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合集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2011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

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学,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的总和。

所谓学说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运动是指各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行为,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律两大部分。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方法:①论联系实际②世界联系中国③成就联系挫折④现实联系历史⑤现在联系未来3、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定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主要贡献:一、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

二、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根本缺陷:一、他们基本上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二、他们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三、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向统治阶级呼吁,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如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单概括为“人的解放学”。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要点:第一。

指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科或理论,而且是一门科学。

第二,指明这一门科学是由19世纪两位革命家兼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三,指明马克思主义这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或简称为人的解放。

地位: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学是终点。

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体说,研究的是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

3.什么是资本主义及其特征?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其特征。

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

特征:经济上——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制;政治上——资产阶级通过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统治人民;文化上——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居于主流地位。

社会主义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

特征: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政治上——全体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文化上——普遍知识化;文化素养、文明程度极大提高。

4.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及其成果?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成果:理论形态:形成了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20世纪初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成果:理论形态:形成了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20世纪50年代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1. 1.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探究对象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1、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每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即它所研究的客体。

每门科学也都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其理论体系。

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主要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重点,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在当代,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对社会主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一般而言,社会主义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社会主义思潮、理论和流派;二是指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三是指社会主义学说指导和影响下的社会运动。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

由于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性,外延的广泛性,发展进程的曲折性和外在环境的复杂性,社会主义概念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理论丰富,思潮复杂,流派众多,我们很难对社会主义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第一,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最终理想是消灭人类社会在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消灭产生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解放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全人类,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二,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继承物和超越物。

第三,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体系。

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及时汲取新鲜的营养成分。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和本质要求,发展创新是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开放原则,在实践中发展,才能得以合理存在和不断壮大。

科学社会主义考题汇总

科学社会主义考题汇总

一、空想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从空想发展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发展成科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

●马恩通过深入批判青年黑格学派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明确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了交往实践观的主导地位,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奠定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正确说明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由此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马恩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因素,完成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伟大历史任务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的第二块理论基石2.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联系: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

①空想中的历史观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成分与辩证法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给科学社会主义启发。

③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制度提出的积极主张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参考。

区别:①它们对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认识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简单的将之视为绝对真理,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把社会主义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对无产阶级的认识不同:空想社会主义还没从众多阶级中把无产阶级区分开来,简单认为他们是一群受苦受难的人,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③实现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皆认为未来应进入新阶段,但空想社会主义认为通过宣传教育及典型示范等社会改良方式实现,而科学社会主义则认为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推翻资本主义政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考点汇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考点汇总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本文批判了杜林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第一次以论战的形式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各种矛盾,找出解决矛盾方法,指明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全面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第一章着重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理论来源:1、科学社会主义(即现代社会主义),从其内容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反映,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进行考察的结果。

2、科学社会主义就其思想理论来源来说,是从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材料出发的,批判地吸取了它们的合理内容。

(二)空想社会主义三个时期和发展过程:(1)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闵采尔。

他们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绘,即乌托邦主义,在这种理想社会里,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没有财产的私有观念,没有剥削,没有贫困。

(2)18世纪的手工工场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梅叶和巴贝夫。

他们不但要求每个人的政治平等,而且要求消灭阶级差别,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人人平等自由、按需分配的共和国。

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理论是“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3)19世纪初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

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一方面,它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有所暴露而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这一点决定了它们的学说是不完备、不成熟的。

科学社会主义简答题(10道)

科学社会主义简答题(10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或概括为“人的解放学”。

这个定义包括三点:第一,指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或理论,而且是一门科学。

第二,指明这一门科学是由19世纪两位革命家兼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三,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指明马克思主义这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或简称为人的解放。

所谓人的解放,就是使人摆脱艰险繁重的劳动,摆脱贫穷困苦的生活,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摆脱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摆脱自然的威胁与灾害,使每一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就广义而言,包括十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这三大组成部分。

就狭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就是社会主义学,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所包括的十多个组成部分中,最主要的是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这三大组成部分,因为这是针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最迫切需要做出理论说明的三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严密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从这个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没有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或者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

因为任何科学研究,起点和中介都只反映局部进程,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全部进程,才算最后完成。

阐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和道路这个最关键问题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核心的核心、重点的重点。

所以,就理论体系结构而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核心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1、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基本途径和根本任务的科学理论2、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设新社会的现实运动3、科学社会主义是胜利的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消灭剥削、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制度。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价值:(1)锻造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思想武器(2)在新历史条件下创造出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和实践。

