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笔记
气候学复习点整理
气候学复习点整理第一章气候与气候系统1.现代气候学特点1) 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宽的时间谱:万年, 千年、…年,季等。
2)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大气、海洋、冰雪、陆地、生物圈3)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现代气候学的灵魂。
2.天气系统:指大气圈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3.反射率及其物理作用:反射率:物体表面所能反射的光量和它所接受的光量之比。
常用百分率和小数表示。
(百科)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是水的几倍,能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
冰雪对热量传输是绝缘的,有冰雪覆盖的洋面和陆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是很弱的。
因此,冰雪覆盖对地球热量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起着稳定器的作用。
4.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正负反馈的判别反馈:就是将一个系统的输出回输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反馈过程能够使系统的运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称为正反馈;反之,称为负反馈。
1)冰雪反照率反馈——强烈的正反馈放大作用:温度降低→冰雪覆盖增大→反射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少→温度降低温度升高→冰雪覆盖减小→反射率减小→太阳辐射增多→温度升高2)水汽反馈——正反馈作用:水汽吸收红外辐射→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水汽增加→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加速蒸发过程→热效应5.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东西风带(包括急流)、平均经圈环流和准定常的槽脊是大气环流的主要成员。
它的主要状况(形势)决定着全球的或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类型及其变化。
三圈环流:假设大气均匀的在地表运动,在南北半球各有3个平行的风圈或风带,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低纬度是正环流或直接环流又称为哈得来环流贸易风:信风(又称贸易风)指的是在低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
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
6.辐射强迫:辐射强迫是对某个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射入和逸出能量平衡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它同时是一种指数,反映了该因子在潜在气候变化机制中的重要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气候和气象灾害听课笔记
四年级下册科学气候和气象灾害听课笔记气象学、气候学和天气学气象学:研究大气特性和状态-温度气压湿度。
气象学的目的:让人们了解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工农牧水利城建交通等生产;温压湿(气象要素)天气学:天气现象、天气过程特征及其规律,并建立天气预报方法的科学-天气过程。
天气学的目的: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预防自然灾害,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候学:研究气候的特征、形成和演变及人类活动与气候相互联系的学科。
目的:预测气候的长期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异常出现的时间地点及造成的危害,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作用:强烈吸收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同时放射长波辐射,使对流层大气和地面增暖;臭氧的作用: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大气增暖。
吸收短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臭氧减少目前还没有定论。
氟利昂只是一种推测。
大气的组成:干空气、水汽、气溶胶、空气污染物干空气--氮气氧气氩气及其他微量气体;水汽--江河湖海和各种潮湿气体的蒸发;气溶胶--大气中固体和液体微粒(灰尘、浪花里的盐粒、雾霾);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气体;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圈:--地表----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温度在对流层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而在平流层又增加,到了一个节点又减少了。
大气的基本特征研究范围:对流层。
贴地层(0-2m):农业气象学摩擦层(1-2km)对流中层(2-6km)对流上传(6-对流层顶)对流层顶(对流层顶-10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
气温直减率。
lambda=-detaT/detah 第五节:气象要素气温-表示大气的受热程度;气压-大气所具有的压强;湿度-大气中水分。
水汽压(大气中水汽具有的压强)、饱和水汽压(在某种温度下水汽达到饱和);绝对湿度(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饱和差(某地空气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当时实际水汽压的差值)、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水汽混合比(湿空气内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比);露点(在固定气压之下,空气中所含的气态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降至的温度)。
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笔记
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笔记
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
1. 热带雨林气候(Af):
特征:全年温暖潮湿,降水充沛,没有明显的干季,年均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
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如亚马逊雨林、刚果雨林等。
2. 热带季风气候(Am):
特征:有明显的干湿季,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干燥,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孟加拉国等地。
3. 热带草原气候(Aw):
特征:温暖干燥,有明显的干湿季,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
米之间。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亚、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周边地区等。
4. 温带海洋性气候(Cfb):
特征: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湿润,全年降水较多。
分布: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地。
5. 温带大陆性气候(Dfa):
特征: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较少。
分布:主要分布在欧洲的俄罗斯、亚洲的中国东北等地。
6. 寒带气候(Et):
