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本善,人性本恶”,才是人的全部生命
你如何看待人类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你如何看待人类的本性是善还是恶?人作为一个种群,是否天生善良或恶劣?这一问题,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存在的。
对于这个问题,就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而另一种则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恶劣的。
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一、人类的本质是善良的对于人类的本性,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天性是善良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性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如果受到优质的教育、培养和环境的熏陶,人性就会呈现出善良和积极的一面。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我们应该向周围环境传递积极向上的感染力,逐渐形成一种人人都向善的氛围。
1. 受环境影响的人性许多问题都与后天影响有关,例如,儒家就认为人生下来是没有恶心思的。
而孔子、曾子等儒家思想家们则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是受后天环境影响才变得恶劣。
2. 积极向上的氛围人们应该向周围环境传递积极向上的感染力,这样才能形成一种人人都向善的氛围。
当人们在这种氛围中生活和工作,也会越来越容易产生善良、助人为乐的情感,而且他们的行为方式也会越来越成熟。
二、人类的本质是恶劣的对于人类的本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是恶劣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性中存在一种无底线的自私,人们只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不会关心其他人的情况。
这种看法认为,如果没有外力制约,人性就会表现得越来越坏,直到失去任何人类特质。
1. 存在的自私本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性本有一种无底线的自私,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会关心其他人的情况。
有些人聚毁于不义,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别人都重要。
2. 平衡和合理的制约手段面对人性中的恶劣劣习,我们必须找到适当的平衡和合理的制约手段,才能确保人类的持续发展和和谐共处。
因此,在社会中,必须有一种外部力量制约,才能防止恶劣本性带来的灾难。
三、人类的本质取决于环境和经验上述两种观点都存在些许片面之处,而事实上人类的本性往往不是单一的善良或恶劣,而是受到环境和经验影响下的复杂心理状态。
本性之中的好与坏可能取决于经验、环境和任何与情感有关的因素。
论孟子的生命价值观
论孟子的生命价值观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性善论”的始祖。
他的哲学思想极为深刻,关于生命价值观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仁”的价值和追求道德伦理的完善,而这两者的实现都源于人性的本善。
以下就孟子的生命价值观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说明。
1. 人性的本善与生命的尊重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本性是有一定的好与恶之分的。
因此对于生命的尊重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人性的体现。
要让人性的本善得以发扬,必须尊重每一个生命。
在《孟子·满》中,孟子曾这样说:“生为本好,死为本恶,恶之所归,非人而谁。
”可以看出,在孟子看来,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性的本真,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
2. 实现“仁”与道德伦理的完善对孟子而言,“仁”是人最高的道德追求。
实现仁,需要顺应人性的本善,用“仁”来支配个人的善与恶,转化为全体的善。
在实现“仁”的过程中,个人的利益会被相应遵从。
孟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仁”,因为只有在实现“仁”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达到我们生命最应有的价值。
3. 实践与行动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与行动,才能够真正理解并理解规律并达到目标。
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实践与行动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孟子·尽心》中,孟子曾经说过:“尽心者,知之谓也;行之谓也。
”言下之意即是,只有通过行动去实践自己的信仰,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自己的信仰和观念,达到真正的价值。
4. 敬畏天命,追求人生的意义孟子认为,敬畏天命是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追求意义和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孟子·益梁》中,孟子曾经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Articles,功名在人。
”言下之意即是,个人的命运和造访已经注定,我们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寄托了自己一生的世界中尽力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智的健康对于孟子而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智的健康也是人生的重要价值之一。
在《孟子·离娄上》中,他曾经说过:“无欲则刚,士之谓也。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议论文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议论文
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辩仍无止境。
首先是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一张纯净无暇的白纸,还为沾染世俗的污尘,不懂官场的谄媚、情场的虚伪以及其他一切劣性恶行,他保留的是最原始的善性。
他之所以不作恶,是因为他还未接触到恶,不知“恶”为何物。
而后,他逐渐进入到了这个社会,接触到了一些品行顽劣之人,开始染上一些恶习,这时,他的性格里才渐渐有了“恶”的产生。
再谈谈荀子的“性恶论”。
与孟子的观点恰恰相反,荀子则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恶劣的,种种不好的`劣性都是根植在人们心中的,是与生俱来的。
而后人们受到了教育,懂得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有了是非观念,再然后才主动或被动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善”的方面去发展。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
