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民风民俗资料

合集下载

介绍太原习俗作文

介绍太原习俗作文

介绍太原习俗作文
哎呀呀,太原可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呢!这里有好多有趣的习俗,让我来给你介绍介绍吧,嘿嘿。

过春节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晚上还会放鞭炮。

我们小孩子可以穿上新衣服,去拜年,还能收到好多红包呢,哈哈!
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老鼠嫁女”。

在正月初十的晚上,人们会把家里的灯都关掉,然后用面粉做一些小老鼠,放在角落里,让它们“嫁女”。

我觉得这个习俗好有趣呀,嘿呀。

到了端午节,大家会吃粽子、赛龙舟。

我最喜欢吃甜甜的粽子啦,哎呀,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太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灶”。

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会给灶王爷献上好吃的,希望他能在天上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

哎呀呀,太原的习俗可真多呀!每一个都很有趣,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我喜欢这些习俗,也希望它们能一直传承下去,嘿呀!。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地区有着独特的结婚风俗。

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娘会穿着一身红色的汉服,头戴嫁衣,身上挂着金银饰品。

婚礼当日,新娘会先到新郎家中拜见长辈和祖先,这被称为“过大礼”。

在过大
礼时,新娘会献上糕点、烟花和酒,表示对家族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之后,新娘和新郎会到官府登记结婚,并在登记后举行婚礼仪式。

在现代化的婚礼中,新人们通常会选择在宾馆或者酒店举行婚礼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这个幸福的时刻。

在酒席上,新人会向所有宾客敬酒,表示对大家的关爱和支持。

此外,太原地区的婚庆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传统。

如婚车大巴士围绕新房三圈,新人要一起跳过火盆,象征着迎来幸福和团圆。

当然,现代的新人们也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让婚礼更为个性化。

总的来说,太原的结婚风俗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融合,彰显了山西太原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 1 -。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小智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感受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美食文化。

我们来了解一下太原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太原,有一种叫做“脸谱”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脸谱是一种用于表演戏剧的特殊化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太原,脸谱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如今依然可以在一些戏曲表演中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脸谱,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破五节”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破五节舞蹈的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传统手工艺。

在太原,有一项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叫做“铁画”。

铁画是一种用铁丝制作的绘画作品,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锻打、焊接、錾刻等多个步骤。

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故事。

这些铁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太原,有很多铁画艺人依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为人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作品。

再来说说太原的美食文化。

在太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小吃叫做“刀削面”。

刀削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面条是用手擀出来的,而不是用机器制作的。

这种面条的口感弹牙筋道,非常好吃。

除了刀削面,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麻花、油茶、豆腐脑等。

这些美食都是太原人民的日常饮食,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太原有一种叫做“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它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剪影艺术,通过灯光照射,将剪影投射到幕布上,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画面。

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秧歌舞蹈的动作欢快、节奏鲜明,寓意着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太原古城文化特色介绍

太原古城文化特色介绍

太原古城文化特色介绍太原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

太原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太原古城的历史、建筑、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介绍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太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夏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太原古城曾是晋国的都城,也是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

这使得太原古城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太原古城的建筑也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城内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宋代的木结构建筑,元代的仿木结构建筑,明代的砖石建筑等等。

这些建筑物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古城内的建筑群落布局合理,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享受。

除了历史和建筑,太原古城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晋商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业家族之一。

太原古城内的许多建筑和街道都保留了晋商的影子,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当年晋商的繁荣和商业氛围。

此外,太原古城还有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比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太原古城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赛。

这个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成为太原古城独有的文化活动。

太原古城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和传统习俗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上。

太原古城的居民善于传统手工艺,如刺绣、木雕和陶瓷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体现了太原古城居民的智慧和技艺,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太原古城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皮影戏、评剧和民间舞蹈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太原古城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太原古城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历史、建筑、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都展示了太原古城的独特魅力。

太原古城的文化特色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婚礼通常是由男方家长发起的,女方家长则要在婚礼上给予回礼。

