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梁启超所作《李鸿章传》,与吴晗的《朱元璋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及朱东润的《张居正传》并称为世纪四大传记,四位皆是近现代中的有名学者。
《李鸿章传》开篇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定下客观论断的基调,此中既言明对李鸿章不可等闲视之,他在平捻军之乱、平太平军叛变之中,维持了中国的稳定大局,他兴洋务办海军也有开眼看世界的独有魄力眼界,其生平立下业绩并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另一方面,李氏也未能扭转中国危亡的局面,他在外交事务中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种种,致使国土流失并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命运,遭后世人种种谩骂,因而生前死后所受毁誉参半。
因而梁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二者在政治上素来是公敌,梁却能放下偏见,持一颗公平心对李鸿章生平境遇作评判,或者他对李所惜所批所悲之感,也有百日维新失败的自我悲叹罢。
梁对李的评断,一言以蔽之,则李氏乃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也,他提醒我们有几个历史前提需要注意:一是满清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权登峰造极之时,二是李身处满汉民族矛盾利益冲突急剧之时,三是外患紧迫逼近之时。
其一,中国的专制政体自春秋战国形成的中国文化大传统为起点(以儒家道德为基础和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主流),从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到明清时期君权逐步达到顶峰,皇帝将权力集于中央一己,明有内阁而清设军机处,均是直授皇帝要谕,底下官员则相互掣肘,因而专制程度越深,权臣数量越少,我们便可以想象,有识之士当时要推行变法实行变革实在是困难之事。
其二,清朝是满族所建立的政权,在制度上虽承袭汉人制度,政治权力的内圈仍是亲贵觉罗,世代靠钱米俸禄谋生的八旗子弟则是其外围,因此形成一个靠族群血缘关系维系的特殊利益集团。
因而梁后来回忆变法之难,是“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之间的冲突”,在于满族利益集团不愿因变法而使政权流散于他族之手,在任用大臣方面对满汉也存在亲疏之别,直到清朝意识到内乱无法由懒散惯了的八旗子弟军平定时,才愿意由汉族大臣出兵镇压。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李鸿章一生经历的传记,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徐中约。
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深刻剖析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品格,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了清朝政府的核心人物,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决策。
他在外交上的才能更是令人钦佩,他曾多次出使西方列强,亲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中法战争,为中国争取了一些利益。
在经济上,他也积极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并不完美,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他往往采取妥协的态度,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常常选择了妥协和让步,导致了一些政治决策的失败。
在外交上,他也未能完全保护中国的利益,导致了一些不利的条约的签订。
此外,他在处理军事问题上也有着一些失误,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智慧的政治家,但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缺点和错误的人。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成就,对中国的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也可以从他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除了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鸿章的一生经历,反映了晚清政府的种种困境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
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上的努力和成就,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磨难。
通过对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启示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一、李鸿章高开低走的人生轨迹1、第一阶段:高开1.1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25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心高气傲。
1.2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1862年李鸿章编练淮军,并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经两年鏖战,收复了被太平军攻克的苏州等重镇。
1.3 太平天国覆灭后,李鸿章主持镇压捻军、兴办洋务,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势和声望达到极点。
2、第二阶段:低走2.1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溃不成军,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舆论大哗,攻击李鸿章,其本兼各职被清政府剥夺。
2.2 庚子事变后李鸿章再度代表清政府与列强谈判,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个人声望跌至谷底。
1901年李鸿章黯然病逝。
二、梁启超对李鸿章一生事业的三点评价1、沉迷于传统的政治权谋,对现代外交一窍不通1.1 李鸿章擅长传统的政治权谋,这一特点在“苏州杀降”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2 搞外交仍然延续传统手法,试图“以夷制夷”。
例如为了制约日本,与沙俄结盟,结果弄巧成拙,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
2、李鸿章不学无术2.1 李鸿章推动的洋务运动,在军事和工商业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同时派年轻人远赴欧美留学,并在国内设立洋学堂,培养洋务人才。
2.2 洋务派学西方只学到皮毛,停留于器物层面,而没有掌握精髓。
2.3 对政体改革茫然无知,是传统政治的产物。
3、李鸿章是时势造就的英雄,而不是创造时势的英雄3.1 李鸿章能顺应时势,在给定的条件下成就一番事业,但也仅限于此。
3.2 两方面因素制约:一、客观因素,其权力有限;二、主观因素:对西方认知肤浅。
3.3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有能力顺应时势,成就事业;然而狭窄的眼界、肤浅的学识,加上君主专制下臣子有限的权力,使他不可能创造时势、扭转国运。
