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历代编修县志简介

合集下载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

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广东省情信息库【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州、高州、雷州、琼州;三州,是罗定州、嘉应州、连州】据《大清一统志》,十府是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廉州、高州、雷州、琼州;三州,是罗定州、嘉应州、连州【收藏者红夫子补注:民国初年,孙中山革命政权在广东南路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设置军政机构。

网络资料可见。

吴尚时《广东南路地形》论及:“正通称广东南路者,意即指广东西南部,东起阳江,西迄防城与安南接壤处。

东西相距约四百公里,沿海分布,南北宽度约百数十公里,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亦属焉”。

具体地点,看民国初年历史,包括高州、雷州、钦州、廉州(合浦)、琼州、崖州、罗定、阳江一带,统称“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

上六府为广肇韶雄惠潮,下四府为高雷廉琼。

广州府、肇庆府关系密切,海内外都会有广肇会馆。

南路方面,原来广东西南沿海大陆这边,高雷钦廉关系密切,历史上也曾经有府一级机构,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下四府”。

阳江、罗定历史上属于肇庆府,与粤西这边的关系实际上不算密切,当然与珠三角的距离也比较远,按地域划分也是属于粤西,而且也属于历史上的南路,只是不如高雷钦廉的南路特点明显。

高雷钦廉这些古代的“府”属下的县域也在南路范围。

其中钦州经历过府、州、县、市等变化。

琼、崖为海南岛和南海诸岛范围,当时的军政治理划归南路八属,历史地理研究也会划入“广东南路”,但在地域、人文认同方面,不同于大陆,还是“海南”】前言东汉时代,杨孚著《南州异物志》一卷,《交州异物志》二卷(原书已佚,清曾钊纂辑刻在《岭南遗书》内),其后历代都有专述广东史事的著作。

隋朝樊子盖撰《岭南地图》,又无名氏撰《广东路图经》五十七卷,虽然书已散失,然也可说是广东有方志之始。

正史与方志,在书目编排上都属于四部中的史部,但正史中的《廿四史》,是属于纪传体的通史,“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而方志则有关疆域的沿革,社会的变迁,风俗的转易,人事的递嬗,都一一纪述,实与正史相为表里,正史是大纲,方志则其细目,尤对于史学家有参考和启发的价值。

略谈村志的编修

略谈村志的编修

一、天河村志系列编修始末中国编纂地方志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传统社会纂修的方志中乡里志、尤其地域更向下延的以村落为单位纂修的方志相对罕见,一直是方志编纂的“非主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修志热潮,打破传统社会纂修志书范围的藩篱,将编纂单位从过往的省府州县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村落。

村级志书弥补市、区两级志书记载的缺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真正的民修、民用的志书,最贴近百姓的生活。

村志所记载的姓氏宗族、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真实地记录了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更深层次地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传统。

《天河区村志系列丛书》正是在这一热潮中催生出来的文化产物。

2001年4月,政协天河区五届四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向区政府提交议案,根据城中村拆迁情况,要求政府组织编写村志以挽救村庄历史,并要求各村成立村志小组,提出一村一志的目标。

2001年5月,天河区政府发文,同意区政协提案,要求区志办负责组织村志编修工作。

2002年,村志编修工作写入《天河区政府工作报告》。

天河区村志系列成为广东省内首个由区级政府主导,并在整个行政区范围内全面铺开编写的村志丛书。

2001年,区志办制定村志具体篇目,此后多次修订。

2001年6月,区志办组织区属各行政村共70多名编写人员参加村志编写培训班。

区志办明确编写步骤:由各村组织成立专职编写小组,根据区志办制定的村志篇目编写初稿;初稿提交区志办,区志办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编写组按照区志办要求修改补充稿件后提交区志办审定。

区志办还参与书稿编写的具体工作,如组织座谈会、到村测量街巷、祠堂庙宇、拍照村貌,制作村地图、补充档案资料、编写族谱分析、历史典故等,此外对文稿校对及出版装帧也给予一定的指导。

村志编写资金、出版经费主要由各村民委员会自筹。

政府也安排经费投入,包括每月聘请村志顾问专家及对补助各村2万元村志出版经费。

各村专职编写组人员组成主要包括本地退休干部、教师,部分村志则另聘专家编写。

2003年4月,天河区第一本村志《石牌村志》出版,至2013年天河村志丛书已出版20本村志:《石牌村志》、《棠下村志》、《车陂村志》、《沙东村志》、《吉山村志》、《长?按逯尽贰?《玉树村志》、《龙洞村志》、《渔沙坦村志》、《猎德村志》、《新塘村志》、《棠东村志》、《珠村村志》、《元岗村志》、《前进村志》、《黄村村志》、《冼村村志》、《沐陂村志》、《农林村志》、《柯木?i村志》(《玉树村志》、《农林村志》开始编写时尚未划出天河区,且整个编写过程均由天河区志办进行指导,所以出版时仍划归天河村志丛书系列)。

东莞历史文化资料

东莞历史文化资料

城市精神厚德务实海纳百川历史背景东莞历史源远流长。

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

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

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

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

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0年3月,东莞县隶珠江专区。

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

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区,东莞县隶惠阳专区。

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广州市。

1959年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

1963年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

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民间艺术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

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

赛龙舟2001年,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2008年东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子论文公益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新品牌”;2010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汇总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汇总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明代)一、省部(四部,嘉靖2部,万历2部)(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嘉靖〕广东通志初稿明戴璟修、张岳纂。

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

四十卷,首一卷。

...正德、嘉靖初年,广东抚、按曾议修省志,均无结果。

戴璟巡抚广东以临代之时,聘请十余人,合十郡事物,不足三个月便已成编,未免潦草。

《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门类亦多未当,如人物之外,别立道学一门...... 字数:298-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广东通志初稿四十卷首一卷,明戴璟,修,张岳纂。

戴璟字孟光,号石屏,浙江奉化县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戴璟发凡举例,订分野至杂著六十四条,各按旧志纂录,尚多抵牾疏略。

戴璟卸任后,未成稿。

复博采《一统志》,搜逸芟芜,增订人物,历时三月而告竣。

《广东通志稿》嘉靖十四年刻...... 字数:598- 来源:四库大辞典·上(嘉靖)广东通志〔嘉靖〕广东通志明黄佐纂修。

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戴璟《广东通志》成书二十二年后,即嘉靖三十六年(1557),有司病“戴志”参杂芜猥,未臻允协,敦聘黄佐开局重修。

其弟子欧大任、黎民表各任分纂,历三年零四个月成书。

全书分图经、事纪、职官表、选举表、舆地志、民物志...... 字数:278-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万历)广东通志〔万历〕广东通志明郭棐、王学曾、袁昌祚纂修。

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

...此志万历二十六年起修,翌年开局,书成于万历三十年。

全书分藩省志十三卷、郡县志四十九卷,艺文志三卷和外志七卷四个部分。

所集资料宏富。

其体例分藩省志,以记全省之事,设郡县志,以叙各府、州、县之事,比...... 字数:231-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万历)粤大记粤大记明郭棐撰。

万历刻本。

...万历五年(1577)始,二十三年完稿,历时十八年。

这是一部记载广东地方事迹、人物和典章制度的书。

全书分五类:事纪类。

有“廖永忠平粤”、“海岛澄波”等目,每述事毕,必加评语。

东莞历代编修县志简介

东莞历代编修县志简介

东莞汉时隶南海郡博罗县(《读史方舆纪要》作番禺县),晋咸和六年析置宝安县,又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治焉。

梁天监中,改东官郡为东莞郡。

隋平陈废郡为县,改隶广州,大业初,仍属南海郡。

唐复属广州。

乾元元年(《读史方舆纪要》作至德三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

五代因之。

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县,六年复置东莞县,于今治,属广州。

元属广州路。

明属广州府。

清因之。

《宝安志》(元)郭应木修陈庚纂元皇庆壬子(1312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郭应木,资州人,判官。

庚,东莞人。

咸淳甲子乡贡进士。

是志既佚,存皇庆癸丑正月郭应木序。

宋元东莞县,旧为宝安县地,此用古县名。

明正统陈琏序云:“元皇庆壬子,摄事资中郭居仁嘱邑儒陈庚纂辑成编,曰宝安志,简核而当。

后板毁于兵燹。

”《宝安续志》(明)庄恭陈义纂明永乐初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周志》:恭,字克敬。

洪武丙子举人,官丰城教谕。

恭、义皆邑人。

正统陈琏序云:“永乐初,邑人上林教谕庄恭,与邑人陈义访得旧本,续而修之。

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

”《东莞县志》(明)周式修陈琏纂明正统7年壬戍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周式,江西人,正统三年任县丞。

