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其不仅是法律层面的关注焦点,更是社会伦理、教育及法律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犯罪类型多样化,从传统的盗窃、抢劫到网络诈骗、暴力伤害等;其次,犯罪手段智能化,未成年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团伙化倾向明显,部分未成年人因相互之间的心理需求或社会关系形成团伙,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这些新特点使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愈发复杂。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同时,我国刑法还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作了特殊规定,强调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等。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年龄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来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二是心理和认知能力标准,即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对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三是行为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行为及其后果来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本文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立法。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

2. 加强教育。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3. 严格司法。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案例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案例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案例研究引言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指未满18岁的个体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预防和惩治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相关案例,探索背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在社会中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涉及的犯罪类型也日益多样化。

这对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案例研究案例一:盗窃行为一名未成年人在超市中盗窃商品的案件。

这种行为通常涉及财产犯罪,对商家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该案例中,涉案未成年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家庭环境不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缺乏社会监护等。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教育和社会关怀。

案例二:暴力行为一名未成年人在学校中实施暴力行为的案件。

这种行为涉及到人身伤害犯罪,对学校和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案例中可能存在的原因包括: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受到家庭暴力等。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和改善家庭环境。

案例三:网络犯罪一名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实施网络诈骗行为的案件。

这种行为涉及到网络犯罪,对受害者造成了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

案例中可能存在的原因包括:对网络法律意识的缺乏、对他人权益的不尊重等。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加强网络法律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加强监管措施。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案例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案例,我们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惩治措施,从而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然而,一部分未成年人却因各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本研究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1.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类型、犯罪率等。

2.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3. 探讨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

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 定量分析法:收集近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犯罪趋势和特点。

3. 定性分析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关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和看法。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深入剖析其原因和特点。

研究内容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犯罪类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毒品犯罪等。

其中,盗窃和抢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占到了总犯罪数量的60%以上。

犯罪率近五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率从2016年的18.9%上升到了2020年的25.6%。

其中,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最为明显,增长了30.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社会风气浮躁、贫富差距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扭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家庭层面1. 加强家庭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涉及法律、教育、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问题,分析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一)现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个体实施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涉及的罪名和犯罪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特点1. 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逐渐降低,低龄犯罪现象增多。

2. 团伙化: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相互支持、共同作案。

3. 暴力化: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暴力化,对受害人造成严重伤害。

三、现行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分析(一)法律责任界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有明确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罚。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仍存在一定难度。

(二)法律规定的不足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执行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如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

2. 处罚措施不当: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往往过分强调惩罚,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矫治。

3. 执法不严:由于执法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执法不严、不公等问题时有发生。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对策建议(一)完善立法体系1. 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2. 完善预防和矫治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的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依据。

(二)强化司法实践1. 严格执法: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公正性。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与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与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与预防第一章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问题,不仅对当事人家庭造成巨大影响,也损害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研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公安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章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从历史上看,未成年人犯罪一直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生率和犯罪类型不断变化。

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犯罪比例高。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以盗窃和抢劫为主,但也出现了一些暴力、性侵等严重犯罪。

第三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家庭教育不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不好、周围人的诱惑和影响也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还有一些个体因素,例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道德观念淡薄等也影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第四章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影响家庭、社会治安,还对未成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过度惊恐、绝望的心理负担将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甚至引起一些极端案件。

第五章防范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加强的方面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

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需要加强工作,从而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际工作中,家庭应更加注意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家庭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强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

第六章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防范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控制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成因及对策,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我国官方统计资料、学术研究及实地调查,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2.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2.1 犯罪数量及类型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2010年至2019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年均增长率为 4.7%。

其中,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占比较高,分别为40.2%、28.6%和17.9%。

2.2 犯罪地域分布未成年人犯罪地域分布不均,城市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比较大,占比为61.8%。

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和犯罪机会,导致犯罪率较高。

2.3 犯罪主体特征未成年人犯罪主体以中学生和高中生为主,占比分别为45.6%和38.2%。

此外,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率较高,分别为21.6%和18.9%。

3.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3.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氛围不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关爱缺失等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据调查,有45.2%的未成年人表示,家庭因素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3.2 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一定比例。

