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部关于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展现了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期的政治动荡和变革。
他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梁启超的描述,我了解到李鸿章是一个既有政治智慧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我了解到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而李鸿章作为政治家,努力推动改革,希望能够挽救国家的危局。
这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的描述,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完《李鸿章传》这本书,我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
在书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近距离观察了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挣扎。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古老的帝国在风雨中飘摇。
而李鸿章,就像是被时代浪潮推到风口浪尖的掌舵人,他试图在这狂风巨浪中为国家找到一条出路。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领导的洋务运动。
当时的中国,技术落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力倡导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工厂、修建铁路、开办煤矿。
他的想法是好的,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让中国强大起来。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那些工厂里忙碌的身影,眉头紧锁,对着图纸和工匠们指指点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咱们可得把这洋人的技术学到手,不能让国家一直落后挨打啊!” 然而,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
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有顽固派的阻挠,有体制的弊端,也有资金和技术的不足。
但李鸿章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
再说说李鸿章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
每当想到这儿,我心里就堵得慌。
他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在谈判桌上,他面对着列强的威逼利诱,或许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我能想象到他坐在那里,对面是一群趾高气昂的外国人,他们用轻蔑的眼神看着李鸿章,提出一个又一个苛刻的条件。
李鸿章的手可能在微微颤抖,他知道自己签下的每一个字,都将成为历史的耻辱柱。
但他又能怎样呢?国家贫弱,无力抵抗,他只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争取一些微小的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李鸿章的用人之道。
他手下有一批能人志士,如张之洞、刘铭传等。
他善于发现人才,并能给予他们一定的施展空间。
但有时候,他也会因为派系之争或者个人的喜好而用人不当。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用人也是一门大学问啊,如果用不好人,事情可能就会办砸。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1“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南京条约》,那份让他背上许多骂名的条约,而我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才情和智慧的确是千古难出的一个奇才,他在写李鸿章的时候比常人都多了一份理性和客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李鸿章的欣赏之情是在许多书里所看不到的,我并无法很好的阅读原版的文言文,但是只在现代人白话文的版本中也能够看出端倪了,他对李鸿章,抱有的感情更多的是为之所遗憾的。
晚清重臣,用这个来形容李鸿章的确是不过分的。
李鸿章第一次会试落榜之际曾在北京的曾国藩住所里进行补习教导,在之后的`长时间里,他都在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可以说李鸿章的才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曾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广为世所传诵,“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入仕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所拥有的豪迈才情。
奈何后世许多人对于他的印象依然是叛国的,所以这些才情以及在军事上的成就都不免被人所遗忘或被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覆盖了。
李鸿章的军事才能是他最出色的地方,这在围剿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他在军事上初露锋芒,却已经显示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当然他拥有的不仅仅是围剿义和团运动和与曾国藩等人一起建立的淮军和常胜军,他的品德和气量也能在那时显示出来,梁启超是这么评价那时的他的“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要说李鸿章是卖国贼这样的话事实上还是牵强的,与其用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来抹去他所有的功绩,倒也不如像梁启超先生一样以一种正视的观点去看待他,那么他最无法抹去的功绩便是对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一些贡献,尽管最后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李鸿章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辉煌的四十年。
最新《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精选8篇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
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
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
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
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大气磅礴的一句话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
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
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
直至今日,读完《李鸿章传》,却才对李有了更为丰满的印象。
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个天才,既能舞文弄墨,也能沙场练兵,还样样都不含糊。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2024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篇1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在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一、成书背景和作者此书写于《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
那时距离李鸿章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
当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
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章陌生。