因为可以用逆向思维去推理,假设孟子的“性善论”成立,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那么回到人类社会的起始点,人人都善,那么他们后天的恶是向谁学习来的呢?这个答案是无从解释的。
所以我认为人类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劣根性。
其实,人类的天性是善是恶并不重要,因为不管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逃不过后天环境的塑造。
哪怕人类是存在劣根性的,但如果在后天教育中加以矫正,那么出自淤泥的莲花照样可以一尘不染、
光洁无暇。
所以,与其在这方面思索繁多,争论不休,不如多花点时间经历在后天来弥补,多约束自己,改造自己,使当下的人人都成为善良的人。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证关系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证关系人性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探讨的热门话题。
对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劣的一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人性本善是一种本能。
人类天生具备一些基本的道德意识和善良的冲动。
这是因为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需要相互合作才能生存和繁荣。
比如,人们常常会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照顾弱者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人性本善的表现。
而且,许多研究也证明了人类的同理心和合作意识是存在的。
例如,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分辨出他人的情绪,并对他人的痛苦感到难过。
这些证据都表明,人性本善是人类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人性本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人类是一个有欲望和自私本能的生物,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有时候会忽略他人的权益,甚至做出恶意的行为。
这种自私、贪婪和攻击性的本能,是人性本恶的体现。
历史上有太多的罪恶行为和战争冲突,都是人性本恶的结果。
这说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人们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恶劣的一面。
此外,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之间的辩证关系还可以从社会因素角度进行思考。
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人性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生长在温暖、充满善良的环境中,他很有可能发展出善良的品质。
相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恶劣和贫困的环境中,他可能会被迫采取各种不道德的手段来求生存。
这表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环境造成的结果。
最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证关系还可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探讨。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减少人们的恶意行为。
通过教育、宣传和法律制度等手段,社会可以引导人们认识到人性本善的重要性,并且减少人性本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能够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那么人性本善的一面将会被更多地呈现出来,并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人性本恶(辩论)
人性本恶(辩论)人性本恶(辩论)人性本质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本恶,即人在天生的状态下具有恶的特性。
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性本善,即人天性本善,但由外界环境或其他因素所影响。
人性本恶观点人性本恶的理论认为,人在本质上就具有自私、贪婪、残忍和不道德的特性。
人类天生就带有自私的本能,追求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择手段地利用他人。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给予人类绝对的自由,他们会无法无天地伤害他人,甚至引发一系列的恶行。
人性本善观点相对于人性本恶的观点,人性本善的理论认为,人天性本善。
人类在出生时并没有带有恶的本性,而是随着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种行为模式。
这种观点强调人类具有道德感、同理心和合作意识,能够自我约束和追求共同利益。
即使时常出现错误和恶行,这是人性被外界因素扭曲所致。
辩论与结论对于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这一争议话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每个人的观点都可能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从一定程度上说,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在特定环境下人的行为可能偏向于善,而在其他环境下则可能偏向于恶。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改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朝着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辩论中,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
唯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并为建立和谐、公正的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1. 张欣,李凯.(2017).人性本恶——关于伦理观念的辩论.哲学研究,(33),59-64.2. 郭伟.(2013).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当代文化研究,(22),192-193.。
论人的本质
论人的本质摘要: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西方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本质阐述为三层不同的含义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或实践"人的需要.马克思发动了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在于,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正确的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我主张人本无能,人的个性和品质是由其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而成的。