学校教育质量、师生关系、同伴影响等均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据统计,有32.6%的未成年人表示,教育因素是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3.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较大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不良社交圈子、就业压力等均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据调查,有51.8%的未成年人表示,社会因素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4. 未成年人犯罪对策4.1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对于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要加强关爱和监护,确保其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特征 原因及有效预防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特征 原因及有效预防

3、加强社会支持
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 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网络暴力和社会 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结论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解 决。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加强社会支持等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 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也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 执行力度,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护。
2、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但一些学校在管理、教育等 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例如,学校过度注重成绩,忽视对学生 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或者学校对暴力行为处理不当,导致学生之间的冲突 加剧。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媒体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一些不良 的社会风气和媒体报道可能会引导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加强个人修养:未成年人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同学之间的 友好相处,避免因小事而引发暴力冲突。
5、建立联动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联动机制,共同预防和控制校 园暴力犯罪。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社会应该加 强对校园安全的支持和保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3、提高法律意识:针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法律意识的提高显得 尤为重要。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让他们了解暴力和欺凌 行为的严重后果,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观念。同时,家长和学校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法律榜样。
3、提高法律意识:针对未成年 人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法律意 识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浅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及对策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近年来较为突出,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

各大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舆论哗然。

我们如鲠在喉,透过现象,观察本质。

我们需要看到现象背后值得关切的人与事,他们的原生家庭、行为模式、行为动机……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犯罪成因并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国家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亦是创新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案例介绍在一个边远山区的初中,校园霸凌悄然滋生并日渐甚嚣尘上。

青春期的懵懂和躁动,最终演变为拳脚相加的校园霸凌。

受害者的父母离异,他随父生活,而父亲常年在外务工。

他只得住校,周末放假才能回家看望爷爷奶奶。

这是他内心的些许宽慰,却难以弥补因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导致的父爱缺失和未能得到满足的成长关怀;这亦造成他性格内向,不擅交际,更因此招致班上部分同学的言语挑衅和人身攻击。

案发当晚宿舍熄灯前,受害者正躺在宿舍床铺上玩耍。

此时,之前在教室和其发生口角的A同学纠集了另外几个同学来找他。

双方发生争执后,受害者被打倒在地,A同学一众人继续用脚踢打其头部,直至“泄愤”完毕回到各自宿舍就寝。

殊不知,这场口角之争演变成的肢体冲突,最终酿成了惨剧。

殴打发生次日早晨,受害者室友发现其口吐白沫,身体冰凉,后经抢救无效被宣告死亡。

受害人性格懦弱,长期饱受校园霸凌,年轻生命最后悄然消逝;施暴者冲动行事,无视法纪,也终为一时逞强沉痛买单。

这,即是一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典型案例。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一)“暴力犯罪”的界定和构成要件我国刑法并未明确界定“暴力犯罪”。

从泛指“以暴力行为作为犯罪手段危害社会”的角度理解,“犯罪人使用的暴力手段”是否应作为“暴力犯罪”的构成要件并非“暴力犯罪”界定的关键。

其构成要件在于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采取了暴力手段或使用暴力手段相威胁。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常见类型、犯罪行为模式从传统到当下环境的变化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动机、行为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未成年犯罪原因分析研究

未成年犯罪原因分析研究

未成年犯罪原因分析研究1.社会背景在分析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当前的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快速流动,社会竞争的加剧,新的问题也随之呈现。

未成年犯罪率逐年上升,这对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缺乏良好的父母教育,家庭暴力及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父母长期忽略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会给孩子灌输错误的价值观念,使其误入歧途。

3.教育系统教育是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教育系统的失职也是未成年犯罪问题的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区的教育质量严重不足,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加剧了学生之间的心理压力,排名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追求。

这种教育环境容易让一些未成年人产生挫败感和对社会的不满,从而加入犯罪行为。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当下的社会竞争激烈,价值观多元化,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了一些未成年人对社会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的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未成年人可能会选择犯罪来发泄情绪或获得所谓的“快感”。

5.心理问题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例如,自卑心理、缺乏自制力和对于自我认知的困惑等问题容易让他们感到压抑和无助。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侥幸心理,冲动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6.媒体影响现代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未成年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暴力、犯罪的信息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给未成年人,这些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一些网络游戏的暴力和低俗内容也加剧了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误解和偏见。

7.社会支持缺失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是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一些地区在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与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关爱和帮助不够,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无法得到积极有效的支持。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简单策略。