三、梁启超的写作背景和本书价值1、写作背景1.1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思想发生了剧烈转变。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000字:春节这几天看完了英国人布兰德的《李鸿章传》,算做个读书笔记吧。
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定了一个想法,算是有目的阅读,即我想看看在一个组织面临生死变革的时候,其中核心人物为何难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无意义滴做了延长沉船时间的挣扎?这种困境是否也会在今天的银行业变革中重现?至于李中堂到底是中华民族的“卖国贼”还是大清帝国最优秀的“掌舵人”,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看完书后,不敢说已经有了答案,但至少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一、完成认知升级是一个突破,但转变心性是更重要的突破。
李中堂比他同时代的所有人都幸运,他最早接触到洋务,并在与一批洋人共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中外技术上的差距,而在随后的洋务、外交生涯中更加了解了大清国所处的局面。
在这个层面上,李鸿章可以说相较当时迂腐的满清政坛,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级,他是高于那个时代的一个存在。
他兴洋务、办北洋,周旋于列强,可以说在他掌舵的那十年大清多少还是有了一些新气象。
但一次甲午海战就将所有努力摧毁,而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必然。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李中堂的认知虽然完成了突破,但其封建体制的心性毫无改变,也就意味着他所能带来的变更只能是面子光鲜而动不了体制本身。
其结果必然就像是李中堂自己创建的北洋水师一样,看上去船坚炮利实际上腐败中空经不起考验。
虽然李鸿章与张之洞之间不对付,但同样作为大清朝中的洋务派,一个掌北洋,一个掌南洋,在许多观念上还是一致的,比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李鸿章身上就表现的同样明显。
尽管李鸿章在处理洋务在与洋人周旋的过程中显得很洋派得体,但李中堂有一种天生的骨子里的高傲,书中这样说:“当他小心谨慎地建议和洋夷和解时,他自始至终都相信中国社会和政治传统在伦理上的优越性。
”这就让李鸿章这个倡导变法的先锋人物,在处理涉及到朝廷方面的具体事务的时候,又无可挽回地成了坚定的保守派,他总是奉行先例和传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1推荐读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
其是一本小册子,已经数次陪同我去往各地了。
随手读几页,总会觉得这几页很值得一读,再翻,亦觉如是。
不要担心梁启超先生所言文言难懂,其实民国时期已经近今,稍有基础,就能读些东西出来。
于我读出什么呢?一是对历史人物平静评价的氛围。
梁公和李鸿章是见过的,是有过交集的,政治路线是有分歧的,但未见梁工在其中加以过多情绪,若旁观者娓娓道来,言辞的激情皆用来描绘所记之事发展的跌宕起伏,而不用在宣泄个人情绪上。
所以描写很精彩,如写甲午海战一处,文中若有景有声,不由得长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裹着悲情的豪气油然而生。
二是对李鸿章生平和性格的再认识。
其生平不可谓不精彩,是曾公弟子,在军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数立军功,又办洋务,领外交,声名从中国走向世界,确是晚清极具看点之风云人物。
梁公于多处表达李鸿章面对时代发展的车轮,为求减一点速只身挡车,是个悲情英雄。
我们难以知道李鸿章直面历史巨变所看到的细节,也难以了解影响其决策的真相。
但读到各国不断以“均势”要求清政府割让土地的时候,从中浮现出了一些道理: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
大厦将倾,国之不国,根基松散,如何成就起不朽的建筑,与其处处斜撑,不如就推倒了,打碎了,重新建立,可这何尝不是一个漫长而又苦了百姓的过程,也岂是李鸿章一人能做出的决定。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2春节这几天看完了英国人布兰德的《李鸿章传》,算做个读书笔记吧。
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定了一个想法,算是有目的阅读,即我想看看在一个组织面临生死变革的时候,其中核心人物为何难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无意义滴做了延长沉船时间的挣扎?这种困境是否也会在今天的银行业变革中重现?至于李中堂到底是中华民族的“卖国贼”还是大清帝国最优秀的“掌舵人”,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品,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戴望。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为了清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决断力,能够准确地把握时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国家利益。
在外交方面,他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独立。
在军事上,他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曾经在战场上取得过一系列的胜利。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经历了许多风雨,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他在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的成就,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清朝末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李鸿章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就和经历,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
李鸿章的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民的热爱,都是我所钦佩和学习的榜样。
他的一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所经历的一切。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成就和经历,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1“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南京条约》,那份让他背上许多骂名的条约,而我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才情和智慧的确是千古难出的一个奇才,他在写李鸿章的时候比常人都多了一份理性和客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李鸿章的欣赏之情是在许多书里所看不到的,我并无法很好的阅读原版的文言文,但是只在现代人白话文的版本中也能够看出端倪了,他对李鸿章,抱有的感情更多的是为之所遗憾的。
晚清重臣,用这个来形容李鸿章的确是不过分的。
李鸿章第一次会试落榜之际曾在北京的曾国藩住所里进行补习教导,在之后的`长时间里,他都在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可以说李鸿章的才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曾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广为世所传诵,“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入仕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所拥有的豪迈才情。