正统四年,陈琏致仕归,邑丞周式延聘纂修县志。

于是询之耆老,搜诸遗佚,一本元皇庆壬子旧志,增入明代制度,文武、公署、事迹,与夫晋绅诗文,萃而成编。

适罹兵革,而未镘梓。

是志只存正统七年壬戍夏六月陈琏序。

《东莞旧志》12卷(明)吴中修卢祥纂明天顺八年甲申(1464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残存卷1-3,书中“国朝”两字剜改为“明朝”,当是明刻清印,《中国地方志综录》著为“重刊天顺八年本”。

《阮通志.艺文略》:佚吴中,江西平乐人,进士,天顺五年任知县。

卢祥,邑人。

此志是以正统陈琏所纂旧稿为蓝本,厘正重修之,稿凡三易,五阅月而后成。

《东莞县志》15卷(明)刘存业纂修,明宏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存业,宏治三年进士,邑人。

存宏治十七年甲子七月刘存业序,略谓:天顺志修后至宏治甲子,又历四十余年,板刻散亡,篇帙残落,晋江陈宁以进士来宰是邑,延存业纂修邑志,记山川、道里、户口、顷亩、物产、吏治、风俗、人才等。

福隆古堤的千年呵护

福隆古堤的千年呵护

福隆古堤的千年呵护李健武蝉噪秋风满古堤,荻花寒渡思萋萋。

这是唐朝刘沧在《浙江晚渡怀古》中诗句,用来形容眼前的福隆古堤再适合不过了。

并非笔者矫情,实在是那千年的呵护,只剩下如今荒草蔓延、黄尘遍地的遗址,不免令人唏嘘。

现在,惟有从古籍文献中的片言只字中,方能勾勒出它那五万多米长的伟岸身躯。

虽然落寞至此,但其驯服东江滚滚巨流,捍卫九十三村生命和文明的传奇故事,却在莞邑大地永远流传。

福隆古堤延袤五万多米根据现存的东莞史籍资料,东江古大堤建于宋朝公元一零八七年。

崇祯《东莞县志》卷二《政治志•堤坡》记载:“宋元祐二年,邑宰李岩始于京山、牛过海、西湖、福隆、石贝、司马头等处,筑长堤以捍之,延袤万余丈,护田九千八百余倾。

”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表示,这里所说的长堤,便是东江古堤。

民国《东莞县志》卷五《舆地略》云:“考象山东,宝潭西为福隆堤,长数里,其地低洼。

宋以前,峡内诸水由此入东江,而东江涨发,亦由此灌入,故县令李岩筑福隆诸堤以遏水。

”石排宣传文广中心文物旅游组组长李杰松分析认为,东江古堤中,堤段最长在石排,而福隆为石排名乡,同时古堤在福隆村附近这一段亦经常被洪水冲毁,修复所费人力物力也最大,因此也称东江古堤为福隆古堤或福隆壆。

而杨宝霖主编的《石排史抄》上也有记载:“东江堤一名福隆堤。

”这也印证了东江古堤就是福隆堤的说法。

根据史料,福隆古堤初期筑堤为一万六千八十六丈,折合五万三千八百三十八米,共计五十三点八四公里。

古堤如此之长,该是一项多么宏伟巨大的工程。

《石排史抄》描述了当时修筑古堤的情形:“东莞县令李岩首开宏图大计,并且身体力行,走百里,过千村,号令四方;调工匠,集壮丁,连妇孺童叟也一应俱来。

”有效地遏制住东江水患为何要耗费如此人力和物力,建造这么一个浩大水利工程?这还得从东江说起。

位于东莞东北部的石排处于东江下游南沿。

千万年来,古东江奔腾南下,浪推沙淤,在沿岸的石排区域,冲击出一大片平展的沃土,这给人类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生产、居住环境。

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 其人其墓

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 其人其墓

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其人其墓本文导读:一、荒草丛中,隐藏名墓陈伯陶墓位于广州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周围荒草丛生,山林环绕,人迹罕至,远远即可隐约看到高处那一对巍峨的华表。

此墓坐北向南,规模宏伟壮观,有一定的气势,保存得比较完整。

整座墓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山手灰沙墓。

有一级护岭。

由北往南分别是:墓后土碑,为青石质“陈山来龙”碑;墓正中有一块连州青石墓碑,碑上有祥云拱月的浮雕图案,墓碑刻有“清赐进士及第授荣禄大夫予谥文良江宁提学使陈公伯陶墓”。

墓碑前的挂榜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小石狮蹲在小方石柱上,石柱上写有“陈探花第” 四字。

右边有一青石墓志碑,左边墓志碑已毁。

前台有七级台阶,第二级有石狮一对,精雕细刻,石狮基座上亦写有“陈探花第”四字。

第一级台阶有高约5米的花岗岩石华表一对,华表圆柱形,顶端各有一只小石狮。

墓志原为两石,现墓地仅余后石,前石已不存。

有的字体剥落,无法辨认。

据《清代碑传全集》卷二十一陈宝琛所撰墓志铭,方得以补全。

因其重要,录记如下:江宁提学使陈文良公墓志铭君讳伯陶,字象华,一字子砺,东莞陈氏。

曾祖允道,祖梦松,父铭皀,咸丰壬子副贡。

尝佐县令练乡兵歼贼,城赖以全,三代皆以君贵,赠如其官。

母叶封一品夫人。

君天资肫笃,早岁熟诸经。

及游陈兰甫先生之门,所诣益邃。

光绪己卯,领乡荐第一。

己丑,考取内阁中书。

壬辰,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

历充云南、贵州、山东副考官,武英殿纂修,起居注协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

甲午,边事亟,戴学士鸿慈合同馆数十人,奏请起用恭忠亲王,君实主之。

庚子乱作,两宫西狩,君随扈不及,展转达行在。

变法议起,或请开上下议院,戴侍郎以谘君,君曰:不若因会议政务处而变通之。

为拟奏稿,列会议四益:曰收群策,曰励人才,曰折敌谋,曰息众谕。

疏入报可。

逾年,苏淮分省及日俄和成,收复东三省,事皆下会议。

乙巳,命在南书房行走。

丙午,出署江宁提学使,以崇实学,正人心,谕告诸生;省各校浮费十余万两,推广实业、方言各学堂。

编纂始末盛——精选推荐

编纂始末盛——精选推荐

编 纂 始 末盛世修志,代为相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通人和,国家昌盛。

在党和国家的倡导下,1982年7月中共广德县委、广德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广德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广德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县志。

翌年4月又成立广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相继躬任主任,领导修志工作。

历届政府先后有副县长陈天泰、金立林、朱维新、夏忠德、王照国、孙邦鑫分管和指导县志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县修志机构成立伊始,一面落实编制、经费、人员,一面制定工作规划和县志篇目。

同时,创办《广德古今》小报,广泛宣传和介绍修志,鬼艹集县志资料。

1983年12月首次召开编纂县志动员大会,向县直70余个部门或单位下达了编写专业志或专项资料的任务。

会后,进展不尽人意。

遂于1985年4月再次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宣传发动,得到了各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多数单位组织了专门班子,开始收集资料着手编写专业志。

同年10月,县志编纂委员会又召开修志成果展评会,表彰先进,县五大班子领导与会给予勉励,加以推动。

此间,还多次召开修志报告会和古稀老人座谈会,培训专业志编写人员,收集口碑资料。

1987年5月,占计划半数以上的专业志写成初稿,至1993年元月专业志编纂全部完成。

这些专业志稿凝聚了全县数百名兼职修志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为县志编纂提供了大量资料。

1984年开始的收集资料工作,至1988年夏基本结束。

此间,办公室金正琪主任多次组织并带领办公室人员和聘请的郑书琴、曹长谦、任伟俊、陈志祥、李文海、洪传声、孙祖印等离退休老同志,不畏寒暑,不惮辛劳,分别前往省档案馆、省图书馆、安庆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浙江图书馆以及北京、上海等地,查阅、抄写、复印了大量历史资料,并征集购得或复印明嘉靖《广德州志》、万历《广德州志》;清乾隆《广德州志》、光绪《广德州志》;《祠山志》、《艺文志》、《广德县志稿》、《士青全集》等弥足珍贵的旧志、专著及旧报刊等。

高要历朝修志概述

高要历朝修志概述

高要历朝修志概述作者:2009-12-10点击数:2920 字体:[增加减小]整理高要县志的修纂,据旧县志记载,开始于明成化、嘉靖、万历、崇祯年代之间。

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争与自然灾害袭击等原因,早期的志书已经散失,后世没有留存下来。

