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否要完全真实
纪录片的本质 真
电视纪录片融合真、情、美三种不同的美学概念,美的纪实以真实为基础,纪实的美,美在真实,美在自然,纪录片才能有效地纪录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才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解说词的美 刘郎的《西藏的诱惑》 歌词
歌曲《洗浴》:
天清清,
水清清,
一江夕照红。
是古老的歌,
是高原的梦。
歌曲《朝圣的路》:
我向你走来,
捧着一颗真心;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① 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② 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
③ 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
④ 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
⑤ 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美国有一种“钩子”(Teaser)理论,强调片子开始1分钟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而整部片子要在适当的间隔里安插“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要像过山车一样起伏错落,富有刺激性,调动观众的收看情绪和兴趣,一直到片子结束。
3.编导在剪辑时有意图地形成故事兴奋点。
4.制造悬念,形成观看的兴奋点。
试论中国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
3202013年12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论中国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赵丹丹 祝 捷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在纪录片创作中,在严格遵循真实的前提下,按照编导的创作意图和构思进行“实录”,这里是有选择、有思考、有提炼、有凝聚,才能使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上升到逻辑思维层面,形成独立的品位,进而显示出独立的风格和品格。
试当今社会,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不论是创意策划、风格手法、流派技法都出现与社会合拍的兼容综合、互通互动的发展趋势。
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亦然。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诞生、发展、繁荣乃至日渐成熟,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电视观念、创作理念、文化背景的变化都息息相关。
我国电视纪录片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品格、风格和魅力,并赢得国际电视界的认同和赞赏。
在国际上,要树立中国式的电视纪录片的品牌与标记,就必须具备中国神韵、中国气派与中国品格。
笔者认为,电视纪录片在创作中要独树一帜,必须从品格、风格中下足功夫,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
而真实是纪录片确立风格的基石,我们探寻真实之源、真实之趣、真实之品,这是至关重要的。
真实之源,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之源来自创作者的发现与挖掘。
生活的本质就表现在真实地呈现其初始状态。
对于纪录片的真实之说,虽然众说纷纭,但业界有代表性的界定是任远先生的见解:“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被论者归纳为“四真”的理论,是“纪录片的生命”。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当然,对于真实还有各种各样的界定与说法,而青年电视学者胡智锋先生综合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颇有见地地提出:“从逻辑的方面,按照电视纪录节目再现与表现社会人生的深度,将真实划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哲理真实”。
笔者认为,胡先生的见解既有理论归纳,又有实践依据,还有文化思考,可谓一石三鸟。
论纪录片之真实
论纪录片之真实我们要讨论纪录片的真实,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用新闻纪录电影的手法,以摄影或录像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报道。
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它从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加以反映,以求真实的反映生活。
”(1)“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2)从以上中外两种对纪录片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纪录片是运用纪录拍摄手法和各种艺术手段,真实地纪录及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具有一定主题的一种电视片。
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
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真实是纪录片的特性,也是第一要素。
要使纪录片做到真实,首先它所纪录的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内容,不能是虚构的,简而言之,纪录片必须纪实。
纪录片所要纪录的是“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的‘四真’是纪录片的生命。
”(3)纪录片必须是非虚构的,有虚构的内容就不是纪录片,这也是纪录片与故事片、艺术片等其他类型电视片的最大区别。
纪录片的题材一定是来自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
也就是说,纪录片取材于世界上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
于1994年拍摄的,获得第一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篇特等奖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大动迁》,就真实地纪录了为了建造南北高架而进行的沿线居民大动迁。
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真实地放进了纪录片,而不是一味宣传与歌颂沿线居民对大动迁的积极配合。
其中有一个因为患癌症而开过刀的单老伯,一开始是坚决反对动迁的,是典型的钉子户,连采访的记者都被他骂出了家门。
然而,当他发现周围的邻居都看着他,都学他样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就主动搬迁进了过渡房。
在过渡房中,记者第四次上门,终于他接受了采访,从他的口中吐出的也不是套话假话,而是对未来新居的期盼,和对自己能否等到住进新居这一天的真实担忧。
无比真实的老人形象,赋予了这部纪录片生命力,也赋予了它感染人的魅力。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形式,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纪录片制作手法的多样化,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表现力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和表现力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并分析纪录片电影在追求真实的同时如何处理艺术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纪录片作为一种描述真实事件或者真实人物的电影作品,其真实性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焦点。
在纪录片制作中,如何确保所呈现的事件和人物是真实可信的,成为了一项挑战。