特征:寒冷干燥,气温极低,没有明显的夏季,年降水量较少。
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南极地区等极寒地带。
这些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和分布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地形、海洋气流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人类来说,了解气候类型有助于农业、旅游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某些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会发生变化。
高一地理气候知识点笔记
高一地理气候知识点笔记气候是指长期(一般为30年以上)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
地理气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的形成原因。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地理学习中的气候知识点。
一、气候要素1. 温度(temperature):是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温度受纬度、海拔、地形、气候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寒冷、温和和炎热三个区域。
2. 湿度(humidity):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分为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两种。
相对湿度是指气体中所含水蒸气的实际含量与饱和状态下所含水蒸气的最大可能含量之比。
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的水蒸气质量。
3. 降水(precipitation):指空气中的水在各种物理过程作用下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并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常用单位为毫米(mm)。
4. 气压(pressure):是大气压强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垂直作用力。
常用单位为帕斯卡(Pa)。
气压的变化与风的形成有关。
5. 风(wind):是大气中气压差导致气体在地表层产生的水平空气流动现象。
风的主要特征有方向、风速和风力等。
6. 日照(sunshine duration):指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时间。
日照时间长短对气候和植物生长都有重要影响。
二、气候类型1.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且变化不大,降水量充沛,无明显的四季变化。
2. 温带气候:分为温暖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温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寒带气候寒冷而且干燥,冬季漫长。
3. 极地气候:极地气候极端寒冷,气温极低,全年冰雪覆盖。
4. 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凉爽。
5. 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由于与海洋遥远,温度昼夜变化大,降水稀少。
三、气候形成因素1. 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阳光直射角度也越小。
2. 海洋: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很大,海洋的水蒸气能够加强降水,同时还能带来温暖的海洋暖流。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一、气候学的定义和重要性1. 定义:气候学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多个组成部分。
2. 重要性:气候对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规律,有助于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减轻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气候学的研究方法1. 观测:通过地面气象站、卫星、雷达等手段收集气候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等。
2. 模式模拟:利用气候模式对气候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气候重建:通过地质、生物等手段,恢复过去气候状况,了解气候演变历史。
4. 气候情景预测:基于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和变化趋势。
三、气候系统的基本组成1. 大气圈:地球外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2. 水圈: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冰雪等,参与水循环,影响气候。
3. 冰冻圈:地球上的冰雪资源,包括冰川、冰盖、冻土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4. 陆地表面:地球表面的陆地,包括山地、平原、沙漠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5. 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体系,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参与碳循环、水循环等,影响气候。
四、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1. 太阳辐射: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包括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2. 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向外辐射能量,维持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3. 能量传输:大气圈、水圈等通过热量传递、水汽输送等过程,实现能量的传输和分配。
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1.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火山爆发、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气候波动。
2. 人类活动:工业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
3.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现象。
4. 应对策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适应性措施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七年上册地理《热带气候笔记》
热带气候是介于23.5°以南的纬度范围内出现的一种气候,由四季
温差小、日照时间长、降水充沛以及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所共同组成。
一年四季温差小,热带气候年均温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年均温
轻微上下波动,最低气温仅2-4℃,最高气温在38-40℃之间,温度从南
渐近北逐渐减小,且温度变化缓慢,温差可达20℃以上。
日照时间长,热带气候沿海地区日照时间比内陆地区长,一般达9-
10小时,年均太阳辐射强,长达4-6 kcal/㎡·日,太阳辐射量远大于温
带和寒带地区。
降水充沛,热带气候降水丰富,一般在1000-1500毫米以上,大部分
地区是雨季性降水,雨季一般在5-7月,降水多为暴雨,雨量不均衡分布,雨季降雨量大,此外,热带气候也有热带气旋副热带气旋,可带来强风、
暴雨等强对流降水。
温暖湿润,由于热带气候气候条件温暖湿润,使得本区域植物多样性
丰富,热带雨林、热带落叶阔叶林、热带灌木林等植物聚集而生长,丰富
地表面植被,形成独特的热带性植被。
气候笔记
海陆热 力性质 差异
深处内 陆,远 离海洋