在传统的婚礼上,一般要进行“三拜九礼”的仪式,这是表达新婚夫妇对双方父母尊敬和感激之情的重要环节。

此外,还会有拜堂、合家欢、酒席等传统仪式。

在饮食方面,太原的婚礼上一定少不了蒸饺、豆腐脑、酱肘子等地方特色美食,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寓意着新人婚后幸福美满。

在服饰方面,新娘一般会穿上传统的汉族婚纱和配饰,新郎则会着传统的中式长衫和黑色礼帽。

总的来说,山西太原的婚礼风俗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展示了这个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 1 -。

太原民俗部分简介

太原民俗部分简介

三 节日篇
过唱
节日简介
太原郊区,有一种乡俗,老百姓称之为“过唱”。过唱时,乡里人要请城里 的戏班到乡间演出。过唱一般一年一次,一次三到五天,村村都有自已的节 日,经常是一村唱完了接着另一村,过唱时间多选在六月初六、七月十五、 八月十五左右,其他时间也有,农忙农闲错开,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过唱既是民间的传统风俗,也是乡间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是乡间串亲戚、 走朋友的节日,至今仍然“红火”非凡。
过唱的戏曲一般为晋剧,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 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 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过唱的曲目包括《打金枝》、《辕门斩子》、《卖画劈门》、《游西湖》、 《风雨行宫》、《算粮》、《见皇姑》、《樊梨花》、《徐策跑城》、《芦 花》、《程婴救孤》(又名《赵氏孤儿》)、《范进中举》、《周仁献嫂》、 《忤逆坟》、《富贵图》、《空城计》、《钟馗嫁妹》、《杨八姐游春》、 《教子》、《大脚皇后》、《五女拜寿》、《十五贯》、《狸猫换太子》、 《卧虎令》、《下河东》、《小宴》等等。
作品一览
《曳鼎歌》:武则天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
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 第一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似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
乃升曦。 第二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
宫。 第三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圜坛敢申
整体评价
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太原民风民俗资料全

太原民风民俗资料全

太原民风民俗太原年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

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

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

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

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

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

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有哪些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有哪些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有哪些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你知道山西太原春节习俗吗?下面店铺就告诉你山西太原春节习俗,一起看看吧!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这和中国春节习俗的其他地区是一样的,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山西各地春节习俗左权——豆腐头脑和面茶春节要守岁,要吃饺子,还要放炮。

故乡在晋冀交界,春节风俗和多数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但有两样习惯,却是在外地很少见到的。

一个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

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

但故乡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

但为什么这样吃,爷爷奶奶辈的人也说不上来。

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节日专吃炒豆腐的风俗,似乎只有苏南人有冬至吃大葱炒豆腐的习惯,但一个在苏南,一个在晋中,应该只是巧合吧,说不上有什么渊源。

太原地区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

太原地区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

太原地区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太原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其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也非常独特。

在这里,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喜事,更是一种社会和家庭的盛大庆典。

下面是太原地区婚礼的风俗习惯和流程:一、订婚阶段1.选日子:在太原地区,选取婚期通常需要婚庆公司或传统习俗中的媒人的帮助。

他们会为新人选定吉祥的日子。

2.纳吉日:纳吉日即是为了预示喜事顺利的一天,通常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为新人祈福。

3.聘礼: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通常包括金银珠宝、布匹、酒和糖果等。

女方会派遣家人去接礼,并向男方送上锦囊以表感谢。

二、婚礼前准备1.新房准备:在太原地区,新房是新娘家人为新人准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

他们会精心布置新房,用红色装饰来象征婚姻的幸福和吉祥。

2.选购婚礼物品:如新娘的嫁妆、婚庆用品等。

三、婚礼流程1.迎亲:在婚礼当天,新娘家将出嫁的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迎接新郎的到来。

新郎会带领一队人马,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

全程伴随着锣鼓喧天、烟花爆竹,热闹非凡。

2.过门:新郎将新娘背过门槛,象征新娘离开了娘家,正式成为新郎的家庭的一员。

此时,新郎家人会敲锣打鼓以示欢迎,新娘家人则会抛洒糖果、瓜子等以象征喜庆。

3.举行婚礼仪式:太原地区的婚礼仪式通常会在晚上进行,会有专业的主持人带领,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敬茶、敬酒、交换戒指等。