首先,拍摄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夸大事实、不虚构内容,以最真实的镜头记录现实生活。
其次,在后期剪辑和制作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对原始素材的忠实呈现,避免故意篡改或夸大事实。
纪录片电影的表现力然而,纪录片电影并非只追求事实及客观记录,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在追求真实性的基础上,纪录片电影还需要通过影像、音效等手段来表达导演对事件及人物的观点和态度。
正是在这一点上,纪录片与新闻报道有所不同:前者允许导演加入主观情感、艺术处理等元素,以求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
纪录片电影的艺术处理在追求真实性与表现力之间寻找平衡,是每位纪录片导演都会面临到的难题。
一方面,导演需要通过追求真实性来保证其作品具有可信度;另一方面,又需在保持现实记录本质上融入个人风格与情感色彩。
因此,在拍摄、剪辑等环节都是需要导演精心设计与斟酌、并对纪录片材料进行合理艺术处理。
此外,《南京!南京!》《2001太空漫游》《海洋》等众多优秀纪录片作品成功地在追求真实性与表现力之间找到了平衡。
结语综上所述,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固有着内在紧张与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认识并把握纪录片这一特殊类型电影创作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纪录片拍摄质量水平提高。
希望本文对于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问题能够提供参考,并促进相关学者和制作人员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手法拍摄并呈现的非虚构影像作品,具有特定的主题和目的。
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推崇,被认为是观众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对真实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也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并对其名词解释进行阐述。
一、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摄影、拍摄、采访等手段来记录并呈现。
它通过纪实的形式,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事、物和社会现象,旨在提供观众一个真实的观察角度,让观众了解事实真相。
然而,纪录片并非完全客观,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纪录片中的真实性往往是一种主观而多样的存在。
二、真实性的不同层次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以从多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它可以指影像所呈现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例如,拍摄一场真实的事件或访问真实的人物,这种真实性在纪录片中至关重要,并体现在片中音乐、镜头等各个方面。
其次,纪录片能否真实地反映事件的背景、现场以及参与者的真实感受,也是其真实性的一个关键方面。
最后,纪录片中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是否符合事实,是否歪曲了真实的情况,也是评估其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三、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平衡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其艺术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尽管纪录片追求真实,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记录。
导演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故事情节、音乐和影像效果等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和观点。
这种艺术性的呈现使纪录片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也引发了观众对真实性的疑问。
因此,纪录片导演需要在真实性和艺术表达之间找到平衡,保证观众对内容的真实理解和情感共鸣。
四、纪录片真实性的社会影响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影像艺术形式,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纪录片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呈现,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刺激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另一方面,纪录片中的真实性问题也引起了观众们对影片和导演的质疑,推动行业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探讨和规范。
论纪录片的真实
论纪录片的真实探究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的真实具有独特的内涵。
一方面,对于现实客体而言,电视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
另一方面,对于创作而言,纪录片所表现的现实又是一种被中介了的现实,它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创作者、摄影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因素的干预或干扰,以致纪录片中所呈现的现实,已经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通过创意、剪辑、提炼、结构,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关系。
因此本文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是建立在物质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并结合创作者的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而达到的一种真实。
而且这种真实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笼统的、绝对的。
一、对真实的理解与阐释关于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历来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目前理论界有以下几种有关真实的理解,笔者在此列举并进行分析。
1.还原与再现关于还原与再现,其在内容本质上非常类似与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现》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它强调纪录片的全部声像内容应该完全来自物质现实,即纪录片所展示的全部声像内容都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物质现实曾存在于摄影机与拍摄者之前,纪录片的真实就直接来自于那种曾经真实的出现于摄象机和拍摄者之前的客观的物质现实的即时纪录。
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强调纪录片全部声像内容应该以客观的物质现实作为其真切可信的对应,即拥有相应的一个物理真实,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因为真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众所周知,不同事情都有无穷的侧面,即使是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展示;其次,摄象机的介入或多或少会改变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在镜头面前,人们具有本能的矫饰心理,会有本能的表现欲;另外,素材拍回来要经过创作者的梳理、提炼、剪辑等创作过程,而这个过程依赖于创作者的感悟,这是一个不断理解真实、想象真实、建构真实、逼近真实的过程。
