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风民俗资料和图片

合集下载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家庭、孝道、礼节等。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人民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草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的文化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羊肉、牛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蒙古烤肉和羊肉汤等。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节和祭敖包等。

3.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回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们主要的食物是清真食品,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

4.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雪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等省份的藏区。

藏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文化遗存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和拉萨的酥油花节等。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以水果和羊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和手抓饭等。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

6.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

苗族的文化独特,他们以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音乐舞蹈传统。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节和龙舟节等。

7. 彝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深厚,他们以烤全羊和羊肉汤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砣砣肉和酸汤鱼等。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和彝年节等。

8.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以大米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桂林米粉和粽子等。

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歌节和糍粑节等。

9. 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中国东北的民风民俗

中国东北的民风民俗

那么 ,如果云南的客人来我 们东北旅游我们会怎么做呢?
游戏
饮食
从 哪

个 方

风俗
节日习俗

东北的饮食
东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 “豌豆黄”、“白肉血肠”,朝鲜族的“冷面”、“打 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 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 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往往用黄米磨 成水面,或者夹小豆泥蒸粘糕饽饽,或包上小豆馅烙“粘 火勺”,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会做很多,放在外面冻 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 “苏子叶饽饽”也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馅,再用苏子叶 裹上蒸熟。因为状似耗子,又叫“苏耗子”。做这些“粘 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 饿,便于远程外出从事射猎活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 祭祀用的食品。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人人 都爱吃,它们的来历反而被人忽略了。
总结
东北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云南的客 人真的来我们东北,我们一定要热情的接 待他们。讲解我们的风俗,和他们一起享 受东北的美味、游戏、和更多的民风民俗!
游戏
• 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 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 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 小骨头做成 。,吉林的叶赫称为“珍儿”、 “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 部称为“珍儿”、“轮儿”、“壳儿”、 “背儿”。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
节日习俗
•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 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 帖、作春帖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民风民俗》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民风民俗》PPT课件

二、我国的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 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 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 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 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 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 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 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 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 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 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 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元日》
译文:
【宋】王安石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
爆竹声中一岁除, 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
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
千门万户曈曈日, 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
元日:农历正月 初一,即春节。
《清明》
【唐】杜牧
端 午 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 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 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少数民族的民俗
德昂族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 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 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苞谷 和薯类为主食。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 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蔬菜种类繁多, 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 笋食用。

图解中国民俗民风

图解中国民俗民风
中 国 民 俗 民 风
此为中国卖茶汤之图也其人肩挑水筒火壹遇食者开 水冲面成糊上撒红糖果料其味甚甜当做点心而已
此中国三棒鼓之图也其人陕者来京採差手持木 棒三根下支一小鼓其棒起落于鼓速打代唱讨钱 作为盘缠非作艺江河湖也
踢毽子
打蛋雀
剃头棚放睡
踩高跷
开箱子
杂耍
剃头
銲水烟袋
扮小丑乞讨
打糖罐
卖皮鞭子
披殃榜
广东妇人
蹬梯子
宰羊
放风筝
抖空竹
卖芝麻杆
做潮烟
唱大鼓
此中国卖图儿之图也其人在京城内 外采访异怪之事编成词语刷印数张 在沿街吆呼卖于住户观看也
钻火圈
箍桶
下棋
赶集
烧包袱
捡抅货
修脚子
跑堂过卖
卖蝈蝈

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

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

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白族白族典型的民居是“三房一照壁”。

三面的房屋都是山墙高大的两层楼,一面的照壁白灰粉刷,配以书画,使整个建筑构成完美的一体。

建筑物的大门开在照壁的一侧。

工匠们通常在门楣和门的两旁装饰有泥雕,水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等。

门楼和照壁及白族民居的主要特征。

白族的木雕技术高超,民居使用雕花格扇门。

工匠们能在三至五厘米厚的木板上分二层,三层,四层甚至五层做成透雕。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人口约160万。

早在宋代白族就在云南大理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大理国,至元朝以后便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以盛产大理石而闻名于世。

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画既是用大理石磨制而成,天然去雕饰。

“爱得俏,一身孝”,是白族服装的典型写照。

白族人喜欢把白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配以其它颜色,使自己的服装结构映衬协调,色彩对比明快。

