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一、导语设计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
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
沁园春长沙背景
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的历史和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Thanks 谢谢观看 xxx
此外,《沁园春·长沙》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词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 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和对中国未来的殷切期望。这句问苍茫大地的豪言壮语,彰显了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的气魄与胆识
沁园春长沙背景
总之,《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优秀诗词作品。它既是毛 泽东早期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时 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革命运动的热爱与支持,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 络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另外,这首词也体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和诗人气质的独特结合。 他在词中不仅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民革命 运动的蓬勃发展,展现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
在艺术表现上,《沁园春·长沙》也堪称精湛。毛泽东运用了生动的描绘 和形象的比喻,将革命豪情和战斗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的语 言简洁明快,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沁园春长沙背景
1925年前后,长沙的政治气氛十分活跃。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 长沙作为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之一。各种革命思潮在这里相互激荡,人民革 命运动风起云涌
在这个背景下,《沁园春·长沙》应运而生。词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等句子表达了毛泽东对时 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和豪情壮志。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描绘了长沙美 丽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人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整首词充满了革命豪情和战斗气息,表达了作者对 时代变革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革命运动的热爱与支持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大全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大全学习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我们需要掌握文章内容以及习题巩固.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大全,希望大家喜欢!《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大全一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百舸(gě)争流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三、词类活用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四、重点词语1. 漫江满江。
漫:满、遍2. 百舸争流舸:大船争流:争着行驶3. 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4. 鱼翔浅底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5.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一切生物秋天:深秋6. 怅寥廓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7. 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8. 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常稠:多9. 恰同学少年恰:正当、刚好10.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11.书生意气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概念 12.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13.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 14. 粪土:把……看做粪土 15. 击水:游泳 16. 浪遏飞舟遏:阻止五、课文理解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最新版】目录1.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2.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3.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4.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5.沁园春长沙的现实意义正文一、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长沙秋日的美景。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民众生活疾苦,而长沙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民众生活的深深同情。
二、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诗词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这首词以长沙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对湘江、岳麓山、橘子洲等景点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三、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现代诗词的瑰宝。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四、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沁园春·长沙》在艺术上具有许多特色。
首先,词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展现出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
其次,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描绘,通过对湘江、岳麓山、橘子洲等景点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最后,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五、沁园春长沙的现实意义《沁园春·长沙》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民众生活的深深同情,这种关心国家和民众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沁园春长沙 》ppt课件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天津卷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 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赏之情。 析答案: A “遍”字写出鹤巢和松树之多,(句中含义1分), B同时与下句“稀”构成对比对照(作用或修辞1分) C突出环境幽静(代入诗句1分)
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问句再次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诗句作用 结构+内容情感(源自意手法术语)· 下阕小结携 过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忆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风华正茂 壮志凌云
记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奋发有为 斗志昂扬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忧国伤己
弃疾。
豪放派
婉约派
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 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 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 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 李清照等。
知人论世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 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 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 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 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925年春,他回到老家韶山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 韶山赴广州,途经长沙,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当 年的“峥嵘岁月”,因有此作。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爱国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的热衷。
本文将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诗歌的内涵。
诗歌结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由五言绝句构成的诗歌,共有四个节,每节四句,共十六句。
每句的字数比较均衡,形成了整齐的诗行。
诗歌采用了押韵的形式,每句的第二、四句押韵,形成了紧凑优美的格律。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以和谐稳定的感觉。
意象描写诗歌用长沙这个地方作为背景,展示了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首节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出长沙的繁华和美丽。
第二节通过描绘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揭示了长沙旅途中的热闹和喧嚣,展示了百姓对革命的热情。
最后一节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作者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魅力,以及作者对家乡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沁园春·长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首节通过把长沙比喻为“岳阳楼外高几许,探梅扑落五湖雨”。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长沙的美景与岳阳楼、探梅、五湖雨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长沙的美丽和繁华。
第二节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用“猿鸟猎鱼沉不起,江流石不转”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用“车马到中流”、“市斧如蚁附属”等排比手法,展示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
最后一节则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束,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歌内涵《沁园春·长沙》旨在表达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现了长沙的繁华和美丽;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最后,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经典之作,词中描绘了壮美的山川、秋景的寓意、自然意象以及生命意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意象赏析。
1.壮美山川词的开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山川画卷。
这里的山川并非写实,而是经过作者主观感受的艺术再现。
寒秋时节,湘江北去,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地凝望着远方的山川。
这里的山川不仅指自然景观,更是指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
诗人以壮美的山川寓意祖国的秀美河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秋景寓意在《沁园春·长沙》中,秋景的描写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进一步升华了秋天的寓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里的秋景寓意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也寓意着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3.自然意象《沁园春·长沙》中的自然意象非常丰富,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通过这些自然意象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这些自然意象也呈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4.生命意识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词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都是生命的象征。
