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连贯功能

合集下载

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

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

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郭铭珅(华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认知语言学概念中的隐喻理论包含着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两个重要特性是系统性和连贯性。

因为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概念隐喻的这两个特性,从它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讨论它们的基本含义,深入讨论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与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最后用具体实例说明概念隐喻对某些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由此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非抽象化的感知。

关键词:概念隐喻;系统性;连贯性;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也是人们思考和谈论抽象概念的一种认知工具。

乔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能时刻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还深刻存在于我们的想法和活动中。

这种想法从本质上讲就是隐喻,而这种隐喻又被称为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有四个要素,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经验基础的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也就是说,隐喻可以让我们通过更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概念来理解,思考和感受我们难以认知的抽象概念。

所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含义及内部联系,然后才能进一步理清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是如何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要素(一)原始域和目标域原始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两个最为关键也最为基本的元素。

一般我们认为原始域的内容更为具体,目标域则更为抽象。

正如同拉科夫所认为的“如果一个域是隐喻的起源,那么它的理解就必须独立于隐喻。

”那样,显然非隐喻和隐喻是区分这两个域的关键。

例如,当我们识别香蕉的颜色时,如果只认准黄色是香蕉的标志,那么我们会认为所有黄色的水果都是香蕉。

问题由此产生。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只使用隐喻,那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香蕉”这个概念。

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个概念域通过映射来识别它,因此我们认为“香蕉”这一部分的概念是非隐喻的。

隐喻之于构建篇章连贯的作用

隐喻之于构建篇章连贯的作用
可起 到 窥 一 斑 而 知 全 豹 的 作 用 。
关键 词 : 概念 隐喻 , 语 法隐喻 , 心智模 式 , 衔接手段 , 已 激 活蕴含 晕圈, 篇章 连贯
隐 喻作 为一种 文 化现 象越 来越 引 人 书 中对 隐喻作 出如下定义 : “ 隐喻 一 一种 的多种 生存潜能 , 此种变 化着 的 自身 同一 注 目。表面看 来 , 隐喻只是一种语 言现象 隐合的类 比 , 它以想 象方式将 某物抽象 等 性在 一定程度上 拒斥着 “ 标 准” , 僵其本 身 和 文体 现象 一它是 润饰 辞 藻 的一种 修 辞 同于 另一物 ,并 将前 者的特 性 施加 于后 又 同时充 当着某 种“ 终 极标准 ” 或“ 绝对 标 手段 , 是以言示意的表达方式 。 深层次看 , 者, 抑 或将 后者 的相 关情 感与想 象因素赋 准 ” , 在 此意义上讲 , 研 究者仍可 通过 动态 它是更为广泛 和重要的 文化现象 , 不仅 能 予前者 。” 描 述 的方式 来统 贯把 握本 不兼 容于 单 一 “ 折 射 出人 类诗意 的 光辉 ” , 也能“ 揭 示 出 Al e x P r e mi n g e r在 T h e P r i n c e t o n 界 定下 的各 类隐喻。 人类认识世界 、 改造世界 的睿 智 ” ; 不仅 是 H a n d b o o k o f P o e t i c T e r ms 中对 隐喻 的解 循 此思 路 ,学 者们 对 隐喻 展开 了 分 “ 人类 改造世 界 的桥 梁” , 也是 “ 人 类认 识 释 为 : “ 隐喻, 一种 紧缩 的词 语关 系 , 其 中 类。 自身的途径” 。隐喻具有其 内在思维逻辑 , 某一观念 、 印象或象 征可能通 过另一些 观 有论者 把隐喻分 为 “ 语言 隐喻 ” ( 1 i n — 规 范着人 类对 世界 } l 勺 把 握。 因此 , 隐喻 不 念 、 意 象或象征 的存 在而提高 含义的生 动 g u i s t i c me t a p h o r s ) 与“ 非语 言隐 喻” ( n o n —

概念隐喻构建篇章连贯

概念隐喻构建篇章连贯

概念隐喻构建篇章连贯作者:冯新宏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09期概念隐喻不仅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且可以帮助构建语篇连贯。

敏锐地察觉文章中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反过来,有效地使用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地表达思想并生产出连贯的文章。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隐喻能够帮助我们构建篇章连贯,而且这种构建是通过被激活的蕴涵晕圈来实现的。

篇章衔接与连贯衔接与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研究的专家很多,然而对衔接与连贯的界定又众说纷纭。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比较明确地阐述两者的关系:衔接和连贯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不同的概念,前者存在于篇章的表层,后者存在于篇章的底层,前者是有形的网络,后者是无形的网络,前者是技术手段,后者是客观效应,两者以篇章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本文要讨论的是概念隐喻帮助我们构建篇章连贯的问题,所以,不涉及衔接问题。

概念隐喻构建篇章连贯作为一种心智模式,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篇章连贯,这种构建是通过其已激活蕴涵晕圈可以实现的。

下面我们以《道德经》第八章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为行文方便,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并在文中做相关标记。

译文如下:[句一]美德如水(1)。

[句二]水善于滋养万物(2),而与万物不争(3),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地带(4),所以近似于道(5)。

[句三]如水一样避高趋下,顺乎自然(6),君子居住善于选择静地;[句四]如水一样静默深远,不起波澜(7),君子善于保持心态宁静;[句五]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公正均平(8),君子为人慈悲仁爱;[句六]如水一样堵塞必止,开决必流(9),君子说话信实可靠;[句七]如水一样净化污秽,趋于平衡(10),君子为政善于治理;[句八]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可方可圆(11),君子做事无所不能;[句九]如水一样冬天结冰,春天融化(12),君子行动起来总是合于时宜。