目前我国各地所保存的高要县志,以清朝谭桓所修的《康熙高要县志》为最早。

《康熙高要县志》是清朝康熙年间高要知县谭桓(湖广景陵人,举人出身)聘请县人黄凤祯、钟志伊、陈朝珍、梁登允、钟颖明、黄士贵等修纂的。

此书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开始修纂,十二年成书。

全书共26卷,其卷目是:卷1是图象事记;卷2是沿革表;卷3是建置志;卷4-5是地理志;卷6是秩官志;卷7是赋役志;卷8是学校志;卷9是选举志;卷10是祀典志;卷11是兵防志;卷12是水利志;卷13是名宦传;卷14是人物传;卷15是流寓传;卷16是耆寿传;卷17是列女传;卷18是仙释传;卷19是外志;卷20是杂志;卷21-26是文艺志。

这本志书是为本县初修的县志,谭桓、梁登允并为县志写了序言。

此后又经过150多年,才有道光县志的纂辑。

《道光高要县志》是高要知县韩际飞(浙江省山阴县人)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开始设志局重修的,到道光五年再由接任的高要知县叶承基(安徽歙县人,监生出身)成书,前后经历了两任县长和三年时间。

全书共有23卷。

其卷目是:卷首为单列一卷;卷1是沿革表;卷2是职官表(含唐、宋、元、明、清职官);卷3是舆地之一(含疆域、都图);卷4是舆地之二(含户口、风俗、物产及附图);卷5是山川(附图);卷6是水利;卷7是建置(含城池、廨署、学校、坛庙、津梁及附图);卷8是经政之一(含田赋、禄饷、学制、祀典);卷9是经政之二(含兵防、恤政、盐课、积贮);卷10是前事(含汉、后汉、梁、隋、唐、宋、元、明、清的事);卷11-14是金石;卷15是古迹;卷16-17是选举录;卷18是宦迹录(含汉、唐、宋、元、明、清的宦迹);卷19是谪宦录;卷20是列传之一;卷21是列传之二(含列女、耆寿、猺疍、梵释);卷22是杂录。

历代广东地方志编修简述

历代广东地方志编修简述
风 土 、 方 物 、 民 族 与 人 物 的 专 著 相 继 出 现 ,如
为 后世方 志纂 修奠 定 了基础 。 自此 方志 从地 理书 籍 中分离 出来 , 形成 自成一 体 的 、 向社 会各 门类 学科 渗 透 的独 特体 例 。 南 宋纂 修方 志进一 步发 展 , 最 终从 图 经 发 展 为志 。宋 人纂 修 方 志 , 一般 由郡 守 ( 知州) 主
先 秦古 籍《 禹贡》 、 《 山海 经 》 , 是方 志借 以发 生 的 渊源体 。 它 同样记 载 了岭南 方物 与 自然地 理等 资料 。
两汉 时期 .已有 不少 的方 志著述 .出现一 批郡 书 、地理 书与 图经 。而岭 南最 早 的方 志 著作 .为东
二 、宋 元 至 明
宋 代是 中国方志 发展 的重要 时期 宋 初仿 唐制 三年 一 造 图经 的制 度 .规 定 每逢 润 年 诸 州上 地 图 ,
楚之 《 祷杌 》等 诸侯 国的地方史 ,而 岭南 当是 尚属
荒服 之地 ,政令 未及 。寂 然无 闻 。但 封 建王朝 对岭
南 的一般 地理 .也 曾作过 探测 。
战 国时 , 《 禹 贡》 为 中 国最 早分 地 域 记载 地 理 、
贡赋 等状 况 的专著 .可说 是九 州 的地方 志 .它记 载 南 方 的 民族 物 产 贡赋 , “ 三百 里 蛮 .扬 州 贡齿 、革 、 羽 毛 、惟 木 、珠 贝及 织 物 ;荆 州 贡 羽 毛 、齿 、革 、 惟 金 三 品” 。广 东 天 文分 野 是 荆 扬 二 州 交 错 之 地 . 广 州 以东 入扬 州 ,连州 、高 州 以西人荆 州 。
春官 . 夕 史》载 , “ 外 史 ” 的任 务 之 一是 “ 掌 四方 之

高要历朝修志概述

高要历朝修志概述

高要历朝修志概述陈日辉整理高要县志的修纂,据旧县志记载,开始于明成化、嘉靖、万历、崇祯年代之间。

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争与自然灾害袭击等原因,早期的志书已经散失,后世没有留存下来。

目前我国各地所保存的高要县志,以清朝谭桓所修的《康熙高要县志》为最早。

《康熙高要县志》是清朝康熙年间高要知县谭桓(湖广景陵人,举人出身)聘请县人黄凤祯、钟志伊、陈朝珍、梁登允、钟颖明、黄士贵等修纂的。

此书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开始修纂,十二年成书。

全书共26卷,其卷目是:卷1是图象事记;卷2是沿革表;卷3是建置志;卷4-5是地理志;卷6是秩官志;卷7是赋役志;卷8是学校志;卷9是选举志;卷10是祀典志;卷11是兵防志;卷12是水利志;卷13是名宦传;卷14是人物传;卷15是流寓传;卷16是耆寿传;卷17是列女传;卷18是仙释传;卷19是外志;卷20是杂志;卷21-26是文艺志。

这本志书是为本县初修的县志,谭桓、梁登允并为县志写了序言。

此后又经过150多年,才有道光县志的纂辑。

《道光高要县志》是高要知县韩际飞(浙江省山阴县人)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开始设志局重修的,到道光五年再由接任的高要知县叶承基(安徽歙县人,监生出身)成书,前后经历了两任县长和三年时间。

全书共有23卷。

其卷目是:卷首为单列一卷;卷1是沿革表;卷2是职官表(含唐、宋、元、明、清职官);卷3是舆地之一(含疆域、都图);卷4是舆地之二(含户口、风俗、物产及附图);卷5是山川(附图);卷6是水利;卷7是建置(含城池、廨署、学校、坛庙、津梁及附图);卷8是经政之一(含田赋、禄饷、学制、祀典);卷9是经政之二(含兵防、恤政、盐课、积贮);卷10是前事(含汉、后汉、梁、隋、唐、宋、元、明、清的事);卷11-14是金石;卷15是古迹;卷16-17是选举录;卷18是宦迹录(含汉、唐、宋、元、明、清的宦迹);卷19是谪宦录;卷20是列传之一;卷21是列传之二(含列女、耆寿、猺疍、梵释);卷22是杂录。