这些生命在大自然中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5.创作风格《沁园春·长沙》的创作风格豪放、雄浑、大气磅礴。
《沁园春长沙》(逐句梳理)
峥嵘:zhēng年,北伐 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五卅惨案 爆发,各地农民运动蓬勃开 展。32岁的毛泽东直接领导了 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成立 了20多个农民协会,10月,前 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重游橘子洲——这个学生时代 常畅游之处。 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 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 寒秋”,坦荡从容。
漫江碧透, 漫:江水溢满之状 百舸争流。 争:活现出千 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 击:准确地形容出鹰的 矫健飞腾 鱼翔浅底,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
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独立寒秋
湘 江 北 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鱼 翔 浅 底
鹰 击 长 空
百 舸 争 流
漫 江 碧 透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 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 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 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 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 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均有 各自的不同的规格。 有水调歌头 采桑子 沁园春等。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 名称。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 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 意象的创造和 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 的艺术境界
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
看
万山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近观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瞰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景 近景
高景 低景
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万:写出了山之多) 炼字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遍:写出了山之广) (层林:写出了林之多) (尽染:写出了染之透)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较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赏析
【导语】当⼀个⼩⼩的⼼念变成成为⾏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形成性格,⽽性格就决定你⼀⽣的成败。
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步。
⾼⼀频道为莘莘学⼦整理了《⾼⼀年级语⽂必修⼀《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 这⾸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开始,作者便把⾃⼰置于秋⽔长天的⼴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个⾼远的深秋境界⾥。
远看:“万⼭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的黄栌,和祖国⽆数⼭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杉、槭树、槲树、黄连⽊……那⼀重重⼭,⼀层层树,让⾃然之神彩笔⼀抹,晕染得⼀⽚嫣红,⽐⼆⽉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六⽉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晶。
江⾯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清浅见底的江⾥,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幅⽴体的寥廓万⾥、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的岭南画派⼤家关⼭⽉浓墨重彩的彩墨⼭⽔图。
不愧为“驱⼭⾛海置眼前”词中描绘的“独⽴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图”、“中流击⽔图”拼成了⼀幅⾊彩绚丽、⽣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
全词共分上、下两⽚,上⽚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幅壮丽的湘江寒秋图画,并即景抒情,⼤胆发问,“谁主沉浮”。
词的开篇“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既点明了时令和地点,⼜为读者勾勒出了特定的环境。
“独⽴”⼆字,进⼀步突现了词⼈雄⽴橘⼦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代伟⼈的青年风采由此跃然纸上,横空⽽出。
接下来的七句由⼀个“看”字总领,通过“万⼭”、“漫江”、“霜天”、“飞鹰”、“游鱼”等⼀系列意象,不断地变换“看”的视⾓,将“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四个⾓度所见景物有机地揉合起来,形成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彩鲜明的艺术张杨,寒秋景物因此⽽⽣动、活泼、壮丽起来了。
沁园春长沙
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后世的读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鼓舞着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文学价值
该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创新和发展
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 诗歌的束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手法为中国现代诗歌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和斗志。
推动革命
作品中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当时 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斗志和勇 气。
传播革命思想
作品通过诗歌的形式,传播了革命 思想,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了 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后世的影响
成为经典
该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地传颂和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品中的意象与象征
意象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生动描写,创造 出了一幅幅革命志士的壮丽画面,使诗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VS
象征
通过对寒秋、湘江、橘子洲等自然景物的 象征性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 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03
作品赏析
文学价值
表达生动活泼
毛泽东运用形象、鲜明的语言,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具有生动活泼的文学价值。
对景描写精巧
诗歌中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的描写精巧绝伦,既注重整体形象的塑造,又注重细节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艺 术感染力。
历史价值
反映时代背景
诗歌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 深刻变革和思想斗争,表达了人民对于民 族危亡的忧虑和追求新生活的渴望,具有 珍贵的历史价值。
记录历史事件
诗歌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具有真实 性和可靠性,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 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沁园春 长沙》 讲义
《沁园春长沙》讲义《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深秋的境界。
他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向北流去的湘江。
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奠定了基础。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是对秋景的具体描绘,展现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画面。
山上的枫叶都红透了,层层叠叠的树林像是被染过一样;江水清澈见底,一艘艘大船在江面上争先恐后地行驶;天空中雄鹰在翱翔,水中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动。
这里的“看”字是领字,引领下面的七句。
作者从山上的树林,写到江中的船只,再到天空中的鹰和水中的鱼,展现了万物在秋天里都充满生机和活力,都在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自由和力量。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作者不禁感慨万千,思绪飘向了广阔的天地。
他发出了疑问,在这苍茫的大地上,到底谁才是主宰它命运的力量?这一问,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思考,也展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
词的下阕回忆了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了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在这里游玩的情景,那些充满激情和斗志的岁月让人难以忘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的精神风貌。
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他们充满了书生意气,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昂的文章,把当时的达官贵人视为粪土。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一、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
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及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作品赏析: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词上片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时令是深秋,已有寒意,故称“寒秋”。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全文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全文沁园春·长沙全文翻译《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词作。
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小编收集了这篇文章的现代文翻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翻译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注释①沁园春:词牌名。
“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②独立:典出《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③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朝代:现代作者:毛泽东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沁园春·长沙》赏析精选
《沁园春·长沙》赏析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朗读:气势应该很足注意停顿和押韵。
上阕的景物是由远即近,由高到低,由静即动。
其中又包含了描写颜色的词语,使整个秋景多姿多彩。
几个动词的运用,如:“击”,“翔”,“竞”写出了警务的生机勃勃,十分有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上阕看似描写如画的秋景,实际上写景中隐隐透着一种豪迈的'气势。
前几句中已有暗示:“看万山红遍”是指大好的革命形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实际上是指出了生机蓬勃。
上阕以激扬的笔调写景,实则是凸显作者的磅礴气势和其志存高远。
而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更是将情感提高到了一个极致。
一个问大地,实际上问的是天下的劳苦大众,声讨的是军阀统治的黑暗。
从而能看出毛泽东当时的志存高远。
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
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生意那便是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群山)
上 阕
远眺
静
层林尽染(群山) 景
问
——
漫江碧透(江中)