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连贯功能

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连贯功能

【 摘要 】 隐喻是 一种 修 辞 方式 和认 知现 象。 概 念 隐喻通 过 词语 的 选择 和共 同的蕴 涵 意义 , 在 语篇 中发挥 它的连 贯功 能 。 本 文 以概 念
隐喻和 连 贯理 论作 为 理论 基础 , 尝试性 的探 讨 隐喻 在 政 第一 种 正 好 对 立 。如 果 那 种是 “ 以 小人 之 心 度 这 里 对 于“ 说 谎 罢 了” 的理 解 , 我 不 赞 同 。文 中的 作 者 是 在 说, 难 道 因 为 小兄 弟 忘记 了, 自己就 能得 到 宽恕 了吗 ?也就 是 得 君 子 之 腹 ” , 这 种 就是 属 于“ 过度善良, 甚 至愚 笨 ” 说。试想。 如 果 到 了没 有 怨十 艮的 宽恕 吗 ? 当然 不 能 , 那 这 样 的 宽 恕 与 其 说 是 宽 “ 我” 的“ 小 兄 弟” 还 记 得 这件 事 , 那首 先 不会 “ 惊异 地 ” 笑着说 话 , 恕。 还 不 如 说 是 骗 自 己罢 了 , 所 以说是 “ 说 谎 罢 了” 。 而 这 位 教 师 定是 了然 于心 了。其 次 , 如 果 小兄 弟 知道 这 件 事情 , 他 为什 么 却认 为这 里 的 “ 说谎 罢 了” 是 说 作 者 的 小兄 弟 在 说谎 。这显 然是 不诚 恳地 接 受 哥哥 的道 歉 呢 。文 中说 他 “ 也 早 已有 了 胡子 了 ” , 没 读懂 原 文 。 所 以理 由一 我 不赞 同。 “ 脸 上 都 已添 了刻 了许 多 ‘ 生’ 的辛苦的条纹” , 说 明他 的 年 纪 也 再 来看 理 由 之 二 . “ ‘ 我’ 对 小兄 弟 ‘ 精神的虐 杀 ’ 是 十 分 沉 不 小 了 , 历 尽 沧 桑 。并且 也 没说 和 哥 哥 有什 么芥 蒂 。 那他 就应 该 重的, 对 小 兄 弟 的 影 响是 十分 深 刻 的 , 相对应 , 小 兄 弟 的 记 忆 也 懂得 哥 哥 向他 道歉 的诚 恳 , 就应 该 明 白原 谅 一 个人 的作 用 。 而 应 该是 非 常 深 刻 的 , 深刻 的 记 忆是 能 持 久 保持 的。何 况 , 现 在 有 不是 说 “ 有 过 这样 的事 吗 ?” 来一 句 带过 。他 也 应 该 知道 接 受 了 ‘ 我’ 的提 示 。口 哥 哥 的 道歉 能 让 哥哥 得 到 宽 恕 。他 也 应 该知 道 若 不 是这 件 事 在 这一点 , 我 也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作 者 对 小兄 弟的 “ 精 神 的虐 哥 哥 的 心 中留 下 了极 深 的 负罪 感 , 哥 哥 也 不 会 在 过 去 了那 么久 杀” 是作 者定义的“ 精神 的虐杀” 。 倘 若 作 者 不 看 那 本 关 于教 育 还 提 起 这件 事 。所 以这 种 假 设值 得 质疑 。 的 书籍 或 者 说 没 有 了解 到 相 关 的知 识 . 也 不会 意 识 到 那 时做 法 还剩 下最 后 一 句话 , 很 关键 的一 句话 . 值得 好 好 研 读 。这 也 的错 误 , 更 不能明确地把那个定 义为“ 精神 的虐杀” , 当然 也 不 是《 我的兄弟》 中没 出现 的 意 思 。钱 理 群 先 生认 为 最后 一 句话 出 能 意识 到 精神 虐 杀的 严 重性 。而“ 我” 的 小兄 弟 就 一定 也 看 了这 现 的 两 个“ 严冬” 分 别 有 两层 象征 意 义 。后 一 个“ 严冬 ” 比较 好 理 是一个“ 现 实生 活 处 境 、 生存 状 态 的 象征 ” , “ 所谓 ‘ 非 常 的 寒 本 书籍 , 或 者说 也 能 达 到 将 其 定 义 到 “ 精 神 的虐 杀” 层 次 吗 ?很 解 , , 突 出的 是 生 活 的 严 酷 。 而前 一 个 ‘ 躲 到 肃 杀 的 严 冬 有 可 能他 也 没 定 义 过 . 也 没 意 识 到 这 个 问题 的严 重或 者 甚 至认 威 和 冷 气 ’ 为 这种 做 法合 情 合 理 . 一 切 都 是 自 己做 错 了呢 。倘 不 能 定 义 为 中去 ’ , 则是 一 个情 感 的 选择 、 人 生 态度 的 选 择 问题 , 所谓 ‘ 肃 杀 “ 精神 的虐 杀 ” , 又何 谈 虐 杀 的沉 重 呢 ?谈 不 到严 重 . 小兄 弟 也 不 的严 冬 ’ 是 一 种 敢 于 正视 现 实 生 活的 严 峻 . 并在 痛苦 的反 抗 、 挣 会记忆深刻的。 扎 中获得 生命 价 值 的冷 峻 的 情 感 和人 生 态度 : 而‘ 春 日的 温和 ’ 再说 理 由之 三 . “ 这 篇 文 章 回 忆 的是 二 十 多年 前 的 事 情 . 当 则 是 在 回避 ‘ 严冬’ . 沉湎 于‘ 春 日’ 的 幻 想 中以 求 得 ‘ 温和 ’ 的人 时鲁 迅 二 十 出 头 . 而他 的 弟 弟 比他 小 七 岁 。 只有 十 三 岁 左 右 。如 生。钱 理 群 先 生认 为 , 人是有‘ 避 重就 轻 ’ 的倾向的, 大 多数 人 恐 果 文章 是 写 实的 话 。 十 三 岁 的 孩子 完 全 能记 住 这样 的 事件 。 即 怕 都是 宁愿 躲 到 ‘ 春 日的温 和 ’ 中而 逃避 ‘ 肃 杀的 严冬 ’ 的 。但 鲁 使是虚构 。 文 中也说 小兄 弟 ‘ 十 岁 内外罢 ” ’ 。目 迅 的 选择 , 却 恰 恰 相反 . 他 宁愿 ‘ 躲 到 肃 杀 的严 冬 中去 ” ’ 。[ 6 1 这 个 理 由其 实 可 以和 第 二 个 理 由合 并成 一 个 . 小 兄 弟 若 本 而对 于这 种 说 法 , 似 乎 和 鲁 迅先 生在 《 纪念 刘和 珍 君 》 中写 不 认 为 是精 神 的虐 杀 , 又 怎 么会 念 念 不 忘这 件 事呢 ? 到“ 真的猛士 . 敢 于 直 面惨 淡 的人 生 . 敢 于 正视 淋 漓 的 鲜 血 。 这 此外 , 这位 教 师 还 认 为 小兄 弟全 然记 得 这 件 事 而说 “ 有 过 是 怎样 的哀 痛 者和 幸福 者 ? ” 的这 一 说 法是 一 致 的 。 这 样 的 事 吗? ” 存 在 着 两 种 心理 可 能 : 而我 有 一 点 质疑 的是 为什 么鲁 迅要 说 “ 躲 到” “ 肃 杀 的严 冬 其一, “ 小兄 弟 记 忆 犹新 , 他在 心 里 ‘ 惊异 ’ 哥 哥 竟 然还 能记 中去 ” 呢?这个“ 躲” 字是 不 是 也 在说 鲁 迅 先 生被 这 种 沉 重 的 悲 不 能 呼吸 呢 ?所 以 鲁迅 要 离开 这 些记 忆 。 重 回 得 这件 事 情 , 为 了报 复 当年 的 ‘ 虐杀 ’ 。 他 反 问道 : ‘ 有过这样 的 哀 的 气氛 环 绕 着 . 到 现 实的严 冬 中去 ,严 冬 的 肃 杀 并 不 带有 这 么 沉重 的惩 罚 感 , 事吗 ? ’ 让 哥哥 陷入 永 远得 不到 原 谅 的 痛苦 中。 ” 闩 对此 , 我 颇 感疑 惑 。 如果 此种 说 法 成 立 . 那 小兄 弟 的 性 格 似 而 这 种 重 回到 严 冬 中也 恰 符 合 从 严 冬 中 出来 再 回 到 严 冬 中 去 乎 颇 显 矛 盾 。 前 面我 们 已经 分 析 过 了 . 小兄 弟 是 一 个 纯真 善 良 的 线 索 。鲁 迅 本 来 是 想从 故 乡处 得 到 些许 的 春 日的 温 和 , 而 这 可爱的 小男孩 , 即 使 没 钱 买风 筝 , 哥 哥 不给 买 , 也 只 是 望 着 风 温 和 竞 夹 带 着 悲哀 之 感 , 使 得 心 越 发 沉 重起 来 。 终 究 寻 不 见 心 筝. 最 多是 自己偷 着做 ��

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连贯功能研究

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连贯功能研究

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连贯功能研究语篇连贯性影响语篇的生成和读者的理解,在英语新闻中,为了使得整篇报道的连贯性更强,作者会使用隐喻这种修辞手法。

本文探讨了英语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功能,利用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分析英语新闻语篇,有助于新闻读者理解语篇。

标签:隐喻;英语新闻;语篇连贯隐喻在语篇中具有衔接以及连贯的作用,尽管当前语言学界针对隐喻以及隐喻在语篇的连贯性方面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实践过程,但是却很少以英语新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深入研究隐喻手法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功能的作用,应该加强英语新闻中的隐喻和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研究與分析。

一、隐喻的重要性隐喻是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在隐喻的表达手法和结构中,隐喻中相关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定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存有联系,而且这两种不同的意象的连接是对语言表述加以升华的一种重要渠道。

近年来,随着各方对隐喻研究的深入,研究的重心已经逐步从词汇语法层面转移到语篇层面。

在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中,隐喻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修辞手法,此外,在很多新闻报道中,隐喻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在英语新闻的报道中,应用隐喻手法可以增强语篇报道的说服力,用人们已知的思维方式来阐释未知领域的信息,用具体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的概念,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那些不易通过直观手段直接理解和认识的事物,使得读者对报道内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英语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连贯性功能1.语法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1)概念语法隐喻的连贯功能。

概念语法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主要体现在语篇中前后文的照应上。

有学者认为,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的隐喻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种主要手段,这种隐喻是一种语义压缩,可对上文或者下文所提到的语义概念进行指示。

在英语新闻中,名词化隐喻所连接的两方在语义上可以不用完全对等,在语法层上也可以不用对应,只要实现语义上的对应即可,而且大多数时候只要实现逻辑语义上的对应就可以起到语篇连贯的作用。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概述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种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这种理解和表达的方式通常是非字面的,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

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念隐喻理论尤其引人注目。

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系统地、连贯地理解和构建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我们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我们将重点分析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包括隐喻的层次结构、隐喻之间的关联以及隐喻如何构建我们的认知体系。

接着,我们将探讨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包括隐喻的内部逻辑、隐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隐喻如何帮助我们进行跨领域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认知活动的重要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和体验转化为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从而实现对这些概念和体验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系统性意味着隐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隐喻体系。