通过独立决策,我们将发挥法学硕士的优势,避免法律复杂性的干扰,并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未成年人本身造成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并寻找简单而有效的解决策略。

问题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1.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2. 教育缺失:缺乏教育机会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会限制未成年人的发展,使其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3.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如暴力媒体内容和不良社交圈子,可能引导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案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结论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有助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2. 加强教育投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机会平等,有助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

3. 增强社会关怀:社会各界应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远离犯罪。

建议基于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提供相关教育资源和咨询服务。

2. 学校应加强社会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社会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关怀,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结束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本报告的研究和建议,我们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从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完整

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完整

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完整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根源和成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分析。

1.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特征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参与的违反国家刑法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在性质和动机上与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案件通常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强奸、伤害、贩毒等。

2. 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及成因2.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塑造青少年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社会化环境。

研究表明,家庭不稳定、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缺失、亲子关系紊乱等因素与青少年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管、缺乏家庭支持和情感凝聚力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2.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质量、组织管理、师生关系等因素对青少年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学业压力、学校暴力、欺凌等学校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参与犯罪活动。

2.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贫困、社会不公平、失业率上升、社会价值观的蔓延以及犯罪行为的呈现和宣扬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3. 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措施3.1 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通过加强父母子女沟通、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加强青少年的家庭支持,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3.2 学校教育和校园安全学校要加强校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参与犯罪行为。

3.3 社会环境建设和法律意识教育加强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加强社会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树立法律意识,明确社会规范,增强抵制犯罪的能力。

4. 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对青少年犯罪问题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干预。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了伤害,也对犯罪者本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了不利影响。

未成年人本应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一些未成年人却涉足犯罪的领域。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密不可分。

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救助措施,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秩序维护等多个方面。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实证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防范和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实证调查研究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和社会救助政策提供依据,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实证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为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原因,深入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并提供社会救助。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揭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治理和社会救助工作的改进。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摘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眼 ,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义入手 ,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对于是非的判断 ,成年人有时无所适从 ,未成年人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 ,研究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界定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关于未成年人及其犯罪相关规定 ,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定义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8周岁的自然人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 ,又不能局限于刑法 ,研究对象从年龄上讲可以包括不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

因此犯罪学意义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的行为。

即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暴力危害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同样堪忧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年龄也呈低龄化趋势 ,人们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问题反映日渐强烈。

《2024年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疑难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疑难问题研究》范文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疑难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一直是社会法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然而,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严重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行为,其危害性极大,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法治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旨在针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司法实践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二、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与特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对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的行为。

这类犯罪具有隐蔽性强、取证困难、社会影响恶劣等特点。

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未成年人的无知或无力进行侵害,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

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疑难问题(一)法律界定模糊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界定在一些方面存在模糊之处,如对于网络性侵、猥亵等行为的定罪标准和量刑幅度等。

这导致司法实践中对于某些案件的处理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规定。

(二)证据收集与认定难由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证据收集和认定难度较大。

受害者往往因为恐惧、羞耻等心理障碍而不敢或不愿报案,导致证据缺失或难以取证。

同时,一些案件中存在的证人证言、物证等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需进一步审查和确认。

(三)心理康复与赔偿问题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受害者的心理康复和赔偿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一些受害者在案件处理过程中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而相关费用和赔偿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四、解决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疑难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进一步明确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界定和定罪标准,以及量刑幅度等相关内容。

同时,针对网络性侵等新型犯罪形式,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惩罚措施。

(二)加强司法实践培训应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证据收集和认定机制,确保案件处理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务工或生活而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或单亲照顾的未成年人。

这一特殊群体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犯罪现象也日渐增加。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措施,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 犯罪类型多样: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

2. 犯罪行为冲动: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留守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往往较为冲动。

3. 团伙化倾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形成团伙,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但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往往存在亲子关系疏远、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引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部分学校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此外,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也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暴力、社会矛盾等因素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四、预防和减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同时,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关注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资源。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3.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力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如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志愿者组织等,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未成年犯罪调研报告

未成年犯罪调研报告

未成年犯罪调研报告未成年犯罪调研报告一、引言未成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不仅对未成年人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构成威胁。

因此,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和分析未成年犯罪情况,探讨其原因和对策,为社会提供参考和倡导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报告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调研对象为相关警务人员、教育界专家和未成年犯罪案件涉案未成年人。

