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① 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1)作:;(3)于:;(4)云: ;(5)本此:(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1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1)尝:;(2)书:;(3)反:;(4)伫立:;(5)去:(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以长绠耳。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优选13篇】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阅读答案篇1钜鹿之战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不然。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故不如先斗秦、赵。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
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
今将军诛乱。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
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
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
答案的文言文翻译答案

昔者,学海无涯,文墨无边。
世人求索,莫不欲得答案。
然答案非一日可得,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是以,余欲以文言文译之,以供同仁共鉴。
夫答案者,解疑释惑之关键也。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是故,求答案,必先求所以知之术。
古之人,博学多识,故能知天地之变,人事之变。
今之人,亦当效古人之博学,以求答案。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言简练,其意深远。
故欲解文言文,必先明其义。
明义者,知其所以然也。
知所以然,而后能译之。
且文言文之翻译,非但字面之转换,更需意蕴之传达。
是以,译文言文,需揣摩作者之心意,体会其情态。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译为现代汉语,虽为“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然此译未达原文之意。
原文之意,在于学习之后,有心得,有体会,故而喜悦。
故译文言文,需传神达意。
今试举数例,以见文言文翻译之要领。
一、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岂非喜悦之事?”二、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旧知识而有所新发现,便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四、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只有经过严寒的考验,才能知道松柏的叶子不会先凋落。
”五、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不得志时,就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得志时,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得到好处。
”综上所述,翻译文言文,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需字斟句酌,传神达意。
然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长期积累,方能得心应手。
愿同仁共勉,以求真知,得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含答案解析及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人论谏书》[唐]杜牧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数:计算,查点B. 以卑凌尊,以下干上干:冒犯,干犯C. 晓人不当如是邪晓:知道,明白D. 敬宗皇帝欲幸骊山幸:君王到某地游玩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纳谏而悔过行道者渔父莞尔而笑B.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退论书策以舒其愤C. 此乃常人之情而后乃今将图南D.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院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
文言文60篇(带答案)

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100文言文题和答案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文言文5篇+问题+答案

一、亭林五易书稿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
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
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1、解释家点的词。
(1)居家恒服布衣居(),恒()(2)实勉我也实()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3、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二、黄白“慈”鸡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饲数雏。
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并行,宛若人之洽比其邻者。
一日,黄者为人所窃,失母之雏,悲鸣不已。
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
然白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复具一德。
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释】五德:指仁、义、礼、智、信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白者频来顾视之3、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用原文语句回答)4、文中的“一德”指的是。
三、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
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天下之物,见形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焉。
料敌者如韩生之料秦王,可谓智矣。
【注释】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子何以知之?3、请在下面填入恰当的内容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遇事要勤学好问。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二、【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玠大叹服。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②,督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
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节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注】①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
②休舍:休息。
③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
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飞事亲至孝事:________②饰名姝遗之遗:________③皆铠以习之铠:________④秋毫无犯犯: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②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4)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及翻译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哪个词语不属于文言文中的实词?
A. 山
B. 水
C. 月
D. 人
2. 下列哪个句子符合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A. 人皆知已之善
B. 吾欲之南海
C.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 吾闻之,斯是
已矣
3. 下列哪个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正确?
A. 舟夜降矣,诸少年争笑之
B. 吾欲之南海,何如?
C. 之死矢靡它
D. 吾之不肖,不如师者
4. 下列哪个句子中的“以”字用法不正确?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吾是以知天下之不齐也
C.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 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 下列哪个句子中的“其”字用法不正确?
A. 其闻道也固早矣
B. 其闻道也固早矣,固非吾之所能及也
C. 其闻道也固早矣,固非吾之所能及也,吾闻之,斯是已矣
D. 其闻道也固早矣,固非吾之所能及也,吾闻之,斯是已矣
二、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
6.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 吾闻之,斯是已矣。
④ 吾之不肖,不如师者。
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C
3. D
4. C
5. C
二、翻译题
6.
① 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
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 我听说,这就是已经够了。
④ 我的才能不如师傅。
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

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答案1阅读《赵普》一文,完成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3)读之竟日( )(4)普明日复奏其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赵普既薨,后人为他立一墓碑,请你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熟悉;②曾经;③整天;④第二天。
2.①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他学问不多。
②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3.赵普刻苦读书;赵普奏荐人才。
4.不设标准答案,能表现他勤奋刻苦、有耐心决心、以天下事为己任、超人的毅力惊人的意志,语言精练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2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如初升的弯月。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略。
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责难、驳斥。
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
3.生儿子。
生儿子。
(二)学习(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王羲之。
文言文练习答案

