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降水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世界的降水》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世界的降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降水的主要形式,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判读降水柱状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2.难点: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分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不同降水情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降水的概念和形式介绍。
3.世界降水分布规律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降水分布图,分析赤道地区、两极地区、回归线附近等的降水特点。
(2)结合实例讲解影响降水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4.小组讨论:不同地区降水差异的原因。
5.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方法讲解。
6.学生练习判读降水柱状图。
7.课堂小结:总结重点内容。
8.布置作业:分析一个地区的降水特征并说明原因。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利用图片和地图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降水分布规律。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高,但需加强引导,让讨论更加深入有效。
在讲解影响因素时,可以多列举一些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今后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
在作业设计上要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基本类型等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通过地图和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学会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表;2.相关案例资料;3.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基本类型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呈现(15分钟)利用教学地图和图表,呈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
3.操练(20分钟)分发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强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案:降水和降水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形成原因。
(2)掌握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
(3)了解降水在全球的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图片展示、班级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降水的概念(2)降水的形成原因:空气上升和冷却、水汽凝结和云滴形成等。
2.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1)降水的分类:大气水汽降落到地面的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2)降水的测量单位:毫米、厘米等。
3.降水在全球的分布特点(1)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近赤道高、远赤道低。
(2)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同。
(3)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热带雨林带、沙漠带、大陆性季风带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降水在全球分布是否均匀?有些地方降水多还是少?2.探究(15分钟)(1)降水的概念:通过图例和示意图向学生解释降水的概念。
(2)降水的形成原因:通过示意图和动画资料,向学生讲解降水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降水是由水汽凝结形成的。
(3)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通过展示不同形式的降水和测量单位的转换,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
3.梳理(10分钟)(1)降水量的分布特点:通过图片和数据表格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引导学生总结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2)降水的季节分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特点。
(3)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通过地理图谱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带状分布的原因和特点。
4.拓展(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降水特点,了解降水对当地的影响,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地图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提问: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气温的变化板书一、气温的变化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
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人教版8年级地理 气候2-中国的降水 教案 教学设计
3、描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和我国的哪一条等降水量线重合,经过什么山,什么河?
4、描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5、完成课件上的连线题。并介绍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6、我们生活的地区位于哪一个干湿区?
7、介绍我国四大干湿区的植被。
等降水量线和哪条等温线重合,800mm和400mm等降水量线各经过什么地区。
5、阅读图2、18的高度表。
6、找出我国城市:火烧寮、武汉、兰州、托克逊并确定其降水量,并用一条直线将其连接起来。
7、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板书
7、找到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和最少的地方?
8、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什么的影响?
8、总结我国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生:和夏季风有关系。
生:阅读课本查找。
把握关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课本上写等降水量的数字
和本地区对比理解。
齐读
共同总结,可以做到5线合一
重点使学生对干湿图形成深刻印象
渗透乡土地理。
学会总结归纳知识
四、习题演练
四、总结本课所学内容,理清思路。
五、当堂完成习题
复习等值线的绘制过程。
会举一反三。
学会阅读地图的方法:先读图名,后图例,后看图。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过渡
过渡:中国的降水不均在空间分布上有差异,在时间分布上也有差异。
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话。
过渡
二、中国降水的时间差异
二、中国降水的时间差异
1、中国降水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月?
2、通过什么图可以直接看出来中国的降水时间分布差异?如何分析降水量柱状图。找到100mm刻度线并描出来。并找出四个城市超过100mm的月份。
【地理精品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2、通过“观测温度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活动,训练学生掌握气温日变化的观测、统计、读图技能;
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在读图和分析中了解气温的年变化,训练气温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的能力;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活动,了解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训练读图、分析、概括的地理思维能力。
1.一天中的气温是有变化的,陆地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2.根绝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
3.说出下图中ABC分别位于五带中的什么带?
八、板书设计
一、气温及其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气温:14时;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月平均最高温:7月;月平均最低温:1月
阅读教材和漫画回答
参与活动
根据观察,举手回答
设置问题和参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降水形成条件和过程
2、降水的测定
提出问题:
1、如何知道降水的多少?
2、什么是月降水量?
3、什么是年降水量?