夏季高温多 温带落 温带落叶阔 雨;冬季寒 叶阔叶 叶林带 冷干燥 林 温带草 温带草原带 原 夏季高温; 冬季严寒; 温带荒 温带荒漠带 全年降水少。 漠
五、气候类型
类型 分 成因 布
( 1)
特点
笔记
植被 自然 带
热带 雨林 气候 热带 草原 气候 热带 沙漠 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 带控制
终年高温 热带 热带 多雨。多 雨林 雨林 对流雨 带
受赤道低气压带(夏) 终年高温, 热带 热带 和信风带(冬)交替控 干湿季交 草原 草原 制 替 带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终年炎热 热带 热带 或信风带控制。 干燥 荒漠 荒漠 (注:无“交替”) 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终年高温,热带 热带季 与气压带风带的季 分旱雨两 季雨 雨林带 节性移动(南亚夏 季 林 西南风;冬东北风)
五、气候类型
类型
亚热 带季 风气 候
分 布
( 3)
特点 植被
笔记
自然带
成因
海陆热 力性质 差异
夏季高温多 亚热带 亚热带常绿 雨;冬季温 常绿阔 阔叶林带 和少雨 叶林
温带 季风 气候
五、气候类型
类型 分
布
( 2)
特点
笔记
植被 自然带
成因
地中 海气 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炎热 亚热 亚热带 和中纬西风带交替 干燥,冬 带常 常绿硬 控制 季温和多 绿硬 叶林带 雨 叶林
温带 年温和 温带 温带落 控制 湿润 落叶 叶阔叶 阔叶 林带 林
地理--气候学笔记
地理--气候学笔记来自西佰利亚的这股寒流.....今天---2018年12月7日今日大雪今天是大雪季节,青岛市区降到了--4度,内蒙古北部根河降到--39度,俄罗斯东北部的奥伊米亚康是--41度。
但是比起这个奥伊米亚康还要往北靠近北极圈的特罗姆瑟市(北纬70度)却是0--1度,温度高出好多。
了解世界各地气候特点很有意思,也很有必要....如果我们同时注意西欧和中东欧各国天气预报,像伦敦、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罗马、雅典、日内瓦、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索菲亚、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等等这些首都的国家,其纬度都在40度以上,但低温也在零度以上。
就连北欧各国,像挪威的奥斯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气温也比处在我国中纬度的青岛、济南、郑州、合肥等等,甚至低纬度的上海、武汉、长沙、南昌高出一些。
特别是位于挪威北部、靠近北纬70度的一个海港城镇“特罗姆瑟”冬天最低气温也只有零下10---15度,而我国最北部城市,北纬只有53度的漠河最低气温则达到零下55度。
俄罗斯在远东北纬只有62度的东西佰利亚城市雅库斯克,最低气温也达到零下67度。
据此地理教科书上说:作为陆地的西佰利亚是世界最寒冷地区,而中国是同纬度最寒冷的国家。
造成欧洲中西部与中国东部寒热悬殊的主要原因就是两股大气环流的作用,一股是从北美墨西哥湾运行的暖流;另一股是从西佰利亚运行的寒潮,这些地理常识在我国高中地理课本描述的很清楚,此处我不是单纯叙述这些极其简单的地理知识,为的是说明其他问题。
以下我们先看看这两股大气环流的运行情况,先看第一股。
位于美国南部、古巴北部的墨西哥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发源地,他冬天运行的路径是东北方向,也就是首先经过大西洋里的“百慕大”群岛一路向东北方向扑去。
最先到的的陆地是西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在这个半岛上有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北部陆地在北纬40度以上,相当于中国东北沈阳市,后者冬天最低气温在零下20多度,而处在同纬度的里斯本一般是9---15度之间,与北纬22度中国福州气温差不多。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特点笔记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特点笔记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
特点: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
特点: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
特点: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
特点: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
特点: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
特点: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
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高中地理气候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学知识点总结气候是地球表面某地区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值,是某个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气象工况和多种气象要素的总和。
气候主要受降水、温度、湿度、风向、风力、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对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气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是高中地理气候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气候要素1.温度:是气温的平均值,可以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温度受到地球的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很大,温带地区温差小,热带地区温差大。
2.降水:降水是指各种形式的水滴从大气中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霰、冰雹等。
降水受大气中水蒸气含量、气流运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上热带、季风、地中海、西风带和高纬度地区的降水情况差异明显。
3.湿度:湿度是水汽含量的多少,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湿度受温度、海洋、陆地、植被、水系等因素的影响。
4.风:风是大气运动的一个表现形式,风的产生受地球自转、不同密度气团的作用力、地形的影响。
风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可以调节气温、影响降水、影响植被等。
5.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强,气压受温度、湿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压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气压的高低会影响风向、气候类型和降水等。
6.日照:日照是指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的时间,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季节的不同,日照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日照对气候、作物生长等有重要的影响。
7.地形:地形是指地表地形的起伏不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季风、地表径流、降水、气温等方面。
二、气候分类根据不同的气候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差异,气候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最广泛的气候分类方法是柯本气候分类法,按照此方法,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大类型,每大类型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型,每种气候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要素进行详细的描述。
1.热带气候:热带气候一般是指地球赤道向南北各23.5度之间的地带,根据不同的降水情况,热带气候可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几种类型。