奈何后世许多人对于他的印象依然是叛国的,所以这些才情以及在军事上的成就都不免被人所遗忘或被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覆盖了。
李鸿章的军事才能是他最出色的地方,这在围剿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他在军事上初露锋芒,却已经显示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当然他拥有的不仅仅是围剿义和团运动和与曾国藩等人一起建立的淮军和常胜军,他的品德和气量也能在那时显示出来,梁启超是这么评价那时的他的“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要说李鸿章是卖国贼这样的话事实上还是牵强的,与其用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来抹去他所有的功绩,倒也不如像梁启超先生一样以一种正视的观点去看待他,那么他最无法抹去的功绩便是对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一些贡献,尽管最后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李鸿章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辉煌的四十年。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
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在外交上主张“自强”和“开放”,在经济上主张“洋务运动”。
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然而,他的一生也饱受争议,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争议焦点。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有远见和抱负的政治家,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
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考量。
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变革。
他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宝贵历史资料,它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著的一部传记作品,通过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具有政治智慧和谋略的人物形象。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他在政治上具有极高的智慧和谋略,善于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为清朝政府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如湖北巡抚、直隶总督、京师大臣等,其政绩和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处理外交事务上,他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曾经与外国使节进行过多次的洽谈,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读完《李鸿章传》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家庭出身,到成为清朝政府的重要官员,再到最后被贬为外省,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
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谋略让人敬佩,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动。
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是复杂多变的,有人称他为“中国的贝多芬”,也有人称他为“卖国贼”,这种争议性的评价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多样化。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历史教训。
同时,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最新《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精选8篇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
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
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
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
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大气磅礴的一句话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
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
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
直至今日,读完《李鸿章传》,却才对李有了更为丰满的印象。
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个天才,既能舞文弄墨,也能沙场练兵,还样样都不含糊。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范文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简介《李鸿章传》是李鸿章的传记,作者是黑虎庄先生。
本书通过详细记录了李鸿章的一生,深入揭示了这位清朝时期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的伟大历程和无穷魅力。
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影响力和权威的政治家之一。
本书透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事迹的描述,深入探索了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要事件和转折点,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主要内容本书从李鸿章的出身背景、学历背景和政治生涯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李鸿章的一生。
作者详细描写了李鸿章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在清朝政府的崛起和成就。
书中还提及了李鸿章的外交事业,包括他与西方国家的谈判,推动改革开放,以及协助清朝政府处理国内外政治矛盾等方面的贡献。
在李鸿章的一生中,他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本书有着全面详实的叙述。
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与西方国家的谈判过程,以及他为中国带来的外来投资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
此外,本书还揭示了李鸿章与清朝官员和其他政治家的关系,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策略和手段。
总结《李鸿章传》通过全面、详实的记载,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卓越贡献。