4.喜宴:婚礼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和亲友们会前往酒店或者餐厅举行喜宴。

喜宴通常为一个非常盛大的宴会,菜肴丰富多样,有特色的太原小吃,如过油肉、炒肝、驴肉火烧等。

5.拜堂:在婚宴的最后,新娘和新郎会进行拜堂的仪式。

他们会向祖先和天地行拜礼,祈求祖先庇佑和天地祝福。

然后,他们会互相敬酒,并举杯祝福祖先和嘉宾。

四、婚礼之后1.回娘家:新娘在结婚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回娘家探望双亲,回娘家时通常会带上一些礼物,如水果、糕点等。

2.宴客:结婚后,新人还会在新郎家里宴请亲朋好友,以示感谢。

3.新房生活:新郎新娘结婚后会正式开始新生活,他们会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和幸福。

山西的习俗

山西的习俗

山西的习俗山西,古称太原,地处中国北部,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山西的习俗和风俗从古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习俗中赤坊衮衣。

赤坊衮衣源于古汉族传统。

它是山西人民特有的服饰,代表着繁荣昌盛、勤劳智慧和文化底蕴。

赤坊衮衣以赤色为主,色彩鲜艳,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本民族特色。

赤坊衮衣可以分为男、女、少儿三种类型,男装外表装饰有许多花纹和彩饰,而女装多以黑白、墨绿、红色为主,搭配绣花或刺绣的装饰,总的来说赤坊衮衣是以旗袍为基础,以涤纶做成的,既好看又耐用。

另外,山西也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然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春联。

早在春节前夕,山西人就会在门口面粉墙上贴上精美的春联。

春联多以诗词、谚语、歌谣为主,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在这个节日的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欢乐和温馨。

此外,山西还有极具特色的家庭聚会传统,多由家里的大人和孩子参加,家人们把衣服拆开来做的,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其他活动,山西人喜欢用自家做的衣服来参加活动,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尊重。

最后,山西另一项最著名的传统习俗就是“大年初五”。

大年初五,历史上是山西人民祭祀先祖、吃年夜饭的传统节日,现在,人们也有了新的传统。

比如,家庭聚会、歌舞等庆祝活动,每年这一天山西人民都会穿上漂亮的衣服,拜访亲朋,举行庆祝活动,共庆新春佳节,充满活力。

山西的习俗和风俗从古至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赤坊衮衣、春联、家庭聚会以及大年初五等传统习俗,让山西的文化底蕴得到表达,让人们在这个节日的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欢乐和温馨。

西的传统文化精神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希望山西的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在传承中发展壮大。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对现在的80后甚至90后新婚夫妻来说,婚礼上繁琐的传统礼节着实是件想想就头大的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山西太原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婚礼前一天】避嫌:婚礼前一天男女双方不能见面;谈判:傍晚男方代表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婚礼安排,并留下水果糕点等礼物。

喜字:小区门口、单元门口、家门口和卧室门口分别贴一对大红喜字,每阶楼梯贴一对小喜字,女方家贴单喜字;嫁妆:一定要有被子、枕套、被套、牙刷牙缸等生活必备品,和新娘从里到外的红色衣服,最重要的就是红色皮箱,要放好陪嫁礼单和压箱底钱。

12点:当晚十二点新娘要吃开心饺子宽心面,饺子的个数为:新娘虚岁+天+地+子孙饺,子孙饺是大饺子包小饺子,包的越多越好,宽心面必须是一根面条。

【婚礼当天】梳妆:新娘早起做发型,穿好婚纱后就不能下床了;挤门:新郎见到新娘要冲破两道门,一道是亲戚们,一道是闺房门。

闺房内必须是伴娘或新娘的女性朋友,不能有任何男性。

接花:新郎要闯过伴娘们的关卡让新娘收下捧花;找鞋:新郎发动伴郎们找到藏好的新娘鞋,为新娘穿好;改口:新郎改称新娘父母爸妈,新娘父母给改口红包,新娘弟妹改称新郎姐夫,新郎给弟妹改口红包。