(一)粟粥荠菜宋朝的范仲淹,年少时与朋友一起在长白山的一座寺庙中学习,只煮二升粟米成粥,用器皿盛装,过了一夜就凝结成块,用刀分割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来吃,切十几根荠菜装在碗内,加热以后吃掉.这样过了三年,后来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死后朝廷赐予他"文正"的谥号。
1.惟:只。
遂:就。
暖:形容词用作动词,加热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二)不展家书宋代,胡瑗。
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三人拼命读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
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里面的书信来时,只要看见上面说了家里面平安无事,就不再读下去,而将信扔进山涧之中,很快又开始展开书学习,不想因此而分心。
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勤奋、不怕清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三)铸砚示志宋朝有个人名字叫做桑维翰,长得奇丑无比,身子很短但是脸很长。
他常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惊奇地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
”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所以不肯录用他。
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到:“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
”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弟了。
(进士及弟,古考试名次专用语,不用译成现代汉语)鉴:镜子举:参加科举考试恶:wù厌恶,讨厌。
或:有的人。
示:给人看易:改变卒:终于。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四)系剑冢树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
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
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
(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游:交游,往来。
全国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一)文言文阅读材料(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言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以为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来。
”相如奉璧奏王前。
王又问:“谁可使为使?”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1. 根据上文,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什么样的人?(3分)2. 赵王在面对秦王的请求时,内心是如何矛盾的?(3分)3. 缪贤推荐蔺相如的原因有哪些?(3分)4. 蔺相如在回答赵王时,提到了“肉袒伏斧质请罪”,请解释其含义。
(3分)5. 蔺相如为什么愿意亲自前往秦国?(3分)(二)文言文翻译(15分)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3分)2.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3分)3.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3分)4.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3分)5.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3分)二、文言文理解与分析(共20分)6.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帝王之言1.曲振国风,何以动人?曰:“曲则全,全则能居不盈之地。
”2.“人贵自知,不贵人知。
”此言多有道理,可为忠告。
3.世乱则民贫,家无饭食,则宁可死。
此乃为人之常情,岂可讥之?4.昔人有云:“贤哲圣明者,必为天下劳苦。
”此言颇受孔老夫子赞许。
5.夫同乡皆言君,是猥褻之举;不识君如云,是愚无知之谈。
二、诗词歌咏1.山陬江上寺,凭栏送子规。
子规啼可绝,此去心已违。
2.黄鹂鸣可惜,白露滴秋虫。
绿萼纵纷布,青枝随风动。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论语箴言1.盖闻过庭之禽,非无食也,噬群者众也。
2.君子笃于仁,小人笃于色;君子矜以取辱,小人厌以得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四、历史典故1.曾黄泉之下,受阴土之责。
2.桀纣之世,天下将亡。
3.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4.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5.兵者,诡道也。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将事之成,必求诳。
五、哲学思考1.心源如此,行则不积跬步,风足及焉。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六、故事传闻1.孔子与弟子游于陈蔡之间,经过山果树下,见银杏果实累累。
弟子欲摘取,孔子阻止曰:“吾闻银杏树果实虽香,但毒,中人之后必死。
”2.相传古时巴蜀之地有一位农夫,忽然高山之上烟火袅袅。
农夫大惊,仰视桥穿山势浩大。
从此山民士大夫始知巴山之重峦叠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
3.生儿子。
(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
11.催景俘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12.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
3.莅事惟烦。
13.读书五失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
14.颜回好学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 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
16.陈实与“梁上君子”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
3.小俞。
17.赵简子元日放生1.①同“于”;在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
3.鸠4.担当、胜任。
18.3邓攸弃儿保侄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
3.①死②逃跑③死19张之万马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
20.王安石辞妾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
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
21.宋仁宗忍饿1.①赶身②睡着③宫中④实在⑤每⑥饥饿2.而开了宰杀无数羊的风气。
3.①近来②匹配、比较③近④到处4.梦寐以求。
