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大学专业课619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I 考查目标
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病原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病原生物学专业人才。
要求考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内容所涉及内容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试卷内容:细菌、病毒及真菌
题型结构:名词解释: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10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
论述题: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III 考查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导论
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发展简史及医学微生物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细菌学总论
1.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细菌的形态、衡量单位(微米);
(2)基本结构的概念、组分及功能、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功能;
(3)细菌重要亚细胞结构的概念及其功能;
(4)L-型细菌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 细菌基因组的特点。
3.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1)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状;
(2)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摄取营养物质机制、生长繁殖条件、生长周期及其特点;(3)细菌的能量代谢机制、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其功能;
(4)细菌的抵抗力、耐药性的概念及其耐药机制;
(5)细菌的分类原则、命名法及纳米细菌概念。
第二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 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1)染色体、致病岛、整合子、质粒的概念及其功能;
(2)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与宿主菌相互关系。
2. 举例说明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的现象
3. 突变、转化、转导、接合以及溶源性转换的概念。
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 细菌感染的概念、种类及传播方式;
2. 正常菌群的概念和功能;
3. 感染类型及其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4. 细菌的致病性、毒力、侵袭力的概念,决定细菌侵袭力的因素;
5. 细菌内外毒素的概念及不同点;
6. 细菌分泌系统的种类及其特点
7. 细菌感染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1. 细菌标本的采集原则及诊断程序;
2. 培养基的概念和种类、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和意义;
4. 疫苗、类毒素、抗毒素、佐剂的概念。
第五章消毒、灭菌和生物完全
1.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 生物安全、生物恐怖活动的概念;
3.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划分标准。
第六章化脓性细菌
1.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奈氏菌属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 风湿热的辅助诊断方法及实验机理;
3. 肺炎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鉴别诊断依据。
第七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1.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染色方法及染色步骤、OT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2. 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外毒素致病机理。
第八章肠道感染细菌
1.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点;
2.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种类、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细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3. 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原则、肠热症的辅助诊断方法、肥达氏反应的结果分析;
4. 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
5. 幽门螺杆菌的培养特性及主要致病物质。
第九章厌氧性细菌
1. 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 破伤风梭菌致病物质及致病机制。
第十章动物源性细菌
1. 炭疽芽胞杆菌、布鲁菌及猪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十一章放线菌与诺卡菌
1. 放线菌与诺卡菌的概念
第十二~十五章其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概念;
2. 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鉴别要点。
3.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梅毒临床各期的特点。
第十六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1. 病毒的特点、基本结构及辅助结构的功能;
2. 病毒的基因组特点;
3. 病毒的增殖条件、增殖周期及其特点、异常增殖现象;
4. 病毒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制。
5. 病毒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第十七章病毒感染与免疫
1. 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类型;
2. 病毒的致病机制;
3. 干扰素定义、种类、功能。
第十八章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1. 病毒分离培养常用方法与病毒鉴定。
第十九章呼吸道病毒
1.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种类和变异特点;
2. HA和NA的主要功能。
第二十章肠道病毒
1. 肠道病毒的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肝炎病毒
1. 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2. 乙型肝炎病毒电镜下的三种形态及特性;
3.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4.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
5. 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特点;
6. 丁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出血热病毒
1. 汉坦病毒、埃波拉病毒的致病特点。
第二十三章虫媒病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特征
第二十四章疱疹病毒
1. 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播途径、潜伏部位及所致疾病。
第二十五章反转录病毒
1. HIV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
2. HIV损伤CD4+TC的机制。
第二十六章其他病毒
1. 朊粒的概念;
2. 狂犬病毒主要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特点。
第二十七章真菌学总论
1. 真菌的结构及功能。
2. 真菌的繁殖方式。
3. 真菌的感染类型。
4. 真菌所致疾病的种类。
IV 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H1N1病毒
2.细菌L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及其异常增殖表现。
2.何为质粒?有哪些特点?其在细菌变异中有何作用?
三、叙述题:(每题15分)
1.叙述3位微生物奠基人对微生物发展所作的贡献?
2. 设计脓汁标本细菌学检测的程序及常用鉴定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H1N1病毒: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或A、B、C)三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甲型。
流感病毒表面存在两种蛋白,一种是血凝素(简称HA或H);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简称NA或N)。
H1N1病毒是甲型H1N1亚型。
2.细菌L型:某些细菌虽然细胞壁受损,但在一定条件下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二、简答题
1.简述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及其异常增殖表现。
(1)对宿主细胞的影响:①溶细胞性感染:无包膜V破胞释放;②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V出芽释放;③细胞凋亡:细胞自身基因指令的生物学过程;④病毒基因组的整合:多见于肿瘤病毒;⑤细胞的增殖与转化:促进细胞DNA的合成;⑥包涵体的形成:胞浆或细胞核内的斑块结构
(2)异常增殖表现:①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称为顿挫感染。
②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所产生的子代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③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2.何为质粒?有哪些特点?其在细菌变异中有何作用?
(1)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
(2)特征:①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②自我复制能力,为复制子,单拷贝或多拷贝;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④有转移性;⑤可分为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3)在细菌变异中的作用:介导细菌耐药及新的遗传特征
三、叙述题
1. 叙述3位微生物奠基人对微生物发展所作的贡献?
(1)郭霍(Robert Koch):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获诺贝尔奖)提出了确定病原菌的郭霍法则;创用了固体培养基(1 877年);创立了细菌染色法、实验动物感染法。
(2)巴斯德(Louis Pasteur):证实了--酿酒中发酵与腐败由微生物所致(1857年);创立了巴氏消毒法;研制了鸡霍乱杆菌和炭疽杆菌减毒菌苗。
(3)列文虎克:荷兰人,1676年创制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
检查了污水、齿垢等,发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并正确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
首次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2. 设计脓汁标本细菌学检测的程序及常用鉴定方法?
(1)脓汁标本的直接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与鉴定---菌落特征;生化反应;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动物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