信息量太大、篇幅太长、内容太难,确实很难读懂,而且阅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多数学生觉得阅读名著是一件苦差事。

笔者曾对本校学生的阅读状况作过调查:从图书馆学生借书的记录了解到,全校3800 多名学生,有借书记录的只有1589 人次。

从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别看,小说类、杂志类占46%,作文选类占44%,其它占10%,借名著的学生相对较少。

又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作了调查,看完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2%,看过鲁迅等大文学家作品的学生占8%,而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学生仅占6%。

中外文学名著倍受冷落,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啊!2、受各种时尚新鲜读物的影响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可以选择的读物很多:有的喜欢读“金大侠” 的武打小说;有的喜欢读歌星影星秘闻;有的喜欢看轻松幽默漫画;有的喜欢名人自传;有的喜欢读那些大案要案揭秘;有的喜欢读世界各地奇闻异趣, 轻松化、兴趣化、情绪化成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通俗小说、漫画卡通等迎合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成了校园流行的主打。

中学生年龄的特点,使他们喜欢充满青春活力的读物。

他们最喜欢读的杂志是《男生女生》《黄金时代》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杂志,最喜欢阅读的书是郭敬明、韩寒等所写的书。

这些读物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能引起他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学业负担的沉重,使他们喜欢上轻松化的读物。

他们借助阅读这类书籍来缓解、释放、调节和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

文化的多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了网络、电视等轻松的方式作为业余休闲。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电脑、MP3 MP4游戏机等现代娱乐和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全方位地占领学生的生活空间,许多学生往往热衷的是那些简单刺激的“文化快餐”,而不是像对单一枯燥的文学名著。

3、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上级早已提出了“减负”的口号,但是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有45.2%的学生认为“考试、功课压力大,没有时间”是影响这些推荐名著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

学生从进了学校的大门就开始挣扎于考试的泥淖中,教师还是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依旧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学生也难以摆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学或少学” 的藩篱,所以有18.6% 的学生直接选择“对我考试帮助不大”作为自己少读的原因之一。

由此而看,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雨点小”。

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 ,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

4、家庭教育,阅读的盲区农村中学生虽然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同时又是家庭的一员,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其影响可以说是社会影响的一个缩影。

根据调查,家长“批评制止”学生阅读这些名著的占26.2%,而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占24.2%,“不提倡,不反对” 的占49.6%。

农村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家长的工作比较辛苦,收入也不是很多,但是他们大多很关心子女的学习问题,让子女考上大学成为他们唯一的愿望。

有的农民家长强调学习的经济意义,即学习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经济生活;有的农民家长强调学习的社会效应,即给自己的脸面争光。

农民家长把受教育和学习看作读书,因此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视,担忧课外阅读名著会影响孩子的考分和前途。

在调查中,父母不支持不指导名著阅读的主要原因中,76.7%的学生家长认为是因“影响功课和升学” ,7.3%的家长认为因为“耽误帮忙做家活” ,16%的认为是“家里条件不富裕,没必要浪费钱买书” 。

家长们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期望值,最终也破坏了学生名著阅读的心理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了阅读的“量”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和人类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的基础上积极从世界文明宝库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功尽弃,扬弃人类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教会学生认识和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名著和文学名著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 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高中语文教师在是教与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有效推进的策划者和推动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及时有效的发现、调整、修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有效提高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1、个性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

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新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

时尚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有很多读者正是从时尚阅读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

没有对琼瑶小说的痴迷,很可能就没有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推崇。

再者说,也的确存在一些所谓“时尚的经典”或者说“流行的经典” ,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围城》、《文化苦旅》等都是集经典与流行为一身的好书。

所以,在倡导阅读文学名著的之前,要适当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合理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

苏轼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

如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

”(出自苏轼《东坡文集事略》)这里还有一个泛读和精读的关系。

泛读要博,精读要深。

时尚就是可泛读的部分,而文学名著就是要精读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