人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呈现阶段性和变化性的特征。
人的本质与客观限制条件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道德与法影响人的本质发展。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的本性性善论性恶论社会关系实践人的属性环境的作用人本无能引言:蒙田写到:“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我自身存在的自明信是坚不可摧,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最高的目标,关于人的本质已经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毋庸质疑,但是也不排除其它观点存在,因此我将在这篇论文中进一步阐述人的本质。
一.关于人是什么如是说(一)性善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也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在我国古代广为传诵的山字经里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里它以人的本性作为人是什么的标准.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了人性禀赋善良的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许多支持性善论的人都认为人的本质是正义、积极和善良的,世界上之所以有恶人是由于后天环境中的各种不健康因数造成的,没有受负面影响的那一部分人仍然保持着他们善的本质。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哲学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实验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结论。
他们将不同颜色的布娃娃用以区分去爬梯,爬梯的娃娃上面、下面两次用两只不同的颜色的布娃娃分别去扯和顶爬梯的布娃娃,在众多的几个月大的婴儿的眼球中,专家们通过仪器发现了不一样的情绪反应,9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帮助爬梯布娃娃的那只而讨厌去阻止它爬梯的那只,无论换什么颜色的布娃娃结果显示都一样。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2018-03-09一提到人之初,性本善。
大家都会想,这是什么意思呢?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人的起点应该先学会善良。
不管你是健康的人,还是残疾的人,你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天使和魔鬼组成的,你应该焕发出你的天使一面,不要发泄出你的那双魔鬼的一面。
只要你用善良的一面对待他人,我相信他人也会用善良的一面对你。
有人说:一个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一个人死了,但他仍然活着。
”因为一个活着,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他活着也是白活着。
一个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使他死了,但他也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我们人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多做善事,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不管你是活了90年还是1XX年,但你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做,那你充其量也就是给世界多填了一个人。
我们做人要从起点开始,要从零开始,不管你犯没犯过最,你都可以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可以帮助别人,别人也可以帮助你。
只要你不放弃生命,生命就不会放弃你。
我们一定要善良,一定要!!!初一:胡志远。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人皆可成尧舜、还是人人都无法摆脱动物的本能属性?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呢?“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接触了不良的东西,那么品性就有可能会变坏;“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调教,才能去恶存善。
《性善论—人人可成尧舜》“人之初,性本善”。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性善,人的天性除了食色、还有仁义。
假设一个孩子,在你身边遇险,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去救他,这是人发自内心的性本善。
小朋友看到乞讨的老人会说,老人家很可伶。
社交平台上传播最广的文章往往是,“动动你的手指,转发帮助事件主人公扩散吧”,传媒也深喑人皆有恻隐之心的道理。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身行善事、须防错了一件”。
一念之仁,我相信人人都有。
终身行善,则少有。
《性恶论—以法约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初生的婴儿,尚处于蒙昧状态之中,世界尚未形成。
却知道,为了食物哭闹、即便是最亲近的母亲,想要分享他手中的食物、都必然会招致他最激烈的反抗。
只有后天的教育,才使得他同意与人分享。
人在年幼时会做出很残忍性的行为,例如折磨小动物,小狗、小猫,小鸟等,但自身却浑然不知。
“伪”(人、为)主要依靠后天的环境学习,去除天性中的恶。
就像学习了,动物是人类朋友的思想,也就不愿再去伤害动物。
人身上隐藏着动物的本性,有贪婪、残暴、懒惰、自私。
动物的本性就是拼尽全力让自己能活下去,也没有理应被谴责的地方。
更没有善恶对错之分。
但人类是高级动物,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即是使人向善的过程。
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啥也不懂,啥也不会、软趴趴的一坨肉,他哪里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
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强于低等动物的人类、从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身上学到了他们本来没有的东西、他们学会了区分善恶好坏。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举例说明你的理解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举例说明你的理解
一些学者可能一直没有清楚地理解到∶把人的善端与中性的生命欲念对比是一个错误,要证明性善或性恶是要把人的善端与恶端相比,而生命的欲念并不是恶。
一个刚刚降生的孩子,我们很难说他是善人或者恶人,然而,他长大了或者盖棺论定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可能是两者之一。