气候知识点特点笔记总结
气候知识点特点笔记总结1. 气候分类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层的长期平均状态。
气候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具有高温多雨的特点;亚热带气候位于热带和温带之间,冬季较温暖,夏季较炎热;温带气候居于赤道之北和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寒带气候则位于地球两极,气温极低,且寒冷干燥。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地球上的气候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球系统(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长期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向等。
其原因主要是地球各种天然过程以及人类活动所致。
气候变化对地球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城市洪涝、农业干旱、海平面升高等。
3. 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失调、自然灾害增多等。
因此,保护环境,改善气候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义务。
4. 气候与健康气候与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高温、酷热、寒冷等极端天气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气候的变化也会导致疾病传播、空气污染等问题。
5. 气候与经济气候对经济也有直接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业产量减少,工业生产受阻等问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6. 气候与能源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风暴等天气极端事件对能源产出,分配和消耗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7. 气候与政治气候变化也会对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边界争端等问题都可能成为政治纷争的导火索。
8. 气候变化的应对针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能源等。
9. 科学家对气候的研究科学家通过模型模拟、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气候变化进行科学研究,以提供决策者科学依据和建议。
总结气候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自然系统,它与环境、健康、经济和能源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应对。
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天气和气候》学习笔记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1)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2)风向与风力:风向指风的来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3、常用的天气符号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冰雹雨夹雪小雪中雪大雪雷阵雨雾霜冻沙尘暴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
2、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3、城市空气质量的高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气温:1、定义:气温指大气的温度。
2、气温的观测仪器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单位0C,读作摄氏度次数一般每天四次(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各一次)3、气温的计算(1)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2)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3)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或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2、气温的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3、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如下表所示:海陆分布北半球南半球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陆地7月1月1月7月海洋8月2月2月8月三、等温线图的判读: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通常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具体如下表所示: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等温线分布密集气温差异大稀疏气温差异小等温线呈封闭状态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四、世界气温分布规律1、气温大致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世界气候笔记
2、东非高原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原因:
东非高原地势较高, 气温偏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 量减少,不能形成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稀 树草原气候。
3、亚马孙平原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 候区?
(1)纬度位置: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地区;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又受东北信风和东 (2)大气环流: 南信风带来的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 (3)地形、海陆位置: 安第斯山脉偏居大陆西侧,东部亚马孙 平原地形开阔平坦,东面向着大西洋, 有利于大西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并辐合 上升; (4)洋流: 沿岸有暖流经过; (5)大陆轮廓: 赤道穿过的地区正好是南美洲东西宽阔 的地区,使南美洲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的地区范围广。
4、非洲北部形成世界最 大热带沙漠气候区的原 因:
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地区; 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和来自亚洲干旱地区的东北信风控制 下,降水极少。
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非洲大陆北宽南窄,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影响面积大。
5、欧洲气候深受海洋影响主要成因:
(1)大部分位于西风带,全年盛行来自 大西洋的西风;大气环流——行星风系
(2)西部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 加强了大西洋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 (3)海岸线十分曲折、海岸破碎,海洋 深入内陆。 大陆轮廓 (4)平原和山脉呈东西延伸,西风容 易进入大陆内部。 地形
亚寒带针叶 林气候
6、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 东面距海洋较近, 为什 么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 带大陆性气候?