正如歌谣所说:“腰扎短围腰,蝴蝶接带飘,背上竹箩筐,斜插小镰刀,健步上山去,素手两边摇”。

白族人喜爱喝茶,亦有唱烤茶的茶道,谓之“三道茶”。

“三道茶”是头苦,二甜,三回味。

饮毕,口角留香。

白族以大米小麦为主食烹调机翼高,很多人家喜欢腌火腿,嗜酸、冷、辣口味,爱吃“生皮”,大理的沙锅鱼尤以著名。

白族的主要节日有大过年,三月街,饶山林和火把节。

白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小调优美动听,民间音乐和曲艺也独具民族风格。

哈尼族哈尼族现有人口12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元江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俚书写时一般用汉文。

哈尼族多在朝阳的山腰地建立村寨,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柱,有平顶,有人字形和四斜角等几种外型。

由于其形状象蘑菇,所以又被人称为“蘑菇房”。

室内布局多为一厅两房,和耳房两间。

中间的厅堂,用于生火煮饭和接待客人,大户人家才有条件单独盖有厨房。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前青年男女有充分的佤族人以大米为主食,其次是小红米、玉米和豆类。

惯吃烂饭,把米、菜、盐、辣椒等混在一起,熬成烂饭,用手抓吃。

中国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

许多地方新年是不能吃药的,新年会意味着一年的身体健康都有可能令人担忧。但认为身体出现状况的话, 无论何时都应该及时治疗。此外,有些地方在大年初一是吃素的,绝对并不碰肉,祖祖辈辈如此,延续至今。这 种情况多见于客家人的习俗,当然也有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这一习俗有所改善。
一般家里多数使用瓷碗,所以过年时期在拿瓷碗的时候要小心了,本来就是团团圆圆过年的,不能有破碎的 事情出现,要拿好兆头。当然如果真的不慎打碎了碗,可以马上说:“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之类 的吉利语言来破解。同时,在言语上说粗口话都不允许的,言语都要注意的,而打架之类的动粗行为是更不应该 的。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 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春节由来
1
语言上的禁忌
2
饮食禁忌
3
行为上的禁忌
4
卫生上的禁忌
5
正月勿剃头
春节一般都是喜气洋洋,故而说话都是挑着寓意好的话来说,表明自己对别人新的一年的祝福。可是在言语 上必须稍微小心一些,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触了新年喜气霉头,也害怕因为说了不吉利的话,会让人倒霉一 年,所以一般家长会在除夕夜特别提醒自己的孩子在新年的时候不能说的字,如“破”、“坏”、“没”、 “死”、“光”、“鬼”、“杀”、“病”、“穷”等,由此避开霉头,迎着好兆头。同时在新年之时,也避免 说粗口话,或者怒骂,要以笑脸及好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也为新的一年许下好的愿望。
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 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民风民俗ppt课件

民风民俗ppt课件

1.原始的社会形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至少还有10个以上的部落 过着极其落后的、近乎原始的生活,同现代文明相距
达几千年。如印度的托达人、加罗人、卡姆人;阿富
汗的色登人、摩依人;安达曼群岛的矮种黑人;美洲 的部分印第安人等等。
2.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
(1)时序节日 ——根据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或农业生产的进程而确定 的节日。如:
六、民族风味饮食
中国是“美食”大国,中国菜肴素以种类丰富、烹饪技术高 超,色、香、味、形俱佳而享誉世界。中国菜系,大体有四 大菜系或八大菜系之说
(1)鲁菜:(原汁原味,吊浓汤) 鲁菜即山东菜,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也是黄河流域烹
饪文化的代表。山东菜以济南菜为典型,煎炒烹炸、烧烩蒸扒、 煮氽(tun,用油炸)熏拌、溜炝酱腌等有50多种烹饪方法。济南 菜以清香、脆嫩、味厚而纯正著称,特别精于制汤,清浊分明, 堪称一绝。如烤虾:
在评价旅游资源的时候,“稀奇”程度是衡量
标准之一。民风民俗正是以其特异性来吸引
游人的。
民风民俗的差别
• 初会礼节 • 中国人以与对方双手同时相握表示亲切,而其
他国家绝不可用左手。日本鞠躬礼习惯90度; 印度、缅甸、泰国等佛教国家行“合十”礼; 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时,不仅有歌舞,还有 “碰鼻礼”。 • 交谈礼节 • 中国人不避讳询问年龄,以表示关切。在西方 国家,最忌讳询问年龄,尤其是妇女的年龄。
服饰的作用:御寒与防晒;遮羞与美化;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如: 戒指:不仅是财富的炫耀,还传递某种信息。戴在食指,表示 欲寻找配偶;戴在中指,表示正在恋爱中;戴在无名指,表示 已经结婚或订婚;戴在小姆指,表示独身。
日本和服:背后的御太鼓结,结法不同也表示一不同的意思。 少数民族纹面、纹身等:要么源于原始图腾;要么防妖驱邪; 有的源于传奇的故事(如云南双江拉祜族姑娘的头发)。