这就说明,虽然每个孩子出生伊始都可以说是处在某种"白板状态"中,主要是生命的欲念在活动,但他身上还是潜藏着向善或者向恶发展的两种可能性,若完全没有这两种可能性,完全没有这样的潜存因素,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何后来他们会成为善人和恶人。
善恶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因此,我们也许可以把这样两种可能性简称为"善端"与"恶端"。
那么,对人来说,是那种可能性更大呢?或者说,是善端超过恶端还是恶端超过善端呢?我们就在这一意义上谈论性善性恶,不是在"性即理也"的意义上,而是在"生之谓性"的意义上谈性善。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经验的反省与观察来进行。
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孟子所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证。
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情境∶路人与孩子素不相识,然而路人看到"孺子将入于井"不仅不会欢欣鼓舞,不仅不会有意推孺子入井,20不会视若无睹,而且几乎每个人都会生起一种足以使他出手相救的怵惕恻隐之情,即使个别撒手不管者也难免会有事后的不安。
这一当时的不忍与事后的不安足可以证明人的善念超过恶念,善端超过恶端。
人性,本是善,本是恶_初三话题作文
人性,本是善,本是恶本文是关于初三话题作文的人性,本是善,本是恶,感谢您的阅读!人性本善,算是我以前始终相信的一个人生观。
人性本善,说来也对,像刚出生的小孩子,懵懵懂懂,很单纯,不懂人世间的丑恶,没有对世界的憎恨,没有对世界的埋怨。
只是在引导的过程中失败了。
所以产生叛逆,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产生邪恶感。
人们一直觉得人性本善,我也是这么认为,人生来而善,只是被世间的不美好所恶化成为恶人。
可我在一部小说中,看过一段话,这段话倒是让我对“人性本善”这个观点有所质疑。
“人性本恶,婴儿没有是非观,不知道什么是善是恶,后天的教导都是为了引导向善,如果人性本善,何须人的引导,在尘世行走,只需要记住,人性本恶,只是有些人被引导向善,而有些人并没有引导成功,恶一直存在人的心中,一旦释放出了心中恶,犹如猛虎出笼。
”这么一说,好像也有道理。
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想来想去,似乎都有道理。
人性本善人们的心底都有一抹善良,没有一个人十恶不赦,满身可恨;也没有一个人美好的像天使,那样单纯纯粹,再说了,就算是天使,也不见得是多善良,也不见得是多好。
每个我们认为的坏人中,肯定有过一抹温柔,有过一抹对家人或者情人之间的爱,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每个我们认为的好人中,肯定有过邪念,可能也会从好人蜕变成坏人,把善良这件薄纱揭露,披上邪恶的皮衣。
至少我始终相信,没有一个人十恶不赦,也没有一个人十全十美。
人性本恶人们的心底还是会有私欲,会有一丝邪恶感。
每个人的骨子底都会有邪念,或多或少。
有的人压制住了,不让这丝邪念控制自己。
有的人无法压制,让它随着血液遍布浑身,成为一个我们眼中所谓的“恶人”。
人性本恶,不然人生下来为什么要他人引导向善。
也许可以说说熊孩子,他们的父母总是借着“孩子还小,不懂事”的这个借口来抵消错误。
你的身边肯定会有一个熊孩子,仗着自己年幼“无知”,骚扰着别人或者毁坏东西。
而他们的父母也是奇葩中的极品。
做个善良的人的说说
做个善良的人的说说(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职场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计划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place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做个善良的人的说说做个善良的人的说说随着社交网络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人喜欢在闲暇时发布说说,用以分享自己当日的心情和优美的句子。
关于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真实辩论词_四辩
关于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真实辩论词_四辩“人性本恶”总结稿谢谢各位,一个严肃的辩论场需要一个严肃的概念。
对方多次问我们人性怎么样,人性怎么样,始终没有问我们人性本怎么样,我想请问对方,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是同样的一个概念吗,你们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根本建立基础的话,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就在我们辩论这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等恶性事件。
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至始至终对此问题避而不谈呢,今天我们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千年探讨不完的话题。
无论是从性善论的孟子也好还是性恶论的荀子(“人性恶,其善者伪也。
”)也好,又有哪一家哪一派不要我们抑恶扬善呢,(抑恶扬善)是我方今天确立立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的观点。
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
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
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
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呀。
请大家想一想,看暴力片,色情片,是从来没有什么公开的倡导和鼓励,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趋之若鹜呢,人一教一学就能够会善,那我们看到好多人他们做恶事的时候,是不要教,不要学,就会去做的。
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由此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
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遥相呼应。
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不~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尽管我们承认人性本恶,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因为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弃恶。
人的天性 善与恶
人的天性善与恶
人的天性善与恶
人的天性:善与恶
人的天性:仁义与恶
三字经里言:人之初,性本善。
老子言:人之初,性本恶。
人还有一个天性——崇尚美好!
前因后果之间,“人之初,性本善”以求传布。
“人之初,性本恶”的踪迹虽已隐藏,却没有消失。
世间,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人刚出生的时候,什么也不懂,何来善恶?
身边人的教导,环境的影响,心里的明朗····
为善为恶,是多方的作用,是经年累月的爆发,是好坏分家必然的发展趋势。
没坏人的糟,怎能塑造出好人的不好?
没有好人的好,又怎能够说明坏人的坏呢?
三国言: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道理是一样的。
为何他就变成了坏人,他就变成了好人?
呵呵呵····
佛言:不容说道,不容说道。
善恶本是一家,又哪来的好坏之分?