新郎新娘拜别女方父母。

行礼过程中新娘不能踩地,脚下垫红色手绢;上车:新娘由新郎抱着或背着送上接亲的喜车;手绢:伴娘事先备好红手绢,如果路上碰到其他婚礼车队,要抢先扔出手绢,避免冲喜。

进门:新郎将新娘抱着或背着上楼,新娘要跨进门,不能踩到门槛;换衣:新娘进门后将穿来的衣服鞋全部换掉,不能再穿;开箱: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将嫁妆箱打开,读出陪嫁品,摆出压箱钱。

男方父母将压箱底钱翻倍再放入箱中锁起来开箱的人会得到大红包;认亲:女方改口叫男方父母爸妈;酒店:如有别家同时典礼,伴娘也要抢先扔红手绢;典礼:按照婚庆公司流程宣誓、敬酒等;婚礼上会闹伴郎伴娘,请他们做一些搞笑的游戏。

这也是太原婚礼一大特色哦。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的结婚风俗从古至今,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和习俗。

在传统婚礼中,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往往需要家族长辈的协商和决定。

结婚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求婚,这通常需要准备一份贵重的礼物。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男方就会送上婚戒和彩礼,表示真心诚意的求婚。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正式的嫁衣,包括红色的袍子和头纱等。

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礼服,头上戴上红色的花环。

在家族长辈的见证下,新娘和新郎会一起行三跪九叩的礼仪,以表示对父母和祖先的尊重和感恩。

接下来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喜宴、拜堂、敬茶和烧酒等。

除了传统的婚礼仪式,太原的年轻人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结婚方式,比如在景点或者酒店举行主题婚礼。

这些新型婚礼相对于传统的结婚方式更加个性化,能够展现新人的个性和品味。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太原的结婚风俗都反映了当地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婚礼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对爱情和家庭的珍视和传递。

- 1 -。

太原地区的文化遗产

太原地区的文化遗产

太原市的文化遗产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分别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杏花岭区、迎泽区、万柏林区、小店区、尖草坪区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城六区”的概念。

一.民间美术:无二.民间音乐:1太原锣鼓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

鼓文化已成为三晋文化的代表,成为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不但为三晋大地添彩,更为中华民族增光。

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

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

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太原锣鼓在农村多在逢年过节时打击取乐,或为社火表演伴奏。

1950年太原矿山机器厂率先成立了太原第一家厂矿锣鼓队.70年代后期,出现了锣鼓乐谱和专职指挥,创建了锣鼓协会,90年代后,大量职业性和半职业性锣鼓队进入市场,艺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1990年9月22日,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太原锣鼓队奏响了开场节目《丰收锣鼓》;1995年,赵庄女子威风锣鼓队参加了“95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获最高奖。

以后太原锣鼓队还赴港澳地区和出国进行了多次表演。

2吹打乐史料记载我市民间吹打乐始于秦汉。

民间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是成熟于明清,并普及到民间,在全市极普遍。

有专家将民间吹打乐分为粗吹和细吹两种类型。

粗吹乐器有唢呐、笙、管、大鼓、大锣、大镲,多用于民间喜庆节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为民间八音。