连贯性则是指隐喻在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时.,始终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使得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更加有条理和连贯。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更加生动地描述复杂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隐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隐喻不仅在句子层面上起到衬托和强化语言表达的作用,而且在篇章层面上起到衔接和连贯语言句子的作用。

然而,目前对隐喻在篇章层面上的衔接和连贯功能的研究还较为有限。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隐喻在篇章层面上的衔接和连贯功能。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在篇章层面上的衔接和连贯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隐喻在篇章中的使用情况和特点。

2. 探究隐喻对篇章语言的衔接和连贯作用。

3. 揭示隐喻语言的相关特点及其对篇章结构的影响。

4. 探讨不同类型隐喻在篇章中的使用效果和对篇章结构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2. 隐喻在篇章中的使用情况和特点。

3. 隐喻对篇章语言的衔接和连贯作用。

4. 隐喻语言的相关特点及其对篇章结构的影响。

5. 不同类型隐喻在篇章中的使用效果和对篇章结构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

首先,对相关资料、文献进行搜集和分析,构建研究基础;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实证数据,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解读;最后,采用对比分析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归纳。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从隐喻的角度入手,探讨其在篇章中的衔接和连贯功能,为深入理解隐喻的语言特点和篇章作用提供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篇章写作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此外,本研究对于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概念隐喻实现大学英语写作的语篇连贯

通过概念隐喻实现大学英语写作的语篇连贯

英语学习 , 大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 , 是不 管 但 从平时的写作教学还是大学英语 四、 六级作文来看都 存在很
多问题 , 主要 表现为作 文逻辑结 构松散 , 意义不连贯 , 主题 不
明确 。 ( 问题分析 二)
西 方人 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 使他们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 我国大学生写英语文章采用 的是汉语 的语篇模式 , 其特 点是语篇开端不明确主题 , 而是从 相关 外围入手 , 用思维内容
推理暗示。这样 的文章 给西方 人 以 中心思 想模糊 不 清 的感
觉。
1大学英语写作要求 . 大学英语 四、 应试 写作 中, 六级 作文采 取的是 总体评 分
的标 准 , 因此 , 语篇与连贯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没有从大局 出 发建构 自己的作文 , 必然会导致语篇连贯问题 。 其
语篇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 。语篇从结构上看是由句子 构成 , 是大于句子的语 言单位。语篇 是指不完 全受句子语 法 约束的在 一定 语境 下 表示 完 整 语 义 的 自然 语 言 ( 胡壮 麟 , 19 1 。语篇的表现形 态可长可短 , 都要 求 内容一致 , 94:) 但 结 构上有衔接 , 意义连贯 。连贯在构建语篇上起着非 常重要 的
语法是否正确 , 句子是否通顺 , 点是 否齐全 , 要 忽视 了对学 生 进行谋篇 布局 、 篇连贯以及语 篇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训 练。 语
3 中西方思维差异 .
性 (it t nly 可接受性 (acp bi )、 息性 (if - ne i ai )、 no t cet it 信 a ly nr o
式。
连贯是语篇 中成分在意义上的关联 , 存在于语篇的底层 , 交际双方可以通 过共有知识 (sa dkol g) hr nwe e 或逻辑 推理 e d (1 ia i eec ) o cln rne 来理解 话段 的 意义 。语 篇必 须是 前后 呼 g f 应, 首尾一致 。无论是一段会话还是一篇文章 , 都必须是围绕 个话题或一个 中心 , 层层展开讨论或论述 。

探究主题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性

探究主题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性

作 的分 析具有 开创 性 意义 。较 早对 语 篇 的连贯
性 进 行 研 究 的 还 有 B l r、 a i 、 d o . el t V n dj Widw e k
SI H ld y和 Haa O 、 a ia l l sn等 ,0年 代 是 连 贯 理 论 8
[ 稿 日期 】0 9—0 2 收 20 6— l
2 连贯 的特 征 .
H ldy和 H sn认 为 语 篇 的 连贯 性 表 现 al a i aa
在 两个 方面 : 语篇 在 语境 方 面是连 贯 的 , 因而在 语域 上 是一 致 的 。语 篇 自身 是 连 贯 的 , 因而 是 衔接 的 , 两条 标 准 在 语 篇 的连 贯 中所 发 挥 的 这
形成 隐性连贯 的语 篇 。而隐 喻就属 于这种 隐性 的衔接 手段 。阅 读语 篇 时 , 者 必须 善 于 发 现 读 内在 隐藏 的衔 接 , 才可 以较 小 的认 知 努力 来理
解 语篇 的连贯 意义 , 在很 大程度 上 , 隐性 和显性
语义 关 系 , 篇 是一 个 语义 单 位 。其 形 式 范 围 语 为所 指 、 替代 、 略 、 省 连接 和 词 汇衔 接 等 几个 方
因此 , 篇 的 连贯 性指 的是 语 篇 的组 成 部 分 在 语
意义 上 或功 能上 的衔 接 关 系 。语 篇 的不 同部分
在 意义 上 的联 系可 能一 目了然 、 听便知 的 , 一 即
显性 的 ; 也可 能 是 含 而 不 露 、 意在 言 外 的 , 隐 即 性的。 3 连 贯与 衔 接 的关 系 .
统 一性 的重 要 前 提 条 件 。但 在 语 篇 分 析 领域 , 对连 贯 的 研 究 则 是 从 2 0世 纪 6 0年 代 才 开 始 的, 在这 一方 面德 国篇章语 言 学 家 H r e aw g对语 篇 中 由各 种替 代 手段形 成 的衔 接 与连 贯关 系所

