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历史学科导学案.3

历史学科导学案.3

学科:历史课题: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编制人: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了解禅让是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学习重难点】1.本课重点:炎帝,黄帝和蚩尤,大禹治水。

2.本课难点:“禅让”时代的尧,舜禹。

【学习内容】(一)炎帝与黄帝1.在古史传说中,和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距今约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为首的部落。

3.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展开大战。

后来,炎、黄二部走向联合,形成后来的主体。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

(二)尧舜“禅让”1.、、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

(三)大禹治水1.禹采用和相结合的方法,治水成功。

2.禹声名远播,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被称为“”。

三、研学互动课堂(名师点拨,帮你驶进互动学习的快车道)探究一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探究二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你知道“炎黄子孙”一词的来历吗?四、同步升级演练(我行,我一定能赢)(一)请你选择1.古史传说中的“神农氏”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尧2.“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中的这句话反映了()A.炎帝时,发明陶器B.黄帝时,发明陶器C.炎帝时,开辟集市D.黄帝时,开辟集市3.传说“神农耕而作陶”,反映了当时()A.产生了原始农业B.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C.原始农业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出现D.制陶业的兴盛4.传说中的炎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人,下列传说中与炎帝无关的是()A.制作耒耜,教民耕种B.尝百草,寻药物C.曾被蚩尤打败D.发明陶器5.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盘古、黄帝B.黄帝、炎帝C.大禹、黄帝D.尧、舜、禹6.相传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其妻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的人是()A.黄帝B.尧C.舜D.禹7.下列内容正确的是()A.黄帝、炎帝联合击败蚩尤B.炎帝发明舟车C.嫘祖发明文字D.舜治理黄河8.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华夏子孙的共同的祖先是()①黄帝②女娲③蚩尤④炎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三个重要部落是()①黄帝部落②炎帝部落③蚩尤部落④夏部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我们都说自己是华夏儿女,那么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A.尧的部落联盟B.禹的部落联盟C.蚩尤的部落联盟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11.禅让制是一种部落首领更替的制度,新首领必须是()①原首领的后代②有才德的人③经过大家推举④被推举人先避居示“德”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12.根据禅让制,传说时代选择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 ( )A.前任部落联盟首领任命B.部落联盟会议推选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产生D.德高望重的人自由竞选13.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A.战争B.世袭C.禅让D.谦让14.“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舜→尧→禹B.尧→舜→禹C.禹→舜→尧D.舜→禹→尧15.“禅让”是一种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A.父传子B.兄传弟C.母传女D.公共推举、首领让贤16.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C.黄帝、炎帝、尧、舜、禹时实行“禅让制”D.黄帝、炎帝被称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17.下列关于大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传说中的人物②治水英雄③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④舜的儿子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18.“大禹治水”中的“水”是指()A.黄河B.长江C.淮河D.珠江19.在“大禹治水”故事中,你可以看到大禹()①公而忘私,品德高尚②科学决策,堵疏结合③引水灌溉,造福一方④居功自傲,大肆征伐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二)知识园地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七年级历史上册 1.3《中华民族的祖先》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1.3《中华民族的祖先》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1.重点远古先民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2.难点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区别、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概念。

三、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四、自学提纲(一)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表一、文化遗址满天星斗1.我国先民的足迹自距今年以来,遍布祖国东西南北。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后,出现了聚落群,表明哪里可能存在着大的或。

2.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融合为以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

先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二、炎帝和黄帝1.神话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神话传说虽有后人的加工成分和臆想,但它反映了远古时代部落与部落联盟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它能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区别:传说与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2.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

