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5章第1节透镜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内容逻辑关系
① 透镜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透镜分为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面镜,其中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光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焦点位于主光轴上,焦距是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焦点位于主光轴外侧,焦距是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等大,成像于镜面后方的同一平面。
介绍与透镜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透镜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透镜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透镜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透镜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透镜实验,观察成像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眼镜、显微镜等设备的原理,使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5)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7)透镜实验操作:学生对于透镜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熟练。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实验、图表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透镜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成像规律,使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2)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及应用。
(3)光的折射现象:入射角、折射角的概念,斯涅尔定律。
(4)眼镜和显微镜的原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矫正视力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1节《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1节《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透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以及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透镜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光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透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还需通过实例和实验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认识透镜的基本概念,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透镜的类型和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图片,如眼镜、相机、放大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透镜。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验现象,如凸透镜会使光线会聚,凹透镜会使光线发散。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例,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的性质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家庭作业(5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1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1透镜教学设计
4.教学拓展:
(1)课后组织学生参观光学实验室,了解透镜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在现代光学技术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计简单的透镜应用产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日常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是如何工作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注重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课堂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透镜知识的掌握程度。
(3)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发挥潜能,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力的概念、运动规律等知识,但对光学部分的内容还较为陌生。在透镜这一章节,学生需要理解抽象的光学原理,对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透镜应用,如眼镜、照相机等,但对其工作原理了解不多,这为教学提供了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学生普遍对实验和观察类活动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有趣的实验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对透镜成像规律的抽象理解、计算透镜相关参数的数学运算等。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1节 透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1节 透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知道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凹透镜能使平行光发散.4.会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判断透镜的类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近视眼镜和老花镜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动手在阳光下找凸透镜的焦点 ,并量出凸透镜的焦距 ,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 ,效劳于人类的意识.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境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教学准备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起什么作用?二、新课学习(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观察透镜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 ,它们的外表是球面的一局部.同学们认真观察 ,可以用擦镜纸包着模摸 ,看有什么不同,能分为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2.归纳中间厚 ,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 ,边缘厚的叫凹透镜.3.应用在生活中常用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各是什么透镜?现在观察下列图 ,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 ,哪些是凹透镜.4.认识主光轴和光心教师讲解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做主光轴 ,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 ,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 ,正对着太阳光 ,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 ,观察有什么现象?再换一个凹透镜 ,重做上面的实验 ,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2.演示:利用光具座演示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3.练习:用光路判断透镜的类型播放动画(三)焦点和焦距用多媒体课件模拟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光路图 ,并讲述焦点和焦距.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 ,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播放课件: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 ,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 ,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 ,用刻第1节透镜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3.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二、焦点和焦距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 ,这个点叫做焦点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透镜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光学性质、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难点:
(1)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实像与虚像、倒立与正立、放大与缩小的关系。
(2)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如何将数学与物理知识相结合。
(3)将透镜成像原理应用于实际光学仪器的分析,理解其工作原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倾听和表达。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透镜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激发他们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透镜的学习将更为深入地探索光的折射现象。然而,由于透镜成像规律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共同总结透镜成像规律。
3.理论分析: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推导透镜成像公式,理解成像过程中各参数的关系。
(1)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透镜成像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2)鼓励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应用拓展:结合实际光学仪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5.了解透镜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对透镜的感知和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实验验证透镜的成像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
海南华侨中学庄莹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 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3.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感受凸透镜、凹透镜结构的不同,培养学生观察与总结不同事物不同特点的能力;
2. 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实验现象和信息汇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2.领略透镜对光的作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仔细观察、分析、记录,最后总结得出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器材:五个透镜、镜头布、三束平行光激光源、实验记录纸、铅笔、刻度尺;
2、教师演示器材:凸透镜、凹透镜、铁架板、三束平行光激光源;
五、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5.1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一)主光轴、光心(二)焦点、焦距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1节 透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1节 透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透镜一、教材分析:《透镜》这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2、难点:正确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四、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学法:实验观察法、讨论和归纳法五、预习提纲:1、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2、凹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3、什么是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教师: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同学们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透镜》。

2、新授内容:(1)凸透镜和凹透镜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有什么不同,然后向学生展示典型的凸镜和凹透镜。

师生归纳总结: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画几个图让学生判断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图略)(2)主光轴、光心师: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图略)(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师:(演示实验)分别让两条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图略)师:做演示实验证明并分析(4)焦点、焦距师:在凸、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图略)七、巩固练习:1、练习:说出两种能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2.掌握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3.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4.能够分析透镜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2.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3.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以及透镜的成像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透镜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应用透镜的场景,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