从语序象似性看隐喻性语篇的心智连贯

从语序象似性看隐喻性语篇的心智连贯

所谓语序象似性是指叙述的线性顺序与所论及的概念及时间序列相一致(hiraga,1994)。

语序象似性具有临摹性、具象性、类象性,源于人类认知模式的顺序性和语言处理的“联系原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功能语言学家givon (1994)提出了语序象似性的顺序拟象原则(sequential order principle),认为在句法中至少可以有两个次原则:线性顺序语义原则(semantic principle of linear order)和线性顺序语用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 of linear order)。

前者变现为连贯话语中分句的次序与所描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一致;而后者为了突出焦点语义和概念,使更重要的或更紧急的信息、不易接近或不易预测的信息在线性序列中首先出现。

这两种语序原则在语言现实范畴内反衬人的认知模式,无疑具有连句成篇的衔接作用。

隐喻性语篇其修辞单位从单个喻体延伸到一组,其修辞幻象的生成从一种经验领域拓展到多种经验领域,多向度、多层面的隐喻构成了语篇的各种具有互补分布状态的表达范畴。

在隐喻性语篇中各个发散性的喻化结构打破了语言表达的线形序列,使线性序列拥有了四向延伸之势。

那么,隐喻性语篇的连贯究竟是一种语言状态,还是一种心理状态?抑或是二者相互映射而产生的状态?笔者认为后者才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正确认识,隐喻性语篇是通过语序象似性使作者的心理运作在语言结构中得以重构,是人类认知的心智结构与语言的语序象似性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各个隐喻表达式的复合概念体现着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

因此,隐喻性语篇中的语序也承担着更大的职责,它不仅是文章焦点信息的表达次序,它也是信息的心理运作在语篇信息结构中的反映。

所以,要想研究隐喻性语篇,语序象似性的归依与背离是捕捉作者心智模型的一条重要线索。

本文将归纳、分析语序在该语言结构中的若干特征和规律,探讨隐喻表达式之间的内在思维联系及语序的外在表现,对隐喻性语篇的隐性连贯作立体性的认知透视。

浅议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

浅议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

第26卷第4期V01.26N o.4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 nal of L vl i ang H i gh er C ol l eg e2010年12月D e c.20l O 浅议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张凤珍(吕梁学院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山西离石033000)摘要: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词汇衔接是构成和加强语篇连接的最合适的方式,它反映了语篇所描述事件或各要素中不同的词汇关系。

各要素中属于词汇衔接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反映:直接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义词、反义词、特殊一一般指称和整体一部分关系。

通过对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衔接方式探讨,可以了解隐喻表达式的语篇衔接功能。

关键词:隐喻;词汇衔接;语篇衔接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834(2010)04—0005—03一、界定概念隐喻及其工作机制传统的隐喻修辞学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对隐喻的研究局限在词汇层面。

后来,布莱克和理查兹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新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把隐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并放到句子层次进行考察。

…1980年,L a kof f&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et aphor s W e Li ve B y)中,概念隐喻理论诞生,隐喻研究进入认知阶段。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隐喻思维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审视另一类事物,是联系不同事物(范畴)的重要手段。

【2o按照莱考夫等人的理解,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m et aphor i ca l concept s)。

例如,英语文化中的深层隐喻(隐喻概念)导致了一系列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m et aphor i cal e x pr es-si on)。

隐喻语篇连贯

隐喻语篇连贯

隐喻与语篇连贯浅析摘要:现代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修辞,多从认知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语篇的连贯主要包括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隐喻在语篇连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解语篇应具备理解该隐喻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的能力,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应将语言和文化并重。

关键词:隐喻语篇连贯文化第二语言一隐喻在我国最早是作为修辞的一种来研究的,《汉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将隐喻解释为不用比喻词而是用“变为”、“就是”等相关词把一事物比拟为另一事物,也可称暗喻。

《诗经》中所用“赋比兴”艺术手法之“比”即包含着隐喻,例如《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一句中“维”意为“是”,即用隐喻的说法来指出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尹太师手中。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多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明隐喻所表达的语义内容,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从本质上来说不应该算作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是大脑的认知活动。

因此,隐喻在人们通过大脑的认知来理解话语和书面语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连贯的语篇,除了在形式上是一个结构紧凑的整体之外,在语义内容上的连贯性也必须符合逻辑的要求。

隐喻即是实现这种连贯性的方式,只有符合逻辑人们才能理解语篇所要表达的内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语篇中隐喻的使用与语篇连贯的相关性。

二一篇连贯的语篇,不只是平铺直叙,往往采用一些“意内言外”的方式来达到某种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效果,这通过隐喻即可达到。

韩礼德何哈桑认为“在认知模式框架中,语篇操作中的语境涉及信息输入和语言系统的输入,语篇所描绘的事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受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语篇的连贯是一种推理关系。

”人们在理解语篇时运用认知世界中的经验将语句中有关信息进行推理,不断地创造出理解语篇的连贯性。

胡壮粼(2004)提到隐喻的使用可以扩大人们认识一些尚无名称或尚不知晓的事物的能力。

因此根据语句中不断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推理、建立起理解语篇的信息。

以《围城》为例研究隐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用

以《围城》为例研究隐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用

以《围城》为例研究隐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用作者:邵芹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4期内容摘要: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从外在形式看,概念隐喻存在于词汇、句子层面,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不过是庞大概念隐喻体系的表层表现;从内在结构而言,隐喻是单向的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根植于人类的身体构造、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

隐喻也适用于语篇层面的研究,它对篇章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作用,是语篇组织的重要机制。

文学语篇的组织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隐喻在文学语篇中有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

《围城》中的隐喻丰富多彩而又独树一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语料。

关键词:隐喻语篇衔接连贯一.隐喻的含义与语篇衔接、连贯隐喻的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隐喻进行理论探讨的哲学家。