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李鸿章这个人的传记,更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入探索。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和国际局势。
同时,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描述,读者还可以感受到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祖国的忠诚和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总之,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事迹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同时,本书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形象和精神,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参考书目•黑虎庄. 《李鸿章传》.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杰出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出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政治上推行了自强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求强”的口号,积极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外交上,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条约谈判,为中国争取了一定的利益。
在军事上,他也有着非凡的才能,曾参与指挥过多次战争,为中国保卫国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清晰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政策。
他是一个具有卓越外交才能的外交家,他在与外国的谈判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他是一个具有非凡军事才能的将军,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军事素养。
他是一个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领袖,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不幸和挫折,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辉煌和成就。
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不幸和挫折,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辉煌和成就。
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关于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品。
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追踪,读者可以了解其在晚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充满曲折的政治斗争。
他聪明、机智,善于权谋,因此在政治舞台上屡立战功。
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他以一己之力稳定了国内局势,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他悬崖勒马、市场化改革的思路让中国经济逐步增长,国家实力相应得到提升。
他在外交上的一系列成就,尤其是促成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为国家争取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益,及时的结束了战争,为中国保存了实力,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让我对李鸿章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然而,与此同时,李鸿章的一些行为也令人费解。
他的个人私欲和权力欲使他经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滥用职权,甚至与英、日等列强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读到这些情节时,我不由得为他的短视和私心感到失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一个政治家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权力和权势的追求,更大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
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应该盲目地妥协,让出太多利益给外人。
在处理内政问题时,必须坚持公正的原则,保护人民的利益。
同时,政治家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做到守正出奇,以谋长远利益,不能被个人私欲所制约。
此外,李鸿章对于现代化的推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改革政治制度,推动产业发展等措施,使得中国逐渐迈向现代化。
他的改革思路很有启发性,即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他总结了中国在长期封闭状态下的短板,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这对于我们现在进行改革开放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他在政治斗争的过程中有一些遗憾和缺陷,但他为国家奉献了一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文章摘要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甚至给予高度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日期:2018/5/2 范文一:读书笔记《李鸿章传》《李鸿章传》读书笔记——与时俱进,拒绝落后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中学历史课本,后在与晚晴相关的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形象.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李鸿章传》是在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创作的,当时梁启超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甚至给予高度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感叹其“生不逢时”,体现了流亡臣子对于国家腐朽不堪的制度难以抑制的孤愤.作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家,虽然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不少不平等的卖国条约,导致国力更加落后,百姓生活更加艰苦,但这也是在国力最弱的背景下作出的最无可奈何的选择.若还有别的机会,谁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自己的人民,放弃自己的家人,去给敌人送去土地和财富?谁会去选择背负这样一个千古骂名,遗臭万年?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正?