好人坏人,都就是人的意念弱加之的。
茫茫世间,即使是再好的好人也有做错事的时候;
茫茫世间,即使就是再糟的坏人也存有做好事的时候。
好坏,只是一部分人的意念中的界限。
它就是不完备的。
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不可以一种标准定论。
世间,只是当下可以并作界限,不能就是永远。
2021年5月27日
星期日17:09stp。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议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议在人类的历史上,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人们对于人性是善良的天性还是邪恶的天性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从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
一方面,有人认为人性本善是人类最原始、基本的天性。
他们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天真无邪的,这种善良的本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他们引用儒家思想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不过受到了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变得邪恶。
这种观点下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回归本善的状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类本质上是自私和邪恶的,只有通过约束和惩罚才能使人们不至于放任自己的恶性。
他们相信人类天生就渴望权力和欲望,只有外在的束缚和规则才能阻止人们进行破坏和违法行为。
这种观点下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在个人的自私本性之上建立道德规范和法律秩序,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能够看到既有人性之善又有人性之恶的表现。
世界上既有慷慨解囊、乐善好施的人,也有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
有的人可以主动帮助陌生人,有的人却可以为了私利不择手段。
可见人性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个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议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人的善恶是多样而复杂的。
在某种程度上,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倾向。
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人们的善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正如孟子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虽然有善良的倾向,但在社会的影响和个人的选择下,会逐渐向恶的方向滑落。
然而,无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观点,我们都应该承认人性是有可塑性的。
教育、社会环境以及法律制度都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可以引导人们养成正面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出善良的个体。
而严明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则可以起到约束和惩罚那些恶意为恶的个体,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人性本善_精品文档
人性本善人性本善,这是一句古训,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
它意味着每个人都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恶行恶事,这让人们产生了疑虑,怀疑人性是否真的本善。
那么,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没有定论,不同的人持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人性本善。
首先,人性本善可以从道德发展的角度来解释。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守的准则和规范。
人性的善良体现在人们天生具备一种良知,有着辨别是非、正义、公平的能力。
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这种善良的本性会随着人的成长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会越来越成熟。
一项研究表明,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更容易表现出道德善行,而不是道德恶行。
这一点证明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其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动物行为,我们也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
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展示了一种相互依存和互助的现象。
许多动物都有互助行为,包括捕食行为、繁殖行为等。
这表明人类也有着与动物相似的本能,愿意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需要合作和互助,这进一步证明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然而,人性本善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完美无缺的。
人性有时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压力的作用而产生偏差。
恶劣的环境、不良的教育以及恶劣的社会氛围都可能导致人性的扭曲。
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表现出自私、残忍和冷漠的行为,这些都是人性恶的一面。
然而,这些恶行并不代表人性本质,而只是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性的负面影响。
如果提供正面的环境和教育,人们的本善本性也会得到恢复和发展。
最后,思考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性是复杂多样的。
人性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人们有时会表现出善良和慷慨的行为,有时又会表现出自私和残忍的行为。
这不仅与个体的性格和道德意识有关,还与外界环境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
“天性本善,人性本恶”,才是人的全部生命
“天性本善,人性本恶”,才是人的全部生命“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人出生之时,“孩童”时都保留着天性,所以小孩子都很善良。
随着长大,受着不同家风与环境影响,人的性情会发生改变。
从小不受管教的孩子,或者说家风传承不好,孩子成人就会远离家庭,到外面受不同人与环境的熏染。
自然,人性会生出恶来。
即,苟不教,性乃迁。
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里“女子”与“小人”可不是我们理解的女人与小人,而是指明那些从小没有受到良好家教的男人与女人,长大成人后,还不懂得修身养性,以至于干出不知耻的事来,祸害他人。
孔子为何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是在他的人生经历里所见所闻,不管上到高官贵胄,还是下到平民百姓。
他提出人要懂得修身养性,在一生当中不落个害人又害己的下场,这是孔子的慈悲心性,传世思想的智慧。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旬子提出,人性本恶。
他们两人谁对谁错?好像没有对错之说。
人有“天性”与“人性”相合的生命体。
“天性”代表着灵魂生命。
“人性”代表着肉身生命。
中国古代没有“天性”之说,更不可以说人有灵魂生命,只能说有“思想”。