三、调研结果1. 未成年犯罪案件数量上升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案件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涉及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的案件增长最为明显。

2.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犯罪有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环境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暴力和家庭成员涉犯罪等因素都是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此外,学校环境的良好与否、同伴关系的影响以及媒体的引导也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缺乏社会支持和教育资源调查发现,未成年犯罪高发地区往往是社会支持和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地方。

这些地区的青少年常常面临就业困难、教育机会有限等问题,容易形成贫困、失业和无助的心态,从而滋生犯罪行为。

4. 缺乏有效的矫治和帮助机制目前,对于未成年犯罪分子的矫正和帮助机制还不够完善。

虽然在刑法和少年法上有相关规定,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定的障碍。

此外,社会对于未成年犯罪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对未成年犯罪持有歧视和排斥的态度,导致未成年犯罪分子难以融入社会。

四、对策建议1. 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对父母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家长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视程度,提供家庭教育培训和支持,重视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孩子的感情关系和沟通。

2. 建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加强学校教育,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供实践机会和实用技能培训,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

3. 加强社会关怀和支持: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关怀和援助体系,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教育机会,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现象,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巨大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干预措施也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策略需要多方合作,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改善社会环境,加强学校教育,健全法律法规。

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更加深入多维度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这些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影响也将在未来得到更多体现和应用。

【关键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法律法规,预防策略,研究发展趋势,社会影响。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如犯罪年龄趋低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等。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给被害人带来伤害,也使犯罪者自身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干预,对于犯罪预防的研究还相对不足。

有必要深入探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策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策略,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性,促进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为实现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预防和最终消灭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和分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法律法规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和成因,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也涉及到法律责任和司法公正的问题。

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一定年龄的青少年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而实施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主体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二是犯罪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三是犯罪动机复杂,多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责任界定模糊: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准确界定。

2. 处罚方式单一:目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方式主要以刑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矫治措施,难以满足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需求。

3. 司法保护不足:在司法过程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充分,如缺乏专门的审判机构、心理疏导等。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措施与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2. 多元化处罚方式:在处罚未成年人犯罪时,应采取多元化的矫治措施,如教育矫治、社区服务、心理治疗等,以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3. 强化司法保护:建立健全专门的未成年人审判机构,加强司法过程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4.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加之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界定和追究未成年犯罪者的刑事责任,不仅关系到法律公正的实施,更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涉及范围广泛,从轻微的财产犯罪到严重的暴力犯罪都有所涉及。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低龄化趋势明显,二是个别案件的暴力程度较高,三是团伙作案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些特点表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从法律、教育、家庭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未成年犯罪者的量刑原则包括:从宽处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等。

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和量刑处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认定中存在的问题1. 法律界定模糊:当前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存在模糊之处,如对于“情节严重”等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

2. 司法实践困难: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如何平衡惩罚与教育等问题都存在一定困难。

3. 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社会教育缺失等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对策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界定,细化量刑标准,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 加强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应注重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心理评估和教育矫正,平衡惩罚与教育的关系。

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1.冲动性:很多未成年人在暴力行为中表现出冲动性,缺乏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多半受到情绪波动和环境刺激的影响。

2.自卑感:许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存在着自卑感,缺乏自信和自尊,尽管暴力行为可以带来一时的掌控感和权威感。

3.社交隔离:一些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往往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出问题,缺乏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往往与正常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1.家庭环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虐待、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2.学校环境:学校的暴力问题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恶性欺凌、校园暴力、师生关系破裂等问题可能促使一些学生走向暴力行为。

3.社会环境: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贫困地区、犯罪高发地区,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等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之一针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关爱、理解和正确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改善学校的学风氛围和教育环境,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3.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平。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处罚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和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5.社会关怀: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救助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之,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特征、成因和防范对策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屡屡进入公众视线,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不仅案件数量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

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及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了解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以更好的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暴力犯罪犯罪低龄化危害性犯罪原因预防一.暴力犯罪的概念要研究暴力犯罪低龄化,首先要对暴力犯罪的概念进行理解。

我国刑法的许多条款中都涉及到了使用暴力手段进行犯罪及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但对于“暴力犯罪”的概念的界定尚有不同的阐述,大致有两种,即狭义与广义的暴力犯罪。

(一)狭义的暴力犯罪是指犯罪人实施了暴力侵害行为,侵害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攻击型犯罪。