所以真实是相对的,是经过编导者加工过的真实,它的真实性保证与创作者的道德和良知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1. 引言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旨在通过真实记录和展示来呈现事实和现实。
然而,纪录片电影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导演的主观表达和观众的主观感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与表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
2.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媒介,其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纪录片电影通过采访、拍摄和剪辑等手段,力求还原事实和真相,使观众能够亲身感受到被记录对象的真实状态。
然而,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并非绝对,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导演在拍摄纪录片时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审美取向。
导演通过选择拍摄对象、角度和镜头等手段来呈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主观性会对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观众在观看时需要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辨别和思考。
其次,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还受到剪辑和后期制作的影响。
导演可以通过剪辑和后期制作来改变纪录片的节奏、情绪和叙事方式,从而对观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种处理手法可能会使观众对纪录片中所呈现的事实产生误解或误导,进而影响他们对真实性的判断。
3. 纪录片电影的表现手法除了追求真实性外,纪录片电影还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传达导演的意图和观点。
这些表现手法包括但不限于:3.1 镜头运用纪录片电影中的镜头运用是导演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镜头角度、镜头距离和镜头运动等方式来突出或弱化某些元素,从而引导观众对事物进行思考和感知。
3.2 音乐与声音设计音乐与声音设计在纪录片电影中起着重要的情感表达作用。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和声音效果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
3.3 叙事结构纪录片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导演表达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线性、非线性或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呈现事实和真相,从而引发观众对事件的思考和反思。
4. 纪录片电影对观众的影响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纪录片的评价
对纪录片的评价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电影形式,用摄影和录音手段记录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事实。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其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评价标准之一。
纪录片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记录事件的真实性,二是记录事件的客观性。
纪录片应当真实记录事件的经过,不夸大事实,不进行虚构,避免造假。
同时,纪录片应当尽可能地保持客观,不进行主观解释和评价,让观众自行判断。
其次,纪录片的叙事能力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
纪录片不应只是简单的记录事件,而应该有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风格,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并关注事件的内在含义和发展趋势。
第三,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
纪录片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视觉呈现、音效设计和选材等方面,提高其艺术价值,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总之,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形式,其评价应当注重真实性、叙事能力和艺术价值,才能够更好地达到记录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目的。
- 1 -。
纪录片一定是真实的吗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
常雨辰怎样认识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这个观点对吗?老师在课上说过,关于纪录片是什么?也很多争论,对纪录片概念、范围的争论就像人们给新闻、电视下定义一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这个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总之,借用高中学的哲学的一句话: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是变化发展的,这个观点也就是给纪录片作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
许多人对此冥思苦想,难觅要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作为旁观者,作为一名大三的外专业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学习这门课,相比很多看似忙碌的同学,我觉得我自己也很充实。
虽然我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特别的学习目的,但是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当我再看一些纪录片的时候,会多了一些思考,更会从一种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大千世界广袤无垠,变化无穷,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包含的信息又是如何地丰富多彩,以至于任何媒介都不能完全涵盖;同时每一个人也无法亲身体验其内容,不得不依靠媒介来观察和感受。
很显然,我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由文化讯息构成的世界。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由各种现代化大众传媒,特别是视听结合的电子传媒——电视造就的形象化虚拟环境当中。
我们必须借助一种较为出色的工具透过重重遮蔽着的形象丛林来认识物质世界或找寻“理想”世界,思考生活,展示人生,记载历史(生活即历史),延伸我们的思维触角和存在方式。
从而透过别人的甚至自己的镜头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沟通心灵。
介于电视剧、综艺节目之间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独树一帜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沟通屏幕世界和现实生活,与人们的认识心理和文化参照动机相契合,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形象化工具,一种用以记录历史、记录社会生活、观察世界的出色的工具。