孔子的《尚书》里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是天赋的含义。
性:是天性、本性的含义。
率性:是遵循本性。
率:遵循、按照。
道:是天道,道法自然。
教:是学教、教化的含义。
古圣先贤的思想是人生体悟而来,每个人从小所受家教与后天的人生经历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思想。
所以,每个古圣先贤提出“人性”本质就不同了。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在历史的环境下,“天”即天子,属于帝王使用权,不可以使用在书中或者文献上面。
那么,孟子就不能用“天”来表述清楚自己的思想觉悟,也就只能说人性本善了。
殉子提出,人性本恶,说的也对啊。
如果人活出的生命状态只是肉身生命,生活习性就会生出恶来。
这个“恶”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
而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修远自身领悟,天性本善,天赋是天生而来的,具有隐藏性。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转载)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转载)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对此,具有不同信仰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基督徒认为:人性本恶,人生而有原罪。
儒家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或许,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并不重要——因为不论人性善还是恶,人类都已经走过了几千年文明史。
但是,持不同的善恶观的人或民族,则可能产生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价值体系,并由此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
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教”便是如此。
西方基督教的全部教义体现在一部《圣经》上。
据《圣经》记载,上帝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亚当和夏娃。
但是,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食了禁果,以戴罪之身被赶出了伊甸园。
因此,基督徒认为,人生而有原罪。
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地忏悔、祈祷并且宽恕他人,爱他人,甚至爱你的敌人,即使是遭尽劫难,也认为是上帝让他去承受苦难,而不怨天尤人,更不忌恨他人。
相反,却始终能保持一颗感恩之心。
但中国的儒家学说不同,它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即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
因而人天生是善良的。
这就可能得出一个这样的推论:如果一个人因作奸犯科而受到了惩处,他也许不但不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反而可能心生怨恨。
因为他认为,我天赋善良,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违法犯罪的地步呢?那是因为我所受的教育不好、社会环境不好,我从小就没有大德之人来发扬我的天赋美德,不然天性善良的我怎么可能变恶呢?所以,如果说要惩罚的话,应该先惩罚我的父母(不是曾经有报道说,一个死刑犯在行刑前把自己母亲的乳头一口咬下来了吗)、我的老师乃至这个社会——谁叫他们糟蹋了我善良天赋!瞧,多么可怕!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有了这种意识该多么危险。
因而,人是需要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的。
然而,敬畏是需要有神圣的敬畏对象的,如法律,如宗教——如基督教中的上帝。
培根说:“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支柱之一。
”宗教信仰是一种全部生命信仰,是心灵的彻底皈依,是人们集体地表明对一种神秘的、神圣的终极意义和生活超验价值的共同信仰和献身。
人性:生命本源的善与恶
人性:生命本源的善与恶生命的本源是什么?更确切地说,生命从何而来,来了之后又有怎样的表现形式?生命,更主要的是人,来到这个世上,体现出来的就是本性,用人的本源概括,那就是人性。
对于世间,人性外在表现无非就是善或者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都有其道理。
本能的性,无从去判断是善是恶。
出生就是存在,只为生命而存在这个世间,也无所谓善和恶。
更多的时候,善与恶的表现,在于脱离于嗷嗷待乳的婴儿,从稚龄开始直到死亡结束,只要有了本能存在的意识和行为,即便这个意识和行为尚不能自己完全控制,善和恶就会开始表现。
人性善恶的标准,其实是一种道德约束,以有利于大众或者部分人的行为称之为善,以不利于大众或者部分人行为的称之为恶。
然而,这个道德的标准并非自然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发展下人们的行为形成的。
就像有人盗窃或者抢夺他人的财物,这个行为被称为恶。
之所以被称为恶,就是因为这个行为不利于大众和大部分人,那个财物本就是属于别人的,别人的财物,通过不正规或在别人没有许可的情况下得到,就是恶。
再比如治病救人,治病是针对大众身体健康的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带来的结果就是让大众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哪怕有部分人最终还是离去,治病的这个行为还是给了亲属一定的慰藉,所以它被称之为善。
然而,这个善恶的标准都是人对一定行为进行的规范,并非本源存在的。
人的很多行为不会在约束范围内进行。
在无意识状态和追求生存本能的前提下,道德的善恶约束,往往压制不了人的本性。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个体意识或者个体并不能控制意识,他唯有的就是生存的欲望,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
他并不知道他身边的或者面对的是什么,所以他抓到了就会用本能去吃来满足解决饥饿的欲望。
然而,满足这个欲望是没有善恶的。
不管此时他母亲的状态如何,或者身边的这个人是不是他母亲,他吃奶后会不会让别的婴儿挨饿,都无关紧要或者说他完全不知情,因为他本能的生存第一。
与此同时,这个生存下的行为也就不存在善恶,也制定不了道德标准。
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
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隔壁房间的弟弟正在读《三字经》。
我笑了笑,读了这么多年的《三字经》,最熟悉的也就是这一句吧!但,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呢?我微微地皱了皱眉头,显然这句话是很有争议的。
早在百家争鸣阶段,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三种论证。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性善论的代表莫过于孟子!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这是人的本能。
而告子却不这么想。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意思就是说:人性无分善恶,就如同水流动时无分东西一样,哪有沟就往流。
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的确存在恶的成分。
他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
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
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
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有点糊涂!孟子、告子、荀子的论证都站的住,那到底谁才是对的呢?让我们看看性本恶的例子:1974年行为艺术家玛丽娜做过一个惊心动魄的心理学实验!她先将自己麻醉,然后面向着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72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危险物品)。