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 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 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 大陆性气候。
纬度决定热量带,大气环流决定降水;太阳辐射 和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最重要的因素。 当纬度相同时,气候类型不同,就要考虑大气环 流; 当气候分布与分布规律不符时,重点分析地形和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高中选修一气候笔记
地理高中选修一气候笔记高中地理地中海气候课件一、地中海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是出现在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的一种海洋性气候。
以地中海沿岸最为明显,其他地区如北美洲的加利弗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也都有类似的'气候。
凉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即将来临大洋的地中海气候区域,因为沿岸存有寒流经过,受海陆风的影响,夏季炎热,太少日照而多雾,最冷月在22摄氏度以下。
暖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离大洋稍远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不到寒流的调节,在副高的控制,夏温很高,最热月在22摄氏度以上。
日照较多,年较差比凉夏型的要大。
二、地中海气候特点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
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
全年降水量300~毫米,冬季半年约占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
夏季温度在沿海和内陆存有很大区别,沿海潮热洋流影响,温度较低,最冷月在22以下,空气比较干燥,多雾,称作凉夏型。
在内陆距海很远,海洋调节较小,空气潮湿,暖热,最冷月温度在22以上,称作暖夏型。
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就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同的协调,对植物十分有利。
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寒冷潮湿的锻炼身体,为了增加冷却,自然植被多半就是生长得短小的乔木和灌木等常绿硬叶林。
三、地中海气候成因夏季,气压拎风带北移,在副热带高压掌控下,气流下陷,旱情少雨。
冬季,气压拎风带北移,受到源自海洋的流行西风影响,降水多样,气候保守湿润。
地中海气候构成的原因,就是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交相掌控。
由于气压拎和风具有季节的移动,冬季副热带高压向低纬度移动,西风带掌控这些地区,使天气温暖多雨;而夏季副热带地中海气候特点高压向高纬地区移动,这些地区处在副热带高压掌控下,天气炎热潮湿。
气候学笔记
1、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答:动力作用:(1)对北半球西风带平均槽脊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西风带有明显的分支作用,在高原南北形成两支明显的西风急流,在北半球西风气流爬越大地形时,在迎风面分支,在背风面汇合,在大地形的北面和南面分别会产生一个地形脊和地形槽,而更重要的是在大地形下游还会出现较常定的长波槽脊。
(2)对亚洲冬季地面冷高压的影响: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在冬季亚洲地面冷高压的中心将不是西伯利亚地区,而是位于30°附近的青藏高原东南地区,而且冷高压的强度将大大减弱。
它作为巨大的屏障,挡住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侵,迫使其南下方向路径偏南,所以高原南部的南亚地区冬季的温度就要比同纬度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高得多。
(3)对东侧切变线的影响:它的发生发展与西风气流过青藏高原的绕流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西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高原东侧有一个" 死水区"的形成,还影响"昆明准静止锋"这一独特的地方性天气系统的形成,这是造成贵州一带坏天气的直接原因。
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夏季是个强大的热源,冬季是个冷源,它的冷热源作用对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高原与周围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高原与四周大气之间温度梯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它又引起高原附近地区风场和大气质量散度场的明显日变化;同样也造成了高原上空大气温度的区大年变化,发现夏季高原上大气是同纬度最热的,其东移将直接影响我国东部的天气过程,而冬季,由于高原中部强烈的辐射冷却,又加强了高原南边的南支西风。
(1)对垂直环流的影响:夏季,高原是强热源,上空形成广大的上升气流,这支上升气流向南流向南半球,向南的一支很强,且走向与哈德莱环流相反,称为季风环流,大大削弱了北半球夏季热带平均经圈哈德莱环流。
(2)对南亚高压形成的贡献:在高原及其临近地区降水量大的地区,在6-8月的降水潜热释放几乎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这样潜热加热形成了南亚高压。
世界的气候笔记