4、什么是年平均降水量?
思考后举手回答:
雨量器测定
一个月降水量总和
一年降水量总和
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定及月降水量、年降水量等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日变化、月变化。
2、明确大气受热的原因和水陆受热的不同。
3、认识热带、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的不同特点。
4、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方法及有关降水量数值的一些算方法。
2、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降水》--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节降水河流镇中学吕契《降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
本节教材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气候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过程设计思路: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在,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
因此我在设计降水概念、主要形式、测量等内容时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学生完成简单的信息查找之后,教师进一步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降水形式的图片,降水形成过程的视频片断,材料阅读等内容,目的是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进而加深这些现象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及学生的兴趣的调动。
另外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类比思想,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探究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这部分知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知道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表示单位。
2、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4、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观看新闻,阳信发生多年未遇的强冰雹灾害,鸭梨受灾严重。
据初步统计,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281公顷,鸭梨绝收面积2237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5亿元。
2、教师播放图片,并讲解:不仅如此,2016年上半年,我们见证了全球很多重大灾害,画面震撼,使人触目惊心。
雪崩袭击了法国阿尔卑斯山滑雪胜地;强风暴吹袭美国南部,引发龙卷风、强风、大雨等多种恶劣天气;山东省济南市兴济河原来一米多深河水已经全部干涸,河底龟裂如同蜘蛛网……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异常的气候变化所造成的。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相关概念。
2.能够绘制出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曲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等概念。
2.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难点】1.理解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以及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月份。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图片资料:2月份我国黑龙江漠河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春节期间我国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出现了这么大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变化主要有哪两种?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其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指的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变化主要有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种。
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可分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板书)2.气温的测量方法在气象观测中,人们使用设置在百叶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生:(可能的答案)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平时可以通过读温度计来观测气温的变化。
(板书)3.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在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2.在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哪月?2.什么是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14:00)左右。
初中降水教案设计
初中降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2)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能够运用雨量器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简易雨量器;(2)运用雨量器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3)分析降水量数据,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天气现象观测的兴趣;(2)养成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3)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2)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运用雨量器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
2. 教学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2)降水量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1)雨量器制作材料: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2)喷壶;(3)降水量记录表。
2. 环境准备:室内或室外开阔场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有哪些类型呢?(2)总结:降水是天空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类型有雨、雪、冰雹等。
2. 探究降水形成过程:(1)提问:降水是如何形成的呢?(2)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包括水汽凝结、云层生长、水滴或冰晶增大、降水四个阶段。
3. 学习测量降水量:(1)讲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示范雨量器的制作过程;(3)学生分组制作雨量器,并进行展示。
4. 降水量测量实践:(1)模拟降雨,让学生使用雨量器进行降水量的测量;(2)学生记录测量数据,填写降水量记录表;(3)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测量误差。
5. 降水量数据分析:(1)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讨论降水量的分布规律;(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降水量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关系;(3)总结:降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6. 总结与反思:(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2)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3)教师强调环保意识,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内容主要包括降水的类型、形成及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降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
2.降水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资料。
2.图片、图表、实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针对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水资源管理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以及降水变化规律的应用。
初中地理教案降水
初中地理教案降水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和形成原因。
2. 掌握降水量与气候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降水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2. 降水量与气候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区分。
2. 降水量与气候的关系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降水类型图片。
3. 相关气候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不同降水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降水类型是什么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滴或冰晶,包括雨、雪、冰雹等。
2. 介绍降水类型:a. 雨:由水滴组成,根据来源可分为雨水、雾水和露水。
b. 雪:由冰晶组成,根据形状可分为片状雪、粒状雪和雾淞。
c. 冰雹:由冰块组成,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上。