纪录片要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真人真事可以再现,但不一定真实:言为心声,当镜头对准你时,你的一举一动是否出于你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肯定有几分即兴表演成分,有时候还有导演的指导,就像《阮奶奶征婚》,导演为了让纪录片能拍下去,进行了一些人为的干涉,但最后事实证明,这部纪录片很成功。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它以真实记录和展现现实生活为主要特点,通过镜头展现出人们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事件。
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对真实性的不断追求,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和表现形式也受到了广泛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与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平衡。
首先,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艺术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
纪录片电影通常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记录和呈现的方式展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
观众通过观看纪录片电影,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一些平时无法接触到的真实情况,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并非绝对的。
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导演和摄制组往往会对现实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处理,以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有时候为了突出主题或者增加观赏性,导演会对镜头角度、剪辑手法等进行调整,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这种对真实情况的加工和处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观众对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认知,引发争议和质疑。
另一方面,纪录片电影的表现形式也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与传统的纪实记录不同,纪录片电影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
导演会运用各种摄影技巧和剪辑手法,使影片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通过音乐、配音、字幕等手段,纪录片电影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思考,使得影片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因此,纪录片电影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纪录片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候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导演会夸大事实、夸张情节,甚至编造虚假情节,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过度追求表现形式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影片的真实性,也会误导观众对真实情况的认知,引发观众的质疑和不满。
因此,在纪录片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和摄制组需要在真实性和表现形式之间取得平衡,既要保持真实记录的特点,又要注重艺术表现的效果,使影片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试论纪录片的真实性
试论纪录片的真实性中国传媒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标题:试论纪录片的真实性学习中心学号姓名专业层次指导教师/职称日期年月日中文摘要纪录片是对客观实在进行整理,采用电视媒介手段进行的纪实活动。
它具有纪实性,但是纪实并不等于真实,纪录片在叙述真实的同时也含有虚构成分,比如运用情景再现,比如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思潮的影响形成的故事化等。
纪录片要有一定的可看性,有时还要带有一定的美感,所以在处理的同时很有可能加入一些必要的虚构成分和编排的顺序发生变化。
努力协调好纪录片中真实和虚构的关系,才能让纪录片更接近真实更接近真相且带有艺术可看性。
本文通过纪录片《俺爹俺娘》这个例子来说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具有的虚构成分进行分析,了解纪录片的基本特征,在《俺爹俺娘》纪录片中的真实的虚构和虚构的真实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利用这些效果对纪录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利与弊。
在创作纪录片的同时怎么避免在使用这些方法的同时构成对纪录片的真实的虚化。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虚构;纪实;创作。
前言 (1)一、纪录片的相关理论 (2)(一)什么是纪录片 (2)(二)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2)1.影像纪实本性 (2)2.纪录片的艺术特性 (2)3.纪录片的文化特性 (2)二、纪录片中真实的虚构 (3)(一)纪录片的真实性 (3)(二)真实的虚构 (4)(三)纪录片的故事性 (4)三、纪录片中虚构的真实 (5)(一)虚构的真实 (5)(二)纪录片的搬演 (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1)“纪录片既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方法’。
” 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记录,它必须具有真实性。
所以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要求就是源于真实,本真记录。
但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需要虚构的部分。
如:无法复原的历史场景及事件、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还原,以推进纪录片的故事化进程,因此这就需要创作者利用到真实的虚构手法;而一些本就无所记录和未知事件的推理,则必须利用虚构的真实来完成。
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
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影评观察:纪录片中的真实与虚构界限在众多的影视类型中,纪录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
它往往被视为真实的记录,是我们了解世界、洞察人性、追溯历史的一扇窗口。
然而,随着纪录片的发展,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这引发了我们对于纪录片本质的深入思考。
纪录片的初衷是呈现真实,它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记录下事件的发生、人物的经历以及社会的现象。
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真实的信任和渴望。
当我们观看一部关于自然生态的纪录片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未经修饰的动物行为和原始的自然景观;当我们关注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时,我们期待了解到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真实反应。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得纪录片在传递信息、引发思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纪录片导演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和抉择。