二、康帕内拉在反对私有制的前提下,提出了比莫尔更加先进的思想:(1)重视建立以技能为主的生产组织(2)重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3)强调劳动光荣(4)反对剥削(5)重视文化教育六、空想社会主义的功绩、局限和历史地位:4+31、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了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2、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3、他们天才的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4、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还分别通过试验示范和暴力革命的形式,不知疲倦的实践着他们的理论1、他们没有真正发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2、他们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3、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当成苦难的、急待别人去解救的阶级,而看不到无产阶级自己能够解放自己。

七、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马恩汲取了人类文明所提供的文化成果,特别是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继承了19世纪三个最先进国家的三种社会科学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并实现了伟大的变革,从而完成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八、马恩的伟大功绩在于2:(1)把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教会了工人阶级认清自身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用科学来代替幻想,用斗争来挣脱身上的枷锁(2)创立了科学的阶级斗争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十一、无产阶级不仅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还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1、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具有远大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3、无产阶级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团队的阶级十二、马恩提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理论, 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主要包括:1、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重大经济危机,建立自己的军队,或者运用暴力的形式,或者利用和平手段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2、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创造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建立起新型的国家。

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王怀超摘要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命题。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深入地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概括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原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点和理论轮廓,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王怀超,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91)。

一、关于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起初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出现的,它是从道义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及其解决方法认识的产物。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登上历史舞台,从1516年英国的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发表5乌托帮6算起,已经有489年的历史。

400多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空想到科学,即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经过一个时期的迅速发展,又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当代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在改革实践中曲折发展。

(二)社会主义一词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说,或者说思想,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如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等。

二是指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三是指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有上百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核心理念,就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或者说)种文化区导下由统治集团所做的制度安排。

一种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是一种普遍原则,而遵循这些原则所进行的制度建构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各种主义的概念

各种主义的概念

各种主义的概念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

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等著作中明确指出经验主义的要害在于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个人狭隘经验,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到处生搬硬套,也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认识论中的经验论也可称为经验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物论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1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1
※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程度:官民关系
※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特性:三纲五常,信义理智
※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理想信念(精神生活的状况和水平)
第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在中国生长发展过程中的独到之处;特色源于中国的实际与国情。特色不应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要求。特色不应是一种可以追求的结果,而是应该是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不能将黑暗、肮脏的东西说成中国特色。
※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权益
(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五位一体建设,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要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作用要发挥好。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课本第三讲)
一、概述:
主要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特点。
特色具有阶级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联系,也具有时代性(市场经济)。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定义: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它所处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状况、国际关系的综合。
二、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对应课本第21页):
(7)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8)中国与国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中国
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1、理论问题(课本54页):
国体:国家政权的性质
※我国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论文题目: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药学院中药学专业2009 级学号 2 0 0 9 2 1 3 0 3 9姓名张启云2010 年 10 月 2 日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纲】1、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4、科学社会主义发展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6、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景【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

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

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

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

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定义背景理论基础发展特点核心内容前景【前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并列。

科学社会主义课件ppt

科学社会主义课件ppt

02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 义提供了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社会 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的特征
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体现。社会主义提 供了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社会各个 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课件
• 科学社会主义概述 •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探索 • 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 •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01
科学社会主义概述
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社会各个 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
04
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
社会主义与全球化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01
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
面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积极应对。
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02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
模式,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互动关系
社会主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推动 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的互动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概述 PPT

科学社会主义概述 PPT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政治上,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实行无 产阶级专政;
思想上,以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3)从发展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学说、思想。 第二,运动。 第三,制度。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概述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阐释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一)概念的产生
1、概念产生的三个版本
“社会主义”这个词从拉丁文socialis(即“社会的”、“共同的”、“善于交际 的”等)演变而来,原意指以大众的幸福为目标、以合作作为基础、同当时经 济学家主张的个人主义制度相对立的人类事务的集体管理制度。后来,巴黎的 一些革命团体使用“共产主义”一词为自己命名,希望消灭财产的不平等,实 现财产公有制。 “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笃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 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二)界定多样化
1、马克思、恩格斯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曾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流派分为三大 类:⑴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 “真正的”社会主义。⑵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⑶ “批 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家的社会 主义。
谢谢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
1、何谓学科: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 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自内容及辩证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自内容及辩证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自内容与辩证关系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源泉与定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

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贫富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总之,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就揭露了这个制度在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几乎所有弊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

所有这些,同“科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19 世纪先进文化为依托,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地吸收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成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推进到科学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4)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四、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2)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即对待无产阶级的 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
3)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 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3、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
1)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对未来社会有优秀的构想
3)在社会历史观上即发展趋势有共同的思想
二、科学社会主义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 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1、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 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 3、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和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一、空想社会主义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如何?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1)对资本主义的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 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义极为宝贵的材料; (2)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 测;
(3)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 思想资料。
一、空想社会主义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如何?
一、空想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 1、空想社会主义的定义 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的。 2、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2、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思想上仍然受到历史唯心主义 支配,在不同程度上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成天 3、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 才头脑的发明、理性和正义的体现。相信天才创造 历史,希望理性统治世界,始终不能正确认识历史 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研政治名词解释与常见考点梳理