沁 园 春
湘江秋景图 近观 百舸争流(江中)
谁 主
沉
动浮
景 中 寓
仰视 鹰击长空(天空) 景
?
情
长
俯瞰 鱼翔浅底(水底)
沙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斗
风
下 阕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貌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沁园春 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 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运动已在广州成立。这年 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 洲,写下了这首词,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 命斗争经历,形象地表达了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 中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体会思想感情和艺术特征 了解抒情方式
诗言志,毛泽东同志独立寒秋,是在抒发“悲秋”之感吗? 显然不是,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同志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
情方式。就这首词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 事抒情。那么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 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1、上阕末句提出了 “谁主沉浮”的问题,下 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2、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 字,一直管到哪里?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 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 迈气概。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 水”一词有何深意?
总结全词,圈点出塑造“我” 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立、看、怅、问、携、 忆、记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 了什么?
看到了眼前生机勃 勃的景象,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
“独立寒秋图”
Q: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 或“直立”?
不行。“独立”既表明一 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 的气概。这首词表达了词人 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 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
沁园春·长沙
背景材料之一——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2.26—1976.9.9)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 党,中国各民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和导师。字润之,湖南湘谭韶山 冲人。
背景材料之二——当年的毛泽东
背景材料之三——毛泽东的父母
背景材料之四——毛泽东的妻子
背景材料之五——毛泽东的儿女们
鉴赏“湘江秋景图”体现出的色彩美和雄壮美
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 “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 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 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 人感到可爱。
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 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 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 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 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竞”字, 有 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 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 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 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 运动,主编《湘江评论》, 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 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 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 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 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 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 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 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 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 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 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 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 不朽诗篇。
6、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 形象呢?
➢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 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 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 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 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关于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 “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 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 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 “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 《沁园春 长沙》。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 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 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 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 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 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 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 沙》、《沁园春·雪》等。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 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 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 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 四叠极少见。
“曾记否”唤起回忆,鼓舞斗志。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浪遏飞舟” 借回忆当时游泳的情况,表现“同学少 年”的急流勇进的斗争精神和无比强大 的革命力量。
5、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 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 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 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 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情
答
中 显
志
同 学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英雄 气
少 年 !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概
①层林尽染:用拟 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 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 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 秋色之深浓
②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 后的热烈场面。
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 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我还想起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 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鱼翔浅底的联想
④鱼翔浅底:“漫江碧透” 一句突出了湘江 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 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 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 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 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 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 又是在空中翔
《沁园春∙长沙》
本词共有25句,9个整句,114个字
词牌 沁园春 词题(题目) 长沙 结构: 本词因为字数超过91,所以是长调,又 因为本词分上下两阕,所以是 双调
听范读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万山红遍
看
层林尽染
远 漫江碧透 眺
远景
静
万
景
类
霜
近景
天
百舸争流
动景
竞
自
鹰击长空 仰视 高景
动景
由
鱼翔浅底 俯视 低景
动景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 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 几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 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 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 人忆事抒情。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பைடு நூலகம்看到的 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 是一群斗士。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 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 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 了什么?
想到了往昔岁月,想 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 词人思索的问题。
概括全词,上片、 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
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 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 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 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 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 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 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 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 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 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 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 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之后,主编《湘江评论》,发表 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 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孙敬 尧的运动。
➢ 作者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 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7、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
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