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丰台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语文(练习时间:150分钟)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22年暑期,电视剧《梦华录》在全国热播。

此剧生动展现了宋代的市井生活与民俗文化,其中,宋代的茶文化被精致地呈现出来。

女主角赵盼儿与胡掌柜斗茶的一幕格外精彩:镜头中,摆满茶碾、茶盏等茶具的桌前,赵盼儿先是以舞蹈功夫来配合制茶,接着在点茶时,她用茶盏奏出了《阳关三叠》的乐曲,而后表演了在茶汤上绘画的技艺“茶百戏”。

这段剧情引发了不少观众对宋代美学、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关注与讨论。

古代烹茶有“唐煎宋点”之说,说的是唐人品茶以煎茶为主,而宋时茶的品饮技艺,已由煎茶发展为点茶。

点茶是一项技艺性很强的沏茶方式。

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然后冲入沸水,这时水要喷泻而入,不能断断续续。

就在一只手往茶盏注入沸水之际,另一只手则持特制茶筅击拂,回旋搅打,最终使茶粉与沸水交融,茶汤表面泛起一层覆满盏面的汤花。

如此不断地运筅、击拂、泛花,使点茶进入美妙境地。

在点茶过程中,茶汤浮面出现的变幻,又使点茶派生出一种游戏,古人称之为茶百戏,又称分茶或汤戏。

北宋陶谷《清异录》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此载表明“茶百戏”就是由宋人点茶时派生出来的一种茶艺游戏。

“茶百戏”虽出自点茶,但着重点与之不同。

“茶百戏”讲究“技”,更注重“艺”,这个“艺”,就是使茶汤表面显现出变幻的纹饰图案。

现存很多宋人诗词中,我们能看到“分茶”之称,不见“茶百戏”或“汤戏”,这也许是因为其起初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简称“分茶”。

宋代茶百戏,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实用和审美兼得,增强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当时非常盛行,连边境内外的少数民族包括辽、金的茶饮方式都深受影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三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常的语言表达总是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使日常语言不得不通过一些非口头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东西。

语言都有从说出的东西中暗示未说出的东西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叫做语言的诗性。

语言一般皆有诗性。

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之处在于诗的语言具有最强的“思辨性”,它从说出的东西中暗示未说出的东西的程度最大、最深远,而一般的语言毕竟未能发挥语言的诗意之本性。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辞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

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阅读答案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阅读答案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023届高考语文大单元二轮复习练重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大单元二轮复习练重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守拙”二字是诗人对自己归于田园生活的状态自述。

何为“守拙”?“此‘拙’乃是相对于世俗之‘机巧’而言,‘守拙’意谓保持自身纯朴之本性(自世俗看来为愚拙),不同流合污。

”(袁行霈)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违背本性投身于仕途的机巧之中。

除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守拙”,诗人在其他诗词中也常以“拙”自居。

如《与子俨等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感士不遇赋》:“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杂诗·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咏贫士·其六》:“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可见,诗人对“拙”情有独钟。

“守拙”是远离官场黑暗,追求内心宁静的选择,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借用“比兴”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诗人入仕的状态。

“羁鸟”指笼子里的鸟,“池鱼”指失去自由的鱼。

借失去自由的“羁鸟”“池鱼”暗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

“旧林”“故渊”是“羁鸟”“池鱼”的归宿,暗喻田园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归宿。

“鸟”“鱼”的意象在诗人其他诗作中也多常见。

在《感士不遇赋》:“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陶渊明突围”审题立意指导与范文展示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陶渊明突围”审题立意指导与范文展示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陶渊明突围”审题立意指导与范文展示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世界中,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你对此有何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是结果,可指成功、目标达成等;“其中一个原因……”可指手段、方法或途径等。

“深广地同情万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是在说我们与外物的关系上,不沉溺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打破视野限制,开阔胸襟;“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是指广纳博取、兼容并蓄后也使自己的胸襟开阔,人与万物互相影响、协同发展。

结合学生生活、自身发展、人生规划、学业进步等,写出有认识、有见地的文章来。

参考立意:①打破界限,开阔胸襟;②物我相融,协同双赢;③打破界限,变成最好的自己;④打破界限,让世界更美好;等等。

立意指导:材料中提到陶渊明的两个关键行为:一是他能够“深广地同情万物”,这体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二是他“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这表明他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将视野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这两个行为的结果是,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这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既丰富了外部世界,也提升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

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并理解万物。

这种和谐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也是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立意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二、超越自我,拓宽视野。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备考:诗意人生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备考:诗意人生导写及范文

诗意人生【预测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上映了一部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该片记录的是已经96岁高龄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叶嘉莹,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传播与创作。

有学生问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少帮助呢”先生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你明白‘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的道理吗?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它们,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该生听完若有所悟……班级计划举行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诗意人生”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构思导引】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使人类步入了一个快节奏、大变化、物质异常丰富的社会,人类的精神、思想、伦理等在这个社会中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也产生了各种心灵危机。

“诗意”指向心灵,“诗意人生”既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和自觉行动,更是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想要追求精神充实需要深度审视的问题。

材料围绕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和一个学生的对话展开,学生的困惑实际上是在问那些对于现实生活帮助似乎不大的东西还有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叶嘉莹的回答有两个层次:一层是学习古典诗词不能让我们获得多少物质上的报酬,却对心灵起着莫大的作用,另一层是说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心灵较之于肉身,心灵更重要。

人不应只追求物质,更应该关注心灵。

如下立意可供参考:1.古典诗词浸润“我”的人生。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它带给我们的不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和伟大的心灵交流,给予我们美的享受,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

历经千百年淘漉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可以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的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