梁启超生于1873年,从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
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门下,20岁创办《大公报》,25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
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来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章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
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
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
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体现了流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关于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这样一来,暴利的鸦片贸易将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重新输入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之中。
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一项在大英帝国庞大海外贸易中并不起眼的提案,将会改变中国近百年的命运。
百年之后的蒋廷黻先生读史论事,写作了气势磅礴的《中国近代史》,在他的作品里,探讨了为何中国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改革,白白的浪费了二十年光阴。
并将矛头直指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士大夫阶层,崇拜了百年的偶像在一夕之间坍塌,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死后追赠谥号“文忠”,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和认可,康梁等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甚至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此高高耸立于民族之巅的人物,受到蒋廷黻先生的如此指责,似乎稍显过分。
的确,林则徐的骨子里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气,他清正廉明,以拯救苍生,为国效力为己任,他尽忠职守,关注民生。
这就是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思想。
的确,在来到虎门之前,林则徐是一个把西方发达国家看做与朝鲜越南等中国传统藩属国类似的国家。
认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认为英国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看不起英国人“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
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
”他所进行的禁烟运动也仅仅是针对外国走私的鸦片,在虎门销烟数年后还写信阐述自己的所恨:“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林觉民。
这部传记详细地叙述了李鸿章的一生,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家庭生活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读书方面非常用功,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还通过自学学习了很多西方知识。
这些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成长经历也让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贫困与落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理想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其次,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的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清朝政府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对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积极主张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同时也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希望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他也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阻力,最终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政治理想和努力。
另外,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的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在政治事业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家庭,对妻子和子女都非常疼爱。
他的家庭生活也让我对他这位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为人处事和治国理念。
最后,通过这部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经历,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变革。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读李鸿章传有感(一)高二(4)班唐柔嘉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
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
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
”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
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
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
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
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
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读李鸿章传有感(二)是功,是过?2016学年高一15班执信中学姜杰阅读这本书前,我本人对李鸿章的了解还仅限于历史书上只言片语的介绍:李鸿章,晚清重臣,领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李鸿章传》读后感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 读后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读书心得体会3篇欢迎借鉴参考。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李鸿章传篇1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平等条约。
镇压太平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平等条约让我干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国贼。
在一次去图书馆找关于曾国藩的图书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
对于梁启超,在我们心中无疑是变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且他们在政治上还是敌人。