降水:一.降水的形成条件: (1)________ (2)_________二.降水的类型:(1)对流雨(多分布于赤带附近的热带地区)(2)锋面雨(多分布于季风区内)(3)地形雨(分布于迎风坡)三.降水的测量: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纬度因素2.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海陆因素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海陆因素气温的分布特点:1.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纬度因素:低纬度阳光强,气温高;高纬度阳光弱,气温低.2.海拔高处,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高.----地形因素:海拔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度.3.海洋与陆地的气温不同:(1)夏季:陆地比海洋高温(2)冬季:陆地比海洋低温. 海陆因素:夏季陆地比海洋吸热快,所以夏季陆地比海洋高温;冬季陆地比海洋散热快,所以冬季陆地比海洋低温.因而: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的等温线向北(高纬度)凸,海洋向南凸;冬季,陆地气温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度)凸,海洋向北凸.气候带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特点气候成因热带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纬度因素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节海陆因素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节.纬度因素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和大陆西岸.全年高温,降水稀少.纬度因素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最冷月在0度以上.海陆因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纬度因素温带温带季风气候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海陆因素温带海洋气40---60度的大陆西岸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受西风影响候温带大陆气候分布最广,主要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内部植被东西差异大.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夏温差大.海陆因素寒带极地气候苔原气候纬度因素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高山和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化大地形因素类别源地性质风向成因影响范围具体的影响季风气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分布中国的季风冬季风夏季风强适中风调雨顺弱中国的河流外流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内流区位置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夏季风影响的大小主要河流水文特征汛期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量夏季风的进退图: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区:影响:。
地理高中选修一气候笔记
地理高中选修一气候笔记1、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2、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3、气候类型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4、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
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世界气候笔记
世界⽓候笔记世界⽓候分布及特征世界⽓候分布及特征1、热带⾬林⽓候(地球之肺)①、分布:⾚道附近②、特点:终年⾼温多⾬2、热带草原⽓候①、分布:热带⾬林⽓候南北两侧②、特点:全年⾼温,分⼲湿两季3、热带季风⽓候①、分布: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②、特点:全年⾼温,分旱⾬两季4、热带沙漠⽓候①、分布: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陆的西岸地区②、特点:全年炎热⼲燥5、亚热带季风和湿润⽓候①、分布:回归线附近⼤陆东岸,以我国南⽅地区1、热带⾬林⽓候(地球之肺)①、分布:⾚道附近②、特点:终年⾼温多⾬2、热带草原⽓候①、分布:热带⾬林⽓候南北两侧②、特点:全年⾼温,分⼲湿两季3、热带季风⽓候①、分布: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②、特点:全年⾼温,分旱⾬两季4、热带沙漠⽓候①、分布: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陆的西岸地区②、特点:全年炎热⼲燥5、亚热带季风和湿润⽓候①、分布:回归线附近⼤陆东岸,以我国南⽅地区②、特点:夏季⾼温多⾬,冬季温和湿润6、地中海⽓候①、分布:南北纬30°--40°之间的⼤陆西岸②、特点:夏季炎热⼲燥,冬季温和多⾬①、分布:亚洲东部②、特点:夏季⾼温多⾬,冬季寒冷⼲燥8、温带海洋性⽓候①、分布:南北纬40°--60°之间的⼤陆西岸②、特点:全年温和湿润9、温带⼤陆性⽓候①、分布:亚欧⼤陆内部和北美洲⼤陆内部②、特点:冬冷夏热,降⽔较少10、寒带⽓候①、分布:南极洲和北冰洋沿岸②、特点:终年寒冷⼲燥11、⾼原⼭地⽓候①、分布:有⾼原⼭地的地区②、特点:⾼寒少⾬,⽓候垂直变化第⼀步:根据7⽉温度判断南北半球7⽉温度⾼则为北半球7⽉温度低则为南半球第⼆步:根据最冷⽉⽓温判断⽓候带(以“温”定“带”)最冷⽉>15℃---热带最冷⽉0℃-15℃---亚热带最冷⽉-15℃--0℃温带最热⽉<5℃---寒带第三步:根据降⽔量判断⽓候类型(以“⽔”定“型”(年降⽔量))热带草原700--1000mm 热带季风>1500mm ②、特点:夏季⾼温多⾬,冬季温和湿润6、地中海⽓候①、分布:南北纬30°--40°之间的⼤陆西岸②、特点:夏季炎热⼲燥,冬季温和多⾬7、温带季风⽓候①、分布:亚洲东部②、特点:夏季⾼温多⾬,冬季寒冷⼲燥8、温带海洋性⽓候①、分布:南北纬40°--60°之间的⼤陆西岸②、特点:全年温和湿润9、温带⼤陆性⽓候①、分布:亚欧⼤陆内部和北美洲⼤陆内部②、特点:冬冷夏热,降⽔较少①、分布:南极洲和北冰洋沿岸②、特点:终年寒冷⼲燥11、⾼原⼭地⽓候①、分布:有⾼原⼭地的地区②、特点:⾼寒少⾬,⽓候垂直变化第⼀步:根据7⽉温度判断南北半球7⽉温度⾼则为北半球7⽉温度低则为南半球第⼆步:根据最冷⽉⽓温判断⽓候带(以“温”定“带”)最冷⽉>15℃---热带最冷⽉0℃-15℃---亚热带最冷⽉-15℃--0℃温带最热⽉<5℃---寒带第三步:根据降⽔量判断⽓候类型(以“⽔”定“型”(年降⽔量))热带草原700--1000mm 热带季风>150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答:动力作用:(1)对北半球西风带平均槽脊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西风带有明显的分支作用,在高原南北形成两支明显的西风急流,在北半球西风气流爬越大地形时,在迎风面分支,在背风面汇合,在大地形的北面和南面分别会产生一个地形脊和地形槽,而更重要的是在大地形下游还会出现较常定的长波槽脊。