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的身体进行任意摆布。
而她不作任何反击。
由于作品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性,玛丽娜承诺承担行为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全部责任。
一开始,大家只是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
见她毫无反应,慢慢地,有人胆大起来,开始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
有人给她的裸体拍照,并把照片塞进她的手里;有人用玫瑰花的刺扎她的肚子;还有人划破了她的皮肤。
甚至,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好在最终被他人阻止。
难道世间都是恶吗?当然不是:一个人贩子,他拐了一个4岁的男孩儿,在火车上,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他叔叔,并且求着叔叔讲故事给他听。
人性本善辩论赛反方一辩稿_辩论赛_
人性本善辩论赛反方一辩稿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方认为:人性本恶。
开宗明义,人性本恶中的本,无论是本来,原本,还是根本,在里都是事物的开始的时候最初根源的意思。
虽然大家对善恶的标准都有自己的评判和思想,但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
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
早在两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方荀子的性恶论与西方原罪说便遥相呼应。
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再到鲁迅,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
对方辩友身为祖国的花朵面对这样的真知灼见,至今未能幡然醒悟,真是让我痛心疾首啊!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人性本恶。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伟大的思想。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第二,各大学术门类的研究均已证明人性本恶。
人类学上,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秦的暴政到日本侵华战争到今天的利比亚混战。
可见,千万年以来人类都还是保留有人类的劣根性啊!教育学上,有研究表明,等孩子长到两岁时,以殴打他人撕咬玩具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
此外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都众所皆知了。
第三,人有理性悟性和可塑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现实中,法律,教育,道德才愈加重要。
但我们不是改变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塑造人的社会属性。
而对方辩友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呢?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方要尖锐指出:人性本善是某些不愿直面真我的人夜郎自大自欺欺人的最大借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性本善,人性本恶”,才是人的全部生命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人出生之时,“孩童”时都保留着天性,所以小孩子都很善良。
随着长大,受着不同家风与环境影响,人的性情会发生改变。
从小不受管教的孩子,或者说家风传承不好,孩子成人就会远离家庭,到外面受不同人与环境的熏染。
自然,人性会生出恶来。
即,苟不教,性乃迁。
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里“女子”与“小人”可不是我们理解的女人与小人,而是指明那些从小没有受到良好家教的男人与女人,长大成人后,还不懂得修身养性,以至于干出不知耻的事来,祸害他人。
孔子为何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是在他的人生经历里所见所闻,不管上到高官贵胄,还是下到平民百姓。
他提出人要懂得修身养性,在一生当中不落个害人又害己的下场,这是孔子的慈悲心性,传世思想的智慧。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旬子提出,人性本恶。
他们两人谁对谁错?好像没有对错之说。
人有“天性”与“人性”相合的生命体。
“天性”代表着灵魂生命。
“人性”代表着肉身生命。
中国古代没有“天性”之说,更不可以说人有灵魂生命,只能说有“思想”。
孔子的《尚书》里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是天赋的含义。
性:是天性、本性的含义。
率性:是遵循本性。
率:遵循、按照。
道:是天道,道法自然。
教:是学教、教化的含义。
古圣先贤的思想是人生体悟而来,每个人从小所受家教与后天的人生经历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思想。
所以,每个古圣先贤提出“人性”本质就不同了。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在历史的环境下,“天”即天子,属于帝王使用权,不可以使用在书中或者文献上面。
那么,孟子就不能用“天”来表述清楚自己的思想觉悟,也就只能说人性本善了。
殉子提出,人性本恶,说的也对啊。
如果人活出的生命状态只是肉身生命,生活习性就会生出恶来。
这个“恶”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
而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修远自身领悟,天性本善,天赋是天生而来的,具有隐藏性。
如果,人不向内求,活出灵魂生命状态,就如荀子说,人性本恶实属自然。
“文字”与“语言”具有狭窄性,所以古人用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还要小心谨慎,以至于不犯错。
中国古人,以字少意深的文字段落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当下从小学习是白话文,所以,要想领悟古人的思想是很困难的。
唯有,一边读古书,一边人生经历体悟着,才能真正领悟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悟”是身心都接受磨练,向外求是身,向内求是心。
只有身心合一者,他的思想与行为才是合道的。
“合道”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才有德。
那么人享有的财富、名誉、情感等等才会顺。
《道德经》的思想,只有“天性”使然,即自然而然。
“人性”也存在。
但老子用“道”的本源,去引领人性的善与恶。
什么意思?道体包含了善与恶,即活出灵魂生命高度人接纳了善与恶的共存性是“大善”之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代善于以“道”执政的人,不是使百姓狡猾明智,而是使百姓淳朴敦厚。
这里的“古”是远古时期,三皇统治下的时代,那时候人的性情是自然纯朴的。
老子,为何说出这样的话?跟他当图书管理员有关。
天下藏书,大多数都收藏在王宫之内。
所以,他能知道三皇时期生存环境与人的性情。
更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
历史文献记载,三皇时期是旧石器时代。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老子思想保留更远古的文明。
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
因为这个道理,侯王才自己谦称为“孤”“寡”之称。
所以,最高的赞誉是无须夸耀的。
因此,人君应当不愿如玉一般华美,而宁可像石块一样坚实质朴。
老子在说什么?华丽的“玉石”本质是石头。
经过长时间孕化而成。
它虽然看似很高贵,但还不是石块吗?使用价值远远没有石块高。
老子在喻化人君应当如坚实质朴的石块,价值会更大。
用现在话来说,要想人前贵,人后要多受罪。
人们永远喜欢最原始的东西,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永远怀念家乡的味道。
本质,家乡有“质朴”的人事物。
“质朴”就是天性本善,生命本源,人的根源。
就跟石块一样,虽然其貌不扬,但它的实用价值很高,所以做人求内,找到自己最质朴的一面,活出人生的价值来。
人性本恶,从来哪来的?