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笔下,李鸿章又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自己的学识感到羞愧,对梁公的见解感到由衷的敬佩。
并且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的备受指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书中,梁公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公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写的一句评价:李鸿章是事势所造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中国现状深切忧虑,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可惜他学习洋务之皮毛、改良经济而不改良政治,最终没有把中国带向富强。
再加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李鸿章所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另外他又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铸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一:《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观后感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风云变幻,外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带着耻辱而终感到同情。
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一件事去断定一个人的为人,更不能单听片面之词。
透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的去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最初,听到李鸿章这个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即是“卖国贼”。
后来,通过课上学习,发现“卖国贼”这个“头衔”当真是被硬生生的加在李鸿章身上的。
此后,我便开始对李鸿章的经历有了兴趣。
李鸿章有着一腔抱负,他沿着父亲的路,参加科举考中进士。
然而李鸿章认为在翰林院舞文弄墨并不能使自己的才华施展。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契机下,李鸿章回安徽组建了淮军。
淮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李鸿章无颜再回朝廷,转向曾国藩手下做事。
第二次的仕途契机还是为镇压太平军,这一次,李鸿章向叔父借兵力来提带淮军的质量,并用上海富商的“保护费”购买了“洋枪”。
淮军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军事力量已完备,但李鸿章却拖延攻打南京的战事,故意将头功让给老师一人。
此后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有求必应。
可见李鸿章不仅具备抱负、军事头脑,更懂得人情世故,这些都为李鸿章的官场得意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在官场立足的另一个守则是“狠”。
1863年,李鸿章率兵攻打苏州,用高官厚禄诱降太平守军,却在入城之后血洗苏州城。
太平军三万余人无一生还。
朝廷官员对此事议论纷纷。
而清政府则认为太平守军叛主,死有余辜,对李鸿章的做法很是褒奖。
此后李鸿章在官场几乎是平步青云。
都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当时的局势。
在那个山雨一来便摇摇欲坠的时代,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将毕生献给了晚清政府。
而这位英雄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悲戚。
为国家倾尽心血,面对闭关锁国且懦弱的清政府,终究无力回天。
李鸿章是个有远见同时具备非常毅力的人。
在见识洋人的先进技术后,他意识到应该吸取西方之所长来强国。
在晚清历史上,中国的机械制造、铁路、电报、纺织等,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李鸿章传读后感【1】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俗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愿意闭嘴的,还是嗲嗲不休。
任公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在那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年代,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局下,他有着国人没有之清醒,也有着众人不解的无奈。
他知道当时为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廷饷力人才实有未逮,又多拘于成法,牵于众议,虽欲振奋而未由。
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知道如此又能怎样?李曾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
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
”李默然。
人皆说李中堂位高权重,可实际上他从没有达到像王安石、张居正那样权臣的高度,充其量只是个重臣而已,权臣都在军机处中,权力都在老佛爷那里,那里不会有弄权汉臣的政治舞台,这一点上我是相信老佛爷的实力的。
甲午海战,连日本人都说是李中堂一人与一国之战争,老佛爷要过寿,各地大员不闻不问,仿佛北洋之事只与李中堂一人有关,在这样的朝廷之下,若是我,恐怕早负气离职了,但李仍忍辱负重。
任公说李不学无术,说李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要李中堂通晓欧美之民主,但在那个群臣掣肘的朝廷里,开展一个纯技术的洋务运动都是磕磕绊绊,要谈体制改革如何可能。
即使是十几年之后任公后来担任北洋政府的各种总长,任公也只能空谈抱负,于实处无计可施了。
难怪乎李中堂说:局外之訾议,不悉局中之艰难。
即使是百年后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是步履维艰,又能怎样,知易行难而已。
其实李也有开放的一面,维新变法之时,李送几千两白银资助强学会。
庚子之变时,其亦与革命党有共和之议。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外交家李鸿章生平和事业的传记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政治手腕的人物。
他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熟练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上的胜利。
他以其精明的谈判技巧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成为了晚清政治的重要人物。
读《李鸿章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智慧和智商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李鸿章体现了坚持中外并举的开放思想。
他一直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他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开放和学习是国家和个人进步的关键,只有放开心胸,积极学习那些优秀的东西,才能够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三,李鸿章的一生堪称典范的忍耐和坚持。
他在政治和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从未放弃。
无论是在政治生涯的起伏还是在家庭生活中的遭遇,李鸿章都以坚韧和果敢的态度面对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切困难。
他的坚持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它是成功的关键。
第四,李鸿章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他为人正直,不受贿赂,并且以公正和事实为依据处理政治事务。
他注重个人修养和家风教育,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以示人。