中国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

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後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民风民俗资料

民风民俗资料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

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

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

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

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

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

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

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

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

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

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

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26
白族 朝鲜族 壮族
藏族 布朗族
布依族 阿昌族 达斡尔族 傣族 满族27
案例--苗族服饰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 要以地域而定,分为 黔东南型、黔中南型、 川黔滇型、湘西型和 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 200种,是我国和世 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 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 物馆”。
8
二、 中国民俗的特征
阶层性和地方性 多元性和复合性 传承性和传播性 稳定性和变化性
9
不同的婚俗
10
三、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释义: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 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 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 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17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贴春联 、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 、年 画 、守岁、爆 竹、拜年等;而 春节食俗就有吃 年糕、饺子、汤 团等。
18
二月初九惊蛰日 吃梨 扫虫炒虫 祭白虎
惊蛰是一年的第三个 节气,此时“万物出 乎震,震为雷,故曰 惊蛰,是蛰虫惊而出 走矣。”
惊蛰落雨到清明,一 日落雨一日晴。惊蛰 过,暖和和,蛤蟆老 角唱山歌。
中国民俗文化
1
目录
导言: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二、民族旅游区 第一节 中国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特征 三、中国的民风民俗 四、吉祥文化 第二节 民俗文化与旅游 一、民俗文化中旅游中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2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对一般民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大全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三联阅读配图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潮,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

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结大全汉族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一、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二、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

家乡的民风民俗(资料)

家乡的民风民俗(资料)

家乡的民风民俗(资料)家乡的民风民俗(吉林)传说故事:《天池与七仙女》古时候,东海龙王出宫巡游。

这一天,龙王巡游到圆心湖,发现湖边有许多闪闪放光的水珠,龙王就让随从捧起来,放在手心里,这水珠就象珍珠一般。

龙王喜爱地看了又看,尝了又尝,这水珠甜丝丝的,清香可口。

从此,龙王就管这水珠叫珍珠水。

龙王回到龙宫,一心要寻找这种珍珠水源,就下了一道命令,让鱼兵虾将,到四海去寻找。

鱼兵虾将跑遍了五湖四海,也没找到,就回报了龙王。

但龙王还是不甘心,又下了一道命令,让鱼兵虾将继续寻找。

龙王的鱼兵虾将终于在东北角的偏僻地方,找到了一座高高的大山——长白山。

从远处望,高山顶上有一池清清的水。

珍珠水就是从这座深山大谷里淌出来的。

龙王知道了珍珠水打哪儿来,就上书给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十分高兴,把长白山顶上的这个池封为天池。

天池里有珍珠水的喜讯很快就在天宫里传开了。

这一天早晨,南天门“哗啦”一声开了,从门里出来七个穿着彩衣的仙女。

她们驾着彩云来到了长白山的天池。

湛蓝湛蓝的天池水面上,印出了七个美丽俊俏的仙女。

她们观看了天池四周的美丽景致,就脱去了彩衣,下到天池里去洗澡。

仙女在天池里游来游去。

突然,有个仙女一不小心喝进了一口天池水,觉得这水真是香甜清爽。

她想:如果让这水流下山去,让世上的人都喝到天池水,那有多好~她向姐妹们说明了想法,大家都很赞同。

于是,七个美丽的仙女就用七把木勺舀起天池水,往北边一泼,这勺水经过龙门直流下山崖,变成瀑布,曲曲弯弯地流进了松林。

春天松树花飘落到水面,飘飘荡荡顺水流下山去,后来人们给它起名叫松花江。

仙女们又舀水往东边一泼,水刚刚流下就被耸立的山峰挡住了去路,这股水就调头顺着石缝流下去,流啊流啊,流了很长一段路,才从山谷里涌出地面,继续向东流去,人们给这条江起名为图门江。