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吸引观众,有时候会采用一些手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比如,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导演可能会对拍摄到的素材进行剪辑和重组。
这种剪辑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事件原本的时间顺序和发展逻辑,虽然可能更具故事性,但也让观众对其真实性产生了疑问。
再比如,有些纪录片会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弥补历史资料的缺失。
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场景的搭建,试图还原过去的某个时刻。
然而,这种再现毕竟是基于想象和推测,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差距。
尽管导演可能会尽力保证再现的准确性,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虚构的成分。
此外,纪录片中的音乐、旁白等元素也会对观众的感知产生影响。
恰当的音乐可以增强情感的表达,生动的旁白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理解内容。
但如果使用不当,这些元素可能会过度渲染情绪,甚至误导观众对真实情况的判断。
那么,如何在纪录片中把握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呢?首先,导演应该保持对真实的敬畏之心。
在创作过程中,要明确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任何手法的运用都不能损害真实的本质。
[记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
[记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辨证的,同样纪录片的“真实性”也一定存在不同层面的真实,如果单独从一个方面来讨论是片面与狭隘的,要建立一个宏观的体系来看待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才会看清事物的本质。
纪录片真实性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何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对纪录片是如此重要?这与摄像作品的表现媒介及特征有关。
同其他摄像作品一样,纪录片的媒介是连续出现的一系列影像,它们是摄像机对客观物质进行记录的结果,且影像媒介具有一种“自动作用”,即呈现为世界的自动投影,这一点是机械生产的影像作品共有的一种特征。
这种特征表现为“媒介影像都具有一种最根本的真实性――符合摄像机前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
也就是说只要在镜头前出现的事物,摄像机都能够借助机械的特性对其进行自动的记录。
我们所看到的影像,也必定是曾经存在于摄像镜头前的事物的影像。
因此,影像媒介的这种“自动作用”让人们尤为关注影像作品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和保证。
然而,这个层面的真实性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对视觉感官和摄像机械的记录功能有着十足的信赖,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真相,不一定就是真的。
不同的拍摄角度,会反映出不同的层面,这就拍摄的主体有关,需要表现什么,不需要表现什么,人是可以取舍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立场与经历,因此纪录的影像与客观世界的真实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也许它揭示了真相,也许对其有所隐瞒。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创作者的关系对于纪录片来说,由于其影像媒介的自动作用,由于其形式风格对客观记录的承诺,人们往往会感觉不到创作者的存在和意图。
近年来更多的人注意并接受了纪录片作为意义文本,必然是其创作者一定意图的表达这一事实。
艺术的创作是与创作者的意图有密切关系的,一个在权力支配的时代,艺术在某种情形下会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一个国家要面对历史,就要面对历史的真相。
任何人都有美化自己的嫌疑,这就需要创作者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将真相呈现给世人。
纪录片真实性评析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西方纪录片美学课程题目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学生所属学院任课教师教师所属学院成绩纪录片影象背后美的真实电影术语词典中说:“记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纪录片的真实在于纪录片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没有经过导演安排和虚构。
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不仅包括人物、事件的真实,也包括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的真实。
纪录片的这种真实特性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从一方面讲,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
纪录片的素材是真实的,其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其中的感情都是真实的。
而另一方面,从创作层面上讲,纪录片的真实还是一种主观化的真实,经过制作人员的创意、剪辑、提炼、组接,纪录片作品难免带上创作人员的意愿、选择和感情。
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现实本身,这种真实是美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
电影大师梅索斯兄弟,他们是“直接电影学派“的代表,他们利用轻便摄影机和同期录音设备的优势,在不干涉状态下,现场抓去不可控制的事件,客观记录,无旁白解说,尊重客观,强调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既清楚及时地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又不会影响到眼前所出现和发展着的一切。
但实际上纪录片的拍摄并不可能完全这样来进行,即使是墙壁上的苍蝇,它的存在也可能一起在场人员分散注意力或者出现其他情况。
从他们拍摄于1975年的纪录片作品《灰色花园》就可以很好的看到这一点,梅索斯兄弟的拍摄显然给常年隐居在灰色花园的这对母女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这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记录。
然而《灰色花园》这部纪录片的伟大也就在于它那种一丝不苟的真实。
梅索斯兄弟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
在短短的100分钟的纪录片中,影片意味深长的真实展现了大小伊迪母女一年的生活,浓缩了她们一生的梦想、时光走过留下的痕迹、她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回忆以及隐居生活中她们起伏的感情……表现日常生活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内心的震撼,回味悠长。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纪录片创作与真实性探讨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纪录片创作与真实性探讨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性为特点的影视作品,通过记录和呈现真实事件、事实和人物来传达信息和观点。