广东省县志目录

广东省县志目录

广东省县志目录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万江区志》2010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东城区志》2011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南城区志》2015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79-2000》上册2013版.pdf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79-2000》下册2013版.pdf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79-2000》中册2013版.pdf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95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莞城志》2011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东区志》2014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南区志》2017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1979-2005》上册2012版.pdf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1979-2005》下册2012版.pdf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上册1997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下册1997版.pdf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志》2011版.pdf广东省云浮市《云浮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云浮市《云浮市云城区志1979-2000》2012版.pdf 广东省云浮市《云浮市志》2012版.pdf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志1979-2003》2012版.pdf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城区志1984-2002》2012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一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三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二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四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上册1994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下册1994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石湾区志1984-2002》2012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市志1979-2002》2009版.pdf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2009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志》1999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市志1981-2002》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志1979-2004》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保税区志》200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东山区志1991-2005》200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东山区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天河区志1991-2000》200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天河区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1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2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3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4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5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6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7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8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9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 大事记》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0 政权政务》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1 地方组织卷》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2 公安志检察志审判志司法行政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3 军事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4 教育志科学技术志社会科学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5 体育志卫生志》1997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6 文化志文物志出版志报业志广播电视志》1999版.pdf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7 社会卷》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8 华侨穗港澳关系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9 人物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2 自然地理志建置志人口志区县概况》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3 城建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4 交通邮电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5 上工业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5 下工业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6 商业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7 外经贸综述外经志外贸志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志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8 农业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9 上经济管理综述计划管理志统计志劳动志物资志物价志工商行政管理志标准计量管理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9 下财政税务金融审计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末本届修志始末附录》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首总目录总述》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白云区志1996-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芳村区志1991-2005》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芳村区志》1997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荔湾区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越秀区志1991-2005》200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越秀区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黄埔区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黄埔区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1991-2000》2004版.pdf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1993版.pdf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市志1992-2000》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花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市志1993-2000》2010版.pdf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一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三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二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四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惠城区志1988-2002》2012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志》2007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志1979-2004》2011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志》2002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志1992-2010》2012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志1979-2003》200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志1986-1991》200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桂岭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霖磐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白塔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磐东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新亨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玉湖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市志1992-2004》2013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市榕城区志》1999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志1989-2004》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志1979-2005》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志1979-2000》2010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志》199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志1979-2000》2010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1979-2000》上册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1979-2000》下册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上册1999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下册1999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中册1999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梅江区志1988-2000》2011版.pdf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1979-2000》上册2013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1979-2000》下册2013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一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三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二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四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濠江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龙湖区志1979-2003》2013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市志1979-2003》上册2012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市志1979-2003》下册2012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市志》2012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市城区志1988-2007》2012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市志》上册2013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市志》下册2013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志1988-2004》2012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志》上2005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志》下2005版.pdf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县志》2007版.pdf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志1988-2004》2012.12.pdf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县志》上册200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县志》下册200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县志》2004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志1979-2004》201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1979-2000》上册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1979-2000》下册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1979-2000》中册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上册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下册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江海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蓬江区志1984-2004》201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地区志》上册2012.01.pdf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地区志》下册2012.01.pdf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志1988-2004》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志》1999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志》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志》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源城区志1988-2003》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志1979-2004》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保税区管理志》2005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南山区志》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南山区志》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信息志1984-2000》2001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改革开放卷》201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政党政权卷》2009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教科文卫卷》200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法制政务卷》2006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社会风俗卷》201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第一二产业卷》2008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第三产业卷》2011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经济管理志》2007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盐田区志》2011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福田区志》2010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罗湖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龙岗区志1993-2003》上册2012版.pdf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龙岗区志1993-2003》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志1988-2005》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志1988-2003》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志1988-2003》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清城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县志》2006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志1979-2004》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县志》1985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1979-2005》2010版.pdf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志》2011版.pdf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志1979-2000》2014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志1979-2005》2012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海康县志》2005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坡头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志》上册2004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志》下册2004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赤坎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霞山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麻章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志》2010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郊区简志》1997版.pdf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志1989-2005》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志1992-2005》2011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1992-2005》上册2014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1992-2005》下册2014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上册1995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下册1995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枫溪区志1996-2010》2013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湘桥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志1979-2005》2011版.pdf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县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志》2001版.pdf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香洲区志》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香洲区志》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大旺简志》2008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志》1996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志》上册1999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志》下册1999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端州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鼎湖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志1979-2000》2014版.pdf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志1979-2000》2013版.pdf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市志》上册1997版.pdf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市志》下册1997版.pdf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县志1》2006版.pdf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县志2》2006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志1988-2000》2008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志1979-2000》2013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春简志》1990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市志1988-2000》上册2010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市志1988-2000》下册2010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志1988-2000》2010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0—2003》2011版.pdf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志1979-2000》2014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志》199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志》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志1990-2000》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志1979-2005》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1988-2000》上册2011版.pdf 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1988-2000》下册2011版.pdf 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上册200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下册200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中册200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武江区志》2009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浈江区志》2012版.pdf。

县委书记给县志写的序言

县委书记给县志写的序言

县委书记给县志写的序言续修《县志》序“郡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

一方历史变迁、政治沿革、山川地理、经济文化,常以志记之,以求贯通古今,明察兴替,鉴往知来。

县作为都京畿,帝师故里,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民风淳朴、文脉绵长,历来有编史修志的传统。

自明永乐迄今,五百余年间,曾九次编修县志,今存康熙、乾隆、光绪三种版本传世,是县珍贵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续修县志,历经十年寒暑,完成了社会主义时期县第一部志书。

光阴荏苒,从当年筹划修志至今又是三十年过去了。

三十年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改革开放的锐气、科学发展的理念、求真务实的干劲,栉风沐雨,奋发图强,今日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改善堪称空前,发展成果泽被百姓,往昔山乡小城旧貌换新颜,成为镶嵌在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30年春华秋实,30年沧桑巨变,凝结成这部志书,与其说是编者在记录历史,不如说是人民群众用智慧和汗水抒写了历史。

这是一部展示县三十年辉煌发展历程的成就展,重现了大地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这是一部记述开拓进取推动时代变迁的奋斗史,凝聚着全县干部群众挥洒激情干事创业的心血结晶;这是一部描绘儿女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创造生活的生动写照,激励着我们以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精神,继续谱写县美好未来的壮丽诗篇。

青山常入梦,锦绣总牵情。

对于曾经工作过三年的县,我始终怀有深挚的感情,县的干部群众以及那里的山川草木仍不时牵动我心。

续修《县志》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县志办一班人的辛勤付出,数易其稿,终于成书。

付梓出版之际,县志办的同志送来志稿一阅,并嘱余作序,展卷阅读,豪情满怀,为县的发展变化深感欣慰,对县的未来也更加充满信心。

遂不辞浅陋,欣然命笔,直抒胸臆,语短情长,真诚祝愿县的明天更加美好!是为序!县委书记二○一二年十月。

《广东地方志纪事》条目及撰写分工(修订)

《广东地方志纪事》条目及撰写分工(修订)