在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内部状况亦无法理顺的条件下,无论是谁都无法做得比他更好.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李鸿章于开始时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崭露其军事才能,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国藩等人一同建立了湘军和常胜军,镇压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随同周天爵镇压定远陆遇龄起义,镇压陈学曾、纪黑壮起义.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他创立的北洋水师舰队,也成为当时中国政府水军的主力.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李鸿章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兴起了旨在拯救落后中国的“洋务运动”.即其所创办的各种工厂以及派学生游学外国,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工业改良运动.他较早地意识到了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法非变不可的地步.他不仅认识到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挨打,只有强大才可以主宰自己命运,还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一批有用之才.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他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技术的先进思想却在有志人士的心中埋下了不可抛弃的种子.为以后中国的觉醒和迈入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李鸿章,悲就悲在身处中国积弱最严重的时代,以一己之力要想改变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志向,这只是一个梦想.所以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是无奈的一生,是劳累的一生.其起于湘军,败于甲午战争,遭致一片骂声,但当时又有多少人在真正抵抗外国入侵呢?腐败无能的官场,自私自利的官员,愚昧无知的国民,才是晚晴失败的真正根源.“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臵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是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所处的位臵上去看待这个人,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鸿章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也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知道李鸿章也有过错,但是他仍然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依旧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处施展自己的满腔抱负,怎不让人痛心泪流.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鸿章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痛,让人心寒,让人忍无可忍.虽然有人想救你出去,可你却安于现状不愿去改变现实,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鸿章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李鸿章悲壮的命运便由此可见了.然而,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梁启超认为李“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常常感叹:“吾被举国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晚晴的失败源于其腐朽的制度.因此,要立于天下,首先要跟着时代进步,此书让我更深层次的感悟党中央提出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还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的困局,在新一轮的历史大螺旋中,没有了亡国灭种的紧迫感,仍未建成一个理想完善的公民社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现之前,永远不会过时.范文二:《李鸿章传》读书笔记《李鸿章传》读书笔记李鸿章是我们都熟知的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梁启超先生对他的评价应当最公正.他的评述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名人列传.在正统教材中身背“软弱”“卖国贼”“刽子手”恶名的李鸿章,在西方却有“东方俾斯麦”的美誉——这种差异可能不仅仅是“屁股”的影响,更有东西方文化观念和政治需要的因素.而同样身为清末名士的梁启超,在其所著《李鸿章传》中,却也将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并对李鸿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李鸿章被梁先生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不幸时代之中国大臣,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综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协来求得中国安宁.其主张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数国人并不耻于此,往往诟病于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得惨事.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心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集权力量的牵制,有志而不得伸.同样,李鸿章签卖国条约其实无外乎西太后懿旨,李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李鸿章与各洋务大臣起办洋务,原来也是以消灭太平军与捻军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然需要加强军事武备,以备国防.故而起办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这种情形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应当说李鸿章功不可没.但是洋务运作并不采纳西方制度,其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这次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科技的做法使得中国重新了解世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开始重视西学.但是这次应当举国参与的运动并没有使大多数国人能够清醒的认清世界形势,仍然有许多保守派不愿意改革.这样,洋务运动步履维艰.而洋务派也没有足够的主观意识认识到向西方学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仅仅将皮毛转送到中国专制政权手里.但李鸿章就是那个时代最为进步的改革者,但是他的改革却是小心翼翼,进展十分缓慢.