民间八音大体可分南北两路。

太原以南吹打并重,吹管乐器主要是唢呐。

北路侧重吹,锣鼓只作配合。

细吹主要指佛道音乐,这是民间的室内轻音乐,吹管乐器主要是笙管,打击乐器除小件锣鼓铰子、叮哨外,又加进一些佛道专有乐器,如钟磬木鱼,鱼鼓、简板等。

太原民间故事,太原民间传说大全

太原民间故事,太原民间传说大全

太原民间故事,太原民间传说大全太原民间故事,太原民间传说大全,以下是太原民间故事,太原民间传说大全,希望以下的资讯可以为你们的生活带来帮助。

太原民间故事:得喜”,是山西乡间妇女怀孕的别称。

一般城乡妇女称“得喜”的喜讯时,有的叫“有喜”了,有的叫“有身孕了”,有的则称之为“有身子了”等等。

有些年青女子,有了孩子之后,往往羞于启齿,常常用“有了”来代替。

只有在大城市中,比较习惯的叫法才是“怀孕”。

那些结婚不久,刚刚怀孕的女子,则羞于告人,甚至对自己的丈夫也是用“有了”来简单地表示自己已怀有身孕。

丈夫听后,自然喜出望外。

怀孕后的妇女,有各种反应,在医学上叫妊娠反应,在民间叫法则不同。

山西乡下,有的称之为“害娃娃”,有的叫做“害口”,还有的叫做“害喜”。

得喜的消息家中大小知道后,自然欢喜异常,无论怀孕妇女的父母,还是公婆、丈夫以及其它人。

怀孕所以称之为喜,是与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有关。

中国人历来都认为“无后为大”,既然有后,有身孕,那就意味着后世有人,可以传宗接代。

同时也说明,娶来的媳妇是有生育能力的,这就为家族的人口繁衍报了喜。

由于中国封建的传统观念影响,得喜之中很重要的“喜”是在于有子。

怀孕的妇女,当然不可能知道腹中是儿是女。

但是,怀孕本身就意味着腹中胎儿是子,即便这次不是子而是女,下次也会生个儿子的。

喜的内容也就包容在其中了。

在旧社会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前,生多胎是比较常见的事,子女双全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已在根深蒂固的。

山西省民间传说大全:得喜后,有人要四处说喜。

说喜,也就等于报喜。

得喜的消息传出后,家中人会对孕妇采取保护措施。

在孕妇“害喜”期间,加强营养,强调孕妇的休息,不生气、少生气,使孕妇身心保持良好的状态。

为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农忖中还有许多禁忌,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怕生下孩子是“兔唇”,即豁唇。

山西有的地方不许孕妇吃葡萄,怕胎儿长成葡萄胎。

山西还有的地方,不让孕妇参加婚礼、丧礼。

总之,“得喜”的同时,让孕妇深居简出,谨慎生活,这是得喜后的“忧”,直到腹中婴儿出生后,这些谨小慎微的规矩,民间的传统才算告一段落。

太原的风俗作文

太原的风俗作文

太原的风俗作文
我的老家在山西太原,我喜欢我的老家,因为那里的风俗习惯深入我心。

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太原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

在山西太原,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

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

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到我的老家山西太原做客!。

太原清明节的习俗

太原清明节的习俗

太原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扫祭祖节日,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民俗传统节日。

在太原,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包括扫墓、祭祖、踏青等诸多形式。

清明节前夕,太原的老百姓会提前准备祭祖用品和食材,如鲜花、糖果、水果、糕点等,准备送到祖先的墓地上,以供祭拜祖先之用。

此外,一些家庭还会提前清理墓地,修葺坟墓,使之焕然一新,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

清明节当天,太原的市民会一大早起来准备祭拜,一般会在早晨六七点钟左右就出门赶往祖坟。

他们手持鲜花、糖果等祭祀用品,走在路上,既庄重又悲切。

有的人还会戴黑纱巾或者黑色帽子,表示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到了墓地之后,他们会整理墓地,然后点燃纸钱,向祖先行三鞠躬,献上祭品,最后敬献花圈并祭奠祖先。

祭拜完毕后,他们还会在墓地旁边生火煮饭,摆上丰盛的祭品,和家人一起吃一顿冥飨,以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怀念。

在太原,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树木开始抽新芽,草木葱茏,春意盎然。

太原的市民会趁着这个季节的清新气息,走出家门,到郊外、公园或者是风景名胜地去踏青游玩。

他们会结伴而行,一边赏花赏景,一边欣赏春天的美丽风光,享受春日里的芬芳和宁静。

除此之外,踏青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荡秋千、吹风车、放风筝、做捏陶等等,活动丰富多彩,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以放松身心,感受到春天的来临。

此外,清明节还有扫墓的习俗。

扫墓是指祭祖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进行一次清扫、整理,然后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生活幸福。

在太原,扫墓活动通常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有些人甚至会提前数天到墓地准备。

清明当天,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有的人在扫墓,有的人在祭拜祖先,有的人在欣赏春色,一派繁忙而又祥和的景象。

不仅如此,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习俗,如放风筝、打马球、踩秧歌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总的来说,太原的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风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民风民俗太原年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

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

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

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

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

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

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

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社火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

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

”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

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

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

”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

”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

”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

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

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

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

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

太原锣鼓太原锣鼓,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的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