他对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通过读《李鸿章传》,我深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于人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五,李鸿章是一位历史伟人。
他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奋斗。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被他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是靠着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关于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品。
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追踪,读者可以了解其在晚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充满曲折的政治斗争。
他聪明、机智,善于权谋,因此在政治舞台上屡立战功。
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他以一己之力稳定了国内局势,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他悬崖勒马、市场化改革的思路让中国经济逐步增长,国家实力相应得到提升。
他在外交上的一系列成就,尤其是促成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为国家争取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益,及时的结束了战争,为中国保存了实力,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让我对李鸿章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然而,与此同时,李鸿章的一些行为也令人费解。
他的个人私欲和权力欲使他经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滥用职权,甚至与英、日等列强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读到这些情节时,我不由得为他的短视和私心感到失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一个政治家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权力和权势的追求,更大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
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应该盲目地妥协,让出太多利益给外人。
在处理内政问题时,必须坚持公正的原则,保护人民的利益。
同时,政治家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做到守正出奇,以谋长远利益,不能被个人私欲所制约。
此外,李鸿章对于现代化的推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改革政治制度,推动产业发展等措施,使得中国逐渐迈向现代化。
他的改革思路很有启发性,即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他总结了中国在长期封闭状态下的短板,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这对于我们现在进行改革开放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他在政治斗争的过程中有一些遗憾和缺陷,但他为国家奉献了一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李鸿章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事定犹需待阖棺第一次读完,沉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那样一位几乎统领半壁江山的首辅就随着书页闭合永远地沉睡在屈辱的尘泥中,所有的不甘和愤怒也一并沉寂,似乎一个时代的颓败都由他一人负担。
还记得书中有一段对李鸿章先生的评价:“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初时不觉,待通览全篇后好似醍醐灌顶,而后便觉愧疚。
我想,我欠李鸿章先生一个庄重的道歉。
我曾在初中第一次接触晚清历史时看到课本上罗列的一堆屈辱不堪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它们的签订者——李鸿章。
于是,我心中就为这个“卖国贼”狠狠记上了一笔,从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不曾细细了解晚清历史,犹如管中窥豹,将大部分过错算在李鸿章头上。
不知道那个时代,会有多少像我一样不明时事便指责诋毁的人。
偌大的清王朝,只李鸿章一人闻名于世,在万马齐喑的混乱时代、极盛转衰的封建时代、西方文明侵略瓜分的时代、国内阶级矛盾频发的时代、中国与世界艰难融合的时代,如果不是李鸿章先生,换成其他人,恐怕没人能做到如此。
二、秋风宝剑孤臣泪李鸿章先生自临危受命起一直同各国使者斡旋,欲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即倒,可封建制度的落后与腐朽,远非一人可挽救。
甲午战争惨败之时,日本首相更是嘲笑李鸿章以一人之力敌日本一国。
虽为军机首辅重臣,却还是一介“孤臣”,身边无志同道合之人,更是在朝廷中处处掣肘,满腔报国热血也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时沉入海底,不由得让人思考:洋务运动失败时,他是否已经看穿了清朝的未来,他,又会有多绝望……历史总是无情的,再凄美的故事、再惨痛的牺牲也不过留在史书一隅的几点淡墨,如同青铜上的刻痕般冰冷。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李鸿章一生的经历和成就,以及他在清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复杂性,也对他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最终成为了一位权倾一时的大臣。
他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手腕,曾多次化解国家危机,保全了清朝政权。
他还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读完《李鸿章传》之后,我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具有丰富人生经历和情感的人。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手腕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中也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一面。
他对家人的爱和关怀,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让我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
同时,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和曲折。
李鸿章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他也在这些事件和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生涯,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种种曲折和变化,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李鸿章本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和曲折。
2023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2023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2023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相关推荐李鸿章传读书心得(精选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怎样写读书心得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鸿章传读书心得(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1有人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
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
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