《广东地方志纪事》条目及撰写分工(修订)说明:1.本方案中所列条目的编写要求,除有特别说明之外,请对照已发的《〈广东地方志纪事〉编写方案》执行。

2.各部分及条目后括注撰稿者或组织撰稿者。

凡例照片(信息处;黄江裕,陈宏亮;各市提交大事纪略内容条目时,应同时提交照片)总述(新中国成立前:陈泽泓;新中国成立后:侯月祥)大事记(新中国成立前:王涛;新中国成立后:侯月祥)大事纪略上卷(事物发端—1949年)修志历程篇(王涛)元代及以前的广东修志明代广东修志清代广东修志民国广东修志广东通志馆潮州修志馆(潮州市)志书篇(编写方案原要求对有代表性的府、县志列条目,现改为在府、县志编纂条中,也重点介绍有代表性志书即可)1一、通志编纂(田亮)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嘉靖《广东通志》万历《粤大记》康熙《广东通志》雍正《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民国《续广东通志(稿)》民国《广东通志(稿)》二、府志编纂(各相关市,记述历代府志编纂及存志概况)广州府志(广州)潮州府志(潮州)惠州府志(惠州)韶州府志(韶关)肇庆府志(肇庆)高州府志(茂名)雷州府志(湛江)三、县志编纂(各相关市县区,记述历代县志编纂及留存概况)南海县志番禺县志顺德县志东莞县志从化县志龙门县志增城县志新会县志香山县(中山县)志三水县志新宁县(台山县)志赤溪厅志新安县(宝安县)志清远县志花县志佛冈县志海阳县志潮阳县志揭阳县志饶平县志惠来县志大埔县志澄海县志普宁县志丰顺县志南澳县志梅县(嘉应州)志兴宁县志长乐县(五华县)志平远县志镇宁县(蕉岭县)志2归善县(惠阳县)志博罗县志长宁县(新丰县)志永安县(紫金县)志海丰县志陆丰县志龙川县志连平州(连平县)志河源县志和平县志曲江县志乐昌县志仁化县乳源县志翁源县志英德县志南雄府志保昌县志始兴县志连州志阳山县志连山县志高要县志四会县志新兴县志阳春县志阳江县志高明县志恩平县志广宁县志开平县志鹤山县志德庆州志怀集县志封川县志开建县志罗定州志云浮县(东安)志郁南县(西宁)志茂名县(高州县)志电白县志信宜县志化州志吴川县志梅菉(吴川县)志石城(廉江县)志遂溪县志徐闻县志海康县志四、乡志专志选介(陈静、相关市县区志办)东汉:《南裔异物志》晋:《南方草木状》3南北朝:《南越志》唐:《岭表录异》宋:《岭外代答》明:万历《岭海名胜记》万历《粤剑编》万历《厓山志》(陈泽泓)万历《东里志》(饶平)嘉靖《广州人物传》嘉靖《潮中杂纪》(潮州)清:顺治《南海九江乡志》(佛山南海区)康熙《粤秀书院志》(广州越秀区)康熙《广东新语》康熙《鼎湖山志》(肇庆端州区)雍正《岭海见闻》乾隆《广东水道通考》乾隆《南越笔记》乾隆《粤东闻见录》乾隆《西樵志》(佛山南海区)乾隆《光孝寺志》(广州市)乾隆《端溪砚志》(肇庆端州区)嘉庆《三水龙川海阳潮阳花县风俗志》嘉庆《羊城古钞》(广州市)道光《岭南荔枝谱》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佛山市)道光《粤海关志》(广州市)道光《韩江闻见录》(潮州市)同治《广东图说》同治《应元书院志略》(广州越秀区)光绪《波罗外记》(广州市)光绪《粤屑》光绪《华峰山志》(广州增城区)光绪《广东海图说》光绪《广东考古辑要》(陈泽泓)光绪《学海堂志》(广州市)光绪《南海乡土志》(佛山南海区)光绪《新会乡土志》(江门市)光绪《高要乡土志》(肇庆高要市)光绪《新兴乡土志》(新兴县)光绪《兴宁乡土志》(兴宁市)光绪《嘉应乡土志》(梅州市)光绪《德庆乡土历史志》(德庆县)光绪《楚庭裨珠录》光绪《端溪书院志》(肇庆端州区)民国:《广州城坊志》(广州市)《惠州西湖志》(惠州惠城区)《香山乡土志》(中山市)《潮州艺文志》(潮州市)《番禺河南小志》(广州市)《罗浮山志》(博罗县)《潮州三山志》(潮州市)《星岩今志》(肇庆端州区)《番禺末业志》《番禺县古坝乡志》(广州番禺区)《阴那山志》(梅州市)《广东抗战人物志》4年鉴篇(林子雄)概述《广东年鉴》《广东经济年鉴》《广东经济年鉴续编》《广东商业年鉴》《商事年鉴》《广东省民政统计年鉴》《广州年鉴》《广州卫生年鉴》名家篇(陈泽泓)概述杨孚王中行陈大震祝允明黄佐林大春王天性(汕头澄海区)郭棐王学曾李待问(佛山南海区)叶春及黎民表郭之奇屈大均蓝鼎元凌鱼张维屏黄培芳何梦瑶黄登瀛(肇庆端州区)陈昌齐吴兰修梁廷枏刘彬华梁騉(怀集县)阮元曾钊谢兰生黄香铁陈灃吴荣光(佛山南海区)温训吴道镕欧樾华邹伯奇谭莹史澄陈兰彬温仲和陈伯陶梁鼎芬赖际颐5桂坫温廷敬朱汝珍黄佛颐邬庆时张友仁陈梅湖邹鲁饶宗颐梁启超的方志理论下卷(1949—2014年)修志历程篇一、新方志编修概况(侯月祥)广东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志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新方志工作的第一份文件广东省首轮新方志编修广东省二轮新方志编修二、重要会议全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省地方志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田亮)全省城区志编修工作研讨会(吕汉光)全省市(地)修志工作会议(侯月祥)第一期志书总纂业务研讨会(侯月祥)粤琼《广东省志》篇目总体设计研讨会(侯月祥、王涛)广东牵头召开首次南方部分省(区)修志工作协调会(侯月祥)广东省地方志工作座谈会(省志处)1989年中国县镇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工作现场会(江门市)6全省首次志稿评议现场会(吕汉光)全省第二次志稿评议现场会(吕汉光)广东省《佛山市志》(稿)评议现场会(吕汉光)全省用志工作现场会(陈松文)广东省地方志与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会(王涛)广东省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会议(梁芝铭)新建地级市修志研讨会(吕汉光)广东省新方志编修20周年纪念大会(田亮)全省依法修志工作暨2009年地方志工作电话会议(田亮)首次全省年鉴工作会议(许之标)全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会议(王洁娟)全省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会议(王洁娟)《广东省志》审查委员会会议(王涛)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第54、60次会议(幸英鸾)三、工作机构(省志办各相关处、相关市县区,各市县区相关机构目前规范名称,近期行政区域有变化的县区机构概况条目由市志办组织撰写)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幸英鸾)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幸英鸾)《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幸英鸾)历任《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幸英鸾)分管省地方志工作历任省领导(幸英鸾)《广东省志》审查委员会(王涛)《广东省志》审查委员会历任正副主任、委员名录表(陈雪琼)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幸英鸾)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历任正副主任、委员名录表(陈雪琼)《当代中国的广东》编纂委员会(王涛)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田亮)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刘凤霞)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史志办公室7珠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史志办公室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尾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肇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史志办公室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揭阳市史志办公室云浮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海珠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白云区地方志办公室(区档案局史志编研科)广州市黄埔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花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公室8广州市萝岗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从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增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福田区史志办公室深圳市罗湖区地方志办公室深圳市盐田区地方志办公室深圳市南山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宝安区史志办公室深圳市龙岗区史志办公室珠海市香洲区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市金湾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珠海市斗门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头市金平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龙湖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澄海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濠江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潮阳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潮南区地方志办公室南澳县史志办公室佛山市顺德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高明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浈江区史志办公室韶关市武江区史志办公室韶关市曲江区史志办公室9乐昌市地方志办公室南雄市史志办公室仁化县史志办公室始兴县史志办公室翁源县史志办公室新丰县史志办公室乳源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河源市源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东源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平县地方志办公室龙川县地方志办公室紫金县地方志办公室连平县地方志办公室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梅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蕉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丰顺县史志办公室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龙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尾市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0陆丰市地方志办公室海丰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陆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江门市蓬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台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档案局方志股)开平市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局地方志股)鹤山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局地方志股)恩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阳江市江城区地方志办公室阳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阳西县地方志办公室阳东县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赤坎区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霞山区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麻章区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坡头区地方志办公室雷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廉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吴川市地方志办公室遂溪县地方志办公室徐闻县地方志办公室茂名市茂南区党史地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信宜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高州市党史地志办公室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电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肇庆市端州区史志办公室肇庆市鼎湖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四会市党史方志办公室高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封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肇庆市高新区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清新区史志办公室英德市史志办公室连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佛冈县史志办公室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连南瑶族自自治县史志办公室阳山县史志办公室潮州市湘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州市枫溪区党政办公室揭阳市榕江区史志办公室揭阳市揭东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普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揭西县史志办公室惠来县地方志办公室云浮市云城区史志办公室罗定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新兴县党史县志办公室郁南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云安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四、队伍有重大贡献编纂人员及专家学者(省志处)黄勋拔(吕克坚)甄炳昌(广州市)胡朝懿(王涛)林天蔚(侯月祥)曾昭璇(曾新)陈乐素(刘波)重要培训活动(经办会务处)委托暨南大学举办首届修志干部培训班(侯月祥)省地方志学会聘请首批顾问(侯月祥)《广东省志》各专志主编培训班(侯月祥)志书主编(主笔)学习班(侯月祥)地方志人才培训工程(李海笛)建立广东省地方志专家库(王涛)五、行政规章、制度、规划(人秘处)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田亮)广东省地方志年报制度(田亮)广东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试行)(许之标)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办法(吕汉光)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广州市)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广州市)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田亮)广东省地方志事业2006—2010年发展规划(田亮)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田亮)六、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概况(王晓亮)省级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幸英鸾)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广州市)七、专项工作(市县处、人秘处)省政府向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志办赠送办公设备(李海笛)省政府拨款补贴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志部门办公经费(王晓亮)省政府向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志办赠送工作用车(李海笛)广东地方志系统援助地震灾区地方志恢复重建工作(幸英鸾)西藏林芝地区4部县志稿点评暨总纂人员培训班(吕汉光)各地级以上市对口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志工作(吕克坚)广东省地方志系统对口援助西藏林芝地区4县志书出版(吕克坚)东莞支援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志出版(东莞市)省地方志办牵头援疆工作(田亮)荣誉篇(各相关处、相关市县区)一、全国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韶关市南雄市史志办公室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揭阳市揭西县史志办公室深圳市宝安区史志办公室云浮市新兴县党史县志办公室茂名市信宜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田亮)韶关市史志办公室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云浮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二、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工作单位)全国方志系统特别嘉奖先进工作者黄小红、叶小华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马建和(田亮)、陈泽泓、许文清、谭丽珍、龚火生、黄继澍、张世开、潘朝明、罗祖宁、吴冉彬、甄伟新、卜映芬、黄小红、陈英林、林嘉应、苏凯愈、钟珠陈强(田亮)、王国栋(田亮)、王林生、罗琼标、吴士清、吴淑贤、吴小坚、高晓娟、潘朝明、黄玲、谭永多、潘建成、陈保民、吴小明、林昉、杨豪明三、省级地方志先进集体(田亮)省级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情况表单位名称荣誉称号获奖时间授奖单位四、省级地方志先进工作者(田亮)省级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情况表名称单位职务荣誉称号获奖时间授奖单位五、全省志书、年鉴、地情书参展、评奖活动(经办活动处)《广东省志》编修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幸英鸾)广东省参与全国方志成果展(侯月祥)广东省参与全国志书评奖(陈松文)全省新编方志成果展(梁芝铭)全省第一次地方志系统表彰大会(田亮)全省表彰第一轮地方志优秀成果奖(吕汉光)全省首次表彰新编专业志、年鉴、地情书资料优秀成果(吕汉光)全省年鉴评奖活动分设条目(许之标)广东省第一届年鉴编纂质量评比活动(许之标)广东省在第二届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许之标)志书篇一、省志(省志工作处)概述(刘珂)《广东省志》编纂情况(刘珂)《广东省志》各分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名录表(杨波)《广东省志(1979-2000)》编纂情况(刘珂)《广东省志(1979—2000)》各卷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省志工作处按分工报送,幸英鸾汇总)(按方志百科分工,分别由王涛、刘珂、幸英鸾完成修改补充)《广东省志·总述》《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刘珂)《广东省志·宗教卷》《广东省志·华侨卷》《广东省志·华侨志》(刘珂)《广东省志·农业志》《广东省志·科学技术志》(刘珂)《广东省志·电力工业志》《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广东省志·财政志》《广东省志·军事志》《广东省志·公安志》《广东省志·风俗卷》《广东省志(1979—2000)·总述卷》《广东省志·丝绸志》二、市志(各地级以上市)《广州市志》、《广州市志(1991-2000)》《深圳市志(1979—2000)》《珠海市志》、《珠海市志(1979—2000)》《汕头市志》、《汕头市志(1979-2000)》《佛山市志》、《佛山市志(1979-2000)》《韶关市志》、《韶关市志(1979-2000)》《河源市志(1988-2008)》《梅州市志》、《梅州市志(1979-2000)》《惠州市志(1979-2000)》《汕尾市志(1979-2000)》《东莞市志》、《东莞市志(1979-2000)》《中山市志》、《中山市志(1979-2000)》《江门市志》、《江门市志(1979-2000)》《阳江市志(1979-2000)》《湛江市志》、《湛江市志(1979-2000)》《茂名市志》、《茂名市志(1979-2000)》《肇庆市志》《清远市志(1988-2003)》《潮州市志》、《潮州市志(1992-2005)》《揭阳市志(1992-2004)》《云浮市志(1979-2000)》三、县志选介(相关修志单位)《南雄县志》《澄海县志》《兴宁县志》《大埔县志》《顺德县志》《增城县志》《信宜县志》《饶平县志》《南海县志》四、专志、乡镇志选介(相关市县区)广东摄影艺术志(1843—2006)(刘珂)广东省纪检监察志(1950-1995)(幸英鸾)华南环境研究所志(程慧)广州市天河村志系列丛书(广州天河区)广州植物志(广州市)广州市地名志(广州市)广州文物志(广州市)广州亚运志(广州市)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广州市)番禺镇村志(广州番禺区)白云区前志(广州白云区)从化温泉风景区志(广州从化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广州市)广钢志(广州市)中国石油化工总厂图志(广州市)广州交通邮电志(广州市)韶钢志(韶关市)江门市棉纺厂志(江门市)江门市造纸厂志(江门市)乳源瑶族志(乳源瑶族自治县)河源市省属水库移民志(1958-2008)(河源市)揭阳县卫生志(揭阳市)东莞篮球志(东莞市)东莞市镇志系列(东莞市)东莞工商管理志(东莞市)油甘埔村志(东莞市)中山市镇志系列(中山市)孙中山志(中山市)郑观应志(中山市)端砚志(肇庆市)广宁竹志(广宁县)四会柑桔志(四会市)饶平风物志(饶平县)普宁县风俗志(普宁市)普宁市种植业传统农具志(普宁市)华南环境研究所志(程慧)怀集志书志(怀集县)南海县部门专业志系列(南海区)佛山南海区镇志系列(南海区)佛山南海区部门专业志系列(南海区)佛山南海区盐步街道村志系列(南海区)岭南建筑志(陈泽泓)六、全省已出版各级各类志书新中国成立后各市、县(市、区)志编纂、出版情况表(吕汉光)填表单位:志名编纂单位主编上限/下限始修/出版出版单位字数册(年)(年)数注:本表含编纂成稿后未出版的志书新中国成立后乡镇(街道)、部门、企业志编纂、出版情况表(李海笛)填表单位:志名编纂单位主编上限/下限(年)始修/出版(年)出版单位字数册数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级各类专志编纂、出版情况表(李海笛)填表单位:志名编纂单位主编上限/下限(年)始修/出版(年)出版单位字数册数首轮《广东省志》编纂出版情况表(王涛)《广东省志(1979—2000)》编纂出版情况表(幸英鸾)年鉴篇(年鉴处、年鉴社、相关市县区)概述(许之标)一、年鉴管理情况广东全省实现全部编纂综合年鉴(许之标)广东省综合年鉴管理体制全部理顺(许之标)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出版规范化要求(许之标)二、年鉴编纂出版情况(年鉴社、各市志办)《广东年鉴》编纂出版(刘凤霞)广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深圳市年鉴编纂出版珠海市年鉴编纂出版汕头市年鉴编纂出版佛山市年鉴编纂出版韶关市年鉴编纂出版河源市年鉴编纂出版梅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惠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汕尾市年鉴编纂出版东莞市年鉴编纂出版中山市年鉴编纂出版江门市年鉴编纂出版阳江市年鉴编纂出版湛江市年鉴编纂出版茂名市年鉴编纂出版肇庆市年鉴编纂出版清远市年鉴编纂出版潮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揭阳市年鉴编纂出版云浮市年鉴编纂出版二、获全国一等奖年鉴(年鉴社、相关市志办)《广东年鉴》(刘凤霞)《广州年鉴》《深圳年鉴》(含:深圳经济特区年鉴)《汕头年鉴》(含:汕头经济特区年鉴)《中山年鉴》《东莞年鉴》《惠州年鉴》《天河年鉴》《萝岗年鉴》《顺德年鉴》《南海年鉴》《三水年鉴》《广东建设年鉴》三、年鉴选介(许之标、相关市志办)《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台山年鉴》《东莞市大朗镇年鉴》《广州民营经济年鉴》《惠州生活年鉴》《虎门年鉴》《东山年鉴》《芳村年鉴》四、全省已出版年鉴(许之标)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年鉴编纂出版情况表年鉴名称创刊时间卷号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主编或总编副主编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字数(万字)旧志整理篇(信息工作处)概述(钱丹丹)一、旧志搜集、整理与出版旧志的搜集(钱丹丹)旧志的整理(钱丹丹)影印出版(钱丹丹)点校出版(钱丹丹)旧志数字化(钱丹丹)旧志数据库(钱丹丹)二、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梁芝铭)概况全面搜集与整理广东历代方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的编辑排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出版印刷《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的发行三、旧志、其他古籍整理广东方志要录(陈静)广东方志考略(陈静)岭南古方志辑录(陈静)广东古代方志辑佚(陈静)清实录广东史料(陈静)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市)广州大典·史部·方志专辑(广州市)《粤海关志》校注本(广州市)粤海关报告(广州市)雍正《从化县志》译注本(广州从化区)道光《开平县志》点校本(江门开平市)南海县志影印本系列(佛山南海区)张荫桓文集(佛山南海区)《香山乡土志》电子版(中山市)康熙《新安县志》校注本(深圳宝安区)嘉庆《新安县志》校注本(深圳宝安区)古瀛志乘丛编(黄继澍)《潮州志》补辑(黄继澍)潮州隋唐宋代方志史辙考(陈泽泓)光绪《潮阳县志》点校本(汕头潮阳区)天启《阴那山志》增订本(梅州市)康熙《程乡县志》点注本(梅州市)道光《石窟一征》点注本(蕉岭县)广东方志与十三行(广州市)广州地区旧志气候史料汇编与研究(广州市)佛山地区旧族(家)谱汇辑(佛山市)肇庆市端州区现存谱牒情况(肇庆端州区)。