在传统意义上,隐喻一直被看作修辞方式,隐喻研究也只局限于词汇、句法、语义层面。

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正式跨入认知语言学领域之中。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体现在词语和句子层面,“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人们思想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1](P:1),并由此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1](P:3)。

这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物基于相似关系而进行比较的局限。

隐喻由两个域构成,包括一个结构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模糊的目标域,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通过始源域的结构可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这种映射是单向的,但不是随意的,他依赖于我们的体验和经验,因为“没有一种隐喻可以在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情况下得到理解或者甚至得到充分的呈现”[1](P:18)。

Lakoff & Johnson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性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根据规约程度的不同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两类:常规隐喻和新隐喻。

时政新闻中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认知阐释

时政新闻中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认知阐释

时政新闻中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认知阐释曹雯雯(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公共课部,湖南长沙410128)摘要: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主要体现在隐喻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

尽管时政新闻需要遵从一定的写作原则,但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时政新闻也通过遍布其中的隐喻性表达实现了语篇连贯。

对中英文时政新闻中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进行认知阐释,能从系统性、连贯性和文化性等方面更好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政新闻语篇的意义与结构。

关键词:时政新闻;隐喻;语篇连贯功能;认知阐释中图分类号:H0;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18)02-0123-04收稿日期:2017-11-24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16C0783);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青年基金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中英文时政新闻中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研究”(16QNS17)。

作者简介:曹雯雯,1982年生,女,湖南湘潭人,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

从Aristotle 的替代论、Richard 和Black 的互动论到Lakoff &Johnson 的概念隐喻,有关隐喻的研究实现了从传统修辞学到认知研究的转向;从Halliday &Hasan 的语域加衔接理论、Halliday 的语法隐喻到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Fauconnier &Tumer 的空间整合理论,有关篇章的研究实现了从字词句研究到语篇研究的转向;从van Dijk 的宏观结构理论到Lakoff 的理想认知模式(ICM )、Sandord &Garrod 的情景理论,有关语篇连贯的研究实现了从语篇内的表层连贯的静态研究到语篇外认知模型、语境的深层连贯的动态研究和多为研究的转向[1];渗透在语言中的概念隐喻不仅在字、词、句、语篇等语言表层现象中实现了语篇连贯,其系统性和连贯性更是从语言的概念建构、语境、认知模型等语言的深层现象中实现了语篇连贯。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广告中的连贯作用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广告中的连贯作用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广告中的连贯作用的开题报告1. 引言隐喻在广告语言中被广泛地应用,而其连贯作用是指将不同的概念或想法联系在一起,从而把广告信息传递给受众。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激发人们的情感和创造性思维。

从认知角度出发,本文旨在研究隐喻在广告中的连贯作用,并探究其美学和实用性的意义。

2. 隐喻在广告中的作用隐喻作为广告语言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广告中具有许多功能。

首先,隐喻可以传递广告信息。

通过比拟不同的概念和事物,隐喻可以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广告信息。

其次,隐喻可以激发情感。

隐喻在猜谜、感慨、幽默等多种情感交流场景中都得到了应用。

因此,最具想象力的广告往往具有最高的吸引力和记忆度。

最后,隐喻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

广告中的隐喻存在很多的意象,这些意象可以激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力,从而产生全新的创意和创意思路。

3. 隐喻在广告中的连贯作用隐喻在广告中的连贯作用是指通过比喻来将不同的概念和想法联系起来,从而传达广告信息,引起受众的共鸣。

在广告中,隐喻的连贯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文字和形象的连贯作用隐喻在广告中通常以文字和图像形式出现。

通过文字和形象的连贯作用,隐喻传达的信息更加清晰、生动,从而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例如,某汽车广告中的“驰骋荒野,信马由缰”隐喻了驾驶该品牌汽车的乘客拥有自由、安全、掌控权等诸多好处,极大地提升了广告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3.2. 资源和效益的连贯作用广告隐喻的连贯作用不仅体现在文字和形象上,同时也体现在广告资源和效益的组合上。

比如,某品牌的广告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将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售后等多方面资源和产品功能、财富、满足等效益连接起来,形成连贯的广告效果。

3.3. 感性和理性的连贯作用广告隐喻的连贯作用还可以体现在感性与理性间的组合上。

隐喻可以启发受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情感的共鸣,建立起对广告的好感和信任,同时也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为受众提供更为客观、详细的信息。

概念隐喻系统性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概念隐喻系统性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认 知结果 , 是心智过程在语 言层面 的反映 。
体 , 知过程 中所获 得的知识 具有 系统性特 征。连贯 的语 认 篇, 其各个部分相互 连结依存 的 系统性整 体。连贯语 篇的 概念基础必然为整体性 网络 , 网络 内的子概念 相互 连结依
存, 因此具备整体性特征 的结构则必然是一个连贯 的结构 。
二、 隐喻 系统性与语篇连贯构 建 语篇是结构复杂 、 主题和概念上相互关联的语言单 位 , 包括深层和表层结构 。深层 结构指 概念 基础 、 表层结 构与 语言材料相连 接。 概念 基础 制约语 篇命 题 的线性 及 “ 层级性排列 ; 表层结构是命题语言表征 , 是概念基础 的语 言
在心智 层面 , 隐喻概念 以系统连贯的结构表现 , 人们使
用隐喻表达时也相应 的采用系统连 贯 的方 式 , 由此产 生概
念隐喻的系统性。本文认为该系统性可分为隐喻概念和 隐 喻表达的系统性 。隐喻概念 的系统 性体现 于 隐喻蕴涵 , 它
以层级性和次范畴化为特征形成语篇心智蕴涵网络并决定 语 篇语 言层面 的词 汇构建 。如 : 1 TME I N Y, 2 () I SMO E ( )
第3 2卷 第 2期
2 0 12 年 2 月