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纪录片的创作不仅仅需要技术手法的驾驭,更需要注重真实性的把握。
本文将探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纪录片创作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意义重大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创作形式,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相比,其真实性意义重大。
纪录片通过真实记录和呈现,展现了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等各种真实的事物,能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直观地向观众呈现了真实事物,更给予观众以深刻的思考、感悟和启发。
二、真实性的探讨与挑战虽然纪录片的真实性意义重大,但在创作过程中,真实性的探讨与挑战也不可避免。
首先,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在众多素材中选择水平的真实记录,而且要根据事实真相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处理。
其次,纪录片的创作者还需要面对观众和社会对真实性的质疑和评判。
观众会对纪录片中的事件、人物和场景提出质疑,而社会也会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提出挑战。
这使得纪录片的真实性面临着不同层面的探讨和挑战。
三、如何保持真实性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创作者需要高度重视和保持的。
为了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创作者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
首先,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尽可能接触真实场景和真实人物,记录真实的生活和事实。
其次,纪录片的创作者要做到客观、公正、中立地呈现事物,不对真实事物进行夸大、缩小或歪曲处理。
最后,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遵循道德和伦理准则,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尊重被记录对象的权益和隐私。
四、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协同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式,除了追求真实性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通过剪辑、音乐和叙事等手法,使其作品更好地表达情感和观点,让观众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协同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平衡的因素。
纪录片前期创作(拍摄)的真实性问题
纪录片前期创作(拍摄)的真实性问题宋杰一、真实与信以为真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其本性都是视听的本性——纪录性。
两者都必须首先提供给观众一个真实的外观,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我所说的感觉只是人们对视听的一个真实印象,而并非真实本身)。
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布努艾尔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常常是超越常规的,可他拍摄的每一个镜头都力求真实可信。
但是,故事片的美学原则与纪录片的美学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故事片是幻觉的创造,它的原则是:让人信以为真。
纪录片本身就是真实的,无须去虚构。
故事片提供的是以假乱真的、虚构的信息,而纪录片的意义在于提供真实的、现实已经存在的信息。
如果在纪录片中,大量运用故事片中的虚构镜头,这样的“纪录片”可信吗?纪录片可以为电影故事片提供背景资料,因为作为现实纪录的纪录片并不因为其加入故事片而改变故事片的性质,但这只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然而故事片加入纪录片后,纪录片的真实性立即就会遭到怀疑,不管你是出于什么目的。
有人为上述作法辩解,说此类作法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好看而已。
可是观众并不会因为好看而忘记纪录片的意义。
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而故事片的美学原则是信以为真,众多的故事片是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因此,它的视听构成大都建立在快乐原则之上——让观众享受一顿视听的美餐,从而达到愉悦的快感。
可是,纪录片的美学原则是现实的原则,作为纪录片工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的:纪录片的首要任务不是视听快感,而是提供真实信息。
这也是纪录片工作者人格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二、真实与同期声人类创造的艺术媒介大致可以分为二类:演出媒介和再现媒介。
演出媒介有赖于人本身的生理器官——歌唱家唱歌,说书者讲故事,演员演戏。
而文字、图画、乐谱等属于再现媒介。
人们可以依靠再现媒介使形象得以储存,故事得以保留,并且事后还可以还原。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影、广播、电视、录象、镭射、通讯卫星的出现,人类的传播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纪录媒介。
纪录媒介从种类和程度上都不同于再现媒介。
拍摄一部纪实电影的真实与客观性
拍摄一部纪实电影的真实与客观性在电影领域中,纪实电影是一种追求真实和客观性的电影形式。
与虚构电影相比,纪实电影更注重对真实事件、人物和社会问题的还原和记录。
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对真实性的需求,纪实电影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纪实电影的真实性是一部成功作品的基础。
拍摄一部纪实电影需要严谨的调查研究和准确的记录。
导演和摄制组需要深入了解被纪录的主题和背景,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以获取真实的材料和资料。
他们应该追求事实的客观性,尽量避免主观的干扰或改变。
同时,现代技术的运用也给纪实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使用无人机、隐蔽摄影、隐藏摄像等手法,可以捕捉到更真实的画面和情境。
然而,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纪实电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摄制团队对于真实性的判断和揭示有时会产生偏见和误导。
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以及对于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特定观点。
这时,导演和编辑的选择和剪辑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的决策会对观众的观感和理解产生影响。
因此,确保真实性和客观性需要导演和摄制团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
其次,纪实电影还可能受制于资金和市场的压力,导致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之间做出妥协。
制片方可能会希望电影具有更大的商业前景和观众吸引力,这就导致他们可能会在纪实性和娱乐性之间做出抉择。
例如,在纪实电影中加入娱乐元素或编造戏剧冲突,以吸引观众的兴趣。
这种情况下,真实性和客观性就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虽然纪实电影追求真实性,但真实并不意味着客观性。
每个电影都有自己的叙事角度和视角,无论是虚构电影还是纪实电影都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呈现事实。