从“修志”到“修志为用”——四川地方志机构组建6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

从“修志”到“修志为用”——四川地方志机构组建6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

四川省新方志事业发展60年SICHUANSHENGXINFANGZHISHIYEFAZHAN60NIAN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地方文献,一般以各级地方行政区划为单位。

它既有全国性的总志,如《大清一统志》;又有地方区域志,如省、府、州、县志等;也有山水志、寺观志、书院志等专志。

因其内容涉及疆域、建制、天文、气象、山川、艺文、风俗等各方面,故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

地方志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重大项目、社会文化建设,到城市发展规划、文化遗产申报、旅游资源开发等各领域,地方志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地方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连绵不断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

地方志萌芽于周王朝时期。

《周礼·地官》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方志之名始于此。

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总志,是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佚,改名《元和郡县志》)。

到宋代,志书体裁体例日趋完备和定型。

明、清、民国时期志书编纂继续发展,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2000年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基本结束时,全国共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5807部,占规划数的99.7%。

①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国第二轮三级志书出版4205部,占规划数的77.08%。

②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川地方志发展概况为便于区分,按时间断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前编修的志书称为“旧志”,之后编修的志书称为“新方志”。

四川地方志编纂历史源远流长。

东晋蜀郡江源(今四川崇州市)人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体例融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于一体,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初具后世方志规制,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最古的方志。

常璩也被后人尊为“方志鼻祖”。

从“修志”到“修志为用”——四川地方志机构组建6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邓瑜第三辑四川历朝历代修志活动从未间断。