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褒扬和批评都揭露了一个事实,李鸿章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卖国者,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民族英雄.他对中国的进步有贡献,一个是消灭了违背中国传统伦常的太平天国,另一个是兴办洋务,但是晚清帝国官僚统治机构的腐败也使李鸿章不可能完全脱离官场的颓靡之风,所以,贪污之巨,仍然令人侧目.但是无论是他糟糕的贪污记录还是他惨淡的外交业绩,李鸿章等人的存在彻底改变了清代官僚机构重用满族贵族而少用汉官的政治结构,也由此使得安徽之地的官员顺利进入清中央政府机构,成为后来民国时期皖系军阀的源头.梁先生的介绍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先前对于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之人物,李鸿章的确是伟大的开拓者.其历史的悲哀一方面在于专制政权,一个方面在于中国国运的不幸.李鸿章乃团练淮军起家,曾力挫太平军和捻军,兵锋所指,无所不破,力挽大清于狂澜,但是李与曾国藩一样,虽然能运筹帷幄,但是往往有谋略,而无战略眼光.李家之淮军虽不同于绿营、八旗之辈,但其军队仍然不是近代军队,士兵缺乏军事素养,也不懂爱国保家之责任.当然也可以认为李鸿章的淮军虽挂名清军兵勇,但实际上是私人豢养的军队.清政府中央并未视其为嫡系,虽然重用,但是时时防范.中日甲午战起,清中央政府本应当倾全力支持淮军与日军一战,但是西太后出于权利平衡,以维系其中央权威之考虑,竟然随意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以致海军设备无法更新.而李鸿章自然也不是坚决爱国之英雄,视北洋海军为其私人财产,竟然不让海军与日军决死一战.李鸿章越是老去,其心态越趋保守,结果武备尽失,京畿难保.被迫签定城下之盟.李鸿章的发迹,在政治上的崛起,得益于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很快速地成为满清晚期的重臣,这里显露出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才能,使得风雨飘摇中的满清王朝不得不委以重任,而李鸿章也为了满清王朝竭尽全力,努力想要做好很多事情,如搞洋务运动,建立西式军事力量,在对外事务上也竭尽全力维护满清王朝也可以说是在维护中国的利益,利用一切手段和办法与列强周旋,甚至在日本遭遇刺客袭击身受重伤之后,仍然坚持谈判,维护满清王朝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其后在身体染病病势危重的时候,仍然被列强在病榻前威逼,直至病故,在某种意义评价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李鸿章的一切作为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既未能中兴满清王朝,挽救满清王朝于颓败,乃至最后的灭亡,更未能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中国当时领土,财产损失巨大,国内的局势也危在旦夕,使得中国在当时的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在列强的围攻之下,国家利益被掠夺,国土被分割,权益被侵蚀,国家,民族处于极度危殆情况下,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步步退让,步步萎靡,国家,民族在危亡之中滑向亡国亡种的深渊,直到最后李中堂只能是满怀忧虑,满怀悲愤和不甘去世,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今天,我感觉,简单地骂李鸿章是卖国贼确实有些简单,情绪化,尽管面对当时国家,民族遭遇的危难,危机,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朝廷重臣,统治阶级的一员,当然脱不了干系,不过,还是应该从李鸿章本身的特点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读梁启超先生的书后感觉,老先生在书中还是比较客观地对李鸿章进行了评价,进行了批评,有几点说的特别好,一个是说:李鸿章不清楚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发展趋势,不懂的政治的本源,在十九世纪这个竞争进化的时代,还尝试着小修小补的改良,贪图一时偏安,不想着扩充国民实力,把中国建设成威名远播的富强国家,却仅仅学习西方的皮毛,取水忘却寻找源头,便安于现状,更靠着一点小聪明,想要和世界上的著名大政治家相抗衡,出让大的利益,却去争夺一些蝇头小利.简单地说李鸿章就想当卖国贼,不想把自己的事情干好,似乎不很不客观,不要说李鸿章不想做对得起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事情,就冲着对得起满清王朝的重任,从儒家理念忠君爱国这个角度出发,他也确实是尽心竭力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想尽办法把事情做得更好,以求修身齐家治国为天下,做过名满天下,誉留千秋吗,中兴满清王朝的良臣,只是他没有办法做的真正好,做到历史上某些名臣那样的功绩,做好对他来说,是他能力以外的事情.[ 转自铁血社区]梁先生评价李鸿章不是一个造时势的英雄,他认为:中国历史陈陈相因缺乏新意而不能产生震动世界,激动人心的大事件的原因——就是因为千年也找不出一个造时势的英雄.对此,他说的可能有道理,但是对李鸿章实在是一种苛责,在他的能力之外,在时代潮流允许的可能性之外,他做不到,他只能做他能够认识到,认识得上去的事情,那个时代,中国人能够认识到的,能够做的,或者说儒家学说的忠君报国,或者是反清复明,也就是说,或者做李鸿章,或者做洪秀全,没有别的可能.梁启超评论李鸿章的两句话:不学无术,不敢破格,这是他的短处;不畏劳苦,不畏谤言,这是他的长处,倒也很准确,很深刻,切合李鸿章这个人的实际,不过,这也同样是苛责于李鸿章,要李鸿章破格,实在是难为他,他的经历,能力,让他做到自己最好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从历史的角度说,对国家和民族来说绝非是好事情,他又能做到什么样?还能更好吗?有可能更好吗?实在说,根据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内部,外部的条件,他也只能做到这样而非更好.梁启超先生评价李鸿章,还是把李鸿章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没有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梁启超说:“凡是一个国家的当今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所以此前历史是当代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而当代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梁启超先生也正确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专制政治的发达的国家,也正确地指出历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后来的干扰.梁启超说:中国社会当时的情况受到历史上两大重要原因的影响,一是传统思想的影响;二是,因为杰出君主的努力,这些也没有说错.梁启超很推崇孔子的作用,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作用,这些,不过,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及其改变这些现状的办法,梁先生还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因为梁启超先生的观念,观点有些陈旧,守旧了,在新的时代属于肤浅的看法,落伍的观念.梁先生的《李鸿章传》说到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很多正确,深刻的看法,不过,有些思想观念还是落伍了,有些东西与中国国情不符,还有些东西就属于没有挖到病根儿上,以为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解决李鸿章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是一种一厢情愿.