纪实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会进行选材、剪辑和修饰,这些决策都受到导演和编辑个人观点的影响。
因此,即使纪实电影追求真实性,观众仍然应该保持批判的眼光,去分辨其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总之,在拍摄一部纪实电影时,真实性和客观性是至关重要的。
摄制团队应该努力追求真实的核心,准确地记录和还原事实。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真实感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真实感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真实感谈到纪录片人们就会想到“真实”二字,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它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来记录、表现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由此可见,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的灵魂,没有真实,就没有纪录片。
但谈到纪录片的“真实”,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另外两个名词“真实性”与“真实感”。
虽然这两个名词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所包含的意思却有很大不同。
真实性,指纪录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以采访摄像为基本手段,直接拍摄、记录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这是一种客观上的真实。
这就要求纪录片所叙述的内容都是真正的客观事实,但纪录片所表现内容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完全吻合,因为在从纪录片创作者的参与拍摄下,纪录片就不可能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我认为导致这样状况产生的大多数原因,一是创作者的思维和想法参与了拍摄;二是拍摄对象在摄像机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与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不符。
正是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因素,使得纪录片不能与现实相符合。
比如在教材中所提到的例子:电视台对一位新闻人物一天从早到晚的活动情况进行跟踪拍摄,却被人们认为“虚假”,这个例子所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同样也说明纪录片的真实性所要求的不仅是纪录片创作者要尽量的选择靠近现实生活的拍摄方法,同时也要对拍摄对象进行选择,从双方面向现实生活与客观事实靠拢。
纪录片《幼儿园》是导演张以庆带着他的制作团队历时四年进行组织、策划拍摄了武汉一所幼儿园中小班、中班、大班中的小朋友14个月内的生活状况。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没有看到导演的可以安排,也没有看到被摄对象的刻意表现,在镜头中的是小朋友们天真纯粹的表情,以及那略显笨拙的动作。
其中,那些小朋友之间的嬉戏、到闹,甚至是穿不好衣服所表现出来的烦躁,这些生动的画面都唤出我们队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回忆。
这部纪录片所讲述出来的内容就没有使人有虚假的感觉,这就是纪录片的真实性。
简析纪录片拍摄的原则与手法
简析纪录片拍摄的原则与手法纪录片啊,那可是一扇让咱们窥探世界百态的窗户呢。
说到纪录片拍摄的原则,真实肯定是头一条。
这就好比咱们过日子,不能弄虚作假。
要是纪录片失去了真实,那可就像炒菜没放盐,淡而无味。
你想啊,要是拍一个关于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却弄些假的动物模型去拍,观众一看就觉得被糊弄了,这能行吗?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它得像镜子一样,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拍摄对象的模样。
客观性也很重要。
拍摄纪录片可不是写小说,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编。
这就像法官判案,得公正客观,不能偏向任何一方。
在拍摄过程中,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或者偏见就对拍摄内容进行歪曲。
比如说拍一个关于某个小村落传统习俗的纪录片,你不能因为自己觉得这个习俗有点怪,就把它拍成那种很落后、很愚昧的样子。
要全面地展示,把好的坏的、古老的现代的都呈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评判。
再说说手法。
镜头语言可是大有讲究。
特写镜头就像放大镜,能把那些微小却很重要的细节给凸显出来。
比如拍一个手工艺人做陶瓷,给那双粗糙却又无比灵巧的手一个特写,观众就能感受到那份专注和技艺的精湛。
远景镜头呢,就像一幅大画卷,把整个场景都收纳其中。
像拍一个盛大的节日庆典,远景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那种热闹、欢快的氛围。
还有啊,拍摄角度也很关键。
仰拍有时候就像咱们抬头看英雄,能拍出对象的高大和威严。
你要是拍一座古老的建筑,仰拍就能体现出它的雄伟。
俯拍呢,就像是上帝视角,能把整个布局看得清清楚楚。
拍一个繁忙的集市,俯拍就能让观众看到人来人往、摊位林立的景象。
光线的运用也不容小觑。
好的光线就像化妆,能让拍摄对象更加生动。
柔和的光线适合拍温馨的场景,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画面。
强烈的光线可能就适合表现那种紧张、激烈的情节,比如一场激烈的体育比赛。
声音也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的环境音就像背景音乐一样不可或缺。
要是拍一片森林,没有鸟儿的叫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那多没气氛啊。
采访的声音也得清晰,就像两个人面对面聊天一样,得让观众听清楚每一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不一定要完全真实
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鉴定,就犹如不同的人看《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的观点是:纪录片不一定要完全真实。
我在这里提到的完全真实是指没有摆拍,没有编排。
我认为纪录片中可以存在重现,摆拍。
有种对纪录片的定义是: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
对于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就可能存在编排和摆拍。
我的想法在国外和少数中国导演那里可以得到些许的认可。
在国外,纪录片是很受欢迎的,甚至纪录片的频道需要付费。
就拿众所周知的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为例,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于1985年开播,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零6百多万家庭,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
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很多纪录片就是摆拍,重现的。
Discovery有一档栏目叫重案夜现场,这个栏目并不是完全跟拍警方的破案过程,而是进行情景再现的,以摆拍,采访的方式进行重述。
在这个节目里事件是真实的,专家的口述是真实的,而犯罪现场的以及犯罪证据,甚至犯罪过程的还原都是情景再现的,除了重案夜现场,历史零时差,与恐龙共舞特别篇等等都是情景再现的方式。
情景再现即编排和摆拍。
黑格尔曾经说过:真实不是别的,而是缓慢的成熟过程。
我觉得这句话,对于中国的纪录片仍然是很实用的。
在我们国家,为什么人们不喜欢看纪录片?我想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纪录片很多是不成熟的,但是有些导演的纪录片是很招人喜欢的,比如张以庆导演的影片《英和白》《幼儿园》《周周的世界》,冷冶夫的《伴》《油菜花开》等等,那么他们的影片是否是完全真实的呢?
