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等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打动人、感染人、具有审美内涵的优秀纪录片无疑与拍摄方法、手段有关,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更取决于拍摄时机的掌握。拍摄时机有一般和最佳的差异,更有“时机未到”和“时过境迁”的差异,时机是成败的关键。要想捕捉到最佳时机。就需要采取“等拍”,因为,“等拍”是挑选目标、“坚守阵地”的行动,是捕捉最佳时机的一种功夫,是创作优秀纪录片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也是作者审美追求、审美能力、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如果作者不懂得“等拍”,或缺乏“等拍”意识,或放弃“等拍”,生活中那些能够丰富主题的突发事情和将会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与你失之交臂。
《最后的马帮》,讲述的是往返于云南独龙江驿道“死亡河谷”的最后一批国营马帮队从大雪封锁中突围的故事。但让人遗憾的是,有一个惊心动魄最为震撼的场面就没有记录下来:“大雪提前一个月封死了独龙江驿道。几天下来,断路又断粮,人马面临生死选择,不得不紧急突围。首先登上岔口的2l匹马开始下山。然而,所有小道全被白雪覆盖,主人牵着一匹匹马往下走,不一会马队就全乱了。骡马陷入雪中,挣扎时没有站稳,便顺着山坡滑下去,三匹、四匹,几乎所有的马都无法站稳,直往山下滑去。”。事后编导兼摄像郝跃进在他的创作日记中两次感叹:“纪录片创作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拍摄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等待了二十多天后,今天,开拍以来最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然而,此时却因为电池无电而无法用大机器拍摄,想到那些没有拍到的场面,禁不住捶胸顿足、仰天长叹。”“的确,苦苦等了20多天,机会来了,却又从你的眼前溜走,这叫什么事?一次深刻的教训,一次惨痛的经验。对纪录片而言,一切都应当具有预见性,都应随时处于待发的状态,尤其是后勤保障方面不能出现任何问题。”郝跃进没有记录下那个稍纵即逝的壮观场面是因他“等拍”准备不够,以致他为此捶胸顿足、仰天长叹,足见他对“等拍”的认识和重视。“等拍”是将审美预期转化为实际成果的重要表达方式,它既能深化故事情节的内涵,又能真实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在现在进行时纪录片拍摄中,要充分运用“等拍”这一纪实拍摄手法。
现在进行时纪录片的美学要求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以纪实创作手法真实地纪录社会现实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原生态”生活;保持生活流程及事件时空运动的完整性,不允许审美主体采取干预、虚构、扮演和导拍,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只能从现实生活中采撷素材
,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以此来反映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一种“真”与“美”的审美享受。
为了达到“真”与“美”相得益彰的最高审美境界,国内外众多著名的纪录片导演除了运用隐拍、跟拍、抓拍、抢拍、偷拍和运用综合运动长镜头等纪实拍摄手法外,十分重视运用“等拍”的方法。“等拍”包含两个环节:等待和拍摄,等待是指有预期和无预期地等待突发事情的发生和等待将会发生的事情;拍摄是指对有预期和无预期地等待突发事情的发生和等待将会发生的事情的拍摄活动,无意识等待到突发事情的发生和等待到将会发生的事情,也属于“等拍”范畴。比较而言,有预期“等拍”是比较容易琢磨、把握和运用的拍摄方式,它是指作者通过审美观察、审美判断或事先通过询问被摄者或知情者,掌握了有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和将会发生事情的情况后,所采取的“等拍”,因为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值得拍,也不需要一天从早到晚不间断地跟踪拍摄对象而作“流水帐”,作者必须根据选题的主题对生活作有选择的记录。
有预期“等拍”是记录突发事情和将会发生的事情的最有效方法,那么,在实践创作中,如何运用有预期“等拍”?