(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想一想:课本中的白陶、彩陶的插图说明了什么?2.如何看待炎帝和黄帝的神话传说?3.我们为什么会自称是炎黄子孙?五、自我检测题1.传说中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生活在距今()A.8000年前B.6000年前C.5000年前D.约5000年2.炎黄两部落走向联合后,主要发展地区是在()A.岭南地区B.长江流域C.沿海地区D. 中原地区3.今天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自豪的称自己是谁的子孙?()A.盘古B.蚩尤C.三皇D.炎黄4.相传黄帝和蚩尤为争夺中原地区展开大战的地点是()A.涿鹿之野B.牧野之郊C.阳城之外D.朝歌5.形成后来华夏族主体的部落是()A.黄帝、蚩尤部落B.炎帝、蚩尤部落C.黄帝、炎帝部落D.黄帝炎帝和蚩尤部落6.我国原始地域文化各具风采,主要是由于()A.自然环境的不同B.人口密度的不同C.原始聚落的多少D.发展时间的长短六、当堂检测题1.我国原始先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主要是指()A.较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B.以“城堡”为中心的聚落群C.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D.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导学案)(精品)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导学案)(精品)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
繁荣
5.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
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半坡聚落的遗址 C.司母戊青铜方鼎 D.司马迁的《史记》
6.《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
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7.《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足我国古代的什么制
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谓之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问题 1:从材料中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问题 2:结合课本,请说说“华夏族?问题 1:关于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哪些是可信的?(用你学过的知识 举例证明)
问题 2:哪些带有神话色彩? 如何科学认识?
(三)尧舜禹的禅让 思维 4: 问题 1: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三、达标检测:(以下都为单选题)
1.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生活在我国古代的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2.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
二、课堂合作探究(依据书本知识和导学案所给材料,分析和探究相关问题) (一)炎黄联盟
思维 1: 问题 1: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地点是在?

七年级历史上册 1.1 中国远古人类导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1.1 中国远古人类导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中国远古人类
层,下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有上下。

干栏式建
筑对后世
和样式的出现有所启发。

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某某余姚发现了一
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
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某某发现了距今
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
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①观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遗址的半
地穴式房屋的复原模型图,看一看它们在房屋结
构上有什么不同?议一议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半地穴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
②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工具简陋,人们抵御
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较
高,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开始了原始农耕生产
活动。

在当时没有历法的情况下,他们靠什么来
安排农时呢?
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古代居民,人和山
活动一:
误区:只有黄河流域孕育了中
华民族古老的文明。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各组展示)
活动二:
以表格形式比较南北原始农
耕文化(原始居民、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生产工具、原始农
畜、原始手工业、住房样式)
板书设计:
北方的农耕文化
某某半坡聚落
南方农耕文化
某某河姆渡聚落
新石器时代
原始聚落
形成
代表。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教学实录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教学实录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教学实录华东师大版师:我们已经学习完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知道我国原始聚落遗址中北方和南方有许多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相同点有(引导学生回答,参考第2课的实录。

)……,不同点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3页,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板书,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

要求根据我们前几节课的对历史学习的了解,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六班同学都能比较认真的阅读教材,标出要点。

五班有几位同学没有书,批评后,让他们和同位的用一本书,小部分不能认真阅读。

二班最差,没有几个同学看书,最近几天他们班接连发生了几起打架、旷课、吸烟等事件。

今天终于见到哪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什么都没有,没有书、没有本,也没有笔,说是让坏孩子偷走了。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板书。

地域文化、部落、部落联盟、华夏族、文化共同体传说和史实距今5000年前、炎帝、黄帝、蚩尤、涿鹿之野、人文初祖(学生很容易讲出传说和史实、炎帝、黄帝、蚩尤、涿鹿之野这些词,对于人文初祖、地域文化、部落、部落联盟、华夏族等内容则要在提示下才能回忆出来。

现在想来,可能是看到后面的就把前面的内容忘了,而且前面的几个名词也比较陌生。

不过学生们还能记得第14页的图片。

)根据板书讲解内容。

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原始农耕文化,主要以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和南方长河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聚落遗址为代表,除了这两个文化遗址之外,我们许多地方的文化遗址,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请同学们看第13页的图“我国农业先民文化遗址分布图”,要求学生知道(强调不需要记忆,简单了解就行。

)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并指导学生看第14、15页的图片。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中华民族的祖先》教案_1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中华民族的祖先》教案_1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教学内容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检测方法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体验感悟评价选择非选择文化遗址华夏族由来√√部落、部落联盟、√√√传说和史实√√√√炎帝黄帝距今5000年前√炎帝、黄帝、蚩尤。

√涿鹿之野、人文初祖√√人文初祖√√√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设计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原始农耕文化,主要以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和南方长河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聚落遗址为代表,除了这两个文化遗址之外,我们许多地方的文化遗址,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请同学们看第13页的图“我国农业先民文化遗址分布图”,要求学生知道(强调不需要记忆,简单了解就行。