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什么依旧奋不顾身?明知道结局依旧不放弃?明知道会如此凄凉仍不低头?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知道了结局,无法回头,却还必须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
颜文忠知道李希烈不会放过自己,却没有回头;于谦知道自己拥立景泰之后会遭遇清算,却至死不渝;张文忠想到过自己死后万历的冷酷,却依旧变法;林文忠临走之前考虑过销烟之后君王的无情,却正气向前。
是的,这是背后的信仰与理念告诉他们,催使他们,却不曾想这竟可使他们如此执着。
想知道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强大,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视角停留在了《李鸿章传》之上,因为此书特殊的作者、主人公。
两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过交集,但他们都在一条路上失败了,黯然离场,因此更能明白对方煎熬的感觉、艰难的处境。
让我尤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对于世界各状之驾轻就熟,是近代以来国人中罕有的世界观,更为完整的史学体系,成就了当代人写当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
但纵然有梁公妙笔,此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着笔李鸿章,那是中国人难以抹去的家国情节。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1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
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
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
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
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2对于一个处在世界剧烈变革,列强虎视眈眈的时代,支撑着一个破旧不堪,国力日益衰落的王朝,游走于列强之间,为国忍辱负重的老人来说,李鸿章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
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比李鸿章更煎熬,因为他为那个王朝肩负了太多的责备。
他的一生也都在不断的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也在终其一生的实践着。
纵观李鸿章其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终不能实现富国、强国之志。
在他所处的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确实对这样一个在满洲清廷身为汉臣的他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但是,纵观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重臣,哪个的环境又会比他好的多呢?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位高权重,能够执掌大权40余年。
虽有高处不胜寒,却能游走于清廷各派之间;虽国力衰弱,却能周旋于众多列强之间,这足以体现其处事之智慧的高深。
临终还能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最终能善始善终,他是幸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鸿章传》有感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一6班潘雅彬
有人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
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
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
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
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
着人们的眼球。
开篇第一句话,“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定下了整个文章的基调——不是为了“坚持某某优越性批判谁及某某主义的必然灭亡性”等盖棺定论,也非“讴歌某某功绩”而肆意给人立活祠堂、
挂牌坊。
梁启超治史自有原则,是非公论,不罔事实却又不主观臆断,这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气
质底蕴。
其中文字涉及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实在不由让人感叹“以一人而敌一国”的
无望与悲恸。
那个时代,国人倍受凌辱,许多人只能各自作战。
唐德刚的《顾维钧回忆录》也
提到梁启超这句“以一人而敌一国”,可见梁先生对于那段世纪历史的描绘已经在史学界形成了
共鸣。
这本书,梁先生决无想让人喜欢或者厌恶李鸿章,而是让人们无限接近他以及那段深刻的、不堪回首的年月。
喜欢近代史的人,不妨浏览阅读一下,不消半天,你对李鸿章此人会有新的
见解。
李鸿章所处的是中国千年不遇的变动时候,历史要求他的出现无论进退都难免悲剧的下场。
李鸿章贪婪敛财、排挤他人,但是他也筹建海军、设立工厂。
外交之上又并非一味苟且卖
国以赢取暴利,只是为当时清朝挣得喘息之机。
至于他在国内为千夫所指,在国外还不免挨枪子、遭歧视。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们无不叹息,总会想象他多活几年会干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
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节不保,总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又干出点不靠谱的事,我
们也在叹息他怎么不早死几年,比如太祖,比如李鸿章。
想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卑躬屈膝的
去跟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去跑到俄国跟沙皇祝寿,洋鬼子占领了北京,没人能担议和大局,
还是那个七十九岁的老人,其实我真希望他还是死早点好,像左宗棠,曾国藩那样,至少在历
史的评论中誉大于毁。
只可惜他亲眼见证着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只可惜当大清苟延
残喘之时还要这个耄耋老人独力支撑,担负一生骂名。
他有错,但错不足以遗臭万年,他有功,但功不足以流芳百世。
梁启超先生看人之准让人佩服,论人之透也让人赞叹。
与我看来,对于李鸿章同情多于其他,我真的不忍看到堂堂中国的外交,只能让七十多岁的老人苦苦撑起。
尽管他没有办好洋务,尽管他的外交都是去参加丧权辱国的议和条约。
是其真无马耶?还是其真不知马也?刘邦得了
天下之后小人得志的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
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清末人口超过四亿,可惜胜过李鸿章的有几人,大概没有一人吧,也许有,但是有谁能够去担那千古骂名,有谁还能在风烛残年之际,远赴重洋撑起
已过外交?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势所造之人也一定没法有逆转时势之力。
本书最后,梁先生刊登了一整篇日本人对于李鸿章的评论,中肯,公道更是一针见血。
“彼可谓支那人之代表也。
彼纯然如凉血类动物,支那人之性也,彼其事大主义,支那人之性也,其容忍力之强,支那人之性也,其硬脑硬面皮,支那人之性也,其辞令巧妙,支那人之性也,
其自信自大,支那人之性也。
”读到这里,不知怎么的会有一丝羞愧。
日本人看到的李鸿章是整个中国人的嘴脸,精准无比,今天依然。
我总相信,历史的选择在万千种偶然性中有其真切的
必然性。
说起李鸿章,爱国之士可以骂他个无地自容,可是换做自己处在那样个典型环境中,
又真能做的比他好?另外,最后有一章是梁先生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其不无道理和智慧。
大家也可详读,从这点也能看到梁启超先生
及其当时的史学界开始借鉴了西方的比较方法论。
另外补充一句,自从我读完这本书,“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已成为我座右铭。
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也都需要这样的勇气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