2. 学习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

让学生理解透镜是一种能够对光线进行折射、聚焦的光学元件。

3. 探究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和区别;•分别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如焦点的位置、成像规律等;•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4. 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透镜的成像规律,即物体和像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实际情况,如透镜放大器、投影仪等。

5. 总结归纳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透镜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延伸•通过参观观赏实际透镜成像的光学仪器,如显微镜、相机等,加深学生对透镜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设计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透镜,观察成像过程。

六、教学评价1.设计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透镜分类及特点的理解;2.开展小组实验,评价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3.班级讨论,评价学生对透镜在光学仪器中应用的理解能力。

七、板书设计透镜- 定义:能够对光线进行折射、聚焦的光学元件- 组成:由两个或多个界面形成的光学器件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透镜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注意到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透镜分类、成像规律的理解。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5.1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5.1透镜(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2022年版课标要求】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启发式、讨论合作式、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实验【课前准备】教师:凸透镜、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学生:凸透镜、凹透镜【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在严寒的田野,旅行家们丢失了打火机,没有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有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砍下一块冰,先把它削平,再用小刀精修,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水晶般透明的透镜,用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枯草落叶上,很快就升起了火堆。

他们为什么能够通过寒冷的冰获得温暖的火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透镜”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一)透镜的种类教师:大家垫上一面纸巾用手摸一摸课桌上的两个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判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指导学生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在教材上画出来。

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

指导学生练习区分凸透镜、凹透镜:练习如下。

(二)主光轴和光心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主光轴、光心。

完成问题1.什么是光心?光心在哪?2.透镜的光心有什么重要的性质?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

如图教师巡视指导。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提出问题:咱班有戴眼镜的同学,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那么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强调: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其他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引导学生思考透镜是能透光的,光经透镜发生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先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3.能够通过光线追迹法画出透镜成像的示意图。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备课资料:投影仪、白板、黑板、笔、书籍、实验仪器等•参考资料:教学辅助资料、学生讲义、习题集等教学过程导入 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引发思考:“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吗?”2.提醒学生,本节课的主题是《透镜》,请大家关注屏幕上的标题。

知识讲解 30分钟1.参考教材,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知识点,依次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成像规律。

2.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具体例子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透镜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3.概念解释后,可进行类比,将透镜与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实验演示 20分钟1.安排适量的凸透镜、凹透镜、白纸板和光源等实验仪器。

2.采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并给学生展示实际的物体成像效果。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原因,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相联系。

合作探究 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实验装置(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屏幕等)。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透镜成像规律。

3.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光线追迹法绘制透镜成像的示意图,加深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总结归纳 10分钟1.请学生回答提问:“透镜的分类有哪些?它们的成像规律分别是什么?”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总结透镜的分类和成像规律。

3.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思考透镜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课后作业1.预习下节课内容《透镜的应用》;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3.思考并记录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透镜的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学辅助资料和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对透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成像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5章第1节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5章第1节透镜教学设计
1.学生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注意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一般规律。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对透镜公式的运用感到困惑,教师应耐心指导,帮助学生建立透镜公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基础知识巩固:
(1)完成教材第5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透镜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和透镜公式的理解。
(2)整理课堂笔记,绘制透镜成像规律的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
2.实践探究:
(1)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
(2)结合实验结果,分析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5.小组合作:
(1)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份关于透镜知识的手抄报,展示透镜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和应用。
(2)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共同提高。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透镜实例,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基本概念:讲解透镜的定义、结构及分类,让学生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特点。
3.成像规律: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透镜成像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
4.透镜公式:讲解透镜的焦距和光学性质,引导学生掌握透镜的公式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运用透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1《透镜》教学设计二、新课教学(一)凸透镜和凹透镜如果仔细观察眼镜,你会发现镜片的中间和边缘的厚薄不一样。

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样的镜片是凸透镜(convex lens),如图。

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这样的镜片是凹透镜(concave lens),如图。

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做薄透镜。

如图,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主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optical center)。

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除了眼镜外,很多光学仪器和日常用品也用到了透镜。

例如照相机镜头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焦点。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3.经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主光轴(性质1光路可逆)。

同理可得,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虚焦点。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3.发散光的延长线经过虚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主光轴(性质1光路可逆)。

想想做做太阳离我们非常远,射到地面的阳光可以看做平行光。

想一想,怎样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找几个不同规格的凸透镜,试着测量它们的焦距。