Vo . 2, . 13 No 2
Fe 2 2 b. 01
J u n lo a nn l e s o r a fXin ig UIv ri i
文章编 号 :0 6— 3 2 2 1 )2—0 6 0 10 5 4 (0 2 0 0 2— 2
建。
关键词 : 概念 隐喻 ; 系统性 ; 连贯 中图分类号 : 3 H1
引 言

浅析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功能及其实现策略

浅析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功能及其实现策略

世纪 8 0年 代 以来 ,隐 喻 研 究 成 为 了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一 个 热 点
问题 ( 魏 在江 , 2 0 0 8 ) 。 各 语 言学 家 们 对 隐 喻 开 始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提 出新 的见 解 。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认 为 隐 喻 不 仅 是一 种语 言
说。 隐喻不属于纯语言 的范畴 , 而是属于认知 的范畴 , 我 们 在 日常 生 活 中见 到 的 隐 喻 表 达 法 不 过 是 隐 喻 概 念 系 统 的 千 层
学 中用 来 指 称 任 何 确 能 构 成 一 个 统 一 整 体 的语 言段 落 ,无 论
口语 还 是 书 面语 ,也 无 论 其 长 短 。 ” ( “ T h e w o r d t e x t i s u s e d
究 侧 重 隐 喻 的 语 篇 中 的 修 辞 功 能 ,对 其 连 贯 功 能 的详 尽 研 究
隐 喻 通 常被 认 为 是 修 辞 手 段 之 一 , 人 们 对 隐 喻 的 研 究 最
初是 从修 辞学 的角度开 始 的( 魏 在江 , 2 0 0 8 ) , 最 早 可 追 溯 到
2 0 o o多 年 前 的 亚 里 士 多 德 , 他 在《 论修 辞 》 中 将 隐 喻 定 义 为
( 一) 语 篇 的 概 念
在 分 析 隐 喻 和 语 篇 衔 接 之 前 .我 们首 先 要 弄 清 楚 语 篇 的
修 辞 手 段 , 而 且 也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即 隐 喻 概 念 系 统
( m e t a p h o i f c a l c o n c e p t s y s t e m) 。 他们还指 出, 隐 喻 是人 类 思 维

浅析隐喻对鲁迅作品的连贯功能和实现策略

浅析隐喻对鲁迅作品的连贯功能和实现策略

浅析隐喻对鲁迅作品的连贯功能和实现策略高正纯【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激发和构建概念.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与探索,隐喻研究的重心已逐步由词汇句法层面向篇章和话语层面转移.虽然隐喻与语篇分析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但是很多研究侧重隐喻在语篇中的修辞功能研究,关于隐喻对语篇的连贯功能及其实现策略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以认知和语义视角下的隐喻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将隐喻与语篇的结合实例化,并试图为鲁迅作品分析从隐喻方面着手提供一些方法.【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隐喻;语篇分析;鲁迅作品【作者】高正纯【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隐喻指概念系统中跨领域的投射,即用另外一种不同领域的经验理解某一领域的经验[1]。

Gender等人指出,“类比”是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本机制。

人们通过不同事物在大脑中的类比迁移,可以发现和创造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把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2]。

例如用rustle of leaves理解thoughts,就产生了“There little thoughts are the rustle of leaves;they have their whisper of joy in my mind” [3]。

语篇中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对语篇的组织和构建起着一定的作用。

该文将从认知和语义两个方面入手来揭示隐喻的主要特性对语篇连贯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结合功能语法对体现概念隐喻的鲁迅作品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以认知和语义为切入点对体现概念隐喻的鲁迅作品作隐喻分析,接着从语言层面上看隐喻是如何在语篇中起到连贯功能的及其实现策略。

从认知角度来讲,概念隐喻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到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的映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基于基本的认知机制如隐喻从认知角度探究语篇连贯。

再者,建立在语义关联基础上的认知推理也能很好地解释语篇连贯。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ext-linguistics, more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textual cohere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analyze textual coherence in terms of cognition based on basic cognitive mechanical device, such as metaphor. Further more, cognitive reference based on semantic relevance can also account for textual coherence.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在20世纪60年代的崛起,语篇连贯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重视。

传统上,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角度来进行的,它主要侧重于表层意思的研究,例如Alliday和Hasan等人从衔接手段的研究入手,探索语篇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

其实,连贯不是字面上的衔接,而是意义上的连续。

Crystal认为连贯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能使我们对话语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

Reinhart提出了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rence)。

她认为显性连贯必须满足连续性(connectedness)、一致性(consistency)及相关性(relevance)。

而隐性连贯通过某种语用阐释程序将其解释为具有连贯性。

所以,在命题与命题之间缺乏明显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手段及其他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

语篇的连贯是由读者的理解来实现的,语篇连贯的构建对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语篇有着重要的意义。

Widdowson、Brown和Y ule等则注重情景因素和认知能力等非语言因素对语篇连贯的制约和影响。

国内学者如胡壮麟[1]、朱永生[2]、严世清[3]、王寅[4]也都论及言外因素对语篇形成的作用。

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谈一谈语篇连贯问题。

1 隐喻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

隐喻(metaphor)是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映射(mapping)的结果。

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在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关联。

赵艳芳也论及,在隐喻结构中,各种本来似乎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也体现在语篇结构的宏观层面上,在语篇的生成与发展中,从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规律来讲,说话人往往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隐喻人们还不太熟悉的事物, 交际过程中,发话人为保证语篇信息流的畅通,需要时常对受话者的知识状态作出假设,以便使信息具有最佳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

对于受话者来说,信息的可及性程度越高,语篇的连贯性就越强。

隐喻在语篇连贯机制中就起着一种纽带作用,一个隐喻就是一个语义场,制约着整个语篇信息的发展。

为什么隐喻和相似的概念对于语言来说是那么基础性的东西呢,原因就在于语言的经济性和开放性。

正如洛克所言,相似性的感知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可思考性的(thinkable)。