说说廖国器及其主修的《合浦县志》-北海市图书馆

说说廖国器及其主修的《合浦县志》-北海市图书馆

说说廖国器及其主修的《合浦县志》宁愈球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而,当人们谈到民国时期修的《合浦县志》时,总是觉得它与其他的旧志书一样,以经政、礼俗、职官选举、人物为主,经济方面的内容虽有可取之处,但仍感简略单薄。

著名作家李英敏评价该志:编纂者关着门,照抄照搬,好话不多,坏话不说,内容贫乏得很,但就是这部县志,合浦人读了60多年,到底还是有用的。

翻开《合浦县志》(民国三十一年版),卷首有主修者廖国器作的序言:‚民纪庚午之秋,国器奉命归宰乡邑。

濒行,省主席陈铭枢相语曰:邑志失修多历年,所事关桑梓之掌故,子其有意于斯乎?”、“得前局长刘润纲、前分纂许瑞棠任以编辑,怀铅提椠,逾一岁而书成‛(笔者注,应为完稿)、“夫廉郡邻接交夷(越南),扼两广西路边枢,亦粤东南路重镇,海岸线交通便利,合浦实附郭焉‛、‚……此志告成,固足以考见吾乡之历史,而斯文所在,经编者钩稽检拾,竞从前未竟之功,揆诸抱遗订坠之初衷,其亦可以不负欤,岁在元黜涒滩,将付剂則,乃叙其原委于简端‛。

廖国器何许人也?据新编《合浦县志》载:“廖国器(1893-1962)(笔者注,据健在的族老回忆,其生年应为1892年),字云程,合浦南康镇陂塘村人。

清宣统三年(1911)在廉州中学堂毕业,到北京大学就读,191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此后,分别在北京、海南岛海口市、湖北武汉、广东钦县、广东韶关坪石、广东普宁县等地任职,1930年7月受广东省主席陈铭枢的委派,回合浦县任县长,至1934年3月。

其主持编修的《合浦县志》,1931年底已完稿,50多万字,其序言写于1932年2月,可算得上高速度修志。

当时,因出版经费无着,未能付印。

1934年廖国器调离,就更搁臵多年,直到1942年11月由苏萍生县长筹资印刷,流传于世。

该志卷首为序文、职名、凡例、地图;卷一为舆地志、地方志、建臵志;卷二为经政志(田赋、盐法、军备);卷三为经政志(海防、教育、自治)、礼俗志、职官志;卷四为职官志、选举志;卷五为实业志(农业、桑业、工业、商业、渔业、猎业、牧业、物产、农会、商会)、交通志、人物志、前事志;卷六为艺文志、名胜志、杂志。

一部新型县志的诞生——介绍东莞縣志编写中的几个问题

一部新型县志的诞生——介绍东莞縣志编写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 中山大学歷史系“东莞县志”编写小組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3-46页
主题词: 东莞;县志;社会主义;大跃进;新形势;劳动人民;历史系;广东省;大学文科;工作
摘要: <正> 一九五八年十月,中山大学文科三系师生,下放到广东省东莞县进行劳动鍛炼。

当时,东莞县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有一部为社会主义建設服务的新县志。

为此,中共东莞县委与中大历史系,共同組成了“东莞县志編委会”,并派我們六人(一位老师和五位同学)参加編修新志的工作。

經过两个月的紧張工作,一部45万字的东莞县志脫稿了。

今年春假期間,系党总支再度组織十五位老师同学到东莞去进行修改定稿工作,編写的工作基本上完成了。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东莞县志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东莞县志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东莞县志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东莞县志”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东莞县志①十四卷。

清周天成修,邓廷哲、陈之遇纂。

周天成,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市)人,举人,雍正四年(1726)知县。

雍正八年(1730)清廷诏修《一统志》,令直省郡邑增修邑乘。

知县周天成奉檄发凡起例,邑人邓廷哲、陈之遇等九人开局纂辑县志,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雍正八年(1730),增补四十余年史事,历四个月成书。

《东莞县志》雍正八年(1730)刻本。

全书十四卷,为卷首序、旧序、凡例、目录,图、沿革卷,疆域、星土、山川、风俗卷,城池、坊都、桥渡、墟市卷,户口、田赋、物产卷,盐法、屯田、水利卷,职官卷,公署、仓庾、邮传、恤赏卷,学校、选举卷,秩祀、礼仪、祠庙卷,祥异、荒政、兵防卷,古迹、丘墓、坊牌、寺观卷,人物卷,艺文卷,外志。

取材于旧志,补缺芟芜,补其所未逮,事核词雅,为后人修志提供参考。

②一百零二卷首一卷。

民国陈伯陶总纂。

陈伯陶(1854-1930),字象华,号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广东东莞人。

光绪五年(1879)解元,十八年(1890)进士。

历任翰林院编修,南房书行走,国史馆总纂,擢江宁提学使、署江宁布政使。

辛亥革命后革职隐居九龙,谢绝人事,以着述终其身。

曾创建方言学堂、暨南学堂。

所纂志书有《宋东莞遗民录》、《元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五忠传》、《胜朝粤东遗民录》、《增补罗浮志》、《东莞县县图》、《重纂东莞县志》附《沙田志》、《罗浮指南》。

民国四年(1915),县中人士提仪修志,从沙田公产拨出经费,志局迁至九龙,陈伯陶总纂,仿阮元《广东通志》及南、番诸志例,重加纂辑,历时六年,于民国十年(1921)修成。

《东莞县志》民国十六年(1927)东莞书局铅印本。

此志以三种志稿为蓝本:一、邓淳纂《东莞志草》;二、何仁山纂《东莞志稿》;三、邓蓉镜纂《东莞县志稿》。

李炳球:东莞建置沿革漫谈

李炳球:东莞建置沿革漫谈

李炳球:东莞建置沿革漫谈许多人都知道东莞是千年古县,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一颗耀眼明珠。

然而,为何称为东莞,其建置如何演变,却很少人关注。

可能在口耳相传中,大家都习惯了。

壹东莞的得名和演变过程相当复杂,要厘清不容易,这里只是梳理一些学者观点,简单略述而已。

东莞的得名与莞草有关。

现存最早的《东莞县志》作者卢祥,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的进士,他的《莞草》诗为后人熟知:菀彼莞草,其色芃芃;厥土之宜,南海之东;菀彼莞草,芃芃其色;不蔓不枝,宜簟宜席;宜簟宜席,资民之食;邑之攸名,实维伊昔。

诗中道出了“东莞”得名之来源,这是知名人士谈及东莞得名与莞草有关的文献。

宣统年间,东莞籍探花陈伯陶编纂的《东莞县志·舆地略·物产》中提到:“莞音完,亦音官,盖其为用最古。

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因以名。

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亦曰东官。

”可见,陈伯陶认同卢祥的观点。

“莞草说”是东莞得名几百年来相沿的说法。

东莞的得名与盐有关。

汉武帝平定岭南后,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在广东地区设立番禺、高要两个盐官。

番禺盐官驻地位于今深圳南头古城一带。

明代张二果编的《东莞县志》称:吴甘露间始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并注“场名'东官’,谓东方盐官”。

由于番禺在高要之东,为有别于高要盐官,就称番禺盐官为“东官”了。

盐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机构和盐场影响到当地地名的命名,也是有可能的。

东莞的得名与侨置郡有关。

深圳张一兵先生在其《深圳通史》中有详细叙述:永嘉之乱后,北方一些世族和民众纷纷迁居江南,成为侨人,他们多邻里相随,聚族而居。

东晋政权建立后,对北方大族实行优惠政策,满足其以旧壤之名建立原籍政府的要求,设立侨州郡。

这些原籍政府设在南方原有的州郡中,没有自己的行政区域,但有自己的行政机构,故称“侨置”。

张先生认为:孙吴在南海郡番禺东面增设“东莞郡”之前,北方已有“东莞郡”的建置。

吴黄武年间分南海郡东部地区增设的“东莞郡”,应该是南下土族在新开发地区所设“北方东莞郡”的一个侨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汉时隶南海郡博罗县(《读史方舆纪要》作番禺县),晋咸和六年析置宝安县,又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治焉。

梁天监中,改东官郡为东莞郡。

隋平陈废郡为县,改隶广州,大业初,仍属南海郡。

唐复属广州。

乾元元年(《读史方舆纪要》作至德三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

五代因之。

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县,六年复置东莞县,于今治,属广州。

元属广州路。

明属广州府。

清因之。

《宝安志》
(元)郭应木修陈庚纂元皇庆壬子(1312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
郭应木,资州人,判官。