拥有华丽外表的玉石,往往更讨人喜欢,所以,人们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它。
但它会引发人的贪念与邪恶,让人干出不耻的事来。
如,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夺无数奇珍异宝,拿不走,也要一把火烧了。
给我们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还让无数人失去了生命。
八国联军他们喜欢的是奇珍异宝吗?本质,他们喜欢的是我们中华文化。
因为,被它们抢夺以及烧掉的奇珍异宝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明结晶。
如果,圆明园里摆设的都是“石头”,他们还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吗?我想不会,他们国家的石头可能比我们还要多,还要好,何需跑那么远来抢夺中国的石头。
老子,对拥有华丽外表的玉石,或者说人拥有大量金银财富,有更深的思想与智慧。
“鱼不可脱于渊,国家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离开水,就活不了。
老子在喻化,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名誉,高地位都不可脱离底层的老百姓。
赋予你名誉与地位的是底层老百姓,老百姓为何赋予如此高的称号,是你为底层老百姓做了什么事,提供了什么价值,所以,才享有名誉与地位的。
国家利器不可以示人。
降下思维,一个家庭拥有多处豪宅、多辆汽车,用不完的钱财等等。
天天招摇过市,举个“了不起”的牌匾向全世界高喊着。
看我,看我,看我!结果呢,喊着喊着就没声了。
老子思想并不反对,人拥有名誉、地位、金钱、物质。
但要明白,人一旦享有这些,要先学会如何安排、放置自己享有的。
而不是当下风气“晒”,引发人性的贪念与邪恶,给社会带来不良风气,给他人带去困苦,给自己带来灾难。
犹太民族《塔木德》著,比起拥有大量的金钱物质,把获得金钱物质拿去帮助需要的人更有意义。
所以,犹太人是最会赚钱的民族。
这里面是文化素养带来的财富积累,更是活出灵魂生命的高贵。
中国有句古话,“天要让你亡,必先使你狂”。
为何?因为说的话做的事不合道,不合道就没有德,没有德的承载,人所拥有的一切瞬间失去。
就跟盖起的高楼一样,地基没打好,支柱不到位,盖的多高倒塌就多快。
人活出什么样生命状态,取决于给自己打下什么样的地基。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个思想不是研究出来的。
而是他通过人生经历,观察人事物的发展规律性,结合领悟人与大自然一体性悟道的。
人要说话做事不合道,就没有德。
没有自然道德体系思想,想想人的灾祸是不是就发生了。
“合道”就要知道“道”的实质性,它与人有什么关系?唯有经过身心的历练,实践出来,我们才会明白。
想要拥有“自然道德”体系思想,人要先自愿承担起生命的责任。
用儒家思想来说,要“立志”。
因为只有立志,人才会自然的经历人生的磨练,在磨练中自然的成长与改变。
那么,结果也是自然的了。
道家文化为何是中国文化的鼻祖,能有惊天动地思想的人为何是老子?我在思考着,在《道德经》里寻找答案。
答案是,老子生在战乱时期,看到各国战伐四起,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心中升起慈悲之心,自愿承担起生命的责任。
“君王如何安邦治国,百姓如何安居乐业”?这是他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寻求解决之道的初心。
如,老子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器强天下。
其实好不。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以上四段话,皆表明了老子的“慈悲”之心。
在这里,修远推荐《老子传奇》这部电视剧,大家可以看看,老子一生经历苦难并不少,可以说,人世间所有一切,性情名利子的苦,他都尝尽。
最后以身正道,周游各国,弘扬大道之行。
老子的思想是由身心经历与参阅古书而来。
是人带着自己的初心,在人生路上坚守自己的底线与原则,用苦难磨练出的风骨,生发的智慧思想。
所以,我们要想领悟《道德经》的智慧,要如老子一样,用一生的时间去经历与磨练着,才能领悟出“道”与“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