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怕仅仅是 冲破思想的牢笼 。
如 果 说 陶 渊 明 生 活 的 农 业 时 代 “ 笼 ” 还 是 由 “ 头 ” 制 作 的 樊 木 ( “ ”字从木 );那么 ,到了 工业 樊
“ 在樊笼 里 ,复得返 自然 。”有时 久
师 带去 战后德 国极 其缺乏 的面 包 、黄 也被他 叫做 “ 网 ” , “ 网裁 而鱼 罗 密 油 、咖 啡 、香烟 。北京 大学 资深教 授 骇 ,宏罗制 而鸟 惊 。彼 达人 之善 觉 ,
张世英 先生 曾在 其 《 人之 际 》一 书 乃逃 禄而归耕 。” 天 中指出 :陶 渊明 的诗颇 富哲理 ,西方 哲学 家 中 ,似 乎 只有 海德 格尔 的哲 学 与 陶诗 中的哲理 相近 ;海 德格 尔 的哲
●■


匐渊 明 看 当 人 的 生 存 困 境 弋
之路 ,即所 谓希望 正在 于绝望 之 中 。
仅 以古人在 后 人心 目中印象 的深 浅 ,
那也将 是 陶渊明 的再度 复 活。我愿 意 即所 谓民众 的 “ 口碑 ”判 断一个 人历 把我今 天 的这番话 ,作 为对 渐行渐 远 史地 位的 高低 ,那么 陶渊 明的名 声之
哲 学有过 亲 密接触 。台 湾辅仁 大学 教
授萧师毅 ( 9 18 ) 1l-96 年轻时曾与海 意 象 之 一 ,象 征 被 限 制 了 身 心 自 由 1 德格 尔 合作 共同翻 译过 老子 的 《 道德 的 、令人难 以忍 受的 生存处 境 ,如 :
经 》 ,还不时 给这 位正 交华 盖运 的老
斩首 百万 ,血座 宫殿城 堡 ,一端放上一缕清风 白云 ,奇怪的是
这 架 天平 竞 然没 有 显 示 出 太 大的偏 斜 。
陶 渊 明或 许真的 已经成 为 “ 夜 昨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材料解读与范文展示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材料解读与范文展示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材料解读与范文展示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世界中,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你对此有何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以其独特的生命态度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矛盾纷繁复杂,人们往往陷入现实的困境中难以自拔。

然而,陶渊明却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

在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陶渊明与万物的紧密联系。

他不仅仅将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从外物中汲取生命与情趣,以此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这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陶渊明与万物共生的哲学思想。

首先,陶渊明对万物的深广同情,使他能够以一种平等、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世间的一切。

他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将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视为具有生命和情感的存在。

这种同情万物的态度,使他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到外物的生命力和情趣,从而将自己的情感与之相融合。

其次,陶渊明通过将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得以焕发新的光彩。

他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命。

在他的笔下,山水草木、花鸟鱼虫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仿佛每一个细微的生命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的写作手法,不仅丰富了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也使他能够更好地传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最后,陶渊明从外物中汲取生命与情趣,以此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阅读题之陶渊明主题专练

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阅读题之陶渊明主题专练

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阅读题之陶渊明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俊(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的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024年华东师大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卷858

2024年华东师大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卷858

2024年华东师大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卷85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____B. 俗之所否,____去之C. 鲍叔不以我为____D. 鲍叔不以我为____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每折限一个宫调。

《长亭送别》出自“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王实甫的《西厢记》。

B. 《陈情表》《报任安书》中的“表”和“书”都是中国古代的文体之一。

其中“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书”指“书信”,《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C.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他著名的四大悲剧。

D.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可以分为内篇、外篇、杂篇,由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写。

3、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不顾。

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上片的前两句交代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 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第一篇: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陶渊明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陶渊明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陶渊明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那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11.(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B.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C.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D.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12.(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

从陶渊明看中国文人的二难选择作文

从陶渊明看中国文人的二难选择作文

从陶渊明看中国文人的二难选择作文
《从陶渊明看中国文人的二难选择》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陶渊明不?就是那个写了好多好诗的古人呀!
陶渊明可有意思啦!他本来可以当官,过那种看起来很不错的生活,可他却不干,非要跑到乡下去种地。

这就好像有个超级大蛋糕摆在面前,别人都抢着吃,他却摆摆手说:“我不要!”是不是很奇怪呀?
其实呀,这就是中国文人常常会面临的二难选择呢!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纠结,是先玩游戏呢,还是先写作业呢。

陶渊明就是在当官和追求自由之间纠结。

当官呢,能有权力,能受人尊敬,说不定还能有好多钱呢!可是呀,当官也有当官的烦恼,要应付各种人,要做一些自己可能不喜欢的事情。

那追求自由呢,就像陶渊明那样,每天自由自在地种地、写诗,多快活呀!但这也意味着可能会很穷,可能会被别人看不起。

哎呀呀,这可真是个大难题呀!就好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你们想想看,要是你们是陶渊明,你们会怎么选呢?
我觉得呀,陶渊明真的好勇敢,他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虽然可能日子过得不那么富裕,但他心里开心呀!
我觉得中国文人的这种二难选择真的好难呀,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才让他们变得更有意思,更让人敬佩呢!我们也要像陶渊明一样,勇敢地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路呀!。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时光里的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潜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时光里的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潜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时光里的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潜传》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时光里的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其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

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执事者闻(),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注]①属文:作文章。

56.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昭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昭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昭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康乐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康乐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康乐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6题。

(11分)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次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阅读答案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
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不属“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C.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2.下列关“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B.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
1、C,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2、D,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3、B,分析:A项强加因果。

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

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