(2)对亚洲冬季地面冷高压的影响: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在冬季亚洲地面冷高压的中心将不是西伯利亚地区,而是位于30°附近的青藏高原东南地区,而且冷高压的强度将大大减弱。
它作为巨大的屏障,挡住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侵,迫使其南下方向路径偏南,所以高原南部的南亚地区冬季的温度就要比同纬度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高得多。
(3)对东侧切变线的影响:它的发生发展与西风气流过青藏高原的绕流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西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高原东侧有一个" 死水区"的形成,还影响"昆明准静止锋"这一独特的地方性天气系统的形成,这是造成贵州一带坏天气的直接原因。
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夏季是个强大的热源,冬季是个冷源,它的冷热源作用对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高原与周围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高原与四周大气之间温度梯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它又引起高原附近地区风场和大气质量散度场的明显日变化;同样也造成了高原上空大气温度的区大年变化,发现夏季高原上大气是同纬度最热的,其东移将直接影响我国东部的天气过程,而冬季,由于高原中部强烈的辐射冷却,又加强了高原南边的南支西风。
(1)对垂直环流的影响:夏季,高原是强热源,上空形成广大的上升气流,这支上升气流向南流向南半球,向南的一支很强,且走向与哈德莱环流相反,称为季风环流,大大削弱了北半球夏季热带平均经圈哈德莱环流。
(2)对南亚高压形成的贡献:在高原及其临近地区降水量大的地区,在6-8月的降水潜热释放几乎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这样潜热加热形成了南亚高压。
(3)对东亚环流季节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高原冷热源季节变化造成的。
3月开始从冷源变为热源,而四周的地区几乎全是冷源区,这样引起四周的空气向它辐合,使高原成为一个低压区。
5月高原上空气温急增,地面低压扩大,高原南部上空经向温度梯度减弱,最后导致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突然减弱北撤。
2、举出气候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并简述其过程。
答:气候系统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反馈:成员之间相互作用使得已经出现的气候异常增强,(1)水汽-温室之间的反馈:地面附近大气中水汽增加时, 将会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少, 导致地面增温(温室效应);地表面温度升高, 又可使更多的水汽蒸发进入大气, 提高了大气的水汽含量, 增强了温室效应. 因此, 气温与水汽—温室效应耦合作用的结果就会使气候系统产生不稳定. 也就是说, 这种耦合作用属于正反馈.(2)冰雪覆盖——反射率——气温之间的反馈:冰雪与水面、陆地表面相比, 具有很高的反射率, 这是支配极区气候的一个主要因子. 但是地球表面冰雪覆盖的面积地大大取决于气温. 因此, 如果全球温度下降, 就会导致地球表面冰雪覆盖持续增大, 从而引起全球反射率的增加, 这样又使地球—大气系统所吸收的太阳能量减少, 从而使温度进一步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 必然伴随着海平面的降低, 而低海面状态又意味着比较低的蒸发率和降水率, 从总体上和全球来看, 这会导致向极大气热输送效率的降低, 因而, 低的海面可作为一种有助于强化任何变冷效应的正反馈机制. 相反, 如果初始条件为冰川面积减少, 也会产生致暖的类似正反馈.(3)二氧化碳——海洋——大气间的反馈: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导致低层大气温度上升, 低层大气的增温反过来又会导致海面水温增高, 增加海水垂直稳定度, 表面海水的升温和海水垂直稳定度的增加都会降低海洋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 还有另一种因素也会降低海洋表面对增加的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这就是海洋已吸收的二氧化碳使海水的酸度增加.是正反馈。
负反馈:成员之间相互作用使得已经出现的气候异常变弱。
(1)云量——地面气温间的反馈:云可以阻挡地面的长波辐射, 但更重要的是反射太阳的短波辐射. 由于对辐射的反射和本身的放射, 使得气失去了总辐射的50%. 仅就短波辐射来讲, 就占了整个地球反射率这样看来, 云量与地面气温之间存在的是一种负反馈. 另外, 如果是二氧化碳造成的流层低层的气温升高, 大气的不稳定度增加, 这必然导致云量的增加, 同时也因云量增加造成的降水增多, 可降低雪线, 使冰雪面积增加, 增加反射率, 降低气温. 以上反馈同时存在使这两种反馈机制之间产生相互抑制.(2)海洋——大气的反馈:海面水温的高温度距平诱导出局部大气增暖, 结果降低了地面气压. 与此相伴随的是形成了局部的低气压性大气环流, 由于地表风应力作用使表层海水向外流出, 导致此区出现涌升流, 而通常表层下为冷水, 这就造成了暖距平的消失. 这种反馈表示出海洋参与气候变动的典型保守趋势.3、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两方面来阐述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答:一、大气成分的改变对气候的影响:(1)二氧化碳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全球变暖;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2)大气尘粒的增加造成的阳伞效应:气溶胶粒子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火山粒子、沙粒、盐粒)和人类活动原因(废气、烟尘)。