李鸿章之所以最后落一个卖国贼的骂名,之所以在国家危难面前无能作为,之所以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步步后退,导致国家,民族利益损失,民族毫无尊严,就是因为国家大势使然,没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彻底地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李鸿章也不可能干得更好,更漂亮.从大的方面来说,满清王朝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盘根错节,在政治上完全失去了任何一点的活力,社会结构也是极其腐朽僵化的大大小小的封建堡垒统治着全国所有地方,严重地限制着国家,民族的活力,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社会现状,使得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对抗越发尖锐,不可调和.统治阶级,庞大的官僚队伍极端地自私自利,毫无远见博识,不能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什么正确的事情,已经成为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最大阻力,这一切,使得任何谋求发展,改革的做法都成为不可能,使得这个国家要做的事情,已经在做的事情都将只有一个前途,那就是失败.梁先生批评那些随意胡乱批评李鸿章的人士,自己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那就是根本没有对中国问题的由来,解决的方向有最科学,最正确的认识,还是只认识到了浅浅的层面,同样面对中国的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良策.李鸿章本人身为满清高官,也染有满清高官身上的毛病和问题,比如在用人问题上的腐败,用人唯亲,所用非人,使得他在很多政务,军务中做的事情因用人之误而导致失败.梁启超在书中就说:“李鸿章失败的原因,一般是因为有人在扯后腿,他自己也要负另一半的责任.他的责任里,有一半是用人不当,另一半是自己见识上出了问题”,“对他的曾经的老部下念旧情,同富贵,让他们相互推荐,占据许多重要的岗位,委以重任,却不看他们适合不适合这个岗位,以至于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把机会搞坏,贻误大局”,这就是当时统治阶级腐败,体制上的弊病最好的写照,这个情况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得如何好与坏就能够解决得了问题的事情.[ 转自铁血社区]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点名声,说明了这个人物并非无能之辈,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尽管后人褒贬不一,或者说背负的骂名不少,这些都是历史了,给我们今人的启示我感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历史人物只能做历史允许他做的事情,超出这个规律的人物还真是没有,李鸿章生在那个时代,赶上那个时候,背负很多骂名也是难免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幸运”,因为他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尽管这是中国历史上很耻辱,很落后,很难看的一段历史,谁让他赶上了呢?李中堂是想不到中国会有今天这样的变化的,九泉之下有知,当惊世界殊.范文三:读书笔记李鸿章读《李鸿章传》有感一本《李鸿章传》读罢,不仅感慨于作者梁启超的笔工和文字的叙述掌控能力,同时对李鸿章这位风行一时的权贵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看法.想到当初刚刚接触这本书时,自认为梁启超定不能秉笔直书,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会有失公允.可是一本书读来我意识到当初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无知,低估了梁启超先生作为一名历史家是不会辜负自己的史德的.在内容上,我个人认为已做到了客观全面,尽全力的叙述了史实,引用的史料真实并具有说服力.这本书共十二章,除“绪论”与“结论”外,起于“李鸿章之位置”,迄于“李鸿章之末路”.全书框架“全仿西人传记之体”,可谓传记文学领域“全盘西化”之作.本书被学界评为“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例”(戴光中语)和“在中国传记史上实为空前之举”(夏晓虹语).此书记载李鸿章一生行事,并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代史之笔力行之.由此可见,作此书之难度.在该书创作中,梁启超先生不将个人恩怨和政治因素掺杂其中,秉笔直书.李鸿章与当日之中国,其关系既如此深厚,如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数年来中国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中外交涉之隐情,进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不仅仅是从叙述人物本身来评论人物自身,而且结合了当时的时势和权力和变迁.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英雄论.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对于李鸿章,作者认为不能称其为英雄,即使是英雄,也是时势创造出来的英雄,寻常英雄罢了,也不是能造时势的英雄.但同时,作者又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在叙述李鸿章的功绩时,又揭露了李的过失。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1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
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
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
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
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2对于一个处在世界剧烈变革,列强虎视眈眈的时代,支撑着一个破旧不堪,国力日益衰落的王朝,游走于列强之间,为国忍辱负重的老人来说,李鸿章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
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比李鸿章更煎熬,因为他为那个王朝肩负了太多的责备。
他的一生也都在不断的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也在终其一生的实践着。
纵观李鸿章其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终不能实现富国、强国之志。
在他所处的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确实对这样一个在满洲清廷身为汉臣的他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但是,纵观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重臣,哪个的环境又会比他好的多呢?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位高权重,能够执掌大权40余年。
虽有高处不胜寒,却能游走于清廷各派之间;虽国力衰弱,却能周旋于众多列强之间,这足以体现其处事之智慧的高深。
临终还能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最终能善始善终,他是幸运的。
读书笔记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一本《李鸿章传》读罢,不仅感慨于作者梁启超的笔工和文字的叙述掌控能力,同时对李鸿章这位风行一时的权贵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看法。