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即凸透镜的焦点。

用刻度尺测量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知道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凸透镜、凹透镜的焦点、焦距.掌握三条特殊光线作图,理解会聚和发散.学习时应做好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注意运用已学过的光路可逆性原理来完成有关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单元 5.1 透镜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单元 5.1 透镜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 5.1 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透镜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实验器材:透镜、纸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向学生提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透镜了吗?透镜有哪些常见的应用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引入新知•出示透镜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透镜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透镜的形状和特点,并提醒学生注意透镜两面的特性。

3. 讲解透镜的性质•通过讲义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透镜的性质,包括:透镜的形状、两面的特性、透镜的光线传播、透镜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等。

4. 讲解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通过示意图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示例计算,确保学生掌握焦距计算的方法。

5. 案例分析和讨论•出示一个与透镜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各小组的答案和思路。

6. 实验探究•将透镜和纸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透镜的性质和成像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透镜的成像规律,并向全班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7.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透镜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提醒学生将重要知识点记下来,以备复习使用。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了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加深了对透镜的理解和认识。

七、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讲解、案例分析、讨论和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比较积极,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透镜》—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透镜》—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透镜》—教学设计【教学参考】《透镜》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透镜》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光现象》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采用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教材分析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使学生认识就行,本节重点讲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的焦点,焦距可略讲或不讲.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也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经验基础.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探究并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难点: 透镜光路作图。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七.教学用具:纸片,透镜一组、三棱镜,激光演示仪、烧杯、香、火柴、手电筒,实物投影仪.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向日取火的视频问题:纸片为什么会点燃呢?学生猜想.新课学习第一环节:透镜的分类学生活动:让学生分别观察桌上的两类透镜,看有什么发现.发现1:用手直接模(提示用擦镜纸).发现一个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另一个中间厚,边缘薄.发现2.使透镜靠近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体的变化,发现一个使字变小,另一个使字变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透镜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

3.能够分析和解决与透镜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规律。

2.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内容1.透镜的定义和分类。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透镜的定义、分类、成像规律等知识点,使学生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

2.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透镜实际成像情况,进一步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

3.讨论交流法: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透镜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光的传播路径。

2.提问:你们平时使用的眼镜是由什么制成的?步骤二:讲解透镜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介绍:透镜是一种能够使光线发生偏折的光学器件。

2.分类介绍: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央较厚,边缘较薄。

–凹透镜:中央较薄,边缘较厚。

步骤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实际成像情况。

2.阐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体离凸透镜远,成像位置较近。

–物体离凸透镜近,成像位置较远。

–物体在焦点处,成像位置无限远,成像为实际的点。

–物体在焦点与凸透镜之间,成像位置为无限远虚像。

–物体距离凸透镜焦距处成像,成像为实际的点。

步骤四:凹透镜的成像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凹透镜实际成像情况。

2.阐述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规律与凸透镜相反。

–凹透镜无论物体位置如何,成像位置都为虚图片。

步骤五:实验探究1.小组实验:让学生自行制作简易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并观察实际成像情况。

2.实验内容:根据指导书上的步骤,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定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和规律。

步骤六: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凸透镜和凹透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透镜在成像时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成像位置?–在实际生活中,透镜的应用有哪些?步骤七:知识巩固与拓展1.布置作业:每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习题中与透镜相关的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两种透镜的构造。

培养学生在观察时能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能够识别例外事物的例外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奇怪。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凸透镜,凹透镜,激光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把小的物体放大;很多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适合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利用照相机可以把瞬间情景留为永恒记忆;利用质投影仪可以把图片放大;医生利用显微镜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望远镜来观察天体;这些光学仪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幻灯片2)
二、新课教学
按座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分发一盒透镜。

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例外?按它们的例外之处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小组活动:仔细观察、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中间厚边缘薄。

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中间薄,边缘厚。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交流,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幻灯片3)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如果透镜的厚度小于球面的半径,我种透镜叫薄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同学们说说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各是什么透镜。

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幻灯片4)主光轴和光心: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简称主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分外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幻灯片5)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在纸上会出现一个光斑。

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例外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2、透镜对光的作用(幻灯片6-8)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幻灯片9)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想一想,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几个焦距,两个焦距有什么关系?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左右各一个,有两个焦距,两个焦距相等。

想想做做:
(1)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幻灯片10)
(2)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
三、课堂练习(幻灯片11-14)
四、课堂小结(幻灯片15)
五、作业布置(略)
附板书设计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主光轴和光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三、焦点和焦距
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用“f”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