庚,东莞人。

咸淳甲子乡贡进士。

是志既佚,存皇庆癸丑正月郭应木序。

宋元东莞县,旧为宝安县地,此用古县名。

明正统陈琏序云:“元皇庆壬子,摄事资中郭居仁嘱邑儒陈庚纂辑成编,曰宝安志,简核而当。

后板毁于兵燹。


《宝安续志》
(明)庄恭陈义纂明永乐初佚见《阮通志.艺文略》
《周志》:恭,字克敬。

洪武丙子举人,官丰城教谕。

恭、义皆邑人。

正统陈琏序云:“永乐初,邑人上林教谕庄恭,与邑人陈义访得旧本,续而修之。

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


《东莞县志》
(明)周式修陈琏纂明正统7年壬戍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周式,江西人,正统三年任县丞。

正统四年,陈琏致仕归,邑丞周式延聘纂修县志。

于是询之耆老,搜诸遗佚,一本元皇庆壬子旧志,增入明代制度,文武、公署、事迹,与夫晋绅诗文,萃而成编。

适罹兵革,而未镘梓。

是志只存正统七年壬戍夏六月陈琏序。

《东莞旧志》12卷
(明)吴中修卢祥纂明天顺八年甲申(1464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残存卷1-3,书中“国朝”两字剜改为“明朝”,当是明刻清印,《中国地方志综录》著为“重刊天顺八年本”。

《阮通志.艺文略》:佚
吴中,江西平乐人,进士,天顺五年任知县。

卢祥,邑人。

此志是以正统陈琏所纂旧稿为蓝本,厘正重修之,稿凡三易,五阅月而后成。

《东莞县志》15卷
(明)刘存业纂修,明宏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
存业,宏治三年进士,邑人。

存宏治十七年甲子七月刘存业序,略谓:天顺志修后至宏治甲子,又历四十余年,板刻散亡,篇帙残落,晋江陈宁以进士来宰是邑,延存业纂修邑志,记山川、道里、户口、顷亩、物产、吏治、风俗、人才等。

《东莞县志》
(明)乔诰修谢邦信纂嘉靖四十一年壬戍(1562年)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存嘉靖四十一年黄佐序
是志是在修《广东通志》时,檄各县上缴邑乘重修的。

《增修东莞县志》
(明)孙学古修陈士俊纂佚见民国《东莞县志》,存陈士俊序《阮通志.艺文略》未载
《东莞县志》8卷
(明)汪运光修张二果纂曾起萃重修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清抄本
汪运光,江南歙县人,进士,崇祯七年任知县。

二果,邑孝廉。

是志纂修,历时五年,张二果为总裁,曾起萃订证。

其凡例云:其事纪始自帝尧,仿万历《广东通志》例,其地舆、学校、赋税则较旧志为略,而官师、名宦则较前志为详,外志亦仿《通志》例新增贪酷一项。

是志之特点,记载了东莞明代少数民族瑶族资料,此资料后志失载,直至民国陈伯陶修邑志,始将此资料补入。

为海内孤本。

《东莞县志》14卷
(清)郭文炳修李作楫张朝绅纂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日本内阁文库藏
郭文炳,直隶蠡县人,进士,康熙二十六年任。

郭文炳序略云:“文炳下车,会逢圣天子特别史馆纂修大一统全书,诏徵天下郡国新志,炳仰承宪檄。

”以崇祯己卯志为基础,补以五十余年事迹,自地图、沿革以及人物、艺文、称名取类、皆所以志。

是志修道光《广东通志》时见存。

《东莞县志》14卷
(清)周天成修邓廷喆陈之遇纂清雍正八年庚戍(1730年)修成、刻本,雍正十年序,天津图书馆藏故宫博物院藏本为雍正刻乾隆印本
周天成,江南上元人,举人,雍正四年任知县。

雍正八年清廷诏修一统志,令直省郡邑增修邑乘。

知县周天成奉檄、发凡起例,廷邑人邓廷喆等九人开局纂辑县志,自康熙己巳迄于雍正庚戍,增补四十余年史事,四阅月而告竣。

其卷帙品目,悉仍前志。

取材于旧志、补缺芟芜、补其所未逮,事核而词雅,视旧本增十之四。

《东莞县志》46卷附续志2卷
(清)彭人杰修黄时沛纂嘉庆二年丁巳(1797年)东莞县署刻本省城存古堂承刊叙事至嘉庆二年续志2卷(清)范文安修嘉庆四年巳未续修,仅及人物、艺文两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
《中国地方志综录》作:彭人杰范文安修黄时沛纂嘉庆三年刊本东莞县续志2卷嘉庆三年后近代印本
彭人杰,江西庐陵人,监生,乾隆五十九年任知县。

嘉庆二年,邑令彭人杰聘黄时沛为总纂,设局重修邑志,“乃取前志,芟其冗蔓,订其讹阙,于事为因,于义为创,属草于仲夏,七阅月而告成,事增于前者十之四,文省于旧者十之二。

”续志之体例,一依“彭志”。

此志是乾隆修《四库全书》以后纂修的,因此将前志中的人物及著作有属禁毁者,悉抽出,其志例云:“向查办遗碍书籍时,府县志皆奉文铲削。

今于列传、选举中删除净尽,遵功令也。

”东莞南明抗清人物及清初具有反清思想的著作家不少,此志汰删之不收,其志例云:“人物细为增删,凡所厘正,悉以明史。

”修成后,邑人意见很大,因作续志,专补人物,艺文2册,请邑令范文安的剞劂并行。

此志与他志不同点,物产一门听收之品类,皆以本县之特产,或他县亦有,而属较珍贵者,一般常见,又属各县所共有者,概不录,只录其瑰异者,故物产只记鱼冻布、盐、荔枝、鲥鱼、紫石英、密香纸等共二十种。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本为报纸本,字迹漫漶,并有缺页,系民国重修邑志时,将原版重印。

《东莞志草》50卷
(清)邓淳纂见《茶山乡志》
《东莞县志稿》
(清)何仁山纂见《陈志.采访册》
《东莞县志》
(清)邓蓉镜纂见《陈志.采访册》
《东莞县志》102卷首1卷
(民)陈伯陶纂修民十年辛酉(1921年)修成民十六年丁卯(1927年)东莞养和书局铅印本叙事至宣统三年七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
陈伯陶,邑人,清光绪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国史馆总纂,擢江宁提学署江宁布政使。

辛亥革命后,隐居九龙,以著述终身。

乙卯(民四年)邑人议修志,从沙田公产拨出经费,以陈伯陶为总纂,迁志局于九龙,仿阮元《广东通志》及南、番诸志例,重为纂辑,历六载方成。

前志体例未尽善。

乃博行采访,详加徵引,典核详赡,远胜旧志。

因《彭志》过于简,因此,有关嘉庆以前史事,徵引了明本《卢志》残本、《张志》旧本、及《古今图书集成》所刊广州府志内纪东莞事,明以前事,悉行采录。

而《周志》整饬详赡,故援引独多,并参考了《阮通志》、《戴府志》及他省方志中有载东莞人物治绩者。

以三种志稿为蓝本:一、邓淳《东莞志草》(是道光修《阮通志》时纂修上缴的稿本,《阮通志》称为《东莞志草》);二、何仁山纂《东莞志稿》(是同治修《戴府志》时,辑呈志局的);三、邓蓉镜纂《东莞县志稿》(即邓蓉镜光绪末致仕后所纂者)。

此志较前志(即《彭志》)不同之处:1、参考图书及采访资料(采访费时三年)丰富,广为徵引,注明出处,其有差错者,则加考订,予以按语。

2、采用陆军测量局新图。

3、人物传,特别是明代东莞人物,博考群书,证以状、志、家传,人物比旧志增多,而且详细,且可订正史之误。

4、艺文处理较好,专载书目,分经史子集,并录序语附注于后,其诗文分归各类。

其记载清末兴学堂,废科举,设铁路,办实业及其他新政,均甚详明。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处理明代东莞人物方面,敢于打破框框,针对《彭志》“明代人物,悉依《明史》。

”这一义例,提出不同见解,认为《明史》列传撰修人万季野有局限性,一是受当时统治阶级文网的影响,时事多忌讳;二是广东边远,上送的志书、状、志、家传不多、参考材料不足,致使明代东莞人物不少未收入《明史》列传,如袁督师(崇焕)诸人并未及之。

因此,对明代人物传,作了考证与补充。

《东莞县志擬目》
(民国)李仁荪编著,散见于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46-1949年)东莞《民国报》、《平报》连载,时值莞邑解放,书未成。

李仁荪,东莞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东莞私立明生中学校、香港知行中学校教员,东莞翰香小学校校长,广东省文献委员会顾问,东莞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东莞县修志局主任专员,东莞县参议会参议员等职。

《东莞新志》
由东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得到中山大学历史系杨荣国教授及十多位师生的协助编成,1958年脱稿。

该志是第二次修订稿,是编纂委员会根据初稿和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后修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