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和抢劫罪等通常被认为是暴力犯罪的典型形态,一般是借体力实施的。

此外,爆炸、枪杀、武装劫持、武装贩毒、武装走私、聚众械斗、组织暴乱、纵火等则是使用更凶恶的暴力手段,造成更严重后果的暴力犯罪行为。

(二)广义的暴力犯罪是指犯罪手段上包含有暴力因素的一切犯罪行为。

不仅指已经实施了暴力的犯罪,并且包括以暴力相威胁而达到目的的犯罪。

尽管后者并未现实的使用暴力,但暴力的“待发状态”所产生的慑服效果是犯罪的要件之一。

未使用暴力,是因为被害人无力反抗或者不敢反抗,被害人的懦弱使犯罪人感到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实际上,在有些抢劫、绑票等犯罪过程中,虽没有具体施暴的情节,但以强暴相威胁还是存在的,否则,犯罪则不可能得逞。

综上,我认为所谓的“暴力犯罪”或“暴力性犯罪”本不是刑法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上的概念,因为在各国刑法中,尚无哪一个国家在刑法典中系统集中规定暴力犯罪这一类犯罪,而是泛指以暴力作为犯罪手段,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不管是广义的暴力犯罪还是狭义的暴力犯罪,只要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足以达到抑制被害人反抗、不能反抗、失去反抗能力的程度,其行为都可以认为是暴力行为。

二.暴力犯罪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某市某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为例,1999年-2002年9月份,该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53件1115人。

1999年232件251人,2000年249件274人,同比增长7.3%和9.2%;2001年298件360人,同比增长19.7%和31.4%;2002年1月-9月174件230人,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8.2%和14.8%。

从三年多的未成年犯罪数据来看,男性1020人,占91.5%;女性95人,占8.5%;本市人口有601人,外地打工和上学人员514人。

大专6人,高中(包括职业高中和技校)266人,初中704人,小学124人,文盲15人。

在校生348人,打工、农民及其他无业人员790人。

在犯罪类型上,抢劫392人,盗窃289人,寻衅滋事166人,故意伤害107人,性犯罪63人,抢夺13人,敲诈勒索11人,贩卖毒品7人,绑架5人,贩卖淫秽物品4人,故意杀人3人,其他犯罪55人。

从统计数据来看,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据社会学者和未成年人问题专家研究,14-17岁是违法犯罪的高峰年龄,18-25岁成为违法犯罪的主力军,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却愈加明显。

三年多以来,该区14-15岁的犯罪人数分别为39、61和87人,2002年1月-9月2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4%、6.9%、9.8%和9.6%。

他们参与的主要犯罪类型为盗窃、抢劫、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一些刚满15岁的少年甚至已经参与过多次作案。

在一个5人抢劫团伙中,煮饭郭某被抓获时的实际年龄只有14岁7个月,而他竟“领导”着4个16、17岁的团伙其他成员在半年内作案20余起,还赢得了其他人的“佩服”。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时间比50年代提早了2-3年,但他们的心理发育却明显滞后于生理发育,而现实生活的不断复杂化、客观环境的不良影响又使这种矛盾越发突出,加速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

从2009年到2010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组织人员到18个省的未成年犯罪管教所、女子监狱,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他们的抽样调查显示:1793名未成年犯中,未成年人犯罪暴力性日趋明显,严重暴力犯罪比例明显上升。

近年来,犯抢劫、强奸、奸淫幼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五类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罪犯约占全部罪犯的50%左右,未成年人实施的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省份都出现了未成年人残酷杀害祖父母、父母及其他亲属的案例,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

比如,河北省唐山市年仅15岁的莫某因父亲长期虐待母亲和自己,为了让柔弱无助的母亲和自己能够得到解脱,莫某伙同两名男性未成年伙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依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3岁。

近年来,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下面是一些典型案例:2004年4月20日,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金堆小学六年级女学生冯某在某游戏厅因拒绝给另一名女同学游戏币,被其猛踢腹部造成脾脏切除。

2004年11月某日,上海市陕西中学初一学生刘某,在多次对周老师公然谩骂之后,把年逾五旬的周老师从学校办公室里拖出来,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里,对周老师进行长达5分钟的殴打,造成老师“腹部软组织伤,肩胛骨有裂痕”。