”它可以使我们从概念方面和语言方面适应新的情景而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虽然隐喻不能为我们提供单独的、古代的意象,但它们通过共通蕴涵来达到连贯和互补。

我们的生活中弥漫着隐喻,所有的篇章中都弥漫着隐喻。

而正是在日常的一般篇章中可以找到最重要的隐喻;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所以我们认为它应当能够帮助实现连贯。

如果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实现篇章连贯,那么这种连贯是通过什么机制实现的。

在许多的语篇中,写作者往往借助隐喻来说明和解释读者不太熟悉、不太了解的事物。

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

在许多写作或修辞学书中,把隐喻的这种现象称为扩展式隐喻,这种隐喻扩展重复,一方面使隐喻创造的形象完整一致,使隐喻产生的意境和谐自然,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是使语篇结构严谨而浑然一体。

隐喻能通过三种形式达到语篇连贯:单个隐喻﹑两个或多个隐喻﹑隐喻一致。

1.1 单一隐喻在语言使用中,单一隐喻有时形成语篇单位的一个主题,目的域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阐释和加深,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语篇连贯。

例如:(1)In the south, we were told we are dogs, who simply have to get used to our kennels, and we will get a nice bone and a kind word (Sinclair Lewis, Kingsblood Royal)在语篇(1)中第一个隐喻充当了主题隐喻,其后的隐喻意义由其阐发而来:我们被比作狗,由此我们住的地方比作狗窝;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作骨头(狗赖以生存的食物)。

1.2 两个或多个隐喻有时两个或多个隐喻能构建一个语篇的基本结构而使语篇连贯,例如:(2)[ZK(]Hold fast to dreams,For if dreams die,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That can not fly.Hold fast to dreams,For when dreams go,Life is a barren field,Frozen with snow. (Langston Hughes, Dreams)[ZK)]语篇(2)是一首诗,其中“生活”分别隐喻成“鸟”和“土地”,不难看出,这种双隐喻结构的语篇也是连贯的。

1.3 隐喻一致隐喻一致的概念是Lakoff & Johns提出来的“当两个隐喻很成功地达到两个令认满意的目的,我们就可说隐喻一致”[5]。

一致性决定概念的复杂性。

许多隐喻能促成概念的建构,因为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

再者,既然隐喻是开放,一些隐喻与其关联的隐喻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组织而意义却是连贯的。

2转喻与语篇连贯2.1 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Lakoff & Johns[5]认为转喻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

其证据来自于心理学关于类典型效应的实验研究:受试人判断范畴的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好地代表着这一范畴。

例如知更鸟被认为能比鸡、企鹅或驼鸟更能代表这一范畴概念。

因此范畴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员被称为类典型成员并代表(stand for)整个范畴。

同样在英语文化中“housewife mother”是“mother”范畴中具有原形效果(prototype-effect)。

常用来指称“stepmother”“birth mother”“adoptive mother”或整个“mother”范畴。

因此发生在概念层面的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整体或其他部分。

在转喻中,转体(vehicle)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转喻目标(target)的心理通道[5]。

例(3)中的“Chicago”能分别激活转喻目标“芝加哥市民”、“芝加哥运动队”、“芝加哥政府”:(3)[ZK(]a. Chicago is all excited about the Bulls.b. Chicago has just won another championship.c. Chicago was late in spending in its applications.[ZK)]又如,你生病了去看医生,你告诉他你打喷嚏、咳嗽。

医生说你感冒了。

这一成功交际表明在医生思维中选取了范畴中的类典型成员“打喷嚏”、“咳嗽”来指称并激活整个“感冒”范畴。

2.2 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传统意义转喻限定为相关事物的替代,通常被形式化为“X stand for Y”。

其实这种替代不只局限于事物名称的简单替代,而反映了一个认知心理过程。

例如:(4) I found myself whistling Mozart under my breath.其中“Mozart”不指Mozart其人,也不简单替代“音乐”,而是指“Mozart所创作的音乐作品”。

在这一认知过程中,"音乐"作为转喻目标(target)的概念实体(conceptual entity)和转体“Mozart"同时出现在概念层面上,只不过“Mozart”这一概念实体更具突显性而被我们选择作为参照点,以达到对客观事物整体“Mozart创作的音乐”的认知罢了。

由此看来,转喻关系中也存在着概念的相加和选择。

因此Langacker认为转喻的实质是心理上通过一个概念实体把握另一个概念实体,其中一个概念实体(转体,vehicle)为另一个概念实体(喻标,target)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6]。

2.3 转喻能在理想化认知模型内操作理想化认知模型是Lakoff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重要术语。

Lakoff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存储于大脑。

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对我们生活经历和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一个理想化的简约的认知框架。

在同一认知框架内相关概念和命题相互替代(部分代整体或其他部分)构成转喻。

例如甲问乙“你那天怎么去机场的?”乙回答说“我招了辆的士”。

其实有关“乘坐出租车”的“理想化认知模型”里还包括“招出租车”、“上车”、“坐车”,以及“到达目的地下车”等一系列命题(子事件),而乙只不过是以整个模型中突显的一部分来激活,指称整个认知模型罢了。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型(event ICM)。

理想化认知模型同样能很好地解释间接话语的同义反复句。

例如妻子早上交代儿子整理房间,下午问丈夫“儿子把房间整理过了吗?”,丈夫回答说“孩子就是孩子”。

关于“孩子”的“理想化模型”可能包括孩子的诸如“口无遮拦、没有自律意识、不守规矩……”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小孩性格特点的认知结构,丈夫的回答只不过是整个模型的一部分,在转喻概念层面,指称或激活整个概念喻或其他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