由气溶胶的辐射特性引起的冷却作用因为类似于遮阳伞,故称为“阳伞效应”。
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一方面将部分太阳入射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增加行星反照率,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某些吸湿性的粒子有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的增多,改变云的光学特征和寿命,使云的反照率增加,同样具有减少入射辐射,使地面和底层大气的温度降低的作用。
二、下垫面改变对气候的影响:(1)植被破坏对气候的影响:破坏植被不仅减少了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增强大气温室效应;而且在降水普遍较少的草原地区,还可造成自然状态下不可恢复的土地和气候的沙漠化,水土流失,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绿化和灌溉的绿洲效应:通过蒸发作用,空气的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
空气温度因此降低(冷却作用)。
水分变成水蒸气又进入空气之内,因此空气内相对湿度增加。
此种水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为绿洲效应。
使得地表粗糙度变大,反射率变小,从而调节地面和大气中的热量。
二是固土保温,保持水土,从而保持气候的湿润。
(3)湖泊效应:由于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并引起风、湿度和降水量的变化,所以把水库对气候的作用称为“湖泊效应”。
(4)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
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函授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
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4、论述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答:(1)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具有重要影响:85%左右的辐射量被贮存在海洋表层中。
再以长波辐射(21)、潜热(23)、感热(7)交换的形式被输送给大气,成为大气运动的直接能源。
(2)海洋对全球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海洋包含了全球几乎所有的液态水(97%),作为水汽之源,其蒸发和降水形势的微小变化,就足以引起相对较小的陆表水循环的剧烈变化。
(3)海洋的热惯性和滞后效应: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响应要比陆地落后1个月;(4)海洋的记忆能力:海洋具有相当强的记忆能力。
海洋变化具有明显的持续性。
异常大气环流作用于海洋后,海洋的热力状况可以产生明显的调整,从而对大气产生强的热力反馈。
(5)对温室效应具有缓解作用。
尤其是海洋环流,不仅减少了低纬大气的增热,使得高纬大气变暖,降水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且由于海洋环流对热量的极向输送所引起的大气环流的变化,还使得大气对某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降低。
综上所述,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5、论述短期气候变化预测问题及前景。
(p126)答:短期气候预测一般指月到季尺度的预测。
一、与气候对应的是大尺度平均环流系统,而平均环流的可预报性大;二、平均环流的演变与下垫面异常有密切关系,而下垫面异常有较高的持续性。
月平均环流的可预报性在6-12个月。
5d平均环流的可预报性高于逐日,10d平均高于5d平均,月平均高于10d平均。
气候预测发展的四个阶段:1、开创阶段:用统计方法,只考虑单个因子,以线性回归为主,walker的三大涛动理论为最高成就。
2、天气学派的发展:研究自然天气周期的交替及演变规律作中期预报;3、统计学阶段: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普及;4、动力学模式发展阶段:6、季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答:(1)海陆热力差异: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较之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因而在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气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时,陆地降温快于海洋,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所以在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可以看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即导致季风的形成。
(2)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南北移动,从而引起行星风带随季节而变化。
在两个行星风带之间的过渡带,随风带移动产生风向的季节交替,形成季风。
北半球低纬地区,冬季受东北信风控制构成冬季风。
夏季,因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转向为西南风,构成夏季风。
可见,这一地带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般称为热带季风。
亚洲南部的热带季风最典型。
因为南亚,冬季位于亚欧大陆的冷高压南缘,盛行的东北风与东北信风叠加,使冬季风增强;夏季,南亚位于大陆热低压的南缘,盛行的西南风与东南信风转向后的西南风叠加,使之强盛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