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酶 -- 水解青霉素类 酰胺酶 -- 水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交叉耐药性
合成酶:乙酰化酶、磷酰化酶、核苷酸酰化酶 (钝化酶) 氨基甙类 (质粒介导)
15
青霉素
头孢菌素
16
2. 细菌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 → 抗菌素不易 与细菌结合
7.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 FEE) ----抗菌药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
7
8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二、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抑制核酸(DNA/RNA)合成 五、影响叶酸代谢
第四十一章
抗菌药物概论
中山大学 中山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汪雪兰
1
第一节 常用术语
1.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防治细菌性感
染疾病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 Agents)
--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抗微生物或癌细胞 的产物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耐青霉素肺炎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 多重耐药G-杆菌 第三代头孢耐药G-杆菌 耐碳青酶烯类部分G-杆菌 耐喹诺酮的大肠埃希菌
14
一、耐药机制★
1. 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 抗菌药物失效 水解酶:β-内酰胺酶 (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10
11
第三节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抗药性) (resistance)
--- 指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的产生耐受性,即反应性下降
甚至消失的一种状态。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 疗作用就明显下降甚至无效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天然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性 (acquired resistance)
mg/L
MPC MSW=细菌突变选择窗 MIC
敏感株受抑制,突变耐药株仍可繁殖
细菌继续繁殖,促进新的突变耐药株产生
1.5 2.0 2.5 3.0h
90年代后面临的耐药性问题
MRSA MRCNS PRSP VRE VREF VRSA ESBLs(超广谱-内酰胺酶) AmpC 酶(高产头孢菌素酶) 金属-内酰胺酶 QREC
3
Picture A shows the cell killing power of Penicillin G against the yellow bacterium, Micrococccus Luteus. Picture B shows the typical asexual sporing structures of a species of Penicillium.
2
Penicillins
The First Antibiotics Discovered in 1928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hibition zone
《论青霉菌培养物的抗菌作用》
Penicillium sp. mold
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 英国细菌学家
4
• Scottish physician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ed penicillin on accident in 1928.
• Drug companies began mass-producing penicillin in 1943.
• Microbes began appearing that could resist penicillin in 1947.
3. 抗菌谱---- 抗菌药物的作用范围
窄谱抗菌药 -- 抗一种菌种或一属细菌 广谱Hale Waihona Puke Baidu菌药 -- 抗多种不同病原菌
4. 抗菌活性---- 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 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MIC90 <1mg/L
▲多重耐药性 (multidrug resistance,MDR)
指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各异)
的抗菌药物具有耐性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
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12
耐药的防止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PC 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SW
•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were first reported in England and France in 1987, and appeared in one New York City hospital in 1989.
5
2. 抑菌药---- 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但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 抑制并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MPC=防突变浓度=在接种细菌量为1010CFU/ml的琼脂平板上 用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不出现菌落生长的抗菌素浓度,此时 临床疗效最好
用杀菌剂不需要全疗程都保持在MPC之上 经试验的药物有:青、红、喹诺酮、氨基苷、利福平等
87654321 0
>MPC防突变浓度可限制突变耐药株的产生
MIC
MPC=防突变浓度
LD50 LD5 ── 或 ── ED50 ED95 化疗指数越大,治疗效果越好,毒性越小,应用价值高, 但并非绝对安全。
6.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
----病原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 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 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有较明显的PAE
高敏
MIC90 1mg/L~4mg/L 中敏
MIC90 4mg/L~32mg/L 低敏
MIC90 >32mg/L
耐药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 杀灭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
5.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合成酶:乙酰化酶、磷酰化酶、核苷酸酰化酶 (钝化酶) 氨基甙类 (质粒介导)
15
青霉素
头孢菌素
16
2. 细菌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 → 抗菌素不易 与细菌结合
7.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 FEE) ----抗菌药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
7
8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二、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抑制核酸(DNA/RNA)合成 五、影响叶酸代谢
第四十一章
抗菌药物概论
中山大学 中山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汪雪兰
1
第一节 常用术语
1.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防治细菌性感
染疾病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 Agents)
--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抗微生物或癌细胞 的产物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耐青霉素肺炎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 多重耐药G-杆菌 第三代头孢耐药G-杆菌 耐碳青酶烯类部分G-杆菌 耐喹诺酮的大肠埃希菌
14
一、耐药机制★
1. 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 抗菌药物失效 水解酶:β-内酰胺酶 (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10
11
第三节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抗药性) (resistance)
--- 指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的产生耐受性,即反应性下降
甚至消失的一种状态。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 疗作用就明显下降甚至无效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天然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性 (acquired resistance)
mg/L
MPC MSW=细菌突变选择窗 MIC
敏感株受抑制,突变耐药株仍可繁殖
细菌继续繁殖,促进新的突变耐药株产生
1.5 2.0 2.5 3.0h
90年代后面临的耐药性问题
MRSA MRCNS PRSP VRE VREF VRSA ESBLs(超广谱-内酰胺酶) AmpC 酶(高产头孢菌素酶) 金属-内酰胺酶 QREC
3
Picture A shows the cell killing power of Penicillin G against the yellow bacterium, Micrococccus Luteus. Picture B shows the typical asexual sporing structures of a species of Penicillium.
2
Penicillins
The First Antibiotics Discovered in 1928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hibition zone
《论青霉菌培养物的抗菌作用》
Penicillium sp. mold
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 英国细菌学家
4
• Scottish physician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ed penicillin on accident in 1928.
• Drug companies began mass-producing penicillin in 1943.
• Microbes began appearing that could resist penicillin in 1947.
3. 抗菌谱---- 抗菌药物的作用范围
窄谱抗菌药 -- 抗一种菌种或一属细菌 广谱Hale Waihona Puke Baidu菌药 -- 抗多种不同病原菌
4. 抗菌活性---- 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 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MIC90 <1mg/L
▲多重耐药性 (multidrug resistance,MDR)
指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各异)
的抗菌药物具有耐性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
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12
耐药的防止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PC 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SW
•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were first reported in England and France in 1987, and appeared in one New York City hospital in 1989.
5
2. 抑菌药---- 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但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 抑制并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MPC=防突变浓度=在接种细菌量为1010CFU/ml的琼脂平板上 用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不出现菌落生长的抗菌素浓度,此时 临床疗效最好
用杀菌剂不需要全疗程都保持在MPC之上 经试验的药物有:青、红、喹诺酮、氨基苷、利福平等
87654321 0
>MPC防突变浓度可限制突变耐药株的产生
MIC
MPC=防突变浓度
LD50 LD5 ── 或 ── ED50 ED95 化疗指数越大,治疗效果越好,毒性越小,应用价值高, 但并非绝对安全。
6.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
----病原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 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 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有较明显的PAE
高敏
MIC90 1mg/L~4mg/L 中敏
MIC90 4mg/L~32mg/L 低敏
MIC90 >32mg/L
耐药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 杀灭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
5.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