仙女们又舀水向西南泼去,一直流到大海里,人们给它起名为鸭绿江。

从那时起,长白山天池孕育了三条大江——松花江、图门江和鸭绿江。

这三条大江浩浩荡荡地向北、东、西三个方向流淌,多少年来,一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也哺育了这块土地上的成千上万的人们。

汉族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介绍PPT

汉族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介绍PPT

传统节日在少数民族中传播
春节、中秋等汉族传统节日在少数民族中广泛传播,成为共同庆祝的重要时刻。
少数民族在庆祝汉族传统节日时,会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习俗,形成独特的庆 祝方式。
通过传统节日的传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加深,增进了相互了解 和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在汉族中流行
泼水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特 色节日逐渐在汉族中流行,成 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介绍
目录
• 汉族与少数民族概述 • 汉族主要节日及风俗 • 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及风俗 • 汉族与少数民族节日交融现象 • 节日风俗传承与保护策略 • 总结:珍视并传承丰富多样的节日风俗
01 汉族与少数民族概述
汉族文化特点
历史悠久
汉族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
分。
礼仪之邦
汉族注重礼仪,各种节庆、婚 丧嫁娶等场合都有一套完整的 礼仪规范。
语言文字
汉语是汉族的共同语言,汉字 是汉族的文字,具有独特的书 写系统和文化内涵。
宗教信仰
汉族的宗教信仰多元,包括道教 、佛教、儒教等,这些信仰在汉
族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
多元的民族群体
丰富的语言文字
的舞台。
02
主要活动与习俗
大会期间,会举办赛马、摔跤、射箭等比赛项目,这些活动都充满了浓
郁的蒙古族风情。此外,还有歌舞表演、马术表演等精彩纷呈的文艺演
出。
03
节日食品与特色
在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族的传统美食如烤全羊、手抓肉、奶酪等也会一
一亮相,让游客在欣赏精彩比赛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蒙古族美食。
傣族泼水节庆祝活动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二十五 银 婚:有恒久 价值,是婚后第一个大庆 典
五十五 翡翠婚:如翡翠玉 石,无价之宝
六十 钻石婚:珍奇罕 有,是最隆重庆典
造成婚嫁浪费的原因
中国人历来爱面子, 是人情关系往来的一 体面的婚礼能给自 种体现渠道,有的人 己长面子,所以婚 借婚嫁之机收敛钱财。 礼讲阔气、比排场。 存在着互相攀比的风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 气,不大操大办怕遭 好了,婚事必然要 到耻笑,从而形成恶 比以前花费多一些。 性循环。
正宾为笄者梳头加笄。
弘扬传统还是做秀?
中国是礼仪之邦,成人冠礼特别重要。现在 有些青少年学生比较缺乏民族意识和责任意 识,通过庄重的加冠仪式,可让一名青年从 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成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克服盲目的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 义思想。
不能只是形式上的“作秀” ,否则脱下服 装,剩下的只有几张留念照。 不必照搬古代仪式,应该根据社会发展赋 予新的内涵, 明确举办成年礼的目的、意 义,强调学生到了18岁,应有社会责任意 识,承担社会义务。如能达到这种目的, 应给予尊重。
出门:
新娘由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 新娘盖“红盖头”。 新娘上轿时脚不能沾地。 新娘的花轿抬出大门后,新娘家要马上关好 大门,有的地方还要泼一盆水。 花轿回时不走重道。
牵新娘: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要放爆竹以渲染热闹、 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是为了避邪。 新娘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扶入大厅。进 门时,新人不可踩门槛。宋代的时候要在门 口放置马鞍,新娘从马鞍上迈过,预示将来 的日子“平平安安”。 有的地方新娘要迈过火盆,预示以后日子红 红火火。
结发之礼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 新婚夫妻同坐于床, 男左女右,取新婚 男女之发而结之, 向征着夫妻永不分 离的美好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风民俗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

立春在2月4日或着是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

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
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

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

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

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

参见腊八节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
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
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吃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收(给)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合家团聚。

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各民族习俗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傣族——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