)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并指导学生看第14、15页的图片。

解释:部落是与一定的婚姻形式相联系的。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是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构成。

原始社会后期,因军事活动增加,有些地区又由若干亲近的部落结成部落联盟。

因此,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

炎帝和黄帝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距今5000年”(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五千年、上下五千年等词在第16页的图“传说中的主要部落分布图”中找出炎帝、黄帝、颛(zhuān)顼(xū)、。

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到底有没有黄帝这个人,很难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我们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其实底气是不足的。

同中国一样,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三个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有5000年前的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现。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史比其他文明古国少了约1000年。

寻找和发现有关考古学上的证据,用事实、证据,理直气壮说出中华文明的起源,还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还要一大批有志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的人不懈日努力。

“黄帝”与“皇帝”和区别指导学生看教材第42页,“他(秦王赢政)兼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尊号,新创“皇帝”名词,宣布自己为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导学案
夏朝的建立,“禅让制”的含义。
难点分析
与突破
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重点分析
与突破
掌握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重点);
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重点)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内容
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炎黄战蚩尤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二、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被“炎黄子孙”称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2)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为什么建在黄河岸边?
(3)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炎黄战蚩尤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二、黄帝----“人文初祖”
三、尧、舜、禹的“禅让
课后反思
掌握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探究体验,精讲巧拨
探究内容
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精讲内容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3、“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自主学习】1.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以“”为中心的聚落群,表明那里可能存在着大的或者。

2.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交流,最终融合成为以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

3.相传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中,和最为强大。

4.“”大战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

5.相传造出船和车,宫室、弓箭、衣裳、历法、音律和医药也是该时代发明的。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技术。

【要点破解】要点一: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

要点点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后,我国许多地方就出现了很所部落或部落联盟。

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百川汇成大江大河,最终融合为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

东南西北各地区的先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例1】下列有关中华民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以“城堡”为中心的聚落群② 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③ 最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④ 中华民族指的就是北方的华夏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辨析能力。

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经过各地区文化不断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所以,故答案为D。

要点二:炎帝和黄帝为什么称为人文初祖?要点点拨:黄帝和炎帝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

后来炎黄二部族统一起来,他们在黄河流域生活,形成了华夏民族。

开始了中华的文明史。

因此,黄帝、炎帝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说是“人文初祖”。

【例2】(2010湖北宜昌中考,1)右图是宜昌市西陵山的螺祖庙,庙内供奉的是民间称为“蚕母娘娘”的螺祖。

相传,她的丈夫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 )A.尧 B.舜C.炎帝 D.黄帝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记忆能力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通过关键词“螺祖”和“人文初祖”可知答案为D。

小魔棒:本节课可以尝试编成以下歌谣——我文明,五千年,黄河长江部落现,有炎黄,黄河传,那时部落常争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七班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11、学问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把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洁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猎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

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扫瞄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老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老师需讲解: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XX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设计:XXX审核:XXX审批:XXX授课:XXX授课时间:20XX年X月X日
班级:姓名:小组:
课题:中华民族的祖先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总课时:第3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2、知道人文初祖是谁及原因。
3、培养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意识及对考古学的兴趣。
东 部 西藏昌都 彩塑女神头像
3.判断对错,并改错。
(1)传说皇帝发明了船车。( )
(2)他的史官仓颉发明了养蚕缫丝,他的妻子创造了文字。( )
二.小组交流:
1.皇帝和炎帝为什么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是什么?
3.部落与部落联盟有什么不一样,请讲一下。
【展示点拨】
教师指名回答,并纠正、补充。
【设问导读】
一、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填空。
(1)距今八九千年,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且相对集中与流域。
(2)东西南北各地区的先民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2.连线。
东南部 辽宁建平、凌源交界 人头形彩陶瓶
东北部 上海青浦寺 石刀和彩陶双体罐
西 部 甘肃秦安 陶制牛号角和鸟形白陶规
西北部 山东泰安 镂空陶壶
A、女娲 B、舜 C、黄帝D、大禹
3、下列传说中的部落,位于南方的是( )
A、黄帝 B、九黎 C、九夷 D、三苗
4、远古社会中,下列事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排列为( )
①打猎 ②农耕 ③聚落④部落联盟
A、④③②① B、②③④①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5、炎黄结盟之前,炎帝和黄帝担任的都是( )
A、母系氏族首领 B、部落首领 C、天子 D、国王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学案三课:中华民族的祖先【学习目标】:1、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及华夏族、华夏文化等基础知识2、读诗词及远古传说等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懂得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的某些情况但又与史实有所区别。