一、事先通过审美观察和逻辑判断所采取的有预期“等拍”
众所周知,生活是复杂的,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加之生活中不可预知的突发事情也很多,但是,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往往就是那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情,最真实、最可信、最能增强纪录片的审美内涵。那么,在创作中,怎样去观察和判断那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情会发生呢?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不会是孤立的,特别是一些与大家有直接关系的事情,或者是与拍摄对象有关系的事情,就最容易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审美者(作者)有敏锐的审美观察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需要创作者运用正确思维和正确逻辑推理来确定自己的判断。
正确思维是指“内容真实而又符合逻辑规律与规则的思维。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必须遵守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同一性、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规则。因为只有遵守这些规律和规则才能保证思维过程中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才能使思维具有确定性、不矛盾性和论证性。”正确推理是指“具有真实的前提和正确的推理形式的推理。”“如果我们的前提是真实的,如果我们正确地运用
思维规律于这些前提,那么,结论就一定是符合现实的。”
在审美观察、审美发现的基础上,辅之以正确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采取“守株待兔”式的“等拍”定会有优秀的作品出现。
《边城·老人·龙》,是一部反映湘西茶峒古镇一群古稀老人自筹资金,经半年时间,105道工序,扎制了一条199.7米的99节长龙喜迎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录片。片中有很多生动、感人的场面,就是通过审美观察、审美判断,采取有预期“等拍”记录下来的。
如1997年4月28日,老人们在边城举行“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合龙、游龙庆典活动”。得知消息的湘、黔、渝边界数万乡民纷纷涌人边城,自发参加隆重、圣洁的合龙、游龙庆典活动,边城隘门村女子舞龙队和男子舞龙队还自发组织了两条18米的9节龙,护卫在99节长龙两旁,在游龙活动快结束时,女子舞龙队和男子舞龙队还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在老街上舞起了两条长龙,将游龙活动推向高潮,他们的这种爱国热情让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整个庆典活动结束后,同行的同事想把拍摄到的扎龙、合龙、游龙素材编辑后,送往中央电视台播出。我想应该还有精彩的事情发生,因为,张忠宪老人告诉过我:“这龙合了,还要玩,还要把中国版图搞出来。还要玩些套路来,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就要玩出个名堂来,你不能说合龙一完就了事了,不成得很,工程还大,这才是第一期工程,还有第二期,第三期工程……”所以,我决定“等拍”。过了几天好戏终于发生了。一天中午,隘门村村干部们来到张忠宪老人家要求参加舞龙活动,眼快手快的我放下碗筷,扛起机器记录了他们自然、精彩的对话:
村长:我们在老年协会找你没找到,听到个消息和你们商量下,你们老年协会组织舞九十九节长龙,我们这些村干部和村支委们都来了,和你们协商下,我们要参加这个活动。
张老:欢迎,欢迎,可以!但话要讲转来,要和你们村里同志们讲,和父老乡亲讲,我们搞这个完全是献一片爱心,不兴讲钱的。
村长:那不兴讲钱!讲钱就把意义失掉了,我们正因为要展现我们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就要积极参与这个活动……
如果说,在拍摄过程中,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审美发现,不懂得审美推理、审美判断,缺乏审美预期“等拍”意识和耐心等待,就不可能记录下这意想不到的生动、感人的爱国行动和对话;如果放弃了老人们后来组织一百多苗族土家族乡民在绿水青山间宽阔地鹅卵石河坝上,用99节长龙舞出“金塔板”、“车轮滚滚”、“中国版图”、“紫荆花”、“中、国、龙”和“97”
造型字样的拍摄,作品就不可能由一个爱国主义主题,生发出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多个主题来,作品的审美内涵就会大打折扣。正因为此片运用了“等拍”,1998年此片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lO多个国家电视台播出,2000年荣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国家政府奖——“金桥奖”一等奖,而且填补了湖南外宣纪录片无“金桥奖”一等奖空白。