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

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

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

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

其演奏技艺之娴熟,场面之激烈,实属国内罕见。

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

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

提示: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区都要组织锣鼓表演,欢庆节日!徐沟铁棍、背棍、担棍、划棍棍的民俗文艺活动,也是太原传统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

所谓“棍”,无论是极高的铁棍,一人肩背的背棍,两人肩抬的担棍,还是由四人抬起前后高低滑动的划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只不过因其活动位置和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名之。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

“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横条小高台,两端竖起两支直径为三公分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棍,棍之间,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当在这三支铁棍上绑好三个孩子之后(一般是女孩子),导演就根据自己的构思,让演员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

自然,演员中也包含了抬起横杆的十六个男青年的走步与动作。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

下面的男子汉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

上面的表演者,亦为八九岁的灵巧女孩。

提示:铁棍、背棍是每年正月十五最重要的民间文艺表演节目。

最有名的当数徐沟铁棍,曾多次上京演出,引起轰动!您可以在正月十五白天乘车到徐沟欣赏精彩的铁棍表演,顺便品尝一下徐沟的美味小吃--灌肠!清徐架火清徐架火其实是典型的南庄架火。

南庄架火,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工艺独特,有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架火,由描龙绘凤、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宏伟,颇为引人注目。

架火有平年与闰年之分。

平年架十二层,闰年架十三层。

这些殿宇楼阁,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从底到顶足有十三米开外。

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衬托,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

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纸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图案各异,风格奇特。

图案有八卦、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提示:清徐经济发达,每年正月十五都有盛大的架火,远近村民都成群结队地前往观望架火,就连外地的客商也要借此机会观赏架火,并洽谈生意。

您可在正月十五当晚乘车到清徐县城观看精彩的架火表演。

唱大戏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

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故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近三百人。

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

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琢,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

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空城计》、《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提示:在太原周围的许多村庄每年都有赶会唱戏的习俗,游客可以到村里亲自体验晋剧的艺术魅力!莲花落太原较早的曲艺表演,似乎要数太原莲花落了。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

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市曲艺演员曹强对晋中莲花落加以改造而成现今的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

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

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

提示:曹强老先生的莲花落脍炙人口,在广播中还经常播放,游客也可以在音像店中购买到曹强先生的莲花落专辑,您可以大饱耳福!太原剪纸剪纸,是一种用纸造型构成各种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

或用剪刀在纸上裁剪,或用刻刀在纸上裁刻,是太原农村已经普及了的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工艺品。

剪纸的图案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

比较惯用的图案有花草鸟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吉祥文字、喜庆图案。

色彩绚丽,乡土气息浓郁。

各色剪纸贴在新换的窗纸和明净的玻璃上,清新、别致、大方,使农家院落喜气盈盈,生机勃勃,节日气氛非常浓烈。

提示:快过年时您在大街小巷随处可看到卖剪纸的摊点,花样繁多,做工精致,一般一元一对。

您不妨买一些贴在窗户上,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太原地方名品特产·传统工艺推荐榆次堡子酒榆次堡子酒系历史名酒,1900年慈禧太后曾饮此酒,故称为御酒。

据《榆次县志》记:“烧酒性香烈,行销远近,以产高家堡、乔家堡者为最,人称堡子酒。

”民国四年(1914年),堡子酒在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获得一等奖。

玻璃圪嘣玻璃圪嘣是一种薄玻璃响器,是太原地区节庆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生“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极受儿童欢迎。

段亩砚段亩砚产于五台县城南40公里滹沱河南岸的段亩山(又称文山)。

文山石色有紫、黑、绿三种,以紫色石最佳。

文山西麓素有“砚乡”之称,选料精细,制出的仿古砚台精美异常。

《兰亭序》砚、仿明抄手海水池砚、雕龟兽池砚、五蝠捧寿砚已经成为山西名砚。

仿古铁器太原晋祠宋铸铁人闻名天下,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古铁器,产品品种繁多,用工精良,如“马踏飞燕”、“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酷似原作。

汾酒汾酒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白酒,始酿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汾酒“入口绵、落口甜、酒后有余香”,以色、味、香三绝著称,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

曾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