3. 讲解降水形成的原因:a. 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当空气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b. 上升气流:地面的暖湿空气上升,遇到冷空气时凝结形成降水。
c. 碰撞凝结:冰晶在云层中碰撞凝结,形成雪花。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降水量与气候的关系。
2. 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分析其降水量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降水类型和形成原因。
2. 讲解降水量与气候的关系:降水量与气候类型、地形、季节等因素有关。
3. 提问:如何解释我国南方多雨、北方干旱的现象?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降水类型示意图。
2. 分析所在地区的降水量与气候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和课堂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降水的概念、类型和形成原因,掌握了降水量与气候的关系。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提高了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2气候(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二课时降水)【教学内容】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结合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过程和方法:(3)通过阅读中国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4)结合实例,分析我国因降水的不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及划分依据。
2.难点: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的原因。
;理解不同的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课前设疑活动:课前交流——我们国家疆域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区域景色,你能举例说明吗?展示:云南的热带雨林,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古辽阔的草原。
设疑引导: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产生不同的自然景观呢?即使纬度差异并不大,自然景观差异也非常大,这是为什么呢?2.复习导入(1)提问:我们七年级学习了降水的相关知识,现在有哪些同学还记得吗?你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都有哪几种形式?学生回答:降水的主要形式有降雨,降雪,降冰雹(2)讲授: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展示:降水柱状图可以通过阅读降水柱状图判断降水季节分配是否均匀,如果均匀可以用多雨,少雨湿润来描述,如果不均匀需要通过降水数值和月份来判断降水的特点。
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讲授:一般是指在地图上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就是等降水量线图。
它是研究一个地区同一时段不同地方的降水分布规律和特点的重要工具。
等降水量线密集处,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
《降水》教案
《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降水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雨对人类活动和动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探索+问题解决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雨的形成,雨量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够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雨我们经常能看到,那我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新课讲解:一、降水1、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等)--基本条件。
2、降水量的观测:(1)度量单位:毫米(2)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3)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降水量(说明: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
降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
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
降水的不稳定会对人类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二、雨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1、让学生从利和弊两方面考虑并给予适当评价。
2、播放雨灾害的视频:暴雨,冰雹雨的利处:灌溉农作物,利于植树造林,利于水库蓄水,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能够降低气温,可以补充地下水,可以补充河流水量利于发电和航运,可以为恋人制造浪漫气氛,可以隔绝嘈杂的世界营造安宁的环境,可以催眠,可以洗刷街道,可以留住贵客。
雨的弊端:多了会导致洪水~如果雨水里面酸性物质太多的话会变成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还会对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当暴风雨来到大自然,暴风雨会把江河的水上涨,形成大灾难——洪水。
洪水会把庄稼淹死,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经济损失。
如果大洪水的话更厉害,会把楼房淹没,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
当洪水退了,给洪水冲走的一些垃圾就在地上,让我们要清理这些垃圾。
当雨水下的很大的时候,雨水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应为水淹的时候,我们出入就很不方便了,经常要乘船出入。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世界地理概况之后,进一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理解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图示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分布规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实例、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差异。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利用实例、图示等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分享自己的发现。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降水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降水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原因。
2. 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类型的判断技巧。
3.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和类型。
2.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类型的判断技巧。
3.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
2.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类型的判断技巧。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地图和图表。
3. 实验器材(如雨量器、塑料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问题。
2. 提问:什么是降水?降水有哪些类型?二、讲解降水(10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2. 讲解降水类型:根据降水形成的原因和特点,降水可分为雨、雪、冰雹、雨夹雪等类型。
3. 分析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雨是由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的;雪是由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形成的;冰雹是由冰晶在云层中碰撞凝结成冰球,下落时遇到暖气流融化成水滴形成的;雨夹雪是由雨和雪同时形成的。
三、降水量的测量(10分钟)1. 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使用雨量器进行测量。
2. 演示雨量器的使用方法:将雨量器放置在开阔地面,确保雨量器轴心与地面垂直,测量结束后将雨水倒入量杯中,读取降水量。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降水量,记录数据。
四、降水类型的判断(10分钟)1. 讲解降水类型的判断技巧:根据降水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结合观察到的降水现象,判断降水类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中测量的降水量数据,判断降水类型。
五、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2. 讲解我国降水分布的原因: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3. 分析我国降水分布的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案
课题:降水课型:复习课
备课日期:2013年4月8日授课日期:2013年4月25日
1知识与技能:见学案考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绘制降水量分布图、柱状图,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有用地理,形成学习地理兴趣;
通过参与降水季节变化的课堂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板书设计:第2章世界的气候——降水降水类型
降水条件
降水分布: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