二、事先通过询问拍摄对象或知情者所采取的有预期“等拍”
现在进行时态的纪录片美学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不允许干预被摄对象的生活,但是,创作者只要不违背这一创作原则,可以事先通过询问被摄对象或知情者来了解被摄对象的基本信息,然后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采取“等拍”。这种有预期“等拍”方法,是现在进行时纪录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拍摄方法。
如风光纪录片《泰山》的编导兼摄像孙玉平,为了拍泰山“雾松”、“云海”、“日出”和“天门浪花”等奇观,经过深入采访,获知上述奇观不是每天都会出现,传统的“东岳奇观”并不都适合影视表现,于是,在两年多的拍摄中,他运用“等拍”的方法,记录着泰山的各种奇观妙景。众所周知,雾松、云涛、日出等奇观妙景都是在特定季节、温度、湿度和风向条件下才出现的,往往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多数游人难得一见。为“等拍”这些奇观,作者每天坚持收听天气预报,一旦有适合的温度和风向出现,便连夜上山,单为拍日出竞起早一百多次。在运用“等拍”和“抢拍”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运用逐格拍摄记录下云雾变化,把几个小时的动态浓缩在分秒之内,创造了“云涛雾浪”、“惊涛拍岸”的奇妙效果。。正是运用有预期“等拍”方法,《泰山》让东岳奇观大放异彩。
如果事先知道会有事情发生却放弃“等拍”,这是一种缺乏审美预期敏感、缺乏敬业精神的表现,也会得不偿失。2004年,一位学生在筹拍人物纪录片《舞向天涯》,主人公是新中国舞蹈家张莉茹教授。张莉茹教授原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名舞蹈家,1964年与丈夫贾肇巽,响应国家民委支援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歌舞事业发展的号召,从北京来到湘西民族歌舞团,一干就是四十年,退休后又到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任教,培养出了谢晓咏、余大鸣、张吉平、李瑞秦、罗守进等一大批我国著名的中青年舞蹈家,还编导了许多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的土家族苗族优秀舞蹈节目,2004年8月,吉首大学举办“张莉茹教授从艺从教50周年个人舞蹈节目专场晚会”,在
晚会筹办时,我得知,我国著名舞蹈家贾作光、王克芬、董锡久、张曼如、著名歌唱家胡松华等老同事要从北京来吉首参加晚会,我把这一消息提前一天告诉了我的学生,并且交待的很清楚8月20日早晨6点火车进站,我要他第二天早起来一点去火车站“等拍”,可是,我5点钟到了火车站,我那位怕苦不愿起早床的学生没来,只见4点半就到了火车站的张莉茹老师和贾肇巽老师早就在站台上等候了。由于张莉茹老师70多岁,身体又患癌症,在身体支撑不住的情况下,她看到站台一角有一捆稻草,她就坐在稻草上等火车到来。看到她银发满头,身体瘦弱,坐在寒风中的稻草上,我的眼眶湿润了。因为,面前的这位和蔼可亲,一生为了边疆少数民族舞蹈事业发展和一心为了培养少数民族舞蹈家的舞者,从青丝到白发等这一天,盼这一天,等了40年,盼了40年……6点钟火车准时进了站,从软卧车厢下来的贾作光、王克芬、董锡久、张曼如、胡松华等10多位著名舞蹈家、歌唱家,一一与张莉茹老师和贾肇巽老师拥抱,激动的泪水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从火车站回到学校,我看到我那位学生后,我严厉的对他说:要想拍出感染人和启迪人的纪录片来,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的东西,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以后再犯这种自命错误,你将永远拍不出优秀纪录片来,因为,“纪录片创作需要韧性,需要毅力,也需要智慧、技巧和运气,但绝对来不得半点偷懒,更不可试图取巧。”。
总之,“等拍”是挑选目标和“坚守阵地”的一种行动,是捕捉最佳时机的一种功夫,是创作优秀纪录片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作者审美追求、审美能力、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认为,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在纪录片创作中,一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和忽视“等拍”的作用,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都会与时间有关,短时间会出现小因小果,长时间会出现大因大果,这是逻辑的必然。所以,在纪录片创作中,只有不断去发现美和充分运用“等拍”方法去捕捉美,才有可能创作出“真”与“美”相得益彰的纪录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