想到当初刚刚接触这本书时,自认为梁启超定不能秉笔直书,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会有失公允。
可是一本书读来我意识到当初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无知,低估了梁启超先生作为一名历史家是不会辜负自己的史德的。
在内容上,我个人认为已做到了客观全面,尽全力的叙述了史实,引用的史料真实并具有说服力。
这本书共十二章,除“绪论”与“结论”外,起于“李鸿章之位置”,迄于“李鸿章之末路”。
全书框架“全仿西人传记之体”,可谓传记文学领域“全盘西化”之作。
本书被学界评为“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例”(戴光中语)和“在中国传记史上实为空前之举”(夏晓虹语)。
此书记载李鸿章一生行事,并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代史之笔力行之。
由此可见,作此书之难度。
在该书创作中,梁启超先生不将个人恩怨和政治因素掺杂其中,秉笔直书。
李鸿章与当日之中国,其关系既如此深厚,如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数年来中国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中外交涉之隐情,进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
不仅仅是从叙述人物本身来评论人物自身,而且结合了当时的时势和权力和变迁。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英雄论。
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
对于李鸿章,作者认为不能称其为英雄,即使是英雄,也是时势创造出来的英雄,寻常英雄罢了,也不是能造时势的英雄。
但同时,作者又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在叙述李鸿章的功绩时,又揭露了李的过失和政治思想上的局限和落后的思想观念。
却又不认为只是李鸿章一人之错,而是当时的局势和历代来中国的政治发展的局限造成的,当朝的士大夫都这么认为,有着相同的观念,甚至不如李者大有人在,更加的保守落后。
该书主人公李鸿章可谓是晚清当朝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汉族大臣,汉族官员自辛酉政变后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这本书大家在读过以后都有什么感触呢?以下是本人收集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一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
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
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
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
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
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
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
即使
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
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二读了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因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属于两个政治派别,所以感觉本书应该相对公正,起码不会过分褒奖李鸿章。
本书中的李鸿章与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明显不同。
教材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封建卫道士。
但本书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中心报国的“英雄”。
李鸿章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再加上各种机遇,先后评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成为了大权在握的权臣。
他推进洋务运动,训练新军,组建北洋舰队,周旋于西方各国列强之间,成为中国外交第一人。
但是他始终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护者。
尽管他内心深处想帮助国家富强,但是他始终意识不到,中国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决定,而不知道民主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为何物。
他只能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挠,他更加难以施展拳脚。
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因此,他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
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中国攫取的权利。
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一本与伊藤博文商议《马关条约》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一切。
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多次商讨,一直难以达成一致,李鸿章在回旅馆的路上遭遇枪击,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商讨玩条约条款,日本方面处于歉意,在条约中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共识。
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外交实力必然软弱。
如果当时换做他人,未必就强过李鸿章。
所以,个人觉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
从主观角度讲,他应该属于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性决定了他的失败。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三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
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不再是对其一味的贬低,里面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肯定了他的才华和
见识,也让我们看到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也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但由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了。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现其抱负,反而招来国人对他咒骂痛斥,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也是李鸿章充满悲剧色彩及争议的原因。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
下国家…。
这一切都深深的打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