冷冶夫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油菜花开》:“基本全部是摆拍,因为它是一种实验纪录片,国外翻译过来是“真实电影”,这种纪录片除了载体好以外,它的故事也好。
我在主流媒体做的都是纪实风格的纪录片,很多人看不到我的另一面,所以我今天斗胆地放了这样一部片子”。
当记者问到:“那您觉得摆拍还叫纪录片吗?”冷冶夫答道:“其实国际上往往把有没有这件事作为纪录片的鉴定。
写剧本拍摄,那属于虚构的故事片,如果有这么件事,不管你怎么弄,它都是属于非虚构类的。
国外对纪录片的分类特别粗,你也可以看到,包括国外那些Discovery节目几乎都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
”
我个人喜欢看《油菜花开》这样的纪录片,首先它的镜头很美,假如是跟拍,想必一定没有这么美的镜头;其次选材更容易,事件的结局知道,就更容易分析这件事件,就更容易找到切入点,在接下来编排摆拍时就更容易制造氛围,从而达到教育感化等效果,如果从开始就跟拍的纪录片,不一定能准确料定时间的结局,就不容易分析事件。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一直以选材新颖,立意深刻著称,他肯花大
量的时间去发现去跟拍,他的《幼儿园》跟拍3年,虽然他的《红地毯上的日记》只拍了三天半,但是花了三年的时间去观察。
除了选材和立意的优势之外,张导的片子声音和镜头也是相当讲究的,比如:为了表现对孩子们的尊重在《幼儿园》里,所有镜头都是平视的;《英和白》中的声音是经过精心处理的,以作为转场的广播体操的声音为例,捅声法是一种惯常的技术,可以自然的引导观众进入第二对象的交代中。
在英和白和谐相处的时刻,第八套广播体操的音响赫然传来,正觉突兀,娟儿----一个孤独的女孩儿出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她并没有在学校里与同学做操,父母上班的时候,她只是独坐在椅子上。
张导的《英和白》我个人认为是有编导因素在里面的,从以下几点看出,首先,这部电影获得了中国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音效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编导奖,不难看出,这部影片是有编导成分在里面的;其次就是上一段提及到的声音,声音经过特殊处理编融入了导演的情感,观众在看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向编导所希望的方向去理解影片,自然也有了编导的成分。
云南电视台做的《雾谷》也是有明显的“导”和“演”在里面的,从一开始到“导演”打发走了阿龙,李松开始为摄制组借牛、借服装之前这一段,镜头和机位的“预设性”都非常强,像在拍故事片。
比如:小男孩儿在去给小玩伴送吃的时候,小男孩儿说的话是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小男孩儿过分的懂事而阿龙就过分地苛刻,对比过分的鲜明,有明显的“编”的成分。
但是,《雾谷》并不难
看,而是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当然教化意义也很明显。
不完全的真实也是有底线的,不完全的真实不等于可以杜撰,我虽然认可纪录片可以不完全真实,但是我认为,纪录片所讲述的故事一定要是真实的,对于故事一定要绝对真实的,不夸张,不改变,摆拍和编导过程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尽量达到完全真实反应故事的本来面目并且起到一定的教育感化等意义。
我文章的前半部分提到有种对纪录片的定义是: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
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并作为我文章的结尾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和故事片地区别,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故事的真实性,相对于故事片,纪录片是更真实的事件。
新闻片和纪录片都是真实的事件,而纪录片更关注故事背后的影响,意义,所以纪录片又相对新闻片是更感性的,少了些许公正的,所以也就没有新闻片真实。
综合这种对比,我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介于故事片和新闻片之间的不完全的真实。
综合了种种例子,我认为,纪录片不一定要完全真实,完全真实的纪录片不一定能够吸引人,纪录片中可以存在重现,摆拍。
但是纪录片的真实是有底线的,对于纪录片所描述的故事,一定要是真实发生的并且真实反映出来。
霍芳亚
201001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