3、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古代的地域文化各具风采,最终构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文化。

可见中华文化是由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

【学习重点】:远古先民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学习难点】:神化传说与史实的区别、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概念。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1、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怎样形成的?2、我们为什么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人文初祖”?3、黄帝部落生活的地域。

4、看教材15页的插图,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5、看教材15页的地图,山西有哪个部落首领?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老师的问题:课本13-----14页图片说明什么?三、巩固练习: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

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A、炎帝B、黄帝C、舜D、尧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C、我们尊称炎帝为“人文初祖”D、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3、、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①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②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③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教学反思】:。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

第3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学习课题】第一单元第3课【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了解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理解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的内涵。

2.历史解释:通过了解炎黄联盟认识到他们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了解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3.家国情怀:了解我们我们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禅让制。

【学习难点】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遗址的认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3.中华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特征。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和,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三)远古的传说二、合作探“究”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三、核心素养巩固1.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

”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2.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3.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联“经十载,导百川,功名传万里;定九州,规五服,圣主誉千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2024)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2024)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学习目标】①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②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学习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课前预习】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1、良渚古城遗址①地点:浙江省余杭市②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③遗址概况:古城等多组高等建筑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贵族墓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考古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都城遗址①地点:山西省省襄汾县②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③遗址概况:城内墓葬随葬品的多少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还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这些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远古的传说1、炎黄部落联盟①部落首领:炎帝、黄帝、蚩尤②战役阪泉之战:结果:黄帝胜影响:炎黄联盟形成。

涿鹿之战:结果:炎黄联盟胜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2、尧舜禹部落联盟①禅让制的含义:将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②尧舜禹的功绩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历史解释】结合所学说一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的历史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课题:第3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学习重点】远古先民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知识链接】
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

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

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

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

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

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

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学法指导】 自主预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完成自主学习板块的题目,并将无法独立完成的题目留到合作探究中去解决。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题
一、文化遗址 满天星斗
1.我国先民的足迹自距今 年以来,遍布祖国东西南北。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后,出现了聚落群,表明哪里可能存在着大的 或 。

2.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融合为以 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

先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二、炎帝和黄帝
1.神话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2.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 。

【合作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1.想一想:课本中P14-15页的白陶、彩陶的插图说明了什么?
2.如何看待炎帝和黄帝的神话传说?
3.我们为什么会自称是炎黄子孙?
【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
1.传说中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生活在距今( )
A.8000年前
B.6000年前
C.5000年前
D.约5000年
2.炎黄两部落走向联合后,主要发展地区是在( )
A.岭南地区
B.长江流域
C.沿海地区
D. 中原地区
3.今天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自豪的称自己是谁的子孙?( )
A.盘古
B.蚩尤
C.三皇
D.炎黄
4.相传黄帝和蚩尤为争夺中原地区展开大战的地点是( )
A.涿鹿之野
B.牧野之郊
C.阳城之外
D.朝歌
5.形成后来华夏族主体的部落是( )
A.黄帝、蚩尤部落
B.炎帝、蚩尤部落
C.黄帝、炎帝部落
D.黄帝炎帝和蚩尤部落
6.我国原始地域文化各具风采,主要是由于( )
A.自然环境的不同
B.人口密度的不同
C.原始聚落的多少
D.发展时间的长短
7.我国原始先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
A.较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B.以“城堡”为中心的聚落群
C.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
D.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
8.“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这句诗中的“轩辕”是( )
A.禹
B.炎帝
C.黄帝
D.蚩尤
9.某台湾旅行团要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10.被中国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11.涿鹿之战交战的双方是( )
A.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B.蚩尤部落——炎帝部落
C.蚩尤部落——黄帝部落
D.蚩尤部落——炎黄联盟
12.假如你生活在半坡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青铜剑
C.磨制石器
D.铁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