2004年11月3日,内蒙古商都县第一中学三女生郭某、王某、李某先后持刀抢劫学生49名,共劫得现金688元,手表2块。

2005年3月18日,甘肃省武威市第七中学学生公寓楼发生一起凶案。

该校一名高二学生遭到6名学生的殴打后又被捅了两刀,造成重伤。

三.暴力犯罪低龄化的危害性(一)让孩子受伤多少孩子为此葬送前途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受伤害最深往往是是孩子本身。

实施或参与犯罪的未成年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在校好学生。

2.在校差等生。

3.辍学生。

但不论是哪个类型的未成年人,一旦实施或参与犯罪,被关进看守所,可以说对他的前途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就拿在校好学生来说,一旦受到坏学社的拉拢而参与犯罪,如果判了刑,他们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即使不判刑,他们也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就很难在安心学习,无论是自尊心还是自信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他们中十有八九会从以前的好学生办成“问题孩子”。

有时候,小时候的这一次犯罪经历会影响甚至葬送他们的一生。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少年犯的家长发来短信说,她的孩子5年前因为“哥们义气”帮一个同学打架,结果犯了伤害罪。

孩子在看守所关了半年出来后,再也不愿意上学。

孩子以前学习还不错,性格也比较开朗,现在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啥也不想干,好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二)让家庭受伤多少父母为此流干眼泪一群孩子一天作案两起、打死两人,其中参与犯罪的10人中,有9人是未成年人。

被打致死的也是未成年人。

一名受害者的家长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几天不吃不喝,精神恍惚,几名亲友守着他,害怕他想不开。

未成年人犯罪对受害人家庭造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同样也对犯罪嫌疑人的家庭造成了伤害。

就拿这起案件来说,参与犯罪的9名未成年人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当他们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杀了人,可能要被关进看守所,寝食难安,有的感到很绝望。

(三)让社会受伤未成年人往往对犯罪的后果,危害性估计不足甚至毫无认知,为达到犯罪目的而不顾一切,尤其是财产性犯罪中,经常使用非常低劣、破坏性极强的手段,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危机公共安全。

一位孩子的家长说:“现在,晚上让孩子一个人回家,我真是放心不下。

这常听说,这个孩子被打了,那个孩子被敲诈了。

而且,现在有不少案件就是未成年人所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增多,让人更加觉得没有安全感。

我宁可辛苦些,也要每晚来接孩子。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危害愈来愈大,而且,这种危害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四.暴力犯罪低龄化的原因(一)未成年人心理因素的剖析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他们正处于由儿童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他们的思想、行为也由幼年的依赖心理变得相对独立、成熟。

但是,未成年人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模仿、独断、叛逆心理悄然而生,缺乏社会经验,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熏染,加上教育失当,很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在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能力低、辨别能力差初中阶段以后的未成年人认识能力提高很快,能分辨一定是非,判断一些事物,但由于心理的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经常表现为认知上的片面性、表面性,且固执己见。

当他们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上遇到难题时,只相信自己、信任伙伴,而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话,被身边的不良朋友引诱的越来越远,愈来愈深,不能自拔。

2.盲目模仿强、行为传导快社会把未成年人当“孩子”,而未成年人把自己看成大人,向往独立的进行各种社会活动。

他们急迫地渴求了解社会、广泛地接触社会,而向大人学习和模仿是他们让自己长大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反复性大,缺乏独立思考、动力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他们的模仿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依赖性。

而这种简单化和机械化的模仿又具有很大的传导性,如很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启蒙”老师都是自己的小伙伴。

这种传导性在团伙犯罪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团伙中未成年人犯常以老带新,多面手带单面手,把自己违法犯罪的“技术”、“经验”传授给新伙伴。

这种快速的传导导致犯罪团伙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社会危害性也愈发严重。

3.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未成年人的情感比儿童成熟多了,但他们的情感世界强烈而脆弱,极易受外界刺激而迅速变化,容易冲动、感情用事。

稚嫩的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激情导致行为上的盲动,容易产生偶发性犯罪。

4.好奇心理强、逆反心理重未成年人随着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好问、好动、好猎奇,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家长、学校越禁止什么,他们就非要做什么,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反叛心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重要位置。

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从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此时,他们的知识不多,社会经验也很少,但他们已经逐渐树立了“自我意识”,自我感觉是“大人”了,想脱离监护人独立行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