22.范仲淹罢宴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③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23.顾荣施炙1.①讥笑②遭③后来2.①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②于是放下自己的烤肉,而送给(他吃)③哪有整天端送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24.逆旅主人无情1.①交给②别的③洗④有人⑤就⑥连2.①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几千铜钱②要是不缴中租金必然被责骂直到打官司③不是旅店老板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3.①放下一张床(作动词用)②房间低矮。
(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立刻④拒绝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不这样,这是欺骗别人了。
3.邀请,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
26.岑鼎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
3.①相信②诚信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
27.杨万里与“诚斋”1.①贬官②命名2.①关起门来谢绝来客②张浚用端正良心诚意待人的学问勉励自己。
28.和氏壁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
29.幽王击鼓1.①筑②曾③便2.①于是多次击鼓②被天下人嘲笑。
3.失信于诸侯。
(五)品性30许生端方1.①很②几乎③跳入④拿着⑤背着2.①平时行为端正不随意说话②已躲过了火灾,为什么还要投河?3.衣服。
31.王安石待客1.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备⑤一会儿⑥罢了⑦吃⑧回去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32.范文正正直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2.①适逢那个有道术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给他③放在范仲淹怀里(内,同“纳”)。
3.之当以[之]还汝。
4.不自私,不贪利,为人正直。
33.王安国直言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34.海瑞清廉1.①死②做官③只有④罢了2.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3.①4.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35.吕蒙正不记人过1.①过失②这③假装④立刻⑤还是⑥再2.懊悔没有彻底追问。
3.①吕蒙正②朝士③这件事④同列⑤朝士的姓名。
36.梁鸿尚节1.①猪②别的③常、一般的④批评2.①只等候元军到达湖州城②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
3.①指代“我”②同“现”③拜见④指代“我”。
4.假的,伪态;先一日出城迎拜(北军)矣。
(六)文艺38.米芾索帖1.①到②交换③抓住④立刻2。
①蔡攸思想上对这事感到为难②如果不听从我,我不想活了“见,我”。
3。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文徵明等,选取其中三位即可。
39.赵孟过扬州1.①到②他,指代赵子昂③提④说、道2。
①大多是不满意;②把酒器全部撤下并把它们赠送给赵子昂。
40.欧阳修不喜释氏1.①有人②用、把③同“服”,佩服④同“辩”2。
①一定板着脸看对方②却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命名呢?③因为鄙贱它。
41.唐伯虎识破术士1.①我②看过③只④省悟2。
①为什么不自已干②没有像你这样的③烁出(金银)后各得一半④每天到家来3。
意为在河边挑了水当场要卖给人,比喻玩弄把戏。
42.朱文公爱骗1.①重②直接③发④严重⑤立刻⑥没有人⑦拿2。
①好几年依靠细竹竿着我(行走)②我不想惩罚他,只想追讨那首诗。
43.章亨书绝壁1.①到②古代八尺为一仞③拍④往后2。
①章子厚要求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大字(留念)②用毛笔蘸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
3。
动;踩。
44.李白之死辨误1.①弯下身子②编③也④写⑤死⑥大概2。
①因为喝醉了酒乘船在长江里行驶②李白的病很危急③让我给它作序3。
①4。
杜甫。
(七)政事45.隽不疑之母1.①总是②同“无”2.①因②做、担任3。
①让几个人“因平反”而活命了?②说话跟平时不一样4.①平反出狱②平反冤狱。
46.徐有功秉公执法1.①不久②有人③坚持2.①呈报(皇上)构成他的罪状②他早先要陷害你置你于死地③如今你反而要使他解脱(罪行)④怎么可以因为私人的恩怨去危害公法呢?47.王翱秉公1.①设备②禀报③几案④最终2.①女婿坚持不放走②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母亲③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如同振落枝叶④十天后才回家。
48.私恩与公法1.①荤菜②你③第二天④逮捕2.双方述说着从前相交友好的情况,很快乐。
3.①给、替②是。
4.察觉灾难要临头了。
5州;郡。
49.晋平公游于河1.①回答②罢了③句首助词,无义④因为⑤大概、恐怕。
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共享这欢乐?②不要担忧没有人才。
3.①承接②承接③转折④转折4.对的。
有才能的人到处都有,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要真心获得他们。
50.子产不毁乡校1.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2.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
51.董阏于法无赦1.①回答②发疯③赦免2.①山沟极深,陡得如同墙壁②人就没有谁敢触犯它③为何不能治理好呢!3.宽恕;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八)奇闻52.商陵君养“龙”1.①一下子②假装③奔④等候⑤不多久2.①商陵君养它并使它温顺②就跟着商陵君认为它是神③夜里穿透墙壁逃走了④痛惜不停53.钱货入瓶1.①只②点头③似④惊讶2.①人们对此感到奇怪②整个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
3.掩盖;更加;分明。
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结果后而更加显露出来(指坏事)。
54.田真兄弟1.①只有②众③枯黄的样子④控制⑤分开2.①树木是同一株②这是人不如树③走向;不久将走进棺材,意为不久将死。
55.樵夫毁山神1.①发出②求③答应④等候⑤庙⑥迎上去⑦是的⑧将⑨回合⑩逃跑⑾跟上去⑿慰劳⒀骂、斥责⒁最终2.①靠打柴为生②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3.之;因告[之]以夜所闻见。
4.①狼狈为奸②一丘之貉③沆瀣一气(选择其中两个填入)56.奇鹰1.①锋利②咬③竟④掉下⑤幼禽2.①跟普通的鹰很不相同②设置的网像云一样布满,火烧的烟盖住天空。
3.须臾。
57.雉鸟报复1.①不多时②配偶2.①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②都抓住便完了;③又因为被官司牵连而倾家荡产④鸟也是这样的⑤而雉鸟的报复后果更惨了。
3.放着;没有;放在一旁如同没有看见听见的样子。
58.桑中生李1.①苗②离开③回头④是⑤隔2.①于是(把它)种在那里②有个眼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复明。
3.马跑得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远的目标。
59.县令捕蝗1.①适逢②却③欺骗④说⑤不久⑥责问⑦大概⑧公文,此指发送公文⑨没才能2.①(泰兴)县官无话可说②就在对方公文的未了(写了首诗)回复他。
3.都不负责任。
60.天敌1.①老人②追③死④原来⑤只⑥尿2.①过了一段时间出来②动物害怕它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