考研政治名词解释与常见考点梳理
坚持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 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代表中国 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代表中 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代表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
添加标题
科学发展观:以 人为本,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中国梦: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富强、民族 振兴、人民幸福。
添加标题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提出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要求
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材料分析题答题思路
阅读材料,理解 题意
分析材料,提取 关键信息
结合知识点,组 织答案
书写工整,条理 清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6
考研政治备考建议与注意事 项
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
明确目标:确定 考研政治的目标 分数和复习重点
制定计划:根据 目标制定详细的 复习计划,包括 时间分配、复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容性增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去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今年9月16日,胡锦涛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在致辞中再次用较大篇幅论“包容性增长”。

胡锦涛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由来及其背景“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

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最终目的是把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来受益。

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般认为,包容性增长就其内涵而言,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

换句话说,只有在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因此,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在于,不能只单纯发展经济,而应该经济社会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

这样的增长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也要可持续和协调,同时也应更多地关注社会领域发展。

这种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考虑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共享这种发展成果。

可以说,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其他方面的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的。

从国内方面来讲,首先,增长是和谐增长、可持续增长和科学增长;其次,增长的同时,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再次,这种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

从国际方面来讲,包容性增长应该是某国增长了不损害或抑制另一国增长,不给对方带来危害,国家间协调、和谐增长,在共赢多赢中实现共同发展。

包容性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具有显著的民本主义发展指向,更关注民权民生,更能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

包容性增长最终要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惠及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惠及社会的大多数人,让他们的收入增长更多更快一些,并且不仅仅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还要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和理念向全社会倡导。

正像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要让人民过上一种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让社会更公正、更和谐,这就是包容性增长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过多地强调GDP增长。

“包容性增长”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良方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丰富而且深刻,适用范围很广。

胡锦涛主席倡导包容性增长意义深远。

首先,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与国应互惠互利、携手共进、包容发展。

以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例,假使世界各国不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也就不能有效解决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解决好各国的劳动就业问题,也不能改善各国人民的民生问题。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因为中国积极践行包容性增长,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致力于应对危机的国际行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

同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威胁,中国有责任有道义地支持他国发展。

中国免除了46个最不发达国家4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最能说明中国是讲求包容性增长的。

胡锦涛主席强调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名副其实。

其次,从世界和平的视角看,假如不实践包容性增长,富裕国家则会更富裕,贫穷国家则会更贫穷,世界经济两极分化愈发严重,由此带来的局面就是世界无法和谐稳定。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无疑体现了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内涵。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事实上,当今世界并不是那么和平、包容。

在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的背景下,某些国家又开始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利用政治、军事等手段抑制他国经济增长,不讲究包容性增长,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不但不利于改变本国人民就业环境,不利于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也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友好,胡锦涛主席倡导包容性增长无疑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良方。

“包容性增长”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包容性增长既是一个需要全人类共同完成的课题,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具体来说,只有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实现自己的包容性增长,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包容性增长。

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能实现内部的包容性增长,那么它也不可能包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增长。

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的包容性增长,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多年来,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我国资源开发迅速扩大,能源消耗迅猛增长,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

2007年,全国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

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破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导致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自然环境遭受了巨大破坏,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人们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如果富者不能包容穷者,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是不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已被国内外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实现现代化和社会繁荣稳定的必由之路。

只有这样,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者才会增加,社会才会形成一个中间多、两头少的“橄榄型”结构。

这样的社会结构包容性最强、最稳定,社会能不断发展进步。

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是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时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可以优先确定在底线生存服务和基本发展服务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福利救助服务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内,优先考虑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满足基本需求,再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提高均等化程度。

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和区域、覆盖全民、方便可及、高效低廉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也是社会包容的重要体现。

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能转移,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社会慈善事业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六是科学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贫富差距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不公正,分配制度不完善。

这就需要加快推进深化改革,缩小贫富差距,践行包容性增长。

尤其是调整政府、企业和百姓的收入分配结构关系,让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快一点。

此外,还要调整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让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得更快一点,促进共同富裕,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七是始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最具包容性特点。

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大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重点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社会包容、和谐与公正。

综上所述,无论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个主题看,还是从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每个公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目标看,胡锦涛主席倡导包容性增长的意义都极其深远。

我们深信,国际社会一定会对包容性增长达成共识,各国会携手起来,深化合作、拓展合作,朝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包容性增长会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各级政府也会自觉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努力践行包容性增长,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造福于民。

(执笔/王克群)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

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